第一讲[马来西亚]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以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好,这一段,这一段是回向净土。一个净业行人,凡是读诵大乘经典,持种种咒,礼佛忏悔这样的一些功德(修行的功德),以及在世间赈灾救灾,救济贫苦等种种慈善的功德,都要回向往生西方。回就是回转,向就是指向一个目标。通过这一回向,这些诵经念佛,济贫赈灾的功德,就从有为的福德转为无为的功德。千万不要做这些修行的事情,来求来生得人天福报;如果一有求来生人天福报的心,就决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由于你是愿求来生福报嘛!就没有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没有这个愿,你就感通不了佛力,就不能往生。

  那由于你今生有诵经,礼拜,修福的这些事,但生死轮回你没有解决;没有解决,下辈子投生你会得到这些福报。这些福报是法尔自然的因果,但你的福愈大,往往是隔阴之迷啊!迷惑颠倒,你就会利用这些福德去造业,这个业也造得大。你没有什么福,身上没什么钱,还没有机会,没有可能去造业;一旦你是亿万富翁了,那你造业可就大了。如果你下一辈子造业大,再一投生就是第三世了,第三世一定会堕到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里面去。

  所以净宗祖师总是开示我们,一个持戒念佛行人,如果他不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跟栴陀罗,五逆十恶的罪人,下地狱只是一步之遥。这些五逆十恶之人当生下地狱,那么持戒念佛行人是隔生下地狱,一步之遥,但下地狱是同等的。你到三恶道里面去想出头,那就是多少劫了。如果三恶道的罪业受完,再得到人身,再浮起头来得人身;你这时候再想遇到念佛往生的法门,当生了生脱死的法门,那之难的程度就比登天还难。《无量寿经》讲,有很多菩萨想闻这个法门都不可得,由于没有闻到念佛往生一法,有一亿的菩萨退转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都会退转。你看我们这个地球,这么六十多亿人,又有多少能遇到净土念佛一法呢?这是很难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两土世尊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本怀是要我们当生了脱生死的。这是一个三界火宅,要赶紧出离,要迁移到一个净土去。如果你不能去理解佛的这番本义,还是放纵自己世间那种对五欲六尘贪念执着的心,来求来生得人天福报,这就是违背了佛的教敕,不听话。那么这种情况,就好像将一颗举世无价的摩尼宝珠,无价的牟尼宝珠,这就比喻成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无价宝珠啊!你把这个无价宝珠,你不去兑现它的价值,反而把它看轻,换了一根糖葫芦吃,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愚痴的人诵经念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来生的人天福报,就与用无价摩尼宝珠换一根糖吃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那么通过这段我们理解佛的本怀,这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但这个真实之利很多众生是不能信受,不能去按照佛的教导把我们的心提升到这个出世的本怀。有很多宗教,你看它所指向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就能理解这个念佛一法是很超越的。为什么佛教最终慢慢会在世间上消失?就在于众生越来越贪恋人天福报与五欲六尘。他对于这种出世法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没有信心,所以求人天福报的越来越有市场。下里巴人万人和,阳春白雪和者寡,所以念佛一法它是很难的。但两土世尊为什么还要宣说这个法门?毕竟这个地球,娑婆世界还有一些对净法门有缘份的。哪怕世间只有一个众生求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两土世尊都不会放弃在世间弘扬净土一法。

  那这个世间确实很多人念佛,他是很难接受的。印祖曾经讲过这个例子,他在三十岁那一年就在北京圆广寺挂单。有天他跟另外一个同参在寺院外散步的时候,碰到一个十五六岁的乞丐(乞丐就是讨钱)。印祖就从口袋里面拿出钱来跟他说,你念一句佛号,我给你一钱。这个乞丐就不念,不念。印祖就说你念十句,我给你十块钱,那个乞丐还不念。印祖就把口袋里所有的钱,全部掏出来给他看说,你念,你念一句我就给一块,我把所有的钱都给你。然而那个乞丐一听,哇的一下哭起来了,就是不肯念。穷到要讨饭的程度,而这念一句就有钱得,他都不念。所以印祖非常感慨,就给了他一钱,说了句,太乏善根,就走了。所以这句名号你说要让他念,不是很容易的,有的人就是不念,坚决不念。那这样的乞丐,就是求福报的心都没有了,那就更等而下之了。所以未来的时代,念佛求人天福报的人会越来越多,而跟阿弥陀佛愿力相应的人会越来越少。所以印祖才会在这里这样地苦口婆心,把他这一点,把它点示出来。

  还有一种是自认为很有水平的修行人,他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我下辈子就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度众生。要下辈子童真出家,一闻千悟,转大法轮;这听过去也很不错。但是这在净土一法是不许可的,也是违背佛的教敕,与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殷勤劝勉我们赶紧离开娑婆秽土,求生极乐净土。你还在这儿说你不走,你在这里度众生,然而你是什么身份?龙树菩萨说,如果不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在这个世间想度众生,是不可能的,无有是处。

  所以我们还是要有自知之明,把诵经念佛,净业三福所有的功德,至诚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往相回向,往相回向我们要有大悲心。等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后,我们可以再回来度众生,这就叫还相回向。如果有还相回向和往相回向这两个内容整合,就能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萨道,这才是正确的发心,这样回向发愿心就落脚在成就大悲心。好,南无阿弥陀佛!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面回答大家问题,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问:何为六即佛?

  答:六即佛是天台家的一个概念,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是这六即。这就是从凡夫到圣众的六个阶段。

  那么理即佛是一切众生本性(本具佛性),无论他修行不修行都有佛性,这就叫理即佛。名字即佛是透过善知识或者佛经的读诵,知道自己本性具有佛性来发心修行,这就是名字即佛。名字即佛的修行可以开悟,但是他是凡夫。观行即佛就是开始修止观,圆教五品观行,观行即佛。观行即佛就是伏住烦恼,能够得到相似即佛,信位菩萨。那进一步,相似即佛就是断一品无明,他就分证实相,就是破一品无明,法身同身性菩萨。然后进一步地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就是究竟即佛。修得究竟圆满,性德完全显彰,就是本有的理性佛完全彰显出来,完成这个过程。

  所以这样我们了解即心即佛的理即佛,让我们对自心产生自信自肯,不会高推圣境。哎呀!成佛都是别人的事情,没有我的份;你也有份,因为你也有佛性。但是它有一个过程,你不能因为你本性有佛性你就说,我现在就是佛了,那也不能这样说话了。你得要开始从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最后到达究竟即佛这样的一个修行过程。你才能说,你是福德智慧圆满的佛。这样你就不要去增上慢了,就得要修行,它,有这样的一个作用。

  问:诵经持咒后,一定要回向吗?

  答:一定要回向。

  问:生活中有时经常应酬,怎能吃素呢?

  答:这就要看你的发心,如果你真的想吃素,也是可以的。应酬主要是你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恭敬嘛!你告诉他,我是佛教徒,吃素的,他会理解的。而且他真的对一个能吃素的人内心会佩服,也会对你的道德感还有一分信任,最终还是对你的经商有作用的,你就坦率地告诉对方。那么你吃一桌菜总有几份是素菜,再不行吃肉边菜也可以;有几盘素菜那是可以做得到的,你专门吃素,你这样去做是行得通的。

  问:请问,假如一个佛教之会办一个超度法会,有助大护法供僧。请问,大护法的钱,是否一定要供养完给当天的众师父,还是多出的钱做别的事情,是否如法?是否要受因果?是否一人做事一人受因果还是大众供养的,一起共业,请法师开示。

  答:那么你做任何法事,如果这个大护法居士,他出钱的动机(就是他的标心),你要尊重他的意志。如果人家出这个钱就是供养大法会的僧众的,那你这个钱就专门供养僧众好了,你不要去用其他的钱。怎么会有多出的钱呢?所有的钱你平分,都有多少僧众,你就把它平均分下去,再多的钱也能够平均。如果你说要做其他的事情,你得要征求大护法,人家是什么动机。

  佛门讲因果,就是人家标心盖房的钱,不能去彻台阶,不能错用,这一定要注意。如果你一错用,尤其人家供僧,供僧是福田,你拿人家的钱在福田栽种,你拿去做其他的东西了,当然就错了因果了。错了因果,那谁是事情的责任主体谁担任因果,如果是群体共同商量的结果,那你这个群体共同承担因果,那就具体分析。

  问:人死后有六道轮回,听说烧纸钱,金银纸和陵墓,鬼道有用处,是真的吗?弟子看过一本解答的书,书里说,随缘,不要断人财路,是什么意思?请法师开示。

  答:六道轮回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有鬼道的,那么鬼道里面就是冥界。冥界,阳间烧纸钱,金银纸和陵墓,鬼道有作用,这个还是一个事实。有的鬼道里面人托梦,说他在那里吃不饱什么的,希望给他一些帮助,救济,你烧一些纸钱,它还真的能管用。这些好像是很不可思议的,但是自古迄今有很多无论是民间的信仰,还是一些记载,都有这方面的事例。

  所以如果人家在做这个事情,你不要轻易地去批评人家或阻止人家,这份民间信仰包括这样的过程。站在佛教的义理来看,我们不一定要去烧纸钱,我们好好地诵经念佛回向给他,他得到的利益更大。但是他不做这一点,因为他信不及这一点,烧点纸钱,哪怕是寄托他一份哀思,一份关注,它也是一个手段,所以这可以允许它的存在。

  问:有些寺院办超度大法会,分内堂外堂,里面收费千元或两千元,外面的一百几十元。请问是否里面钱多功德大,外面钱少功德小,请法师开示。

  答:收费,收多少这些办超度法会或者水陆法会,这个情况很复杂。但这个亡灵能不能被超度出去,这完全取决于主办法会的参与者。超度的这些念经声是不是能真诚感通到;如果他念念都想到孔方兄,都想到钱的话,这个效果也不会太大。还是建议你,真的是做超度自己的亲属,还是自己至诚去念佛回向。或者找一些有道心、有戒行的比丘师父真诚地去念来回向,比较好一点,不在于外表的形式。对这一点印祖在《一函遍复》后面,会谈到这个问题,超度,专门去念佛,效果更大。

  问:要接引年轻人来学佛,如果我们老是要他们一直念佛,这些年轻人可接受吗?

  答:能够让年轻的后一代念佛,当然很好啊!但怎么样接引他,这要观机。年轻人有时候觉得念这句佛号很简单,他不感兴趣,他愿意多看书,你也可以提供一些书给他看嘛!一部《印光法师文钞》他一看,我想很多年轻人都要佩服了,那里面充满着种种学问,文字非常典雅。他再想读你把《华严经》给他读一读,那时候他更觉得是富丽堂皇。不一定刚开始的时候就让他念佛,因为一个没有信心的人,想念这句佛号,念出味道很难的。

  所以你就得有种种善巧方便,哪怕一天就让他念一千声佛号,哪怕再没有办法你就让他十念法,一天念十口气,他总能接受吧!你不能一下子给他压很多担子,就让他花几分钟念,慢慢地他念出味道了,他自己就主动去念了。然后介绍一些因果的书给他看,介绍一些净土宗方面的书给他看,要有一个过程,他就慢慢地能够接受。

  问:请问发菩提心是什么?需要什么形式吗?

  答:发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思,佛果意;心是我们众生能发之心,就是我们能发起一念成佛的心,这就是发菩提心。这不需要什么形式,就在于你这一念善根发露,我发一念念佛求生净土成佛度众生的心,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问:请开示,末学在修行当中想更精进,往往遇到障碍,请指示如何克服。

  答:一个人想修行的时候,一定会碰到障碍。那碰到障碍的话,你不要在障碍面前退却。你得想方设法超越这个障碍,克服这个障碍。那具体的障碍就具体分析了,有的人,比如举一个很具体的例子,我人东林寺百万佛号闭关的时候,有一个居士他来念佛,他好像,他没有报名还觉得不错,一报名就有病了,似乎病得很厉害,这就所谓的他的障碍来了。障碍来了他就想,哎呀!怎么办?他都想能不能让他的,我们分男女居士楼,他是男居士,他就想到女居士楼里面去念,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个同修住在女居士楼,还能给他拿药,拿什么东西。

  这个事情我是在洒净的时候发现,怎么一个男众住到这儿来呢?他说他有高血压,有脑血栓,怕不行了,所以需要他的老伴照顾一下,这就是他的障碍。所以我告诉他,第一,这是不允许的,不能男女众混在一起,你既然参加了,你就到男居士楼。第二,对于出现的障碍你要怎么去发心?人都是在身见里面超越不来。你既然已经发心念佛,你就把生命作为赌注,这一次进去就排除一切障碍,死就死在这个佛号当,就往生了。

  我说你不要怕,你就到里面去念,不会死的,死也不怕,正常药物你也带上。但是你不要想到让别人来照顾你,我们会有监香会注意,其他的不能进去。哎!他这一念心发起来了,是啊!已经是六十多岁了,能死在关房里面往生,也很好啊!他就进去了,进去之后十天念下来,还不是很好吗?没有死啊!不仅没有死,还身体很健康地出来了。所以就是举这么一个例子,你举一反三,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你都要把它超越过去。

  有的人一念佛,哎呀!公司又有事,打电话要让他去,不去就要炒鱿鱼了,这时候又怎么办?你就想到炒鱿鱼就炒鱿鱼,念完佛再说。实际上念完佛之后也不会怎么炒鱿鱼,炒鱿鱼另外找。他有些障碍一旦你向它低头,你就退回去了。你向前迈一步,本身念佛就是出世间法,超越世间的五欲六尘,你只要能超越过去,反过来你世间的东西也能得到,你超越不过去你在这里兜圈子还是苦不堪言。

  所以障碍,障碍是什么?障碍不是客观的,障碍是你心里变现出来的,是自己障碍自己,不是别人障碍自己,所以自己就得要用一种精进的力量超越它。你没有精进,就不能成就道业,世间的事业也不能成就。所以修行的一切功德端赖精进般罗蜜,勇往直前。

  问:我们在家居士穿的海青,为什么称海青。

  答:海青是我们中传统的一种服饰,真正的居士法服是披缦衣,叫礼忏衣。只要你受了五戒,念佛礼忏做功课的时候,都应该披缦衣比较如法。

  问:请问早上《念阿弥陀经》,晚课念《普门品》可不可以?

  答:这是可以的,《普门品》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品》,你把这个念《普门品》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可以的。

  问:往生时只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且不见西方三圣一同到来,可否往生?

  答:阿弥陀佛来了,就等于西方三圣来了,代表一切。你只要跟着阿弥陀佛走一定往生,有时候见不到阿弥陀佛,你见到莲花现前你也不要放过机会,赶紧走。

  问:净土祖师一出家是否只修念佛法门?

  答:这不一定,各有因缘。净土十三祖里面,专修专弘净土法门的有两位:一个是善导大师,一个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一出家,正好他在做沙弥的时候,看到一本《龙舒净土文》,产生了信心,所以他就没有涉及其它的,就一门深入,念佛念了六十年;善导大师也是一门深入的。其他祖师,像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藕益大师、彻悟大师、他们都是从宗门教下过来的。但是一过来之后,他们是一门深入的。所以修学的背景各有不同,有时候也是为了接引众生的方便。在晋唐之际过来,宗门教下是佛教修行的主流。如果一个弘扬净土法门的祖师,他去专门弘扬这个,不懂禅、不懂教、那宗门教下就会轻慢,他听不进去。所以这些祖师就示现,在禅宗他也是开悟的。

  永明延寿大师都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都是禅宗的祖师,然后再来弘扬净土法门,才会对这些宗门教下的人有巨大的摄受力。就好像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要示现六年的苦行?是由于那个时代的外道,都推崇苦行。那外道行苦行,或者半年或者一年,最多三年。然而释迦牟尼佛可是加了一倍,六年苦行。然后以六年苦行出来的身份说,苦行不是究竟,不是解脱道,要行中道,他才有说服力。如果你一年的苦行都没有修,你就对苦行进行评价,他不服气没有说服力,他也是这样的一个背景在里面。

  问:带业往生,善人得往生。恶人以前所造的恶业是否可以带业往生?如果念佛不见本性?念佛不免生死?

  答:这个带业往生,不管是旧业还是新业,都可以带。但对于一个净业行人相信了念佛法门之后,要尽量不要去造新业了。所以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要净业三福?这就让我们在新业方面要最限度地减少它的程度。但并不意味着你念佛之后就不造一点业,这是在凡夫层面不符合事实的,他的习气会使他有意无意地去造作一些恶业。但这个恶业呢?他要警觉,他要忏悔,要尽量减少一些恶业。就好像犯错误,不二过,你犯了第一次错误就不能犯第二次错误,要减少犯错误的这样的程度和频率。但是你说一个凡夫念佛人一点错误都不犯,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还会有新业。无论是多少旧业和习气都很重无明的新业,只要他能够至诚恳切念佛求往生,也一定能够往生的。这就是念佛一法的这样的一个带业往生的本质特点。

  如果念佛得念佛三昧能见自性,但念佛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没有证到本性,他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就是见佛有两种,这个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忆佛念佛功夫很深,得一心不乱,就现生见佛,就像慧远大师三次在定中见阿弥陀佛一样。但如果功夫不够,但是他能够有信愿持名,就能够蒙佛接引,临终见佛以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这就属于当来见佛。无论是现前还是当来,但是见佛都是必定的。一见佛就是见到自己的自性,实相,就能够究竟了脱分段和变异两种生死,是这么一个知见。

  问:修习禅宗求明见性,那是否非得大慧根者才可熏习呢?

  答:在这个时代,要了脱生死的捷径圆顿之法是念佛一法。禅宗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很难。如果晋唐之际还有这些大善根之人的话,现在就很难寻找了。所以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根机,还是一门深入,专门念佛。那么这句佛号就是佛心嘛!里面就包含着禅。所以经典说,若有人但念阿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你能念阿弥陀佛名号,这就是无上甚深的禅。禅是什么?禅是佛心,这句名号就是佛心,阿弥陀佛的心嘛!所以这句名号就是禅。那么你不要把禅和净打成两橛,它是不二的。

  所以古人云:身在含无殿,无须问长安。你的身体已经在含元殿了(古代皇帝在长安),你在长安的皇宫含元殿最主要的一个宫殿里面,你还问长安在什么地方。现在政治文化中心不是在长安,就在北京。换句话说,此身已在中南海,你还问北京在什么地方吗?所以我们能安立在这句名号当中,就安立在禅上,就安立在无上真正之道上,它是不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什么这些禅宗的祖师大德最后导归净土,是看到了这一点,本质不二的特点。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是真空妙有的关系。所以还是老实念佛,里面禅也就得到了。好,南无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