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马来西亚]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好,南无阿弥陀佛!尊敬的寂光长老、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同修:我们从今天下午开始来讨论印光大师的一篇重要文稿:《一函遍复》。印光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出生于1861年,往生于1940年,距离我们现代时代是比较近的。印祖出生的年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内忧外困的时期,也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文化日益凋零的时期。上个世纪这种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也是伴随中华文化的这种凋零的文化也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儒家文化基本上是中断了它的传承,中国的佛教也是倍受冲击。印光大师就是在这么一个时代,是现代中土,是应劫而生的一位祖师;应着时代的劫难,挽狂澜于即倒。近代的中国幸亏还有一批像印祖这样的高僧大德,才使佛教在震旦国得以传承下来。

  印祖早年出家,在五十二岁之前都是属于韬光敛迹,不为外人所知道。在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的时候,高鹤年居士将印祖的几篇论文,在佛学丛刊发表出来,还没有署上印祖的名字——常惭。但这几篇文稿《宗教不宜混滥论》、《净土决疑论》、《净土普被三披论》、《佛教以孝为本论》这些文稿就以见地的精纯,还有文字般若的摄受力,马上就引起了教内外的关注。当时有一批很有眼光的居士,像徐蔚如,周孟由等这些就收集印祖的文稿,就出版《印光法师文抄》。那么这样印祖的名声马上就被社会所知道,所谓龙天推出;所以从52岁以后印祖就开始了利益众生的弘法活动,将近三十年。观察他后来的弘法有一个特点,在世间法推崇儒家文化,出世间法专于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作为宗旨。印祖主要是以书信文字的形式和他自己真修实干这样的一个特点来摄受众生。也精通大乘的各宗各派,但不以大通家自居;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一生的弘法风格非常平实。

  那么这里的《一函遍复》出现的因缘,是随着印祖开始弘法活动之后,向他写信求教的信件随着这种邮政的遍及,就像雪花般飘来。印祖也非常慈悲,早年所有信众的信他都亲自回复;有的居士给他的信稿,有时候都会十多篇二十多篇;然后还有很多写序、跋、疏文、碑记等也都向印祖要求。印祖每天晚上都是回信,写文章,校对书籍到很晚的时候,这样就显得很难应付这么多信件。他曾经就想到香港去,到其它地方去,但是法缘还是在江浙一带;所以被妙真和尚和很多信众恳求,还是留在苏州。在有次校对书籍的时候,眼睛受到很大的伤害,印祖从小眼睛就不是很好。是由于他坚持念佛才使眼疾不至于发作,但常常不小心也会使眼睛的视力受很大的伤害。他有一次在灯光下校对书籍的时候,眼睛就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这样就使得印祖采取一种方法,常常有很多信众来问问题的时候,印祖都告诉他,在《印祖文钞》、《印光法师文钞》里面都已经有,只要认真看文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问题是凡夫众生的习性,他拿到文钞不会深入地去看,他还是愿意写封信来问这些问题。

  那么印祖就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一种方法,就写了《一函遍复》,只要来信没有特殊情况,就给他回一封信;就把一函遍复印好,就给他寄出去。这篇文稿是作于1932年,印祖72岁那一年。这篇文稿有一个特点,由于《一函遍复》所针对的是广大的信众,所以一定要通俗易懂,这是一个原则。第二,信众——广大的净业行人来问问题,不一定要问很玄妙的理论问题;主要是要在实践当中,修行当中管用。那《一函遍复》里面就结合着印祖弘法二十年,对当时的净业行人种种根机特点,已经了如指掌。所以这《一函遍复》提出了十二条原则,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当时净业行人所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十二类的问题。这十二点原则,也是我们现在众生还常常会遇到的,所以我们现在来讨论《一函遍复》也有很强的现实的修行指导意义。

  印祖一生他不会去谈玄妙,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来了,也会给他讲信因果,老实念佛,这些似乎是老僧常谈的话语。但平常的话语当中,却预示着深刻的佛理在里面。处在晚年时期的印祖,这时候对佛教的理念修行,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唯有这样的程度境界,他才能把佛教的道理讲得像水一样地平白。所以读到这些文字,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慈悲的老人教他的子孙那样的苦口婆心,而且对症下药。就像印祖《一函遍复》他自己有一个注,就是语虽拙朴,义本佛经,若肯依行,其利无穷。就是《一函遍复》的这种语言虽然很朴拙,很质朴,但是它的义理是根据佛经来的,不是自己杜撰的;这点很重要,印祖采取的方法也是述而不作。

  印祖是精通大藏经的,他在文钞里面很多文句,写作手法,都是揉合着大乘经典,儒家文化,还有祖师的这种原则立场,透过他的领会,融为一体,然后就这么称性地写出来。这妙合天然的句子,有很多都是直接从佛经里面出来的。但是印祖不会像做学问一样,这是哪部经说的打个引号,引一段,那部怎么引的引一段,他不这样。哪个祖师说的他也不会这样,他把佛言祖语透过他的融合,他自己就这么写来,那就天衣无缝。你再仔细看他的每句话的来历,都有他的根据的;这是印祖文钞里面的语言的一个特点,经得起考验,所以义理是根据佛经里面来的。因为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的法门,这个世间的众生不能靠自己的思维去建立一个新的观点,新的章程。所以正为义理是来自于佛经,所以能够依照《一函遍复》的义理去行持,他就能得到现世吉祥如意,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快速成佛之大利,所以,其利无穷。

  好,那么我们知道了一些背景知识,下面我们就开始分段来随文讲解,《一函遍复》的文句结构很清楚,第一段它是有个引言,小引:引言就对于信愿行有个大概的概述。引言之后就有十二段谈到修行的具体的方法,包括正行,包括助行;最后一个结语,简短的结语。

  现在我们来看引言部分: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好,先看这段,文稿就开宗明义,把净土法门的本质要点作了一个概述。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属于特别法门,又称为胜异方便,是体现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圆顿妙法。既然是平等普度,所以他所实施的方法是:三根普披。三根普披就是指众生的三类: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利器他就一闻千悟,中根器的人要困而来学了,下根器的也得久化方归。三种根机不同,但是净土法门平等普披,不管他自己的根性水平如何?只要他相信阿弥陀佛这个念佛法门,都能够摄受他。利钝全收也是:利,根机利的众生和根机钝的众生,都能够收摄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里面。

  所以这是释迦如来!阿弥如来!所代表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为一切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上圣下凡,上圣就是等觉菩萨,下凡就是三恶道的众生,都能够令这些众生当生了生脱死。下凡是了分断生死,上圣是了变易生死,到达解脱彼岸佛法难闻,净土难信,人生难得。在得到人生的这一生,如果遇到念佛往生一法,不能去相信,不能去修行,那可是很悲哀的事情了。交臂错过,就不知何时再能闻信了,可不哀哉?祖师一片婆心,希望一切众生对净土法门要相信,要依教奉行,他是传达这个意思。

  下面就说出念佛法门的宗旨,就是信愿行三法为它的宗旨。信是什么呢?信,从事相上来说,就是信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是苦难的世界,信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种苦乐,两土苦乐的对比,要相信,相信这个世间是苦,就会产生厌离心;相信极乐世界是乐,就会产生欣求心;这是从两土的苦乐去相信。然后从自己的根机和对佛力的相信,信机就是信我现在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靠着自己的力量断烦恼,证真常,要有自知之明。这是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一直强调的,不能自负。往往一般的人总认为自己了不起,一修行他就目空一切,认为自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没有对自己的业力冷峻解剖的结果。所以祖师传达这个话,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决定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断烦恼的,不能了生脱死的。我们要这样相信,通身都是业力。

  那么通身都是业力的众生,既然自力不能解决问题,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束手待毙了呢?那么正是有阿弥陀佛的同体大慈悲心,他观察到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靠自力解决不了问题,他才来帮忙,他才发出四十八大愿,这就是有大誓愿,就是来为救度我们这些自力不能解决生死问题的业力凡夫而发的。所以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只要相信弥陀愿海,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有求往生净土的心。那么就能感通弥陀的愿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定会现前接引,令生西方。这个信,信自己的机和信佛的大愿,这两者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那么第二个就是愿,我们要发愿,有信就会启发这个愿,愿的本质特点包含两个方面:从厌离的角度来看,要快速地离开苦难的世间。这个苦世间给它定了个性,这个娑婆世界都是苦的;哪怕你做大官,发大财,子孙满堂,各方面顺利,他本质上还是苦。何也故呢?你这些荣华富贵都不是长久的,它都是无常的,都是败坏的,你迟早是会死亡的,就这一点它也代表着本质上的苦。更何况得荣华富贵的人少,处在衣食都没办法解决,种种精神的,情感的,环境的这样逼恼的众生更多。所以三界是火宅,是茅坑,是牢狱,我们常常作这样的知见,每时每刻想到要出离这样苦难的娑婆世界。这是愿的第一层意思。由这个出离心,他出离到哪去呢?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它才是清凉池,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才是我们本有的故乡。这个世间都是流浪的客旅,是不值得久留和留念的,所以这是愿。

  好,请看下面: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好,来看这段,这是信愿行三资粮的行门,行门是要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里注意他的念佛的心理背景是至诚恳切,这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念佛行人,他往往在这里没有注意,至诚心,恳切心,如救头燃的心,水中落水呼救的心,你有这样的心态出来,就能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感通。念佛一法是要感应道交,才能产生作用的。印祖往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特别强调这四个字。最后往生的时候,最后留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最愿意说的一句话了,他说,念佛一法并无奇特(并没有奇特),但至诚恳切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印祖留下这句话,它没有什么奇特,你只要至诚恳切法念,没有一个遗留的,莫不,都能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所以至诚恳切去念这就是我们带业往生的必要前提,你只要做到这句话,就带业往生,一次决定成功。但问题是我们众生呢是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行之为艰。很多佛教净土理念,他也知道,但是他做不到,落实不到他的行为当中去;他一念一念还不是至诚心,还不是恳切心,还是带着很多世间的名利心,或者虚假的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以这样的心去念,他就不能跟佛感通;所以注意至诚恳切。

  那么这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就是二六时中,你都不要忘记这句佛号;哪怕暂时忘记都不要,要忆念佛;从早到晚在佛前礼拜持诵。一般的都应该有一个佛台,供养阿弥陀佛!供奉阿弥陀佛!在那里礼拜,读诵净土经典。要立一个定课,随自己的具体情况,你工作忙碌,定课就要简短一点。如果工作闲暇,时间比较多,你的功课就立得时间长一点。这就随自己的情况来立一个课程,立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就叫定课。定课就要专心去念,同时呢也要把散念也要抓住;在工作生活当中,行住坐卧,以及在不及脑筋做不用脑筋的事情的时候,都要去念佛。

  这个世间其实最好的职业就是扫扫地,不用脑筋,你扫一下念一下阿弥陀佛!扫一下地念一下阿弥陀佛。如果你做编程序的工作,大概就很难念了,它需要你投入很大的脑筋,不用心的事就好念。那么睡觉的时候,也不要中断这句佛号,你带着佛号躺下去,但是这时候这里就不要出声念,就要默念,你躺下去,睡前的念你就念四字,如果能随着呼吸念,那更能摄心。那么在家里,如果衣冠不整齐,或者在洗澡的时候,抽解的时候,或者到那些不洁净处,或者这些垃圾场,或者农贸市场,那些卖什么东西的不洁净处,这时候你也不能因为在不洁净处你就不念,你还是要保持念佛的念头,只是心里默念,这时候默念的功德和你出声念的功德一样。为什么?你这时候在不洁净去出声念,这就不太尊重,于当时的情况,从仪礼方面都不是太合适,这些都要善巧的处理。

  最后提出念佛的一个原则,不管是大声念,还是小声念,还是金刚念(金刚念就是属于嘴唇微动舌根弹着牙龈,音声在嘴唇间,自己能听得到,别人听不到,这就是金刚念),还是心里默念。所以念有四种:大声念就是你有多大声就把声音念出来;小声念自己小范围听得到;金刚念自己很用心才听得到;心里默念是专注在意地当中有音声之像;这四种。这四种属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境遇去念;也可以交替使用,如果心很散乱的时候,昏沉的时候,要高声念,冲破昏沉。如果你想心里坐在那里,你这时候要金刚念或者默念,这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也是有所不同的。但一定要心里念得清清楚楚,这句佛号是从心里念出来的,我们的发音器官是一个硬件,他的软件是我们的神识——心。心是一个发音之基,推动它,所以心里要念得清清楚楚;然后口里面咽喉要把它念出声音,这个声音是清清楚楚;然后耳根把这个佛号听得清清楚楚,这样就是用音声来摄心,心就不会往外跑,这叫自念自听。自己听自己念佛号的音声,心就不往外跑;不往外跑呢,就向内旋转,向内旋转这就反念念自性。如果我们心往外跑的话,很多妄想就来了。

  有居士问,我走路走在人行道上,我念佛,我能不能左盼右顾?除了你注意交通行车之外,你其它的就不要看东看西看了。你如果一边走路一边念,一下子看到广告,这是什么广告?一下子看到霓虹灯是什么颜色?你心里妄想就不断,那是不行的。要把它摄住,心不往外跑,这样念佛的念头就渐渐地纯熟,纯一;这样念,这样念佛的功德最大。这些都是很平白的字眼,但却是印祖一生的经验之谈。自念自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够使我们的耳根,最大限度地把自性的圆通常显发出来。这些似乎很简单的方法,但你真正做到了,你就很了不起了。

  好,请看下面: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这篇文稿提出的十二个原则当中的第一条,就是敦伦尽分。一个念佛行人,在世间的行为当中,一定要做一个善人,这就是净业三福的第一福,世间福。孝养父母,在家里要孝养父母,父母对我们最有恩德,我们要知恩报恩。孝,也是建立我们道德人格的重要基础,百行孝为先,所以净业行人一定要做到孝道。奉事师长,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做人的道德准则和技艺,出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佛法,这些都是对我们有恩德的人,要侍奉师长,要恭敬。

  慈心不杀,要培养慈悲心,不杀生。这里印祖对慈心不杀的这种诠释,就是要吃常素,你能够吃常素,就从根本上不杀生了。如果常素还不能吃,就要吃花素;花素就是在十斋或者六斋日你要吃素,这就叫花素,这是等而下之的。还有一种连花素都很难吃,离不开荤菜,荤腥菜。那么再等而下之,即便你断不了荤腥,但最好不要亲自去杀;你就吃三净肉,到农贸市场买现成的来吃,在家里不要杀生,这是对慈心不杀的一个劝导。

  修十善业,这就要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身业,不要去杀生,不要去偷盗(偷盗就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家不给你,你不要自己去拿,不与取。不邪淫,一夫一妻(就是法律允许的婚姻关系)可以,除此之外都属于邪淫的范围,不能去做。口业:不能讲妄语,小妄语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见闻觉知都不真实,他就去说。大妄语是没有证到什么圣果,他说自己证到圣果,不能去造这样的说大妄语的恶业。不绮语:绮语属于那些浮华的语言,诲淫诲盗的语言,不能去说。两舌:两舌是挑拨离间,在东家说西家的事情,西家说东家的事情。恶口:恶口是那些粗恶的语言,如刀如剑,伤害人的语言,这些不能去说,这是口业。意业:就是要防止邪念出来,贪欲的念头,瞋恶的念头,愚痴的念头,要防止。这是修十善业。

  然后在世间的五伦关系当中,要尽到伦常知分,你作为父亲要仁慈;作为子女要孝顺;作为兄长要友爱;作为弟弟要恭敬;作为丈夫要和谐;作为妻子要柔顺;作为主人要仁爱;作为仆人要忠心耿耿;这就是各有自己的角色。这些角色有你相应的道德上的职责,义务,所以要把自己的角色意识做好,这是伦常关系。那么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不要去计较别人对我是不是尽分;你说我要对别人恭敬,那别人不对恭敬怎么办呢?你先要求自己,你尽到自己的名分,别人是否尽分你都要忍耐。所以一个念佛的人能在家庭尽自己的分,能够在社会单位尽自己的分,这就叫善人。

  那么一个念佛行人如果能做到这些,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伦常,本身你就在弘扬佛法,人家觉得这个是道德君子,是一个大善人,这都是因为他是一个念佛人。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你就说你是念佛人,人家都要指指点点,说你看看他是念佛的,念佛的人是这样子,太糟糕了,这个念佛不能去念。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以身弘法,如果做不好,你就在以身谤法。所以善人念这句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临命终时就能终时就能够蒙佛接引往生。何以故呢?由于他这一念的善心能跟佛心相合,就能够感通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现前接引他往生。

  如果一个念佛人,虽然每天口里也在念着佛号,但是心跟道不相符,心不依道。(道就是慈悲心,就是利益他人的心),你没有这个心,你就跟道相违反。跟道相违反,你在伦常关系当中他也会做得不到位。所以在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不能尽到自己的义务,不能尽到自己一份职责,不能尽到自己的忠恕之道。那么这样的心就跟佛心相违背,跟佛心相违背就很难感通佛力,佛力感通不了就很难往生。

  阿弥陀佛的慈悲愿海是平等救度一切众生,在佛那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如果你能感通的心发生了障碍,有一个绝缘导体阻碍着,就没办法感通佛力。于是佛的大悲愿力再大,也没有办法在你身上体现出来。体现不出来,临命终时你就不能蒙佛接引,而是按照自己的业力去轮转。所以一个念佛的行人要敦伦尽分,心与道合,心与佛的愿力合,他就能够横超三界。

  好,请看第二段:

  【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况且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灾祸之来,无法可设。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无灾难,亦得业消智朗,障尽福隆。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好,第二段是劝进行者,念佛消灾。一个净业行人,当自己走向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道路后,就会了解到念佛一法真正能够给予众生真实大利。既然有这么大的利益,当然就希望与自己有缘分的家亲眷属,朋友都能够分享这份利益,所以就得要劝进行者。那么对父母我们要行孝道,能够使他(她)衣食不愁,安度晚年,这是世间的孝道。进一步能够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这才叫大孝。所以我们要用种种善巧方便劝勉父母来念佛,还有自己的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就是自己的家人了,这些亲密关系的家人。进一步地乡党、自己的左邻右舍、宗族亲属、还有自己的朋友,也同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

  这里印祖常常劝勉大家,持念观音菩萨,是有一个背景的,就是印祖那个时代战乱不断。观世音菩萨是代表着阿弥陀佛慈悲的一面,寻声救苦,拯救众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念观世音菩萨能够直接感通菩萨的悲愿,解决我们的苦难。但即便如此,跟念弥陀名号也有一个主次的关系,还是要以念佛为主,念观音菩萨名号为辅。所以印祖在这有一个注解:如果说你每天念一万声佛号,那就念五千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他的比例是这么一个比例。如果你念两万声,三万声,都按这样的比例关系加减。那么这种念佛消灾,念佛往生利益极大,我们就要令生于我们的父母,以及跟我们有亲属关系的亲友,都能得到这样的利益。

  进一步说,现在是一个大患难的世道;你看印祖这个时代以来,从甲午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军阀混战以及随后的抗日战争,基本上那个时代的战火不断。那个时代的中国老百姓是最苦难的时代,在这个大患难的世道,种种的灾祸,战争的灾祸又伴随着饥饿,天灾人祸,是众生共业所感的,是没有办法去扭转的。所以在这个时候要常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一定能够蒙佛菩萨的慈悲护佑,逢凶化吉。能够有佛菩萨的护佑,虽然处在灾难的时代,他也就离开了灾难。

  我们看印祖的那些皈依弟子,念这些佛菩萨名号,逢凶化吉的例子很多。有一个商人他坐在轮船上,自己带了很多钱,又是一个大胖子,穿得又是大商人的很好的衣服绸缎,他一坐上船,就来了一批土匪上来抢东西。他一看跑也跑不掉,他就开始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念得非常专心,结果周边的人都被抢了,唯有他,好像这些土匪对他视而不见似的,就这么过去了,他可是吓了一身冷汗了。但是他这件事情经历以后他就觉得很奇怪,怎么周边的人都被抢了,唯有他自己没有被抢,又是很胖的一个人,又带着很多钱。所以都会出现这些由于念佛号,念观音圣号,遇到的种种逢凶化吉的例子。

  而进一步念这名号,还能够消除业障,开发智慧。我们无数劫以来的业障,报障,都能够消除;业障消除,我们的福德就会兴隆。劝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一个最大的利益,就是成就凡夫作佛。他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会成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能够劝一个凡夫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等于成就了一个众生成佛,这样的劝进行者的功德就很大了。你再把这个劝进行者往生净土的功德,自己回向求往生,也必定能满足自己往生之愿。换句话来说,成就他人就是等于成就自己,自他不二。

  好,请看第三段: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