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夜里,德清将杂念去净,在禅房坐禅,少顷入禅,刹那间奇景出现了,他明明看到屋里内外通体透亮……此时正是放香灯之际,寺里和尚正忙着各处放灯……远处小船在月色朦胧的河面上穿行,两岸青山如黛……稍许,有悟性放灯回来经过门囗,他推了推房门又退开。德清正纳闷他为何不叫门,恰在此时,悟性走到墙角松开裤腰带小解起来……悟性便毕,并未立即离去,而是四处张望……德清心下道:这小子原来六根未尽,难怪他有还俗念头……他如此一想时,怪事出现了——一切复如原来……
德清狠狠骂自已道:罪过罪过,杂念又生!再次动用真功,很久才入境界。
次日寺里做功课,德清悄悄拉了悟性问道:“昨晚你放香灯回来可从我门囗经过?”
悟性道:“是……你不曾出门如何知道?”
“我看到了。”
悟性吃惊道:“那时黑灯瞎火的,你如何能看到?”
“我不光是看到你推了门,还看到你在墙角小解。”
“嘿嘿……”悟性红了脸,继而打量德清,“莫非你已经入禅了?”此时正是第六枝香开静,悟性拿了水壶冲开水,因为吃惊手一抖,几滴开水溅在德清手上,德清手中的茶杯落地,一声碎响,顿断疑根,茅塞顿开……德清自念出家漂泊奔走寻访数十年,在黄河岸边的茅棚里,曾被个俗汉一问,水是什么,竟不知水是什么!倘当时踢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岂不早悟?此次如不落水大病一场或不逆来忍辱,又哪有今日之悟?唉,险的错过一生!
德清当即作偈云: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粹也,狂心当下息。
又云: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德清入禅之事很快传开,当日月朗老和尚把他叫去问了详情,恭贺道:“难得,难得!要知道,世间佛子何止千万,能入禅者寥若晨星,德清师,恭贺你。”
德清道:“稍有精进而已,还望老法师开示。”
月朗道:“你如今乃是初入禅道,但并不牢固,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德清问道:“如何方可牢固?”
月朗道:“你须要度过一个戒期。”
德清不解:“何为戒期?”
月朗道:“戒期乃是天地人忌。”
“何谓天地人忌?”
“自从盘古开天,世间万物皆有所忌,谓天地人忌。是如春分前三日,官府派人敲击大铃高声通告众人:‘雷将要发出巨大声响,有不戒除房事者,生下的儿女五官不完整,夫妻一定会有凶险灾难。’人身的血气运行,原来与天地节气之运行呼应,倘若违背节气运行规律而流失精气,则人之气血运行不能与天地气节运行合拍,对自身精气伤害比平常胜出百倍。至于神明降生之明鉴日期,而淫污冒犯,有在冥冥之中被遣责还不知觉者,所以,世间有循规谨慎的人,而明里受疾病折磨早早夭折之伤害,暗中又遭削夺俸禄减少阳寿之祸殃,往往都是冒犯所至。说及你,此时初入禅道,根基不牢,精力虚弱,妄念丛生最易趁虚而入,此段时期是为戒期。”
德清跪谢法师。自此,德清每日持斋,苦修禅道。数月许,德清自觉渐入佳境,时有扬州知府朱绍政来寺,称家父有要事要见德清。月朗挡了多次,见无效,就对德清道:“此地不是你修习之所,你可另选佳处。”
德清问道:“我该何去何从?”
月朗道:“江苏金山寺是个出高僧之宝地,你可前往。”
金山寺在江苏镇江,古称京口,为长江下游咽喉,镇江以下江面陡然开阔,且京囗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风光如画,自古乃僧家必占之地。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留连于此,有诗为证——
楼台两岸竟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
芦管玉萧齐送夜,一声飞断月如烟。
金山寺在镇江西北金山上,金山高仅百余尺,游者来到山前,却陡然有高耸孤兀感,原来这都是因为金山峰顶慈寿塔之故。寺塔与金山迭为一体,使之高耸。上得山来,但见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金山寺内有苏东坡与佛印二尊铜像,东坡身边一小童捧玉带,佛印旁侧一小沙弥挟衲裙,生动传神。
话说苏东坡与金山寺高僧佛印相知甚深,相处不拘形迹。苏东坡赴任杭州,经过镇江来看望佛印。佛印正要外出为信众说法,见苏东坡直入方丈室,便戏道:“此间无坐处。”苏东坡也随囗回敬:“那就暂借佛印四大作座。”其中四大为佛家语,指构成世界的四物,即:地、水、火、风。佛印见苏东坡居然班门弄斧,有意难他一难,便与苏东坡打赌:“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出,便传坐;道不出,即输玉带。”苏东坡自恃才气横溢,欣然答应。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东坡不得其解,只得解下玉带相赠,佛印也以衲裙一幅相报。如此机锋,传为佛门一段佳话。为此,苏东坡特地作诗云——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剑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却说德清一路风尘来到金山寺,方丈大定老和尚见他是月朗和尚荐来的,甚是热心,当即把他安排在后面最清静的禅房用功修习。
德清稍事歇息就开始延续他在高旻寺的功课。这一来,他才真正体会到月朗所言不虚——他在高旻寺修习时本来已经到了一定境界,中间仅仅出了朱家父子这个小差子,如今重拾时,功力已然大大降低,甚至动用真功也不能很快入禅……好在他有经验,也能吃苦,一段时间下来,功力渐渐恢复,此段时间,他颇有心得。
却说冥冥中或是他在佛道上还有一段路程,正当他的入禅功夫突飞猛进就要到达最高境界之时,一日他听到寺院外头有嘈杂之声。说起来也是他道行不够,禅功高深之人一般是不会为外界所动的,他听到嘈杂之声并有了好奇心,正是差点定力的表现。
当下他走出寮房,原来外面有香客正自娱自乐唱戏,唱的恰恰是与这金山寺有关的《白蛇传》。见有很多人在围观,德清双脚不听使唤也围了上去。
故事很老掉牙的,几乎人尽皆知——无非就是许仙、白娘子、法海和尚……
德清觉得这个故事只能娱乐,不可当真,不过,这金山寺确实与蛇有关。最早是南梁武帝时期,一天夜里,武帝梦见刚死不久的宠妃郗氏变成了一条毒蛇,向他哀求:“我在世时心太毒,死后变为毒蛇,请为我做佛事超度众生,让我安心。”次日上朝,梁武帝要大臣为他释梦,突然一条大蛇游进殿来,梁武帝见是梦里所见之蛇,就说:“你若是郗氏变的,就开囗说话吧。”那蛇就复述了昨晚的话。后来,梁武帝召见泽心寺住持宝志和尚商量,宝志又约请九位高僧,在金山览阅藏经三年,编成了一部《水陆仪轨》。仪轨完成后,梁武帝亲赴金山参加水陆法会,这是当时佛教最大的盛典,并传之今日。
至唐代,金山寺开山祖师唐代灵坦和尚来到金山,见此地一片荒芜,他只好在山后石洞坐禅,没想到那洞里有一条白龙常吐毒气,人触之即死。灵坦一到就用佛力将其收伏。这洞就是现在的白龙洞,内有一条石缝深不可测。第二代祖师是唐代释法海(裴头陀)他到金山修行时也是寺破屋塌,刚到半山悬崖的石洞参禅,忽然脑后刮来腥风臭雨,只见一条桶粗的大蟒盘在那里盯着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动,后来大蟒游入长江。消息传开,来金山的人也多起来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一日,法海在江边挖土,意外地挖到黄金,他将黄金献于皇帝。敕命将黄金返回作修复寺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却说德清听到许仙之子寻母时就不愿再听下去了,他在心下想道: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为何还能把他们感动得泪流满面?他回到寮房准备用功,不想他再也无法定心了,满脑子都是许仕林寻母悲哭的情景……想着想着,他自已也流泪了——他想起了自已的身世,甚至觉得比许仕林更惨,人家毕竟有母可寻,我的母亲呢?她在哪里?
德清再也静不下心来了,每每念及母亲,心就绞痛,而先前所修得的禅功正日日消退……他知道如此下去不是好事,此时适逢月朗和尚请他回扬州。月朗问到他的功课,德清将心中之痛向老和尚和盘托出,并求和尚开示。月朗道:“这对你来说是一道大坎,越不过去前功尽弃。”
德清流泪道:“能否成道,在我已不是太重要,我只想报答母亲的生身之恩,否则终生难安。”
月朗道:“你可前往阿育王寺拜舍利求菩萨度你母亲登极乐世界。”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德清五十八岁。四月,通智法师在江苏焦山讲《楞严经》,请德清讲偏头,来听经者达三、四千人。经一讲完,德清就向众人告辞,下山单人直往阿育王寺方向行去,算计着拜佛舍利超度亡母。
阿育王寺又叫广利寺,在浙江宁波鄞县南乡四十里的鄮山。
公元前444年,佛陀灭度百年之时,中天竺国阿育王治国。阿育王是个信佛的国王——他为什么信佛了呢?
阿育王小的时候,相貌生得古怪的丑——丑到人一见他就会做恶梦。
他有一百零一个兄弟,因其奇丑且顽皮捣蛋,父亲宾头沙罗王最不喜欢他!公元前448年,北印度有个叫德叉尸罗的地方发生叛乱,宾头沙罗王毫不犹豫就想到了阿育王,命他挂帅北伐平叛。宾头沙罗王之意很明白,就是要他去送死。阿育王心里也清楚,他知道:兵是老弱病残的兵,武器装备也不完全,叫他挂帅北伐不是要他去送死?!——他不以为然,装傻子“高高兴兴”领兵北伐!阿育王到了德叉尸罗,反而加封叛军,整日与叛军寻欢作乐,叛军头子阿毗迦陀以为阿育王是个不知世事的笨蛋,心中暗喜,不断送金钱美女麻痹他……一日,阿育王与叛军头子阿毗迦陀饮酒作乐,酒到酣处,二人都有些微醉,阿育王从鞋底下抽出匕首眼疾手快将叛军头子阿毗迦陀刺死于桌下,阿毗迦陀死前只觉眼前白光一闪,哼一声也没来得及就命归西天了!阿育王对阿毗迦陀部下大喝道:“我奉父王命杀阿毗迦陀,不关你们的事,顺者昌,逆者亡。”“擒贼先擒王”,阿毗迦陀死了,他的部众纷纷归顺了阿育王。阿育王有了一块地盘,勤政爱民,把德叉尸罗治理得井井有条。
阿育王一天天壮大,他自觉可与父王宾头沙罗相抗衡时,他就带兵打回去,杀了父王宾头沙罗,他有一百零一个兄弟,杀了100个,只一个叫帝须的哥哥未杀,因为这个哥哥从小就是个疯子。
阿育王总揽政权以后为了巩固统治,他愈发心狠手毒,凡说他坏话者,均采取割舌、挖眼珠、剁足、断手之酷刑,他连年征战,屠杀无数,像一只疯狂的兽!
成天干杀人营生,渐渐,阿育王睡觉时总是梦到鲜血与狰狞的死鬼!当征伐南方的翔俊伽国(今印度阿里沙省)时,阿育王看到杀戳的惨状,心里陡然良心发现——他大生痛悔之心,回来后即亲近僧伽,修持佛法,以轮王政治的理想自许,以和平的正法来建设繁荣安乐的家园。
其时印度的版图已经很大,东部边界到达孟加拉湾,北方的尼泊尔及克什米尔两个王邦亦入其统辖范围,南部疆域扩至波娜河(即现在的海德拉马省)以南的吉斯特那河,西达阿达伯海,西北则抵达今日阿富汗境内的一部分了。疆域的拓展是凭借杀人与流血而拓展的,皈依佛教后的阿育王深感自己杀业太重,对外,他开始通过佛法来实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他派遣自己的儿子及亲信到邻国及遥远的希腊与埃及等国弘扬佛法……对内,他特赦囚犯先后共二十五次,每年开无遮大会一次,此外,禁杀生、行布施、植树、修路、凿井、建佛寺、造佛塔,遍及全国……又巡回各地,宣扬正法,广施仁政,爱护万民。
佛陀死后,共烧出舍利八万四千颗,到阿育王时,阿育王为弘扬正法,在纷纷向国外派出和平使者时也令使者带上了佛舍利。后佛舍利有缘东来,有慧达禅师礼拜请求,在浙江宁波鄞县鄮山修寺藏于石塔中,故叫阿育王寺。
德清来到阿育王寺,其时幻人法师及寄禅和尚(八指头陀)、海岸和尚正修育王山志,邀德清相助,德清以有愿而来婉言谢之。
佛舍利藏于石塔中,塔门常锁,有欲观舍利者先通知塔主,在大雄宝殿礼佛,然后跪于殿外阶沿上,塔主请塔出,塔高一尺四寸,周围亦只尺余,塔之中级内空,中现一实心钟,钟底有一针,舍利附于针端,似磁铁,观者所观不一:平常有见一粒或三、四粒者,青、黄、赤、白各异;亦有见莲花及佛像者。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尚书陆光祖与亲友来参拜舍利子,初见如小豆,次如大豆,次如枣,次大如瓜,再大如车轮,佛光闪耀,见之心目清凉,心旷神怡,时舍利殿将坍塌,陆尚书当即出资重修,雄伟庄严至今。
其时,有从各处来朝拜的信徒共八人,他们与德清约好了每日从三板起,至晚间开大静,除殿堂外,不用蒲团,展大具,每日三千拜,念万声佛,时间为一个月,到十月份正式观看舍利,最好是燃指。
却说德清每日虔诚跪拜,至九月十六日夜,月光如水;又似母亲慈爱目光,默默注视……时德清在寮房禅坐,夜半,似梦非梦中见一条金龙飞落至舍利殿前之天池内,天池内金光闪闪,波光粼粼,德清破窗而出,落入金龙背脊,金龙腾身飞起,越过九十九座山,忽见一山,山水秀丽,花木清幽,百鸟和鸣,山顶有楼阁宫殿,庄严奇妙,德清远远看到母亲站在楼阁之上,正踮脚翅首张望着……他欣喜若狂,欢快地叫嚷,“娘——娘——”
母亲听到儿子叫唤,泪如雨下,泣道:“古岩,你我母子今生有缘无份,我只生你,不曾养你,今生欠你的来生一定还你。”
德清道:“娘哇,你不要如此说,你给了我生命,儿无以为报,请你骑上龙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母亲果然奔来,德清按下龙头让母亲骑了,德清从龙背上跌落,龙则腾空而起兀自驮着母亲西去……德清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梦到看见母亲这乃是平生第一次。
十月,德清开始拜佛舍利。初见大如绿豆,紫黑色,到十月十五,再看,紫黑色转变成赤红色熠熠耀眼——德清确信了舍利因根境而示现,心中生起急于求验之心,由原计划的每日三千拜增至每日五千拜,如此数日,他顶不住了,终于一病不起。当家师宗亮与居士卢姑娘等多方施救,病亦不见好转,众人私下以为他此次恐怕难逃一死。
定于农历十一月十七日燃手指许愿、供佛的日期到了,八人相约走进寮房来看德清,见德清睡在床上气息奄奄,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无不落泪唉叹,德清强打精神,有气无力地问:
“今天到了什么日子?”
“十六。”首座俯首告诉他。
德清道:“明天是——是十七,我要……参……加……参加你们……燃……燃指的……”
众人听说,都不赞成,劝道:“德清师你如今病成这个样子,应保重法体不要勉为其难。”
德清见大家众囗一致不让他参与,不觉落泪道,“自古生死谁能免?我欲报母恩,发愿明日燃指,倘因病止,生亦何益?愿以死为休矣!”
当家(监院)宗亮闻之,甚为动容,流泪道:“德清师,你不要烦恼,我助你成就,明日斋归我请,我先为你布置。”
十一月十七早,当家(监院)宗亮请他师弟宗信托灯帮德清燃指,众人扶德清上殿,大众唱“香讚”——
香讚一起,德清的心提起,浑身犹如沐浴于法雨,精神为之振奋!
经种种仪节,二人扶着德清跪于佛前,大众念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众生
大喜大捨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
众(转身向上跪)等至心归命礼
在大众齐诵的忏悔文里,德清一心不乱,默念佛号,超度慈母……起初,四肢乏力,苦不堪言,继尔心渐清定,最后智觉朗然,当大众念至“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处,德清仿佛觉得自己的八万四千毛孔一齐竖起……指燃华,德清亢奋无比,竟然不用旁人扶,自己能起立礼佛,早忘却自己是一个病人。德清——作礼,感谢大家关照,当家师宗亮见着,喜得眼里闪着泪花,扑上去握着德清双手,眼泪忍不住滚滚而下……
却说德清燃指成功,报母恩之愿已了,宗亮诸师见他身子仍是虚弱,盛意挽留。
是时,寺中常有香客来朝拜舍利,谈到时局,皆怀忧患之态。原来,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各国列强见中国势微,皆有瓜分之心,国有灭绝之虞。时有一些激进仁人志士欲求变法,却阻力重重。香客每每说起,不胜嘘唏。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德清五十九岁。这年春天,广东南海人氏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光绪帝痛下决心,咬牙颁布了《定国是诏》,决定变法!改革之风,似是吹遍神州。夏初,悟性闻听德清燃指重病,自高旻寺来阿育王寺探望,他见德清已经康复,自是欢喜。
悟性说起他在途中所闻都是关注变法之事,遂向德清问起时局,德清只是摇头不语。
悟性道:“你、我虽为出家之人,但岂有不知报国土恩之理?今近闻康、梁变法,还望开示。”
德清道:“历史上有三次变法——商殃变法兴秦,王安石变法宋衰,说到戊戊变法,只恐怕……怕——”
“恐怕什么?”
德清沉默良久,开口道:“戊戊变法,只怕大清王朝,气数尽矣!”
悟性道:“法师何出此言?”
德清道:“纵观历史,大凡改朝换代之际,皆是虎狼当道,鬼怪横行,如今连鬼怪都说这天下是其天堂,岂能不天怒人怨?”
悟性道:“你在说朱庚南?”
“这世道鬼怪举不胜举,他只是个小鬼而已,倒是他的一番言论,让我看清了这个世道。这说到变法,皆为因缘已定,纵有回天之人亦无回天之力——”
“你说他会得到报应,是这个报应吗?”
德清道:“那是大局对群魔的报应,这叫“共业”,他所做的一切上苍都是看到了的。对了,我走后他来找过我吗?”
悟性道:“找过,不光只是仆人,连他儿子都亲自来过多次,月朗和尚说你不在高旻寺,他就是不信。”
德清道:“他没为难月朗老和尚吧?”
“那倒没有。毕竟是在官场里混过的人,比他老子强多了,对月朗老和尚挺客气的,还说他不会为难你。”
德清道:“知道他是什么事找我吗?”
悟性欲言又止地:“不、不……不清楚……”禅房里沉静片刻,悟性又道,“德清师,你的功力可恢复到了从前?”
德清道:“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悟性道:“当时不让你去金山寺就好了,免得你想起母亲引影响你修行。”
德清道:“我觉得是个好事。”
悟性道:“如何说是好事?”
德清道:“习禅一事,就是要去除心中一切障碍,我母亲这事如不早日处置,迟早要爆发,影响我的修行。可见习禅一事是参不得半点假的。这障碍迟清不如早清,这就是定数。”
二人正说着话,一汉子闯进禅房纳头便拜。德清吃了一惊道:
“你是谁?找我有何事?”
欲知这汉子是何人,他为何要拜德清?欲知后事,下回有分教。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