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朝拜五台

  德清正色道:“快把刀藏了吧,晚了你真的就说不清了。”

  德清的话音未落,外面果然传来呼叫声:“欣悟,人在吗?”

  “我们方丈大和尚来了,”欣悟急忙藏好刀子,紧张地回应,“我在——”又低声威胁德清,“敢乱说对你不客气!”

  欣悟正要出门,一位年纪轻轻的方丈大和尚走了进来,“什么事要劳您法驾?”

  方丈打量着德清,半晌才说:“这位就是从南方来的德清师?”

  德清道:“正是贫衲。”

  方丈大和尚纳头便拜:“文贤见过大法师。”德清急忙还礼。文贤起身看着二位,“你们认识?”

  欣悟慌张地:“不……不认识……这位德清师来寺里挂单……”

  德清道:“对,我是来挂单的,不认识这位师父。”

  “大和尚,你们忙,我下去给德清师做饭了。”欣悟向德清递眼色。

  文贤道:“不必了,德清法师既然还没吃饭,就到我那边去吃吧,我还有很多修行上的事要请德清师棒喝呢。”

  欣悟松了囗气,送两位出门。

  德清随文贤到了寺外,有侍者从他肩上接了行李。

  下了山,德清少不得向文贤打听:“不知大法师驻锡何处宝刹?”

  文贤道:“不远,圆智寺。”

  德清知道,圆智寺在太谷范村,距离离相寺尚有好几里路。

  说起圆智寺来还有一段来历,当年李世民北上太原经太谷水秀,耳闻范村是个商业繁华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冲,故绕道范村视察。只见街道整齐,商号林立,行人熙熙攘攘。观看之余,又见一群人围着一个老和尚讲经说法,也停下脚步,一直听到老和尚讲完佛法。众人散去,李世民也正要走开,老和尚见到了李世民,遂上前,双手合十道:“贫衲看居士是帝王之貌,体察民情,贫衲有缘幸会居士,这是贫衲前世的造化!”李世民惊奇,便问:“师父上下如何称呼?宝刹何处?”老和尚倒:“贫衲上下不敢,师父赐号真空,小寺就在本处雪峰山静园寺。”“离此多远?”“四十余里”。“范村有无寺院?”“有寺院,很小。”李世民紧蹙眉头:“偌大村镇岂能无大的寺院?”真空道:“倒有一个,只盖了五间大殿因耗资巨大,故而停工许久了,贫衲筹措多时仍无望,一时还不敢奢望,故讲经说法,求得十方居士恩赐。”李世民道:“如有机遇拨来些许银两,建个大的寺院,大师可否担此重任?”“贫衲十方求贤敢担此任,多谢恩赐。”李世民道:“可否看看停工寺院?”“请随贫衲来。”李世民随真空师父来到了只有五间大殿的寺院里,望着高高大殿,久久不肯离去。

  不多久,李世民果然在太原登基了,取年号贞观。他随即拨来银两。雪峰山静圆寺的真空师父接到御用银两后,立即来范村筹建寺院。建起后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以二智离二障,十方同圆,也圆了李世民许下的范村建寺院的愿,遂取名圆智寺。

  闲话少说,却道德清随文贤来到圆智寺已是傍晚。德清见了,果然是个大寺庙,那大殿双柱挂悬的大匾,尚可看清字迹,道是——

  儒门释户道相同

  三教从来一祖风

  德清入殿拜了菩萨,斋堂饭菜已经齐备。斋后,文贤把德清引进方丈室道:“早闻大名,今日得见乃三生之幸。从普陀来到此处,有数千里之遥,就是走路,一般人都难做到,何况你是三步一拜而来……佩服,佩服!”

  德清道:“惭愧,罪业太重,非得如此。大和尚似二十余岁,又似外省人,何以在此住持?”

  文贤道:“我父亲在此做官多年,后做平阳知府时被奸臣所害,母亦气损,我含泪出家,这里官绅,多与父至交,接我至此,早想摆脱,今闻大德来此,心甚倾服,请在敝寺常住亲近。”

  德清道:“德清不敢,还得前行……大和尚如何认得离相寺知客师?”

  “你说欣悟师啊?那个寺庙本是我的,前些日子他投到我门下,就给了他一份事做。德清师认为这个人如何?”

  德清道:“不好说。”

  “哦……你们真不认识?”

  “不好说。”

  文贤见德清不愿意多言,亦不相强,二人又说起佛法之事,十分相投。

  德清本欲早早离开,无奈文贤强留十日,方才放行。走时,送衣物旅费若干,德清坚辞不受,文贤和尚不舍,陪德清三步一拜,相送下山,二人这才洒泪而别。

  却说德清离了圆智寺来到太谷县城寻找文吉,问遍各旅店,都没有无结果,他只好放弃。趁着月色,星夜往太原府方向拜进。次日天大热,德清心急起火,鼻血断断续续流个没完,二十日到黄土沟白云寺,知客师见德清流鼻血,疑为大病,不予挂单,德清好说歹说,勉强过一夜,二十一日大清早进太原城,城里有极乐寺,知客师同样不予挂单,遂在屋檐下过了一夜。二十二日天微明,德清专心念佛,出城礼拜……

  一日,德清在一不知名的镇上,中午向人讨食,居然乞得几个棕子,才知已是端午节。后面跟来一辆装饰豪华的马车,马车缓行不越,德清避开,车上官人下车,问:“跪拜的可是德清大师?”

  德清见来人有点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的,遂道:“正是。”

  官人道:“我是泉州西郊人士,你父亲做了一件大好事,把罪大恶极的余南府杀了,我们都记得。早知道你要来,故在此打听你多时了,今日终于等到你了。”

  德清问到:“敢问官人遵姓大名?”

  官人道:“下官吴则平,吴南河是家父。”

  德清道:“难怪我说有点面熟,多年前我去你家你还没长大呢。他是个好人啦,身体可还好?”

  “前几年过世啦,临终他一再嘱咐要记得你家的大恩,我虽有心,这个机会我可是等了多年啊。”

  德清道:“余居士如何到的这里?”

  吴则平道:“一言难尽,下官现住峨口白云寺,你去五台山必经此处,你的行李,不如我代你先送到吧。”说着,不由分说提了他的行李往车上扔,扔完跳上车,扬鞭而去。

  白云寺在峨口镇东村和西村的交界地,因之又名东西寺。寺院依山而建,下临潺潺溪水,背腹巍峨群山,楼耸白云,瓦耀穹庐,钟楼相交,山鹰回旋,景色十分壮观。初建于何时,已无可考,据传为古代一位蒙古王爷所建。据说这位王爷能征善战,骄悍异常。一次得胜后,入关朝拜五台山,路径此地,恰好日暮山幽,见山上有一寺院,便令兵士上山歇息。第二天日上三杆,王爷睁开眼,山上哪有寺院?众皆惊骇。王爷似有所悟,遂用所带金银依照梦中所见修起这座气势宏伟的白云寺。奇怪的是,王爷也在寺院落成那一天坐化成佛。

  白云寺的秀美景色和悠悠禅意曾迷住了乾隆帝,并留有诗篇作证——

  雪中斯过晴斯返,

  山色溪声惬重寻。

  却是白云占胜义,

  无心亦不曰无心。

  五月中旬,德清拜行到了白云寺,正要打听这附近何处有军营,早有一放哨官兵迎上前来道:“来人可是德清大师?”

  德清答:“贫衲的是。”

  兵道:“我们营官已经等你多时,请跟我来。”

  德清以为这兵要带他去军营,谁知是径直把他往白云寺里带。他心存疙瘩又不便多问,只能老老实实跟在士兵屁股后面。

  过大雄宝殿转到不俗精舍,士兵敬礼报告,得允许入,德清看到坐在中央太师椅上的正是吴则平。

  吴则平见了德清,起身合什道:“我日日派士兵在外巡逻,如有发现和尚即带来见我,今日终于等到大师了,请上坐,请上坐。”

  德清落座,忐忑不安地:“余营官……”

  “对了,你不是要问我何故到的这里?你也知道,我自少爱好使枪弄棍,长大后就从了军。早些年父母在不敢远游,如今都不在了,就来到这个远离家乡的地方。”

  德清道:“我……我是说余营官……怎么住在庙里?”

  吴则平道:“哦,大师有所不知,先前这庙为匪所占,我驱后暂借住在此。”

  德清点头:“原来如此。”

  吴则平道:“大师远道而来,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苦,先不急着走,住上一段时间再说,反正五台就在眼前了。”

  德清在白云寺小住二、三日,不顾吴则平苦苦相留执意要走,吴则平只好问到:“大师下一站可是显通寺?”

  德清道:“正是。”

  吴则平命人抬出礼物,德清不受。营官生气历声道:“不收也得收!”——当下派士兵将行李银物打马送往前路显通寺。

  显通寺在五台山内台怀镇北侧。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原名大孚灵鹫寺,后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名华严寺。名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额“大显通寺”。

  五月二十日,德清拜香至显通寺,刚到前台,一个出家人迎出,并打招呼:“德清师,你终于来了,我在此等你两年多了。”

  德清抬头看时,接他的出家人原来就是三年前和他一起发愿朝五台山的悟性,遂道:“悟性师,你如何也在这里?”

  悟性道:“自从和你分手,我走路来到这里,觉得这个地方还不错,就留下来了——应该说这也算是缘分吧。”

  德清道:“你走后,快到黄河时,德悟师也先走了。”

  “我知道,他来过我这里。”

  “知道他去哪了吗?”

  “他也留下来了,如今在‘小五台’任执事——要不我通知他过来看你?”

  德清摇头:“不用了,反正也要去朝小五台。”

  原来五台山分为“大五台”和“小五台”,大五台分散在五处地方,而小五台就在一座山顶上。普通香客只须用半天时间拜了小五台就算上了五台山,不必耗费数天时间分别去五个地方拜五尊文殊菩萨。五台山有五尊文殊菩萨散落在五个不同的地方,这是天下人共知之事,为何还要另在一个地方再塑同样的五尊菩萨?此处按下不表,留在后面再说。

  “前些天有人送来行李,说是一位从普陀山三步一拜过来的师父,我就知道是你。”悟性慢慢跟在德清身后问到,“德清师,我正要问你,你来朝拜,要带那么多东西干嘛?”

  德清道:“不是我要带这么多行李,是有人硬要塞给我的。”于是将自己和吴则平遇见的事说了一遍。

  悟性道:“原来如此,看来这善恶有报是个定数,谁也违背不了。德清师,这五台山的庙宇很多,依我之见不如以我这里为据点,再一一拜诸位菩萨。”

  德清道:“那不是吵烦你了?”

  “你我是什么交情?还说这种见外的话。我们方丈是个很有慈悲心的人,他听了你的事,甚为感动。等你拜完了菩萨,我再领你去见他。好吧,你慢慢拜,我去通报方丈,完了你来方丈室。”

  德清见悟性要走,又问到:“打听个人,你认得一个叫文吉的人么?”

  悟性摇头:“没听说过这个人,一会问方丈,他准知道。”说完转身去了。

  德清继续往前拜。寺有七处九会殿,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华严道场。寺宇规模宏大,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之历史甚古。德清拜完了菩萨,就来到方丈室。

  显通寺方丈名三学,他听说德清要来拜访他,早在此等侯。见礼后,德清又向三学打听文吉,三学亦说不知有此人。德清道:“这就奇怪了,他自称五台山人人识得他,谁知连你都不知道有此人。”

  三学道:“老衲在此多年,五台多数人没有我不识的,实实在在没有文吉这个人,不知德清师为何要打探他?”

  德清道:“学人在拜香路上,两次生命垂危,皆是文吉相救,他曾说,五台山人人识得他,待我来一问,哪里认识他?——人人都不认识他。”

  老和尚合掌道:“阿弥陀佛!文吉者,文殊菩萨也!”

  德清顿悟,顶礼连连叩谢:“谢老法师开示。”

  德清感叹不已,又与三学说起在大田县遇险前梦见田一俊托梦提醒;走火入魔时,在仙霞山遇樵子文纪指点。三学道:“这就对了,田一俊谥号文洁,文纪、文洁、文吉,其实都是文殊菩萨化身者。德清师,看来是你的诚意打动菩萨了。”

  两个又谈了许多佛法之事,末了三学又问到:“德清师下一步如何安排?是只拜小五台?还是所有寺庙都要拜?”

  “后学远道而来就是为了拜菩萨,当然是要拜所有的菩萨。先按东南西北中的顺序拜完五大寺,是后还得上小五台。”

  “哦……只是这许多行李…?”

  “想寄存宝刹,不知方便否?”

  “行李可放在这里,银两等贵重物不可。”

  德清道:“这些银钱就捐给宝刹,我带在身上也不方便。”

  三学道:“老衲听悟性说那是人家谢你的,你还是带在身上为好,说不定还有用得着之处。”

  德清说钱物十方来十方去,悉数捐赠,次日辞过三学,就开始按计划去各寺进香拜佛

  五月二十二日起香,两日拜至东台。月朗星辉,进石室上香,在室内朝夕礼诵,禅坐七日,下台拜那罗延窟。六月初一日回显通寺,初二起香,上华严岭,过夜;初三拜北台,在中台过夜;初四拜西台,过夜;初五回显通寺,德悟闻讯过来看望,与悟性三人叙旧,不胜感慨;初七拜南台,在南台打七。

  十五日,德清下南台回显通寺。中途,想起还有一座万寿寺未拜。万寿寺又名玉花池,是五台山较为古老的寺院之一。寺址在大白塔西北十余里处,依山面水,环境幽雅。寺北一百步处有一石池,故此寺以玉花池为名。此寺的正殿俗称罗汉殿,相传,此寺原有铁罗汉四百九十九尊,五百正好缺一,所缺的那个罗汉到哪里去了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说的是明洪武年间的某一天,玉花池老和尚外出参学,行前把弟子叫到跟前说:“我要到外地行脚去,你们好好在家诵经念佛,潜心修行。”

  老和尚怀着一片诚心,一路辛苦,在山西盂县遇到一个有缘的财主愿意捐一大堆生铁,于是便请当地匠人在盂县铸了五百个铁罗汉。由于运送不便,只好用毛驴驮运,驮一个有些轻,驮两个又有些重,老和尚紧锁愁眉,自言自语地说:“这些罗汉要能自己走就好了!”不想,他这话一说出囗,五百罗汉真的就能自己走了。老和尚遂领着五百罗汉浩浩荡荡回五台山玉池。途中,有一个罗汉掉队,当他走到柳院乡寺沟村,已是夕阳西下时分,见一个漂亮女子在井边浣衣,就动了凡心,他走过去搭讪道:“敢问大嫂,这里距五台山玉花池还有多远?”

  “六十里!”妇女回答。

  “大嫂,今天天色已晚,我不便赶路想在你家里借个宿,行个方便吧!”

  “我家里没有地方,你就在这井边上过夜吧!”妇女说。

  罗汉叽咕道:“井边上怎能过夜?”

  “你是铁打的怕什么?”这位罗汉一听“铁”字,犯了忌讳,立即现了原形,僵坐在井边上不能动了。原来这位妇女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这里把关,不许心怀不端的罗汉去玉花池,后来人们把井垫平,玉花池的五百罗汉因此少了一个。

  却说德清拜了玉花池不敢担搁,即刻赶路,但还是晚了,到清凉界时已近傍晚,路上已少见行人。走了好远一段路,才遇到一队巡察官兵,为首者他认得,正是吴则平的部下。那官兵也认出了他,翻身下马道:“这位不就是德清大师么?”

  德清道:“正是。”

  官兵道:“天晚了,你还是随我们一路走吧。”

  “谢谢好意,你们先走吧,不用管我。”

  官兵不再相强,叮嘱道:“这清凉界自古以来就不是个干净地方,德清大师小心为妙。”

  德清谢了,仍一路跪拜,目送官兵远去。

  那位官兵说的没错,清凉界确实不是干净之地。有诗云:迷里清凉生地狱;悟时地狱化清凉。

  古时,此处强盗甚多,官府规定过往客人必在山下凑齐五百余众鸣金持械才敢通行。官兵几次捕获,几次有去无回,再没有人提半个“捕”字。有一个和尚,号“南泉”,生得又高又大,两眼里放出的光像闪电一样逼人,一看就知道是个武功高强的人,他带一帮僧众在山上搭了几间茅棚住下来,有好心人劝他不要在山上住,他答:“易处不住,住处不易。”某天他下山回来,茅草屋全给掀倒了,有三、四个受伤躲起来的僧人看见南泉回来,从草丛里钻出,向他哭诉,最后一齐劝他赶快离开。南泉仰天长笑道:“死生有命,强盗是些什么狗东西?自古只有怕死的强盗,没有怕死的和尚!”话刚落音,一群埋伏在四周草丛中的强盗手持大刀长予呐喊一声团团围住南泉。南泉手无寸铁,一掌摧破身边的水缸,抓两把碎水缸片,一个旋转,碎水缸片撒开几乎同时插入强盗咽喉,有五、六个人当场死去,这时强盗头子喊道:“凭他一个人,我们今天吃也要把他吃完。”说着举枪当胸刺来,南泉身一歪让过,手抓着长枪正欲缴枪,十数杆枪同时刺到,南泉长啸一声,纵身一跃窜起人把高,落地时左胁还是中了一枪,他从强盗手中夺过枪,飞起一脚,把刺他的强盗踹飞一丈多远,强盗骇退,他低头一看,肠子都出来了,他撕一片衣缚住,挺枪道:“害人之辈,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说着,反守为攻,追赶盗贼。

  会龙泉关郑兵统与南泉平素关系蛮好,听说南泉与强盗交上了手,不说二话当即赶来,这时,山上静无声息,看不到一个强盗也看不到一个出家人,只有山茅草在风中轻轻摇摆,郑兵统吩咐手下人四处寻觅南泉,哪里找得着?第二天早上在深山沟里看到一个血人,郑兵统走近细看,竟是南泉!郑兵统大哭:“奈何天丧此英雄也!”用手探胸,竟还有一脉气息,喜极道:“没死!血迷心窍耳!”

  旋即掰开他的牙齿往内灌水,良久,南泉嘴唇噏动,郑兵统令人抬回去,调治五日方始康复,从此,南泉得“莽会首”名头,强盗们听了,个个心惊。

  偏偏“哪壶不开拎哪壶”,天下就有这么巧的事,德清正想着时,林子里冲出一条汉子挡住去路,囗称:“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要从此过,留下买路钱!”

  德清停下,见此处在深山之中,前不着村,后不巴店。欲知后事,下回有分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