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八十五 江西三

◇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二百六十里,至京师四千六百里。

《禹贡》荆、扬二州之境。春秋时,为吴、楚之郊。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初,属淮南国,寻分属豫章郡。文帝时,又分属庐江郡。后汉因之。建安中,其地入吴,属彭泽郡,后属武昌郡。晋初,为武昌、豫章二郡地。永兴初,置寻阳郡治柴桑县,郡属江州。沈约《志》:晋元康初置江州,治豫章。咸康六年,移治寻阳。今详州域形势。下仿此。宋以后因之《志》云:梁移江州治湓城。《梁纪》:太平二年,分寻阳等五郡置西江州,时州移治豫章也。盖自陈天嘉末始,复曰江州。隋平陈,废郡,仍置江州。大业初,改江州为九江郡。唐复为江州。天宝初,曰浔阳郡。乾元初,复曰江州。五代时,属吴朱梁龙德初,杨吴于江州置奉化军节度,后属南唐。宋仍曰江州亦曰浔阳郡。建炎元年升定江军节度。二年,以江、池、饶、信为江州路。绍兴元年复故。自是常以安抚制置等使治此。元曰江州路。明洪武初,改为九江府,领县五。今仍曰九江府。府南面庐山,北负大江,据江湖之口,为噤喉之地。汉伍被谓淮南王,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下雉,见湖广兴国州,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兵。三国吴寻阳常为津要,置都护领之。自晋置江州,以浔阳中流襟带,倚为重镇。永昌初,王敦叛,自武昌逼建康,时甘卓镇襄阳,其从事乐道融说卓分兵入江州,断彭泽,使敦上下不得相赴。卓不能从。咸和三年,苏峻逼建康,温峤自武昌入救,军于寻阳。元兴元年,桓玄举兵江陵,过寻阳,不见官军,意甚喜,将士之气亦振。三年,刘裕等讨桓玄,玄自建康走寻阳。刘毅帅何无忌等追玄,玄留其党何澹之守湓口,无忌等攻拔之。义熙五年,徐道覆说卢循乘虚袭建康以刘裕方北伐燕也,曰:君若不从,便当帅始兴之甲,直指寻阳时道覆为始兴相。宋元嘉末,江州刺史武陵王骏发寻阳东讨元凶劭。升明初,沈攸之举兵江陵讨萧道成,道成召其子赜于郢州。赜以夏口重地,使柳世隆严为之备,行至寻阳,乃曰:寻阳地居中流,密迩畿甸,若留兵湓口,内藩朝廷,外援夏首,保据形胜,控制西南,今日会此,天所置也。遂留镇湓口。道成闻之,喜曰:真吾子也。齐东昏侯末,萧衍下江州,引兵东下,留别将郑绍叔守寻阳,谓曰:卿,我之萧何、寇恂也。绍叔受命,比克建康。绍叔督江湖粮运,未尝乏绝。盖自宋之武陵王骏以江州建义,其后臧质、桂阳王休范,晋安王子勋及齐陈显达之徒,相继叠起,六朝之间,寻阳未有三十年无事者。梁大宝二年,王僧辩等讨侯景,进克寻阳。湘东王绎命僧辩顿寻阳,以待诸军之集。明年,诸军发寻阳,轴舻数百里,遂成破竹之势。隋氏平陈,亦以湓城为必争之所。自唐以来,浔阳、武昌,并为滨江重地。宋曹彬既克南唐,曹翰始平江州。建炎中,群盗李成寇浔阳,而江左震动。吕氏祉曰:江西道为州者十,而其镇则九江。盖自豫章以西,江与鄱阳之浸,浩瀚吞纳,而汇于湓口,则九江为之都会。晋桓冲谓寻阳北抚群蛮,西连荆郢,亦藩任之要。今自襄阳、江陵、武昌而东,形胜莫切于浔阳。屯浔阳而江之东西可以襟带,上游之势成,而后可以根本建康,左右淮、浙,是浔阳为东南重地也。明初,陈友谅据此,为上流患。既而太祖伐之,克安庆。刘基请竟抵江州,覆其巢穴,从之。江州既克,而江西州郡望风款附。敌虽强戾,不能为我难。正德中,宸濠作乱于南昌,袭陷九江,亦知为必争之险也。九江不保,而南昌之患在头目矣。九江为全省之噤喉,又为湖广、江南之腰膂也。《郡志》云:九江左挟彭蠡,右傍通川,陆通五岭,势拒三江,襟带上流,乃西江之重镇。《图经》云:郡西挹武昌,东引皖口,襟带中流,舟车冲要,亦一都会云。

德化县附郭。汉豫章郡柴桑县地。后汉及晋因之。永兴初,置寻阳郡,治柴桑县。宋、齐因之。梁析置汝南县,仍属寻阳郡。隋平陈,改置寻阳县,为江州治。开皇十八年,改曰彭蠡县。大业三年,又改湓城县。唐武德四年,复曰浔阳,皆为州郡治。五代时,南唐改曰德化县。宋仍旧。今编户十六里。

○寻阳城府西十五里。此隋时之寻阳也。汉寻阳县在县北,属庐江郡。三国吴属蕲春郡。晋太康元年,省蕲春郡,以寻阳属武昌郡。明年,还属庐江郡。永兴初,始属寻阳郡。《浔阳记》:今蕲州界古兰池城,亦谓之浔水城,即汉寻阳县也。《班志》注:《禹贡》九江在寻阳县南,皆东合大江。汉武南巡,自寻阳浮江,射蛟江中。后汉永嘉初,庐江贼攻寻阳。建安十四年,孙权以吕蒙领寻阳令。三国吴建兴二年,诸葛恪图起田于寻阳。皆此。《志》云:寻阳,后汉时为豫章、庐江二郡界。三国时,寻阳为督护要津。《庐山记》:寻阳县在大江北,寻水之阳也。晋永嘉末,琅邪王睿使周?镇荆州,?屯浔水城,为贼杜?所困。武昌太守陶侃遣兵救之,?出浔水,投王敦于豫章,是时浔阳犹在江北。咸和以后,始移于江南。杜佑曰:温峤所移也。王氏曰:惠帝永兴初,分庐江、武昌立寻阳郡,治豫章之柴桑,而寻阳之名乱。成帝咸和中,移江州治寻阳,而江南之寻阳著,江北之寻阳益晦。寻遂废汉寻阳县入柴桑县。自是以后,皆以寻阳郡治之柴桑城为寻阳。义熙八年,孟怀玉筑寻阳城,亦曰怀玉城,亦即柴桑城也。宋、齐皆因之。梁又分置汝南县。隋废柴桑,始改置寻阳县于此。后因水患,又移州县于今治。或云隋寻阳县在郭外,以水患移县入郡城为附郭,非也。唐亦为浔阳县,江州治焉。郡城,盖隋唐间筑。长庆中,因故址修筑。宋、元时,皆因旧城营缮。至正十九年,陈友谅都此,增筑城垣。二十一年,明师攻克之。二十三年,复为友谅所陷,城益倾坏。明洪武二十二年,筑城于城东北隅,凿濠为固,余则列栅临江,或凭濠,或树栅而已。永乐十年,始周砌砖城。宣德中增修。成化四年、二十年,俱经修葺。弘治三年,复营治。正德六年,又增修之。十四年,为逆濠所陷,城多残毁,事平修复。嘉靖三年,圮于淫潦。旋营葺如故。七年以后,屡经修治。有门五,后增为七,城周十二里有奇。柴桑城府南九十里。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三年,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孔明见孙权于柴桑。孙吴以县属武昌郡。赤乌五年,诸葛恪屯于此。太元元年,陆抗屯焉。晋永兴初,为寻阳郡治。元兴二年,桓温篡位,迁帝于寻阳,即柴桑也。宋升明初,沈攸之举兵江陵,时江州治寻阳。萧赜以寻阳城不足固,表请镇湓口,留别将戍寻阳。齐永元三年,萧衍克郢城,进向江州,命邓元起引兵先下杨公,则径掩柴桑。梁仍为柴桑县。隋平陈,郡县俱废,改置寻阳县。唐武德五年,于旧城置楚城县。贞观八年,省入寻阳,置楚城驿于此。

湓口城府西一里。自昔为戍守处。宋升明元年,沈攸之举兵江陵,萧赜自郢州还至寻阳,欲留镇之。或以湓口城小难固,周山图曰:今据中流为四方势援,不可以城小难之,苟众心齐一,江山皆城隍也。赜遂镇湓口。齐隆昌初,萧鸾弑昭业,立昭文,江州刺史晋安王子懋谋讨鸾。鸾知其谋,密遣军主裴叔业等袭寻阳。子懋亦遣军守湓城。叔业扬言为郢府司马,溯流直上,至夜回袭湓城,遂下之。东昏侯末,萧衍命邓元起向寻阳,江州刺史陈伯之退保湖口,留其子虎牙守湓城。梁太清二年,侯景犯台城,江州刺史萧大心谋入援,移镇湓城。明年,景陷台城,萧范自合肥西诣江州,大心以湓城处之。既而大心与范相猜忌,范卒,众推其弟恬为主,仍屯湓城。大心寻使其党徐嗣徽夜袭湓城,不克。大宝初,侯景将任约略地至湓城,大心以江州降。二年,王僧辩克郢州,乘胜东下,遂克湓城。贼将范希荣守寻阳,弃城东走。绍泰二年,江州刺史侯?不附陈霸先,霸先遣周文育击其湓城,?寻降于霸先。陈永定三年,吴明彻与梁王琳相持,袭其湓城,琳败走。隋江州亦治此,既而寻阳县亦徙治焉。大业初,改曰湓城县。唐武德四年,改湓城为浔阳县,又分置湓城县于此。八年,复省入浔阳,改置湓城戍,后废。

半洲城府西九十里,晋所筑。咸康五年,庾亮以弟怿为梁州刺史,镇魏兴,后以魏兴险远,命怿徙屯半洲。八年,褚裒为江州刺史,镇半洲,是也。○郭默城,在府东北,晋将郭默反时所筑城也。梁大宝初,侯景将于庆自鄱阳还豫章,为梁降将侯?所拒,走江州,据郭默城。梁将王僧辩乘胜下湓城,前军袭庆,走之,时景将范希荣亦弃寻阳走郭默城,既而败走。亦谓之陶公垒。《志》云:陶侃讨默,筑垒攻之,因名。

松滋废县在府东。沈约《志》:东晋成帝时,以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松滋郡,遥隶扬州。安帝省为松滋县,属寻阳郡。齐废。时寻阳又有弘农县,亦晋成帝时侨立弘农郡。后改为县,属寻阳郡。宋元嘉十八年,并入松滋。又有安丰侨县,亦晋置,宋属寻阳郡,齐废。○九江废县,在府西东。晋初置县,寻省。又有巢湖城,在府东四十二里。《志》云:楚有二巢,在庐江六县,此其一也。一名南巢,俗讹为汤放桀处。○庐山府南二十五里。峰、岭、岩、谷、洞、石之属,其在境内者以数十计,与南康府接界。详见前名山庐山。○天花井山,在府东南。《志》云:山虽居庐阜之末,然支散为诸冈阜,东北行,为乌稍,为丫髻。丫髻之散,其支有九,大者为凤凰、栗树、长岭诸山。长岭之支,复西逾磨刀涧,委蛇盘旋,自浔东门入,而尽于湓浦。小支则自栗树岭益西为城南石塘铺诸冈阜,而尽于孙家湖。山势踊跃轩翥,以趋于寻阳。昔尝凿断山冈,以泄其气。今东门外陇有大渠通老鹤塘者,是也。长岭,盖在府东五里,一名凤凰岭。又西二里即磨刀涧。又吴障山,在府东三十里,亦当匡山之末,一名吴章山,与南康府接界。大孤山在府东南四十里彭蠡湖中,与南康府分界。四面洪涛,一峰独耸。唐顾况云:大孤山尽小孤出。盖彭泽之小孤山,与此山相望也。山形似鞋,一名鞋山。明初,陈友谅败于康郎山,欲退保鞋山,即此。○龙门山,在府西南五十里,与骆驼山相对如门,湓水出于瑞昌县之清湓山,流经两山间而入大江。《志》云:骆驼山,在府西四十里,盘据一峰,形如骆驼。又有大小石门山,亦在府西南五十里,二山对峙,两旁有石如屏障,四面相向,俗呼大小城门。

柴桑山府西南九十里。汉以此名县。晋陶潜家于柴桑,即此。其相近有面阳、马首、桃花尖诸山。又高良山,在府西南八十里,高耸秀拔,为诸山最。其脉为株岭山,以尖秀如木株而名。下有白鹤洞,洞门高二丈许,其深无际,四时出泉,灌田百顷。《志》云:株岭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又有义门山,在株岭、高良二山间,东去府城七十里,昔义门陈氏居其下。○七里冈,在府南五十里,横亘平旷,袤七里。又清泉洞,在府西九十里,洞深如屋,水源不竭,可灌田百余顷。

○浔阳江在府城北,即大江也。自湖广兴国州东流入瑞昌县,又东南流经此,东经湖口、彭泽二县北,而入江南宿松、望江二县界。《舆程记》:自府北渡大江,广二十里,有太阳庙。又四十里为黄梅县,东北百余里则宿松县矣。沈约曰:浔,本水名,在江北,南流入大江,汉因以名县,而江遂得浔阳之称。余详见前大川九江。彭蠡湖府东南九十里。亦曰宫亭湖。彭蠡之下流也,又北接于浔阳江。《志》云:江水绕郡城而东,下四十里,得彭蠡水。是也。详见大川彭蠡。

甘棠湖在府城南。一名景星湖。唐长庆二年,刺史李渤径湖心为堤,长七百步,人不病涉;又立斗门,以蓄泄水势,因名李渤湖。又以其德方召伯,名甘棠湖。《修城志》:九江城,明初由西门至南门以东,皆边甘棠湖,无濠堑,东折而北,始引湖为濠。是也。李渤堤久废。嘉靖中增修,复圮。夏秋则苦泛滥,秋冬则病浅涸。万历四十一年,兵备副使葛寅亮筑石堤,长一里,名西城堤。又建石闸,以便蓄泄,亦曰西城闸。《志》云:府城西一里有龙开河,长百五十里,源发瑞昌县清湓乡,东流入大江。水涨则由大江逆入,溢为鹤问湖,舟楫停泊,以避江涛之险。俗传龙开此河也。鹤问湖,在府西十五里,世以陶侃葬母,异人化鹤事而名。○官湖,在府西三十里赤松乡,一名梅家湖。临大江,春夏之交,江水泛涨,茭苇丛生,不容舟楫。中产鱼,多菱芡,河泊所设其旁,因名。又有芳兰湖,在府东二十里,源出庐山涧,水东流入彭蠡湖,水涨为湖,水退为沟,岸草如兰。因名。

湓浦港府城西半里。源出瑞昌县清湓山,亦名盆水,流入境,又东经城下,西通龙开河,北接大江,渊深不测,昔为商旅泊舟处。俗传昔人尝洗盆于此,忽水涨有龙衔盆而去,因名。其入江处谓之湓口,自昔为戍守处。晋咸和三年,祖约以寿春叛,合于苏峻,时荆、江二州军皆东下讨峻,约遣祖涣等袭湓口,以?其后,过皖,为毛宝等所败而还。五年,郭默杀江州刺史刘胤,还屯寻阳,陶侃、庾亮讨之。亮自芜湖西上,兵至湓口,默为其下所杀。隆安二年,殷仲堪举兵荆州,前锋杨?期、桓玄奄至湓口,江州刺史王愉惶遽奔临川,玄遣军追获之。五年,桓玄镇江陵,遣其将皇甫敷等戍湓口。元兴三年,桓玄自建康败奔寻阳,留其党何澹之等守湓口,西还江陵,刘豫遣刘毅等攻拔之,进据寻阳。宋元嘉末,武陵王骏讨元凶劭,遣柳元景统十二将军发湓口。又荆、湘、郢三州之运,俱积于湓口。孝建初,江州臧质擅用湓口钩圻米,台符屡加简诘,渐致猜惧。湓口有城,所谓湓城也。唐亦置湓口戍。乾符四年,贼帅柳彦璋陷江州,以战舰百余固湓江为水寨,江州刺史刘秉仁击平之。一云湓浦口旧在府西十五里,恐误。今其地居民丛聚,旧流壅塞,仅余一沟,不复通江矣。女儿港府东南三十五里。源出庐山,东北流二十五里,入彭蠡湖。水涨可容百余艘。因大孤在其侧,俗讹孤为姑,故有女儿之称,亦曰女儿浦。其东北曰金沙洲,洲本白沙水碛,初日照之,灿然作黄金色。明太祖征陈友谅,有术士啸风扬沙,既而风忽转,大歼敌军于洲上。

白水港在府西,亦曰白水浦。梁王琳破陈侯安,都于沌口,引兵下至湓城,屯于白水浦,是也。今亦曰白水湖,水溢成湖,水落为港。又小港,在府西南七里,一名官?夹,滨江可以泊舟,有小江市。○濂溪港,在府南十五里,自庐山莲花峰下导流而西北,合龙开河入江,以宋儒周子尝寓此而名。桑落洲在府东北过江五十里。昔江水泛涨,有一桑流至此,因名。旧《志》云:洲在湓城东北大江中。晋元兴三年,刘裕遣何无忌等西追桓玄,败玄将何澹之于此。义熙六年,刘裕讨卢循,战于桑落洲,败绩。宋泰始初,长史邓琬奉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令子勋建牙桑尾,即桑落洲之尾也。洲之西曰白茅湾,陈霸先讨侯景,自南江出湓口,会王僧辩于白茅湾,盖其地与江南宿松县接界。《志》云:府北二十里隔江有夹洲,袤七八里,可泊舟楫,其北为杨家穴市。○白石矶,在府东北三十里江滨,白石?岩。又回风矶,在府东北四十里,舟楫至此,俱转蓬避风,因名。

秋水堤在府东。唐太和三年,刺史韦珩筑。府西有断洪堤,会昌二年,刺史张又新筑以窒水害。《志》云:府西五里有海天堤,一名海船窝,元时海运造船处也。路通瑞昌,旧为湖泽,行者必资舟楫以济。明正德初,始募筑堤,长五六里,植杨柳千株,以防崩溃,行者便之。以春夏水涨,若海之连天而名。近为水圮,乃移置于东关禅寺之侧。又李公堤,在府城北。正德十九年,郡守李从正?石为堤,以护庾楼矶一带城址。又谢公堤,在府城西门外泥沱觜,其地界龙开河、官?夹之间,二水冲激,崩陷无常。嘉靖间,备兵使者谢迪筑堤,长半里,以备之,因曰谢公堤。

封郭洲堤府东北十里。明隆庆中,邑令俞汝为筑堤,自李家口起,至小池口一带,绵亘三十余里,民田三万六千亩,及南昌、九江、蕲州之屯田,皆藉此堤以捍滨江侵啮,后渐圮。万历三年增筑,三十六年又建石闸以为蓄泄,四十一年淫潦,堤闸多崩坏。兵备副使葛寅亮修筑堤闸,高广完固。其后相继营葺。○严家闸,在江北三十里,接黄梅县东。明万历间建,为蓄泄之利。又有赤松闸,在府西七十里,万历四十八年建,堤内淤濑,皆成沃壤。

○南湖嘴镇府东四十里,临彭蠡湖口。旁有港曰将军套。明初,师扼陈友谅,作浮梁于此以渡兵,且树柳以遏奔冲。洪武初置巡司于此。嘉靖四十一年,以江湖多盗,增设官兵,置南湖营。南岸起下巢湖,东至马当山,计三百二十五里;北岸起湖广广济县龙坪镇,东至江南宿松县界沙湾角,计二百四十里,皆为泛地。由湖嘴南二十里至女儿港,即彭蠡湖北出之道也。○城子镇,在府西四十里大江北,有巡司,明洪武初置。又有龙开河镇,在府城西,亦洪武初置巡司。皆为滨江戍守处。鹤问寨府西南十五里。《志》云:即故浔阳县。宋、元时置寨于此,以近鹤问湖而名。今为河泊所。又小池小江河泊所,在封郭洲,去城十里大江北,明洪武初置,旧有沙池。高头湖、桑落洲二处河泊所正统五年并入焉。又官湖旁有官湖河泊所,城西龙开河渡口有鱼苗厂,皆官收鱼税处。○浔阳驿,在府城东北。宋、元以来,皆置于府城西。明初因之。万历四十一年,改置于此,滨江以便行旅。《志》云:城西二里有九江抄关,景泰初置户部分司,以榷商税。嘉靖初,议者以关右矶险湍厉,请立新厂于海天堤,商舟溯流者泊龙开河,随流者泊官?夹,公私便之。既而以荒远诲盗,多水患,复还旧所。稽亭在府城东。《寰宇记》:使客经过于此,历览江山胜概,为之稽留时日,因名。齐江州刺史晋安王子懋以萧鸾擅政,谋举兵内向。鸾使裴叔业等袭取湓城,子懋先已具船稽亭渚,闻之,乃据州自卫。又梁鄱阳王范因侯景之乱,自合肥退军至湓城,江州刺史浔阳王大心,使徐嗣徽筑垒稽亭以备范,市籴不通,范军大困。范寻卒,众推范弟恬为主,遣其将裴之横攻稽亭,嗣徽击走之,即此。○置马亭,在府西后。《汉志》注:浔阳有置马亭,孙策攻庐江太守刘勋,勋士众散于此。

德安县府西南百五十里。东至南康府百三十里,西南至南昌府武宁县百七十里,南至南康府建昌县七十里。汉为历陵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晋属鄱阳郡。宋元嘉初省。隋为湓城县地。唐为浔阳县地。贞元中置蒲塘场。五代杨吴顺义七年,升德安县,属浔阳郡。今编户十八里。

○历陵城今县治。春秋楚东鄙,曰蒲塘。汉置县。王莽改曰蒲亭。后汉复故。宋初废。唐武德八年,置蒲塘驿。贞元中,改为场,寻废。咸通五年,复为场。五代时,杨吴升置今县,移场于县治东北,县无城。明正德六年,始筑土城。嘉靖十二年,?石为址,寻复圮。四十年增筑。自是以时修治。城周三里有奇。

○博阳山县南十二里。孔安国《禹贡注》:敷浅原,一名博阳山。《汉书》注:历陵县有博阳山,根盘三十余里,奇峰叠秀,为一邑之重镇。杜佑云:蒲塘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即博阳山。○乌石山,在县北十里,旁有狮子岩,两崖相对如门,一名乌石门。其中平畴旷野,水流环绕。相近又有孤山,以山势孤突而名。

高良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其相连者又有秦山、闵山,绵亘共六十余里。西北接瑞昌,东邻德化,山势陡峻,径路崎岖,为往来贸易者必经之地。故人多□□于此。布袋岭在县西北八十里,即大山也。有铁□嘴、老鸦尖诸峰,极陡峻,小路通湖广广济龙坪诸路援,援甚艰,昔为寇盗出没之所。

百家山县西北四十里。其山纡回旋绕,盘踞数十里。相近有大塘山,山坞有塘,约数十亩。又史君山,在县西北五十里,高二百丈。《志》云:唐江州刺史李渤置书院于此,因名。○东隹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白石岩,其下为紫岩,中有泉石潭洞,深窈奇胜,凡数十里。

○博阳川在县治南。一名敷浅水。《寰宇记》:敷浅水在长乐下乡,碧色清泠,长流不息,源接瑞昌及鄂州永兴县界,屈曲流二百余里,方至县南,三时通舟楫,惟冬水涸,仅容小ザ。唐时于敷浅水南立蒲塘场,是也。永兴废县,即今湖广兴国州治。○庐山河,在县东北二十里,或曰即谷帘水之下流,自南康府流入界,为东溪,西南经乌石门,又南合博阳川。又黄?河,在县北三十里,源出德化县界,高良诸山,流经黄?畈,至乌石门,合庐山河。又有西河,自县西北流至乌石门,与庐山、黄?二河合,谓之三港口。

金带河在县西。旧从西南流合庐山诸河,四面旋绕如带。后以山溪瀑涨,冲决城西,入城西北之箬山河,而会东北诸水,县西之水遂竭。嘉靖二十六年,开浚如旧。○硖石泉,在县东北二十里,地名硖石岭,泉水下流,灌田三百余亩。又静泉,在县西北七十里,以平地涌出,寂然无声而名,亦灌田三百余亩。

○靖安堡在县东北。旧为戍守之所。《志》云:县东北一里即故蒲塘驿,杨吴改置于此,宋仍旧,明初废。今谓之驿头。

瑞昌县府西九十里。北渡江至湖广广济县百四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百二十里,南至德安县八十里。汉柴桑县地。三国吴曰赤乌镇,仍属柴桑。晋以后因之。隋为湓城县地。唐为浔阳县地。建中四年,以浔阳县西偏僻远,立赤乌场。南唐升元三年,升为瑞昌县。旧无城,明正德八年始营土城,周仅二里。编户十四里。

○清湓山县西七十里。高四十丈,周三十里。湓水源于此,为县境群山之冠。《志》云:县西六十里有愁山,嵯峨陡峻,行者患焉,因名。○白龙山,在县西十里。山麓有白龙泉,出县西二十里悬崖洞中,绕流山麓,溉田甚广。

羊肠山县西北三十五里,山险峻。又县西北五十里有马脊山。俱以形似名。《志》云:县西北二十里有连山,九峰相接。○赤颜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蛇径鸟道,登陟甚艰。《志》云:县西七十里有玉华洞,泉涌如雷,洞盖与山相连。

○大江县北三十五里。对岸即湖广广济县之武家穴也。西接兴国州,东入德化县界。○湓水,在县南四十里,源出清湓山,东北流入德化县界。

赤湖县东北二十五里。湖中有石沃山,水沃石润,因名。今有赤湖河泊所。又下巢湖,在县北四十里,通大江,上有巡司。○?溪,在县治南。西北诸山涧之水汇流于此,经城西南东三面,下流合于湓水,冲荡易泄时筑堤回流,以防浅涸。○赤乌镇在县治西。亦曰瑞昌镇。后汉建安中,孙权拒曹操于赤壁,使程普屯兵于此。时有赤乌之瑞,因名。唐曰赤乌场。五代时,南唐改置今县。○?溪驿,在县治东南。宋绍兴中置,后废。

湖口县府东六十里。东至彭泽县六十里,南至南康府都昌县百四十里。汉彭泽县地。刘宋时为湖口戍。齐、梁至陈亦皆置戍于此。隋属湓城县。唐武德五年,置湖口镇,属浔阳县。南唐保大中,升为湖口县,属江州。宋元因之。县无城,编户十七里。

○钩圻城在县治西。《水经注》:赣水历南昌椒丘城下,又历钩圻邸阁下,而后至彭泽。刘宋时,南江运米皆积于钩圻,是也。今全省运道,亦皆达湖口而入大江云。

彭泽故城县东三十里。汉彭泽县盖置于此。后汉仍属豫章郡。兴平二年,扬州刺史刘繇为孙策所败,溯江西上,驻于彭泽。建安四年,孙策绐庐江太守刘勋伐海昏宗帅,遣兵屯彭泽,邀勋还道,击败之。十四年,孙权置彭泽郡,以吕范领彭泽太守,郡寻废。晋仍属豫章郡。永嘉以后,属寻阳郡。宋、齐因之。梁置太原郡,领彭泽、晋阳、和城、天水四县。隋初,郡县俱废,改置龙城县,属江州。开皇十八年,复曰彭泽县。唐武德五年,改置县,并立浩州。今详彭泽县废龙城注。又上甲废县,在县南百里。《志》云:晋永嘉元年置,义熙八年,省入彭泽县。萧梁时,尝复置,萧韶封上甲侯,即此。○石钟山有二:在县治南者曰上钟山,县治北者曰下钟山。《水经注》:石钟山西枕彭蠡,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响如洪钟,因名。宋苏轼尝游此,复广道元之说,为《石钟山记》。又幞头山,在县南二里,与上钟山相连,峰峦秀拔,状若幞头。近幞头一山名小岭,又东二里名大岭,盖负郭山之高大者。

石门山在县治南。两峰对耸如门,当两石间,垂流数丈,有石可坐千人。《志》云:县东南十里有黄牛γ山,一名射蛟浦。相传晋永嘉中,许逊射蛟于此。或云:汉武帝自寻阳浮江亲射蛟处也。又云:武帝伐南越,教楼船于浦上。又城门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两山相对,如城门也。○柘矶山,在县北四里,峰峦高峻,沙拥其下。县东五里有老台山,与柘矶山相连。又西山,在县北二十里。其相接者曰香炉墩山,以形似名,县治关扃也。

花尖山县东四十里。形如芙蓉。县东五十里有武山,双峰如剑,因名。今亦见彭泽县。○青山,在县西南。《舆程记》:县南六十里鄱阳湖中有青山,又六十里即南康府城,由湖口出南昌,为往来必经之道。一云:青山之北,与大孤山相近。

○浔阳江在城西。自府北南流四十里,而合彭蠡湖水,又东经县北,有彭蠡驿,又东入彭泽县境。县控江湖之冲,最为襟要。

禁江县东北九十里。下接小孤,上通九江,值冬水涸成池,乃鱼虾所聚。或谓之泾江。明初,陈友谅围南昌,太祖率舟师赴救。至湖中,先遣兵屯于泾江口,复以一军屯南湖嘴,以遏友谅归师,乃相持于湖中。既而友谅师出湖口,命常遇春等统舟师横截之,又令一军立栅于岸控湖口,又列栅江南北岸,置火舟火筏,中流戒严以俟。友谅计穷,乃绕江下流,欲由泾江遁回。诸军追击至泾江口,泾江之兵复邀击之,友谅战死。是也。《江防考》:禁江,亦曰泾港,在江北岸。《志》云在县西北,似误。

彭蠡湖在县治西南。湖合章、贡二水及群川之流,并注于大江。县当其委输之处,故以湖口为名,盖噤喉之要也。自县而西,则出浔阳而达湖广,自县而南则径南康而达会城。湖中汊港不一,捷出饶、信,径抵临川,风帆出没,唯意所之,而必以县为问涂之始。杜佑曰:彭蠡湖口,故左里也,即晋义熙中刘裕败卢循处。《舆程记》:自县入彭蠡湖,经大孤、青山,至南康府,共百二十里。又二百五十里至南昌府。自县而东南,渡湖抵饶州,凡三百七十里。

皂湖县东四十里。聚群川之水,入彭蠡湖。旁有巨石,色黑如铁,因名支流为土目湖,接都昌县界,商贾舟楫,道皆出此。又牛脚湖,在县北十里,一名牛桥湖,通大江。又北五里为茭石矶,水涨则弥漫浩荡,涸则浅狭。○白虎塘,在县东南十里,水涨通舟楫,出于彭蠡湖。

○湖口镇县治南一里。有巡司,明初置。口正彭蠡入江处,东西相距二十里,有湖口渡。又茭石矶镇巡司,在县北十五里,其地有茭石矶,因名,亦明初置。又有柘矶递运所,在县北五里柘矶旁,矶出半江,甚险。《志》云:县治北一里有禁江峰山逆沙夹河泊所,明洪武二年置,亦曰湖口禁江河泊所。嘉靖间废。相近有杨港,通大江。又县有凤凰岭堡,去县四十里,为戍守处。○彭蠡驿,在县治南一里,明初置。《志》云:驿前有虹桥港,港源发上石钟山,北接江流,秋冬涸为平陆,春夏舟航咸泊于此。又有湖口厂,在县治西。明嘉靖四十二年添设,榷安庆入鄱阳往来商税。隆庆初,言者谓湖口两山夹峙,岸石?阻,江涛汛激,舟不能泊,因罢。万历二十六年,奸人夤缘复厂,大为民害。四十年,始革。又刘家市,在县南四十里,商贾居民辐辏处。

彭泽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江南建德县九十里,东北至江南东流县百十里,西南至南康府都昌县百六十里。汉豫章郡彭泽县地。晋永嘉以后,属寻阳郡。梁属太原郡。隋平陈,废郡,改县为龙城。开皇十八年,复曰彭泽,属江州。唐初,属浩州,寻还属江州。宋因之。县无城,编户十七里。

○龙城废县县西二里。本彭泽地。《志》云:隋初移彭泽县治此,改名龙城,后仍为彭泽。唐武德五年,置浩州于浩山下,今县南三十里有浩州故城遗址。州治彭泽,盖移县于州郭内。八年,州废,县还属江州。南唐升元二年,徙县于小孤江次,即今县治,盖故龙城县地矣。元至正中,于故县治置旧县站,盖即浩州城也。今站废。○乐城废县,在县东五十里。《志》云:其地傍山为城,南北高险,东西平下。隋大业十三年,为张善安所据。唐武德五年,置浩州,领彭泽、都昌、乐城三县是也。八年,州废,省乐城入彭泽县。太原城县东北五十里。《志》云:梁侨置太原郡,领彭泽等县。隋郡废。又晋阳废县在县,东北百九十里,亦梁所置太原郡属县也。又天水废县在县东五十里,和城废县在县东北二百二十里,俱梁置,属太原郡。隋初,与郡俱废。一云县东又有西水废县,亦梁置,隋废。未知所据。○小孤山县北十里。高三十丈,周围一里。孤峰耸峭,旧时半入大江,今屹立江中。元至正十二年,星吉复江州,命其将王惟恭栅小孤山,自据番阳口,缀江西要冲,以图恢复,为贼所败,死之。又余阙守安庆,倚小孤山为藩蔽,命义兵元帅胡伯颜统水军戍守。至正十八年,陈友谅攻安庆,自上流直捣山下,伯颜与战,不胜,奔还。贼四面急攻安庆,城遂陷。明初,太祖由安庆趋南昌,过小孤,至湖口,败友谅,侦逻者径抵江州。正德十四年,宸濠叛,遣将寇小孤,沿江焚掠,进寇望江。《江防考》:小孤山江面险恶,乃盗贼出没之所。相近有毛葫洲、花洋镇、沙湾角一带,洲渚纵横,汊港甚多。有安庆、南湖二营官军哨守,今亦见江南宿松县。○马当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象马形,横枕大江,回风撼浪,舟航艰阻。山腹有洞,甚深,不可涯?。山际有马当庙,陆龟蒙铭云:天下之险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今有巡司戍守。浩山县东九十里,接江南东流、建德二县界及饶州府鄱阳县界。高数百仞,周百余里。唐武德五年,李大亮安抚江南,张善安归降,江表既静,择彭泽山之高大者,莫若此山,因名浩山。而立浩州于山之西南麓,即今废浩州城也。又县东有彭城山,下有古城,俗传汉彭越经此而名。○石壁山,在县南四十里,下有玉壶洞,泉流不竭,一名仙人岩。又黄浆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叠石如?,上下亦有二洞,泉出其中。

武山在县西南。与庐山夹鄱湖而峙,根盘四十余里,为西南群山之最,上有茨菇池。又石壁鸣山,在县南四十里,群峰拥翠,茂竹佳茗,极为幽胜。相近有六山,以六峰并列而名。○晓石山,在县东一里,山势蜿蜒,一峰秀拔,日出先照,因名。又县北六里有柏山,上多柏,有洞,亦曰柏山洞。其相近者曰镜子山,南接西山,北瞰大江,石峰嶙峋,下有悬石如镜。○浔阳江县西北二里。自湖口县东北流经此,又东北达江南望江县界。小孤、马当为江流襟要处,有事时所必争也。

大泊湖县东北五十里。通东流县之香口镇,支流为天井、沈湾诸小湖。中有鹤山双峰耸峙,脉接浩山。湖西又有船山,以山如船形也。湖东曰白干山,山皆白石。又青山湖,在县东北大江滨,可泊舟楫。又东北有周家湖,亦滨大江。《志》云:县北三十余里磨盘洲有会口湖,接生会口,东接东流县界,周围十里,北自出水沟入江。又县南十里有母鲤湖,相传元孝子李时冬月得鲤于此,以愈母病。又有方湖,在县南三十余里。相近为横矶湖,湖侧有石横立,因名。

?子港在县东。源出浩山,会于大泊湖,经东流县香口河,入大江。其水泛?而清深。又山林港,在县东三十里,出东流县界黎坑岭,支流入大泊湖。又胭脂湖,在县北,其水无源,遇江水涨,北注入港,可容舟楫。○仰天池,在县东北,即大江支流也。有二支,江水涨,一支西流经县北毛葫洲,一支东流合于江,渺茫无际;水落则流注于马当江。

峨眉洲在县北。洲有港,细曲如眉。其西北有龙船洲。又得胜洲,有县西,明初,克陈友谅,始捷于此,因名。又西有新洲,成化间,洪水涌沙而成,自得胜洲尾相接,绕于县前。《志》云:县北有雁来洲,明初安庆赵双刀夜泊,得陈友谅雁传伪书,因而误斩于此。其相近者曰毛葫洲。又杨叶洲,亦在县东北,洲半属彭泽,半属东流,上多杨林,因名。一云洲尖长如杨叶也。又有杨家诸洲,与峨眉洲相近。明正、嘉以后,江滨水沙相拥,以洲名者盖数十计矣。○彭浪矶,在县北,耸立江滨,与小孤山相对,俗讹为彭郎,遂有小姑嫁彭郎之语。又峰山矶,在县西南三里。《志》云:小孤山相对者有小孤γ。又魏家河,在峨眉洲。

○马当镇县北三十里。元至正间建于马当山麓。明洪武六年,徙于此。又峰山矶镇巡司,在县西三里长伏岭之阳,明初置于县南三十里。正统十一年,因其地僻,改置于此。今址存而司革。又县南五十里有黄土港河泊所,北四十里有仰天池河泊所,俱明初置。《志》云:县有萧家岭堡,去县九十里,亦戍守处也。○龙城驿,在县治北半里,旧名彭泽水驿。明洪武九年改今名。又杨梓马站,在县北四十里,元至正初置,明时与县南之旧县站俱废。

附见:

九江卫在府治东。明洪武二十二年建。◇饶州府东至浙江开化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抚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南康府三百里,西北至九江府四百三十里,北至江南建德县百七十里,东北至江南徽州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五百八十里,至京师五千二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楚东境,后属吴。战国时,复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五年,孙氏分豫章置鄱阳郡初治鄱阳县,后徙治吴芮故城。《晋志》云后汉灵帝时置,误也。晋以后因之晋、宋时郡治广晋县,齐复治鄱阳。梁兼置吴州。陈州废,亦曰鄱阳郡。隋平陈,改置饶州以物产丰饶而名。炀帝复曰鄱阳郡。唐武德五年,仍置饶州。天宝初,曰鄱阳郡。乾元初,复曰饶州。五代时,仍旧《志》云:州初属淮南,置安化军。南唐时置永平军。宋亦曰饶州亦为鄱阳郡。元曰饶州路。明初,曰鄱阳府宋龙凤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是年鄱阳来归,寻改曰饶州府,领县七。今因之。

府广谷大川,当吴、楚之交会。《史记》楚昭王时,吴伐楚取番,是也。汉建元六年,淮南王安上书:越人欲为变,必先由余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盖其地当闽越襟领也,且北距大江,西隔重湖,兵争出入,常为孔道。晋末卢循之乱,鄱阳太守虞丘进袭克豫章,绝贼粮道,而循以败。隋末,操师乞以鄱阳袭据豫章,林士弘失豫章,退保余干,以伺豫章之隙。盖郡与南昌东西相望,并称雄郡矣。若夫道浮梁而向新安,出安仁而规衢、信,因利乘便,制胜之资也。明初,太祖克江州,遂幸饶州,岂非以险阻可凭,足为要会乎?而徒以丰赡称之,末矣。

鄱阳县附郭。春秋时楚番邑。《史记》:楚昭王十二年,吴取番,楚恐,去郢徙鄀。秦为番县,吴芮为番令,称番君是也。汉为鄱阳县。高祖十一年,追斩黔布于番阳,即此。后汉仍属豫章郡。建安中,孙权置鄱阳郡治焉。晋、宋属鄱阳郡。齐仍为郡治。隋、唐以后,州郡皆治此。今编户三百四十里。

○鄱阳城在府东六十里故县渡。汉县盖治此,即吴芮所居也。后汉时,县亦治焉。建安八年,鄱阳山越乱,孙权使吕范讨平之。自晋以后,皆为鄱阳郡治。唐移于今治。《志》云:今府城本吴芮筑,广周七里。孙吴时,周鲂增九里三十步。或曰此即鄱阳故城,非今郡城也。郡城盖唐初所筑。宋绍兴间,史定之为守,因旧址增拓至十二里,元亦因旧址。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命改筑今城,自是以时营葺。有门六,城周九里有奇。

广晋城府北百五十里。沈约《志》:三国吴置广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广晋,移鄱阳郡治此。齐属鄱阳郡,梁县废。唐武德四年复置,属浩州。八年,州废,县省入鄱阳。今浩州城,在府西北百三十里,与彭泽县接界,见前。

?阳城府西北百二十里。汉初置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鄱阳郡。晋仍为?阳县。刘宋永初二年省。○武阳城,在府东五十里。《名胜志》:府东北六十里南和乡有武阳县故址。《汉志》注:鄱阳县有武阳乡,右十余里有黄金采,采者,采取金之处。或曰梁陈时盖尝置县于此。又英布城,在府西北百五十里,汉初吴芮筑以居布。布,芮婿也。汉高十一年,布败于淮南,走渡江,为长沙哀王所诱,至番阳,番阳人杀之于兹乡,盖即此地云。又吴芮观猎城,《志》云在鄱阳故城西十八里。

○芝山府城北一里,形若负?,为近郭之胜。本名土素山。唐龙朔初,山巅产芝,因名。郡别名芝城以此。又荐福山,在府城东一里督军湖北,山下旧有万松关、百花洲,今废。○马迹山,在府东北三十里。山势崇旋,众峰环拱。《道书》以为第五十二福地。《志》云:府西三十里有尧山,相传尧时洚水,避难者居其上,因名。徐湛《记》:郡有尧山,地皆饶衍,遂益食而为饶。又府西有莲荷山,在彭蠡湖中,望之如荷叶浮水上。莲荷山南十余里曰表恩山,山滨彭蠡湖,每春水涨,则山在湖中。

巍石山府东南八十里。一名狮子山。高十丈,自顶至趾皆石,?岩峭壁,下临溪流。山下有龙居寺,岳武穆尝提兵过此,题诗寺壁。《舆程记》:自狮子山至浮梁县一百十里,为往来通道。又白鹿山,在府东五十里。《志》云:道出乐平,此为中路也。○韩山,在府北六十里,上有韩信庙,因名。亦曰寒山,一名安山。明宣德中,建淮藩于郡城,此为窀穸之所。

鄱阳山府西北百十五里鄱阳湖中。初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三国志》:孙皓天玺元年,鄱阳历陵有山石文理成字,吴人谓石印封发,天下太平。《江表传》:历陵有石山临水,高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骈罗,穿中色黄赤,俗相传谓之石印,即鄱阳山也。历陵,今九江府德安县。孙吴时,山盖当二县之界。○独山,在府西北百五十里,高二十丈,峭石滨湖,亦名独角山。又石步山,在府西北百有四里,中有石室如堂殿,多烟霭,不可入。郭璞山府东百十里。盘亘五十里,崇高百仞,为鄱阳群山之冠。璞尝寓此,因名。或云山本名?阳山。○八棱山,在府北六十里,峰峦攒起,高百仞,亘数十里。又大小岩山,在府北一百七十里,两岩对峙,高千仞,盘据四十余里。《志》云:府北百四十里有浩山,接彭泽县界。

○鄱江府城南门外。其上源一自江南婺源县,汇诸山溪水,流经德兴、乐平二县界。一自江南祁门县,会诸山溪水,流经浮梁县界,入鄱阳县境,复会流而西,至城东门,又经城南,而广信以西诸水皆流会焉。环城流至西北,复分为二,俱入鄱阳湖。一名双港水。宋绍兴二年,置孳生马监于双港,是也。又城南江中有石漈潭,中有蛟,名怀蛟水。唐刺史张栖真尝标《孝经》以示训,亦曰孝经潭。又《志》云:鄱江之滨多柳,宋知州史定之所植,以休息行人,今呼史公柳,亦曰柳林港。鄱阳湖府西四十里,即《禹贡》彭蠡也。隋始曰鄱阳,以鄱阳山所接而名。与南昌、南康二郡分界。详见前大川鄱阳湖。

东湖在府城东,下流入鄱江。相传秦番令吴芮习水战于此,有督军台,因亦名督军湖。又澹津湖,在府城中央,一名市心湖,纳一城之水,穿城而出,合于鄱江,水虽浅而大旱不竭。○珠湖,在府城西南,余干县境之水皆会流于此。又乐平、浮梁之水亦皆来会,绕郡城,由饶河口入鄱阳湖。《志》云:县境诸水会于鄱湖者为大合,会于珠湖者为小合云。

白沙在府西。水路百二十里,沙白如雪。《史记索隐》:豫章东北二百里接番阳界,地名白沙,有小水入湖,名白沙湖。白沙东南八十里有武阳亭,又东南三十里地名武林,当闽越之京道。汉元鼎中,东越王余善使吞汉将军入白沙、武林,既而武帝使杨仆出武林,王温舒出梅岭,下濑将军甲出白沙,以击东越,即此也。梅岭,见赣州府宁都县。○?洲,在府西南二十五里。唐贞观中,天忽雨雹,因而生蚌,自后土人往往采珠于洲中。又螺蛳洲,在鄱阳旧县城东三里。《志》曰:螺蛳洲为鄱江之上流,两岸夹汀,其水最清。隋梁文谦刺饶阳,嗜此水,后人思其廉,因名为清洁湾。

邵父堤府东北三里。唐建中初,刺史李复筑以捍番江,百姓思其德如召父,因名。又有马塘,在府东北四里。唐刺史马植筑以灌田,因名。《唐志》云:府北六里有土湖,亦马植所筑,今堙。

○棠阴镇府西九十里。有巡司。又府北百九十里,有石门巡司。皆明初置。《志》云:府北有童敏故城,隋末袁斌率邑人避寇处。又有永平监,在府城东,唐所置铸钱处也。宋亦为永平监,元废。今为永平关。○芝山驿,在府城西南。元置。明因之。相近有鄱阳递运所,后以驿兼领。又柴栅河泊所,亦在府城西南。明洪武初,自府东柴栅改置于此。又新义站,在府北。又北有鲁城站,接江南建德县之石门站,为北出之径道。

大阳埠府东北百里,路出浮梁。《舆程记》:府东北二十里曰磨刀石,又六十里曰鸳鸯岭,又十里即大阳埠也。又府东北四十里有程家渡,又东十里为顾园渡,亦自府出浮梁县之道。○八字脑,在府西三十里。明正德中,伍文定败宸濠之兵于此。《舆程志》云:府十里为竹鸡林,又二十里为八字脑,又二十里为团砖,又二十里为棠阴巡司,接南康府都昌县界。又表岸口,在府西南三十里,又西至康郎山三十里,盖自府城西出鄱阳湖之口也。余干县府南百二十里。东至万年县六十里,东南至安仁县百二十里,东北至浮梁县二百六十里。春秋时为越之西界,所谓干越也。汉为余汗县,属豫章郡。汗,音干。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鄱阳郡。晋因之。刘宋改汗为干。齐、梁仍旧。隋平陈,县属饶州。唐、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余干州。明初,复为县。旧有城,唐元和中筑,寻废。明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隆庆初,增修。万历八年,又复葺治,城周三里。今编户二百六十里。

○玉亭废县在县东南。唐武德四年,析余干县地置,属饶州。七年,省入长城县。八年,复省长城入余干。又白云城,在县治西,相传隋末林士弘所筑。○余干山在县治东。两峰回曲相向,状如羊角,本名羊角山。一名双覆峰,一名冠山。多奇树怪石,前瞰琵琶洲。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县治西一里又有藏山,悬崖峭壁,上有梅岩。○冕山,在城东五里,与冠山相对。相传隋末林士弘退保余干,敌至,市民避此山得免,因名免山。后以邑有冠山,改今名。又玉马山,在县南十里,山下有白石如马,俗称白马山。唐天宝间,改今名。《志》云:山自抚州南城县过入临川县,凡历三邑,乃分一支入县境。又石虹山,在县北十里,有横石跨水,文彩若虹。又有一石室,甚广,旁列石障如屏。康郎山县西北八十里,滨鄱阳湖,湖之南涯也。相传有康姓者居此,因名。一名枕浪山,谓能与风涛抗也。讹曰康郎。明初,陈友谅围南昌,太祖率舟师赴救,友谅解围,东出鄱阳迎战,相持于康郎山。友谅屡败,欲退保湖北之鞋山,明师先至罂子口,横截湖面,友谅不得出。今忠臣庙在其上,盖祀与友谅战时死事诸臣云。《舆程记》:山在湖中,为风帆之表帜。东至袁岸口三十里,道出饶州。东南至瑞虹八十里,道出安仁及抚州、南昌。西至团鱼洲二十里,道出南昌。东北至饶河口五十里,道出都昌、饶州。北至都昌六十里,道出南康、九江云。又洪崖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濒鄱阳湖,相传晋道士张氲隐此,因名。

武陵山县东北三十里。陵,亦作林。《汉书·东越传》:余善使吞汉将军出武林、白沙以御汉,即此武陵也。元末兵乱,邑人吴宏立营于此,曰武陵营。山下有溪,为武陵塘,亦曰武塘,俗名后溪。又万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两峰峭拔,中有天池,水清而味甘。又黄蘖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中宽外固,攒峰峭壁,灵泉异木,俗谓之小庐山。○李梅峰,在县南八十里,高百丈,周三十余里,南接抚州府东乡县界,初名平原峰,又名贞女峰。五代时有李峻、梅用者,读书其上,因名。又石螺峰,在县西南五十里,峰有石室,中如螺。又万斛峰,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去万春山五里,接万年县界,高耸突出。斛,或作鹄。○康郎湖县西七十里。即鄱阳湖之南涯,因康郎山名。又族亭湖,在县西八十里,湖中流与南昌县分界。后汉时邑人张逸封族亭侯,湖因以名。一云湖在县西四十里。又担石湖,在县西北。《通典》:鄱阳郡西百七十里至担石湖,中流与南昌分界。

龙窟河县西南十五里。安仁县锦江、白塔河之水会于此,西流入鄱阳湖。《邑志》:县境之水自锦江经县南四十里之霞山,又西径大溪,至桐口滩分流,其一支西北出佈村,走龙窟,受润陂水,注瑞虹。又一支东北径八字嘴,走冯田渡,过黄坊,注珠湖,至饶河口。又一支全繇八字嘴径破穴入城前,走西津,又自城前分新开河入市湖,出西津北折,分派入珠湖,皆汇于鄱湖。

余水在县治南。亦名市湖。中有越水、余水,县境诸水之总名也。北通鄱江,南连龙窟河。《志》云:水会县之西南诸溪余水而名。以三道而入,亦曰三余水。或云吴楚越之余水,故名三余。《寰宇记》:干越渡去县西南二十步,置津吏,主守四时不绝,有浮桥。唐大中元年,县令倪衍置,盖跨余水上。又邬子港,在县西北二十里,亦余水之支也。水口即担石湖。○琵琶洲,在县治南。水中拥沙成洲,状如琵琶,因名。

○康山镇在县西康郎山上,有巡司。又八涧巡司,在县东北七十里。俱明初置,隆庆中废。又黄丘埠巡司,在县东南五十里,元置,明初废。隆庆中,废康山巡司,因改复黄埠司为戍守处。○龙津驿,在县南十五里龙窟河滨,元置,明初因之。《志》云:县西七十里有瑞虹镇,当鄱阳湖滨,为湖南往来之要会。又西六十里即赵家圩,路达南昌之通道。

干越亭在县东南三十步羊角山前,屹然孤峙。唐初,令张彦俊建。兴元中,李德裕重修。按《史记·货殖传》:譬犹戎狄干越之不相入。韦昭注:干越,越之别名。汉曰余汗县,淮南王安曰:越人欲为变,必先由余汗界中。是也。古谓越之余地。宋《类苑》:干越亭前瞰琵琶洲,后枕思禅寺,林麓森郁,千峰竞秀,真天下之绝景也。又县西南八十步有白云亭,亦德裕所建,跨古城之危,瞰长江之深,与干越亭对峙。乐平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江南婺源县百九十里,东南至德兴县百十里,北至浮梁县百二十里。汉余汗县地。后汉建安中,孙氏析置乐安县,仍属豫章郡。寻以山越乱,使程普讨乐安,平之。孙休永安中,改属鄱阳郡。晋因之。宋、齐仍旧。陈天嘉元年省。唐武德四年,改置乐平县,属饶州。九年省,寻复置。宋仍属饶州。元元贞初,升为乐平州。明初,复降为县。今编户二百七十三里。

○乐安城《志》云:旧城在今德兴县东百五十里,相传后汉灵帝时所置县。误也。盖建安中孙权所置。唐改置乐平县。《元和志》:县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故曰乐平。《郡志》云:唐中和间,县始自旧城迁今治,无城,有四门。宋末立排栅为城,元末毁。明正德五年,因旧址增修,以御寇。十一年,重葺。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城周三里有奇。

彭绮城在县治东。三国吴黄武中,鄱人彭绮所筑。又《名胜志》:县之桐山乡有长乐城,唐开元中置乐平县于此。今名长乐水口。

○康山县北五里。一名东山,县之主山也。又乐平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山有石如墨,旧名石墨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又县西北二十里有乳泉山,有石如砚,本名石砚岭。其西麓出乳泉,亦天宝六载改今名。○炼铜山,在县北六十里。唐置场,冶铜山下,以供永平岁铸。后开凿无度,山倾,其水发为河。

石城山县东南六十里。一径萦纡而入,行十余里,皆怪石萦结。一名石城岩,又名仙人城。又有洞曰会仙洞。又军山,在县东六十里,山势崇高。唐末乡人结军拒寇于此,因名。《志》云:县有鹧鸪山、石潭山及军山,皆黄巢犯境时屯军处。○文山,在县东南七十里,连亘万年及广信之贵溪县界,多幽险,旧尝设官镇守。《志》云:县东北八十里有凤游山,山势磅礴,为徽、饶间巨镇。旧名浚源,唐时改今名。县东六十里又有芙蓉山,以高耸秀丽而名。

洪岩县东北九十里。高耸百余丈,盘亘四十余里,中有天井、桐木、风岩、泠水等数岩,惟洪岩最著。山腰有石室,南北相通,其中云气泉声不绝。山下洪氏居之,又名洪源。

○乐安江在县南。源自江南婺源县,经德兴县会诸水合流入县境。又西会浮梁水入鄱阳县,为鄱江。一云自县西合余干水入鄱阳湖,似误。《寰宇记》:乐安江源出县东北扶余岭。又有明溪、银溪、石湖溪,并流注之而为大川云。

龙停湖在县西南。四时不竭,下流入乐安江。○汰金洲,在县西十五里,平沙临水。唐初有?金,开元后废。又西五里至水口,亦出?金。《郡国志》:鄱阳之土出金,披沙淘之,粒大者如豆,小者如?,山中亦出银苗云。

○仙鹤镇县南六十里。有仙鹤山,接万年县界,旧置巡司。明正德中,移于万年县之菏溪。○毛桥,在县东十里。又三十里为湾头,又三十里为黄沙,又九十里即江南婺源县。又界田桥,在县东,出德兴县之道也。

浮梁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南至江南婺源县百五十五里,东北至江南休宁县三百里,北至江南祁门县百九十里,西北至江南建德县二百八十里。汉鄱阳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新平县,属饶州。八年省。开元四年,复置,曰新昌县。天宝初,改今名,仍属饶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州。明初,复为县。今编户百二十里。

○新平城县东三百二十里。唐初,置县于此,寻废。开元中,改置于昌江口,正东临江,因名新昌。二十四年,移县治于城北昌水之西。天宝元年,以溪水时泛,伐木为梁,因名浮梁。元和间,又移治于高阜,即今县治。《志》云:昌江之南有废城,亦曰南城。唐末黄巢之乱,县令金日安尝徙百姓居于此,寻复故。旧无城,元至正间,尝筑城浚池,寻复废。明正德三年以后,尝因故址增修。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今城,周四里有奇。

○阳府山县西二十五里。山峭立溪侧,地暖,物皆早成,因名。又西五里曰万户山,奇秀峭拔,与阳府山并峙。《闻见录》:二山南接鄱阳县,北达建德县,为要隘处。○石鼓山,在县北三十里,临溪有石如鼓,因名。《舆程志》:自石鼓山而北三十里曰小儿滩,又二十里为池滩,北出祁门县之道也。又有鞍山,在县西一百里。又西十里即狮子山,西达府城之通道。

九英山县南五十里。唐末邑人宁赓据此以拒黄巢。赓有九子,名皆从山,后人因呼山为九英。○程山,在县东六十里,今名石吴山,有石吴溪水,流合乐安江。陈程灵洗之裔居此,因改今名。《志》云:县东百里有张公山,即鄱江发源处。似误。张公山,即率山也。详见江南休宁县。又王师山,在县东五里,山秀拔。宋朱貔孙居此。后官太子谕德为度宗师,因名。又县治东一里有青峰山,亦圆秀。

五华峰县东八十里。五峰并耸,亦名莲花峰。《志》云:县东三十里有洞灵岩,有洞四:曰庆云、莲花、含虚、张公,皆幽胜。又有水龙岩,在县东四十里,有水潜行地中,而出于岩左,迤南曰凤游岩,有大石室,避乱者常居岩中。○浇岭,在县东六十里,高险可凭,与婺源县分界。又南村岭,在县南五十里,有何家墩,可据为险。

○昌江在县南。源出县东北婺源、休宁两县界山溪中,流经县东八十里,又西合祁门境内诸溪水,绕城东而南,又西经景德镇北而西南流,合乐安江,入鄱阳县境,为鄱江之上游。又鄱源水,在县东。《志》云:源出县东北百四十里之高山下,西流百里而合杨港,又南入于昌江。

倒湖县东北百三十里,与祁门县接界。又东北百十里即祁门县也。湖当往来经行之道。又石牌潭,在县西六十里。《舆程记》:自景德镇西十里为官庄,又二十里为石牌潭,又二十里为宗潭,又三十里为府东境之狮子山,至府城八十里。○猴滩,在县东北。《闻见录》:由景德镇出县北石鼓岭,至猴滩,达祁门县。又小儿滩在县北五十里,又二十里为池滩,又十里为小北港,又四十里至倒湖,皆舟行达祁门县所经也。

浇岭水在县东。源出婺源县界之梅岭,西流经浇岭下,有长山水自乐平县流入焉。又西北流,至景德镇南入昌江。又江力水,出县西北六十里黄连山,至阳府山西入昌江。○苦竹港,源出县北百二十里之苦竹岭,东南流,合北港水,至县东北入昌江。《志》云:北港水出县西北百三十里梁禾岭,东流合桃树岭水,又东合苦竹港,入昌江。

宁家陂在县南。其水北注于昌江,名小坑港。相传梁末所凿,其旁壤地二千亩有奇,环山背水。道东有豪猪岭,其水北注成港,筑陂分水,西凿岭麓,引为石渠,以资灌溉,所谓宁家陂也。岁久堙塞,民苦硗瘠。明正德三年,循故址疏导,始无石田之患。○景德镇县西南三十里。水土宜陶。宋景德中置镇于此,因以景德为名。明初因元旧置税课局。正德初,始置御器厂,于是有官窑民窑之分。《志》云:瓷器出景德者最佳,镇东南湖田市次之,麻仓洞又次之。

桃树镇县西北百二十里。以桃树岭名。有巡司。又黄梅寨,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高岭洞,其地绝险,与徽州府接境,黄巢之乱,民多避难于此。《志》云:县东北百里有汪村,接江南休宁县界。○鲤鱼桥,在县东南。《闻见录》:鲤鱼桥东接婺源县界。县东又有梨尖岭,亦接婺源界。北有金山殿,接祁门界。

德兴县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至浙江开化县百四十里,东北至江南婺源县百五十里,西北至浮梁县百五十里。本乐平县地。唐置德兴场。五代晋天福三年,南唐升为县,属饶州。县旧无城,明嘉靖四十一年,创筑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八十三里。

○银城废县县东百二十里。《志》云:陈置县,属鄱阳郡。《隋志》云:鄱阳县有陈银城县。开皇中,废入鄱阳,即此。又吴阐城,在县南七里,世传吴芮尝驰马于此。○乐安废县,在县东百五十里。《志》云:水路去今乐平县三百二十里,吴置,陈废。或云:唐初于故银城置乐安县,后因歙寇陈海亮剽掠,兼山势险峻,地陇高下,乃移于乐安水口云。○银山县东三里。《元和志》:乐平县东百四十里有银山,每岁出银十万两,收税七千两,亦名银峰山。宋程迥《厅事记》:唐贞观中,权万纪言宣饶银大发,帝斥之,盖谓银峰也。总章初,用邓远议置场榷银,号曰邓公场。至宋天圣间,山穴倾摧,而银课未除。范仲淹守郡,奏罢之,时元?四年也。县四面皆水,取其地产银,惟德乃兴之义,南唐因以名县云。○天门山,在县治西,以山岭崇高而名。大茅山县东南百里。山最磅礴,千峰万壑,深林邃谷,为县境诸山之冠。又鸣府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山势崔嵬,云烟昼晦。○铜山,在县北三十里,唐置铜场处。山麓有胆泉,亦曰铜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煅炼成铜。元至正十二年,中书省臣张理言:德兴三处胆水浸铁,可以成铜,宜即其地各立铜冶场。从之。因以理为场官试之,其言不验,于是复废。

○建节水在县西南。源出广信府弋阳县界,西北流入县境,下流入乐平县境,合乐安江。又洎水,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出高山下,西流入建节水,并为鄱江之上源。○大溪,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徽州府婺源县,至县境会诸溪水,下流入于乐安江。

○白沙镇在县之乐平乡十二都,有巡司。又县境荣禄乡有石港城,元末邑人王溥筑以自固。○金场,在县南二十里,宋时冶金处也。又有银场,在县东六十里,唐冶银处。《志》云:县境六都有?朱砂?共,?共石槎牙,罅间出?朱砂,今湮没不可得。

安仁县府南二百十里。东至广信府贵溪县百里,西至抚州府百五十里,西南至抚州府东乡县九十里。汉余汗县地。晋析置晋兴县,属鄱阳郡,寻废。唐武德四年,析置长城县,属饶州。八年,仍省入余干县。宋开宝八年,置安仁场于此。端拱初,升为县,仍属饶州。县旧无城,明正德五年,姚源寇起,因筑土城,覆以石瓦。嘉靖四十一年以后,屡经营葺。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九十七里。

○长城废县在县北。唐初,置县治此,寻废。今为长城乡。《通志》:晋永嘉七年,尝改晋兴曰兴安。或曰:德兴县治北有兴安废县,晋永嘉中置。似误。

○华山县西北七里。山最奇秀,类池州之九华山。《志》云:余干县南七十里有华山,盖境相接也。又县西北四十里有紫云山,亦高秀。《志》云:余干县界有白云山,与此亦相接。○积烟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宋末邑人陈羍与蒙古兵战于此,兵败死之。

吴岭县西南六十里。相传汉吴芮与东越王尝战于此。巅有洗马池。○仙岩,在县东南七十里,岩半有穴二十四,人不能到,下有溪流。《志》云:仙岩东接贵溪县界,其外又有燕岩、琐岩、白云、盐仓、钓藤、马嘴、杨子、金仙诸岩,相去不过十里云。

○锦江在县南。一名安仁港,一名兴业水。自贵溪县漏石村流经县界,下流经余干县,为龙窟河。港中有崩岩横石,悬水千仞,湍奔浪激,声合风雷,舟楫所历,少有程准,篙工失措,便成齑粉,然居人赖其膏泽之利,溉田几二百余顷。又县南有云锦水,发源福建光泽县,峭壁千仞,绚草成章,故有云锦之称,西北流合于锦江。《志》云:县治前有云锦楼,下瞰锦水,旧设云锦驿于此。白塔河在县东。源出贵溪龙虎山及抚州金溪县,合流入于锦江。又龙泉水,在县南六十里,渊深莫测,引流入白塔河。○乌石涧,在县南二十里,源出抚州临川县,下流入白塔河。又有玉石涧,在县治东,上有衣锦桥,流入云锦水。○白塔镇县东二十都,有巡司。又有紫云驿,在县治西临锦江侧。○团湖坪,在县北。宋末张孝忠与蒙古战于此,力竭死之。又鹅门隘,亦在县北,路通余干、万年二县。又北有石头口,北经苦竹山,自县趋府城之道也。

万年县府东南百二十里。东北至乐平县八十里,南至安仁县八十里,东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西南至南昌府进贤县百八十里。本鄱阳、余干、乐平三县及贵溪之远鄙。明正德七年,群盗聚乱于此,讨平之,因置今县,筑城,?以砖石,周不及二里。编户六十四里。○万年山在县治北。亦曰万年峰,县以此名。旧《志》:德兴县界有万年岭,宋末广王由此入闽,曾驻跸山下。今县东北去德兴百六十里,盖旧为德兴界也。明正德六年,江西盗起,七年,调两广土兵剿之,前后俘斩万余。姚源洞残贼尚猖獗,复俘斩五千余人,因设县于此。

犁壁山在县南。四围突起,盘旋如壁,一名挂榜山。明正德中,参政吴廷举平姚源贼,驻师于此。又县南有铜冈、罗村、石虹等山。○武山,在县东南,接贵溪县界,盘礴数里,即吴廷举分守武山断贼归路处。又有文山,在县东五十里,接乐平及贵溪县界,旧尝置戍于此。

三界岭在县西。《志》云:岭当余干、乐平、安仁三县之交,因名。明正德中,吴廷举讨姚源贼,置寨于此,以扼冲要。相近又有上茶诸岭。又石牛岭,在县东五十里。又东有马伏诸岭。《志》云:县西北有百丈、梅树诸岭。又有桃岭,正德中,讨姚源贼,亦尝驻营于此。

姚源洞在县东里许。深可十五里,两山并峙,林木蓊蔚,土田肥美,向为盗薮。明正德以后,始为乐土。《志》云:县西北又有何山洞,亦深广。

○洎江在县北。自德兴县西流入县境,又西入余干县界,合龙窟河。《志》云:县西北有殷河,出百丈岭,合诸溪以通洎江。县西五里又有陈坊渡,其水亦流入洎江。姚源水在县西南。自贵溪县北流入县境,又西入余干县,即余水之上源也。又县有裴源水,明正德中,俞宪击姚源洞贼于裴源,败之,是也。○古楼埠水,亦在县西北。《志》云:其水北流,合余干县冯田水入番阳县界,会于珠湖。明正德四年,官军捕姚源盗,遇伏于古埠,即此。○荷溪镇县东南四十里。又东南去乐平县之仙鹤镇不及十里。明正德中,筑城于此,以御寇冲,寻移仙鹤寨巡司戍焉。又桥顶寨,在县南,接安仁姚源界。又县西有黄柏寨,北有富公寨,东有三界寨,旧俱为戍守处。○石门街,在县东南,水陆俱接贵溪县之神前街,亦与余干、安仁县接界,为盗贼出没处,有巡司。见贵溪县。又五星桥,在县西北姚源水上,与余干县接界,亦为要隘处。

附见:饶州守御千户所在府城西南隅,明洪武初建。◇广信府东至浙江衢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福建崇安县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建宁府五百五十里,西南至建昌府五百十里,西北至饶州府五百三十里,北至江南婺源县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五千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为吴地。战国为楚地。秦属会稽、九江二郡。汉属会稽、豫章二郡。后汉因之。孙吴属鄱阳、东阳二郡。晋以后皆仍旧。梁属吴州。隋属饶州。唐初,仍属饶州。乾元初,析置信州江淮转运使元载奏置。宋因之亦曰上饶郡。元曰信州路。明初,曰广信府,领县七。今仍曰广信府。

府当吴、楚、闽、越之郊,为东南之望郡。唐元载以鄱阳川原?远,边防襟带,请增置信州,是也。宋韩元吉曰:郡南控闽越,东引二浙,隐然为要冲之会。今自玉山以达三衢,自铅山而入八闽,诚毂绾之口也。刘宋泰始初,邓琬以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遣其党张淹自鄱阳峤道入三吴,军于上饶。南宋德?末,谢枋得崎岖于此。明初,胡大海与伪汉相持,屡争信州,岂非以地利所在欤?

上饶县附郭。汉豫章郡鄱阳县地。孙吴析置上饶县,属鄱阳郡,以其地旁下饶州而名。晋省。刘宋复置,仍属鄱阳郡。齐、梁因之。隋废。唐武德四年复置,隶饶州。七年,省入弋阳。乾元初,复置为信州治。今编户二百八里。

○信州城今府城。唐所置也。《志》云:宋时罗城,周七里有奇,中有子城,周不及二里。先是辟四门,后复辟为八门。皇?二年,洪水为害,因旧址修筑。淳?七年增葺,十二年复为洪水所坏。宝?三年,又修筑焉。元仍旧。至正二十年,城归于明,乃复营治,并浚城濠,自城西而南,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自南而东通溪流,深二丈五尺,阔四十九丈。洪武九年,复为洪水所溃,寻复营葺。正德五年以后,屡经修筑。今城周九里有奇。○上饶故县,在府城西北天津桥之原。孙吴时置上饶县于此,隋废,今社稷坛即其故址也。

○南屏山府东南五里,与谯门相值。有一峰尖耸,名曰狼牙,其势自东南来,拱抱府治。山麓有台,地高爽,登之可望一城,名曰跨鹤,宋知州王自中所建。旁有南台,赵汝愚所筑也。○石桥山,在府西二十里,山半有岩洞,远望如月,亦名月岩。其上平坦如桥,因名。

灵山府西北六十里。一名灵鹫山。《道书》第三十三福地,实郡之镇山也。有七十二峰,高千余丈,绵亘百余里。上有龙池,中产异木奇草及水晶等珍。其东北峰挺立孤石,高百余丈。西峰绝顶有葛仙坛遗址。溪分五派,西流入上饶江。《志》云:宋时有水晶场,设灵山之白云尖下,岁贡水晶器凡十事。元初停采。明天顺中,遣内官采进,多不堪用,乃复罢之。重山,在府城北,其脉由灵山来,重峦叠?,??峻绝,谢枋得因以叠山为称。又有岩山,亦在府城北,脉由重山来,迂纡昂伏数十里,再折而南,平?绝壁,谺然巨岩,空?空可容数千人,有石泉甚甘美。

封禁山府东南八十五里。一名铜塘山。险塞危峻,为郡之要害,中产铜铁。明景泰中,福建沙县寇邓茂七盗冶铜铁,剽掠永丰,知县邓显追捕,遇害,久之患始平。自是严冶禁,设隘戍守。《志》云:山绵亘广远,东接福建浦城县界。有铜孛山,为封禁之要口,南连福建崇安县,北通永丰县。其西南为择子岭,与高洲铁山一带相接,向为奸宄啸聚之地。其中林篁丛杂,溪港连延。旧制以其险峻难通宜于封禁,因名。万历三十年,尝复议开采,不果。自是垂为永制。○丁溪山,在府南七十里,一名铁山。宋时为冶铁之所,任百姓开采,官收什一之税。后属饶州永平监,今废。又铜山,在县南四十五里,脉自铁山而来,其西接永丰县之鹤山。《志》云:府南十里有南岩,一名卢家岩;又有北岩,亦在府南,并称形胜。

○上饶江在府城南。源出怀玉山,分流两道:一东自衢州常山县入浙江,一西南流过玉山县,又西流经城南,合诸溪之水,经弋阳、贵溪县入饶州府安仁县,为安仁港,下流入于鄱阳湖。

槠溪府西十里。源出灵山,西南流入上饶江。以岸多槠木而名。或曰槠溪即灵溪也。明初,胡大海攻信州,败元兵于灵溪,遂克其城。溪盖因灵山而名。又宋溪,在府西二十里,源亦出灵山,流百二十里入上饶江。○古良溪,在府南六十里;又有破石水,俱出封禁山北流,与丁溪山水合而入上饶江。○岑阳关府南百二十里。山溪丛杂,径路崎岖。又东至浦城县之二渡关三十里,为江闽之间道。又?竹关,在府南百里,二关皆在崇安八关之列。今详见福建崇安县。又柴门关,在县北百里,通江南婺源县之要道。又北有东坞关,亦走徽、婺之间道也。○沙溪寨,在县东七十里,路通闽浙山寇啸集之处,旧有巡司。郑家坊镇,在县东北七十里,与徽、饶邻境,人烟□集,为一郡之会,有巡司。又县东南百里有八坊场镇,亦置巡司,与邵武接境,山深路阻,奸宄往往薮匿于此。

回车馆在城西南隅。宋皇?二年,晋陵张衡为郡守,作驿曰饶阳,宅曰回车,后合为饶阳驿。元至正二十四年,徙于县西,改名葛阳驿。明洪武十四年,迁于今所。《志》云:驿在今府南一里,今废。玉山县府东百里。东至浙江常山县七十里,北至江南婺源县二百二十里。汉会稽郡大末县及鄱阳县地。隋为东阳郡信安县地。唐初为常山、须江及弋阳三县地。证圣三年,析置今县,以县有怀玉山而名。初属衢州,乾元初改属信州。宋因之。县旧无城,明嘉靖四十年筑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七里。

○怀玉山县北百四十里。一名辉山,亦名玉斗山。水分东西流,西入鄱江,东入浙江,为衢、信两郡间之望镇。详见名山怀玉。○三清山,在县北百二十里,高七百余丈,周二百余里。三峰峻拔。自麓行二十五里,始陟山巅,其岩洞多奇胜。《志》云与怀玉并峙,盖即怀玉之支峰矣。今亦附见怀玉山。

水南山县南二里。俗名大王山,又呼黄谷山。其脉自闽来,锐如卓笔。其东有功曹山,下为冰溪,一名大王潭,实上干溪、玉溪所会处也。又东里许为武安山,三山并列,下亦有泉,世谓暖水三山,即此。又齐峰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其脉自永丰县来,形如屏障。元魏玄德居此,善制墨,今土人犹传其业。○太甲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势磅礴,上有商太甲庙。其北十里有洞岩,林壑掩映,峰崖奇秀,溪水流出,其声清壮。

○玉溪县东五里。因怀玉山而名。水有二源,合流十余里,会诸溪水入上饶县界,或曰即上干溪也,出怀玉山,溪源干浅,秋冬不通舟船,故名干溪。韦昭曰:干越,越之别名也。此为上干。又下干溪,在县治东南二里,亦有二源,自浙江江山县界来,俱至渎口,合而为一,抵废酒务后,与上干溪合流。上干溪水所经处,间与衢之常山接,自信而衢,不可舟行,间以陆运者,此也。又《清波杂志》:衢、信之间有驿,名兑谷,谓其水从三道来作兑字形云,即今草平废驿也。

仓溪县南三十里。源出浙江江山县境,委蛇至县东南二十五里,下流二里许,与渎口合,为玉溪之别源。中有石陂潴水,呼为石仓,人多渔钓于其处。○沙溪,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县北五十里有沙溪岭,与玉山相连,产石,可为砚。水流下二十里,谓之沙溪。又南入于上饶江。又□溪,在县西,亦出怀玉山,入上饶县境,通小舟。○十里关县西三里。旧有戍兵。又有东关,在县治东。明正德八年,设以防姚源之盗,榜曰八省通衢。县治西又有西关,与东关相对。《志》云:连城关在县治西,公馆置其上,下为连城桥。明正德八年,断桥以绝姚源寇冲,后复建。○矿岭关,在县西北。又县北有广平、鸦山二隘,路通徽、饶。《南行记》:玉山县北有矿岭、柴门、蜈蚣三关,矿岭道出上饶,柴门、蜈蚣道出饶州府德兴县。《志》云:县西北六十里有童家坊,亦接徽、饶境。沙砾镇县东二里。《志》云:即县治也。未立县时,号沙砾镇。唐天宝十四年,草寇窃发,里有徐叔伦者,倡众保障于此。证圣中,始置为县,因山为名。峰岭合沓,溪谷相互,虽步通三衢,而水绝干越。○柳都寨,在县东南三十里,有巡司,路通闽浙。又峡口隘,在县西北。《闻见录》:自府城东二十里龙溪分路,由牛头岭临江湖出峡口,直抵县之北门,此往来间道也。又有峡溪隘,在县东北七十里峡溪岭。《舆程记》:自县北达徽州之道也。

草坪驿县东四十五里。亦名草坪镇。明初陈友谅遣将寇广信,据草平镇,遏浙东援兵,是也。又东四十里达常山县驿,今废。信、衢之交,舍舟从陆之道,凡八十里。又怀玉水马驿,在县治西,宋置,明初因之。初为马驿,别置辉山水驿于县治南,后并入马驿,因为水马驿。又县治西旧有玉山递运所。○东津桥,在县东二里。明初陈友谅遣将寇广信,据草平镇,复屯玉山。胡大海时守婺州,遣兵败之于东津桥,遂复玉山县。《志》云:桥,旧为浮梁,屡遭洪水漂荡。成化中,改建以石,后常修治。弋阳县府西百二十里。东北至兴安县五十里,东南至铅山县百十里。汉豫章郡余汗县地。孙吴析置葛阳县,属鄱阳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属饶州。开皇十二年,改曰弋阳县,以县治弋水之阳也。唐仍属饶州。乾元初,改属信州。宋、元因之。县旧无城,明正德五年,仅营城址,立四门。嘉靖四十年,因旧址营筑。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十三里。

○宝丰废县县南五十里。宋淳化五年,升宝丰场为县。景德元年,废为镇。康定中复置。庆历三年又废。《志》云:县西有玉亭县故址,唐初所置。今见饶州府余干县。

○龟峰山县南二十五里。弋阳江经其下,山连峰接岫,参差错落,其得名者三十有二峰,皆笋植笏立,峭不可攀。中一峰形如龟,又有蜃楼,能吐纳云气,以验晴雨。又军阳山,在县南三十里。《方舆志》:昔有将兵屯于山阳者,故名。层崖壁立,众山あだ,迥不相接。唐贞元中,山产银,乾符后不复有。亦名君阳山。《志》云:宝丰镇旧置于此,亦曰宝丰场。山之北五里曰宝峰山,广袤数十里,白云吞吐,飞瀑清响,与灵山、龟峰山并峙。中有石亭,高七十余丈。又有仙人石桥,长五十余丈,广二丈。○仙人城山,在县南四十里。山峰壁立,高五十丈,形如层城。其巅坦平,有池水澄冷可掬。亦名赭石山。

七星山县北三十里。林木蓊蔚,下有沃壤,可以树艺。昔有七星坠此,因名。《志》云:县东二十里有待宾山。梁大同七年,尝置待宾院,隋废。今名狮子岩。又有赭亭山,在县东五十里,山界弋阳、兴安之间。山形方正如削,望之亭亭。其色赤,无林木,旁有小山相肖,曰小赭亭。后汉李?封赭亭侯,或以为即此地也。○十二台山,在县西四十里,峻峭秀拔。又县西七十里有石城岩,其广可容万人,上有石乳泉。

○弋阳江县东二十里。其上流即上饶江也。又西,弋溪流合焉。《志》云:弋溪源出灵山,西流合葛溪。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又西南会于上饶江,俗名弋阳江。○葛溪,在县东七十里。源亦出灵山,下流合弋水、晚港水,并注于上饶江。又西流经贵溪县,谓之芗溪,亦曰贵溪。旧《记》云:葛溪水经县西二里,昔欧冶子居其侧,以此水淬剑,溪旁有葛玄冢,故名。

明溪县西二十里。源出贵溪县,南流入县界,又五十里出上饶溪。本名弱水,唐刺史孙成改今名。○信义港,在县东二十里,源出福建邵武县境,引流而东北,至县界,下流入于葛溪。其旁土地高沃,人多信义,因名。《志》云:县东境诸溪水合流于县东南,有巨石横出溪中,捍截东流,县治赖此无冲溃之患,因名之曰神石。

○弋阳馆县治东。唐置。宋因之。今为葛溪水驿。○大桥,在县北。又县北二十里有漆工镇,北走乐平县,此为必由之道。又黄沙港,在县东五十里。县境有湖村山、?箬埠,并水陆险要,为戍守处。贵溪县府西百九十里。西至饶州府安仁县六十里,东至弋阳县七十里,东北至饶州府德兴县二百四十里。汉余汗县地。隋为余干、弋阳二县地。唐为弋阳县地。永泰元年,置贵溪县,以县在须溪口而名,属信州。宋因之。县初无城。明正德三年,姚源贼起。六年,始营县城。嘉靖以后,屡经修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十里。

○贵溪旧县县治西一里。今谓之旧教场,唐时县治此。旧《志》:县界余干、弋阳两县间,地方阔远,山水回合,舟行沿溯,累废旬日。唐永泰初,议就须溪口置县,以便往来停宿。元移于今所。

○三峰山县南二里。三峰鼎峙,一名天冠山,高三十余丈,与县治相对。山之东麓接王表岩,亦曰长廊岩,修岩如廊。相传西汉末,有王表者隐此,因名。又五面山,在县西南五里,东接三峰山,其南一峰屹立,五面如削成。《志》云:县南三里有徐岩,宋徐绍景读书处,林深水远,洞穴幽邃,有巨石平坦,突出山侧如月,攀萝可登以望远。

象山县西南七十里。初名应天山。宋陆九渊读书于此,以山形如象,改今名。山间有原坞及良田清池,无异平野,四方从学者,多结庐其中。山阴之巅,又有麈湖,天成一池,泓然如鉴。其余岩壑,泉石俱称绝胜。又县西南八十里为象楼山,兀然突耸,如楼阁之状,本名石楼山,天宝六载改今名。○自鸣山,在县西五十里,邑之镇山也。巍然群峰之上,巅有湖,天欲雨则水涌,其声如雷。

龙虎山县西南八十里,在象山之西北。《志》云:象山一支西行数十里,乃折而南,两峰对峙,如龙昂虎踞。《道书》以为第二十九福地。后汉章和间,张道陵修炼于此。今有上清宫,在龙虎两岐之间。《图经》:龙虎山,在后汉末,张鲁之子自汉中徙居此。宋大中祥符八年,召其徒正随赴阙,赐号真静先生。王钦若奏立授?院及上清观,蠲其田租,即上清宫也。出龙虎山而西一二十里,南迫大溪,溪水澄滢,可鉴毛发,则仙岩列焉。其岩峰峦削立,高出云表,岩石嵌空,多为洞穴、房室、窗牖、床榻、仓廪之状,共二十有四岩,而总名之曰仙岩,与饶州府安仁县接界。藐姑山县南七十里。高四十余丈,广三十余里。泉石甚胜,有封鬼等洞,俗传张道陵遗迹也。又鬼谷山,在县南八十里,道家以为第十五洞天。山有苏秦台、张仪井。又有鬼谷洞,幽黑,入必以烛,周回数里,容数千人,俗传鬼谷子隐此,盖好事者假以名山云。○昂山,在县西南百余里,东连贵原,西接梅潭,南入福建界,北带上清溪,广四十余里,山形昂耸,物产蕃庶。又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仙源乡,一峰特出,亭亭天表。又西十里许为西原山,石壁削立,两旁如门,山椒有壁鲁洞,世以为神仙之窟宅。百丈岭县北七十里,路出饶、徽二郡。《鄱阳记》长沙王屯兵百丈岭,即此。又璩岭,在县南八十里,亦曰据岭,谓闽越偏据时,以此为界也。今岭西有璩大夫祠,盖南唐命其臣璩姓者守此,因以为名。相近又有水帘洞,洞中可容数千人,洞口泉水悬崖而下,状若垂帘。又张镇岭,《志》云:在县西百里仁孝乡,高二十余丈,昔有贤士张镇者隐居于此,屡聘不起。上出黄连。○贵原,在县南百余里,南通福建光泽县,西连昂山,广七十余里,内多美地良田,物产蕃庶,民俗淳厚。宋叶梦得尝经此,题壁曰新丰。今因有新丰街。又秋香原,在县北四十里,以原多桂树而名,一名周原。

○芗溪在县城南。相传溪旁产郁金香草,因名。一名贵溪,其上流即上饶江也。自弋阳县流入境,会于须溪。《志》云:须溪,在县治西南,源出福建光泽县界之大源官山,经火烧山北,又北流历夏南乡,合三十六水至中坑渡而入芗溪,其合处曰须口,俗呼罗塘港。又西入安仁县界,为安仁港。○石堂溪,在县西二十里。《志》云:县南百二十里有石堂,中可坐数百人,下为石堂溪,北流合于芗溪。又上清溪,在县南百里。源有二:一自分水岭北流,经罗家洲;一自建昌府南城县高阜山北流,经梅潭至大王渡,合而西流入于安仁港。

义泉井县南七十里,当入闽要路。行者至此,多渴,里人徐氏凿井引泉,作亭其上,人赖其利。又有三台井,在县南百里,其井三级相连,水源不竭。

○雄石镇在县南八十里璩岭下。唐武德八年置。有巨石雄踞溪浒,因名。俗呼阵石。《志》云:镇在唐末为江闽要冲,尝置镇遏使于此,宿兵守卫。五代时,杨氏、李氏相仍置戍。宋平江南,始敕镇隶县。○管界寨,在县南九十一里,有巡司。又县北八十里有神峰寨巡司,近饶州万年县界。《志》云:司在自鸣山之西。又有金沙埠在县西二十里,又西二十里为石鼓溪,又西十里为鹰潭渡,接安仁县界,皆设险处。

芗溪驿在县治东南。治西又有芗溪递运所。皆明初置。又胡林桥,在县西,自抚州东乡县入县境之道也。又县北有黄连桥,又有倪家港,为自县入饶州府之要隘。《志》云:县东四十里有河潭,县南八十里有江明山,今皆为设险处。○上清宫,在龙虎山中,唐名真仙观。宋大中祥符间,改上清观。政和间,赐名上清正一宫。元大德间,赐名正一万寿宫。今曰上清宫。张道陵裔世袭真人居于此。《闻见录》:上清宫至抚州金溪县百里,又百二十里至建昌府。

铅山县府西南八十里。东至福建崇安县百三十里,西北至弋阳县百十里。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