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八十六 江西四

◇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为吴西南境。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分属临川郡郡治临汝县。晋、宋以后因之齐移郡治南城,梁复旧。隋平陈,属抚州。大业初,属临川郡。唐仍属抚州。宋开宝三年,南唐主李煜始置建武军于此。宋太平兴国二年,改为建昌军。元曰建昌路。明初,改肇昌府时宋龙凤七年,建昌归明,即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明年,改肇昌府,旋曰建昌府《志》云:是年二月,改肇昌府。九月,又改为建昌府,领县五。今因之。

府据七闽之咽喉,壮两江谓江东西之唇齿。山川环结,形势峻险,号为东南上游。明初,胡廷瑞自建昌出杉关,取邵武,攻建宁。善战者,战于九天之上,繇此道也。

南城县附郭。汉县,以在豫章郡城之南而名。三国吴属临川郡。晋太康初,曰新南城县。大兴中,复旧。宋仍属临川郡。齐为郡治。梁、陈皆属临川郡。隋属抚州。唐因之。南唐末,为建武军治。宋初改建昌军。《志》云:宋平南唐,南城县仍属抚州。淳化二年,始隶建昌军。误。今编户二百七十四里。

○建武军城在府治北。南唐末所筑。《郡志》云:旧城,唐乾符中筑,周十里有奇,后废。宋开宝中,南唐置军,命李崇赡置制军事,增筑制院城,周不及一里。宋元丰中,因邵武寇乱,改营新城,周九里有奇。明初,陈友谅将王溥以城归附,因旧城营筑。洪武元年,增修完固。正德八年以后,屡经缮治,皆如旧城之制,周不及十里。有门四,东武胜、南通会、西仪凤、北朝京,城东滨江为险云。

○凤凰山府北二里。郡之主山也。山麓有凤山堡。宋开庆元年,知军事雷宜中所筑,城周三里,又浚濠五里,并置凤山寨,共为守御。景定四年,知军钱应孙增修。元初废。府城中治南又有登高山,一名高空山,又名黄家山。其相连而西南者曰郭家、陈家二山。登其巅,俯临雉堞,远眺江山之胜。○红屏山,在府西五里。又名赭面石,高百仞,如赤城,郡治目为印山。又芙蓉山,在府东十里,高五里,连枝叠瓣,宛若芙蓉,因名。

麻姑山府西南十里。高百丈,周百五十里。《胜览》云:山高九里五十步,周回四百一十四里,峰峦涧谷,幽胜不一。其得名者曰万寿仙、羊葛仙、秦人、逍遥等峰。东瞰郡城,西跨宜邑,稍北带麻源三谷,诚神仙窟宅也。《道书》三十六洞天之一。《志》云:麻姑西七里有丹霞山,《道书》以为第十福地,亦曰丹霞洞。其旁为出云山。○从姑山,在府东南五里,以山次于麻姑而名。缘石磴而上数百级,有双石对峙如门,名铁关。又数十级乃至山顶,有伏虎洞,亦曰玉洞。又有岩,曰秋泽岩。

剑山府东八十里。高数百仞,延袤数十里。稍东曰大旭山,以山势高耸,日出先见而名。又鱼?山,在府东南八十里,高数百仞,山腹有龙潭,俗呼为海眼。○东界山,在府东二十里。宋元?八年冬,有甘露降于山之松柏。城北七十里又有北界山,与抚州临川县分界,山路险峻,为备御之处。《志》云:府东北五十里有太平山,以山势宽平而名。又有白马山,在府东北九十里,其上为出云峰,绝顶有龙潭。又铜斗峰,与白马山相峙。

望州岭府东二十里。岭巅有巨石,可登陟,俯瞰郡城,如在几席间。又东三十里为五藏岩,石势层叠,岩前溪流萦带。其侧一石山如?,高逾数百仞,顶有田数十亩,极旱而常稔,名曰天湖。相近又有仙人岩,临溪峭壁数百仞,五岩连属,深广各数十丈。○华子冈,在府西十五里。相传九江人华子期为角里弟子,得仙于此而名。谢灵运入华子冈麻源三谷,是也。麻源三谷者,第一为麻姑山南涧,第二为北涧,第三即华子冈。从府西十里驼鞍岭循溪而入,多茂林修竹,土田沃衍,而层峦叠?,回环映带,称为绝胜。《纪胜》云:铜陵亦在府西十五里。谢灵运诗:铜陵应碧涧,石磴泻红泉。今亦谓之铜山。

落硝石府东南六十五里。硝,本作消,亦作峭。飞猿水自新城县来,流经其下,谢灵运诗:朝发悲猿峤,暮宿落消石。是也。乐史云:落峭石,去飞猿馆百十有五里。《舆程记》:自峭石至五福镇六十里,又二十里为飞猿,又十里为福建光泽县之杉关。

○?于江在府城东。一名建昌江。源出广昌县南血木岭,流六十里为?于水。?于,日初出也。江清且洁,故曰?于。又二十里为巴溪,又十五里为山勋溪,又七十里至广昌县前,又三十里入南丰县界。东北流百余里,至府城东南,会新城县飞猿诸水。又东北流,折而西二百余里,入抚州境,至临川县石门,亦名汝水,下流注于赣水。《志》云:城东南江中有中洲,草木葱?,虽春水涨而洲不没。郡城东面临江,往往叠石为堤,以备侵啮。

龟湖府东五里。一名?乔湖。又有金龟湖,在五藏岩下,深可五六寻。中有一石,宛然如龟。又有蛟湖,在府东五十五里。宋时有蛟蜃斗于水上。又东三十里有龙湖,皆山溪汇流处也。○蛤湖,在府西三十里,有石漈百丈,飞瀑淙下入湖,中多产蟹蛤。宋治平寺碑所云蛤湖石鉴处也。又天井湖,在府西南二十里,高山上,水色蓝碧,浅则旱,溢则雨,里人以卜丰歉。又有鲤湖,在府南四十里,俗传尝有双鲤出游。其南为上湖,北为下湖。亦谓之三湖。《志》云:府北十五里又有高枧湖,旧名聚水湖。宋熙宁中,付陂长灌溉高枧庄官田,因改今名。磁龟溪府南七十里。有磁石如龟伏溪中,溪流?厄塞于岩窦间,冲啮怒号,袤四里,注而为瀑,有声如雷。凡十五六里而山开水平,又十里乃达于?于江。《志》云:磁龟溪,去鱼?山里许,游览绝胜处也。○龙溪,在府南八十里。《志》云:源出高陂,流入石门,通汝川。汝川,即?于水矣。一云龙溪在广昌县东北八十里,似误。又郭石溪,在县北三十里郭仙峰下,府东境诸山之水,络绎环流,北至泉口,会于?于江。府西北三十里又有岳溪,发源府西岳口,东北流入?于水。岳口,盖左右岳之口也,在府西四十里,陵麓?崎处曰岳。

○杉关府东南百五十里。江、闽之通道,战守之巨防也。详见福建重险杉关。○蓝田镇,在府东八十里,有巡司。又土城镇,在府南三十五里。唐乾符末,危全讽起兵筑城于此,环数里,全讽败,城废。今犹谓之城上。《闻见录》:府西北七十里有长兴隘,相近又有安坡寨,为路出抚州之径道。曾潭镇府南七十里。旧有巡司。又岳口镇,在府西四十里,旧亦置巡司,明万历中革。又白?镇,在府东八十里,万历八年,增设巡司。九年,肇置公馆,为其溪通道。又改泸州巡司为γ牛巡司,置于府东北。今仍旧。《志》云:府北有梁安峡,接临川县界,地险隘,为郡之水口。府东北有韩婆寨,接金溪县界。府南六十里为都军铺,即危全讽起兵处。皆昔时戍守要地也。

?于江驿在府城东。宋康定二年,于城南作新亭,谓之集宾亭,俗谓之?于江馆,后改为驿,移于城东。一云:城东?于水上旧有?于江亭,南唐所置也,驿因以名。又?于江递运所,亦在城东。明初置。府南八十里又有东平社。宋绍兴中,乡民吴伸与弟伦,发私谷四千斛,应诏建义仓贮之,遗址尚存。○太平桥,在府城东?于江上。宋嘉?五年建,名万寿桥,横江为垒,凡十有三,跨梁其上,长百余丈。嘉定十三年毁,寻复建。德?二年毁。元至元二十九年复营之。明年,工毕,改曰太平桥。明成化七年圮,寻复修建。

南丰县府南百二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县百五十里,东北至邵武府百六十里。汉南城县地。三国吴太平二年,析置南丰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并入南城县。唐景云二年复置。先天二年,又废。开元八年,仍置南丰县,属抚州。宋属建昌军。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南丰州,直隶行省。明初复为县,又改今属。编户百十五里。

○南丰废城县东三里。本嘉禾驿。《沿革志》:三国吴置丰县,寻以徐州有丰县,因曰南丰。其地在今广昌县东十五里,时适产嘉谷,兼有嘉禾之名。隋、唐间,县再经废置,益移而东,仍于城西置嘉禾驿。开元七年,抚州刺史卢元敏言:废南丰县田地丰饶,川谷謥娆时多剽劫,请仍置县。从之。继而县令游茂洪徙县治于嘉禾驿。开成二年,再徙治西理坊,即今治也。县无城,明正德五年,始环以土垣。九年,改营为城。嘉靖以后,屡经修葺,城周五里有奇。

○军山县西北二十五里。高十九里有奇,接抚州府宜黄县界。其上四峰崛起,傍有飞瀑,一泻千尺,岩石洞壑,皆称奇胜。上多产斑竹,苍翠插天,财阜利及比壤。自衡、庐而下,此山为第一。曾子开云:山,南丰之望也。县固多大山,而兹杰出见于百里之外,其势险气秀,若蹲虎兕而翔鸾凤。旧传吴芮攻南越,驻军此山,因名。一名南山,以当郡城之南也。山之西,又有屏障山。

金障山县西南百里。根盘百余里,高十余里,与广昌县接界。《志》云:县西八十里有华盖山,其山耸峙,亭亭如华盖,一名金盖山。又石龙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形如游龙,缭绕数百丈。○百丈岭,在县东南八十里,高可百丈,与福建建宁县分界。《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石门,内容百余人,巨石为门,里人尝避寇于此。又县西九十里有梯云洞,石磴百余级,方至洞门。

○?于水在县西南。自广昌县曲折流至县西门外,故西门有迎?于之名。又东北直下,与新城水合,为郡大江。宋元?六年,张商英为江西转运使,疏凿?于水,以通运道。然水势荡沙,不时壅塞,春夏可通舟楫,秋冬止容竹筏而已。县境即所凿处也。○沧浪港,在县东二十里。自新城县流入界,会于?于水。县东六十里又有彭武溪,县西南七十里有菰荷港,北五里有双港,下流皆注于?于水。

万岁湖城东一里。今名蔓翠湖。水北流出湖口,入于?于江。又天井湖,在县东北三十里,深如井,天光上下,澄澈如鉴。又有西湖,在县西四十里,其下流皆注于?于水。○南台潭,在县南?于水中,深险不测,舟行上下,多覆溺之虑。又擂鼓潭,在县南七十里,两崖峭壁夹溪,中有一穴,溪水湍激,声震如鼓,因名。

○龙池镇县东南二十里。有巡司。明万历四年,移司于百丈岭。又黄源镇,在县南八十里。《志》云:镇南去建宁县九十里,旧有巡司。一云县西南六十里有白舍镇,接广昌县界。宋置太平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九年革。○镇安寨,在县东。又有猛虎寨,在县东五十里。俱宋所置寨,为戍守处。元皆改为翼,隶建昌万户府。至正中废。

新城县府东南百十里。东至福建光泽县百四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县百五十里。宋南城县之黎滩镇。绍兴八年,析镇置新城县,属建昌军。旧无城,明正德七年,始营土垣。九年,?以砖石。十四年,为雨潦所圮。嘉靖十四年以后,累经修葺,周五里有奇。编户七十八里。

○永城废县县北三里。三国吴析南城县置永城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省。唐武德五年,复置,属抚州。七年废。今其地犹有城头之名。○东兴废县,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国吴析南城置东兴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陈天嘉五年,周迪复出东兴为寇,时宣城太守钱肃镇东兴,以城降迪,迪势遂炽。隋开皇九年,县废。唐武德五年,复置。七年,又废。今东兴乡之石门里,故址在焉。土人谓之城口。

○日山在县治西。一名天峰,隔溪百步,高百余仞,周六十里。形势峭拔,日初出,先见其顶。有井,昔时深不可测,今渐堙。县治东又有东山,城跨其上。○东岩山,在县东四十一里。岩列巨嶂,五峰联络,亦谓之岩岭。有径道通光泽。《志》云:山之阴,崖谷深邃,林莽窈窕,凡十五里,旧为奸宄窟穴。宋绍圣五年,邑尉邹天锡辟除氛翳,民谓之邹公新路。又大寒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峻盘郁,山顶平旷,遇冬寒甚。

福山县南四十里。邑之镇山也。高数十仞,广十余里,形如覆船,本名覆船山,唐懿宗改曰福船。宋大中祥符中,更曰福山。又县南二十二里曰会仙山,亦曰会仙岩,高入云霄,并岩群峰矗立,俨如笔架。○秀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层峦叠壁,高插霄汉,为西南之望。其相近者有大鸡、小鸡二峰,地名西城,两峰并立,尖芒攒矗,如鸡冠然,与南丰县分界。栖灵山县西北三十里。峰峦耸秀,绵亘数里。县西北四十里之圣山,与此相接。《志》云:圣山相近有月明漈,高百余仞,阔一里,旷洁无草木氛翳,月出则先见,因名。○廪山,在县东北十里,耸立平冈中,圆峻如高廪,俗呼为点山。

东兴岭县东三十里。因东兴废县而名。岭之西有二山平坦,可容数千人,一名土桂,一名新荷。南唐时,土人避乱,置栅山顶,至今耕者往往得箭簇,皆陶瓦所成。土桂则平冈??,谓之九里原。胡氏曰:东兴岭路通晋安。陈天嘉四年,周迪据临川,陈主遣其弟顼击之,迪兵溃,逾岭奔晋安,寻又越东兴岭为寇。诏章昭达讨之,迪败走,昭达遂度岭趋建安,讨陈宝应。盖自江右入闽,东兴道为坦易也。○四望岭,在县南六十里。岭甚峻,登之则四远皆在望中。《志》云:县北三里有石峡岭,积石?岩,两崖相对,一水中流,亦险胜处也。又县西百里有招军岭,元乱,土人常避兵于此。杉岭县东七十里,与福建光泽县接界。两山壁立,耸峭夹道,杉关置于此,为境口咽喉。又有杉岭驿,旧在岭东,后废。今详见光泽县。○飞猿岭,在县东六十里,亦曰悲猿峤,又名飞鸢岭,旧置飞猿馆于岭上,登之可望硝石。《舆程记》:飞猿东去杉关十里,西北去硝石八十里。宋绍兴中置飞鸢驿。咸淳间,改置巡司。明初因之,后废。又极高岭,在县东南三十里,亦峻险,路通邵武县。羊头峰县西南八十里。接建宁县界。相近者曰鸟孤峰,尖耸如壁,巍然出于众山之表。又昂头峰,在县西南五十余里招军岭下,路通建宁县。○螺旋峰,在县东六十里,地名渥口,层峦叠嶂,盘延耸秀。又县东北六十里有金竹峰,高插云汉,泉石回环。又东北十里曰白云峰,盘礴峭拔,高数百仞。天堂岩县东南三十里。嵯峨万仞,中缘一径,上平广,可容数百人。兵乱时,居民常避于此。又东山嶂,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势壁立,顶平广,可容百人。元末寇乱,民亦多避兵于此。一名鹅薮陀。

○黎川在城西南。一名黎滩水。出县东南四十里红水岭,流经天堂岩而西北出,与群山水会,共四十里,至孔家渡,即南津双港也。双港合流,西抱邑城,北出石峡岭而西北经硝石,回旋凡百四十里,至郡城下而合?于水。旧《志》黎川出福山岩涧中,似误。○飞猿水,在县东飞猿岭下,亦曰飞猿港。合杉岭以西诸山溪水流经此,又西合众流过县北,入南城县界,过蓝田镇,至硝石,合于黎川。又龙安水,在县西三十里,源出会仙岩,西北流,合诸山溪水,经龙安镇,又折而北,至县北三十里之港口,达于黎水。《志》以黎川为中川,飞猿为东川,龙安为西川,亦谓之三川水。

七星涧水出县南之福山。中有七石,因名。西流经县西南二十里之高台山,与西溪诸水合,折而北,至城南,合黎水。又九龙潭水,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山高百丈,上有石漈,壁道险绝,下为九潭,小大深浅不一。引流而西北,合诸山水,亦至城南,汇于黎水。《志》云:县东南二十里有沙溪,源出东岩山,亦合群川水,至城南,汇于黎川。○?溪,在县东五十里,引而西,银岭、东兴岭诸水流合焉。至五福镇,四面群川,并汇于此,注为飞猿水。又龙池溪水,在县西百里,出山泽中,从高而下,历峡涧间,潴而为潭,曲折流,经县西南五十里,与桃溪诸水合,又东北五里,合龙安溪。又西城溪,在县西七十里,合县西境群川,东注龙安水。

○杉关在杉岭上。见前。《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德胜关,在马嘴岭下。明嘉靖三十七年,广贼由闽自泰宁来犯,败官兵于德胜关。三十九年,邑令汤建衡筑关为备。四十年,贼复来犯,攻县城,不能陷,由德胜关遁还闽。论者谓关在岭要,形险未得,且关前有溪,溪外为岐径,非要隘之所也。《关隘考》:德胜关,本名?头岭隘,后改置关。同安镇县西南五十五里。地名宏村,有宏村市。宋置同安寨。元末,改为巡司。明初因之。《志》云:嘉靖三十七年,徙置于县西六十里之樟村。又极高巡司,在县东南极高岭下。《志》云:司旧为石陂寨,在极高岭东一二里,宋置,地名长义堡,为七闽盐盗所出没。熙宁中,置寨设兵。十年,改为巡司。绍兴初,土兵叛,尽燔营舍,乃迁于县北七里妙智寺。七年,迁长义溪西。九年,迁溪东。元至正末,又迁极高岭下,改名极高巡司。明初因之,寻迁于县东南二十五里水口村,仍曰极高巡司。后又改戍于德胜关。○五福镇,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为江闽往来必经之道,置公馆于此。商贾交会,民物辏集,屹为大镇。又龙安镇,在县西三十里,本名上龙镇,后曰龙安。有公馆,并置铺舍于此,道出南丰县。又楮俨镇,在县东南三十里。俨,亦作广,相传五代时置官庄于此。高寨县东南三十里。唐末,危全讽起兵,尝屯据于此,今堙。又石城寨,在县南十里,相传唐末黎汾聚兵处。又冯家寨,在县东二十五里,有山,高数百仞,相传唐末有冯团将率民作寨,保捍乡里。又东三十里有石门寨,相传五代时土人黄吉盗据其地。《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张家营,五代时,有营将张姓者捍御于此。其南为卓望岭,路出邵武。又东村营,在县东五十里。宋元丰中,州将彭左藏置营于此,招降草寇廖恩,因名其地曰归奴洲。今圮于水。

弋阳隘县西六十里,与南丰县接界。今为弋阳铺。《志》云:县西南有黄家岭、丘家岭、竹鸡岭、茱岭、李岭等隘,接建宁县界。东南有杨梅岭、盐隘岭、?头岭、桃树岭等隘,接泰宁县界。县东又有极高岭、羊?岭等隘,接邵武县界。又东北有小岩岭、风扫岭等隘,接光泽县界。一云:风扫岭,亦名风窝。明嘉靖四十年,贼由光泽犯境,官兵逆战于此,不能胜,走还邑城,贼进营黄竹街,街盖在城南五里。○凤池驿,在县北。宋淳?元年建,元末废。又黎滩驿,在县治东,宋绍兴十二年建,元废。

广昌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东北至南丰县百里,东南至福建宁化县百九十里,南至赣州府石城县百五十里,西南至赣州府宁都县百二十里。本南丰县之南境。宋绍兴八年,析置广昌县,仍属建昌军。旧有土城,宋端平中创筑。元因之。明正德八年,因故址增筑。嘉靖以后修葺,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东华山县南五里。山巅高耸,俯视群峰。县东二十里为中华山,亭亭孤峙。又有西华山,在县治西一里,三山之脉,皆相连接。又南华山在县南三十里,北华山在县北五里。县西南四十里又有金华山,亦秀耸。○潘田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山下有岩,广百步,林木稠茂,人迹罕至。

金嶂山县西北四十里。高出云表,形若屏障,县治之镇也。东北接南城县界。○望军山,在县东六十里,突兀万仞,以俯视南丰之军山而名。又盘峰山,《通志》:在县东北天授乡,山形若盘,四面皆石崖,不可至,西南有鸟道,侧足可上,容万余人。元季兵乱,居民多避寇于此。又翔凤山,在县南五十里,环抱耸秀,九峰相连,形若翔凤。

军营岭县北一里。相传吴芮征南越时,遣将梅?营其下。前多稻田,左右皆平阜,惟此岭独高。稍西有山,童然无草木,势若屯云,色如积铁,名乌石。虽天朗气清,滃郁不改。《志》云:县东南江流中有天堆山。宋绍兴中,一夕雷雨大作,闻砂砾声,及旦视之,屹然一山,高数丈余,因名曰天堆。○刘季尖,在县南五里,尖者,岭也。相传汉高曾登此,下有汉王岩。又车竿岭,在县东,又东去福建建宁县百二十里,旧有巡司。

血木岭县南百二十里。?于水发源处也。又修岭,在县西南六十里,接宁都县界。旧《志》:县西南百二十里有梅岭,与赣州虔化县分界,盖即修岭矣。王象之云:广昌上流,梅岭之水出焉。○牙梳嶂,在县南十里。嶂有三穴,大风常自中出,当寒则暖,当暑则凉。又县东北十里有黄土岩,相接者曰燕岩,西北七里曰圣栖岩,亦曰静栖岩,皆幽胜。《志》云:县城西北有龙岗,山势陡峻,城凭其上。城东北浚濠有金钟岗,高旷可俯瞰城内,皆守御要地。○?于水在县南。自血木岭北出,近城南,有黄龙冈当其冲,曲折而东北出,流二百八十里至南丰县,又曲折而北,达于府城之东南。大小群川,皆流汇焉。○学溪,在县城西南。自金嶂山发源,流至城北,分为二溪,一经城中,一绕城外,合流于县西南佛流口而与?于水会,以萦绕邑学而名。《志》云:溪旧从城北灌城而西南出。明正德九年,备兵使者胡世宁始导流为二。

○修岭镇在县西六十里。俗谓之秀岭,有巡司。宋绍兴十年置。明因之。又县东南四十里有白水镇巡司,洪武二十九年置。县东南百里有塘坊巡司,洪武三年置,正统四年革。

东坑寨县南五里。四围高山壁立,上平衍,元末居民避寇于此。又白水寨,亦在县南。宋端平中置,寨近白水镇,因名。又秩巴寨,在县东北。宋建隆初置寨,以戍扼江闽。宋末废。《志》云:县南十五里有万安寨,东三十里有花石寨,东北三十五里有太平寨,北二十五里有官石寨,三十里有木兜寨。又羊石寨,亦在县北,四面壁立,下瞰深潭。其旁有滴水寨,与羊石相望,皆土人避兵处。泸溪县府东北百六十里。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西至抚州府金溪县百二十里,西南至新城县百里,南至福建光泽县九十里。本南城县地。宋元?中,置都巡寨。明初为泸溪巡司。万历六年,析置泸溪县。九年,筑城,并浚城濠,县门以外皆田也。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三十里。

○石笋山县东二十里。山高广,上有巨石,尖锐如笋,直插霄汉。《志》云:县东一里有金竹山,南一里有石马山,西一里有鱼山,北半里有古寨山,一里有平步、登高诸山,皆错峙城垣间。○南华山,在县东八里。县东南二十里曰五凤山,南十里曰莲花山,东北十五曰笔架山,皆以形似名。

九龙峰县西南一里。支山九道,参差盘互。又鹅峰,在县北八里。嘉靖三十一年,流徒百余人结寨于此,官兵讨平之。县东北十五里有双螺峰,县东十八里为逍遥楼峰,并峙者曰鼓楼峰,皆以高峻层叠而名。○出云峰,在县西,壁立千仞,为西境之望,又双蛾峰,在县西北,与金溪县接界。

○泸溪在县东。发源福建崇安县之黄石口,其水深黑,故名。西入金溪县,下流合于汝水。又县境有枧溪、龙溪、税溪、曲涧、椒涧诸水,皆汇于泸溪。○南港,在县南。县境又有彭田港。皆自福建、崇安县界发源,流会诸山泽之水而合于泸溪。

○彭郎寨在县南,接福建光泽县界。相传有彭三郎者聚兵于此。相近又有岭村寨。皆宋时故址。又白?公馆,距县治八十里,取道府城,为适中之地。

附见:

建昌守御千户所在府城内。明洪武初建,直隶都司。

◇抚州府东北至饶州府四百二十里,东南至建昌府百四十里,西南至吉安府五百二十里,西至临江府三百里,西北至南昌府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置临川郡治临汝,即今治。晋以后因之萧齐移郡治南城县,梁复治临汝。梁末,尝增置宁州领临川等郡,以授周敷。陈废。隋平陈,改置抚州。大业初,又改为临川郡。唐复为抚州。天宝初,亦曰临川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吴朱梁开平三年,淮南将周本败危,全讽克抚州。龙德初,杨吴升州为昭武军节度,后属南唐。宋仍为抚州亦曰临川郡。元为抚州路。明初曰抚州府宋龙凤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是年下抚州,明年改路为府,领县六。今因之。

府介江湖之表,襟闽越之疆。其在南昌,则肘腋要地也。东南有事,郡亦必争之所矣。

临川县附郭。汉南城县地。后汉永元八年,分南城北境置临汝县。三国吴为临川郡治。晋、宋因之。齐属临川郡。梁、陈仍为郡治。隋改县曰临川,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百二十五里。

○临川城一名古城,在府治西津赤冈,即六朝时故郡城也。萧梁末,临川民周续起兵据郡,既而周敷代之,亦据故郡。王琳遣军攻周迪于工塘,屯于临川故郡北,并以胁敷,为敷等所败。隋开皇中,为抚州治。《志》云:汝水西,临水东,有平陆曰赤冈,即州治也。城中又有子城,或曰故郡城,在今城西五里。唐宝应中,太守王圆以其地势卑下,非道路之会,自赤冈移治于连樊小溪之西陲,即今城西矣。中和三年,刺史危全讽始于羊角山筑子城,周围一里二百二十三步;又包五峰而筑罗城,长十五里二十六步,即今子城西凑罗城是也。子城周为门三,东承春,稍西而南曰通教,直北曰望云,??辐辏,自昔称三市。考刘宋荀伯子《临川记》郡有五峰三市,盖亦仍旧制也。南唐升元四年,太守周弘祚辟罗城,建十三门,门各有楼,加长五里,濠深及丈者三,广则六倍有奇。宋初因之。建炎初,太守王仲山补筑罗城。绍兴中,太守张?重修,废四门,存九门,并修子城,仍建三门。绍定三年,以汀寇犯境,增修罗城。景定间,郡守家坤翁复营筑。既而子城渐废,止沿羊角山四周缭土垣以卫公廨而已。元至元中,罗城毁。至正中,尝葺西门城。二十一年,郡归于明。明年,平章吴宏改筑城垒,削去西南六里,仅存九里三十步,易为四门。今自青云峰迤西至于后湖田平冈一带,逶迤若游龙者,皆旧城遗址也。宣德以后,累经补葺。弘治中,复议营筑子城,未果。嘉靖至今,亦屡缮治,延袤皆仍明初之制。

定川城府北五十二里。萧梁分临汝西北境置定川县,仍属临川郡。定川,即临水别名也。陈因之。天嘉五年,周迪复出临川为寇,周敷自豫章进击,至定川,迪诱杀之,即此。隋省入临川县。《志》云:城一名母城,在今之雷坊。○西丰城,在府西南五十里。三国吴析临汝县置西平县,属临川郡。晋太康元年,改曰西丰。宋因之,仍属临川郡。齐、梁仍旧。隋省。《志》云:府西十五里有述陂城,今为耕种场,未详所始。

工塘城府东南四十里。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据工塘。梁以迪为临川内史,既而陈霸先篡立,新吴洞主余孝顷附于王琳,说琳先定迪等。琳从之。孝顷帅军军于工塘之北,连八营以逼周迪,寻为迪所败。城盖迪所筑,今堙。

○香楠山在府治前。楠,亦作?冉。先时山多?冉木,因名。《抚州志》:城中有五峰,谓青云岭、逍遥岭、盐步岭、萧家岭、天庆岭也。青云岭,在治南二里,为五峰最高,结顶处谓之青云第一峰。稍东北为逍遥峰。盐步岭即香楠之东峰也,旧为卸盐场,因名。萧家岭,亦作桐林岭,俗又谓之古城岭,在城南隅。天庆岭,在治东,为第五峰。宋有天庆观,因名。峰之南为县治,伏而西昂为羊角山,府治位焉。左有石笋出土如羊角,因名。○金石台山,在府西十五里,有石峰如台者五,列于赤冈之外,旧名五虎台,以形如虎峙也。第一峰独高,第五峰差小,旧与第四峰连属,后流水冲啮,分为二。《志》云:色赭者曰金石台,色白在中流者曰玉石台,谚谓之狮子石。又城北有狮台,俯瞰大江,与五虎台相望,俗名张家石。

灵谷山府东南四十里。诸峰环抱如障,其阳属金溪,其阴属临川。山多林壑,百物所钟,府境之大山也。又界山,在府东南九十里。《志》云:山西连白杨、黄沙诸岭,东尽潭山梁安石峡,南接建昌府南城县界,因名。○绣球山,在府南八十里,蜿蜒盘礴,北为高田山,南为洞原岭,西跨宜黄县界,以形似名。相近有楼抚山,亦高广。

龙会山府西四十里。双峰耸立,其并峙而错?者曰万岁岭。宋隆佑太后经此,指问此山,舆人权以万岁对,因名。○铜山,在府西四十六里,旧出铜,因名。唐天宝六载,改为峨峰山,或谓之铜陵。逾岭而北,两山开阔,诸峰环抱如城。又北二三里曰明水山,泉石奇胜。○笔架山,在府西北五十里,三峰卓立如架,与诸峰连亘环抱,俗谓之金鸡城。又免水山,在府西北六十里,相传以洪水时独免沉溺而名。唐天宝中,改曰尧山。

◇樟原岭府西四十里。石路高峻,东通闽浙,西达两广。元泰定间,丰城人陆祥叔者,佣工凿平险仄,遂成坦道。侧有双黄井。又石狮岭,在府南八十里,孤石雄峙,如狮子蹲踞。岭有路,西通宜黄,东接金溪,路多崎岖。明成化中,里人袁大用尝购石?砌,遂为通衢。《闻见录》:由府城至建昌有两途,一由界山,一由徐岭。徐岭,盖狮岭之讹矣。○小门岭,在府北六十里,与进贤县接界。岭南五里有金峰,亦高耸,形如金字,亦跨进贤县境,为往来通道。

白马峡府南八十里。上流受山麓八十一源,水并出峡间,两山拱合,中辟如门,石壁?含谺,溪流汹涌,其间曾不容ザ。又南五里曰良安峡,两山峙立,如争雄长。?于水由建昌来,曲折二百里,至峡始入临川境,为汝水。其间势颇奇崛,亦名石门。○汝水在府城东。其上源由建昌府北之?于水,西北流,曲折二百余里,至府南良安峡,流入境,为汝水。又北受群川水,历府城东南,自千金陂至郡城东,抱城而北,为北津。又绕而西,受连樊水,复西北数百里,合临水,并流西北出,入南昌府界,合豫章水,入鄱阳湖。《寰宇记》:汝水从石门以下,沿流三百二十四里,而入洪州界,其流合南江之处,谓之江口。陈初,王琳将樊猛等与余孝顷攻周迪于工塘,周敷自临川故城救之,断江口,分兵攻余孝顷别城,拔之。或曰:江口,即临水合汝水之口云。○临水,在府西十里,源出崇仁县临川山,东北流,合远近诸山水而入临川界。又东合群川水,至西津,与汝水合。《寰宇记》:临水,本名定水。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连樊水府西五里。源出宜黄县东北连樊山,流至郡城西,抱城而北,合于?于水。《志》云:连樊水出长冈,历府南十五里仙灵山,又北合汝水。其水比诸水独重,昔尝取以充漏。荀伯子《记》:连樊溪有甘渚,自连樊山流至吴家渡,注汝水,凡四十里也。又梦港水,在府南四十里,源出佛容山,或曰即府东四十里佛迹岭也,西流注于汝水。○箭港水,在府北八十里,春夏水溢,舟由此出,入章江。水浅则舟不能移,俗呼为小河。《志》云:由小河至王家洲,入三江口,过接陂,可径抵会城,此水涨时间道也。

千金陂在府城东南。汝水受上流诸水,至郡城南,西崖多阻石麓,流缓而江广,渟潴如湖,曰瑶湖。自瑶湖北至孔家渡,地平衍,土疏恶。唐天宝中,决啮旁岸,支港横溢,田畴荡废。上元中,守臣建华陂,以遏支流。大历中,刺史颜真卿继筑,名土塍陂。贞元中,刺史戴叔伦又筑,名泠泉陂。咸通中,李渤增筑,名千金陂。军ヘ柏虔冉《记》云:陂横截汝水,南北百二十五丈。又凿泠泉故基,凡百七十余丈,接汝江,江水小长,则戏陂之水丈余而入于泠泉新渠,以通舟楫之利。起文昌桥北,沿流十余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顷有余。自是为利益广,东西乡田灌溉各数千顷,后渐废。宋绍兴中,郡民王姓者复修之。嘉熙中,太守赵师鄀又修之。淳?中,太守叶梦得又修之。宋季元末,兵乱相寻,陂遂大决,支流日横。明弘治中,尝议修复,不果。嘉靖中,旋议旋革。二十六年后始兴,方成而随决。议者谓故道之壅沙尚高,故大川之洪流愈激也。万历以来,亦尝议增修,未有成效。《志》云:文昌桥,在城东汝水傍,千金陂从东南趋城下,乃抱城而东,过文昌桥,复绕城而北,又折而西也。○南塘,在府西南二里,亦曰南湖,延广数百亩。城三面环河,惟西南为山麓,浚湖于此,受东南诸源之水,霖雨不溢,旱?可潴。宋天圣中,郡守朱正辞表为放生池,置斗门,以均蓄泄。至元末,居民堙堑殖利,遂为污莱,寻修复之。今又湮废。虎头洲府北三十里。东接龙步湾,西望宜黄水。《志》云:汝水,旧自郡城西北合诸川水,由金玉台出乌鸦石,折而北,过虎头洲,至高洲港,受党溪、樟原以西槠山以南之水,至金鸡城,受金溪东乡西注之水,而西北略豫章入彭蠡,此经流故道也。自千金陂决坏,汝水北下孔家渡,入进贤县界,西南下黄塘桥白水渡,入吉安府永丰县界,而临水则自乌鸦石流合汝水云。黄塘桥,在府城西北,即连樊水口也。○文昌堰,在府城东汝水之浒。唐、宋时堰水溉田。又清塘,在城北七十里,曾氏所居,环群山而汇众水,灌溉甚广。

○航步镇府西南五十里。洪武四年置税课局于此。又东馆税课局,在府南六十里,元置,明因之,并置公馆于此。今税课皆兼领于有司。

孔家渡驿府东五里。宋曰朝京驿,置于文昌桥东。元改置于孔家渡西岸,今因之。又清远驿,在府北六十里,宋置,后废。元初复置。明因之。《舆程记》:自驿而西北六十里,即南昌府境之武阳驿也。《会典》:隆庆元年,改青远驿为巡司。又府境有清泥、温家圳二巡司。○清源驿,在府东北六十里,又东北接饶州府安仁县界。《舆程记》:清源驿北六十里即谢家埠,又四十里为柘林,又三十里为八字脑,又六十里即康山也。今驿废。石头渡府东南二十里。东岸有虾蟆石。又吴家渡,在府北二里。俱汝水所经。

崇仁县府西百二十里。北至南昌府丰城县九十里,西南至乐安县百三十里。本临汝县地。三国吴为新建县地,属临川郡。晋、宋、齐因之。梁为巴山县地,属巴山郡。隋郡县俱废,改置崇仁县于此,属抚州。唐、宋因之。宋祥符间,有城,周不及一里,后废。盖县治瞰溪,难施板筑也。今编户二百二十五里。

○新建废县县西南九十五里。三国吴置新建县,盖治此。晋以后因之。梁并入巴山县。《志》云:巴山城在今乐安县境。又西宁废县,在县南六十三里,晋初置县,属临川郡,宋废。梁大同二年复置,与巴山县并属巴山郡。陈因之,隋废。○大丰废县,在县西北。梁置县,属巴山郡。陈因之。隋省入丰城县。后复以其地隶新淦县。今为县境。

○罗山县西四十一里。旧《志》:山跨抚、洪、吉三州境,以晋道士罗文通学仙于此而名。绝顶有石仙寺,下有池,冬夏不竭,一名池山。半山有田数百亩,泉涓涓注其间。唐天宝六载,改曰崇仁山。宋吴曾以为县之望山也。○天宝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峭拔森耸,为郡界伟观。县东南三十五里曰招仙山,茂林修竹,幽岩曲涧,称为仙窟。东南四十里曰沸湖山,幽胜与招仙相匹。

巴山县南六十里。汉栾巴尝为豫章守,山因以名。梁复因山以名县。唐天宝六载,改曰临川山。宋邑令孙懋又改曰相山,亦避巴讳也。临水出于此。又芙蓉山,在县南百里,以山形秀丽而名。西跨乐安县界。《志》云:山在乐安东三十里,鳌溪之源出焉。○玉华山,在县南十五里。《舆地纪胜》:县南三十里有玉田,为晋萧子云种玉处,或曰即玉华山也。又盘龙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地势盘回,脉接华盖山。

华盖山县南百二十里。形如华盖,又号江南绝顶,岩洞殊胜。《志》云:山有布水谷,元吴澄尝隐于此。又宝唐山,在县西南百三十里,跨乐安县境,宝唐水出焉。宋何异云:宝唐山高入云际,回环Β?卒,中多良田。○红旗岭,在县东三十五里,峰上有三叠如旗。又县北二十五里有卓旗峰,峭拔如卓旗也。《志》云:县南十五里有浮石岩,其中三岩鼎立,中贯一溪,旧称名胜。又南五里曰龟凤岩,两旁石势状如龟凤,中通一径,可攀而上,险绝处有石室如斗,今名广石。

○临水在县治南。一名巴水。《志》云:临水出巴山,东北流三十里至严陀,合宝唐水,宝唐水遂兼临水之名。宝唐水之源,一云出乐安县境大盘山,东北流,受蛟湖等七派之水,入县境,合临水。一云出宝唐山也。临水合宝唐水,东行四十里,至官洲,合西宁水,过县治,至左港,合罗山水,至神前渡,复合支流诸水,又东至白鹭渡,入临川县境。何异《记》略云:宝唐水自层崖峭峡奔湍而下,过宝唐源溪,始安流迤逦而东,凡百二十余里,合支流远近者五,曰芙蓉、曰巴源、曰杯山、曰罗山,而一山之水,支派再三,见者不数焉。回旋于县治前,而溪益平且阔,下流至于严陀,会巴水,流百二十余里,则滩险复与上流等。邑治实宝唐气脉之中齐也。

西宁水县西五里。源出华盖山下,流入宝唐水。又罗山水,在县西,出罗山下,有二:一经县治西罗陂,合宝唐水;一出县东南五里东塔山下之龙潭,亦合宝唐水。

○黄洲桥在县治东南。宋嘉?中,建浮梁,名正政桥,后易曰巨济。淳?中,改创石桥,计九墩,长数十丈。咸淳间,文天祥改名曰黄洲桥。自元至明,屡经葺治,为郡西往来之通道。《会典》:县有周坊巡司。

金溪县府东南百十里。东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南至建昌府百十里。本唐临川县之上幕镇,以山冈出银矿,曾置监于此。周显德二年,南唐析临川近镇一乡及余干县白马乡,立金溪场,复置炉以烹银矿。宋开宝五年,又割临川四乡及安仁三乡地,升场为县,属抚州。《图经》:旧有城周二里。明初犹存土垣。嘉靖二十九年,县令林应麒垒以坚甓,周仅一里。今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洛城县西四十里。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时所筑也。又有上城、下城,在县东南七十里,相传亦迪所筑。○珊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志》云:南唐后主李煜时所筑。

○云林山县东四十里。??律数百仞,界抚、信、建昌三郡间,为县之巨镇。上有三十六峰,其最高者曰上云峰。宋建炎中,里人邓雩、傅安于山下团结乡社,贼犯境,辄破走之,为郡保障。《志》云:山峻峭干云,故曰云林,脊有三十六尖。山之东五里为白马山,高竦如马之昂首,亦曰玉马峰。又东五里曰崖山,上有琵琶、三老二峰,一名大山,以形势高大而崖壁峻绝也。与贵溪县仙岩、龙虎诸峰,皆参差相接。

金窟山县东五里。相传前代采金处。县东二里又有银山,唐时出银矿,宋初废。又西里许为白马坞,盖南唐李煜时采银场也。皆与金窟山冈脉相接。又翠云山,在县南四里,冈峦环合,林木葱?,一名翠云门。《志》云:县东五里有上幕岭,东南五里有仙山,南三里有卓笔峰,山脉自上幕而南,如帷幕旋绕,而翠云山尤为杰出。

铜斗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崖壁高峻。曾巩《记》:山能出风雨,弭灾害,为一郡七邑之望。其西南对峙者曰芙蓉山,山旁一峰望之如城,上有池泉。又官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上有四峰如削,下瞰清江,望之如屏障。又南十五里有韩婆山,亦宋建炎间邓雩、傅安聚兵保障处。○张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接安仁县界。又县西北五十里有疏山,滨于汝涯,梁周迪起兵处。唐大中初,有何仙舟者隐此,名曰书山。南唐改名疏山。崇峰岭县西三十里。相接者曰百岁峰,山顶高峻,登眺甚远,一名望仙岭。《志》云:黄蜂泉出百岁峰,宽不盈亩,而泉脉星灿,多于蜂房,岁旱可灌千亩。又有白犴岭,一峰耸秀,与崇峰相接。《志》云:县南十五里有梅峰,脉接南城县界。又柏冈,亦在县西三十里,冈势蜿蜒回伏,矫如游龙,百岁、崇岭诸峰森列其前,云林、宝应诸山横亘其左,称为绝胜。又柘冈,在县西六十里,冈西有岩,穹旷可坐数百人。○龙角岩,在县东北。山巅两石对峙如龙角,中通一径,深入石室,高明宽广,可坐百人。

○福水县南十里。源出南城县界,经梅峰北,至鼓楼冈,折而西,至临川界,会石门港水。又清江水,在县南四十里,亦出南城县界,其水清澈,宜沤楮,故土人造纸,以清江著名。西北流,会福水,入汝水。○金溪水,在县治北,源出上幕岭东,水色如金。《志》云:县北又有齐冈水,源出金窟诸山,流经县西五十里。县北四十五里又有苦竹水,亦西南流,会金溪诸水,南注于清江,为汝水之上流。

三港水县东五十里。源出?山,历白莲港,至黎盆渡,与青田港水合。又青田港,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云林山,经县东北三十里,有仙岩港,自贵溪流合焉,又北入东乡县界。

○石门驿县西五十里。《舆程记》:在府南六十里,又六十里而至建昌郡治。《通志》云在县东,似误。宜黄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建昌府百五十里,南至赣州府宁都县二百五十里。汉临汝县地。三国吴析置宜黄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并入崇仁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宜黄县,八年省。宋初,南唐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升为县,属抚州。《图经》:祥符中,县城周二里有奇。嘉定十七年增筑,绍定三年毁于寇。县治西南北倚山,东逼溪水,难建城垣。今无城,编户六十八里。○宜黄故城在县治东。《志》云:县本黄填镇,水东有百花洲,宋初置城于此,今犹谓之旧县城。

○凤凰山在县治北隅。平地崛起,高百十仞,陡绝难攀,下有狮子石。《志》云:山旧名鸡笼山,一名凤台山,今县治,亦名凤凰城,以山名也。又卓望山,在县东三里。旧《志》云:山高二百丈,周围十里许。○玉华山,在县南十五里,亦曰石麓山,三面壁立,惟南一径可通,上有田可二顷,又有泉,昔人尝立寨于此。其南五里为石梁,突起数十丈,横跨两崖,下平广,可容数十人,谓之石覤。

黄山县南四十里。其山四面黄茅无际,上有雷公岭,下有龙潭,导流为九曲溪,入黄水。《志》云:黄山县之镇山也。又女王城山,在县东南二十里,诸峰连抱如城。县东南百里曰军山,接南丰县界,盘回峭拔,宜水出焉。○曹山,在县北三十里,本名荷玉山,巅有罗汉峰,下有三潮泉。唐咸通中,改今名。

黄土岭县南九十五里,又南接宁都县界。黄水源出于此。又云盖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岭高耸,常有云气盘绕。《志》云:县东南百二十里有箬岭,上多箬竹,宜为箭,漳水之源出焉,东北流合于宜水。又九峰,在县东四十余里,以群峰连络而名。

○宜黄水在县治东北。宜、黄二水名也。宜水发源军山,北流四十里,与漳水合,又经三十二滩矶,至县南,绕东趋北,至丁家洲,凡百里而与黄水合。黄水,源出黄土岭,经四十四滩矶,凡百余里,至城西,绕北趋东,至教场前,与宜水合。又东北流,与曹水合。曹水,源出崇仁县境之双坑,流四十里,合宜黄水,又东北入临川县界,至府城西南十余里之龚家渡,合临水而注于汝水。○止马镇县南百里,有巡司。《志》云:县又有上胜巡司,今革。

乐安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吉安府永丰县百二十里,北至南昌府丰城县百六十里,西北至临江府新淦县百五十里。本宋崇仁县及永丰县地,地名詹墟。绍兴十九年,议者以崇仁疆土阔远,山岭重复,盗贼出没不时,乃析置乐安县,属抚州,以乐安乡为名。《图经》:宋祥符中有城,周八里有奇,后废。明嘉靖四十一年营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三十二里。

○巴山废县县西南三十里。梁置巴山县,并置巴山郡治焉。敬帝末,诏分江州临川、安成、豫宁、巴山四郡置高州,以黄法氵?为刺史,镇巴山。《志》云:以其地在南江之西,负山面水,据高临深,故曰高州。陈州废,隋郡县俱废入崇仁县。宋白曰:故巴山郡城在崇仁县巴山之北。似未可据。兴平废县在县西。三国吴置县,属庐陵郡。晋、宋因之。梁改属巴山郡。隋废入永丰县。《宋志》:兴平旧县,在永丰县南五十里。《吉安志》云:在吉水县东百七十里。今为县境。又安浦废县,在县西南六十里。三国吴置县,属临川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崇仁县。○神运城,在县南八十里,唐末筑以御寇。《志》云:时有罗仆射者,领兵逐寇,置城于此。今遗址尚存,一名铜壶寨。

○鳌头山在县治前。山有两峰,一峰特秀,山麓皆石骨,下瞰溪流,如灵鳌赴海。山半又有泉,甚甘冽。又象眠山,在县治东,势如象眠,县之主山也。治西又有仕山,亦耸秀,与象眠相匹。又西一里曰青钱山,下枕龙冈,势如叠钱,故名。○金华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形似覆瓢。或以其类婺女金华而名。大盘山县西北八十里,跨新淦、永丰二县界。有十二峰,环列如盘。《志》以为宝唐水出此。又杯山,在县北三十里,形如覆杯,接南昌、临江二郡界,有杯山水流入崇仁县界,合宝唐水。《志》云:杯山之北为界岭,其北麓即丰城县界也。相近者曰丰材山,本名麻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山高秀,冠于群山。○鹿角山,在县南二十五里,群峰高耸,参差并峙,形如鹿角。

大木岭县南八十五里。其南麓即永丰县界也。又宝岭,在县南四十五里,高数十里,延袤二里。又石桥,在县西四十里,石岩穹窿,望之如梁,其下空洞轩豁,为县境之胜。

○鳌溪在县治南。源出县东三十里芙蓉山,西流三十里至县,经鳌头山北,因名鳌溪。又西流经永丰县界,合于赣水。又石陂水,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大盘山,东北流,合宝唐水。下有大岩,春夏水泛,涯?不辨,秋冬水落,石门谺然,其中轩豁,可容大厦,亦谓之大溪源水。

大溪在县南。源出崇仁县华盖山,西流至乌水,流入永丰县界。又远溪水,在县南八十里,源出曹溪乌麻洞,分三派,合于乌水,亦入永丰界,下流注于赣江。

○龙义镇在县北添授乡。有巡司,明初置。又南平巡司,在县西二十二都,宣德十年置。县南云盖乡又有望仙巡司,亦明初置。嘉靖十一年,以县北二十里大岭洞草寇陈文一等作乱,设屯堡一所,后事宁,移望仙巡司戍守。《志》云:其地今在大湖坪湖塘岭上。又横山巡司,《志》云:在县北二十五都,正德七年析置。○苦竹市,或云在县西北,有苦竹水经此,西入新淦县界。

东乡县府东七十里。北至饶州府余干县百二十里,东北至饶州府安仁县九十里,南至金溪县九十里,西北至南昌府进贤县百四十里。本临川、金溪及进贤、余干、安仁诸县之远鄙。明正德七年,平东乡盗。明年,析置今县,筑城环濠,寻?城以砖石。十三年,大水城坏。嘉靖二十二年增修,周不及四里。编户百二十里。

○七宝山县东十余里。旧尝产银、铅,因名。又东接积烟山,山半有龙池瀑布。山之南麓即安仁县界也。又罗首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亦接安仁县境。《邑志》云:罗首县之镇山也。

庾岭县南三里。一名长林岭,俯临通衢。又南数里曰金峰,亦高耸。《志》云:县治在庾岭北,大夫冈之左,三港之口。是也。○吴岭,在县东南,相传吴芮曾经此,上有洗马池。又帝圣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北麓即余干县界。又桃花峰,在县西十里,《志》以为境内之望。

○三港水在县治东南。自金溪县北流入县界,其上源合白莲、青田二港,因名。绕县东,又东北入安仁县境,会锦江而达余干县之龙窟河。《志》云:县境有润溪,又有清溪,俱流入三港水。○白?镇县东四十五里。有巡司,为路出安仁之中道。旧有安东公馆,今废。又古?气巡司在县西北十里,横山巡司在县东北十五里,明初俱属临川县。正德中设县后,二巡司俱革。○平塘镇,在县西三十里,元置税课局于此。明初,邓愈驻兵于临川之平塘,袭抚州,克之。后亦为平塘税课局。正德五年废。今为平塘铺。《闻见录》:县东南有赛阳关,路通金溪及贵溪、安仁县。

附见:

守御抚州千户所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置卫,寻改为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