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十八 北直九

◇万全都指挥使司东至延庆州四海治三百三十里,南至山西广昌千户所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山西大同府四百三十里,北至长峪口四十里。自司治至京师三百五十里,至南京二千九百里。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战国皆为燕地。秦为上谷郡地。两汉因之。晋置广宁郡,治下洛县。后魏置郡,孝昌中陷。高齐属北燕州。后周属燕州。隋属涿郡。唐属妫州。光启中,始置武州于此《新唐书》:河东道有武州,领文德一县。《唐纪》:大顺初,幽州帅李匡威之子仁宗为武州刺史,将兵侵河东,为河东将李仁信所杀。盖武州,幽州镇所表置。李克用并幽州,始属河东。寻复为刘仁恭所据。寻改毅州。后唐复曰武州明宗时,仍曰毅州。潞王从珂又改为武州。石晋初,入于契丹,改曰归化州亦曰雄武军。金天眷初,改宣德州,属大同府。大定七年,又改宣化州。明年,复曰宣德州。元初,为宣宁州,寻改为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宣德府属上都路。至元三年,改顺宁府以地震更名。明洪武四年,府废诏尽徙其民于居庸关内,遂虚其地。二十六年,改置万全都指挥使司,领卫十五、守御千户所三、堡五其蔚州、延庆左、永宁、保安四卫,广昌、美峪二千户所,散建于各州县,而属于万全都指挥使司。今为宣府镇。

司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弹压上游,居然都会。后汉末,刘虞牧幽州,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境内以殷庶。唐乾宁初,李克用侵幽、燕,拔武州,进围新州,而李匡筹败亡。朱梁乾化三年,晋将李嗣源攻刘守光,分兵徇山后八州,皆下之,进取武州,而守光穷蹙矣。其后金人由此以逼燕云。蒙古再攻宣德,蚕食山北,遂并山南。盖镇境不守,则藩垣单外,而蓟门之祸,所不免也。明初,开平、兴和列戍相望,此犹为内地。自兴和移,开平弃,锁钥由是特重,张皇于平日,捍御于临时,此阃外之职矣。《边防考》:居庸,京师门户。宣府,又居庸藩卫也。其地山川纠纷,号为险塞。且分屯置军,倍于他镇,气势完固,庶几易守。独是粮援易竭,输挽宜先。陆运由居庸抵镇城,事属已试。舟运从卢沟出保安,未之或讲也《边略》:宣府边墙,东起昌平、延庆州界之火焰山,西屹山西大同境之平远堡,延袤千三百余里。计其险隘如西路之万全右卫、张家口、西阳河,北路之独石、青泉、马营,中路之葛峪、青边,东路之四海治诸处,俱极冲要,而独石尤为咽喉重地云。宣府左卫附郭。汉下落县地。唐置文德县。契丹因之。金大定二十九年,改曰宣德。元为宣德府治。明初,府县俱废。洪武二十六年,改置今卫。二十七年,筑城。正统五年,?以砖石。隆庆二年,增修。今有门四,城周二十四里。又有南关城,周四里。

宣府右卫附郭。废置同上。今左、右二卫省。

宣府前卫附郭。废置同上。今仍设前卫。兴和守御千户所附郭。初置于兴和旧城。永乐二十年,阿鲁台乘间袭陷,因弃旧城,徙置于此。今所废。

○文德废县在镇治东南。唐末,析怀戎县,置文德县,为武州治。契丹因之。《辽志》云:汉下落县地。金改曰宣德。元因之。明初废。○阳门废县,在镇西百二十里。《唐志》:妫州有阳门城,为戍守处。辽置阳门镇,属顺圣县。金贞?二年,升为县,属弘州。元初废。

顺圣川东城镇西南百四十里,西南至山西蔚州九十里。旧《志》:东南至奉圣州二百八十里。唐末为安塞军地。五代时为永兴县地。辽析置顺圣县,属奉圣州。寻改属弘州。金因之。元属宣德府。明初废。天顺四年,修筑为戍守处。嘉靖四十三年、万历四年,皆增修。今城周四里有奇。南临大川,北枕崇冈,原壤辽阔,元时牧场也。今以马房名堡者,十余所,号为顺圣马房川。《边防考》:东城近为西城犄角,远为紫荆藩篱。东有水峪,西有牛房,皆为极冲。嘉靖中,北人入犯。城东南有千家堡,受祸最酷。《志》云:东城相近又有丁宁鳌鱼等口。嘉靖中,余子俊以丁宁、鳌鱼、水峪为东城三隘。是也。

顺圣川西城在东城西百里,东南至蔚州九十里。汉代郡阳原县地。后魏置长宁县。高齐置齐德、长宁二郡于此。后周废齐德郡。隋初,并废长宁郡,改长宁县曰开阳,属朔州。唐废。《辽志》:唐初,为突厥所据。开元中,尝置横野军于此。天宝以后,废为襄阴村。石晋初,没于契丹。宋端拱初,潘美自寰州进军,取其地,旋复没于契丹,置弘州博宁军,治永宁县。金因之。寻改军名曰保宁,既又废军,而弘州如故。复改县曰襄阴。元初因之,寻以襄阴县省入州。明初,州废。天顺四年,筑城为戍守之所。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二年,皆增筑。今城周五里有奇,当南路,极西与大同镇之天成、阳和卫接壤。而一吐泉等处,无险可恃,汛守尤切。《边防考》:成化十九年,虏寇大同诸堡,长驱入顺圣川,散掠蔚、朔诸州。因设南路参将,驻顺圣西城,辖东西两城及蔚州境深井、滹沱、黑石、桃花等堡。本路阻山带河,为紫荆、倒马之障蔽。正德八年,虏复入宣大塞,别部自怀安入顺圣川,官军拒却之,即西城也。《志》云:顺圣川西城南十里,有汉阳原故城。

古城镇东六十里,城周一里。旧有此城,元时增筑之。明复修治,为戍守之所。○天德山镇西北三十里。又镇北三十五里,有东望、西望二山。又有沙岭,在镇西二十里。宋元?四年,契丹主洪基如沙岭,遂至奉圣州。明永乐中,车驾北征,次沙岭。是也。与诸山环带,镇境称为形胜。又有汤池山,在镇东六十里,温泉出焉。辽置黎园于山下。宋雍熙五年,契丹主隆绪如炭山,至黎园温汤。即此。

炭山镇西百二十里,滦水源于此。《辽史》:归化州有炭山,谓之陉头,契丹尝游猎于此,有凉殿,承天皇后纳凉所也。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为景宗纳凉处。惟松棚数陉而已。山有断云岭,极高峻。宋咸平六年,高阳关将王继忠为契丹所获,见契丹主隆绪于炭山。即此。《五代史》:契丹阿保机告其部落,请帅汉人居古汉城,别为一部。欧阳修曰: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宋白曰:汉城在檀州西北五百五十里,城北有龙门山,山北有炭山,炭山西即是契丹、室韦二界相连之地,其地在滦河上源,西有盐泊之利,即后魏滑盐县也。按:滑盐本汉县,属渔阳郡,其界不能至此。今大宁以东,皆汉北平、辽西二郡地,地肥饶,宜五谷,有盐泺盐场,所谓汉城,亦概言之耳。

盘崖山在顺圣西城北十五里,山高险。又溜云山,在西城西南三十五里,高出云表。又有独山,在西城南三十里,迥出群山之上,因名。○十八盘山,在顺圣东城东六十里,以高峻盘折而名。《志》云:东城南三十里,有榆林山。西北十五里,又有鳌鱼山,有大石如鳌,山水暴溢至此辄止,俗呼镇水鱼。

五岔岭顺圣西城东南四十五里。岭当通衢,岐路四达,因名。其旁曰桦岭。又枳儿岭,旧《志》云:在西城东北,自都司城至此百六十里。是也。又滴水崖,在西城西南三十五里,半崖水滴如珠。正统末北征,尝驻跸于此。○濡水在镇西百里,即滦水也。源出炭山。《音义》云:濡,乃官反,读曰滦。今镇境即后魏所云濡源地也。东北流经云州马营二堡间,而入废开平卫境。《水经注》:濡河从塞外来,西北经御夷镇城,又东北经孤山南,又东南流。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今详见大川滦水。

洋河镇城南五里,源出塞外。自万全左卫流经此,径镇东南十五里,有泥河自东北流入焉。又东流达保安州界,下流入于桑乾河。《志》云:镇城西二里有清水河,南流七里,合洋河。

爱阳河在炭山西北二十里,深仅尺许,中多浮草,性凉,宜牧马。又有柳河川,在镇北三十里。金大定十年,如柳河川。《边防考》:柳河发源大白阳堡北三十里,西流入长峪口镇城,樵采灌溉,悉资于此。

顺圣川在顺圣东城南,即桑乾河支流也。东西延袤二百余里,多美刍,故牧场也。明亦牧马于此。《一统志》:川在宣府西南百里,上接蔚州界,下至保安州之桑乾河。又川有龙池,永乐间,尝产龙马于此。《志》云:镇东九十里有九龙池,九泉涌出,南流入延庆州界,入于清水河。又柳园泉,在顺圣西城西二里,居民引以溉田。

○鸡鸣驿堡镇东南六十里。永乐十八年,设站于此。十七年,因民堡增筑。隆庆四年,修治堡。周四里有奇,为镇城入京要路,正北达龙门堡,西北达赵川堡,实当两路之冲。堡傍皆流沙积石,行旅苦之。近山可耕之田,不过五十余顷,储蓄为艰。嘉靖四十二年,北虏由此突犯,为戍守重地。葛峪堡镇北五十里。宣德五年创筑。嘉靖四十二年、万历六年增修。堡周四里有奇,四山壁立,路径崎岖,中路参将驻此。分边东起赤城,西尽张家口,沿长一百三十一里,辖龙门卫一、堡十,盖镇城北面之藩篱也。葛峪所辖墩台,以预筑镇虏诸处为最冲。边外东北则有兴和、靖边等城。西北则东胜卫所等城。皆中国故地,后为属夷驻牧。《志》云:堡北有松树梁,旁多松堡。东三里有柳沟泉,南流成河,居民资以灌溉。

长峪口堡镇西北四十里。亦宣德间置,万历十五年增筑,周三里有奇。有黄草、滩骆、驼鞍等冲,而坝口在堡北五里,尤为极冲。自坝口而外,靖边城、晾马台、兔鹘崖诸处,旧皆内地,后为属夷驻牧。《志》云:堡西七里有小尖山,北十五里有东高山,三十里有馒头山,皆??望处也。○阎家堡,在卫西南四十五里,亦戍守处。

青边口堡镇西北五十里。在长峪堡西,亦宣德中置,万历九年增筑。周三里有奇。墩台则滴水崖、北嘴沟、曲丁、宁远四处为最冲。口外则段木嘴、三道川、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