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二十二 南直四

◇淮安府东至海岸二百三十里,南至扬州府三百二十里,西至凤阳府泗州百九十里,北至山东莒州五百九十里,西北至山东沂州五百四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五十里,至南京五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及下邳国。三国魏为临淮、广陵二郡地。晋因之。东晋时建为重镇。义熙中,分广陵立山阳郡。刘宋因之。泰始中,侨立兖州治淮阴县。齐曰北兖州,亦为重镇。梁因之。太清中,没于东魏,改置淮州,又分置淮阴郡。隋开皇初,改置楚州十二年,移治山阳。大业初,州废改属江都郡。唐武德四年,置东楚州。八年,改为楚州。天宝初,曰淮阴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升为顺化军《旧史》:后唐长兴三年,升楚州为顺化军,授吴越钱元?向为节度使,镇明州。时楚州属于杨吴,盖遥领也。宋亦曰楚州亦曰山阳郡,建炎四年,置楚、泗、承州及涟水军镇抚等使于此,寻废。宋末,改淮安州。元为淮安路,属河南行省。明初,改为淮安府,直隶京师,领州二、县九。今仍曰淮安府。

府阻淮凭海,控制山东。春秋时,夫差欲通中国,道出江淮,即从事于此。及曹丕谋吴,舟师亦繇此而南也。其后南北有事,辄倚为重镇。东晋初以祖约、刘隗,相继守此。荀羡曰羡永和中镇淮阴: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资,方舟有运漕之利。是也。太元三年,苻秦入寇襄阳,其兖州刺史彭超曰:愿更遣重将攻淮南诸城,为棋劫之势,东西并运,丹阳不足平也。坚从之,益发兵寇淮阴、盱眙。盖淮阴去丹阳四百里而近,北对青、泗,则转输易通;南出江津,则风帆易达。繇淮入江,此其必争之道矣。梁沈约曰:山阳北接清、泗,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鳖,田稻丰饶。北魏高闾谓寿阳、盱眙、淮阴,为淮南之本原,岂不信哉?唐李邕曰:淮阴者,江海通津,淮楚之巨防也。其后杨吴据有淮南,以山阳、清口为门户,遂能挫朱温之锋。及山阳入于后周,而南唐之烽火近在江滨矣。宋人南迁,以江淮立国,于是山阳之势益重。吴表臣曰:山阳控扼之地,失之则无以屏蔽淮东。徐宗偃曰:山阳南北必争之地也。我得之,可以进取山东;敌若得之,淮南不能以朝夕固矣。陈敏曰:楚州南北噤喉也,长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凡五,曰颍、曰蔡、曰涡、曰汴、曰泗,而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运河一处。周世宗自北神堰凿老鹳河,通战舰入大江,唐之淮南,不可复保,此前车也。是故韩世忠尝保山阳,以拒方张之寇陈亮曰:韩世忠顿兵八万于山阳,如老熊之当道,而淮东得以安寝,此守淮之要法也。刘?议塞清口,以阻逆亮之师绍兴三十一年,金亮南侵,刘?镇楚州,凿敌舟沉清口,敌之舟师不能越也。会淮西丧败,?孤军不能独立,又病甚,不能治军,乃引而南,敌势遂益张。及蒙古侵陵,叛臣刘整亦劝其从事于清口、桃源,为进取之计。岂非地利不可或忽乎?元董搏霄曰:淮安南北噤喉,江浙冲要,其地一失,两淮皆未易保。今岁漕数百万,咸取道于淮安,哽咽或生,则京师有立稿之虑,故特设重臣,置屯军以经略之。然则南北安危所系,岂不以淮安哉?山阳县附郭。汉临淮郡射阳县地。后汉属广陵郡。晋因之。义熙中置县,为山阳郡治,以境内有山阳津而名。宋齐及梁因之。后魏亦为山阳郡治。隋废郡,寻为楚州治。大业初,属江都郡。唐亦为楚州治。宋因之。绍定初,升山阳县为淮安军。端平初,又改为淮安州,寻曰淮安县。德?元年,元人于马罗寨立山阳新城,以逼淮安。明年,淮安陷,仍曰淮安县。二年,以淮安并入山阳。明因之。编户一百有二里。

○淮安城即山阳旧城也。沈约云:义熙中,始立山阳县。或曰:城本东晋初所置,太和四年,桓温伐燕,败还,收散卒屯于山阳,即此城矣。自义熙以后,皆为山阳郡治。宋元嘉二十八年,魏主焘南寇,至瓜步,山阳太守萧僧珍悉敛其民入城,蓄陂水令满。须魏人至,决以灌之,魏人还至山阳,不敢留而去。梁太清中,没于东魏。陈大建五年,吴明彻复取山阳,寻没于后周。自隋以后,楚州皆治此。五代周显德四年,周主攻楚州,克其月城,是也。宋末,始改山阳曰淮安。元省。《志》云:今郡有三城,曰旧城、新城、联城,旧城相传即义熙故址。南宋初,复修筑之,北使过此,目为银铸城。是也。其北门曰阊门,南门楼曰宴花楼,西门曰望云城,周十二里有奇。明新城在旧城北一里北辰镇,元所置山阳县城也。张士诚改筑,周七里有奇。明洪武二年,置大河卫于城内。旧城之北,新城之南,有隙地,嘉靖三十九年,筑为联城。今亦谓之夹城,四门,十二楼,为垣凡七千丈有奇。

淮阴城府西北四十里。秦县。汉仍为淮阴县,韩信以楚王改封淮阴侯,是也。寻属临淮郡。后汉属下邳国。晋为广陵郡治。东晋时建为重镇。建兴末,祖逖渡江,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兵而前。大兴四年,以刘隗为青州刺史,镇淮阴。永和五年,荀羡镇淮阴,以地形都要,屯兵无地,乃营立城池。八年,以荀ダ监青州军事,镇淮阴。太元三年,苻秦将俱难等寇陷淮阴,既而谢玄等进攻,帅舟师乘潮而上,夜焚淮桥,秦人败遁。淮桥,秦人作于淮上,以渡兵者也。十年,谢玄镇淮阴。明年,以朱序代玄。义熙五年,以南燕屡寇淮北,诏并州刺史刘道怜镇淮阴。宋泰始三年,使行徐州事萧道成镇淮阴。五年,尽失淮北地,淮阴益为重镇,移兖州治焉。七年,谓之北兖州。齐建元初,魏人南侵,遣将拓跋嘉等分道出淮阴及广陵。梁亦谓之北兖州,后又改置淮州及淮阴郡。太清三年,没于东魏,亦曰淮州及淮阴郡,而改淮阴县曰淮恩。后齐因之。陈大建五年,伐齐,淮阴降。九年,没于后周。又改县曰寿张,侨置东平郡治焉。隋开皇初,复改郡曰淮阴,寻废郡,以县为淮阴县,属楚州。大业初,州废,又并县入山阳。唐乾封二年,复析置淮阴县,仍属楚州。宋因之。绍兴五年,废为镇。明年,复故。三十一年,金亮南侵,将自清口渡淮,刘?次于淮阴,列兵运河岸以遏之,敌不敢进。嘉定七年,移县于八里庄,寻复旧治。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山阳。新城在府西三十里。宋咸淳五年,置新城县,为控扼之处,属楚州。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山阳。今城东北有仁义二坝自城南引湖水,东北抵坝口,城西北有礼、智、信三坝,亦引湖水,西北抵坝口,每遇清江口淤塞,运船从东二坝入淮,官民商船经西三坝入淮,所谓淮安五坝也。永乐十三年,陈?所置。

韩信城府西十里。相传韩信受封时所筑。元至正十六年,张士诚遣兵攻淮安,?不华与刘甲拒守,甲别将兵守韩信城,与淮安城相犄角,寇不能陷,会甲奉檄别往击贼,淮南孤危,遂为士诚所破。又有韩王庄,在淮阴故城西北,信冢宅皆在焉。○甘罗城,在淮阴故城北一里,相传甘罗所筑,故淮阴亦兼甘罗之称。《运道考》:甘罗城东有天妃祠,祠东北为天妃口。永乐初,陈?置新庄闸于此,为入淮之口,后移于三里沟,在甘罗城东南,谓之通济闸。万历六年,又移闸于甘罗城南,西接淮口,即今之运道。

仓城在府城东南。《寰宇记》:山阳东南有故仓城,与郡城相接。隋文帝将伐陈,因旧城修筑,储积余百万石。大业末,恒有陈谷,乱后荒废。《志》云:今府东南六十里有仓城。○拓塘城,在府西南四十里。有三城,约围一里许,水经其西,相传炀帝幸江都聚粮处也。又有刘王城,在府东南十里,运河西岸,相传吴王濞所筑。又有西辽城,在府治东二里,相传唐太宗征辽时征兵屯此,因名。

○钵池山府西北四十里。以形似名。冈阜盘旋,凡三四里。今堤此以御河患。又有金牛洞,在府西北十里。五代周世宗尝宿兵于此。

○淮水在城北五里。自泗州龟山北麓东流,稍折而北,至清河县南,黄河来会焉,又东北流至城北。复东流九十里,经安东县城南,又东北流入海,天下之大川,莫过于河,而淮又与之合,两渎同流,奔腾盘曲,郡适当其冲,故水患常多而形胜亦萃焉。今详见大川河淮及川渎异同。

清江浦在府城西。自城外达于淮,凡六十里。旧为沙河,一名乌沙河。《宋志》:楚州北有山阳湾,淮流迅急,每致沉溺。雍熙中,漕臣刘蟠议开沙河,避淮水之险。乔维岳继之,自楚州至淮阴,开导凡六十里,舟行便利,其后淤塞。明永乐中,平江伯陈?修治运河,故老言,城西管家湖西北至鸭陈口,仅二十里,与清河口相值,宜凿为渠,引湖水入淮,以便漕运。?从之,乃凿清江浦,引水繇管家湖,入鸭陈口达淮,繇管家湖筑堤亘十里,以便引舟。其入淮之处,设河口坝,新庄闸,以时启闭。自新庄闸而东,因其高卑,递为福兴、清江、移风等闸,至府南淮阴驿,而合于渎河。复虑北河涨溢,南侵漕河,于是堤北河南岸,长四十里以防之。又虑南河涨溢,北侵漕河,于是筑漕河南高家堰一带,长二十六里以防之。漕河只许粮船及进奉船入口,五日一放,旋过旋塞,设官监督。其大小官民船舰,悉繇五坝车盘,以达外河,无敢阑入者,于是运道通行无阻。后稍废弛,至隆庆四年,淮决高家堰,清口淤塞,粮道艰阻。五年,漕臣王宗沐,于府西南筑高家堰堤,北自武家墩,经大小涧,至阜宁湖,计三十余里,以捍淮之东侵;又于府之北境堤新城,起清江浦,经钵池山,至柳浦湾,凡六十余里,以捍河之南溢。万历五年,漕臣吴桂芳等修新庄等闸,增筑清江浦南堤,以御湖水,加北岸以御黄淮,又创板闸漕堤,南连旧堤,北接新堤。六年,河臣潘季驯复经理之,而运河复为安流。浦旁有仓以备积储,为转输之利,即今常盈仓也。

山阳渎在府城东,古邗沟也。其入淮处,谓之末口。《春秋》哀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氏曰: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以通粮道。是也。《国语》:夫差使王孙苟告劳于周,曰:余沿江溯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吴越春秋》:吴将伐齐,自广陵阙江通淮,即此渎矣。历秦汉至南北朝,道出江淮,必繇此渎。隋开皇七年,将伐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大业元年,以邗沟水道屈曲,发民浚治,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旧自府城东南郭,又西北流,至城北达于淮。唐宋以来,运道皆繇此。明永乐初,创开新河,繇郡西径达于淮,自府南六十里平河桥,南抵瓜、仪,则渎河旧道也。今皆堤湖凿渠置闸设洞,以时启闭,使旱潦相准,为转输之利,亦谓之浊水,亦谓之内河。

老鹳河在城西七十里。五代周显德四年,略唐淮南,欲引战舰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得度,因凿楚州西北鹳水,以通其道,旬日而成,巨舰数百艘,皆达于大江。盖繇鹳河出山阳渎以入江也。或谓之灌口。隋大业中,筑汴堤,自大梁至灌口,即此。故城河在府东南五十里。本名寿河。唐景福初,朱全忠将刘瓒据楚州,感化节度使时溥自楚州而南,杨行密将张训败之寿河,遂取楚州,是也。河东入射阳湖,西南连黄浦。明弘治间尝浚之,以达盐城、高邮、宝应、兴化诸处。

永济河在府南十里。一名新河。万历六年,以清江浦浅阻,开此济运,长六十五里,设三闸,东接运渎口,亦曰窑湾闸,又西曰永清闸,又西曰龙江闸,以接于淮。行运一年,议者以妨于部税,旋闭。二十四年,河臣杨一魁以淮水泛溢,乃分引淮流,繇永济河达泾河,下射阳湖入海,既而复塞。天启三年,以淮河正流淤浅,乃浚新河,以通回空等船,而大挑正河。明年,工毕,运船仍繇正河,新河复坝塞之。今涸。常居敬云:新河北去清江浦十里,内有管家湖、徐家湖、二泽潴水,宜时浚之,以防正河之匮乏。

泾河府南五十里。亦入宝应县界,分引漕河涨溢,东流注于射阳湖。又涧河,在府东南五十里,旧为盐城运道,府东境小水,多会于此,下流入射阳湖。○范家河,在府城东。万历十四年,河决范家口。今有石堤防卫。又草湾河,在府西二十里淮河北岸,南对清江浦。嘉靖三十二年,淮河旁决于此,分流成河。万历四年,河臣吴桂芳复开浚之,后通塞不时。十七年,河复繇此分流,凡六十里,至安东赤宴庙,仍归正河。

射阳湖府东南七十里。亦曰射陂,一名博支湖。阔三十丈,长三百里,与盐城、宝应县分界。汉武帝子广陵王胥有罪,其相胜之奏夺王射陂,是也。唐大历三年,尝置官屯于此,寻废。今府境东南诸水,皆汇于湖中,复灌输于淮以入海,而潮沙溢入,浅淤且过半矣。

管家湖在府城西望云门外。宋嘉定间,郡守应纯之言,本州向西一带,湖荡相连,可以设险,合别开新河一道,与运河接,取土填垒捍岸,则旧运河与湖通连,水面深阔,形势益便。遂开河于湖北,筑垒湖岸以限湖水,自马家湾西至陈文庄,于是管家湖与老鹳河相接,楚州西北,宛然巨浸,且练习舟师,为战守计,敌不敢犯。一名西湖,其接老鹳河处,亦谓之新路。○阜宁湖,在府西南五十里,在高家堰之南,又西接洪泽湖。淮水盛涨,往往挟湖水为患,堤防常切焉。

洪泽屯在府东。《唐志》:上元中,于射阳湖置洪泽屯,厥田沃壤,大获其利。又有洪泽闸。宋隆兴中,魏胜守海州,调发兵粮,由运河至洪泽,出闸入淮,是也。○白水塘,在府西南九十里,魏邓艾修此灌田,置屯四十九处,与盱眙破釜塘相连,今详扬州府宝应县。

柳浦湾府东北四十里。万历初,河臣潘季驯筑堤防河处也。《河防考》:柳浦东有高岭巡司,亦河滨要口,季驯自柳浦接筑长堤至此,凡四十里。

马逻港在府东北九十里。由此陆路走庙湾。明初,徐达攻淮安,败张士诚援兵于此,遂拔淮安城。今有巡司戍此。唐顺之曰:自马逻陆路至庙湾,兵势迂而馈饷亦艰。是也。又芦浦港,在府东北百十里,东南入射阳湖。○建义港,在府东北八十里,东南流合通济沟,入射阳湖,又北注于淮。《志》云:通济沟在府东北六十里,东经马逻港而入射阳湖,西自横沟入于淮。○高良涧,在府西南九十里。《志》云:由清河涧沙埠桥西入淮。万历二十一年,淮水决入此。

海府东二百里有大海口,为淮河入海处。其南为庙湾,庙湾之西为刘庄,又西南为盐城县之姚家场,皆沿海大镇也。大海口东南有蛤蜊、麻线二港,为窥伺之径道。宋末,李全作乱,据楚州,遣海舟出海口,繇苏州洋入平江、嘉兴,以习海道。明嘉靖中倭乱,庙湾、刘庄受害尤剧云。

北神堰在府城北五里。古末口也,吴王夫差沟通江淮之处。后人于此立堰,以淮水低沟水高,防其泄也。舟行度堰始入淮,亦号为平水堰。五代周显德五年,自将兵攻楚州,欲引战舰自淮入江,尽略淮南地,而齐云舰大,阻北神堰不得度,谋凿鹳水,以通其道,遣使行视,还言地形不便。周主自往规画,发民夫浚之,旬日而成,巨舰数百艘,皆达于江,唐人大惊,以为神。宋天圣四年,易为水堰。今新河导而北神堰遂废。

高家堰府西南四十里。汉陈登筑堰防淮,此其故址也。明永乐初,陈?始为筑治。隆庆四年,淮水决于此,王宗沐复修葺之。万历三年,又为淮水决坏。六年,潘季驯更为修筑,堤长六十里。《河防考》:高家堰西有阜陵、洪泽诸湖。隆庆中,淮水挟湖水决于此,合扬州宝应县之白马、汜光诸湖,又决黄浦八浅,山阳高、宝、兴、盐诸境,悉为巨浸。淮既东,黄河亦蹑其后,西灌凤、泗,而清口堙塞,淮黄交病矣。万历中,更为修筑,堰南有越城周家桥,地势稍亢,因筑减水坝,淮水涨则溢入白马湖,消则仍为陆地,而后运道无阻。盖高堰者,黄、淮两河之关键也。

常丰堰在府东。南唐大历中,黜陟使李承置,以御海潮,溉屯田瘠卤,收常十倍他税。又棠梨泾,《志》云:在淮阴西九十里,唐长庆初所开。

通济闸在淮阴故城南,即浊水入淮处。永乐中,陈?于天妃寺东北通河之口,置新庄闸,为运道咽喉之地,自新庄以至板闸,或为四闸,或为五闸,以时增减,达于城南。弘治七年,河灌新庄闸口,至清江浦三十余里,淤浅不通,诏有司修浚。嘉靖末,废新庄闸,改置通济闸于三里沟。隆庆中,河臣万恭复开天妃口闸以济运,既而复闭天妃口,繇通济闸。六年,河臣潘季驯奏迁通济闸于甘罗城南。今因之。

○庙湾镇府东北百八十里,为滨海冲要处。亦曰庙湾场。嘉靖中,倭寇往阑入于此。《志》云:府东北九十里为马逻镇,有马逻巡司戍守,百六十里为北沙镇。又二十里即庙湾,有庙湾巡司。○刘庄,在府东南百五十里。嘉靖二十八年,倭据庙湾,东侵淮安,官兵败之于姚家荡,又败之于刘庄。贼复遁入庙湾,寻败走。官军追至虾子港,贼乘舟开洋遁去。

南昌亭在府西三十里。秦置亭于此,韩信寄食南昌亭长,是也。又欧阳戍,亦在淮阴旧县界。南北朝时,戍守于此。宋泰始中,吴喜使萧道成屯军欧阳,即此。○羊寨,在府东北二百二十里,有巡司戍守,其西为戴百户营,亦海口列戍处也。周家桥府西南九十余里,北去高堰五十里。又南为翟家坝,淮水东溢,往往从此奔冲,为高、宝一带之患,堤防至切。又平河桥,在府西南四十里,南至宝应县六十里,为往来通衢。○西义桥,在新城西门外,旧名西铁桥,为行旅辏集之所。又东义桥,在新城东门外。《河防考》:清河而下,黄淮交流注海,越二十里,一大折于淮郡之西桥,又五十里,一大折于徐家坝,湍激之势,不可无备。《志》云:府城望云门外有淮阴驿。又崇河、满浦二驿,今革。

清河县府西五十里。西南至泗州百五十里,南至泗州天长县二百十里。汉淮阴县地。唐为临淮县地。乾符中,高骈置淮宁军于淮口,即此。宋为泗州清河口地。绍兴初,屯重兵于此。咸淳末,始置清河军及县。元至元十五年,废军,以县属淮安路。县无城,今编户三十六里。

○吴城县西二十里大清河之涯。有东西二城,宋南渡后,尝置县于此。《会要》云:绍兴五年,罢楚州吴城县为吴城镇。是也。又有清河旧城,《志》云:县初治大清口。元泰定中,黄河决溢,迁于甘罗城。大历初,以地僻水灾,民居稀少,迁于小清河口之西北,即今治也,东去淮阴城十里。

○黄河在县西。自桃源县流入境,至县治西南清河口而入淮,自是河淮合一,沂泗诸流,尽失其旧。○淮河,在县治南,自泗州流入境,至小清河口,黄河流合焉。自此以东,淮皆变为河,而客大主小,决溢不能免矣。

清河在县治西,即泗水下流也。自山东泗水县,流经徐、邳之境,过桃源县北,又东至县西北三十里之三汊口,分为大小二清河,大河繇县治东北入淮,小河繇县治西南入淮,即古清口也,今为河淮交会之口,详见大川清河。

洪泽湖在县南六十里。湖长八十里,与泗州盱眙县相接。又北萍湖,在县南九十里,与淮水通流。○三角湖,在县西北八里,四围高阜,水潴其中,雨潦涨溢,则注于大清河。《志》云:县境湖泽相连,大小以数十计,其下流皆达于河淮,县盖钟水之区矣。又双沟,在县西南三十里,出泗州迮家湾,通流入淮。

○渔沟镇县北四十里。又北二十里,旧为金城驿,亦曰金城乡,往来孔道也。又有浪石镇,在县东北二十里。万历十四年,议者欲自桃源县界三汊镇浚老黄河,经鱼沟、浪石,又东至瓦子滩、颜家河,仍合安东县赤晏庙之正河,是也。

洪泽镇亦曰洪泽驿,在湖北岸。唐咸通九年,庞勋据彭城,其党吴回攻泗州甚急,敕使郭厚本将淮南兵救之,至洪泽,不敢进,辛谠从泗州出求救,因邀五百人至淮南岸,度淮击贼,走之。明设洪泽巡司于此。○马头镇,在县东七里,其下为马头渡,有巡司戍守,亦淮滨要地。

盐城县府东南二百三十里,西南至高邮州二百四十里,北至安东县二百里。汉盐渎县,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三国时废。晋复置,仍属广陵郡。义熙中,改曰盐城县。刘宋属山阳郡。齐、梁因之。高齐置射阳郡。陈改曰盐城郡。后周因之。隋初郡废,仍曰盐城县,属楚州。大业初,改属江都郡。唐仍属楚州。南唐属泰州。宋复属楚州。绍兴初,属涟水军寻复旧。元属淮安路。今城周七里,编户九十三里。

○射阳城县西九十里。汉县,属临淮郡,高祖封项伯为侯邑。《功臣表》:汉六年,封刘缠为射阳侯,即项伯也。后汉属广陵郡,陈登为广陵太守,治射阳。三国时废。晋复置,仍属广陵郡。刘宋侨置于江南,属临淮郡,而故射阳县遂废。齐、梁因之。隋末,常彻据盐城,置射州于故射阳县,又分置新安、安乐县。唐废射州,省三县俱入盐城。戴延之《西征记》曰:吴王濞反于广陵,射阳侯率众至山阳拒之,县有山阳津,晋因以名郡。○巢城,在县北百二十里。相传黄巢将寇广陵,屯兵于此,因筑是城。

○沙冈在县西北。南抵县西十八里之冈门镇,东北距海,延袤五六十里。○海在县东,自海浦东北出洋,凡五十里,相传元时漕运繇此港出海,以达直沽,有堤在东门外二里,谓之捍海堰。唐大历中,李承为淮南节度判官,谓海潮漫为盐卤,良田必废,因自县东北接山阳县,南抵通泰、海门,筑堤障岸,绵亘薮百里。宋天圣初,张纶刺泰州,留意修复,时范仲淹监西溪盐仓,力赞之,议移堤势稍西,垒石以固其外,迤逦如坡,不与水争,虽洪涛不能冲击。五年,堤成,长一百四十三里有奇,俗谓之塘潮岸。淳熙八年,淮东提举赵伯昌言,捍海堰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今日就颓圮,每风潮泛溢,辄氵?没田庐,毁坏亭灶。自宣和、绍兴以来,屡被其害,望敕有司随时修葺。务令坚久,从之。亦谓之范公堤。于是滨海沮洳泻卤之地,复为良田,民得奠居。元詹士龙为兴化宰,复加修葺,民被其利。明景泰三年重修。嘉靖中,倭贼从山阳大海口阑入县境,官军据岸遏之,贼不能前。盖不特田畴攸赖,而亦守御所资也。

射阳湖县西北百四十里。明万历中,兴化令欧阳东凤议,以射阳淤塞,欲于湖旁二十余里开神台河,迤北繇葫芦港,迤西出朦胧喻口,直走庙湾入海,不果。今与山阳、宝应县接界。○大踪湖,在县西南百里,南北径三十里,东西广十五里,与兴化分湖为界,南接鱼鲸湖,北达射阳湖。又马鞍湖,在县西三十里,环三十里,下流亦北入于射阳湖。

芦沟河在县西北六十里。《志》云:县西五十里有东塘河。又西曰西塘河,俱自大踪湖分流至此,合为芦沟河,又西北二十里,合于张岐塘,塘袤三十里,又北经县西北百里之侍其汊,而合马鞍湖之水,又西北达于射阳湖。运河在县西南七十里。《志》云:通泰以北诸水,经县西南八十里,为东西界河,与兴化县中流分界,西入大踪湖,自界河分流北出,为旧运河。又有新运河,在县东南五十里。流经县东南三十里伍?盐场,西北合于旧运河。又西北注于东塘河,又有官河,亦自大踪湖引流而北,至县西五十里注东塘河,谓之盐河。

广惠?达县东三里。旧名白波湫,运河水涨则自此决泄入海,以杀水势,夏秋海潮浩大,亦繇此冲入浸田。宋淳熙六年,摄县事教授刘炜始用砖石?砌,名曰广惠。明万历四年,河臣王宗沭修盐城石?达海口,以疏运河涨水入海之路,即此。《邑志》:广惠?达,宋绍兴五年重修。洪武二十九年复建。

○盐城监在县南,古盐亭也。历代海岸煎盐之所。南唐置监,管盐亭百二十三。《寰宇记》:南唐立盐城镇。周平江淮,因之不改,管盐场九所,曰伍?,曰紫庄,曰南八游,曰北八游,曰丁溪,曰竹子,曰新兴,曰七惠,曰四安,俱在县南北三五十里之间。《邑志》:县人以煎盐为业,不耕种而富饶,公私商运,舳舻千计,此吴濞所以富国强兵,而抗衡汉室也。今府境之盐场凡十,而在盐城者四,曰白驹,曰刘庄,曰伍?,曰新兴。在山阳者一,曰庙湾。在海州者三,曰板浦,曰?渎,曰临洪。在安东者凡二,曰兴庄团,曰徐浦渎。皆民生所赖而国用所资也。喻口镇县西北百二十里。有喻口渡,淮河津要也。宋绍定三年,叛贼李全据楚州,袭陷盐城,诱射阳湖人造浮桥于喻口,以便盐城往来。明设喻口镇巡司。嘉靖中,倭屯庙湾。唐顺之谓:若从宝应拖船过坝,自清沟喻口水路进攻,路径而饷易。是也。清沟镇,今在县西百四十里,有清沟渡。县西北四十里又有清沟巡司,旧名崖沟。

朦胧镇县北百八十里。《志》云:广洋、射阳诸湖下流,昔时俱经朦胧、喻口,出庙湾入海。又伍?镇在县东南三十里,新兴镇在县北十八里,即伍?、新兴二盐场也。又沙沟镇在县西百四十里,又县西七十里有大冈镇,又西十里为唐桥镇,皆商民辏集之所。○姚家场,在县西北,商贾辏集,为滨海大镇。

安东县府东北九十里,北至海州二百八十里,西至桃源县百六十里。汉淮浦县地,属临淮郡。后汉属下邳郡。晋属广陵郡,后省。齐建元年,始移东海郡治涟口县,仍侨置襄贲县于此。东魏曰海安郡。隋初废郡,改县曰涟水,属海州。唐武德四年,置涟州。贞观初,州废,县属泗州。总章初,改属楚州。咸亨五年,仍属泗州。宋太平兴国五年,置涟水军。熙宁五年,改为县,隶楚州。元?初,复为军。绍兴五年,废为县。三十二年,复为军。旋没于金。绍定初,归宋,改为县,属宝应州。端平初,又为涟水军。景定初,改安东州,治涟水县。元省县,以州属淮安路。明初改州为县。县无城,编户四里。

○金城县东北三十里。唐武德四年,分涟水县,置金城县。贞观初省。今为金城镇。《志》云:县治东有三城,曰大城,曰东城,二城相连,夹城有濠,谓之市河。又有西城,与大城稍远,百余步亦有濠,俱宋嘉熙中知州萧均所筑。今废。《城邑考》:县北十五里有营城,元末董搏霄驻兵于此。

○淮水在县治南。自山阳县流入境。县西南三里有金刚嘴,突出淮岸,当波流冲激处,因砌筑之,以杀水势,遂为西城捍蔽。过县南,东流五十里,折旋入海。海北有云梯关,亦曰云梯海口。《志》云:县东十五里有淮堤,即范公堤也。涟水县西北三里,即沭阳县之沭水分流也。在沭阳者曰南涟,在县境者曰北涟,又有西涟、中涟、东涟之名。中涟阔八十丈,北通官河,南通市河。其上流曰西涟,下流曰东涟,皆阔三十余丈,自城东入淮谓之涟口。《汉志》淮浦县有游水,北入海。《水经注》:淮水自淮阴又东至淮浦县,枝分为游水,北至?句县与沭水合。盖即涟水矣。萧齐建元四年,魏人南侵,分遣元泰等一军出涟口。杜佑曰:涟水县有涟口渡,今黄河南注涟水,入于黄河。万历三十六年,水涨,徙去民居,作坝相隔,涟水虽仍入河,离县东涟口已十五里,谓之堑上。

官河县北三十里。一名漕河。《唐会要》:垂拱四年,开泗州涟水县新漕渠,以通海、沂、密等州,南入于淮。宋元符初,工部言淮南开修楚州支家河,导涟水与淮通,赐名通涟河,即此河也。今自西涟南通中涟,至县东北百里,接遏蛮等河,南入淮,北通海州诸盐场,为商旅辏集之道。○一帆河,在县东北五十里,南接东涟,北通海县东北遏蛮、白阳等河,凡十余道,皆西接官河,东入一帆河,以达于海。

支家河在县西十五里。其上流为县西北七十里之古寨河,径县西北十五里,为成子河。又南为支家河,南入于淮。《志》云:支家河西有古月城,去县二十五里。又大义河,在县西北五十里。又西北二十里为小义河,自沭阳县桑墟湖导流,东南达于涟水。

硕项湖县西北百二十里,湖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与海州沭阳,赣榆接境,亦曰太湖,又谓之石?湖,一名硕灌湖。其西接桑墟湖,为涟水之上源。○传湖,在县东北八十里,袤十里,广六里。又龙潭在县治东南,南临长淮为堰以潴水,本名澳河,城中市河流入焉。

海在县东北百余里。县境之水,皆汇于此。《志》云:县东迤北有五港、灌口诸处。向为黄河委流达海之道,迂曲周回,几二百余里,深阔不及正流十分之一。

○白头关县东北百里。《舆程记》:繇县东北三十里至金城镇,又四十里为对江口,又三十里为白头关,繇陆路趣海州之道也。○云梯关,在县东北,《舆程记》:自县东水道抵云梯关,凡二百四十里,与海州接界。今详见海州。又老鹳亭,在金城镇东北六十里,自县境趣山东登、莱之道也。

长乐镇在县东北百里,有巡司戍守。又鱼场口镇,在县东北百三十里。又有坝上巡司,在县治东南,即涟水坝也,为淮滨之津要。

桃源县府西北百二十里,西北至宿迁县九十里。南至泗州百九十里。本宿迁县之桃园镇。金兴定初,置淮滨县,属泗州,寻废。元复置桃园县,属淮安路。后讹园为源。今土城周三里,编户四十三里。

○古城县西北六十里。《志》云:晋石崇镇下邳时筑此城,今为古城驿。嘉靖四十五年,改巡司。又灵城,在县北二十里,相传楚灵王所筑,城南二里有章华台故址云。○马厂坡在县东黄河南岸。明隆庆四年,大河决于此。万历中,因?冈筑堤,以防溃决。《河防考》:马厂坡地势平漫,黄水涨,则从此入淮而淮淤,淮水涨,则从此分入河而清口溺,筑横堤于此,所以障黄淮之浸淫也。

○黄河在县城北。其西北三十里曰崔镇口,有崔镇渡,河尝决于此。崔镇而东二十里曰徐升口,又东二十里曰季泰口,又东二十里即三汊镇口,东去清河县三十里。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筑滚水石坝于崔镇一带,以防大河之溃溢,皆在河北岸。

崇河县北四十里。上有崇河桥。相传晋石崇尝立仓于此,因开河以通舟楫,西自宿迁县界,接仓基诸湖之水,东入沭阳县界,下流注于涟水。

杜村湖县东南三十里。又五里为大庄湖,黄河余流所汇也,水涨则南通淮河。

○白洋河镇县西六十里,有白洋河渡,与宿迁县接界。又县北八十里有赤鲤湖镇。○三汊镇,在县东三十里,与清河县接界,有三汊巡司。又县东十里有张泗冲镇。○桃源驿,在县北四十里,与崇河桥相近,陆道所必经也。沭阳县府北百七十里,西南至桃源县百二十里,东北至海州百六十里,西北至山东郯城县百六十里。汉东海郡厚丘县地。刘宋于此置潼县,属北下邳郡。齐属北东海郡。梁置潼阳郡。东魏改为沭阳郡,兼置怀文县。后周改县曰沭阳。隋初郡废,县属海州。唐因之。总章初,改属泗州,后复属海州。宋因之。南渡后,没于金。寻复得之,仍属海州。明改今属。今土城周四里,编户六十七里。

○潼县城县南六里。刘宋置县治此。又有下城废县,在县南三里。魏收《志》:魏武定七年,置下城县,属沭阳郡。是也。高齐仍属沭阳郡。陈大建五年,吴明彻等伐齐,至淮南,齐沭阳郡弃城走,遂省下城入怀文。后周又改怀文曰沭阳县。隋唐因之。五代周广顺二年,慕容彦超以兖州叛归南唐,唐援军至下邳,周遣军拒之,唐兵退屯沭阳,徐州将张令彬进击,大败唐兵,即今县也。俗名潼县城曰旧县城。尝置僮阳驿,今革。

厚丘城县北四十六里。汉县,属东海郡。晋因之。刘宋省。后魏置戍守于此。齐建武二年,魏人攻义阳,诏青、冀二州出军攻魏,以分兵势,军主桑系祖攻魏建陵、驿马、厚江三城,皆拔之,因仍置厚丘县,属北东海郡。魏废。唐武德四年,复置厚丘县,属海州。八年,省入沭阳县。驿马城,或曰在厚丘北,亦魏置戍处。

建陵城在县西北。古郯国地,亦曰中城,后属鲁。《左传》成九年,城中城。杜预曰:厚丘县西南有中城。是也。汉置建陵县于此,属东海郡。景帝时,封卫绾为侯邑。又宣帝封鲁孝王子遂于此。后汉县省。后魏复置建陵县,有建陵山,郯郡治焉。齐建武二年,拔魏建陵城。又梁普通五年,裴邃等攻魏,克建陵城,是也。后周废。

阴平城县西北四十里。汉县,属东海郡,成帝封楚孝王子回为侯邑。后汉仍属东海郡。晋废。章怀太子贤曰:故城在承县西南。盖其地与山东峄县接境。○平曲城,在县东北。汉县,属东海郡,宣帝封广陵厉王子曾为侯邑。后汉省。

○建陵山县西北百里,与山东郯城县接境。山南北长而东西狭,上多陵阜,汉因以名。县又有荻丘山,在县西八十里。○韩山,在县东北五十里,相传韩信为楚王时,曾讲武于此,因名。○沭水在县治东南。《水经注》:沭水出琅邪东?县西北大弁山。是也。今自山东沂水县,流经莒州,入沂州界,又东南经郯城县,合马脊固诸涧水,流至县境,又东入于桑墟湖。《志》云:沭水至县,分为五道,一入涟水,一入桑墟湖,三入太湖,太湖即硕项湖也。萧梁时,土人张高等于县北凿河,引水溉田二百余顷,俗呼红花水。又宋沈适为沭阳簿,疏沭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

硕项湖县东八十里。亦曰太湖,与安东县接境。东南各有小河,下达于淮。又桑墟湖,在硕项湖西北,入海州境内。

○曲沭戍在县西北。《水经注》:沭水过建陵县故城东,又南经建陵山西,魏立大堰,遏水西流,两渎之会,置城防之,曰曲沭戍。梁普通五年,裴邃等克魏建陵城,又克曲沭戍。盖曲沭在建陵之西也。洪沟镇县西六十里,又西六十里而达宿迁县。○桑墟镇,在县北四十里,以近桑墟湖而名。又县东四十里有柳庄镇。皆往来要地也。

新兴营县西北二十里,又县西北十里有西营。元至正间,沂州守将王信所筑以御寇。又黑军营,在县西十五里,县南十里为东营,则董搏霄所筑也。○黄军营,在县西南五里,县东南十五里有南营,东十五里有浮营。《志》云:元至元中,达如真所筑。

附见:淮安卫在府城内,洪武初建。又大河卫,在府北新城内,洪武初建,又有盐城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内。洪武末建,属高邮卫。

海州府北三百七十里。东至海岸二十八里,西南至凤阳府泗州五百四十里,西至徐州四百八十里,西北至山东沂州二百二十里,北至山东莒州四百七十二里。

古徐州地。春秋时郯子国,后为鲁之东境。秦属薛郡,后分为郯郡。汉为东海郡。后汉及晋因之。刘宋泰始中,侨置青、冀二州治郁洲。齐因之。梁置南北二青州治怀仁。东魏改州为海州治龙沮。隋初仍曰海州始治朐山。大业初,又改为东海郡。唐复曰海州。天宝初,亦曰东海郡。乾元初,复为海州。宋因之亦曰东海郡。南渡后,没于金。绍兴七年,收复。隆兴初,复割以畀金。嘉定十二年复。宝庆末,为李全所据。绍定四年,全死又复。端平二年,州徙治东海县。淳?十一年,全子?据州,治朐山。景定二年,?降,改置西海州,而海州仍治东海县,寻复以西海州为海州。元曰海州路,又改为海宁府,寻降为海宁州,隶淮安路。明初复为海州,以州治朐山县省入编户九十三里,领县一。今仍之。

州阻海连山,为南北襟要。六朝时,置重镇于此,以掣肘索头南寇之锋。隋平江南,分道朐山,捷出三吴,而东南遂无坚垒。宋魏胜取海州,而山东响应,及群盗李全据之,南窥浙右,北扰青、齐,江淮之间,几于困弊。盖水陆交通,可左可右,用兵之际,未始非形胜所关也。王应麟曰:海、泗者,东南之藩蔽,得泗可以取淮北,得海可以收山东。

○朐山废县今州治。秦曰朐县,属薛郡。汉属东海郡。后汉建武五年,董宪等自郯走,保朐,吴汉进围朐,寻破斩之。晋仍属东海郡。宋初因之,寻废。萧齐建元二年,角城降魏,魏遣将郎大檀出朐城应之,即故朐县也。亦曰朐山。是年,魏将拓跋嘉帅众十万围朐山,朐山戍主玄元度婴城固守,魏人败却。四年,以青州移镇朐山,又东莞、琅邪二郡,俱侨治焉,后没于魏。梁天监五年,青、冀二州刺史桓和克魏朐山城。十年,琅邪民万寿杀东莞、琅邪二郡太守刘晰,据朐山,召魏军,魏徐州刺史卢昶遣兵据之。诏马仙?卑围朐山,青、冀二州刺史张稷权顿六里,以督馈运。魏将胡文骥以朐山降。《梁书》:时改郡曰琅邪,县曰招远。侯景之乱,没于东魏,复曰朐县,仍属琅邪郡。陈大建五年,伐齐,别将刘桃枝克朐山城。寻属后周,亦曰朐山县,兼置朐山郡治焉。隋为海州治。唐宋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城,梁天监中马仙?卑筑。宋绍兴中,魏胜复筑之。宝?中,李?亦尝修治。今有东西二城,洪武中,置守御海州中千户所在西城内,守御东海中千户所,在东城内。城周九里有奇。《续通典》:汉朐县故城,在今州西南九十里。

东海废县州东十九里。汉赣榆县地,即郁洲山也。刘宋泰始二年,侨置青、冀二州于此,累石为城,高八九尺,四面环海,虚置郡县,荒民无几。七年,立东海县,属东海郡。《宋志》:明帝于郁洲侨立青州及齐郡、北海郡。泰始七年,又割赣榆立郁县。萧齐时,郁洲为齐郡治。建元初,徙北海郡治齐郡故城,改郁洲为都昌,而分置广饶县。梁仍为北海郡。东魏武定七年,改东海郡治赣榆,仍领广饶县。陈大建五年,吴明彻等伐齐,东海来降。隋初废郡及东海县。仁寿初,复改广饶曰东海,属海州,唐武德四年,置环州。八年,州废,仍属海州。又废青山、石城、赣榆等县入焉。元和十四年,楚州刺史李听攻平卢叛帅李师道,克东海、朐山、怀仁等县,宋仍属海州。端平二年,徙海州治此,寻复故。《城邑记》:东海故城有大小二城,贾似道献捷时,通为一城,西南控海,东北抵山,周围十三里,皆砌以石。元至元二十年,省县入朐山。向有东海巡司戍守。嘉靖十六年,改置巡司于新坝。

海西废县州南百二十里。汉东海郡属县,武帝封李广利为侯邑。后汉属广陵郡。建安初,先主保广陵,与袁术战败,屯于海西。即此。晋县废。宋泰始七年,置郁县,立西海郡。齐建元二年,魏分军南侵,遣将白吐头等出西海,元泰等出连口。永明中,改郁县为都昌。后魏改为安流。魏收《志》:武定七年,分襄贲县地置海西县,属海安郡。梁承圣末,吴明彻围海西,不克,引还,即此。后周并入朐山。连口即涟口,见安东县。

怀仁废县州北八十里。汉赣榆县地。宋为艾塘戍。泰始三年,垣崇祖戍朐山,魏人来袭,戍者皆下船欲走,崇祖绐之曰:艾塘义人已得破贼。谓此也。魏于其地置黄郭戊。齐建武四年,黄昙纷以万余人攻魏南青州黄郭戍,为戍主崔僧渊所败,举军皆没,梁得其地,置南北二青州于此。太清三年,北青州刺史王奉伯举州附魏。胡氏云:梁大通二年,魏北青州刺史元世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