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二十五 南直七

◇常州府东南至苏州府百九十里,西南至广德州二百八十里,西北至镇江府百八十里,西北渡江至扬州府二百三十七里,东北至扬州府通州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江宁府三百六十里,至京师二千七百二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后属越。战国属楚。秦为会稽郡地。汉因之。后汉永建四年,分属吴郡。三国吴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晋太康初,省校尉,分吴郡置毗陵郡。永嘉五年,改曰晋陵郡沈约《志》:晋初立毗陵郡,治丹徒,后迁毗陵。东海王越世子名毗,而东海国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因改为晋陵郡,仍徙治丹徙。义熙九年,复还治晋陵县。宋、齐、梁、陈因之。隋开皇九年,废郡,置常州。大业初,复曰毗陵郡。隋末,为沈法兴、李子通等所据。唐武德三年,复曰常州。天宝初,亦曰晋陵郡。乾元初,复故。五代属于杨吴,后又为南唐所有。宋仍曰常州亦曰晋陵郡。元为常州路。明初为长春府,寻复为常州府,直隶京师,领县五。今因之。

府北控长江,东连海道,川泽沃衍,物产阜繁,周处所云“三江之雄润,五湖之腴表”也。且地居数郡之中,翼带金陵,为转输重地,脱有不虞,则京口之肘腋疏,而吴郡之咽喉绝。若其北守江靖,则内可以固沿海之锁钥明初,吴良守江阴,而寇不敢犯,是其证也,外足以摧淮南之藩蔽五代周显德五年,南唐将陆孟俊,自常州将兵渡江趣泰州,周师退,遂复取之,亦一验也;南扼宜兴,则近足以消滨湖之窥伺明初,亦遣重兵驻宜兴,远可以清浙右之烽烟宜兴与浙江湖州,俱控太湖之险,又有陆道,可以径达长兴。明初,自宜兴遣舟师越太湖攻张士诚湖州,克之,亦其证也。昔者南唐守此以御吴越,明初得此以制姑苏。郡岂非东南之襟要欤?

武进县附郭。本吴之延陵邑,季札所居。汉曰毗陵县,属会稽郡。后汉属吴郡。晋初因之,属毗陵郡,永嘉末,改曰晋陵县,属晋陵郡。寻为郡治,自是州郡皆治此。唐垂拱中,与武进并为附郭县。宋、元因之。明洪武初,并入武进县。今编户四百八里。

○武进故城府西北七十里。本汉之丹徙、句曲二县地。孙吴改丹徒曰武进。晋太康初,别置武进县属毗陵郡。咸和六年,石勒将刘徵等浮海而南,掠武进,郗鉴击却之。宋大明末,改属南东海郡。齐因之。梁省入兰陵县,属兰陵郡。唐武德三年,复置武进县,属常州。八年,省入晋陵县。垂拱二年,复分晋陵县置,并治郭内。宋因之。明初,省晋陵入焉。《城邑考》:今郡城,即杨吴时旧址也。旧有内子城,周二里有奇,唐景福初,淮南节度杨行密筑。又有外子城,周七里有奇,则杨吴顺义中所筑,一名金斗城。其罗城周二十七里有奇,则杨吴天祚二年所筑也。后俱毁。元末,尝复营治。洪武初,重建新城于罗城内,周十里有奇,为陆门七,水关四。成化、正德以来,屡经修治。今府治即故内子城也。

兰陵城府西北六十里。晋大兴初,始置南兰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以在武进东也。萧道成高曾以下,皆居武进之东城里,因为南兰陵人。梁省武进入兰陵。大同十年,幸兰陵,谒建陵宁诸陵,盖帝母张后陵也。又有修陵,则后郗氏陵也。陈亦曰兰陵县。隋并入曲阿。《志》云:府城西北六十里,为千秋乡之万岁镇,今名阜通镇,有古青城,城南为圆坛,西为方坛。盖萧齐篡位后,以兰陵为其汤沐邑,因置此为郊祀之所,稍西南即兰陵城也。唐大顺初,蔡州贼将孙儒,遣其党刘建锋据常州,杨行密遣将李友屯青城,将攻之,既又遣安仁义等败刘建锋于武进。宋《九域志》武进县有青城镇。胡氏曰:今奔牛、青城、万岁诸镇,皆故武进县地。

姑幕城府西南六十里。东晋侨置南东莞郡于晋陵南境,侨置莒县为治,又侨置姑幕等县属焉,此其旧址也。今有大姑、小姑二城。《祥符图经》晋陵县西有传落城,或曰即姑幕城,音讹也。又胥城,在县东南二十里。《四蕃志》云:子胥所筑,或曰即东晋东莞郡所治莒县。《四蕃志》误也。旧《志》:府西有废南彭城郡,东晋明帝时侨置于晋陵郡界内,无实土。宋、齐因之。隋时与南东莞郡俱废。

淹城在府东南二十里。其城二重,濠堑深阔,周广十五里,《越绝书》毗陵县南城,古淹君地。或曰:即汉毗陵县旧治。又有留城,在淹城东五里,周广准淹之内城云。○鼓城,在府城东北,有方圆二城,东西相对,或作虎城。又县北有韩城,相传五代时,里民韩氏筑此以保乡里,府北三十里,又有酬城,又北十五里,为禄城,盖皆五代时戍守处矣。

○三山府东北三十五里。三峰相连,中一峰尤峭拔。明初,张士诚遣兵寇常州,吴良自江阴取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之三山,即此。又横山,亦在府东北三十五里。《志》云:横山冈阜相属,延袤二十余里。本名芳茂,晋右将军曹横葬此,因改今名。○黄公山,在府南七十里,一名百渎山,去太湖十五里。《志》云:黄歇所封故墟也。又夹山,在府东南七十里。山南北五里,中包秦阳二小山,因名。又东南十里曰津里山,《志》云:本名秦履山,相传始皇尝自夹山登此,后讹为津里山。在太湖中。

马迹山府东南六十里太湖中。山麓周百二十里,与津里山相接。其西麓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马迹,因名。上有避暑宫,相传吴王阖闾故址也。宋置马迹山寨。建炎中,赤心队将刘晏保马迹山以捍寇。元时亦置巡司。明初下常州,俞通海以舟师略太湖,入马迹山,破张士诚水寨,即此。

黄山府西北七十里,俯瞰大江。山东北有小山入江,谓之吴尾,以群山皆自西来,至此而尽也。《志》云:江北六里亦有黄山,俱因春申君而名。上有石室,杨吴时置烽火之所。今曰黄山门,为江防津要。《江防考》:黄山门在包港江心,水流湍捍,盗贼出没之地。又当镇、常二郡之交,上下??望,几及百里,实京口之门户也。包港,见丹阳县。○孟城山,在府北八十里,俯瞰大江,相传晋孟嘉尝寓此。今孟渎经其下入江。《志》云:孟城相近又有嘉山,又府西北九十里有固山,在孟渎闸西。

○大江府北五十里。西接丹阳包港,东抵常熟黄泗浦,西北与泰州中流分界。东北抵三沙,与通州分界。江岸绕郡境百八十八里,控扼海口,形援金陵,而江阴、靖江尤锁钥重地也。详见大川大江及川渎异同。运河在府城南。浙西漕舟,自苏州浒墅关经无锡而西过府城,西接丹阳县之吕城,凡二百余里。《郡志》:自无锡望亭驿西至奔牛坝,凡百七十里有奇,奔牛坝东二十里曰洞子河,又东十五里至府城,自府城而东三十五里为横林镇,又东十里为五牧桥,则无锡县境也。宋嘉泰初,守臣李珏言:州境濒江并湖,其通江达湖诸汊港,回绕参错,不可数计,水源多于他郡,而常苦易旱者,何哉?盖漕渠东起望亭,西上吕城,百八十里中,形势西高东下,岁久浅淤。倘雨泽愆期,则浅涸壅滞,间或得雨,水无所受,旋即奔泄,南入大湖,北入大江,东径注吴江,晴?未几,又复干涸。加以傍近溪湖,亦为沙土所淤涨,遇潮高水泛时,舟楫尚可通行,否则辄患浅阻。此所以有江湖之浸,而不见其利也。一遇冬月,纲运使客,往往填咽,作坝车水,科役烦扰,其为民病,不特灌溉缺乏而已。望委有司,相治其通彻江湖之处,仍旧浚治为便。从之。明正统初,巡抚周忱于奔牛、吕城俱设坝闸,以便转输。景泰间废。天顺中,巡抚崔恭复奏置五闸。今故址犹存。

烈塘河府西十八里。南枕运河,北流四十三里入大江。宋绍兴中,郡守李嘉言开浚,临江置闸。淳熙九年,郡守章冲言:西有灶子港、孟渎、烈塘,皆古人开导以为灌溉之利,今多湮塞,宜以时修浚。元时,烈塘闸废。明洪武三年,重建魏村闸。二十年,复浚烈港河,自是,魏村闸屡经修治。今名得胜新河。西蠡河在城南。一名浦阳溪。北枕运河,南接滆湖,相传范蠡所凿。宜兴县有东蠡河,故此曰西也,岁久淤塞。正德间疏浚,亦曰西运河。又有网头河,在城北,延袤六十五里,入无锡、江阴界,其支流俱入于大江。○丁堰河,在府东十五里,南枕运河,北流二十里接网头河。又黄汀河,在府东北十五里,西接网头河,东入江阴县界。宋单锷云:常州运河北偏,古有泄水入江一十四渎,即孟渎、黄汀渎之类也。今所存盖无几云。

陈墅河府东二十五里。南枕运河,北接三山港。《志》云:三山港,在府东三十里戚墅堰,南枕运河,北入申、利二港,至扬子江与江阴县分界。○白龙河,在府西北五十里,西接得胜新河,东通澡港,入大江。又剩银河,在府西北六十里,南通得胜新河,北流十八里入大江。明洪武二十五年疏凿,临江置闸。永乐九年湮废。

太湖府东南八十里。南自宜兴接浙江湖州府界,东自无锡接苏州府界,郡境湖堤,环绕凡百四十八里有奇。自昔有事,太湖常为攻取之径,盖三吴形胜所关也。详见大川太湖。芙蓉湖府东五十五里。昔时湖岸南北相距凡八十里,南入无锡,北入江阴,又北注于大江。一名上湖,一名射贵湖,东南流者曰五泻水。《南徐记》:横山之北曰上湖,南曰芙蓉湖。虞翻、郦道元皆以射、贵二湖列于五湖,即此湖也。昔时菰蒲荷茭,烟水苍茫,一望百里。宋元?中,往往堰湖为田,于是湖流渐塞。今运道经武进、无锡间,两岸类皆平衍,一遇淫潦,辄成泛滥,盖皆旧时湖浸之区也。○阳湖,在府东五十里与无锡县分界,以近阳山而名。湖东西八里,南北三十二里,其北通茭饶、临津二湖,共为三湖。刘宋元嘉中修湖堰,得良畴数百顷。今湖亦湮塞。《志》云:茭饶湖本名蛟涛,或作茭沼,旧与临津湖并属无锡县界。又宋建湖,在府东南三十里,昔时东西五里,南北三里,亦谓之北阳湖。《志》云:湖南有青城,宋高宗南渡时尝驻此,命有司浚治,此湖因名。今塞。

滆湖府西南三十五里。南北百里,东西三十余里。一名西滆,亦曰沙子湖。郭璞《江赋》云:具区洮滆。此滆湖也。虞翻、郦道元皆以滆湖为五湖之一。《舆地志》:太湖、射贵与滆湖为三湖。今北通漕河,导流东注于太湖。

孟渎府西三十里奔牛镇东。南枕运河,北流六十里入扬子江。《唐会要》:元和八年,常州刺史孟简因故渠开此渎,袤四十一里,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四千顷,因名。南唐保大中,复修水门,为灌溉之利。宋庆历三年,又尝修治。明洪武二十七年,命有司开浚。二十九年,置闸于孤陈山,西北临大江。永乐四年,复诏有司发民浚导,比旧倍加深广,为转输商贩之利。正统以后,孟河闸屡经修治。《志》云:小河巡司,在府西北九十里孟渎闸西。本宋之小河寨,置于小河村,元改巡司。又有郑港寨,在小河西郑港口,亦宋置。元省。明初移司治于郑港。郑港、小河,俱在府北七十里,临大江与黄山门相近也。成化四年,又移置于孟渎闸西。嘉靖三十二年,倭乱,孟渎口益为滨江津要,因增置孟河营,设官兵戍守。○直渎,亦在奔牛镇东,北枕运河,南通白鹤溪,一名鸣凤河。又有伯牙渎,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南通运河,北入大江。

澡港府北五十里。一名灶子港。稍西即魏村镇,与烈塘河口相接。港南接网头河,北入杨子江,袤四十里,岁久淀淤。明初洪武七年开浚,临江置闸,以于塘巡司兼领,既而以于塘村在江北沙新河上,改隶扬州府泰兴县。二十八年,改置澡港巡司于江口。今因之。又桃花港,在府东北三十里,导大江南流,下流合于网头河。洪武二十八年开浚,弘治六年复浚。《江防考》:港东接江阴界,陆走府城北门,倭寇易于登犯,为防守要地。嘉靖中,尝议挑浚。一名五斗港。又府北旧有庙堂港,宋绍圣中,转运毛渐奏导武进庙堂港入江,是也。今湮。

戚墅港府东三十里。北枕运河,有戚墅堰,其下流东南入太湖。《宋志》州界有南戚氏、北戚氏、五湖诸湾港,皆通运河,是也。又蠡渎港,在府南二十里,北通白鹤溪,南入滆湖,洪武三十年开浚。后湖沙淤塞,复筑堰潴水,以资灌溉。

白鹤溪府西南十里。北通运河,南入滆湖,接金坛县界。宋淳熙九年,郡守章冲言:州境港渎,类多堙塞,今欲讲求漕河悠久之计。州西南有白鹤溪,自金坛县洮湖而下,今浅狭特七十余里,若用工浚治,则漕渠一带,可无干涸之患。其南有西蠡河,自宜兴太湖而下,开浚二十余里,若更令深远,分引湖水,则漕渠一百七十余里,可免浚治之扰矣。又三过溪,在府南三十里,亦北通运河,南入滆湖。

东洲在府东南百里,太湖滨拒守处也。《五代史》:梁开平二年,淮南将周本围苏州,吴越将张仁保攻常州之东洲,拔之。淮南将陈璋等驰救,大破仁保于鱼荡,复取东洲。又乾化三年,淮南攻吴越衣锦军,钱Α遣子传?将水军攻东洲,以分其兵势。又贞明五年,吴越钱传?,率舟师自东洲攻淮南。盖吴越与淮南夹湖为守,往往繇此相攻击也。

○毗陵宫在府东南十五里,地名夏城镇。隋大业十二年,敕郡通守路道德集十郡兵匠,于郡东南起宫苑,周十二里,内为十六离宫,环以清流,荫以嘉木,拟于东都西苑,而奇丽过之。未及临幸,寻以盗起,遂为丘墟。今自府城而东南,冈阜环列,地形高?,即隋离宫故址也。

奔牛镇府西三十里有奔牛堰,亦曰奔牛塘。宋元凶劭之乱,会稽太守随王诞遣将刘季之等向建康讨劭。劭遣燕钦等拒之,相遇于曲阿奔牛塘,钦等大败。明帝初,会稽诸郡兵应子勋于寻阳,军于晋陵九里,宋主遣沈怀明拒之,至奔牛,以所领寡弱,乃筑垒自固。《漕渠考》:奔牛堰,北出孟河口六十里,西抵丹阳亦六十里,为运道通渠。宋元符二年,修造奔牛澳闸。淳熙五年,以漕臣陈岘言,开奔牛、吕城高浅处以通漕。旧有上下二闸。明初改闸为坝,设官守之。天顺、成化中,复置上下闸,自是屡经修治。有奔牛巡司戍守。镇西五里又有奔牛台,亦曰金牛台,相传茅山尝出金牛,奔至此,因名。齐高帝与萧顺之尝登焉。自台而西十五里,即丹阳县境之吕城镇,今往来孔道也。

横林镇府东南三十五里,又东南五十里至无锡县。宋淳熙五年,以漕臣陈岘言:开浚无锡以西横林、小井诸浅,以通漕舟。今为运道通渠。游塘营府西南二十里。明初徐达攻常州,败张士诚兵于此。亦作牛塘。又旧馆,在府西南,盖馆驿故址也。明初攻常州华云龙,败张士诚兵于旧馆。

?亭府西五十里,与丹阳县分界。相传孙权射虎伤马处也。晋咸和三年,苏峻作乱,郗鉴守京口,筑大业、曲阿、?亭三垒,以分峻兵势,此即?亭垒。既而峻将管商等来攻?亭、督护李闳等击败之。《晋书》:是时,前义兴太守顾众等讨苏峻,进至吕城,贼将张健退保曲阿,众遣督护朱祈等守?亭,健遣兵来攻,祈等破走之。又隋开皇十年,江南乱,杨素讨之,素将济江,使麦铁杖潜渡觇贼,至?亭。唐武德三年,李子通败沈法兴将蒋元超于?亭,法兴弃毗陵,东走吴郡,盖自昔为控扼处。○九里村,在府西北。宋泰始二年,孔觊等以会稽诸郡之兵西应子勋,前军孙昙?军于晋陵九里,列五城互相连带,宋主遣沈怀明等军于九里西,与东军相持,既而为台军王道隆所败,遂克晋陵。胡氏曰:其地去城九里,因名。河庄府西北八十里,当孟河之口。《江防考》:自京口而下,惟河庄贼可深入,繇大江入孟河,抵奔牛,趣府城,至便且易。今孟河营置于此。○茶山路,在府西南十里,其地有大墩小墩,连绵簇拥,相传唐时湖、常二州守会阳羡造茶修贡,繇此往返,因名。五牧桥府东南四十五里,与无锡县接界。唐末,吴越钱Α遣兵自江阴入,与杨行密战于此。宋末,文天祥知平江时,元兵犯常州甚亟。天祥使其将尹玉、麻士龙等赴援,士龙战虞桥,玉战五牧,俱败死。今虞桥在府西南四十里。○黄土岸桥,在府西南八十里,西蠡河支流入西出处。其地南通溧阳,西接金坛。元置黄土巡司,寻又建桥于此,亦控守处也。无锡县府东九十里。东南至苏州府九十里,北至江阴县九十里,西南至宜兴县百四十里,东北至苏州府常熟县百十里。汉置无锡县,属会稽郡。武帝封东粤降将多军为侯邑。后汉属吴郡。三国吴分无锡以西为典农校尉,省县属焉。晋复置县,属毗陵郡。东晋以后,俱属晋陵郡。隋属常州。唐、宋因之。元升为无锡州。明复为县。城周十四里。今编户四百十四里。

○泰伯城县东南三十里。泰伯始国于此,谓之句吴,亦曰吴城,自泰伯至王僚二十三世皆都此。敬王六年,阖闾始筑姑苏城而徙都焉。孔颖达曰:太伯居梅里,传至十九世孙寿梦,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世孙光,使子齐筑阖闾城都之。即今苏州也。《吴地记》:泰伯筑城于梅李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周三百余里。今曰梅李乡,亦曰梅里村,泰伯庙在焉。城东五里曰皇山,一名鸿山,有泰伯墓。

阖闾城县西四十五里。《吴地记》:伍员伐楚,军还,筑大小二城,此盖阖闾小城也。《志》云:小城在县西北,近太湖,故址犹存。又有范蠡城,在县西十里。《舆地志》:历山西北有范蠡城,蠡伐吴时筑,亦谓之斗城,故址犹存。今历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西即故斗城云。又有黄城,在县西十二里,俗谓之黄斗城,相传春申君所筑。○鸭城,在县东二十里,相传吴王牧鸭处。今曰鸭城桥,跨鸭城河,其源自运河引而东,下流汇于宛湖,为县东之通道。又有麋城,在县东十七里,盖吴王豢麋处也。

新安城县东南三十里。元初,置新安巡司于此。至正中,张氏筑城为屯兵之所。有新安溪,南通太湖,东入运河。路出吴门,此为必经之地。○慧山县西五里,一名九龙山。陆羽云:山阳有九陇,若龙偃卧然,南北延袤数十里,亦名冠龙山。《吴地记》:古名华山,一名西神山,又名斗龙山。朱梁贞明五年,吴越钱传?攻淮南之常州,淮南拒之,败吴越军于无锡,又追败之于山南,即慧山之南也。山之东麓,出泉曰慧山泉,陆羽品为天下第二泉。其东一峰,谓之锡山。○锡山,亦在县西五里,与慧山连麓,而别为一峰,相传县之主山也。周、秦间,山产铅锡。古语云:有锡争,无锡宁。汉因以无锡名县。独山县西南十八里。锡山之脉南来,至是中断,梁溪经其间入太湖,曰独山门,一名晋陵门。《志》云:独山之北,与管社山相望,谓之浦岭门,南与充山对峙,谓之独山门。梁溪经五里湖而西,繇二门入太湖,为扼束之地。旧有官军戍守。又石塘山,一名庙塘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枕长广溪。其相连者曰漆塘山。○闾江山,在县西五十里,下有闾江,亦太湖之别浦也。《志》云:闾江山下,有阖闾城。又吴塘山,在县南四十五里,滨太湖,水从中出,曰吴塘门。

军将山县西南四十里。南唐时屯兵于此,以备吴越,因名。山侧有甲仗坞,下有龙潭,迫近太湖,为设险处。又夫椒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一名湫山,濒太湖,与武进马迹山相近。《九域志》:县西太湖滨有夫椒山,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即此山矣。或以为今太湖中之包山也。又胥山,在县西南五十里,近太湖,即《史记》所云“吴人为子胥立庙于江,因命曰胥山”者。○青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一名章山,面太湖,亦曰青山湾。元置华藏巡司于此。

安阳山县西北五十里。山周十八里,高百二十仞。《风土记》:周武王封周章少子ど于安阳,卒葬山下,山因以名。峰峦奇峭,顶有龙湫,俗呼西阳山。昔时阳湖在其西麓云。元末,张士诚将莫天?屯兵于此,以拒塞宜兴东出之道。今有营垒遗址。○顾山,在县东六十五里,一名香山,与常熟、江阴县接境。今详常熟县。

○太湖县西南十八里。东指苏州,南趣湖州,风帆便利,半日可达县境。有独山闾、江吴塘诸门,皆渡湖捷径也。○五里湖,在县南十八里,一名小五湖,南接太湖。又五部湖,旧在县东北七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十里。其源浊而流清,溉田百余顷。今湮。

芙蓉湖县西北十五里,即故上湖也。湖流浩衍,北接江阴,南连武进,其后堙废。今自城以北运道所经,亦曰芙蓉河。《宋会要》:元?中,堰芙蓉湖为田。绍圣中,转运毛渐复奏导芙蓉湖入江,今县西北十里运河北出者曰高桥堰,旧名五泻堰,亦曰五泻河,即芙蓉湖下流也。自高桥而北四十里,接武进、江阴界,曰雉尾口,又北四十七里至申浦上口入江,潮汐所至,胜数百斛舟。宋熙宁末,郏侨议决五泻堰,使水入扬子江。乾道六年,常州守臣请填筑五泻闸及修闸里堤岸,仍于闸内郭渎港口舜郎庙侧水聚处,筑捺硬坝,以防走泄,委无锡令主掌,非水盛时,不许开闸通放客舟。盖是时以运河浅淤,切于堤防也。今高桥为武进、江阴之要道,有巡司戍守。

蠡湖县东南五十里,与长洲县分界。相传范蠡所开。一名蠡渎,一名漕湖。东西长十三里,南北六里。《唐志》:刺史孟简开泰伯渎,东连蠡湖,亦谓之孟湖。又濠湖,在县东南六十五里,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流通漕湖。其北为常熟界,东为长洲界,俗呼为鹅肫荡。○宛湖,在县东北五十里,湖滨东岸即常熟县界,有山曰宛山,俗曰宛山荡,北出为蠡河,道通江阴,南接陆家、谢埭等荡,入常熟县境。《志》云:谢荡周十余里,与苏州分界,旧名西谢氵?,在县东六十里。

运河在城东。自苏州府而北,至望亭堰,入县界,又北二十里曰新安,又北三十里至城南,引而北十余里至高桥,又北二十里为洛社,又北二十里达武进之横林镇。

双河在县北五里。亦曰双溪。自运河分流曰双河口,分为二派,一东南流合于梁溪,一西北经河浒钱桥,达直湖港,入武进界。《志》云:直湖港在县西北四十里,北枕运河,南入太湖。又有花渡港,在县西北三十里,东连运河,西接直湖港。《里道记》:自花渡西经沙塘营,与白芍山相近,自县陆走宜兴之道也。○咸塘河,在县北五十里,南通五泻河,北入江阴界。又县北三十五里有新河,相传南宋所开,北通大江。明洪武二十五年重浚,今堙。

梁溪在县城西。源出慧山,北合运河,南入太湖。《志》云:溪自慧泉导源,引而东,至城北三里之黄埠墩接运河,自黄埠墩而南,分为二支,其西南一支,繇五里湖、石塘山、长广溪,凡五十里出吴塘山门,入太湖,其西一支,经县西南十六里大小渲,凡十余里,繇独山门而入太湖。梁大同中,尝浚治之,故曰梁溪。○长广溪,在县南十八里。《志》云:溪源出历山,南流分为二派,俱合于梁溪,一出吴塘门,一出独山门,皆入太湖。

泰伯渎县东南五里。西枕运河,东连蠡湖,入长洲县界。渎长八十一里,相传泰伯所开。唐元和八年,常州刺史孟简尝浚导之。亦称孟渎,溉田千余顷。青祁氵?县西南二十里。《志》云:梁溪迤逦而南,至城西南二里孤渎口,分二派,西为大渲,东为小渲,中隔平壤,又南二十里至青祁氵?合流。昔时氵?广二十里,袤十八里,与五里湖相通,出浦岭、独山门,入太湖。

○望亭镇县南四十五里,与苏州府吴县接界。孙吴时置亭于此,曰御亭。晋咸和三年,顾?监晋陵军,讨苏峻将张健,筑垒于御亭以拒之。隋置御亭驿。唐改曰望亭。光启中置屯于此。大顺初,孙儒作乱,据广陵,遣其党刘建锋据常州,破无锡望亭诸屯,围苏州。又光化初,钱Α将顾全武拔苏州,追败淮南将周本于望亭,是也。今为运道所经,有望亭堰。《宋史》:熙宁元年,提举两浙河渠胡淮,请治常州望亭堰以通漕。政和六年,发运副使应安道,请望亭仍旧置闸。淳熙九年,知常州章冲言:望亭堰闸,置于唐之至德,而废于本朝之嘉?,至元?七年复置,未几又废。臣谓设此堰闸有三利:阳羡诸渎水,奔趣而下,有以节之,则当潦岁,平江三邑必无下流淫溢之患,一也。自常州至望亭百三十五里,运河有所节,则沿河之田可资以灌溉,二也。每岁冬春之交,重辋及使命往来,多苦浅涸,今启闭以时,足通舟楫,复免车亩灌注之劳,三也。嘉泰三年,常州守臣李珏,复请修建望亭上下二闸,固护水源,从之。议者尝言望亭堰所以遏常、润之水,不使东下,宜严其启闭,以管辖属之苏州,庶可免盗决之患。或又言望亭堰设,于苏州未见其利,而常郡先被涨溢之患。盖节宣所系,不止望亭也。今有巡司戍守。

潘葑镇县西北十八里。朱梁乾化三年,吴越钱传?攻常州,营于潘葑,淮南将徐温击却之。今为往来通道。又北十二里曰洛社市。○竹塘市,在县东北六十里,与江阴县接界。又县北三十里为高陆堰市,商旅所聚,道出江阴。

宜兴县府南百二十里。南至浙江长兴县百四十里,西南至广德州百八十里,西至江宁府溧阳县九十里,西北至镇江府金坛县百二十里。秦置阳羡县。汉五年封功臣灵常为侯邑,属会稽郡。后汉属吴郡。三国吴属吴兴郡。晋初因之,永嘉中析置义兴郡。宋、齐因之。隋郡废,改县曰义兴,属常州。唐武德七年置南兴州。八年州废,仍隶常州。宋太平兴国初,避讳,改曰宜兴。宋末改置南兴军。元至元十五年,升为宜兴府。二十年仍降为县。明年又升为府,兼置宜兴县隶焉。元贞初,府县俱废,改为宜兴州。至正十六年为张士诚所据。明年,归于明。洪武初复曰宜兴县。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三百四十里。

○阳羡城在县南五里。《志》云:孙吴赤乌二年,城阳羡。晋永嘉四年,阳羡人周圯三兴义兵,讨贼有功,因置义兴郡以宠之。沈约曰:永兴元年所置也,郡治阳羡县。隋废郡,因以义兴名县。唐武德三年归附。六年陷于辅公┙。明年公┙平,置南兴州治焉,又析置阳羡县为属邑。八年复废入义兴。光启三年,杭州刺史钱Α,遣将杜棱等讨薛朗逐镇海节度使周宝之罪,败朗将李君?往于阳羡,即故城矣。《寰宇记》:阳羡故城,一名虾虎城。《纪胜》云:城前临荆溪,后阻河,左右俱堑,有濠周一里九十步。今县治即其故址。

国山城县西南五十里。晋永兴初,分阳羡地置县,属义兴郡。宋因之。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义兴太守刘延熙举郡应之,宋主遣吴喜击东军,喜自永世至国山,击败东军,进屯吴城,斩延熙将杨玄,遂进逼义兴,吴城盖在国山北也。齐亦为国山县。梁、陈因之。隋废。《九域志》:吴城,一名太伯城,在县西南二十里。○临津城,在县西五十里,亦晋置,属义兴郡。宋、齐因之。隋废。唐武德七年复置临津县,属南兴州。八年,废。《志》云:城南临荆溪,故址犹存。

绥安城县西南八十里。刘宋永初三年,分广德长城,阳羡等县地置县,属义兴郡。齐因之。梁末,尝置大梁郡治焉。陈废郡。或云县亦陈所废也。又义乡城,在县东南八十里,晋所置县。今入长兴县界。

○君山县西南三十里。旧名荆南山,以在荆溪南也。高二百三十仞,周八十五里,山巅有池,岩洞绝胜,一名铜官山。《志》云:山之西峰曰敷金岭,一名小心山,又西南曰横山,亦名大芦山,即君山西麓也。其东麓为静乐山,南麓曰芙蓉山,北麓则曰南岳,吴孙皓封国山禅于此。取汉武移衡山于?霍之义,谓之南岳山,在今县西南二十里。

国山县西南五十里。高百二十五仞,延袤三十六里。一名离墨山,相传钟离墨得仙于此山。西麓即国山故城也。又名九斗山,山有九岭相连,形如覆斗。亦曰升山。孙吴五凤二年,山大石自立。天玺初,有石裂十余丈成室,孙皓侈为天瑞,遣司徒董朝等行封禅礼。梁天监八年,或请封会稽,禅国山,不果。其东南曰善卷洞,一名龙岩洞,有三,一曰乾洞,其二曰大、小水洞。相传周幽王二年,洞忽自裂,门广二十尺,初入若险仄,中极平旷,可坐千人。○烟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有数峰,四面环峙。又有甑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以云气腾涌而名。香兰山县东南五十里。斗入太湖五里,有石麓如岸者二,南曰大兰山,北曰小兰山,相连二里,产兰。《志》云:兰山周二十五里,一名石兰山,屹峙湖滨,与湖州安吉、长兴接境。宋置香兰司及香兰寨以控扼之。今有湖汊巡司在山西五里。○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产茶,唐时入贡,因名。又蒿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亦产茶。

章山县西南六十里。一名黄山,亦曰芳岩,周广六十八里。相接者曰沸泉山、武花山,连亘入宁国县界。《志》云:县西南七十里有龙池山,峰峦峻耸,登览无际。又分界山,在县西南百里,入广德州界,宋置分界寨于此。○义山,在县东八十里,东临太湖,西抵县南六十里之垂脚岭,入长兴县界,又有啄木岭,亦在县南。○计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之西峰曰金鹅山。《胜览》:唐初尝置鹅州于义兴,盖以山名,今正史不载。

[C048]山县西北七十里,周三十里有奇,与溧阳县接界。后汉建武中,封蒋澄为[C048]乡亭侯。今县西六十五里有故[C048]乡亭,盖以山名。余详见溧阳县。○柚山,在县西北九十里洮湖上,与湖中大坏山对峙,巨石瞰湖,延袤三四里。《志》云:湖中有大小坏山,又有渐山,以山石渐渐而名也。湖西又有烈山。皆与溧阳县接界。○张公洞,在县东南五十三里,亦曰张公山,高千仞,周五里,三面皆飞崖绝壁,惟北向一窦可入,最为奇胜,《道书》以为第五十八福地。

○太湖县东北四十五里。道通吴郡吴兴,最为捷径。明初,张士诚遣兵据宜兴,太祖命徐达等攻之,曰:宜兴城小而坚,未易猝拔,城东通太湖,张士诚饷道所繇,若断其饷道,破之必矣。达奉命,宜兴果下。既而命将东伐,亦自宜兴取道太湖,攻其湖州。《志》云:湖自县南越兰山,抵董塘岭,入长兴界,北越竹山,抵百渎口,分水墩,入武进县界。今自县东入湖之道曰马泛,北趣黄土氵?,东北趣竹山港,皆通太湖也。竹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湖滨小阜也,与夫椒山相对。黄土氵?,在县北五十里,亦名白鱼荡。

洮湖县西北百里,与溧阳金坛分界。一名长荡湖。今详见大川洮湖。又滆湖,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与武进县中流分界,东接太湖,北通漕河。

运河在城北。西接荆溪,北抵滆湖,又北达郡南之运河。宋淳熙间重浚。明洪武二十七年,亦尝浚治。又东蠡河,在县东十五里,东南流入太湖,宋咸平中重浚。○便民河,在县城西,自县西二十里?浰氵?,东抵城下,长三十里。成化中开浚。一名后袁河。

荆溪在城南。其在城西者亦曰西溪,在城东者亦曰东溪,凡广德、溧阳、金坛,并县西诸山涧水,俱流汇于西溪,乃贯城绕郭为东溪,以下太湖。旧《志》:荆溪上承百渎,兼受数郡之水。是也。宋泰始二年,吴喜逼义兴,渡水攻其城,克之。今谓之东九里河,西九里河,河流甚长,土人以九计里,因名。《水利考》:宜兴为溪者九,而荆溪为诸水之会,今自县东分二流,其一北达常州为漕河,溧阳运船,俱繇此出。其一东达太湖,谓之东泻溪。本名东舍,讹曰泻。一名蒙溪。春时,两岸多藤花,照映水中,因名罨画溪。又名五云溪。《志》云:东舍溪在县东南三十六里,荆溪下流也。祝氏云:《汉志》注中,江出芜湖西南,东至阳羡入海,即荆溪矣。盖溪上承诸川委流,下注震泽,达松江以入海,江以南大川也。又有荆溪自县南入长兴县,下流合于苕溪,或以为发源荆南山,合众流而南出云。○γ溪,在县东南五里,源出君山北,入荆溪。又竹溪,在县东南三十六里,源出垂脚岭,东北入太湖。章溪县西南七十里。源出章山,流经国山故城西,又北入于荆溪。又塞溪,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洮湖,经县西三十五里之洋氵?,又东入于荆溪。○白?径,在县西三十六里。《尔雅》:直波为径,东经县西二十六里之?浰氵?,合于荆溪。《志》云:白云径南北长三十余里,又有孟径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刺史孟简所浚,以杀滆湖波涛之势,南入塞溪,因名。又有章浦,在县西二十五里,旧有亭,晋周札封章浦亭侯,即此处云。

百渎《志》云:在县西南七十五里者为上渎,县北六十里为下渎。昔以荆溪居数郡下流,于太湖口疏百泒以分其势,又开横塘袤四十里以贯之,导荆溪下太湖,濒湖畎浍皆通焉,后渐废。宋治平中,楼闶知宜兴所浚者,四十二渎而已。《胜览》云:横塘直南北以经之,百渎列东西以纬之。单锷尝言:自芜湖、溧阳、五堰、达吴江,犹人一身,五堰为首,荆溪为咽,百渎为心,震泽为腹。是也。隆兴二年,常州守臣刘唐稽言:宜兴之水,藉百渎以疏泄,近岁阻于吴江石塘,流行不快,而百渎亦至堙塞,存者无几,宜仍旧开通,为公私之便。不果。今自县北至县东南,以渎名者,凡数十处,皆源流断续。弘治中,尝开浚三十余渎。正德中亦尝开浚,寻复湮塞。说者谓东坝筑而荆溪之流杀,荆溪杀而百渎中绝矣。

夹?干渎在县西北。昔时泄长荡湖之水东入滆湖,繇滆湖入大吴渎、塘口渎、白鱼湾、高梅渎及白鹤溪而北,入常州运河,又繇运河分流入一十四渎,注于大江,今名存实湮。弘治中,水利佥事伍性,议开夹?干通流,以杀荆溪上流诸水,则震泽必无涨溢之患,而三州民田必甚利,议不果行。○张渚镇县西南九十里。元设茶园提领所二处,以掌茶税。明初改设批验茶引所于此,寻废。洪武三十五年复设,今商旅骈集于此,有张渚巡司戍守。○湖没镇,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有巡司,洪武三年建。又有下邾巡司,在县东北四十里,亦洪武三年建,湖滨津要处也。

赵庄县南三十里,与县东南三十里蜀山相对。又边庄,在县南四十五里,又五里有省庄。《志》云:南唐时封疆止此,营屯戍守,与吴越为交境之备。○计亭,在县北二十里。《舆程记》作?亭,误也。今有计亭桥,自亭而北三十里,地名浪打川,又北为新渎桥,自县趋府城之通道也。

长桥在县治南,跨荆溪上。《志》云:桥延袤五十步,高二丈七尺,广过之。陆澄《地抄》:桥创自东汉袁府君圯,即晋周处斩蛟处。宋泰始二年,吴喜自国山进逼义兴,太守刘延熙栅断长桥,保郡自守,即此。宋景德以后,屡经修建。元丰中,改名荆溪桥。自元至今,凡再葺治云。江阴县府东北九十里。东至苏州府常熟县百二十里,东南至苏州府百八十里,北至靖江县三十里,西北至扬州府泰兴县百十里。汉毗陵县地。晋太康二年,析置暨阳县,属毗陵郡。宋、齐属晋陵郡。梁敬帝时,始置江阴县,兼置江阴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常州。唐武德三年,置暨州。九年,州废,县仍属常州。南唐升元中,置江阴军,领江阴县。宋熙宁初,军废。绍兴初,复建为军,寻废。三十一年,复置江阴军。元为江阴路,寻降为州,属常州路,寻直隶行省。至正中,陷于张士诚。既而明师克之,改曰连洋州,既复为江阴州。洪武初,改州为县。今城周九里,编户四百里。

○暨阳废县县东四十里。晋太康初所置县也。《寰宇记》云:本名莫城,汉莫宠所筑,以捍海寇,晋置暨阳县于此。隋省。唐武德三年,复置暨阳县,属暨州。九年,仍省入江阴县。又江阴故城,在今县治东北。《祥符图经》:城周十三里,北濒大江,杨吴天?十年所筑,内为子城。宋庆元五年重修。元初毁。至正十二年盗起,城邑残破。十四年为张士诚将黄传所据。又三年,明师克之,初筑土城。龙凤十二年,?以砖石,周九里有奇。嘉靖中,复增筑。今城墉屹然为江干锁钥。

利城废县县西五十里。《宋志》:晋元帝初,割海虞北境置利城县。永和中,移出京口。梁末,又析暨阳置利城、梁丰二县,属江阴郡。陈因之。隋废。唐复置,属暨州,寻与州俱废。《志》云:晋即海虞北境置利城县。宋元嘉中迁于武进之利浦。今有利城镇。又梁丰废县,在县西南,亦梁置。隋废。舰浦城县西十八里。《志》云:陈至德初,江阴郡守倪启徙江阴县,治夏浦,筑此城,亦曰夏城。又县东三十里有陶城,其相近者又有闾城、郭城,相传皆南唐屯戍处。又有东西二舜城,在县东七十里,今曰东顺乡、西顺乡。

○君山城北一里,县之主山也,突起平野,俯临大江,一名瞰江山。宋南渡后,置营寨于山麓,有事时,此为战守要地。又北四里曰黄山,与君山皆以春申君名也,峰如席帽,上有石室,为杨吴时烽火之所,山之西曰马鞍山,北曰鹅鼻山,其形尖斜如鹅鼻,俗名鹅眉嘴,凸出大江,称为险要。又浮山,在县东北大江中,西临石碇,一名巫山,为江海门户,所谓巫门之隘也。《志》云:县北七里有大石山,山绝顶有石,高数十丈,俯瞰江水,其相接者曰小石山,俗呼为大石湾、小石湾。又东北五里曰萧山,亦曰小山,皆滨江形胜云。○彭公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俗传汉彭越收江南,尝营于此山之东,因名。

香山县东二十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尝遣美人采香于此,上有采香径,近大江。《十国纪年》:梁贞明五年,吴越攻常州,徐温率兵拒之,陈璋以舟师下海门出其后,张可琮以江阴兵从陈璋,败吴越兵于香湾,即此地也。又沙山,在县东四十五里,相传初本平地。晋宋间,江水泛涨,涌沙石成山。梁贞明五年,吴越侵淮南,战于沙山,为淮南所败,即此。

秦望山县西南二十七里。本名峨耳山,秦始皇常登此四望,因名。明初遣兵取江阴,张士诚据守于此,以拒王师,诸将乘风雨夺其山,进薄城西,遂克之。今自县之郡,此为通道。又青山在县西南十里,秀锐孤立,上有干将冶炉九所。宋齐丘撰徐温祠堂碑云:江阴之役,遇贼兵于覆釜之上,盖即青山云。○顾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与常熟无锡分界处也,亦曰香山。

○大江城北一里。县境倚江为险,自昔为控守重地。刘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犯至瓜步,建康震惧,陈舰列营,连亘江滨,自采石至暨阳六七百里。五代时,吴越、淮南,往往角逐于此。宋南渡后,江阴之防尤重。建炎三年,刘光世、韩世忠,皆军江阴,以备金人海道之师。绍兴四年,命滨江诸州军,皆增设横江水军。隆兴二年,又以江阴、通泰、海道,江面阔远,命范荣专一捍御江阴至通州料角一带。乾道八年,知江阴军向子丰言:江阴军临大江下流,北与通泰相对,东连海道,西接镇江,最为控扼,今军备废弛,望仍旧分兵屯驻。元延?中,两淮运使宋文瓒言:江阴、通泰、江海门户,而镇江、真州次之。是也。明初,以江阴为江津要冲,命将克江阴,使吴良守之,张士诚遂不能越江而有江北,亦不能溯江以窥金陵。《江防考》:县境大江,上自武进界桃花港,下至常熟县之界泾,凡百里,中间港浦二十有四,皆可登涉。其哨守之处为青草沙,自是而西北,有蒲沙,又西为唐沙。青草沙东南通福山港,蒲沙东北通狼山,乃天设之险,江阴之外户也,三沙之中,巫山门在焉,亦曰巫子门。明初,张士诚以舟师出马驮沙,溯流侵江阴,太祖亲帅兵自镇江东讨,追败之于巫子门,是也。

运河在城南。北引大江,繇黄田港贯城而南,至县南十里,经蔡泾闸,亦曰南闸,又曰下闸,又南十七里历月城桥,又十里至青?镇,又南三十五里达五泻河,出高桥合无锡运河。宋皇?中疏浚。明永乐十一年复浚。

横河在城东。亦引黄田港贯城而东,达县东六十四里之谷渎港。宋天禧中,知军崔立浚治。明洪武二十八年重浚。《志》云:谷渎港东一里曰令节港,西一里曰范港,俱北引江水,南合谷渎港,又南为三河口分二流,一接无锡新河,一入于长河,今有范港巡司在县东六十里,又东即常熟县界,至县治凡三十六里。○长河,在县东南十里,自运河分流,经县东南十五里繇里山,曰繇里泾,又东南亦注于无锡县之新河。

申浦县西三十里。一名申港,相传春申君所开。导江南流,置田为上下屯,又南经武进县界,分为二,东入无锡五泻河,西入武进三山港,俱达于运河。唐兴元初,韩?镇润州,造楼船,繇海门大阅至申浦而还。宋隆兴二年,议开申、利二港,上通运河。乾道二年,漕臣姜诜等请造蔡泾闸,及开申港上流横石,次浚利港以泄水势。《志》云:宋设申港寨,又设巡司于此。元因之。明初废。洪武二十四年,亦尝浚治。弘治六年复浚。又利港,在县西五十里,导江水南行,入武进界,下流亦达于运河。洪武二十一年开浚。弘治六年,工部侍郎徐贯治三吴水利,发民浚申、利二港及桃花港,以疏积水,三港中,利港为役最巨。正德六年,又尝浚治,自利港而西十五里,即武进县之桃花港也。《志》云:桃花港,自大江分流而南,合县西六十里之立埭河,而入武进县界。

黄田港县北二里。相传春申君所开,导江水溉田,因名。邑人于江口置闸,号上闸,于县西南十里蔡泾口置闸,曰下闸。旧有支港数十处今多为潮沙所湮。其南接于运河。《江防考》:黄田港切近县治,最为要害,宋置营军戍守。县西南十里曰蔡泾,西接夏港,东通黄田,有蔡泾闸,又东绝运河而接于横河。明天顺间,武进奔牛、吕城坝闸颓坏,运道浅淤,议改从孟渎、蔡泾出江,漕舟多遭覆溺,乃复治故道。

夏港县西十里。北通大江,东南行出蔡泾闸,与黄田闸合流入运河。其支流为崇沟河,在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北山塘,南合武进县之三山港。《江防考》:县境通潮诸港、黄田、夏港,最为津要。宋置夏港寨,自港口而西九十里,即武进之孟河口也。明初置利港巡司于利港东。天顺初移于夏港口,仍曰利港巡司。《志》云:司在今县西二十里。○新沟港,在县西二十里,亦自大江而南,合武进之三山港。正德七年重浚。

石头港县东三十里。北通大江,南入横河。有石头港巡司。宋淳熙中,知常州章冲言:州东北澡港、利港、黄田港、夏港、五斗港,江阴东之赵港、白沙港、石头港、陈港、蔡港、范港、令节港,皆古人开导,以为灌溉之利,今所在湮塞,宜随宜浚导。《志》云:白沙港在县东十里,雷沟港在县东三十五里,又东二里曰陈港,又东十一里曰蔡港,俱北达大江,南达横河,宋滨江置戍处也。○石牌港,在县东二十里,亦自大江通横河。《志》云:县东十八里有真山,一名甑山,有大石横亘江流中,因名石筏山,又曰筏梁山,亦名石牌山,港因以名也。宋置石牌巡司。元因之。明初,张士诚遣兵袭江阴,明师败之于石牌港,即此。

○杨舍镇县东五十五里,旧有杨家港。宋乾道六年,命两浙运副刘敏士等,于杨家港东,开河置闸,通行盐船,仍拨官兵守卫,并不时挑浚。自是商旅聚集,谓之杨舍镇,为沿江冲要。嘉靖中,以倭乱置堡设营,以参将领之,与常熟之福山、通州之狼山,相为应援,江中有褚家沙,北与狼山密迩,亦分兵戍守。自是而东,江流浩瀚,直接大海,捍御为难,西上则至孟河一带,江面颇狭,又多阴沙,大?宗难于转舒,故防卫以杨舍为切。

青?镇县南四十里,运河所经。又南四里曰四河口,自运河分枝,东通常熟,西达武进,其南北即运河经流。旧《志》:县滨江为险,而青?实腹里之冲要。○长泾镇,在县东七十里,居民稠密,与无锡县分界。繇此出常熟,亦为通道。

六射垛寨县北四里。相传为秦始皇射垛。宋置寨于此,以控扼江滨。县西十八里有弩台,盖亦昔时守御处。又有小石山寨,在小石山下,亦宋置。○石桥寨,在县东四十里。《十国纪年》:宋伐南唐,吴越亦取其江阴宁远军石桥寨。其地有石桥,今为石桥市。《志》云:石桥东有故宁远寨,又县东南四十里有安边寨,俱南唐所置,今废。明教寺,即故安边寨也。靖江县府东北百十里。东至海口六十里,北至扬州府泰兴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泰州如皋县界三十里。本江阴县之马驮沙。元末,张士诚将朱定、徐泰常据此,筑土城,周七里有奇,寻为明师所克。明初仍属江阴县。成化七年置今县。十三年,因故城修筑。正德初,复增修完固。今编户五十七里。

○孤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旧在大江中,去岸五六里,距山百步有石碇,亦在水中,与江阴浮山相对。成化八年,潮沙壅积,转而成田。今山在平陆矣。

○大江在县东南。《志》云:县本江中一洲,曰马驮沙,中分为二,曰马驮东沙、马驮西沙。江环四面,自县西至孟渎百余里,又西至金陵四百里,大江滔滔而下,至此分为二以入海。县居江海之交,中流屹立,实京口、金陵之锁钥也。天启以来,潮沙壅积,县北大江竟为平陆,因开界河与泰兴缘河为境。《江防考》:县横亘江津,东枕孤山,西引黄山,地方二百余里,汊港浩繁。若结水寨,屯重兵与江阴、泰兴相犄角,使窥伺者不敢轶出其间,亦绸缪未雨之策。

展苏港县西二里。又县西十五里有南新港,有新港巡司。《志》云:元初设马驮沙巡司。明初改建于马驮西沙,后为潮汐冲坍。永乐四年移于新港云。又有大新港,在县西南十五里。○澜港,在县西通城河。又县西北十里有杨铁港,又西北三四里有范家、徐家等港,县西北五里曰蔡家港。明初张士诚遣兵援泰州,舟师次范蔡港,疑即此二港云。今堙。孤山港县东北十二里。以近孤山而名。又县西南十二里有焦山港,其西里许曰杨机港,又西南二里曰西杨机港。旧《志》:县滨江诸港,凡六十有四,今西北一带,多为潮沙所湮,而东南一带,亦决塞不时云。○蟛蜞港,在县东十五里。正德二年,议建东沙巡司于此。○开沙村在县东南十五里,有开沙港。又县东有面条沙,县西有西官沙,西南有新沙,稍西曰小沙。其在境内者,又有青草、朱家、段头等沙,皆以渐壅积,民田其间,聚为村落。

于塘村在县西北三十里。旧为晋陵县地。元置于塘巡司。明初以司在江北新河口,因改属泰兴县。今为两县接境处。

◇镇江府东南至常州府百八十里,西南至宁国府四百五十里,西至江宁府二百里,北渡江至扬州府五十里。自府治至江宁府见上,至京师二千三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吴地,后属越。战国属楚。秦为会稽郡地。汉因之。后汉属吴郡。三国吴曰京口镇汉建安十三年,孙权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城。十六年,迁建业,复于此置京督为重镇。《南齐志》:吴置幽州牧,屯兵于此。《尔雅》曰:丘绝高曰京。盖丹徒城凭山临江,故有京口之名。晋初属毗陵郡。永嘉五年,为晋陵郡治详见常州府,继又侨置徐、兖二州,谓之北府按《晋志》:郗鉴为徐、兖二州刺史,成帝时,苏峻平后,自广陵还镇京口。又穆帝永和中,自海虞移东海郡,出居京口。盖是时二州移镇无常,而徐州留局恒置于京口也。又六朝都建康,每谓姑孰为南州,历阳为西府,而京口则谓之北府。宋为南徐州治宋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州。元嘉八年,分江北为南兖州,而南徐州独治京口,并置南东海郡。齐、梁因之《隋志》:南东海郡,梁改为兰陵郡。陈复曰东海,以至于陈,京口常为重镇。隋平陈,州郡俱废为延陵县。开皇十五年,置润州以州东润浦为名。大业初,州废,属江都郡。唐武德三年,复曰润州。天宝初,曰丹阳郡。乾元初,复故《志》云:时置丹阳军于此。建中初,置镇海节度于此。南唐亦为重镇唐乾宁中,钱?移镇海节度于杭州,而润州为淮南所有,既而淮南复置镇海军于此,领润、升、常、宣、歙、池六州。南唐亦为镇海军治。宋仍曰润州。开宝八年,改军名曰镇江。政和三年,升镇江府以徽宗潜邸也。元曰镇江路。明初曰江淮府,寻曰镇江府,直隶京师,领县三。今仍曰镇江府。

府内控江、湖,北拒淮、泗,山川形胜,自昔用武处也。杜佑曰:京口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至。六朝时,以京口为台城门户孔坦以郗鉴自京口援京城,曰:本不须召郗公,使东门无限。王僧辨谓陈霸先曰:委公北门是也,锁钥不可不重也。晋咸和初,郗鉴镇徐州,苏峻之乱,鉴据要害,立营垒,以遏贼东下之锋,贼势遂阻。元兴末,桓玄作乱,刘裕举兵京口,晋室复定。及裕代晋,以京口要地,去建康密迩,非宗室近亲,不使居之。盖肘腋攸关。隋之亡陈,京口实为兵锋也。唐之中叶,以镇海为重镇,浙西安危,系于润州。宋南渡以后,常驻重军于此,以控江口。乐史宋人,撰《坐知天下记》及《太平寰宇记》曰:京口西距汉沔,东连海峤,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刘宁止曰:京口控扼大江,是为浙西门户。陈亮曰:京口连冈三面,大江横陈于前,江旁极目千里,势如虎之出穴,昔人谓京口酒可饮,兵可用,而北府之兵,为天下雄。盖地势然也。采石之与京口,股肱建业,实有据险临前之势,而非止于靳靳自守者。说者曰:京口凭江为险,然而陵谷之变,今昔不同,曹丕见江流汹涌,以为天限南北。陈孔范亦曰:长江天堑,寇岂能飞渡?盖以江流为可恃也。然考晋建兴末,祖逖自京口渡江,中流击楫矣。义熙六年,刘裕灭南燕,会卢循袭建康,裕卷甲南还,自广陵济江,出京口。梁承圣二年,陈霸先自丹徒济江,围齐广陵。隋开皇九年,贺若弼自广陵济江,拔京口。唐武德三年,李子通亦自广陵济江,取京口以蹙沈法兴,自是以后,南北渡者,皆以京口为通津。昔人谓采石渡江,江面比瓜洲为狭,故繇采石济者,常居十之七。夫自唐以来,沙洲日积,江面南北相距,仅七八里唐初,江面阔四十里,其后沙壅为瓜洲。开元中,江面阔二十五里。宋时洲渚益广,绍兴中,江面犹阔十八里。明嘉靖以来,江面仅阔七八里,又有谈家洲横列其中,南北渡口,晴明时一苇可杭也。故昔日之采石比京口为重,而今日之京口比采石为切,消息之理也。《江防考》:京口西接石头,东至大海,北距广陵,而金、焦、障其中流,实天设之险,繇京口抵石头,凡二百里,高冈逼岸,宛如长城,未易登犯,繇京口而东至孟渎,七十余里,或高峰横亘,或江泥沙淖,或洲渚错列。所谓二十八港者,皆浅涩短狭,难以通行,故江岸之防。惟在京口,而江中置防,则?山为最要云。丹徒县附郭。本吴之朱方邑。汉置丹徒县,属会稽郡。后汉属吴郡。三国吴嘉禾三年,改曰武进县。晋太康二年复曰丹徒,为毗陵郡治,寻还治毗陵县。永嘉末,又为晋陵郡治。义熙中,复还晋陵县,以丹徒属南东海郡,亦为南徐州治。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废州及郡,并废县入延陵县,寻又移延陵县于此,为润州治。大业初,州复废。唐武德三年,移延陵县还故治,仍置丹徒县,润州治焉。今编户二百七十里。

○京城今府治。春秋之朱方也。《左传》:襄二十八年,齐庆封奔吴,吴句余与之朱方。昭四年,楚灵王使屈申围朱方,克之,后名谷阳。秦曰丹徒,相传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凿京岘以败其势,因名也。汉为丹徒县治。景帝三年,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亡走,保于江南丹徒。后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徙镇于此,筑京城,周三百六十步,于南面、西面,各开一门,因京岘山为名,号曰京镇,寻移秣陵,使孙何镇焉。晋太兴初,以晋陵郡及丹徒县并治京口,是也。《志》云:城因山为垒,俯临江津,故曰京口。梁大同十年,幸京口城。隋开皇九年,分道伐陈,贺若弼自广陵出京口,寻置延陵镇。唐复曰丹徒。《城邑考》:郡有子城,周六百三十步,即三国吴所筑,内外皆?以甓,号铁瓮城,晋郗鉴、王恭镇此,皆更为营缮。南唐末,刺史林仁肇复修之。又有东西夹城,共长十二里有奇,相传唐太和中,观察使王播所筑,又凿隍环其外。乾符中,周宝为润帅,更筑罗城,周二十余里,其东门曰青阳门。光启三年,镇海军乱,宝自青阳门出走常州,是也,其西门曰登云,南门曰通吴,又东南曰朱方,而南水门曰利涉。宋元因之。明初,耿再成因故址修筑,有门四:东朝阳、南虎踞、西金银、北定波,又为南北二水关,城周二十六里有奇。

○北固山在城北一里府治后,下临长江。自晋以来,郡治皆据其上,三面临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因名,盖郡之主山也。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军瓜步,声言渡江,诏分军备御于北固、蒜山、西津、谏壁、焦山,皆置军以防突犯。《梁书·萧正义传》:京城西有别岭入江,高数十丈,号曰北固,蔡谟起楼其上,大同十年,武帝登望久之,曰:此岭下足须固守,然于京口,实乃壮观。于是改楼曰北顾楼。太清初,朱异曰:陛下昔登北顾亭以望,谓江右有反气,骨肉为戎首,即此时也。及侯景之乱,其言果验。唐上元初,刘展作乱据广陵,江淮都统李?亘屯京口,辟北固为兵场,插木以塞江口,寻为展所败。今有甘露寺据山上,三国吴甘露中所建也。

京岘山城东五里。一名丹徒岘,相传即秦时所凿以泄王气处,京口、京镇皆因以名。《梁典》:武帝望京岘,盘纡似龙,因掘二湖于山下,曰龙目湖,今湮。唐建中末,镇海节度韩?以汴、洛多故,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是也。或谓之荆岘,又云此为京山。今府西南五里为岘山云。○黄鹤山,在府西南三里,一名黄鹄山,俗名鸿鹤山,宋戴?尝隐此,一名戴公山。

银山在城西二里江口。旧名土山。以山形壁立,俗名竖土山。宋避英宗讳曰植土山。唐刘禹锡诗:土山京口峻。谓此。元皇庆二年,敕镇江路建银山寺,以与金山对峙,而名其别阜曰玉山,临江耸立,上有龙王庙。宋建炎四年,韩世忠屯焦山以邀兀术归路,兀术遣人约日会战,世忠谓诸将曰:是间形势,无如金山对岸龙王庙者,寇必登此观我虚实。乃遣兵伏庙中及岸侧,遣人乘舟望之,戒曰:闻江中鼓声而发,贼果至,擒其两骑。俗本作金山龙王庙,误也。蒜山府西三里江岸上。山多泽蒜,因名。或云吴周瑜与诸葛武侯谋拒曹操于此,因曰算山。晋隆安五年,孙恩浮海,奄至丹徒,楼船千艘,鼓噪登蒜山,刘裕率众奔击,大破之,恩狼狈还船。唐上元二年,田神功击刘展于京口,遣别将先自白沙济江,趣下蜀,神功自将军瓜洲,将济江,展将步骑万余,陈蒜山以拒之,为下蜀之师所败。南唐徐知诰尝游蒜山,除地为广场,大会僚属,其下为漕渠所经。宋庆历中,疏蒜山漕渠达江。旧《志》云:山宽广可容万人,宋、元间沦入于江,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峰是也。白沙,见仪真县。下蜀,见句容县。

金山府西北七里大江中。风涛环绕,势欲飞动,一名浮玉山,一名互父山。又名获苻山,相传晋破苻坚,献俘山下,因名也。亦名伏牛山。《唐志》:贡伏牛山铜器。谓此。亦名头陀岩。《志》云:唐裴头陀挂锡于此,于水际获金数镒,故又名金山。或曰:梁天监四年,于金山修水陆会,则金山盖古名也。唐上元中,田神功自瓜洲渡江击刘展,舟至金山,大风,不得渡,还军瓜洲。建中四年,时朱Г作乱,南方藩镇,皆据境自强,扬州帅陈少游以甲士临江大阅,镇海帅韩?亦发舟师,耀武于京江以应之,又临金山与少游会。宋建炎中,韩世忠邀兀术于镇江,相持于黄天荡,世忠以海舰进泊金山下,命工锻铁相连为长绠,贯以大钩,以授士之骁捷者,敌舟至,则分为两道出其背,每缒一绠,则曳一敌舟沉之,寇大窘。绍兴中,金亮入寇至瓜洲,虞允文驰诣京口,会诸将杨存中等,临江按试水军,命战士踏车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回转如飞,敌相顾骇愕。《郡志》:金山,宋大中祥符五年改曰龙游山,天禧中复故。其顶曰金鳌峰、妙高峰,有浮图冠其上,汪藻所云“揽数州之秀于俯仰之间”者也。其岩洞泉石,类多名胜。《里道记》:金山北岸为瓜洲渡,南岸直西津渡口,俗所谓西马头也。其西去仪真县高资港不过四十余里,实为中流之险。

焦山府东北九里江中。与金山并峙,相去十五里,以后汉处士焦光隐此而名。或名谯山,亦曰浮玉山。刘宋元嘉中,以魏人临江,尝分兵戍此。唐时有谯山戍,盖焦与谯通称也。宋建炎中,韩世忠以八千人屯焦山,以邀兀术渡江北归之道。德?初,张世杰与刘师勇等,帅舟师次焦山,碇江中流。元阿术登石公山望之,曰:可烧而走也,遂前战,世杰败走?山。今山巅盘礴处曰焦仙岭,其旁岩洞参差,奇胜不一,山之余峰东出,有二岛对峙江流中,曰海门山,亦名海门关,又谓之双峰山也。《里道记》:焦山南岸曰东马头,以山为捍蔽,金、焦、北固,世称为京口三山云。○石公山,在府东北八里,濒江与焦山对峙,元阿术登此以望宋军处也。

长山府南二十五里。上有灵泉,其流与练湖通,溉田甚多。又五州山,在府西三十里,相传登山绝顶,望见五州。又西二十里曰曹山,建文末,燕王渡江尝驻于此。○高骊山,在府西南七十里,《隋志》以为境内之名山也,亦曰句骊山。

?山府东北六十里,滨大江。宋置?山寨于此。建炎三年,金人治舟师,欲繇海道窥浙,遣韩世忠控守?山、福山一带。德?初,张世杰败绩于焦山,退泊?山。明嘉靖三年,?山贼袁效等作乱,官军讨平之。《江防考》:?山屹立江滨,江中有顺江,匾檐诸沙,动亘数里,为之外护,舟行其间,仅通一路,矢石可及,况当江流,自东而西而北,转屈之间,层峰峭壁,俯瞰湍波,若屯设重兵,水陆协守,贼必不敢越此而西也。江北岸适与周家桥相对,实京口之咽喉,留都之门户。嘉靖三十二年,以倭寇充斥,议设?山营把总一员,上自府西高资镇,下至安港百五十里,皆其汛地。山西里许曰大港口。万历四年,建把总公署于此,为控扼要地。

○大江府西北二里。即扬子江也,亦曰京江。自杨州府仪真县高资港,至常州府孟渎口,凡二百五十余里,北岸与扬州府对境。魏曹丕出广陵,临大江,叹为天限南北。晋祖逖中流击楫,誓清中原,皆此处也。《杂说》云:晋末卢循之乱,刘裕自广陵济江至京口,时风涛大作,裕舟移而风止。梁侯景之乱,邵陵王纶自钟离还军,济江趣京口,中流风起,人马溺者什一二,识者以为成败之征也。今城西北三里曰西津渡,为南北对渡口,古谓之西渚。刘宋元徽四年,建平王景素举兵京口,朝命分遣张保,将水军讨之,保泊西渚,为景素左右所败。唐时亦曰蒜山渡。宋置西津寨于此,俗谓之西马头,即江口也。亦曰京口港。《类集》云:江至金山分为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