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

◇徐州东至淮安府邳州百八十里,西南至凤阳府寿州四百八十里,西至河南归德府五百十里,北至山东兖州府三百六十里。自州治至江宁府一千里,至京师二千里。《禹贡》徐州之域,古大彭氏国也。春秋、战国属宋,后属楚。秦属泗水郡。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此孟康曰:陈为西楚,江陵为南楚。此为东楚,项羽改为西楚,而以吴为东楚。汉为楚国。地节元年,改为彭城郡,寻复故。后汉亦为楚国,章帝改为彭城国。晋因之,仍立徐州,以为重镇东晋初,徐州陷没,元帝侨置徐州于淮南,又置南徐州于江南,其后移改不恒。太元九年,复置徐州于此。义熙七年,又改为北徐州。今详见州域形势。宋亦为徐州及彭城、沛二郡。泰始中,没于后魏,亦置徐州及彭城郡后魏置东南道大行台于此。东魏及高齐因之。后周改置总管府。隋初废郡。炀帝废州,仍曰彭城郡。唐复为徐州。天宝初,亦曰彭城郡。乾元初,复为徐州。贞元十六年,建武宁军。咸通十一年,改为感化军。石晋时,复曰武宁军。宋仍为徐州亦曰彭城郡武宁军节度。金因之。元亦曰徐州,属归德府。至正八年,升徐州路。十二年,改曰武安州。明初,复曰徐州,隶凤阳府,寻直隶京师编户一百五里,领县四。今仍曰徐州。

州冈峦环合,汴泗交流,北走齐、鲁,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后汉建安末,孙权欲取徐州,吕蒙曰:徐州地势陆通,骁骑所骋,今日取之,操后旬必来争。盖其地为许、洛襟要,蒙以车骑,非步兵所能敌。江南之力,是时未可以争中原也。及晋人南渡,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太元九年,时河南城堡多附于晋,谢玄欲使朱序屯梁国,自屯彭城,以北固河上,西援洛阳。朝议不允,既而黎阳以南,遂至骚动。隆安二年,后魏取后燕之滑台,慕容德与诸臣韩范等谋先据一方,以立基本。张华曰:彭城,楚之旧都,可攻而据之。潘聪曰:彭城土旷人稀,平坦无限,且晋之旧镇,未易可取,又密迩江淮,夏秋多水,乘舟而战者,吴之所长,我之所短也,不如取广固而据之。盖是时慕容德之势不能取彭城,彭城为晋必争之地,虽取之而不能保,较之曹魏,有主客悬绝之分也。宋王玄谟曰:彭城要兼水陆。其地南届大淮,左右清汴,表里京甸,捍接边境,城隍峻整,禁卫周固,又自淮以西,襄阳以东,经涂三千,达于济、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繇此镇。及彭城没于后魏,而淮泗日以多事。魏尉元曰:彭城宋之要藩,不有重兵积粟,则不可固守,若资储既广,则宋人必不敢窥淮北。薛虎子曰:国家欲取江东,先须积谷彭城。徐州良田十万余顷,水陆肥沃,清汴通流,足以溉灌,兴置屯田,资粮易积,非直戍卒丰饱,亦有吞敌之势也。陈顾野王曰:彭城险固,繇来非攻所能拔,且其地形都要,不特捍蔽南国,为必争之地,而自昔东南用兵,莫不繇此以临诸夏矣。唐李泌曰: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见宿州,是时在徐州境内,若失徐州,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致?宜急建重镇于徐州,使运路常通,则江淮安矣事在贞元四年。宋陈无己曰:彭城之地,南守则略河南、山东,北守则瞰淮泗,故于兵家为攻守要地。苏轼曰:徐州为南北襟要,京东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延敌,真若从屋上建瓴水也。土宜菽麦,一熟可资数岁。其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惟南面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筑战守之具,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千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能取也。唐庚曰:魏太武以百万众,观兵瓜步,卒盟而还,不复议渡江。元英以大众困于坚城之下,不敢舍而深入,虑彭城、合肥之议其后也。胡三省曰:彭城密迩兖、豫,南北朝时,魏人南寇,水行则自清入泗,陆行则历城、瑕丘,皆辏彭城,故王玄谟以为要兼水陆也。自胜国以来,益为资储重地。经营天下,岂可以彭城为后国哉?

○彭城废县今州冶。《世本》:尧封彭祖于彭城,号大彭氏,国于此。《国语》:大彭为商伯,是也。春秋为宋地,成十八年,楚伐宋,拔之,以纳鱼石。襄元年,诸侯之师救宋,围彭城,彭城降晋。《史记》:楚共王拔宋彭城,以封宋左师鱼石。四年,诸侯共诛鱼石,而归彭城于宋。又《韩世家》:文侯二年,伐宋至彭城,执宋君。秦置彭城县,属泗水郡。始皇二十八年,自琅邪还,过彭城,欲出周鼎泗水。二世二年,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既而楚怀王都此。《史记》:沛公、项羽,闻项梁军破,乃与吕臣军俱引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是也。及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亦都此。汉三年,汉王入彭城,项王西从萧,晨击汉,东至彭城,大破汉军。汉六年,为楚国治。后汉为彭城国治,初平中,陶谦为徐州牧,曹操击谦,败之于彭城。建安三年,操击吕布于下邳,屠彭城。晋为徐州治。大宁中,没于石勒。永嘉三年,复归于晋。太元三年,没于苻坚。九年,谢玄取之。义熙七年,分为北徐州。元熙初,刘裕使刘怀慎为北徐州刺史,镇彭城,宋仍为徐州治。泰始三年,陷于后魏,魏亦建为重镇。梁普通六年,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州附梁梁,使其子豫章王综镇之,综仍以州叛入魏。大同初,遣元庆和攻东魏城父,高欢分遣侯景趣彭城御之。中大同二年,侯景以河南州镇来附,诏萧渊明等攻彭城,为景援,败还。陈大建七年,吴明彻攻齐彭城,不克。九年,因周人灭齐,复命明彻攻彭城,为周将王轨所败。隋唐以后,州郡皆治彭城县。元省县入州。《城邑考》:州外城楚元王友所筑,城内有金城。又东北有小城,相传刘裕所筑,垒石高四丈,列堑环之。小城西又有一城,义熙十四年,汴水溢,城坏,乃更筑之。城西有小市门,即宋元嘉末,魏主焘南侵,遣李孝伯至小市门,与张畅应对处也。《志》云:今城东北八十里有彭城故县,地据山阜,去河甚远,或以为汉县盖治此。又州南五里有武安废城。元至正十三年,芝麻李据徐州,脱脱击平之,改徐州为武安州,移治于此。其后河流荡决,州城数毁。明嘉靖中,水坏州城,乃复改筑,环堤为固,周九里。天启四年,河决魁山堤,城东南隅冲裂。明年,移筑州城于云龙山,东去旧城二里。今城周九里有奇,门四。吕城州东五十里。春秋时宋邑,襄元年,晋以诸侯之师伐郑,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杜预曰:彭城郡之吕城、留城也。汉为吕县,属楚国。后汉及晋皆属彭城国。宋属彭城郡,后魏因之。隋废。《志》云:吕城临泗水,高百四十尺,周十七里,城东二里又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北,一在水中潬上。盖高齐所筑以防陈者。又泗水至吕城,积石为梁,故称吕梁。今吕城东十里吕梁洪上有二城,一曰云梦,一曰梁王。土人谓云梦即韩信,梁王即彭越。又洪西岸有尉迟城。唐尉迟敬德督徐州,尝凿吕梁洪,因筑此城。今吕梁城,中河分司驻焉。○吕布城,在州东南八十五里,相传布与曹操相拒时筑,城上有战台。

南阳平城在州西。《五代志》:刘宋侨置阳平郡于沛郡南界,领馆陶、阳平、濮阳三县。后没于魏,为南阳平郡,以别相州之阳平郡也。后又徙郡寄治彭城。梁普通六年,将军王希?拔魏南阳平郡。后周始并入彭城郡。○濮阳废县,在州西北五十里,亦刘宋时侨置县,属阳平郡。后魏因之。后周废。《寰宇记》作舞阳城,误也。

?城在州北三十里。面临泗水。兖州人谓实中城曰?,盖南北朝时戍守处也。今谓之茶城,为运道所经。明嘉靖末,黄河北徙,城遂为漕黄交会之冲,后河口东移,茶城乃为内险。《志》云:今州南二里有古迷刘城,州西北百里又有灰城,又二十里有仓城,皆昔时顿兵贮粮之所云。○云龙山城西二里。今为州治。《志》云:山出云气,蜿蜒如龙,因名。其东南岭有大石佛,俗因谓之石佛山。《述征记》:彭城南二里,即石佛山,顶方二丈二尺。唐景福二年,朱全忠遣子友裕击时溥于徐州,兖帅朱瑾赴救,汴军败徐兖兵于石佛山下,既而汴将庞师古复攻石佛山寨,拔之,徐兵自是不敢出。《一统志》州东北三里又有彭城山。○定国山,在旧城东四里。梁中大同二年,遣贞阳侯渊明伐东魏,进攻彭城,营于此,为魏将慕容绍宗所败。

九嶷山州北五里。其山自东而西,绵亘五里,俗谓之九里山,即汉兵败项王处。明建文中,燕兵攻徐州,亦尝伏兵于此。一名象山,以山西一峰如蹲象也。又鸡鸣山,在州东北十三里,相传即张良计散楚兵处。

寒山州东南十八里。晋大兴二年,彭城内史周抚叛降石勒,下邳内史刘遐讨之,破斩之于寒山。梁中大同二年,命萧渊明堰泗水于寒山,以灌彭城。渊明军寒山,距彭城十八里,使长史羊侃断流立堰,再旬而成,侃劝渊明乘水势攻城,不听,寻败没。魏收《志》:彭城县有寒山。是也。又三山,在州东南二十里,上有三峰,其下为三山堤。明万历十四年,大河尝决于此。○桓山,在州东北二十七里,下临泗水。桓?葬于此,因名。一名圣女山。又徐山,在州南六十里,以徐偃王曾至此而名,一名武原山。《志》云:山下有武原故县。今见邳州境。

赭土山州西二十里。《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汉·郊祀志》:王莽使徐州岁贡五色土。即此山之土也。山有楚元王冢,遂名楚王山,一名同孝山。○任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唐有任山馆,自宿州趣徐州,必度睢水,逾任山,为往来通道。唐咸通九年,庞勋繇此陷徐州,又勋迎敕使自任山至子城三十里,大陈甲兵,号令金鼓,响震山谷,是也。

吕梁山州东南六十里。其下即吕梁洪也。又东南曰凤冠山,山有双翼如凤翅。其相接者,曰塔山,曰峰山,皆与吕梁相望。○境山,在州北四十里。相传徐之封境尽于此山,因名。又有梁山,在州东北三十五里,与境山相连,漕河所经也,今有梁境闸。

盘马山州东北九十里。相传汉高尝盘马于此。山产铁,汉置铁官。宋置利国监于山下。其阳有运铁河,元人建利国监桥于其上。又有铜山,在州东北八十里,旧尝产铜也。《志》云:州东北百二十里有爬头山,连徐、邳、滕、峄之境。晋大元十四年,妖贼司马衡聚众于马头山,刘牢之讨平之,盖即此山矣。或曰:州东北四十里有马山,当是其处。○橐驼岘,在州北。梁萧渊明攻彭城,军于寒山,东魏将慕容绍宗驰救,至橐驼岘,遂进至城下,大败渊明之师,是也。

○黄河在州城东北。自河南永城县流入界,经砀山、萧县,又东南流合泗水。今州东南七十里有房村口,在大河南岸,往往繇此溃决。又东为牛市口、梨林铺、李家井,皆扫湾急溜,防维最切,而州东郭家嘴、魁山堤,尤为要害。详见川渎黄河。○汴水,旧在州城北,自河南永城县流入界,经砀山、萧县,至州城东北而入于泗。自唐宋以来,汴渠多自夏邑、永城,达宿州境,又东南至泗州达淮,而入泗之流甚少,其后大河决啮,遂夺汴渠故道为经流矣。《州志》:泗水旧繇境山茶城,至州东北合汴水,后汴流北徙,泗水至茶城,即合于汴。盖误以大河挟汴水东下,混为一流也。今详见河南大川汴水。

泗水在州城东北。自沛县流入境,循城东,而东南入邳州界,亦曰清河。今黄河经城北,又东夺泗水之流,而泗皆为河矣。《志》云:泗水至州北,亦谓之鼎伏,昔周显王时,九鼎沦没于泗水,秦始皇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获。即此处也。梁普通八年,遣将成景隽攻魏彭城,欲堰泗水灌城,魏徐州刺史崔孝芬等击却之,既而萧渊明及陈吴明彻等皆堰泗水以攻城,卒不能拔。今亦曰漕河,亦曰泉河,其河漕相合之处,有镇口闸,又北为古洪、内华等闸。盖一以制黄河之淤淀,一以时黄河之消长,岁漕恃此为咽喉也。今详见大川清河及川渎漕河。

睢水州南六十里。自萧县流入界,又东与凤阳府宿州接界,即项羽击汉军处也。唐咸通九年,叛卒庞勋等自宿州而北,度睢水,逾任山,趣彭城,陷之。今详见大川睢水。○?水,亦在州南。《图经》:睢水自?熟而支分,其东出者曰?水,又东北合于泗水,故有?泗之称。汉三年,诸侯兵入彭城,项羽还击汉军,汉军破走,相随入?泗水死者十余万人。自隋以后,?水堙绝。《水经注》:?水即睢水之支流,是也。胡氏曰:睢水经?熟而两分,其南出者曰蕲水,二水所在支分,通兼?水之称。

百步洪州城东南二里,泗水所经也。水中若有限石,悬流迅急,乱石激涛,凡数里始静。一名徐州洪。或曰:洪有乱石峭立,凡百余步,故曰百步洪,形如川字,中分三道,中曰中洪,西曰外洪,东曰月河,亦曰里洪。俗传唐尉迟敬德经略徐州,凿徐州、吕梁二洪,以通水道。宋元?中,亦尝修凿,置月河石堤及上下闸。明永乐中,陈?复凿之,亦于洪口置闸,既以运艘损坏,凡再凿之。嘉靖二十年,管河主事陈穆复凿百步洪遂成安流。旧有闸,今废。

吕梁洪州东南六十里。有上下二洪,相距凡七里,巨石齿列,波流汹涌。《列子》称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水经注》:泗水自彭城东南过吕县南,水上有石梁,谓之吕梁。晋太元九年,谢玄克苻坚,进平兖州,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阻,用督获闻人?谋,堰吕梁水植栅,立七埭为派,拥上岸之流,以利漕运,公私称便,遂进伐青州,时谓之青州派。宋泰始二年,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降魏,宋将张永、沈攸之等讨之,进攻彭城,不克而还,会大雪,泗水冰合,永等弃船步走,魏将尉元与薛安都前后邀击,大破永等于吕梁之东。梁太清初,萧弄璋攻东魏碛泉、吕梁二戍,拔之。魏收《志》:吕县有吕梁城,碛泉盖在吕梁之东。陈大建七年,吴明彻攻彭城,大破齐军数万于吕梁。十年,明彻伐周,进屯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拒战,为明彻所败,进围彭城,环列舟舰于城下,堰泗水以灌城,周遣王轨驰救,募壮士夜决堰,至明,陈人始觉,遂溃还。盖吕梁自晋宋间有之。或谓唐武德中,尉迟敬德开此洪,假龙门吕梁,以状此水之险,误矣。龙纪初,朱全忠将庞师古攻时溥于徐州,拔宿预军于吕梁,溥逆战,大败,退保彭城。光化二年,杨行密讨朱全忠,进攻彭城,军于吕梁,不克而还。宋元?四年,京东转运使言:清河与江、浙、淮南诸路相通,因吕梁、百步两洪,湍浅险恶,商贾不行。乞度地势,穿凿开修月河石堤,上下置闸,以时启闭,通放舟船。从之。明初,傅友德奉命守徐州,未至元扩廓遣兵来寇,屯州东陵子村,友德引舟溯流至吕梁,舍舟登陆,击却之。宣德初,以漕舟艰阻,陈?议于旧河西岸凿渠,深二尺,阔五丈,夏秋有水,可以行舟。七年,复凿渠令深,并置石闸以节水,既而湍险如故。嘉靖二十三年,管河主事陈洪范复凿吕梁洪,平之,自是运道益便。旧有上下二闸,今废。又吕梁巡司亦置于此。

雁麦湖州西南四十里。其相连者曰张塘湖、马沟陂,接萧、砀境,冬春则为平原,夏秋汇为巨浸。又汴塘湖,在州东北百里,南入邳州境,汇于武河。又成山、青冢二湖,俱在州东南七十余里,二湖相连,凡四十余里,下流入于沂河。又有黄山湖,在州北六十里,水涨则通沛县之昭阳湖。

狼矢沟州东二十里。又东十五里有磨脐沟,旧时黄水暴涨,从此溢入,通邳州西北境之赤龙潭及?曼、蛤诸湖,至宿迁北境落马湖,出董、陈二沟,复合于大河。明嘉靖中,大河自狼矢沟东之赤栏村、樊家店,溢入磨脐沟,出沂河口,而徐、邳正河断流。万历十七年,于沟口筑堤防护,又沟地视河口卑数丈,其东有塔山,西有长山,乃建滚水石坝于中间,以畜泄之,自是冲决之患少杀。○李家沟,在州东南三十里。《志》云:州东北二十里有东西沟及溜、白等沟,俱泄东北诸山水,经辛贾山,入鹅儿湖,复分流出李家沟,合于大河。又北溜沟,在州北六十里,又南十里为南溜沟。州西北三十里又有大彭等沟,州东北三十里又有秦沟,皆昔时大河决溢处,通淤不时。今详见川渎大河。

七里沟在州西北。唐建中二年,淄青叛帅李纳以李洧举州归朝,遣其将王温攻之,朔方将唐朝臣救洧,败温于七里沟。或曰:沟在九里山南。○境山沟,在州东北二十里,源出州东北五十里之马跑泉,西南至境山镇,又南入于漕河。境山之北又有池浜沟,南流至州东北三十里。明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决溢于此。今淤。又新挑沟,在州东北八十里,州东北九十里有运铁河,宋所凿也。嘉靖中,复浚之合新挑沟,又西南合境山沟。《志》云:州西九里有九里沟,南通萧县之姬村湖,迤南出双桥,入永固湖及土形湖,循宿州西境徐溪口,历符离桥及灵壁县之孟山、睢宁县之高作镇,直至宿迁县小河口,约五百余里,向通舟楫。万历中,议疏此以宽州境水患,不果。安王陂在州西。宋元嘉二十八年,魏主焘南侵北还,驱南口万余,夜宿安王陂,去城数十里,江夏王义恭不敢击,即此。○牛角湾,在州北茶城下。明万历初,运河经此,既而运河繇茶城东南十里镇口闸合黄河,旧河遂淤。议者以其地平旷,河易泛溢,因筑坝以防之,谓之旧河坝。又东冷泉,在州北八十里,南流经州东北二十里之秦梁洪,又西流三四里为鸟嘴沟,入沛县界。《志》云:沟在州西北二十里,今淤。

○利国监州东北九十里盘马山下。汉元封初,从桑弘羊请,于沛县立铁官。河平二年,沛县铁官冶废。宋为利国监。乐史云:监本狄丘冶务也,汉属沛县界,今置利国监驿于此。又宝丰监,在州东。宋元丰六年,置铸钱于此。八年废。○广运仓,在旧城南三里,永乐十三年建,今圮于水。

东镇州西四十里,亦曰安民镇。又州东南五十里曰房村驿,州北九十里曰夹沟驿,水驿也。州城南二里曰彭城驿,州南五十里曰桃山驿,州东北四十里曰石山驿,州城外曰黄河东岸驿,与利国驿皆为陆路所经。

高冢戍在州西。《水经注》:同孝山阴有楚元王冢,高十余丈,广百步许,魏置戍于此。梁天监五年,张惠绍等攻魏彭城,围高冢戍,为魏将奚康生所败。或曰即亚夫冢也。《寰宇记》:范增墓在州城南,宋元嘉二十二年,魏主焘南侵至彭城,登亚夫山,以望城内。则高冢戍当置于此。○下磕戍,在州东南。刘宋泰始二年,薛安都以彭城降魏,诏张永攻之军于下磕,即此。又州境有胡村、十八里等寨,金兴定二年,红袄贼攻徐州之胡村寨。元光初,又袭十八里寨,即此。戏马台在州城南。高十仞,广数百步,项羽所筑。刘裕至彭城,大会军士于此。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寇至彭城,立毡屋于戏马台,以望城中。梁普通六年,萧综守彭城,密降于魏,魏遣使鹿愈入城,将还,成景隽送之戏马台,北望城堑,谓愈曰:“险固如此,岂魏所能取?”盖未知综谋也。苏轼以此台为城南之重蔽,今为台头寺,有故塔在焉。○大彭馆,在州西南,唐时邮传所经,亦为迎饯之地,以古大彭国为名,咸通九年,庞勋作乱,杀观察使崔彦曾于大彭馆,即此。万会桥旧城东北三里。跨泗水上,以铁索维舟为之,水陆往来,皆集于此。俗名大浮桥。又旧城东北隅有云集桥,大河经其下,合于泗水,亦维舟为之,俗名小浮桥。

萧县州西南四十五里,南至宿州百五十里,西南至河南永城县百八十里。古萧国。春秋时宋邑。秦置萧县。汉属沛郡。更始初,封光武为萧王,即此。后还属沛国。晋因之。宋为郡治。魏因之。后齐改为承高县,属彭城郡。隋属徐州。开皇六年,改曰龙城县。十八年,改曰临沛县。大业初,复为萧县。唐仍属徐州。宋因之,皆治故萧城。明万历五年,避河患,始迁今治,编户四十三里。

○萧城在县西北十里。古萧国。春秋时为宋附庸,萧叔大心之封邑。庄十二年,南宫万弑闵公,立公子游,群公子奔萧。宣十二年,楚伐萧,萧溃,即此。秦置萧县。二世二年,沛公与秦将司马尼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汉二年,汉王入彭城,项羽自齐还至萧,晨击汉军。自两汉以至南北朝,皆为萧县。宋元嘉二十八年,魏人南寇,拓跋建进屯萧城,时武陵王骏镇彭城,遣将拒之,为魏所败。魏收《志》:魏沛郡治萧县黄阳城,或谓之北城。《城邑考》:北城方九里,南去萧城二十里,相传萧子避暑城也,其南城即故萧国城。《北征记》:萧城周十四里,南临汴。今城方九里三十步,东南绕城,有隍,西北无隍。唐时县治北城,自宋以来治南城。明亦为萧县治,城周仅四里。万历五年,圮于水,乃迁治于三台山南麓,即今治也。

杼秋城在县西七十五里。汉县,属梁国。光武封刘般为侯邑,明帝改属沛国。晋因之。后废。又扶阳城,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汉县,属沛郡。宣帝封韦贤为侯邑。后汉省。○永固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永固山下。元至大中,尝置县于此,寻省。今为永固镇。

龙城县东三十里。《水经》谓之历龙城,隋因以龙城名县。又曹马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相传曹操尝盘马其中,因名,中有古塔。○厥城,在县北。魏收《志》相县有厥城。或谓之厥固。梁大通中,兰钦拔魏萧城、厥固,是也。

○三台山在今城北。城东里许有龙蟠山,西一里曰虎踞山。又三仙台山,在旧城南一里。○大蒙山,在旧县东二十里,其相接者曰小蒙山、里仁山,与州境楚王山相接。又大方山,在旧县东南二十里,其相连者又有小方山,亦与州接境。

丁公山今县南十五里。相传楚将丁公追汉王于此,其地亦名丁里村。又绥舆山,在今县东北二十里。刘裕为绥舆里人,里盖因山以名也。○浮绥山,在今县南三十里,东接蕉子山,又东为天门山,山谷幽邃,林木蓊蔚。又大观山,在今县东南四十里,山多岩洞,其相近者曰白土山,下为白土镇。

永固山在今县南四十里。下有永固镇及永固湖。《寰宇记》:县南二十里有胜高山,东接丁公山,山阴有黑坞,约三亩许,夏秋积雨其中,染人衣,即成黑色云。胜,一作升。在今县南十里。○黄河在县北。《志》以为即汴河故道也。自河南永城县及砀山县境,流经县西六十五里之新挑沟,又东五里为赵家圈,又东十里至拖绳桥,又东十里至东镇渡,又东二十里至曲里渡,又东五里至朱珊渡,又东十二里至旧县北三里之冀门渡,又东三里至两河口,与山西湖之委流合,以达州境。宋绍圣中,汴水冲决,县令张淳凿汴水新渠,以避水患。元大德间,县令马彻里复开南伏道口、北铁锁孔二渠,以泄水,其后大河挟汴而东,县境遂为大河经流。明嘉靖二十七年,河决秦沟,自新挑沟以至朱珊渡一带俱淤,惟冀门渡以东,尚存旧流,其后溃决不时,河去县益远。万历三十四年,始复旧道。详见川渎大河,下仿此。

睢水在县南五十里。自河南永城县流入境,又东入徐、宿二州界。○西流河,在县南三十里,稍东有浮绥诸湖,北经旧县治南,汇于东北三里之两河口,而合大河。又有淇河,在今县西五十里,东北流经杨家集,又经旧县西南,而东北会于两河口。

山西湖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又南接于永固湖,湖在永固山下,其南为梧桐湖,稍西曰时村湖,又南曰土形湖,又南合于睢水。○姬村湖,在县东十五里,又东五里曰姬村泊。明万历中,议引运艘自灵壁双沟,繇睢水历永固、姬村诸湖,至徐州九里沟,出小浮桥,是也。又有青庄湖,在县南四十里,苏家湖在县东南八十里,稍西又有李家庄湖。

英州泊县西北五十里。《志》云:其地有城址,中多水,相传昔置州于此。又西北五里为黑沙废县,即故英州附郭县也。元末,其地为水所圮,遂成平陆,今俗呼为雁门泊。○朱珊泊,在县西十里,即朱珊渡也。又白米堰,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县东南五十里白米山下,导流西北,为灌溉之利。

鸿沟在旧县西北四十里。县西北二十里曰白羊沟,又有白沟,西北十里曰菱沟,东北八里曰凉楼沟,东南五里曰黄柏沟,西南六十里曰渠沟,皆水患时导流分泄处也,今堙废。

郑陂在县西北。曹魏黄初中,郑浑为沛郡太守,界下湿,患水潦,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曷,开稻田,郡人不以为便,浑曰:地势污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陂成,民赖其利,号曰郑陂。今堙。

○曲里馆在旧县西三十五里。《志》云:黄河自河南虞城,达县北冀门集,出徐州小浮桥,所谓贾鲁故河也,亦谓之赵渠。明嘉靖末,始北徙。万历初,河臣潘季驯议复故道,不果。二十六年,河决山东单县黄?固口,稍复成渠,惟曲里馆至三仙台四十里如故,河臣刘东星欲浚之,又议开支河,自三仙台至小浮桥,又不果。至三十四年,大河复经曲里馆而东。今有曲里渡。

红亭在今县西北。杜预曰:萧西有红亭。昭八年,大?于红,即此亭也。红与宋近,而去鲁甚远,或以为鲁之边邑云。○赵家圈,在今县西六十里,有赵家圈渡,大河津要处也。嘉靖四十四年,大河繇此冲决,丰、沛皆受其患。有赵家圈巡司。

沛县州西北百四十里,东至山东滕县九十里,西北至山东鱼台县百十里。古Τ阳国地。秦置沛县,为泗水郡治。汉高初起于此,改泗水郡为沛郡,移郡治相,沛县属焉。时谓之小沛,吕后封吕种为沛侯,邑于此。后汉亦为沛县,仍属沛国。晋因之。宋属沛郡。后魏因之。隋属徐州。大业初,属彭城郡。唐仍属徐州。宋因之。金初属邳州,后属滕州。元初移滕州治此,州寻废,寻省县入丰县。至元二年,复置沛县,属济宁府。十三年,属济州。明初改今属。旧城周二里,编户三十六里。

○沛故城县治东南微山下。山无石,隆然一土冈耳。汉高初起于沛,为沛公。后汉兴平元年,陶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建安初,吕布夺徐州,先主仍屯小沛。三年,布遣兵拔沛城。四年,先主取徐州,复屯小沛,为曹操所败,自是沛县皆兼小沛之名。萧齐建武三年,魏主宏如小沛,是也。《志》云:汉沛县城在今县西北,又为小王城。元至正十七年,孔士亨等据其地,因筑此城,今圮。县东又有泗水城,相传秦泗水郡治此。

留城县东南五十里。故宋邑。秦置县。二世元年,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在留,沛公乃往从之,欲请兵以攻丰。又张良遇汉高于此,因封留侯,寻亦为留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晋因之。大元三年,苻秦将彭超攻彭城,置辎重于留城,谢玄赴救,扬声遣军向留城,超等乃释彭城之围,还保辎重。宋仍属彭城郡。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侵,拓跋建自清西进屯萧城,步尼公自清东进屯留城。泰始中,没于魏,亦属彭城郡。后齐废。隋复置,属徐州。唐废。今为运道所经,城北十三里有马家桥闸,新河所经也。

广戚城县东北四十里。汉县,属沛郡。武帝封鲁共王子将为侯邑,后除。成帝河平三年,又封楚孝王子勋为广戚侯。后汉属彭城国。晋因之。后省。《志》云:县西北二十里有灌城,相传汉将灌婴所筑。又泗河东岸有旧城,俗以为张士诚所筑。

湖陵城县北五十里,与山东鱼台县接界。故宋邑。秦置县。《史记》:项梁击败秦嘉,进至湖陵,既而并嘉军,军湖陵。又沛公攻湖陵,下之。汉二年,东伐楚,入彭城,项羽释伐齐还救,从鲁出湖陵,是也。寻亦曰湖陵县,属山阳郡。王莽时,改曰湖陆。后汉建武二年,盖延破刘永将佼强、周建等于沛西,永等走保湖陆。《东观记》:时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精兵突至湖陆,与刘永会。即此。寻复曰湖陵。建武五年,幸沛,进幸湖陵,是也。章帝封东平王苍子为侯邑,仍改曰湖陆。晋属高平国。东晋太和四年,桓温伐燕,遣檀玄攻湖陆,拔之。既而苻坚灭燕,置兖州于此。宋永初三年,魏人南寇,徐州刺史王仲德将兵屯湖陆,既而兖州刺史郑顺之戍守于此。又元嘉八年,到彦之恢复河南,自东平弃师南走,兖州刺史竺灵秀弃须昌奔湖陆,魏将叔孙建攻之,灵秀大败,既而建还屯范城。孝建元年,兖州刺史徐遗实戍湖陆。寻入魏,并入高平。今有湖陵城闸,南至庙道口十八里,运河所经也。广乐,见河南虞城县。○七山县西南三十里,亦曰戚山,县之镇山也。其相近者曰青龙、桂籍山,高仅寻丈,有饮马池,相传ガ侯牧马处。《志》云:县无高山大陵,平原旷野,土田肥沃。葛墟岭县东南九十里。《志》云:岭傍南北通衢,南去徐州洪九十里。明万历中,议开泇河,自县东南四十里马家桥,开微山、赤山、吕孟诸湖起,至葛墟岭下,凡三十里,为始功处也。○黄河在县南。自丰县流入县界,又东南接萧县境,而入徐州界。自正德以后,河繇山东曹、单二县境冲决而东,县被灾最甚。嘉靖四十四年,河决萧县西赵家圈,东北流,平地河高七尺,繇七山南二里,东南入秦沟,入泗河。万历五年以后,渐复故道。泗河在县城东。自山东鱼台县,流经县北,又至城东南流入州境,即今运河也。旧有金沟口闸,在县西南十五里。北抵湖陵,南至留城,皆置闸以疏运道。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决,徙闸河壅塞,乃于留城北创开新河,以利漕,西去旧河四十里,自鱼台之南阳闸,至夏镇,抵留城,长百四十里,自是遂为运艘通渠。

泡河在县城西。其上流即丰水也。自山东单县来,经丰县,北流至此,又循县城东南至泗亭驿,而合于泗。亦曰苞水。《水经注》:苞水东径丰县故城南。水上旧有梁,谓之苞桥。宋元嘉中,魏将步尼公屯留城,与宋将稽玄敬遇,引兵趣苞桥,欲渡清西,沛县民烧苞桥,夜于林中击鼓,魏以为宋兵大至,争渡苞水,溺死者大半。桥在今县西。《河渠考》:正德四年,黄河泛溢,西南接泡水,出飞云桥。嘉靖四十四年,河淤。隆庆六年,于泡泗交会处,浚新渠十里,接鸿沟河,东北入支河,繇留城入运。万历四年,筑护城堤,截泡河旧道,繇是泡河徙堤外,仍东会于泗河。

薛河在县东南十里。出滕县境,西流合昭阳湖,繇金沟口合于泗河。明嘉靖四十四年,开新河,筑石堤,横截其流,南注微山、吕孟诸湖。○漷河,在县东北,一名南沙河,出滕县述山,流入昭阳湖,又西南合于薛水。又有北沙河,自山东鱼台县流经县界,至县东北五十里之三河口,合薛水,经鸿沟,入泗河。自开新河后,乃筑三坝遏之,西注尹、满二湖。○鸿沟河,在县东十五里,旧自滕县界引昭阳湖,入薛水,后废。嘉靖末,河臣朱衡开新河。隆庆二年,衡复以昭阳湖受黄河之水,而赶牛沟复会鲇鱼泉及南阳减水闸南出诸水,胥注于湖,溢则坏民田,乃自湖东南开县东二十里回回墓支河,上通昭阳湖、湖陵城河口。既而河臣翁大立奏开鸿沟废渠,自昭阳湖达鸿沟,自鸿沟达李家口,自李家口达回回墓,东出留城,开河长六十余里,引水济运,并灌民田数千顷,滕沛间利之。袁氏云:鸿沟在新河西,昭阳湖东,旧引沙、薛二水从此入旧河,旧河废,而此沟亦淤其半,鸿沟开,而新旧二河俱得宣泄。

昭阳湖县东北八里。即山阳湖,俗称刁阳湖。邹、滕二县之水,俱汇于此。周二十九里有奇,下流与薛水合,自金沟口达泗。明永乐中,于湖口建石闸,东西二湖口建板闸。成化中,俱易石闸。弘治中重修,以时蓄泄,为漕渠之利。嘉靖四十四年,大河决入运河,漫入昭阳湖,因改浚运渠出湖之东,而湖为河流散溢处矣。○吕孟湖,在县东南四十里。《漕河考》:县境有张庄、吕孟、微山、赤山诸湖,与昭阳湖并为潴水济漕之处。

泥沟在县西北五十里。自鱼台县流入界,经沙河镇西南,而入于漕河。亦曰泥沟河。又辛庄河,在县东北。《志》云:出滕县西南五十里,南流十里,入昭阳湖。县东北三十五里又有章公河,明弘治间所浚泄水河也。○赶牛沟,亦在县东北,出滕县五花泉,至县界三河口,与沙、薛二河合。明嘉靖中,开新河遏之,西合鲇鱼泉,注于新河。《志》云:鲇鱼泉在县东北三十里。又荆沟泉,出滕县东北五十五里,泉眼百余,水流迅急,西南流八十里,至新庄桥入昭阳湖。正统六年,参将汤节开渠十里,引流济运。今废。

○夏镇县东北四十里,南去留城四十四里。即新河所经也,有管界分司镇焉。明万历十六年,筑夏镇城。三十二年,开泇河,起自夏镇,经徐州东北彭家口,迤于邳州东之直河口,凡二百六十余里,避黄河之险者三百余里。又天启中,妖贼徐鸿儒作乱,攻夏镇至彭家口,掠运船,阻绝运河,官军击却之。《志》云:分司旧驻南沽头,有沽头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嘉靖二十二年筑。四十四年,圮于水。隆庆二年,新河成,始移驻夏镇,在新河西岸,寻筑城为戍守处。又西镇,在今县东五十里。

沙河镇县西北六十里。亦曰沙河店,旧有沙河驿及递运所。明建文三年,燕兵南下,驻沙河驿,攻沛县下之,即此。嘉靖四十五年,移驿及递运所于鱼台之?亭镇。今详见鱼台县。○庙道口,在县西北三十里,旧为黄河冲决处。明嘉靖中,屡决屡淤。万历中,渐为平陆。又刘家堤口,在县南三十里。

啮桑亭在县西南。徐广曰:梁与彭城间有啮桑。谓此地也。战国周显王四十六年,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于啮桑。汉武帝《瓠子歌》:啮桑浮兮淮泗满。及塞决口,而梁、楚无水灾。后汉初,王梁击佼强、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是也。泗水亭在城东南。汉高为泗水亭长,即此。向设泗亭驿,明隆庆初,移夏镇。《括地志》:沛县东南二十里有沛宫,即汉高置酒宴父老处,歌风台亦在焉。《寰宇记》云:俱在沛县治东南,泗水西岸。鸡鸣台在县东北五十五里沙河北岸。明正统中,置闸于此,为运河所经,嘉靖中废。《志》云:鸡鸣台东有小河,出滕县之三里桥及七里沟泉,西南流百余里,至台东入漕河。初,二泉漫流为泽。正统六年,漕运参将汤节始开渠,引入漕河,置闸于河口以积水,既以济运,又变沮洳为良田。今淤。○射箭台,在县东南五里,明成祖驻师时所筑也。又有射戟台,在南门内西偏,相传吕布射戟处。

飞云桥在城南。泡水经其下,入泗水,为往来津要。明正德四年,大河决于此,入运河。嘉靖八年,飞云桥之水北徙入鱼台,三十七年,支流复冲入飞云桥,四十四年,泛滥益甚,为漕害。万历以后,遏河南徙,横决始免。丰县州西北百八十里。西至山东单县九十里,西北至山东金乡县百里。秦沛县之丰邑,汉高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又高祖使雍齿守丰,齿反为魏,即此。寻置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晋因之。刘宋属北济阴郡,后魏因之。隋属徐州。唐、宋俱仍旧。元属济宁路。明初,复改今属。旧城圮于水,编户十七里。

○邀城在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汉高还乡,父老邀之于此,因名,亦曰邀驾城。又有偃王城,在县北五十里,相传徐偃王所筑。

○东华山县东南三十里。亦曰华山,亦曰小华山,周十余里,土山也。明嘉靖五年,以河患移县治此。三十一年,复还旧治。《志》云:元时有华山巡司,山北有岚山,山东北又有堕山,与岚、华相连。○白驹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地形高阜。相传汉高大会父老于此,歌白驹以留宾,因名。

○黄河在县南。自砀山县流入境。明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决溢,其北股经华山南,而东流入沛县界。县西南有秦沟,在河北岸,于是导河入沟济运。万历六年,筑邵家坝,以绝秦沟旧路,又议于华山斜筑大坝,东至楼子集,断遏秦沟、浊河二口。《志》云:秦沟口亦曰邵家口,其浊河在县东南。隆庆初,黄河自秦沟冲决而南,遂为浊河,其后河复旧流,秦沟、浊河,往往堤塞,无复旧流矣。

丰水在县城北。亦曰泡河。自单县流入境,东入沛县界。明嘉靖中,为河流荡决,故址仅存。《水经注》:泡水经丰西泽,谓之丰水。水上承大荠陂,东径己氏及平乐县,又东径丰县故城南,又东合苞水。汉高为亭长时,送徒骊山,到丰西泽中止饮,解纵所送徒处也。又有大泽,在县北六十里,县西二十里又有斩蛇沟,俱汉高遗迹处。○吴康镇在县南。唐文德初,朱全忠欲置戍于楚州,感化帅时溥自将兵屯吴康镇以遏之,为全忠将朱珍所败。今县南有吴康里。○厌气台,在县治东北,亦曰秦台,相传秦始皇东游厌气于此。?榆社县东北十五里。汉初旧里社也。高祖初起兵,祷丰?榆社。又汉高故宅,在县西中阳坊。《述征记》:宅在丰水西九十里。魏收《志》云:丰县有汉高旧宅。是也。

砀山县州西百七十里。西北至山东单县九十里,东南至河南永城县百二十里。秦置砀郡及砀县。二世二年,沛公攻砀,拔之。汉改郡曰梁国,砀县属焉。晋省入下邑。宋初,复置。后魏属砀郡,又分置安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安阳曰砀山县,属宋州。唐因之,昭宗时置辉州,以朱温出自砀山也,寻徙州治,单父县属焉。五代唐时,县属单州。宋因之。金属归德府,后废。元复置,属济宁路。明初改今属。县无城,编户十八里。○砀县故城在今县东三里,故砀县治。唐、宋以来因之。金兴定中,圮于河,迁虞山南保安镇。元至元中,复还旧治。明嘉靖四十一年,圮于河,迁治县东南二十里小神集。四十四年,复还旧治。旧有护城堤,周九里,门五。万历二十六年,复圮于河,始迁今治。麻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汉之麻乡也。后汉初,盖延尝驻兵于此。魏收《志》:魏孝昌二年,置安阳县,属砀郡,县治麻城,即此。隋废入砀山县。今为麻城集。又杼秋城,在县东六十里,与萧县接界。

○砀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与河南永城县接界。其北八里曰芒山,汉高尝隐芒砀山泽间,是也。山有紫气岩,即汉高避难处。唐咸通中,官军讨叛卒庞勋于徐州,勋穷蹙,自砀山西出袭宋州,不能陷而还。或作石山,误也。又有戏山,在砀山东,砀山之西曰狼牙山,又南曰铁角山。○虞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南去芒砀山十余里,金时尝迁县治于山之南麓。

○黄河旧在县南三十里,即元贾鲁所开。繇河南永城县入境,经县南狐父聚,达抒秋城,凡九十余里,又东出徐州小浮桥入泗。明嘉靖二十八年,河繇县北二十里戎家口,出徐州茶城,入漕。万历初,又自县西陈孟口分流,绕县之护城堤,达毛城铺、周家口、龙沟一带,出小浮桥。今陈孟口渐淤,每岁夏秋有泛溢之虞。《志》云:护城堤首起虞城,尾达萧县,延袤七十余里。隆庆中,知县王廷卿募民作堤,以防河患,仍于河北筑堤,西起市力寨,东至秦沟,通计四千五百八十丈,以障漕渠。

睢水在县南五十里。县东南有徐溪口,睢水繇永城县流经此,又东南入萧县境。嘉靖中,自徐溪至永城,俱成平陆。

夹河县西南五十里。大河支分处也。或曰:即大河之别名。元末,刘福通等作乱,自砀山夹河迎韩林儿为帝,即此。○段庄河,在县西北四十里,亦大河支流也。繇虞城县流入境,经县西回冈集。明嘉靖二十四年,沙淤,坡水漫流,至双沟集南一里,汇流成河,又东三十里,合桑叶河,经萧县境,北流入徐州,而合大河。《志》云:桑叶河在县东二十五里。又陈霜口河,在县西,源自虞城县史家、皮家二口,分为两河,繇镇里?二十里至县境,西南合流,入陈霜口河,又南流十里至汪家口,大河尝冲决于此。又东复分为二,一冲县之小南门,一北流,绕县北门,昔时往往为害。嘉靖二十四年,知县王绍元于汪家口筑堤一道,长七十四里有奇。又西为月堤,接于高原,沿堤上至镇里?固,下至高良相口,为顺水堤五十里,以御水患。

龙扒沟县东南三十里。旧通汴水。明嘉靖三十八年淤,创开一派,繇城东南二十五里冲三龙口,又二十里至西镇淀,过萧县境,入胡淀沟,与大彭等沟为州西北之五河,俱大河冲溢处也。县东又有盘盆河。万历二十五年,河臣杨一魁议:空砀山之地,北导李吉口下浊河,南存徐溪口下符离,中存盘盆河下小浮桥,三河并存,南北相去五十里,任水游荡,以不治治之。盖好为异说,而非笃论也。

新汇泽在南郭外。以河徙成泽,南北二十里,东西四十里,经冬不竭,占良田无算。隆庆中,知县王庭卿开新渠十余里,以疏泄之。今淤。

○狐父聚县南三十里。《史记》:曹参击秦将司马尼于砀东,破之,取砀狐父。是也。亦作狐父城。又县南有午沟里,朱温生长于此。○市力寨,在县北三十五里,旧为河滨冲要,县主簿驻于此。又坚城集,在县西大河北岸,西接虞城县界,旧为大河冲要。

附见:

徐州卫在故城内东南隅。明吴元年置。又徐州左卫,在故城内西南隅。宣德五年,调楚府护卫于此,寻改今名。各领千户所五。

◇滁州东至扬州府二百六十里,南至和州一百五十里,西至庐州府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凤阳府二百二十里,北至凤阳府泗州二百十四里。自州治至江宁府一百四十五里,至京师二千二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战国时属楚。秦为九江郡地,两汉因之。晋属淮南郡。宋置新昌郡。晋元帝侨置顿丘郡。宋废郡为县。元徽元年,割置新昌郡。齐因之。梁置南谯州,东魏因之。北齐亦为南谯州治。隋废郡,改南谯州为滁州。大业初,州废,以其地属江都郡。唐复置滁州。天宝初,曰永阳郡。乾元初,复故。宋亦曰滁州。元为滁州路,后复为州,隶扬州路。明初,以州治清流县省入,隶凤阳府。洪武十四年,直隶京师编户十二里,领县二。今仍曰滁州。

州山川环绕,江淮之间,号为胜地。盖北出钟离,则可以震徐、泗,西走合肥,则可以图汝、颍,而南下历阳,东收六合,则建康之肩背举矣。五代周克滁州,遂兼淮南。明初克滁州,驯致奄有南服。岂非已然之明验哉?

○清流废县今州治,本汉全椒县地。东晋末,侨置顿丘县。宋属秦郡。元徽初,置新昌郡,治顿丘县。齐因之。梁兼置南谯州,治新昌城,领新昌、高塘、临滁、南梁等郡。东魏曰谯州,仍治新昌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州曰滁州,县曰新昌县。十八年,又改县曰清流。大业初,州废,县属江都郡。唐武德三年,复为滁州治,后皆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东有子城,周一里,唐初筑。太和三年,重修。其外为罗城,周三里三百二十步。又有关城,宋建隆二年筑,周七里三百五十步,西抵沙河,南抵罗城。外有壕,而四面不匝,明初因旧址修筑,开六门,四面为濠,皆加深广,城周九里有奇。

南谯城在州西南八十里。或曰在全椒县桑根山之阳。晋太元中,侨置南谯郡,治山桑,盖取山为名。齐因之。梁又置谯州及南谯郡,皆治蕲,在今巢县界,而以此为北谯。复别于涡阳之谯,谓之南谯。高齐又移州治新昌,即今州治云。按:梁太清二年,侯景自寿阳袭谯州,进攻历阳。盖巢县之谯,时亦有谯州之名。

建阳城州东四十里。本秦县。汉属九江郡。后汉省入全椒。《志》云:州东南五十五里有临滁郡城,梁置郡,治葛城。高齐因之。隋废葛城。盖与江浦县接界,今有西葛城市。又高塘城,在州北。梁置高塘郡,治高塘城,领平阿、盘塘、石城、兰陵等县,属南谯州。齐因之。后周废郡,改为高塘县。隋初,省入顿丘县。《志》云:今全椒县北六十里地名高塘,即是城也。○塘惟城,在州南三十里,又南十里有袭家城,又蒋家城在州东南五十三里。《志》云:三城皆傍湖泽。相传南唐筑瓦梁堰,以距北师,水势横溢,居民筑此城,以捍水云。

赤湖城在州西。魏收《志》:新昌郡领赤湖、荻港、薄阳、顿丘等县。今州西十里有赤湖及赤湖桥,州北十里有荻港,州南十五里有薄阳坝,或以为皆因故县而名。

○琅邪山州南十里。晋伐吴,命琅邪王?出涂中时,尝驻此,因名。山谷深七八里,下有琅邪溪,源出两峰间,谓之酿泉,其余泉涧溪洞,类皆幽胜。又山南别阜,曰鸦头山。宋建炎二年,守臣向子?因山阻险,为城十余里,聚民坚守,寇从鸦头山瞰城中,知其虚实,乃尽锐攻陷之。今故城基曰琅邪山寨。○丰山,在州西南五里,盘亘雄伟,出琅邪诸峰之上,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又龙蟠山,在州南十三里,泉石洞壑,亦甚奇胜。

皇道山州东二十二里。相传秦始皇尝经此,下有秦皇塘,周三里,可灌田数百顷。○曲亭山,在州西六十里,俗呼皇甫山。南唐将皇甫晖与周兵战,尝屯此山也。

清流山州西北二十二里。亦曰清流关山。又西北曰石驼山,其上有关,曰北关口,颇险?厄。《志》云:关山而北,有群山列峙,溪涧环错云。又永阳岭,在州北三里,唐以此山名郡。其前为落马涧,相传皇甫晖战败坠马处也,一名东渡。

○滁河州东南七十里。源出庐州府废梁县,流经全椒县界,与襄水合流,至州东南三汊河,与清流水会,入江宁府六合县界,下流注于大江。详见大川涂水。

清流河在州治西南。源出清流山,东南流,至三汊河口,合于滁河。又白茅河,在州西北四十里,亦出清流山。州西北有瓦店河、盈福河及来安县之嘉山河,俱流合焉,东会于清流河。○沙河,在州北四里,一名江沙涧,出来安县界,州西北诸山溪之水,多流合焉。俗名大沙河。至州城东,合于清流河。又有小沙河,源出州西南三十五里侧菱山,溢为小涧,经州西十里,注于石濑。石濑者,有石生水底,嵯峨突兀,连亘数十丈,水流其间,萦纡回复,每春夏泛涨,水石相激,澎湃有声也。又东为西涧,俗亦名乌土河,其下流为小沙河,穿城而东出,亦合于清流河。

菱溪州东七里。源出永阳岭,经皇道山,又东南,则琅邪溪亦流合焉,至三汊河,注于滁河。又南湖河,在州东南五十里,源出来安县,又东为白禅河,下流俱注于滁河。○清流关在州西南二十里。南唐置关于此,地极险要。五代周显德三年,败唐兵于正阳,唐将皇甫晖等自定远退屯清流关,周主命赵匡胤袭之,晖等陈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匡胤引兵出山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匡胤麾兵涉水,径抵城下,晖等出战,擒之,遂克滁州。《五代史》:周世宗遣将引兵倍道自芦子?出山后袭清流关。今其地有中军帐基。大柳寨州西北五十里。元末,州人保聚于此。今为大柳树驿。《志》云:自州城南滁阳驿而西北六十里,为大柳树驿,又北四十五里,达凤阳府定远县之池河驿。又大?领巡司,亦在州西六十里。○关山寨,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志》云:州境旧有乡寨七,曰关山、该山、白禅、西城、高山、黄悦、白悦等寨,宋置,寻废。又有铁佛冈寨,亦在州境。元末,州人保聚于此。

皇华驿在故关城内。《志》云:关城中有龙兴寺,南唐临滁馆地也。周显德五年建寺,赐名龙兴。宋淳熙二年,于寺中建皇华驿。明初,于寺之西,建滁阳王郭子兴庙,寺之东,建太仆寺及滁阳八监、??等十八群。《一统志》:南京太仆寺,在今州城外西南三里,洪武六年建。全椒县州西南五十里,西南至无为州巢县百八十里。秦置县。汉因之,属九江郡。后汉建武中,封马成为侯邑。晋属淮南郡。萧齐为嘉平县,属南谯郡。梁改县曰北谯,置北谯郡。后齐改郡为临滁。后周复曰北谯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滁水,属滁州。大业初,州废,又改为全椒县,属江都郡。唐仍属滁州。宋因之。明初废,洪武十四年,复置。县无城,今编户十二里。

○阜陵城县东南十五里。汉县,属九江郡。文帝六年,封淮南王长子安为侯国。元狩初,仍属九江郡。后汉因之。永平十六年,徙淮阳王延为阜陵王。建初元年,又败为侯国。章和初,复阜陵王,以阜陵下湿,为徙寿春。孙吴黄龙三年,使其将孙布诈降,以诱魏杨州刺史王凌,权伏兵于阜陵伺之。《晋志》:县自汉明帝时沦为麻湖。咸和初,石勒将石聪侵阜陵。三年,苏峻据历阳,将犯建康,孔坦请急断阜陵,说者曰:阜陵有麻湖之阻也。或曰:断阜陵以胁峻之后,且使祖约不能自寿春连兵而前也。宋省。梁天监二年,南梁太守冯道根戍阜陵,魏将党法宗等来寇,道根击却之。胡氏曰:南梁自宋有之,未详其实土,道根以南梁太守戍阜陵,自是为郡治。陈大建十一年,后周将韦孝宽等侵淮南,北谯、南梁之民,皆自拔归江南,是也。后周废入全椒县。

丰乐城县西南七十里。梁置县,属北谯郡。隋废。《志》云:县西北二十五里有北谯城,即梁北谯郡治,遗址尚存。又县北二里有南谯城,或以为梁南谯州治云。○襄城,在县西,或以为姚襄所筑也。襄水经其旁。

○南冈山县南二里。山势自西来,连亘数十里,至此益高峻,环绕县治,为县形胜,稍西曰黑龙山,登其巅,下瞰井邑,一览皆尽,有泉曰黑龙泉。○武山,在县东北十里,上有梁王城。《志》云:以梁武得名。

九斗山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徐陵山。昔项羽兵败,欲东渡乌江,道经此山,与汉兵一日九战,山因以名。其西五里有迷沟,相传项羽迷道,陷大泽处也。《志》云:今县南二十里有楚迷沟。○花山,在县西北二十里,攒峰叠嶂,如花瓣然。又神山,在县西三十里,有神山洞,极深广。宋绍兴间,乡民多避寇于此。桑根山县西北四十里。宋白曰:梁大同三年,割北徐州之新昌郡、谯州之北谯郡、置南谯州于桑根山之西。是也。或曰:故城在山西南二十里新高村,其相接者曰石楼?。《志》云:与桑根山、冷水涧相连,双石高耸,状如楼阁,背山面溪,景物幽邃。又西北十里,曰仙人?孔。

北独山县西六十里。峰峦特起,不与众山相接,上有古塔。又西十里曰铜井山,一名铜官,上有铜井,旧尝出铜。又西十里为孤山,相接者曰镇山岭,与合肥县接界。

○滁水在县南六十里。自庐州府流入境,南至和州,亦六十里。《志》云:县境群川合滁水者,凡十有五流,又东北经州境。○襄水,在县治北,源出县西北二十里石臼山,东南流,合涧谷诸水,凡十有六派,循县治后,又东南至石潭口,合于滁河。ガ湖县西南三十里。《志》云:后魏临滁郡领ガ县,以湖名也。县盖置于此,其下流通滁河。○蔡湖,在县南十五里,居民多引流以溉田,旁有蔡城。《志》云:南唐筑城湖侧,畜水以御周师。○六丈镇在县西南。唐置六丈驿于此。又有葛城驿,《志》云:在县东南二十里,与江浦县接界。《舆程记》:自滁州而东南六十里,至东葛城驿,又三十五里,至江浦县之江淮驿,渡江向金陵。是也。

来安县州东北三十五里。东北至泗州天长县百三十五里,西南至江宁府江浦县百二十里,西北至凤阳府定远县百五十里。本清流县地。唐景龙中,析置永阳县,属滁州。南唐改曰来安。宋乾道中,降为镇,寻复为县。有土城,周三里。编户七里。○赵王城县东北二十五里。相传寇乱时,有赵、王二将屯此。《志》云:县东有顿丘城,或以为东晋侨置顿丘县,盖治此。

○五湖山县东北十八里。下有五湖,因名。山高险,控扼南北,至为险要。其北有白?村,一名白?山。○三山,在县东二十里,三峰并峙,与天长县接界。又县东南二十里有西龙山,势颇高峻,与六合县东龙山对峙。

石固山县北三十五里。群山绵亘,此山最险峻。宋绍兴中,居民多避寇其上,垒石为城,遗址尚存。又北五里为尖山,其山特出,下临大涧。○嘉山,在县西四十里。山之西北,即盱眙县界。○来安水在县东。源出县北九十里之马岭山,东南流,县治东有龙尾河流入焉,又东南入州界,合于清流河。○秋沛水,在县西三十里,源出泗州盱眙县,会独山水,入于清流河。

汤河县东南三十五里。县北山涧诸水,并流会焉,又南入于滁河。又范庄水,在县北七十里,县东北又有常店水,俱会县境诸山谷水,流入天长县,为浮梁河之上源。

○白塔镇县东北五十五里。其东南五里有丁城,四面平远,城址高数丈。其西有高塘山,山下有塘,曰高塘,旧可灌田二百顷,今堙。○来安镇,在县东三十里,旧置镇于此,今废。又东五里曰杜家集,傍峙黄连山,下有大石?孔。又东十里曰朱家?孔,与六合县接界。又水口集,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汤河。《志》云:县东北十里有来安驿,往来孔道也。

附见:

滁州卫在州城内,洪武初,设守御千户所,寻改卫,领千户所五。◇和州东北至扬州府三百二十里,东南渡江至太平府六十里,西南至庐州府无为州百五十里,西北至庐州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滁州百五十里。自州治至江宁府百三十里,至京师二千三百五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皆为楚地。秦属九江郡,汉因之亦为扬州治。三国吴为重镇。晋属淮南郡。永兴初,分置历阳郡。宋永初二年,兼置南豫州时谓之西府。齐因之。梁初亦为南豫州治,天监七年,仍为历阳郡。北齐兼置和州《北史》:天保四年,拔历阳。六年,齐、梁通和,因置和州,后周因之。隋初郡废,大业初,复改州为历阳郡。唐仍曰和州。天宝初,又为历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属于杨吴,后属南唐。周显德三年,取其地。宋仍曰和州亦曰历阳郡。元曰和州路,寻复为州,隶庐州路。明初,以州治历阳县省入。洪武三年,改州为历阳县,隶庐州府,寻复为和州,直隶京师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一。今仍曰和州。

州淮南要冲,江表藩蔽。渡横江而出采石,济滁口而向金陵,则长江不为固矣。若夫西指昭关而动庐、寿,北走涂中而收濠、泗,则两淮可以风靡也。自昔国于东南,未尝不以历阳为襟要,而有事江南者。张氏┉所云繇寿阳、历阳来者,什之七,繇横江、采石渡者,三之二”,是也。是故孙策起历阳,则渡江而有江南;曹操争江南,则相持于东关、濡须之间。晋平吴,使王浑出历阳,度横江。苏峻之乱,则据历阳,渡横江而劫姑孰。石虎掠淮南,游骑径抵历阳。苻坚自项城河南项城县来寿阳,则使姚苌为先锋,直趋历阳也。梁侯景以寿阳叛,则并有历阳,遂渡采石。隋氏平陈,韩擒虎繇庐州趣寿阳,自横江宵济矣。唐平江南,始自历阳杜伏威为和州总管,讨平江南群盗。宋绍兴中,金人犯含山,进逼历阳。叶梦得曰:金人得和州,长江不可保矣,因趣诸军拒守,及金亮南侵,军于和州,而两淮为之残弊。开禧中,金人南犯,仆散揆夺安丰,围和州,屯瓦梁河见六合县,以控真、扬诸州之冲,张旗帜于沿江上下,江表大震。明初亦自和阳济江,克采石,下太平。吕氏祉尝言:历阳,建康、姑孰之门户,未有历阳多故而江东得以安枕者。岂不信哉?

○历阳废县今州治。秦县也,项羽封范增为侯邑。汉为九江都尉治。后汉时,扬州刺史治焉。永平中,九江盗范容等屯据历阳,为江淮巨患,久之始平。晋属淮南郡。永兴初,为历阳郡治。三年,陈敏据历阳以叛,寻入建邺。咸和二年,苏峻以历阳叛,进陷姑孰。三年,祖约自寿春溃奔历阳,遂据之。明年,寇军将军赵胤攻拔之。宋亦为历阳郡治,大明七年,帝如历阳。齐亦为重镇。梁太清二年,侯景自寿阳叛,入历阳。承圣初,没于高齐。陈大建五年伐齐,使黄法《爽毛》分道出历阳,败其援军,历阳降。隋为和州治。大业十二年,为杜伏威所据,寻入于唐,自是州郡皆治此。明初废。《城邑考》:州城,一名亚父城,相传范增所筑。汉高令灌婴还定江淮,又筑之,谓之古罗城。其后修废不一。宋嘉定中,又尝营缮。明初因旧址增筑,后渐废。正德七年,寇乱,增筑月城于各门,又开故壕以为备,寻复废坏。万历初,增筑六门重城,复浚濠环城于六门之外,又为东西二水门,以畜泄城中之水。其形胜大抵东南滨江,西南绕溪,西北环山。城周十一里。

乌江废县州东北四十里。秦乌江亭也。汉为东城县地。晋太康六年,置乌江县,属淮南郡。永嘉初,陈敏据建邺,征东将军刘准遣扬州刺史刘机出历阳讨之,敏使其弟昶屯乌江拒守,后属历阳郡。宋大明六年,帝校猎于乌江,是也。梁于此置临江郡,又为江都郡。东魏属临滁郡。后齐改置齐江郡。陈复曰临江郡。宇文周曰同江郡。隋初郡废,县属和州。唐因之。宋绍兴五年,废为乌江镇。七年,复为县。元因之。明初省。今仍为乌江镇。《志》云:镇东北去江浦县七十里。○雍丘城,在州南。本汉陈留郡属县,东晋侨置于此。宋、齐俱属历阳郡。后周时废。今裕溪河口有雍家城,或以为即雍丘之讹也。明洪武初,置雍家城驿及裕溪河泊所于此。弘治初,徙驿于乌江镇。万历中,改为乌江公馆,驿废。

?孰城在州西北。本汉梁国属县。东晋侨置,属南梁郡。宋元徽初,改属新昌郡。萧齐因之。梁末废。又?城,在州北,汉沛郡属县也。刘宋元嘉八年,侨置?县,属历阳郡。元徽初,改属新昌郡。萧齐又改属临江郡,梁因之。东魏属临滁郡。后周废。其地与滁州全椒县接界。○遏胡城,在州西,《元和志》:历阳西有遏胡城,晋王导筑以遏石虎。

湖白城在州西南。宋泰始二年,寻阳王子勋举兵江州,其将孙冲之屯于赭圻,为沈攸之所败,于湖白口筑二城,军主张兴世攻拔之。胡氏曰:湖白口,巢湖、白水之口也。州南有白石水,合于栅江。是矣。《读书记》:湖、白二城当在栅口,滨大江,张兴世以钱溪冲要,请奇兵潜出浓湖之上,率轻舸直前度湖白,过鹊尾,夕宿景洪浦。是也。赭圻、钱溪诸处,见繁昌、铜陵二县。

○梁山州南六十里。?岩峻拔,俯瞰江流,与太平府博望山相对。亦曰西梁山,下为梁山镇。详见前名山梁山。○历阳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一名石印山。或以为即吴孙皓时所称石印封发者,误也。今详见江西鄱阳县。

八公山在州城北三百步。山仅培?,相传曾有八仙奕其上,因名。宋开禧中,州守周虎破贼于此,更名杀胡冈,筑京观于其上。今废。○蛾眉山,在州治西北,城跨山脊,又城北有东华山。鸡笼山州西北四十里。峰峦连亘,雄踞西北,上有巨石,宽平约四丈许,削立山巅,为一州奇胜。《道书》以为四十二福地。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亮驻鸡笼山,欲渡采石。明太祖初克和阳,元人分兵屯戍于高望、新塘、青山、鸡笼山诸处,来争和阳,太祖皆击却之。今青山在州东北四十五里。高望镇,见江浦县。

六合山州西北六十里。山形磅礴,四面皆正,上有石潭,深不可测,名金牛井。《志》云:山一名如方山,梁武帝尝登此望六合,因名六合山。天监初,江州刺史陈伯之谋举兵,诡称奉齐建安王教,帅江北义勇十万,已次六合,时萧宝寅奔魏也。六合即六合山矣。○阴陵山,在州北八十里,小山多石,俗以为项王迷道处。又有四溃山,在州北七十里,亦名四马山。俗传以为项羽败走至此,依山为陈,四面驰下,溃围斩将处云。

乌石山州西北六十里。两山相峙,路经其中,山石多黑,因名。又夹山,在州北五十里,岩嶂环峙,隐如金城,为一方?厄塞,中有夹山关。《志》云:州东北五十里为者乐山,一峰亭亭秀出。其相近者曰北大山,山势高耸,一名北山。○胡桃山,在州西北。晋义熙二年,桓玄余党桓石虔等,聚众胡桃山为寇,豫州刺史刘毅遣兵讨平之,时州治历阳也。或云胡桃山即滁州来安县之五湖山。

○横江州东南二十五里,直江南采石渡处。自昔济江之津要也。后汉兴平元年,扬州刺史刘繇屯曲阿,迫逐丹阳太守吴景,景退屯历阳,繇遣将樊能等屯横江拒之,即而为孙策所破。晋隆安二年,殷仲堪举兵荆州,前锋桓玄等大破官军于白石,进至横江。元兴初,桓玄自江陵东下,豫州刺史谯王尚之遣杨秋屯横江,秋叛降玄。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入寇,自彭城南下,使其将鲁秀出广陵,拓跋那出山阳,拓跋仁出横江,所至残灭,宋遣刘遵考等将兵守横江以备之。齐东昏侯永元二年,豫州刺史裴叔业问萧衍以自安之计,衍曰:“若意外相逼,当勒马步二万直出横江,以断其后,天下事一举可定也。”隋开皇八年,韩擒虎平陈,亦自横江宵济,盖建康、姑孰皆以横江为噤吭。亦曰横江浦,江滨有毓麟堂。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亮入和州,临江筑台,誓师渡江,晨炊玉麟堂。玉麟,即毓麟之讹也。《江防考》:大江入州境上,接无为州,下接应天府,凡一百一十里,与太平府中流分界。江流自西南绕而东北,故昔称和州为江西,而大江夹岸津要甚多,随地立名,分途汛守,实皆大江也。

栅江州西南百五十里,与无为州分中流为界。即濡须水入江之口也。曹操进军濡须,攻破孙权江西营,即此地矣。梁末,齐将萧轨出栅口,向梁山,陈霸先将黄丛击却之。陈天嘉初,王琳伐陈,军于栅口,时东关春水稍长,琳引齐人合肥、巢湖之军,相次而下,战于芜湖,为陈将侯?所败。大建十一年,时江北之地尽没于周,因遣将军徐道奴镇栅口。宋南渡后,于此置栅口寨。明初,赵德胜破陈友谅于栅江口,是也。宋白曰:栅江口,即古之濡须口,西北距庐州三百八十四里。今一名新妇口,对岸即繁昌县。当利浦州东南十二里。一名沙口堰,亦大江之别浦也。后汉兴平初,刘繇遣其将张英屯当利口,以拒吴景,明年,孙策击走之。晋咸和二年,苏峻以历阳叛,孔坦请急断阜陵,守江西当利诸口,是也。《寰宇记》:当利本名扬浦。晋王?平吴,扬帆顺流而下,王浑招之,不止,报云风利不得泊也。因改名当利。按后汉已有当利之名,则非晋改矣。阜陵,见滁州全椒县。○乌江浦,在故乌江县东四里,即亭长舣船待项羽处。《水经注》:江水又北得黄律口,即乌江渡也。又锁石港,在旧乌江县东北五十里,入大江。

洞浦在州西南临江。亦曰洞口。曹丕黄初三年伐吴,分命曹休等出洞口。晋元兴初,桓玄使其党冯该攻历阳,玄军断洞浦,焚豫州舟舰,州刺史谯王尚之帅步卒九千陈于浦上,军溃而还。洞浦盖亦江浦之别名矣,今堙。

麻湖州西三十里。周围七十里,旧称巨浸。一作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