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十五 北直六

◇顺德府东至广平府清河县二百四十里,南至广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广平府邯郸县百二十里,西至山西辽州二百四十里,西北至真定府井陉县二百里,北至真定府赵州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里,至南京一千七百二十里。《禹贡》冀州地。殷祖乙迁于邢,即此。周为邢国傅庚辰曰:刑为周公之胤。春秋时并于卫,后入于晋。战国时属赵。秦为巨鹿、邯郸二郡地。秦末谓之信都。项羽又改为襄国二世二年,张耳、陈馀立赵歇为赵王,居信都。秦亡,项羽分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羽更信都为襄国也。汉属巨鹿、常山二郡及赵、广平二国。后汉因之。晋为巨鹿、赵二国地。其后,石勒都于此,石虎改置襄国郡。后魏为巨鹿郡及北广平郡地。隋改置邢州,炀帝改曰襄国郡窦建德尝置广州于襄国。《唐纪》:武德四年,并州总管刘世让攻建德,自土门而东,克其黄州。进攻?州,不克。盖误广为黄也。唐复为邢州。天宝初曰巨鹿郡,乾元初复故上元以后,邢州统于昭义镇。中和二年,镇将孟方立迁治于此,自是昭义分为二镇。李克用得之,仍置邢?节度治焉,兼领?、磁二州。五代梁置保义军治此,唐曰安国军朱温得三州,改置保义军。贞明二年,为晋王存勖所取,改曰安国。宋仍为邢州亦曰巨鹿郡。宣和初,升为信德府。金复曰邢州仍置安国军。蒙古中统二年,升为顺德府置元帅府于此,寻改安抚司。至元初,又改为顺德路。明曰顺德府,领县九。今因之。府西带上党,北控常山常山谓真定府,河北之襟要,而河东之藩蔽也。秦之季也,章邯去楚而攻赵,巨鹿一败,秦不复振。韩信战胜举赵,自赵以东,曾无坚垒。张宾说石勒曰:襄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得而都之,霸王之业也。自是幽、冀多故,辄争襄国。唐初,窦建德、刘黑闼相继据?州,纵横河北。议者谓自河东下太行,拔邢州而守之,则?州之肩背举,而河北之腰胁绝矣。魏博叛帅田悦尝言:邢、磁如两眼在腹中,不可不取磁州,见河南。邢、?、磁三州境皆相接。唐以昭义一镇,控御河北。而邢州尤为山东要地,虽强梗如镇、魏,犹终始羁縻者,以邢州介其间,西面兵力,足以展施也。李克用以河东争河北,数出邢州。朱温得之,则用以蔽遏河东,迫肋镇、定。及晋王存勖合镇、定以图梁,梁人战守,尤以邢州为切其后?、魏、相、磁诸州,悉属于晋,邢州始下。邢州不守,而河北之势,尽折而入于晋矣。李忠定公曰:邢州与河东之潞州,皆地大力丰。东西相峙,如太行之两翼。往来走集,道里径易。从邢州而西北,路出井陉,可以直捣太原。从邢州而西南,路出邯郸,可以席卷相、卫。若道庆源即赵州,而取深、冀,越清河而驰德、棣,如振裘者之挈其领也。此韩信得之,遂以掇拾燕、齐;石勒据之,因以并吞幽、冀欤?

邢台县附郭。古邢国。秦为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汉亦为襄国县,属赵国。后汉因之。晋属广平郡。后魏永安中,改属北广平郡。隋开皇九年,改为龙冈县。十六年,置邢州治焉。唐因之。宋宣和二年,始改曰邢台县。今编户二十八里。

○襄国城在今城西南。殷祖乙迁都于邢,即此城也。春秋时,邢侯都于此,为卫之与国。隐四年,石?昔杀州吁,卫人逆公子晋于邢而立之。闵元年,狄伐邢,齐人救邢。僖元年,狄复伐邢,齐侯帅诸侯之师以救邢,迁邢于夷仪。二十五年,卫侯毁灭邢。二十八年,晋伐卫。是时,邢为晋所取。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邢。既而邢复入于晋。战国为赵邑。秦灭赵,置信都县。秦末,赵王歇都此。项羽使张耳都之,改为襄国。自是历汉及晋,皆为襄国县治。石勒据之,亦谓之建平城。《后赵录》:石勒由石门进据襄国,后擒刘曜,尽得关陇,乃僭号建平。大修城郭,因徙洛阳铜马翁仲二,列于永丰门,谓其城曰建平城。又勒擒刘曜至襄国,舍曜于永丰小城,盖即永丰门外耳。《元丰志》:建平城,石勒所筑,即今邢州城。非也。冉闵灭赵,刘显复称帝于襄国。晋永和八年,闵攻灭显,因毁其城垣。是后襄国废入任县。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襄国县,移于今治。魏收《志》:襄国县有襄国旧城。是也。又《隋志》:后齐废易阳县入襄国县,置襄国郡。后周改襄国曰易阳,别置襄国县。隋开皇初,郡废。易阳,今广平府之废临?县,则襄国改徙非一处矣。宋白曰:隋以易阳还故治,而襄国亦仍理旧城也。宋沈括《笔谈》:邢州城,郭进守西山时筑,阔六丈,可卧牛,俗呼卧牛城。一说城东有牛尾河,因名也。今城明朝因故址修筑,周十二里有奇。青山城府西北八十里。其地近青山,本名青山口。隋开皇十七年,因置青山县。大业初,省入龙冈县。唐武德初,复置,属邢州。开成五年,省入龙冈县,仍为设险处。乾宁五年,朱全忠会魏博帅罗弘信兵击李克用,至巨鹿城下,败河东兵,逐北至青山口,于是全忠遂取邢、?、磁三州。既而克用遣李嗣昭等出青山,将复山东三州,进攻邢州,为汴将葛从周所败,退入青山。从周追之,将扼其归路,李嗣源击却之。光化三年,李嗣昭拔?州,朱全忠引兵来争,嗣昭弃城走,葛从周设伏于青山口,邀击嗣昭,大败。后唐清泰三年,唐兵攻太原,为石敬瑭及契丹所败。诏天雄帅范延光,将兵由青山口取榆次以救之,即此也。榆次,今山西属县。

夷仪城府西百四十里。《春秋》僖元年,狄伐邢,齐桓公迁邢于夷仪。或曰今山东聊城县之夷仪聚也。杜佑曰:龙冈县北百五十里夷仪岭,即《左传》邢国所迁,有夷仪城,俗讹随宜城。《寰宇记》:夷仪山,在邢州西北百五十七里。今详见山东聊城县。○封山府西二十里。《志》云:以邢侯初封此而名,亦谓之西山。今自封山以西,绵延数百里,直接太行,皆西山矣。五代梁开平五年,晋王存勖自柏乡乘胜攻邢州,全忠遣将徐仁溥帅兵自西山夜入邢州,助保义帅王檀城守。盖乘高而下,则晋兵不及备也。又西十里,曰孤山。斗绝多石,其旁平坦,可以耕艺。

百岩山府西北百里。山高险,有岩百余,郡境诸山之望也。又鹊山,在府西北百十里,冈峦鹊起,上有穴,出云母。○马鞍山,在府西北三十七里。山脊隆起,其南有泉曰金泉,北曰玉泉。又府西北三十里曰仙夷山,唐天宝中,玄宗锡以今名。时张果游憩于此也。又有百花山,在府西南四十二里,巨石?岩,山色青白相间,因名。马岭府西北百三十里。其地峻险,有马岭口,为戍守要地。唐天?三年,河东帅李克用遣其将李嗣昭攻邢州,朱全忠将张筠引兵助守州城,因设伏于马岭。嗣昭至,为筠所败,遂引还。黄榆岭府西百二十里,亦设险处也。岭北有陈宋口。五代梁乾化五年,刘?以晋兵在魏州,因潜师出黄泽岭,西袭晋阳。晋将周德威闻之,自幽州将千骑救晋阳,至土门,?已整众下山,自邢州陈宋口逾漳水而东,屯于宗城。岭下多陈、宋二姓所居,因以为山口之名也。黄泽岭,见山西辽州。

琉璃坡府南三十余里。西山垂尽,冈脉起伏处也。唐龙纪初,李克用自上党而东,攻孟方立于邢州,拔磁、?二州,败方立兵于琉璃坡,进攻邢州。又景福二年,克用攻李存孝于邢州,从栾城进屯任县,使李存审引军屯于琉璃坡。盖备存孝之南走也。○石井冈,在府西北七里,上有井,大如车轮,相传汉世祖营军时所凿。石勒改为龙冈。《十六国春秋》:晋大宁元年,赵佛图澄于襄国石井冈掘得死龙,咒之,令苏,腾空而去,因名龙冈。隋因以名县。又有鹿城冈,在府北十五里。

○漳水府东南八十里。自广平府曲周县流经府境,入平乡县界。又北历南和、任县,合澧河,而北入赵州隆平县界。五代梁乾化四年,晋王存勖会兵攻邢州,梁将杨师厚自魏州赴救,营于漳水之东。胡氏曰:师厚盖营于平乡县南也。详见大川漳水。百泉水府东南五里。自平地涌出,其脉甚多,故曰百泉。盖即澧河之上源。引流而东,入南和县界,又东北经任县,东入赵州隆平县,而汇于胡卢河。又有七里河,在府南七里,流合于百泉水。《志》云:百泉水,一名涡水,又名鸳鸯水。《隋志》以为氵?水也。

达活水府西北五里,旧名蓼水。出石井冈,流经任县为蔡河,合于澧河。又有野河,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发源百岩诸山,引流凡七十二道,下流亦会于澧河。

○黄榆关在府西北黄榆岭上。据险筑堡,为戍守处。《志》云:黄榆岭口有腰水寨,最高峻,其上平阔,惟一径可通。腰半有水,因名。又香炉寨,在黄榆岭北,峰峦高险,状如香炉,惟一径可达,旧置寨于此,皆有官兵戍守。又北即赵州赞皇县界也。○马岭口,在马岭下,亦有堡寨,与黄榆关相为犄角。

张公桥在府西北。或云其下即野河所经。旧为通道。唐末,李克用争河北,每出青山口,必经张公桥,然后至邢、?诸州。天?三年,梁将葛从周败晋兵于沙河,追至张公桥。五代梁乾化四年,晋王存勖会兵于赵州,南攻邢州,至张公桥。是也。

檀台在府境。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史记》: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以为檀台。盖在此。○偏店,在府南。近时贼犯府境,官军败之于此。

龙冈驿在府治东,洪武间置。又西王巡司在府西七十里,□太行山,道通太原诸城邑。

沙河县府南三十五里,南至广平府邯郸县八十里。汉襄国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沙河县,属邢州。唐武德初,置温州于此。四年,州废,仍属邢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沙河旧城县东一里。隋置县于此。唐武德五年,世民击刘黑闼于?州。幽州总管李艺引兵会战,黑闼留兵守?州,自将兵拒艺,夜宿沙河。乾元二年,官军与史思明战于相州之安阳河。会大风晦冥,官军溃而南。思明亦溃而北,至沙河,寻还屯邺南。五代晋开运初,县移今治。

○汤山县西北七十里。下有汤泉,《山海经》:此汤愈疾为天下最,故以名山。又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山石多黑,因名。旧《志》:黑山,襄国之名山也。罄口山县西南九十八里。卢毓曰:淇阳罄口,冶铸利器。汉魏时旧铁官也。今县有綦阳镇,置铁冶司于此。盖即汉魏之故址。《隋志》谓之罄山。○沙河在县治南一里。源出汤山,一名湡水。绕流经县南,又东南流入广平府永年县界。湡,读曰容。《水经注》:湡水出襄国县西山,昔牛缺遇盗于沙、湡之间。是矣。西山,即汤山也。

○仓门县西南百二十里。《志》云:唐太宗为秦王时,击刘黑闼于河北,置仓于此,以通馈饷,故有仓门之名。或曰建中年间,昭义帅李抱真与河北叛帅田悦等相持,因置仓以供军处也。亦谓之仓口。

南和县府东四十里,东至平乡县四十里。汉县,属广平国。后汉属巨鹿郡。晋属广平郡。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永安中,分置北广平郡治此。高齐省入广平郡。后周分置南和郡。隋初郡废,县属邢州。唐武德初,置和州。四年,州废,县仍属邢州。宋、金仍旧。元省入沙河县,寻复置。城周四里有奇,今编户十三里。○漳河在县东南。自平乡县合沙、?诸流入县境。又西北会于澧河,而入任县界。○澧河,在县西十里,隆冬不冻,其上源即百泉水也。自邢台县流入境,漳水及沙、?诸川俱流合焉。又东北流,而入任县境。

泜水县西北十五里。《志》云:其上源自赵州临城县分流,入唐山县界,折而西南,经任县内丘县境。又东南流至县界,邢台县之达活河亦流经县西,合于泜水云。盖泜水伏见不常,自临城县流合沙河,复分流而南出于郡境者也。○狼沟河,在县南五里。沙、?二河合流以后,旁出者为狼沟河,下流仍合于澧河。《志》云河两岸多狼,因名。任县府东北四十里,又东北至赵州隆平县六十里。汉置任县,属广平国。后汉属巨鹿郡。晋属广平郡。后魏因之。永安中,改属北广平郡。高齐时,县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邢州。大业初,废入南和县。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邢州。宋省入南和,寻复置。金因之。元省入邢台,寻复置。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古任城在县东南。本晋邑。《春秋》襄三十年,郑羽颉奔晋,为任大夫。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任,即此地也。后为赵邑。汉因置任县。刘?句曰:晋改置任县,本汉巨鹿郡南?县地。后废。唐武德四年,复置于故苑乡城,寻移今治。会昌三年,讨泽潞叛帅刘稹,成德帅王元逵次临?,略任及尧山。景福二年,李克用攻叛将李存孝于邢州,自栾城进屯任县,即今县矣。

苑乡城县东北十八里。本汉南?县地,后为闲厩之所,谓之苑乡。晋永嘉末,广平人游纶等拥众于苑乡。时石勒据襄国,遣其将夔安等攻败之。又永和五年,石虎子遵篡立,其兄冲起兵幽州讨之,至常山,军于苑乡,寻败死。《志》云:苑乡,石勒置县于此。又改为清苑县,属襄国郡。后魏时废。魏收《志》:任县有苑乡城。是也。

渚乡城县西南二十七里。本汉之张县,属广平国。后汉县省,俗谓之渚乡城。晋永嘉末,幽州刺史王浚遣兵及辽西鲜卑段疾、陆眷等,攻石勒于襄国,屯于渚阳,即此城也。城在泽渚之阳,故又曰渚阳。

○龙冈山在县南。《志》云:其山冈脊横亘,东西长二十里。盖西山之脉蜿蜒于郡北,与石井、鹿城诸冈互相接续也。或曰此山旧在邢台县境内,故隋以名县。

○澧河县东十五里。自南和县合漳河以及群川,流入县境,水势曼衍,颇有涨溢之患。又东北入隆平县之大陆泽。元初,郭守敬言:澧河东过任县,失其故道,淹没民田千余顷。若开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种。因命有司浚导。明亦尝修治焉。蔡河在县治南。其上源即邢台县之达活河也。流至南和县西,会于泜水,复东北流入县境,谓之蔡河。又东注于澧河。

内丘县府北五十五里,东北至赵州柏乡县六十里。汉置中丘县,属常山郡。后汉属赵国。晋因之。石赵尝置中丘郡于此。又改置赵安县。后魏复曰中丘。太和中,属南巨鹿郡。孝昌中,属南赵郡。隋改曰内丘,属邢州。唐初,改属赵州。贞观初,复属邢州。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中丘城在县东。汉县治此。魏收曰:晋废。太和二十一年,复置中丘县。今中丘故城是也。隋讳忠,因改曰内丘。唐因之。光化三年,朱全忠遣军攻幽、沧,李克用遣李嗣昭攻邢、?以救之,败汴兵于内丘,又败汴兵于沙河,遂克?州。五代汉乾?末,契丹陷内丘,即今县治矣。

○青山县西二十里。《志》云:初亦名黑山,后周时始改曰青山。山冈陇绵延,与太行相接,为郡境之险。隋置青山县以此,唐曰青山口。详见邢台县之青山城。

攫山县西北十二里。山峰岩错峙,势如搏攫,因名。砺水出于此。又鹊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昔扁鹊封此。又蓬山,在城西六十里。其相近者曰龙腾山,以山有骞举之势也。龙腾水出焉。○孤山,在县西北十七里,挺然独峙,旁无支阜。唐天宝中,赐名曰内丘山。《志》云:县西北十三里有夷仪岭,相传为诸侯会盟处。似误。

○泜水在县东南。自唐山、任县境内,西南流经县界,复折而东南,入南和县境。又沙沟水,在县西南,源出龙腾山,引而东,合于龙腾水。东北流入唐山县界,合于泜水。又砺水,源出攫山,其水可以砺刀剑,因名。亦曰砺沟水,一名渚水。下流入沙沟水。

○烧梁关在县西。旧为控扼之处。《晋书·地道记》中丘县有烧梁关。

石门塞在县西北。《晋书·地道记》中丘县有石门塞。《纪胜》云:石门塞,邢州之险要也。晋时石勒遣石季龙进据石门,因取襄国。五代初,晋王存勖以张文礼之乱,自石门趣镇州,即此矣。《寰宇记》邢台县有石门山。《金人疆域图》因之,误也。中丘驿,在县治东南。又有递运所,在县治北。唐山县府东北九十里。北至赵州柏乡县三十五里,东至赵州隆平县五十里。汉置柏人县,属赵国。后汉及晋因之。后魏属赵郡。孝昌中,改属南赵郡。高齐改县曰柏仁。隋属邢州。唐武德初,置东龙州。四年,州废,改属赵州。贞观初,还属邢州。天宝初,改为尧山县。宋因之。熙宁六年,废。元?初,复置。金人改县曰唐山,仍属邢州。元省入内丘县,寻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一十四里。

○柏人城县西十二里。春秋时晋邑。哀四年,晋荀寅奔鲜虞,齐弦施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五年,晋围柏人,拔之。《史记》:赵王迁元年,城柏人。汉因置柏人县。高祖八年,击韩王信,馀反寇。过赵,赵王张敖相贯高等,以帝数[1111]骂王,谋为乱。帝还过柏人,欲宿,心动,问县何名,曰柏人。帝曰: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光武初,破王郎将李育于柏人。晋建兴三年,石勒自襄国袭王浚于幽州,以火宵行至柏人。后魏主宏太和十八年,南巡谋迁都,群臣或请都邺。魏主曰:邺西有枉人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柏人城,君子不饮盗泉,恶其名也。盖亦以柏人为迫人矣。皇甫谧曰:柏人城,尧所都。魏收《志》柏人县有柏人故城。或以为今治,即后魏时所迁矣。唐天宝初,改县曰尧山。景福初,李克用侵镇州帅王?,?合幽州兵拒克用于尧山。克用遣将李嗣昭击败之,即今县也。又柏乡城,在县东北十八里。魏收《志》柏人县有柏乡城。《城冢记》云:亦尧所筑也。

○尧山县西北八里。相传尧始封此,因名。其东麓一名宣务山,又名虚无山。《山经》:宣务山高一千八百五十丈,出文石,五色锦章。昔尧登此山,东瞻洪水,务访贤人,因名。○干言山,在县西北五里。《诗·卫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寰宇记》以为即此山也。《隋志》内丘县有干言山。《金志》亦云:山在内丘县。或曰:山延袤数十里,西接内丘县界。

鹤度岭县西百七十里。《志》云:岭最高,惟鹤可度,故名。南去邢台县马岭仅三十五里,俱为兵防要口。○光泰冈,在县西二里,广一里,袤数里。相传光武破李育于此。

○泜水县西二里。其上源自赵州临城县东南流入境,至县西,复折而西南,经任县之西北,内丘县之东南,远近诸川流多附入焉。○宣务栅在尧山东麓,唐昭义镇所置戍守处也。会昌三年,刘稹以泽、潞叛,诏诸道兵进讨。成德帅王元逵以兵守临?,掠尧山,旋奏拔其宣务栅,因进攻尧山城。刘稹遣兵来救,元逵击却之。盖宣务栅与县相唇齿云。

平乡县府东南八十里。南至广平府六十里,西南至广平府鸡泽县二十里。秦巨鹿县也。汉因之,为巨鹿郡治。后汉仍属巨鹿郡。晋属巨鹿国。后魏初因之。景明二年,改置平乡县于此。孝昌中,属南赵郡。隋初,郡废,县属邢州。唐武德初,置封州。四年,废,还属邢州。宋因之。熙宁六年,省入巨鹿县。元?初,复故。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巨鹿城今县城也。秦二世二年,章邯北渡河击赵,赵王歇、张耳、陈馀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馀将卒数百人,军巨鹿北,所谓河北之军也。三年,楚上将军项羽引军渡河,救巨鹿,大破秦兵。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章邯兵数却,遂以兵降楚。即此巨鹿也。《括地志》:汉巨鹿郡故城,在平乡县北十一里。故巨鹿县城,即平乡县治。是。

平乡城县东南二十里。汉平乡县,属广平郡,在今任县界。晋末罢。后魏景明二年,始移治故巨鹿城。《邑志》县东二十里有艾村,相传其地即故南?城,平乡县初治此。宋元符中,始迁今治。艾村,当即故平乡。元符迁治之说谬。

○棘原在县南。《史记》:项羽破秦军章邯军于巨鹿南棘原。即此。今湮。刘昭曰:巨鹿县南有棘原,即章邯所军处。○浊漳河县西南二十里。自广平府曲周县流入境,又东北经县东十里,复折而西北流,入南和县界,合于澧水。《括地志》:浊漳水,即《禹贡》之横漳,俗亦名为柳河。《史记》:项羽已破秦军,军于漳水南。是也。朱梁时,魏博帅杨师厚以晋兵攻邢州,引兵救之,亦屯于此。《志》云:今县东二十余里为旧漳河,又东十二里有新漳河。漳水流浊易决,旧漳河久填淤,不能容水,每至涨溢,则西入滏阳,东入新漳。而沙、?诸流,亦不时泛滥,与漳、滏诸流,合为一壑,民被其害。盖邑之为地,外高中卑,浸淫所不能免也。明朝正统中,尝为堤以防之。弘治十四年,复太溢,县令唐泽大修堤障,环绕邑境,民困始苏。盖川流变徙,大抵非故道矣。

?河县西十里。自鸡泽县流经境内,又西五里为沙河。《志》云:县境左舒而右缩,?河在境上,沙河在境外。此即沙河在鸡泽县,南流合?水之道也。沙、?合流,俱东北出而经县西,至南和县界,合于漳河。滏阳河县东七里。亦自曲周县流经境内,又北入于漳河。万历初,漳水挟滏阳而北出,于是旧流益乱。○落漠水,在县西南十八里。漳水旧经流此,谓之薄洛津,俗因讹为落漠水,《志》以为?水支流也。自县境北入南和县界,与滏阳河合,近亦为漳、?诸流所并,非复故渠矣。又淤泥河,在县东十里,亦漳水支流也。

○沙丘台县东北二十里。古史:纣筑沙丘台,多取禽兽置其中。《庄子》:卫灵公卒,葬沙丘宫。《战国策》:赵李兑等围主父于沙丘宫,百日而饿死。《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更不徙都。赵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赵主父及子惠文王游沙丘异宫。是也。《秦纪》:始皇三十七年,崩于沙丘平台。或曰:平台,沙丘宫中之台也。《邑志》县南五里有平台。

巨鹿县府东北百二十里。东北至冀州南宫县六十里,西北至赵州隆平县六十里。汉巨鹿县地。后魏初,改置巨鹿县于此,仍属巨鹿郡,后属南赵郡。高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邢州。大业十年,为群盗张金称所陷。唐武德初,置起州。四年,州废,县属赵州。贞观初,仍属邢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巨鹿城汉城,今平乡是也。后魏移置今县。《旧唐志》:旧治东府亭城,嗣圣元年,移今所。《邑志》云:县北十里,有旧巨鹿城,县本治此。唐垂拱初,因漳水为患,徙县于东南,即今县治。按:垂拱即嗣圣之明年,所云旧城,即东府亭城也。《宋·河渠志》:大观二年,河决,陷巨鹿县,诏迁于高地。此则县经再迁,非嗣圣故治矣。《邑志》未详也。○南?城,在县北,隋开皇六年改置,大业初废。刘?句以为即汉之南?,非矣。《舆程记》:自县而南四十里,至平乡县,此为汉之巨鹿。自县而西五十余里至任县。又北至柏乡县之废南?城九十里,此为汉之南?县。

白起城在县西南。旧传白起攻赵,尝筑城于此。唐武德初,置白起县,属起州。四年,并入巨鹿县。又今县南七里有棘城,一名棘家寨,《志》以为即章邯所军之棘原也。又有柴城,在县东三十里,五代周显德中所筑。《志》云:世宗父柴守礼,本尧山人,尝徙于此,筑城以居,因名。今城址犹存。

○漳水旧在县东。有大小二河,亦谓之新旧二河。自平乡县东北流入县境,与广宗县接界,又北注于大陆泽。前朝天顺中,漳河南徙,悉入于运河,北道之流几绝。其后漳水余流,自平乡北徙,合于南和县之澧河,不复至县境,二河渐成平陆矣。《唐史》:贞元中,邢州刺史元谊徙漳水,自州东二十里,出至巨鹿县北十里,入于故河,民赖其利。又宋元?初,大河北徙,决入漳河,涨溢为害。其后河复南出,漳亦随之,故道多塞。盖漳水经流,其不可问久矣。

广阿泽县北五里。亦曰大陆,亦曰巨鹿,接赵州隆平县界。《吕氏春秋》:晋之大陆,赵之巨鹿也。《十三州志》:广阿泽,即唐虞时大麓地,东西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苇鱼蟹之利,充?刀其中。泽畔又有盐泉,煮而成盐,百姓资之,亦名沃洲。潴而复流,即宁晋之胡卢河也。《食货考》:汉堂阳县有盐官,盖以地近广阿泽云。○原庄堡县西南十五里。往来所经,商旅辐集。旧有小城,可以守御。

广宗县府东百二十里。东南至山东临清州七十里,西北至巨鹿县三十五里。汉巨鹿郡堂阳县地。后汉章帝分置广宗县,仍属巨鹿郡。永元五年,尝置广宗国于此,国寻废。晋仍曰广宗县,属安平国。石赵尝置建兴郡治焉。后魏属清河郡。太和二十一年,置广宗郡,寻罢。孝昌中,复置郡。高齐时郡废,县属贝州。隋仁寿初,改曰宗城县。唐武德四年,置宗州。九年,州废,县仍属贝州。天?初,以朱温父名诚,复改广宗县,属魏州。后唐复曰宗城。宋属大名府。金属?州。元复曰广宗。至元初,省入平乡。寻复置,属顺德路。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宗城故县即今治。后汉置广宗县于此。光和末,皇甫嵩大破黄巾贼帅张梁于广宗。晋永嘉四年,幽州将祁弘击刘渊、冀州刺史刘灵于广宗,斩之。隋避太子广讳,改曰宗城。唐建中末,幽州留后朱滔叛应朱Г于长安,入魏境,以田悦不与同叛,攻宗城、经城,陷之。乾宁三年,河东将李存审救郓帅朱?,攻临清,败汴将葛从周于宗城北,乘胜至魏州北门。五代梁乾化五年,刘?谋袭晋阳,不能达。自西山下至邢州,逾漳水而东,军于宗城。以晋所蓄积俱在临清,谋袭之,以绝晋粮道。晋将周德威引兵追?,至南宫诘朝,略?营而过,驰入临清。?因引兵趣贝州。五代晋天福六年,成德帅安重荣举兵叛,南向邺都。遣杜重威等击之,遇于宗城西南,重荣败保宗城,官军攻拔之,重荣走还镇州。胡氏曰:宗城东南至魏州百七十里。由宗城东行,斜趣至临清,数十里。自南宫东南至临清,亦不过数十里。梁晋争衡,数邑常为棋劫之势。

经城故县县东二十里。后汉分堂阳县置经县,属安平国。晋因之。后魏省入南宫县,寻复置,属广宗郡。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经城县,属贝州。唐仍曰经城县。宋因之。宋白曰:后汉于今县西北二十里置经县。后魏省。太和十年,置县于今治,又置广宗郡理于此。北齐省郡及县,尝移武强县治焉。后周复于此置广宗郡。隋开皇三年,郡废。六年,改置经城县也。熙宁六年,省为镇,入宗城。○府城废县,在县东南。隋开皇十六年,分经城县置,属贝州。大业初,仍省入经城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属宗州。九年,复废。

上白城在县南。晋建兴初,石勒攻乞活帅李恽于上白,斩之。又永和五年,石虎死,张豺专政,谋诛李农。农奔广宗,帅乞活数万家保上白。豺遣兵攻之,不能克。○建始城,在县西南。《水经注》:张甲河经广宗故城西,又北经建始故城东。田融曰:后赵立建兴郡,治广宗,又置建始、兴德等五县隶焉。魏收《志》广宗县有建始、建德等城,是也。○漳水旧在县西。《水经注》:漳水经经县故城西,其故津为薄洛津。《后汉志》:经县西有薄洛津。《战国策》所谓河薄洛之水,即此也。初平四年,袁绍击公孙瓒军于薄洛津,即漳水津矣。又县旧有大河故渎。宋元?四年,河决宗城中埽。七年,赵?议修宗城,弃堤塞宗城口。盖是时,大河挟漳而北注,南宫、冀州皆为水冲云。张甲河县南二十里。旧自清河县流入,东经冀州枣强县东,合于洚河,后堙。《唐志》云:经城西南四十里有张甲河。神龙二年,刺史姜师度因故渎开以利民。

枯洚河《寰宇记》云:在县东二十七里。杜佑曰:经城县界东去清河郡理五十四里,有枯洚渠,北入南宫县界。古冀、兖二州,于此分域。五桥泽在县东。东晋太元十年,刘牢之救苻丕于邺,慕容垂北遁,牢之追及垂于董塘渊。又疾趣二百里,至五桥泽中,争燕辎重,为垂所邀击,大败。董塘渊,见后曲周县。

○界桥在县东。《通典》:宗城有界桥。后汉初平三年,袁绍及公孙瓒战于桥南二十里,追至界桥,瓒军大败。今一名袁公桥,亦曰界城桥。郦道元云:清河经广宗县南,又东北经界城亭东。水上有大梁,谓之界城桥。太子贤曰:宗城县东有古界城,近枯洚水,桥当此水之上。

桑林在县南。唐兴元初,朱滔攻田绪贝州,久之未拔,成德帅王武俊、昭义帅李抱真,合兵进救。距贝州三十里,武俊先伏兵于桑林。合战,伏发,滔大败,走德州。胡氏曰:桑林在经城县西南。○唐店,在县南。五代梁乾化二年,镇冀将王德明自临清攻宗城,下之。梁魏州帅杨师厚伏兵唐店邀击,德明大败,即此。

附见:顺德守御百户所在府治东,洪武初建。

◇广平府东至山东临清州百五十里,东南至大名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德府百八十里,西至河南磁州百二十里,西北至顺德府亦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里,至南京一千六百七十五里。《禹贡》冀州地。春秋时属晋,为东阳地晋人自山以东,谓之东阳。自山以南,谓之南阳。后世山东西之称,盖氵?于此。战国属赵。秦为邯郸郡地。汉初置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改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复为广平国,治广平。后汉省入巨鹿郡。魏复置广平郡。《三国志》:汉建安十七年,割广平属魏郡。十八年,分魏郡为东、西部。魏黄初二年,以魏郡西部为广平郡,仍治广平。晋及后魏因之徙治曲梁。后周宣政元年,置?州。隋大业初,改为武安郡。唐复为?州《唐书》:武德元年,改武安郡为?州。二年,为窦建德所据。四年,平,立山东道大行台于此。五年,刘黑闼都之。六年,黑闼平,置?州大总管府,寻复为?州。天宝初,曰广平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州亦曰广平郡。金人因之。元初亦为?州初置邢?路,兼领邢、磁、威三州。寻又为?磁路,兼领磁、威二州。至元中,升为广平路。前朝为广平府,领县九。今因之。

府西出漳、邺,则关天下之形胜。东扼清、卫临清州,运道之咽喉也,则绝天下之转输。晋以东阳之甲,雄于山东杜预曰:晋自山以东,魏郡、广平之地,皆曰东阳。襄二十二年,齐侯伐晋还,赵胜帅东阳之师追之。又昭二十二年,晋荀吴略东阳,还袭鼓,灭之。《战国策》:赵,万乘之强国也。前漳、滏,右常山,左河间,北有代苏秦亦曰:赵西有常山,南有河、漳。又苏代曰: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盖太行在郡肘腋间,形胜所凭也。太史公曰:邯郸,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东有郑、卫。汉初,代相国陈?反,高祖自将击之。至邯郸,喜曰:?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区宇志》隋崔赜等撰:邯郸包络漳、滏,倚阻太行,赵人都此。秦、魏战其西南,燕、齐战其东北。而赵之力,常足以却秦胜魏,胁齐弱燕。苏秦谓山东之国,莫强于赵者,岂非拥据河山,控带雄胜,邯郸之地,实为河北之心膂,而河南之肩脊哉?后汉初,王郎假窃于邯郸,遂收燕赵。光武既入邯郸,耿?进曰:王郎虽破,天下兵革乃始耳。于是遣将集兵,以次征伐,光复大业,肇于邯郸也。魏晋以降,河北多事,往来角逐,邯郸实为孔道。隋季群雄割据,窦建德纵横河朔,西入?州,兼有相魏,渐且规并河南。建德既蹶,刘黑闼复奋,再扰河北,两据?州,自关以东,皆为震动。唐之中叶,昭义一镇,所以能限隔河北者,藉邢、?、磁三州掣其襟要。而?州,又邢、磁之中枢也。及会昌中,刘稹拒命于潞州,官军四面进讨,邢、?、磁三州先下。李德裕曰:昭义根本,尽在山东,三州降,上党不日有变矣。朱温攘夺?、邢,西逼上党,而河东兵势为之衰钝。宋初,以刘崇在太原,使郭进守?州,以控西山,汉人畏其锋。然则?州之于两河谓河北、河东,互为形援矣。使塞清河之口,涉黎阳之津,所就又乌可量哉!

永年县附郭。春秋时晋之曲梁地。汉为曲梁县,属广平国。宣帝封平干顷王子敬为侯邑。后汉属魏郡。晋属广平郡。后魏为广平郡治。北齐省入广平县。隋开皇初,改置广平县于此。仁寿初,避太子广讳,改曰永年,仍为?州治。今编户二十九里。

○曲梁城在县东北。春秋时,为赤狄之地。宣十五年,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遂灭潞,即此。汉为曲梁县治,晋因之。永嘉末,刘聪将赵固、王桑等,自河内归平阳,桑引其众东奔青州,固遣兵追杀之于曲梁。《水经注》:?水东径曲梁城。是也。隋移置广平县,寻曰永年。自是以后,州郡皆治此。今郡城,明初因故址修筑,周十四里有奇。

广平城杜佑曰:在永年县北。汉置广平县,盖治此。高帝封功臣薛欧为侯邑。征和二年,为平干国治,寻为广平国治。后汉国废,属巨鹿郡。建武二年,封吴汉为广平侯。是也。曹魏复置广平郡治焉。晋因之,后废。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广平县,仍属广平郡。高齐废曲梁、广年二县入焉。隋开皇初,徙置广平县于此城,置鸡泽县。大业初,又省鸡泽入永年。○广年城,亦在县境。汉县,属广平国。后汉属巨鹿郡。晋仍属广平郡,后废。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仍属广平郡。高齐省入广平县。又五花城,在府西北三十里。元末筑此,为戍守处。

临?城府西四十里。本汉之易阳县,属赵国。后汉因之。和帝永平七年,易阳地裂,即此。建安九年,曹操围邺,易阳令韩范以县降。魏属魏郡。晋属广平郡。后魏仍属广平郡。东魏天平初,改属魏郡。时又于?水置北中郎将。《齐书》:尔朱荣擒葛荣,分广平之易阳、襄国、赵郡之中丘三县,置易阳郡。宋白曰:魏初,省易阳入邯郸。孝文复于北中府城置易阳县。盖后魏末又改置易阳郡也。《隋志》:武安郡临?县,旧曰易阳。齐废入襄国,置襄国郡。周改为易阳,别置襄国县。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十年,改邯郸为临?。唐武德初,置紫州,治临?。四年,罢州,以县属磁州。五年,仍属?州,即此城也。建中二年,魏博节度使田悦叛,攻围临?。河东帅马燧等自壶关进击悦,大败之。兴元初,昭义帅李抱真军于临?,与王武俊会于南宫东南,共救魏博,却朱滔,攻贝、魏之兵。会昌三年,刘稹以泽潞畔,成德帅王元逵遣兵守临?,掠尧山,即此。宋熙宁六年,省为镇。元?二年,复故。寻又废为临?镇。范成大《北使录》:临?城东至?州三十五里,以北滨?水而名。自此过?河三十里,至沙河县。是也。今置临?驿于此,为磁州及潞安府之通道。○建德城,在府北二十五里,有故城二,东西相直。相传窦建德屯军处。

○聪明山府西六十里。邯郸县紫山之别峰也。或以为即古之邯山。周回俱石,形势高峻,冈峦盘据,绵亘广远。○红山,在府西七十里,踞紫山之北。山形延袤,回峰环涧,互相映带。下有屯,曰丰稔屯。又狗山,亦在府西七十里,以山峰如狗脊而名。唐太宗击刘黑闼时,建垒于此。

○?水府北三十五里。源出太行山中,经河南武安县东北流,绕邯郸县紫山之北,二流双导合而为一。经府西临?镇东北流,合于沙河。历鸡泽县东南,而入顺德府平乡县境。唐武德五年,世民击刘黑闼,拔其?水城,乃营于?水南,分屯水北,密使人堰洺水上流。黑闼南渡洺水,压唐营而陈。世民战酣,乃决堰。洺水大至,黑闼兵溃。贞元十年,昭义将元谊畔,据洺州。昭义帅王虔休将兵攻之,引?水以灌城。既又乘冰合,渡濠急攻。元谊出击,虔休不胜而返。会日暮冰解,士卒死者大半。即此水也。沙河府北五十里。自顺德府沙河县,流经鸡泽县西,又东南流至府境,合于?河。复东北出,入平乡县境。郡境支川多附沙、?二河以北出,涨溢不时,下流多被其患。滏水县府西南五里,亦名滏阳河。自邯郸县流入界,俗谓之柳林河。又东北经府城南,又东北入曲周县界,旧有堤东去城二里。唐武德五年,世民攻刘黑闼于?州。别将程名振载鼓六十具,于城西二里堤上击之,城中地皆震动,即滏阳河堤矣。元至元五年,州人患井泉咸苦,引滏水灌城壕,资食用,因置坝闸,以节宣之。至今不废。

鸡泽在府西。《春秋》襄三年,诸侯同盟于鸡泽。杜预曰:在曲梁县西南。郦道元曰:漳水东为渚泽,曲梁县之鸡泽也。《国语》所谓鸡丘矣。○贾葛潭,在府西二十里。受邯郸西山之水,下通滏水。旧有贾葛口堤,东沿滏河,至府城东南,复迤逦而北,长三十里许。又利民闸,在府城东南五里,明建,引水灌田。又有惠民、通水、普惠诸闸,俱在府城外。○信宫在府西北。孔颖达曰:临?有信宫。赵武灵王元年,梁韩来朝信宫。又十八年,大朝于信宫。即此。府治南又有长春宫。唐武德二年,窦建德取?州,进取卫、滑诸州,还?州,筑长春宫,而徙都之。是也。今皆堙废。

黄龙镇在府西南。唐光化三年,李克用将李嗣昭拔?州。朱全忠遣其将葛从周击之,自邺县渡漳水,营于黄龙镇。全忠自将中军涉?水,置营以逼嗣昭,嗣昭弃城走。《金人疆域图》永年县有黄龙镇。

黑闼垒府西南十里。唐初刘黑闼据?州,筑垒以拒唐师处也。或谓太宗征黑闼时所筑。误。又《寰宇记》云:府南十里,有廉颇台。《十六国春秋》:冉闵遇慕容恪于廉颇台,十战皆败。即此台也。今见无极县之廉台。临?镇,在城西五十里。嘉靖中,修筑镇城,最为坚峻,有巡司。又递运所亦在焉。

曲周县府东北四十五里。东至山东临清州百四十里,北至顺德府平乡县五十里。汉县,属广平国。高祖封郦商为曲周侯,邑于此。后汉属巨鹿郡。晋省。隋开皇六年,复置曲周县,属?州。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州。宋因之。熙宁三年,省入鸡泽县。元?二年,复置。明年,复降为曲周镇。四年,又为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八里。

○曲周故城杜佑曰:在县西南。汉县治此。今城,唐所置也。又县东有曲安故城,后魏景明中,分平恩置曲安县,属广平郡。高齐废。《寰宇记》:后魏改曲周为曲安。平恩故城,在县东南,今见山东丘县。

○漳水县西南三十里。自河南临漳县流入府境,经成安、广平、肥乡三县而至县界,东北流达平乡县境,合于?河。《志》云:今县东十五里,有漳河枯渎。漳水旧自肥乡北口,接县西南赵林村,至县东北,而入威县。其后漳水自魏县东出,经流变徙,遂为枯渎。明万历初,漳水遂合滏河而北出,不复经故道矣。又旧有漳河堤,在县东二十里。○漯河枯渎,在县东。《志》云:自永年县界泊头堡接县境西朱堡,长十五里,又东接于漳河枯渎。遇雨潦,滏水泛溢,辄由此分流北注。今堙塞殆尽。又有大河枯渎,在县东五十里。宋元丰中,大河经流于此。河南徙后,遗迹仅存。

滏阳河县东一里。自永年县东北,流经县南,又东北入平乡县境,下流合于?河。旧时雨潦,辄有暴溢之虞。春冬之交,则以?涸为患。万历初,漳水决溢于大名府魏县界,奔流北出,至县南八里苏河寨,挟滏河而经县东,势盛流驶,非复故渎也。旧有护城堤在滏阳河上,自县西南十二里滏阳集,至县东北十五里马疃村,长几三十里。

董塘陂县西北十五里。魏晋时,导漳水入陂,为灌溉之利,今涸。《晋纪》:太元十一年,刘牢之救苻丕于邺,慕容垂逆战,而败退屯新城,复自新城北遁,牢之追及垂于董塘渊,为垂所败。即此处也。新城,见肥乡县。康台泽在县东。《地形志》平恩县有康台泽,苻秦时为闲牧之所。晋太元九年,后燕慕容农起兵,遣其党兰汗等取康台牧马数千匹。即此。阿难渠县西三十里。后魏时,广平郡守李阿难凿渠,导漳水以溉田,因名。《水经注》馆陶县有阿难河。今县境东南与山东馆陶县接界,渠盖经两邑间矣。

○巨桥旧在县西。杜佑曰:纣巨桥仓,在曲周县。《水经注》:横漳北经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桥横水,故曰巨桥。昔武王伐纣,发之赈殷饥民。服虔曰:巨桥,巨鹿水之大桥也。当在巨鹿县。刘伯庄曰:桥以高广名也。

香城固堡县东北六十里,接威县界。又东北四十里有大寨堡,接清河县界。《里道记》:县东北至威县七十里,自威县至清河县亦七十里,县境最为广远。又大目寨堡,在县东七十里,接山东临清州界。侯村堡,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接山东丘县界。又安儿寨堡,在县南二十五里,又西南三十五里,即肥乡县也。

肥乡县府南四十里,南至大名府魏县四十里。本汉邯沟县地,属魏郡。后汉废入广平县,魏析置肥乡县,属广平郡。晋因之。后魏仍属广平郡。东魏天平初,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复置,属?州。唐武德初,属磁州。六年,改属?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六里。

○肥乡旧城县南二十里。战国时赵之肥邑。《竹书》: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即此。曹魏因置肥乡县。唐武德五年,刘黑闼据?州,世民击之,取相州,进据肥乡,列营?水上,以逼之。又会昌三年,讨泽潞叛帅刘稹。魏博帅何弘敬栅肥乡,侵平恩。即今县也。邯沟城县西北十里。汉县,属魏郡。颜师古曰:以邯水之沟而名。宣帝封赵顷王子偃为侯邑。今俗谓之桓公城。又有邯会城,在县西南二十里,亦汉魏郡属县也。武帝封赵敬肃王子仁为侯邑。张晏曰:漳水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旁犹有沟渠在焉。二县俱后汉时废。○葛孽城,在县西。《战国策》:魏王抱葛、孽、阴、成,为赵养邑。鲍彪曰:葛、孽、阴、成,四邑名。《寰宇记》:葛孽城,赵武灵王夫人所筑,一名夫人城。俗谓之葛鹅城,似未可据。

列人城县北三十里列人堤上。战国时赵邑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列人。汉置县,属广平国。更始初,光武徇河北,至邯郸。故赵王元子林说光武曰:赤眉今在河东,河水从列人北流,如决河灌之,可令为鱼。王氏曰:时赤眉屯于濮阳,在列人河东也。建武中,县改属巨鹿郡。晋属广平郡。太元九年,慕容垂谋叛秦,其子农自邺奔列人,与其党起兵应垂。众请治列人城,农曰:今起义师,惟敌是求,当以山河为城池,何列人之足治?既而秦将石越来攻,为农所败。后魏亦为列人县,仍属广平郡。东魏天平初,改属魏郡。高齐省。隋大业末,窦建德据广平,置列人营于此。唐武德五年,刘黑闼以?水城为唐所取,自沙河引兵还攻之,行至列人,为唐所败。即此城也。

新兴城在县东南。晋太元九年,慕容垂攻苻丕于邺,分置老弱于肥乡,筑新兴城,以置辎重。既而邺久围不下,垂解围趣新城。即新兴城也。二十一年,拓跋?攻后燕邺城,为慕容德所败,退屯新城,亦此城矣。今俗呼为白塔营。○清漳城,在县东南七十里,汉列人县地。隋开皇十年,置清漳县,属?州。唐初因之。会昌初,省入肥乡县。

浮丘山县南四里。土阜隆起,高于平地,仅数尺许,或以为古堤遗址。又县西十五里有天台山,土山无石,其顶平衍。○漳河县西北十里。旧自广平县流入境,又东北入曲周县界。今多浅涸。县东南五里,有石家河,本漳水支流也。经县东复北流,入于漳河。

白渠在县西北。旧自武安、临漳、成安等县流入境,入于漳河。今湮。《汉志》注:魏郡武安县有敛口山,白渠所出,东至列人入漳。

列人堤县东北二十里。亦曰列人埤。漳水淤浊,积久而成高岸。或曰汉时大河堤也。又神腴堤,在县北,堤东西约五里。唐邑宰韦景骏筑以备漳水之患。

鸡泽县府北七十里。西北至顺德府沙河县三十里。汉广年县地,属广平郡。后汉属巨鹿郡。晋仍属广平郡。永嘉以后,县废。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高齐废广年入永年县。隋初复置。六年,避讳改曰鸡泽县,属?州。大业初,又并入永年。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州。宋因之。元初省入永年县,寻复置,属广平路。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九里。

○鸡泽旧城在县南。隋开皇中于广年故城置鸡泽县,寻废。唐复置,南去故城十余里,后又移今治。盖县屡迁,而名不改。○普乐城,在县东南十里。《寰宇记》:唐初置县,旋陷于窦建德。或曰即建德创置。武德四年,建德所署普乐令程名振来降。是也。建德平,县仍省入鸡泽。

○?河县东南二十里。自永年县东北流经县境,而入平乡县。《寰宇记》:漳、?二水,俱在县东南。今县东二十里有漳河堤,亦曰漳?南堤。盖昔时漳水在县界,合?河而东北注也。

沙河县西南二十里。自沙河县东南流经县境,达永年县界,合于?河。复自县境东北出,而入平乡县界。《志》云:县西南有沙河堤,阔一丈,长二十里,《图经》所云漳河东环,沙、?西绕者也。《郡国志》县有沙河南堤,唐永徽五年筑。

广平县府东南七十里,又东南至大名府六十里。本大名府魏县地。金大定七年,置广平县,属?州。元因之。今城周三里,编户十七里。○辘轳山县南二里。县治西北,又有鏊子山,皆以形似名也。县东三十里,又有紫荆山。《志》云:县地平衍,无陵峦泉石之胜。辘轳诸山,仅同冈阜,盖亦西山之余脉也。○漳河在县西北。自成安县流入县界,又东北达于肥乡县。○拳壮河,在县东十里,本漳河之支流。亦自成安县流入境,至肥乡县,复入于漳。今漳水浅涸,此河遂为枯槽矣。成安县府南六十里。东南至大名府魏县四十里,西南至河南临漳县八十里。汉为斥丘县地,属魏郡。晋因之。后魏仍属魏郡。天平初,并入临漳县。高齐复置,改曰成安。隋因之,属相州。唐初属磁州。贞观初,改属相州。天?二年,避朱全忠父讳,改名斥丘。三年,更属魏州。后唐复曰成安。宋属大名府。金、元属?州。元至元二年,并入滏阳。后复置,改属磁州。明初,改今属。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四里。○斥丘城县东南三十里。春秋时晋之乾侯邑。昭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即此。汉为斥丘县。阚る曰:地多斥卤,故曰斥丘。应劭曰:有斥丘在其西南也。高帝六年,封功臣唐厉为侯邑。后汉仍为斥丘县。初平二年,袁绍屯于斥丘,即此。魏晋以后,皆为斥丘县治。高齐改置成安县,移于今治。隋、唐皆因之。五代梁龙德二年,戴思远袭晋魏州。魏州有备,乃西涉洹水,拔成安,大掠而还。即今县也。

洹水城县西南三十里。本临漳内黄县地。后周建德六年,分置洹水县,属相州。隋因之。唐仍为洹水县。乾元初,史思明自范阳救安庆绪,由洹水趣相州。建中二年,魏博叛帅田悦攻临?军,败,复合散卒,军于洹水。马燧自临?帅诸军进屯邺,与悦相持。乾宁二年,李克用击魏帅罗弘信,攻洹水,败魏兵。进攻魏州,朱全忠遣其将葛从周救魏博,营于洹水。克用与战,不胜,乃还河东。既而克用复攻魏全忠,仍遣从周救之,屯于洹水。全忠自以大军继之,克用引却。五代梁乾化初,全忠以晋军出井陉,将攻邢、魏,引兵自相州至洹水,进屯魏县。五年,魏博附晋,晋军屯临清。梁将刘?自南乐屯洹水。洹水在相、魏、?三州之交,尝为兵冲也。《里道记》:洹水西去临漳县五十里,东去大名府魏县五十里。唐魏博与昭义相抗,每置重兵于此,谓之洹水镇。宋仍为洹水县,属大名府。熙宁六年,省为镇入成安县。

○漳河县南十里。自临漳县东北流入县界,又东入广平县境。此清、浊二漳,自临漳县合流之后,横亘于冀州之境,合滹沱以达海者,所谓漳河之经流也。今多自临漳而东达魏县界,又东合于卫河。国家漕渠,往往资漳水之助,经流不绝如线。间有决溢、浅淤随之矣。

洹水县西南七十里。自河南临漳县流入县界,又东南入内黄县境。唐建中三年,河东帅马燧讨田悦,与悦夹洹水而军。悦守洹水城,坚壁不出。燧因为三桥,逾洹水,日往挑战,悦不应。乃潜师循洹水,直趣魏州,留百骑抱薪持火匿桥旁。悦闻之,遂引军逾桥掩燧后,燧结阵待之。悦战败,还趣三桥,桥已为伏骑所焚。悦军乱,赴水溺死者,不可胜纪。

○仓口县西南五十里,与河南临漳县接境。马燧与田悦相持,燧军于漳滨,悦遣其将王光进筑月城,以守长桥,诸军不得度。燧塞漳水,下流水浅,诸军涉度。遂进屯仓口,与悦夹洹水而军。仓口盖在洹水北。长桥,今见河南临漳县。

兔台在县西。《史记》:赵敬侯四年,魏败我兔台。《郡邑志》成安县有兔台,是也。

威县府东北百三十五里。东南至山东临清州百里,西至顺德府平乡县六十里,南至大名府百二十里。汉广平国斥章县地。后汉属巨鹿郡。晋属广平郡,后魏因之。东魏天平初,改属魏郡。后齐省入平恩县。隋开皇六年,置?水县,属?州。唐因之。会昌五年,省入曲周县。宋初亦置?水县,寻废。金复置,仍属?州。元自井陉县移威州治此,以县属焉。至正间,废?水县,以威州属广平路。国初,改为威县。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八里。

○斥章城在县西南。汉县治此。应劭曰:漳水所经,北入河。其地斥卤,故曰斥章。魏晋时县皆治此。后魏太平真君三年,县并入列人县。太和二十年,复置。高齐废。隋开皇中,改置?水县于今治。?水城在县治北,隋所置也。唐武德五年,世民击刘黑闼,其?水城来降,黑闼还攻之。?水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城,为所陷。既而唐兵复拔之。自唐以后,县皆治此。元始为威州治。《名胜志》云:今县东南二十里,有威州故城。似误。○漳水旧在县南。自曲周县流入界,又东北经顺德府广宗县,东入冀州南宫县境。杜佑曰?水县南有衡漳渎,是也。今漳流决徙不一,故渎遂涸。○?水,旧在县西,自鸡泽平乡县界流经县境,合于漳河,故隋以?水名县。今与漳河俱徙流入平乡县境,旧迹遂湮。

○定陵墅在县西北。陵周三百二十步,高六丈余,上有汉广宗王庙。晋建兴初,幽州都督王浚,使其将田徽为兖州刺史保定陵时,石勒据襄国,遣孔苌击杀之。即此定陵也。

邯郸县府西南五十五里。西南至河南磁州七十里,南至临漳县亦七十里。春秋时卫地,战国时赵都也。秦置邯郸郡于此。汉为邯郸县,赵国治焉。张晏曰:邯,山名。郸,尽也。后汉亦为赵国治。曹魏属广平国。晋及后魏属广平郡。东魏天平初,废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县,属?州。唐初,属磁州。贞观初,还属?州。永泰初,复属磁州。宋因之。明初,复改今属。今城周八里,编户二十七里。

○邯郸城县西南二十里。春秋时卫邑,后属晋。《左传》定十三年,赵鞅杀邯郸午,午子赵稷以邯郸叛。上军司马籍秦围之,齐侯、卫侯伐晋救之。哀四年,赵鞅围邯郸,邯郸降。《汲冢周书》:敬王三十年,赵鞅围邯郸,竟有邯郸。《战国策》张仪曰:使齐兴师度清河,军于邯郸之东。《竹书》: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始都邯郸。《史记》: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盟漳水上。说者曰:是时赵未都邯郸也,至肃侯时始都之,《竹书》误改为敬侯也。又秦昭襄四十八年,五大夫陵攻赵邯郸。五十年,王?攻邯郸,不拔。始皇十八年,端和伐赵,围邯郸城。十九年,尽取赵地。秦王之邯郸,置邯郸郡。二世二年,章邯破赵军,平邯郸城郭。汉高九年,封子如意为赵王,都邯郸。自是赵尝都此。更始二年,世祖擒王郎,幸邯郸。其后,仍为赵国治。建安九年,曹操围邺,击走袁尚将沮鹄于邯郸,拔其城。东魏废县,而城如故。隋仍置邯郸县。唐建中二年,魏博叛帅田悦遣兵围邢州,使别将栅邯郸西北,以断昭义救兵。五代时,县移今治。《志》云:旧城俗呼为赵王城,雉堞犹存。《舆程记》:赵王城西南二十里至台城冈,又西二十里,即磁州也。

五氏城在县西,亦曰寒氏。春秋时,晋邯郸大夫赵午之私邑。定九年,卫侯如五氏。盖会齐侯之师,共伐邯郸午于寒氏也。十年,晋师围卫午门,于卫西门曰:请报寒氏之役。或曰五与午通,城盖以邯郸午而名。

武始城县西南五十里。战国时韩地。秦昭襄王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汉因置武始县,属魏郡。武帝封赵敬肃王子昌为侯邑。后汉省。《汉志》注:武始县有拘涧水,东北至邯郸,入于白渠。涉乡城,在县西。《隋志》:开皇十六年,置涉乡县,属?州。大业初,省入邯郸。又王郎城,在县西三里。后汉初,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率车骑数百人入邯郸僭号,此其屯聚处也。俗犹呼为郎村。

○紫山县西北三十里。昔尝有紫气,与山相连,因名。亦谓之马服山,以上有赵奢冢也。《汉志》注:县有堵山,牛首水所出。或以为即紫山云。○邯山,在县东。张晏曰:邯郸山在东城下,亦谓之邯郸阜。旧《志》:邯山在召代镇,去县东南二十里,邯水出焉。岁久山移水绝,故址遂湮。又刘劭《赵都赋》西有灵丘,《郡国志》以为灵山也。今城西北有照眉池,相传赵王宫人照眉处,已废为耕地。池西有高岭,或以为即古之灵山,赵武灵王所登云。

双冈在今县西北,当郡西废临?县西出之要道。一名卢家疃,又名卢家寨。唐建中二年,魏博帅田悦拒命,围邢州及临?,遣其将杨朝光栅邯郸西北,以断昭义救兵。昭义帅李抱真东下壶关,军于邯郸,破悦支军,进攻朝光栅。悦从临?驰救,河东帅马燧遣其将李自良等御之于双冈,悦不得前,遂破朝光栅,进攻临?,悦败走。

○?河县西北三十五里。自河南武安县流入境,又东入永年县界。

滏阳河县东三里。自河南临漳县流入境,又东入永年县界。元至元初,郭守敬言:磁州东北漳、滏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州、永年,下经鸡泽,合澧河,可灌田三千余顷。前朝成化十八年,磁州守张梦辅,令民于故渠随方浚治,以通舟楫,达于邯郸。今废。西河县西二十五里。源出紫山,流入府城西贾葛潭。一名渚沁水。《水经注》:牛首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汉景帝时,六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邯郸。相捍七日,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其水东入邯郸城,经温明殿南,又东径丛台南,又东历邯郸阜,又东流出城,合成一川。又东澄而为渚。沁水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入于白渠。今城南五里有渚河城,西半里许有沁河,即《水经注》所云牛首水。自堵山东流分为二水者,合流而为西河。

蔺家河县西南二十里。《志》云:以近相如故宅而名。又西十里有阎家河。秋夏之交,同归渚河。又岩嵛河,在城西北二十里,又十里为牛照河。此二水同归沁河,其下流俱入于滏河。○输鼋河,在县西北二十里,或云?河支流也。其水秋夏之交,散注田畴,或抵城下,与沁水同流。相传元至正间,有龙鼋斗于泽中,龙胜而鼋负,因名。

白渠在县西。旧自河南武安县流入境,牛首水及武始县之拘涧水,悉流合焉。又东经成安、肥乡县,而入漳水。今余流仅存,俗犹谓是水为拘水也。

○邯郸宫《志》云:旧址在城西北一里许。《舆地要览》以为赵王如意所建。东汉初犹存。光武破王郎,居邯郸宫,昼卧温明殿。是也。又齐主高纬时,尝营邯郸宫。盖即赵宫故址更为营建云。丛台在县城东。世传赵武灵王所筑。颜师古曰:以其连聚非一,故曰丛台。汉高后元年,赵丛台灾。更始二年,光武拔邯郸,置酒高会,与马武登丛台。是也。今有丛台驿,在县治西南。○洪波台,在县东南三十里洪波村。《赵都赋》:南有洪波浊河。《后汉志》注:邯郸有洪波台,赵简子与诸大夫饮酒酣而泣处也。又陵台,在县西北三十里,赵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所葬处。亦曰三陵村。

清河县府东北二百里。东南至山东东昌府百三十里,南至大名府二百十里,西至顺德府二百四十里,北至冀州百三十里。汉信城县地,属清河郡。后周为武城县,清河郡治焉。隋初,郡废,改县曰清河县,为贝州治。自唐至宋,皆为州郡治。金移恩州治历亭县,而清河县仍属恩州。元属大名路。明初属大名府。洪武六年,改今属。城周九里有奇,编户六里。

○贝州城在县治东。汉置清河郡,治清阳。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国,移治甘陵县。晋复曰清河国。后周移武城县于汉信城县界,以郡治焉,兼置贝州。隋初郡废,改县曰清河,仍为州治。炀帝复曰清河郡。唐复曰贝州。天宝初亦曰清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梁乾化三年,魏州帅杨师厚掠赵王?之境,使刘守奇分道自贝州入趣冀州。石晋天福三年,分天雄军之地置永清节度于贝州,兼领博、冀二州。九年,以契丹将入犯,贝州为水陆要冲,多聚刍粟,为大军数年之储。既而契丹逼贝州,叛将邵柯导之入城,悉为所有。周显德初,废永清军。宋仍曰贝州。《宋志》:端拱元年,清河县徙治永宁镇。淳化九年,又徙今治。庆历八年,平王则之乱,改曰恩州。金人移州治历亭县,即今山东恩县也。国初,又废恩州为县,而清河郡及贝州之名遂泯。甘陵故城,见山东夏津县。永宁镇,或曰在县东北。甘陵城在县西北。周甘泉市地。秦置厝县,属巨鹿郡。汉属清河郡。后汉章帝子清河孝王庆初立为太子,被废。其子?是为安帝。王薨,葬于厝县之广丘,安帝因尊陵曰甘陵,县亦取名焉。清河国移治于此。桓帝建和二年,又改清河国曰甘陵国。晋又改甘陵县为清河县,仍为清河国治。后魏因之。北齐改为贝丘县。隋省入清阳县。

清阳城在县东。汉县,清河郡治此。景帝中元二年,封皇子乘为王国。武帝元鼎三年,徙代王义为清河王,都清阳,即此。后汉省。《括地志》:清阳故城在清河县西北八里。是也。又隋改故甘陵为清阳。今见山东夏津县,非汉之清阳也。

信成城县西北十二里。汉县,属清河郡。后汉省。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水经注》:后赵置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又汉有信乡县,属清河郡。宣帝封清河刚王子豹为侯国。亦作新乡。元始中,有新乡侯上书,言莽宜居摄。佟,即豹孙也。孟康曰:顺帝更名安平。按《后汉志》,安平县故属涿,非清河之境。应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是也。又《风俗记》: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故县也,属清河郡。今枣强县有故复阳城。末?否城县东北五十里。晋建兴初,幽州都督王浚使辽西鲜卑段疾、六眷等,与石勒相持。末?否,六眷之从弟也,尝筑城于此,因名。○清河城,在县东南。《风俗志》:甘陵郡东南十七里,有清河故城。汉高六年,封功臣王吸为侯邑,世谓之鹊城也。《水经注》甘陵故城直东二十里有艾亭城,疑即清河城。后蛮居之,故世称蛮城。

○清河旧在县西。《水经注》:淇水自馆陶清渊,又东北过广宗县,为清河。又东北入?县界,与张甲故渎合。《战国策》苏秦说赵曰:赵东有清河。张仪说赵曰:秦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是也。汉因之置清河郡。今堙。?县,见景州。○张甲河,在县境。《汉志》信成县有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流经广宗县界,又东北入冀州界,至?,入漳水。别河,谓屯氏别出之河也。亦自馆陶流入境。今皆堙废。《水经》:淇水自馆陶清渊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清河又东过修县,与大河张甲故渎合,又东过东光、南皮等县,齐之北界也。永济渠县西北十里,引清漳水入此。旧名瓠子渠。隋炀帝征辽,改曰永济渠。俗名御河,即卫水也。元人开合运河,卫河渐徙而南,经武城恩县之西,去县境遂远。○涉水渠,在县东。《志》云:渠自莲花池达永济渠。先是卫河数决,故凿此渠,广丈余,长四十里。遇泛溢为灾,赖此泄之。今涸。

直渠在县西。汉时大河所经也。《沟洫志》:地节中,郭昌使行河,河曲三所。水流之势,皆邪直贝丘,恐水势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百姓安之。建始初,清河都尉冯逡言:郭昌穿渠后三岁,河水更从第二故曲间北可六里,复南合。今其曲势复邪直,贝丘百姓寒心,宜复穿渠东行。不听。今皆堙废。又二渠,亦在县境。《汉书音义》:二渠一出贝州西南南折,一则漯川也。禹厮二渠以引其河,即此。今涸。漯川,见山东莘县。

鸣犊口在县东南。旧为大河所经。《汉书》: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成帝建始初,清河都尉冯逡言:郡承河下流,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屯氏河不流行七十余年,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所居高于以分流杀水势,道里便宜。不听。后二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灵,灵县,见山东博平县。屯氏河,亦详见山东馆陶县。

鲧堤县西三十里。自顺德府广宗县逶迤入境,相传鲧治水时所筑。又曲堤,在县东北。齐时,群盗多萃于此,郡守宋世良下车颁行八条之制,盗奔他境。盖地近河?需,故群盗得以依阻。

○新栅在县西。晋太元中,燕人齐涉据新栅,降慕容垂。垂以涉为魏郡太守。既而附于泰山叛帅张愿,垂欲击之。慕容隆曰:新栅坚固,攻之未易拔。愿破,则涉不能自存矣。乃击愿,破之,新栅亦下。宁化镇在县西南。《宋志》:政和七年,臣僚言:恩州宁化镇,大河之侧,地势低下,正当湾流冲激之处。岁久堤岸怯薄,沁水透堤甚多。近镇居民,例皆移避。夏秋霖潦,堤防一失,恐妨阻大名、河间诸州往来边路,乞付有司贴筑固护。从之。

甘陵在故厝县。应劭曰:安帝以孝德皇后葬于厝,尊曰甘陵。是也。宋白曰:汉安帝父清河孝王陵,在清河县东南三十里,《城冢记》仍谓之英陵。帝母左氏葬于县东北角,名曰甘陵。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