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十三 北直四

◇河间府东至海丰县三百里,南至山东德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真定府冀州二百三十里,西至真定府定州二百有八里,西北至保定府安州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师四百十里,至南京二千一百四十里。

《禹贡》冀州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为燕、赵、齐三国之境。秦为巨鹿、上谷二郡地。汉置河间国初为赵地,文帝二年,别为河间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后汉初并入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复置河间国。晋因之。后魏置瀛州太和十一年,分冀、定二州置,兼置河间郡,治武垣。隋罢郡存州。大业初,复曰河间郡。唐仍为瀛州。天宝初,亦曰河间郡。乾元初,复为瀛州。五代晋时,契丹据其地。周显德六年,收复。宋仍曰瀛州《宋志》旧名关南。大平兴国初,曰高阳关。庆历八年,始置高阳关路,统瀛、莫、雄、贝、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等十州军,大观二年,升为河间府赐名瀛海军。金因之置河北东路于此。元曰河间路。明初曰河间府,属北平布政司。永乐七年,直隶京师,领州二,县十六。今仍曰河间府。

府北拱京师,南临青、济,水陆冲要,饷道所经。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春秋时,齐由此剪孤竹,服北燕。及战国之季,清河、勃海间,几于无岁不战也。后汉末,袁绍、公孙瓒角逐于前,曹操踵其后,从而并幽蓟,平乌桓。迨典午失纲,五胡浊乱,于是滹沱沸浪,横漳腾波。北不得河间,青、冀之祸未烈。南不得河间,幽、平之患未深也。拓跋世衰,群盗竞起,耽耽虎视,恒在瀛州。岂非以海曲?奥阻,鱼盐沃饶,利则进攻,不利则退守,地势为可恃乎?隋末,窦建德奋臂一呼,据有乐寿,纵横四出,雄于河北。唐藩镇之患,卢龙一道称最强者,以瀛、莫南下,易、定、镇、冀不得不避其锋也。朱全忠欲吞幽州,先争瀛、莫。及晋人取燕,既得瀛、莫,而刘守光不旋踵亡矣。石晋以瀛、莫入契丹,河北之衅,曾不逾时,甚且饮马河津,毒流汴洛。周世宗惩其弊,力战以复关南,戎夏之防,藉以少固。宋人因之,兴塘泺,列军屯,尝为重镇。及女真肆恶邀盟割地,则首及关南,知其利于深入也。蒙古攻金燕京,分军大掠瀛、莫诸州,所至残破。燕京资储,以关南为根本,自是公私耗竭,国无以立矣。元末,群贼毛贵等由清、沧而北,趣河间,逾直沽,元祚遂岌岌焉。明初,大军北伐,舟师、步骑皆自河间而进,直薄元都。及靖难之师,东西驰突,河间每为孔道。至?枪四起,戎马生郊,而筹国是者,若未遑措意于河间也。谓之何哉?说者曰:郡境陂泽沃衍,宜于耕植。宋人屯田关南,岁收数倍。且地滨沧海,盐鹾之利,军府所资。又舟车通利,四方供亿,皆取给焉。诚京师之南府,天下之津途也。

河间县附郭。汉州乡县地,属涿郡。后汉为武垣县地,改属河间国。高齐始置河间县,为河间郡治。隋为瀛州治,唐以后因之。今编户二十五里。

○武垣城府西南三十八里。本赵邑。《史记》:赵孝成王九年,秦围武垣。即此。秦置县。汉属涿郡。后汉改属河间国。晋因之。后魏为河间郡。隋大业初,省入河间县。唐武德五年,复置武垣县,属瀛州。贞观初,又废。《志》云:今府城亦名东武垣城。后汉废州乡入武垣,又移武垣县于此。其后复还旧治,因谓之东武垣。高齐改置河间县。《城邑考》:今郡城亦谓之瀛州城,隋唐以来故址,宋熙宁初改筑,后复圮坏,明初增修。今城周十七里有奇,有门四。

束州城府东北六十里。俗名如林乡。汉县,属勃海郡。后汉因之。晋属章武国。后魏属章武郡。高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瀛州,寻改曰束城。唐因之。五代周显德五年,成德帅郭荣攻契丹束城,拔之。是也。宋熙宁六年,废为束城镇。元?初,复置县。金复废为镇。元置巡司于此。《水经注》:易水东经束州县南。其城旧有三重,今故址已堙。

州乡城府东北四十里。汉县,武帝封河间献王子禁为侯邑。后汉省入武垣。魏收《志》:武垣县有小陵城,亦曰萧陵。盖石赵所置。《寰宇记》云:在河间城西北五里。又城北六里有乞活城,晋东瀛公腾尝掠羯户万人居此,任其乞活,因名。

○滹沱河府西南二十里。自晋州饶阳县流入境,又东南经献县南、交河县北,又东至青县岔河口,合于卫河。《志》云:府境有铁灯竿口水,其上流自武强、饶阳之境,汇漳河、滹沱诸流,又北接博野、蠡县沙、滱诸河,下流潴为陂池。纡回散漫,经府境而北,地益平衍,几数百里,通静海直沽以达海。其支流环绕郡城,每遇夏秋水发,一望无际,因筑堤以捍冲啮。余详大川滹沱河。

高河在府西南。自高阳县流入境,东南流至交河县,入于滹沱。旧《志》云:郡在滹沱、高河之间,故曰河间。今源流断续,非复故迹也。○滱水,在城西,即易水支流也。亦自安州高阳县境分流经此,又北流入任丘县界,仍合于易水。

大浦淀在府西二十五里。下流注于滹沱。其决入之处,一名百道口,亦曰大廉陂。○长丰渠,《唐志》云:在河间县西北百里。贞观二十一年,瀛州刺史朱潭所浚。又开元二十五年,刺史卢晖引滹沱河,由束城以东,通漕溉田,仍曰长丰渠。

七里井在府境。隋大业十三年,诏涿州留守薛世雄讨李密,并诛翦所在盗贼。行至河间,军于七里井,窦建德袭破之。胡氏曰:井去河间城七里,因名。○麴义垒在束城镇北十四里。汉末,公孙瓒据河北,袁绍令?义攻之,因筑此垒。又毛精垒,在府北三十里。《志》云:汉博士毛苌宅冢也。后人于其地为营垒。

瀛台在府城东南。高五丈,阔倍之,登台一望,四远在目下。有旧城壕。一名驻旗台。又城东北有高阳台,与瀛台相望。《志》云:瀛州旧置高阳关台,因以名。

君子馆府西北三十里。宋雍熙三年,刘廷让帅师并海而北,将趣燕。契丹将耶律休哥闻之,以兵扼要害,逆战于君子馆。时廷让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继隆退保乐寿,廷让力不敌,一军尽没。

廉良镇在府北。宋咸平二年,镇定高阳关都部署傅潜奏:先锋田绍斌等败贼众于廉良路,即此镇也。又府北有南阳务。石晋开运二年,杜威等袭契丹瀛州间。其将高谟翰引兵先出,遣梁汉璋将骑追之,遇契丹于南阳务,败死。○景和镇,在府东六十里,旧有巡司。又商家林,在府南三十里,南去献县亦三十里,行旅必经之地也。青凌桥府东门外。滹沱、滱水诸川,交流并注于城东,此桥为之锁钥。其后桥坏,夏秋水发,辄有涨溢之患。嘉靖间,于县南开苏家、徐家二口,分杀水势,而行旅往来病于艰阻。万历十八年,复修此桥,连亘凡六里。又八里堤,在府南八里庄,自苏家口迄徐家口,亘二十里,以防涨水,亦万历中修筑。

献县府南六十里。东至沧州百三十里,西至晋州饶阳县九十里。本汉乐成县,高祖封功臣丁礼为侯邑,后为河间国治。后汉因之。曹魏曰乐城县。晋因之,仍属河间国。后魏属河间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广城县,属瀛州。仁寿初,又改曰乐寿县。唐初因之,永泰初改属深州。宋属河间府。金天会七年,置寿州。天德三年,又改为献州。元至元二年,州废,寻复为献州治。明初,省县入州,又改州为县。城周六里,编户二十四里。

○乐成废县刘?句曰:在今县东南十六里。汉县治此。后魏移县西北,近古乐寿亭。隋因改为乐寿县,即今县治也。宋白曰:后魏太和十一年,河间郡自乐成移理于今县西一里乐寿亭城。《郡国志》云:今县西南十里,曰乐寿岩,汉乐成县治此,隋乐寿县亦治焉。大业十三年,窦建德自号长乐王,都乐寿,其所居曰金城宫,亦在乐寿岩西。今湮废。是乐寿旧治县西南,唐始移今治也。又乐寿东南有慎园,俗呼二王陵。汉灵帝尊母董氏为慎园贵人,即此。

景城废县县东南九十里。汉曰景成县,属勃海郡。宣帝封河间献王子雍为侯邑。后汉省。后魏徙成平县治此,属章武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景城县,属瀛州。唐初亦属瀛州。贞观初,改属沧州。天宝后还属瀛州。宋因之。熙宁六年,省为镇,属乐寿县。《金志》交河县有景城镇。○成平废县,在故景城南二十里。汉县,属勃海郡。武帝封河间献王子礼为侯邑。后汉改属河间国。晋因之。后魏徙治于废景城县。又建成废县,在故景城东南三十里,汉县,属勃海郡。后汉省。中水废县县西北三十里。汉县,高帝封吕马童为侯邑,属涿郡。应劭曰:县在易、滱二水之中,因名。后汉及晋俱属河间国。后魏属河间郡,高齐废。又阿武城,在县西北三十九里。汉县,属涿郡。武帝封河间献王子豫为侯邑。后汉废。○滹沱河县西南十八里。其地有完固口,在滹沱北岸,旧时山水泛滥,往往从此横决。嘉靖十三年,筑堤为备,因以完固名。又县西南为陈家渡,滹沱河津济处也。建文中,燕王渡此,击败盛庸之师。自此又东南入交河县界。

鬲津枯河县西二里。旧《志》云:东北流入故饶安县界入海。又马颊河,在县东六十里,上源从山东商河县流入境。又钩盘河,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源自山东德平县流入境,盖后人凿以导水,而附以九河旧名也。今悉堙废。

房渊县北三十里,《水经注》以为漳水所决入也。《志》云:渊方三百里。石勒时水忽变赤,慕容隽时水忽生盐,形如印,一日再长再减,不失其度。元时有龙潜其中。其水清澈,委流入于滹沱。

○单家桥县南十二里。跨滹沱河上,行旅通途也。明建文三年,燕王败平安等于单家桥。又宣德初,驾征高煦,还驻跸于此。一名五节桥,以正德间流寇乱,有五妇死节于此也。旧有单桥巡司。又大慈桥,在县东五十里槐家镇,亦为东西孔道。乐成驿,在县治西南,明初置。

阜城县府西南百四十里。西南至冀州武邑县五十里,东南至景州六十里。汉县,属勃海郡。后汉属安平国,光武封王梁为侯邑。晋属勃海郡。后魏属武邑郡。隋属冀州,唐因之。天?二年,朱全忠改曰汉阜县。五代唐复故。宋嘉?八年,省入东光县。熙宁末,复置属永静军。金属景州。元因之。洪武七年,改今属。城周五里,有门六。编户二十五里。

○阜城故城县东二十里。刘?句曰:故县治此,隋改筑县城,移今治。《寰宇记》:县东二十里有安平城,汉安平国治此。盖即故阜城矣。《城邑考》:今城当南北之冲,沧、瀛、德、冀、深、景诸州,烽烟或警,县未有不被其患者。

蒲领城在县东。汉县,属勃海郡。武帝封广川惠王子嘉为侯邑。昭帝时,又封清河刚王子禄于此。后汉省入?县。《寰宇记》:故城去县三里。又沧州鲁城北六十里,有故蒲领城,相传后汉末黄巾之乱,蒲领人流寓其地,因筑此城。○简子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赵简子所筑。一名东城。城下有简子津。《寰宇记》:县有宅阳城,一名沙丘。

○胡卢河在县西北七里。即衡漳之别名。自晋州武强县流入境,又东入交河县界,合于滹沱河。今漳水东合卫河,经流往往浅涸。

流冷河县北七里,本胡卢河之支流也。又有潢卢河,自冀州枣强县来,东北流注之,入交河县界,注于滹沱。俗作刘麟河。刘豫,阜城人也,其子麟尝渡此而名。今涸。又有王莽故河,在县西南,即屯氏河之下流也。今亦堙塞。

○苻融垒县东北二十四里。《志》云:苻坚灭燕,遣融引军东略,尝屯于此,因名。

漫河店县东南三十里。自此达景州亦三十里,今曰新中驿。又窝庄驿,在县北三十里,自此达献县之单家桥,亦三十里。皆往来通道也。

肃宁县府西北五十里。西北至安州高阳县六十里,南至晋州饶阳县六十五里,东北至保定府雄县百里。本河间县地。宋雍熙三年,置平虏寨。淳化初,改平城。景德二年,又改为肃宁城。金升为县,属河间府。元至元二年,废为镇,寻复故。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肃宁旧城在今治东南。《志》云:旧城周十六里,内有子城,周三里,宋时筑以屯兵。城旁又有肃宁寨,地名南阳疃,亦曰曲阳疃,亦宋所筑。金废。○中堡河县东北三十里。《志》云:保定府蠡县以东,高阳县以南之水,溢入于县境,播为洋东五千二淀,俱注于中堡河,流经雄县界,会于瓦济河。其洋东五千二淀,俱在县东南二十余里,即唐河、滋河及滹沱诸河散流所汇也。

玉带河县东三十五里。洋东五千二淀之水,分流为玉带河,又东北入任丘县界。《元志》云:玉带河经雄州归信县界,入于易水。

唐河堤在县南二十里。《志》云:县西接保定府蠡县界二十里,堤起自蠡县之三岔口,东至韩村张王口,回曲五十余里,口岸凡十八处。失时不修,自县以东,则河间、任城、雄县,以西则蠡县、高阳、安州,以北则新安、容城、安肃,一遇水潦,辄有溃溢之患。

○南阳务在县城东北。石晋开运三年,契丹伪以瀛州降,天雄帅杜威引军至瀛州,契丹将高谟翰伪遁,威遣别将梁汉璋追之,至南阳务遇契丹,败死。或曰今县治即其地。又丰乐堡,在县东,亦宋置戍守处也。任丘县府北七十里。东至霸州大城县九十里,北至雄县七十里,西北至安州亦七十里。汉莫阝县地,属涿郡。平帝元始二年,使中郎将任丘筑城于此,以防海寇,因名。高齐始置任丘县。隋省。唐武德五年,复置,属瀛州。景云二年,改属莫州。宋为莫州治,金因之。贞?二年,降州为莫阝亭县,以任丘县并入。元初复故。至元二年,与州俱省,寻复置,属莫州。明洪武七年,以莫州省入,改今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莫州城县北三十里。汉置莫阝县,属涿郡。后汉属河间国。晋因之。后魏属河间郡。隋属瀛州。唐景云二年,分置莫阝州于此。先天初,于州北置勃海军。开元十三年,改为漠州,旋又为莫州县,亦曰莫县,兼置唐兴军。天宝初曰文安郡。乾元初,复为莫州。建中三年,朱滔、田悦叛,易定帅张孝忠等规取涿、莫二州,断幽、魏往来之路。是也。《五代史》:瀛、莫二州,相去百十里,其地多水泺。晋天福末,契丹内犯,赵延照自贝州退遁瀛、莫,阻水自固。宋仍为莫州,改治任丘县。咸平三年,契丹内犯,范廷召追败之于莫州。熙宁六年,废莫县入任丘。元?二年复置,寻又废为镇。金莫州亦治任丘。贞?二年,降州为莫阝亭县。元初,改置莫亭县于此。至元二年,省入河间县,寻复置莫亭县,莫州治焉。前朝州县俱废,置莫阝城驿于此,寻移入县城内。今有莫阝城递运所,盖其地为往来孔道也。高郭城县西十七里。汉县,属涿郡。宣帝封河间献王子?盖为侯邑。后汉省。又阿陵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亦汉县,属涿郡。后汉初封任光为侯邑,后省。

长丰城县东北六十里。唐开元十九年,分文安、任丘二县置,属莫州。宋因之。熙宁六年,废为长丰镇,属任丘县。金因之。《郡志》云:郡城东北七十里有长丰城。即此。○谒城,在县南二十六里。相传汉桓帝崩,窦武等率群臣诣河间迎灵帝入即位,此其朝谒处。《寰宇记》云:本名滠城,讹为谒。灵帝封解渎亭侯,在今祁州界,不应于任丘有谒城也。又颛顼城,在县东北三十八里。后魏邢?《三郡记》云颛顼所造,亦传讹也。○金沙岭县东四十里,以土阜参差而名,本无岭也。《志》云: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