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三十二 山东三

◇兖州府东至江南海州五百六十里,南至江南徐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河南归德府四百十七里,西北至东昌府三百八十里,东北至济南府三百三十四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千二百三十五里。

《禹贡》徐、兖二州之域,春秋时属鲁。战国初属鲁,后属楚,亦为齐、宋之疆。秦置薛郡。汉为鲁国及泰山、山阳等郡地。后汉为鲁国、任城国及山阳等郡。晋为鲁郡。宋为高平、东平、鲁郡等郡地元嘉三十年,移置兖州,治瑕丘。沈约《志》:兖州刺史后汉治山阳昌邑,魏晋治廪丘。武帝平河南,治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治邹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兖州省入徐、冀二州。三十年复置。杜佑曰:《禹贡》兖州在济、河之间,因济水发源为名。周置兖州,始兼及今郡之境。其在《禹贡》,则宅徐之方,而受兖之名也。然自刘宋以前,兖州徙治不一,其以兖州专治瑕丘,则自宋元嘉末始也。后魏亦为鲁郡等郡。北齐曰任城郡。隋初,置兖州。大业初,又改为鲁郡。唐初,徐圆朗据其地。武德五年,复置兖州。天宝初,亦为鲁郡。乾元初,复故寻置兖、郓等州节度于此。乾符三年,赐号泰宁军。五代因之周广顺二年,罢泰宁军,以慕容彦超拒命也。宋仍曰兖州亦曰鲁郡泰宁军节度。政和八年,升为袭庆府。金亦曰兖州大定十九年,更军号曰泰定军。元因之,隶济宁路。明初,亦隶济宁府。洪武十八年,升为兖州府,领州四、县二十三。今亦曰兖州府。

府据河、济之会,控淮、泗之交,北阻泰岱,东带琅邪,地大物繁,民殷土沃,用以根柢三楚,囊括三齐,直走宋、卫,长驱陈、许,足以方行于中夏矣。然自春秋以来,不能抗衡于齐、楚,而纷纭之际,豪杰竞起,未见能以兖州集事者。何欤?盖必悬权而动,所向无前,然后可以拊敌之项背,绝敌之噤喉。若坐拥数城,欲以俟敌之衰敝,未有得免于覆亡者也。是故徐圆朗颠?于前,朱瑾窜亡于后,岂真形胜之不可为哉?用之者非其道耳。夫聚天下之转输,尽出于百里之内,亚夫昌邑之谋,燕师?亭之举,岂非千古之大计乎?策兖州者,未可无曲突徙薪之虑也。嵫阳县附郭。本鲁之负瑕县。汉为瑕丘县,属山阳郡,武帝封鲁恭王子政为侯邑。后汉亦为瑕丘县。晋省入南平阳县,属高平国。宋元嘉末,置兖州,治瑕丘故城。后魏因之。隋开皇三年,始复置瑕丘县,仍为兖州治。唐因之。宋大观四年,避宣圣讳,改曰瑕县,寻又改曰嵫阳,以山为名。明初,省入兖州。洪武十八年,复置。编户二十二里。

○瑕丘城府西二十五里。鲁负瑕邑也。《春秋》:哀七年,季康子入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即此。汉置瑕丘县。晋废。刘宋元嘉三十年,始移兖州治瑕丘。泰始二年,没于魏,曰东兖州,寻亦曰兖州。齐建武二年,魏主宏自瑕丘如鲁城。梁大通二年,魏泰山太守羊侃袭兖州刺史羊敦,弗克,筑十余城守之,遣使来降,魏将于晖等因击侃于瑕丘。侃溃围南走。东魏天平初,兖州刺史樊子鹄据瑕丘以拒东魏,明年,高欢使娄昭攻之,堰泗水灌城,城遂下。隋亦曰兖州。唐中和四年,感化将李师悦等追败黄巢于瑕丘。是也。宋为嵫阳县治。洪武十八年,改筑府城,因移县于今治。今郡城?以砖石,有门四,外有带郭,郭有门五。正德以后,屡经修筑,周十四里有奇。

昌平城府东南八十里。《春秋》:僖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舍于昌衍之上。杜预曰:鲁县东南有昌平城。是也。今府城西有昌平驿,盖袭其名。又乘丘城,《括地志》云:在瑕丘西北三十五里,汉县,属泰山郡。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将夜为侯邑,后汉省。檀城在府东北。《地理志》:瑕丘有檀城,古灌檀也,亦曰檀乡。东汉初,刁子都为其部曲所杀,余党与诸贼会檀乡,号檀乡贼。亦曰檀丘,东晋大兴三年,徐州刺史蔡豹败叛将徐龛于檀丘,时龛以泰山太守叛降石勒也。又《地记》云:卞县东南有檀丘。

○嵫阳山府西三十里。宋以此名县。又甑山,在府东北七十里,逶迤绵亘,接泗水、宁阳二县界。

○泗水在府城东。源出泗水县东陪尾山,四泉并发,故曰泗水。西径县北,始合为一。又西经曲阜县北,至府东五里,转而南,经横河,与曲阜县之沂水合。入金口闸,贯城而西出。又西南经邹县,入济宁州之运河。《左传》:襄十九年,晋帅诸侯伐齐,次于泗上,疆我田。盖正邾、鲁之界也。东魏天平二年,高欢使娄昭攻兖州,堰泗水灌瑕丘。隋开皇中,薛胄为兖州刺史时,泗、沂南流,泛滥大泽,淹没为甚。胄乃于城东二水交流之处,积石堰之,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曰薛公丰兖渠。后废不治。五代周广顺二年,慕容彦超据州叛,引泗水注濠中,为战守备,故渠益废。元至元二十年,开会通河,乃修胄旧渠,为滚水石坝,引泗入运。延?四年,都水监阔阔始疏为三洞以泄水,谓之金口闸,每夏秋水潦,则开闸泄水南流,会于沂水,由港里河入济宁州南四十六里之师家庄闸。冬春水微,则闭闸遏水,令西入府城,经城西昌平驿前,又西三十里,历土娄、枣林二闸,西南至济宁州城东共六十里,屈从南门,合于?水,由天井闸,入于运河。明时成化七年,工部主事张盛复作石坝,固之以铁,以时启闭,为漕河之利,谓之金口闸河。沂水府东五里。源出曲阜县尼山之麓,西流经此,合于泗水。又雩水亦自曲阜县流入,至府东五里,与沂水并注于泗水。○洙水,在府东北二十里,旧自曲阜县流入境,合于泗水。《水经注》:泗水经瑕丘城,东南入石门,向来结石为门,跨于水上也。又西南流,世谓之杜武沟,今堙。负瑕泉府北六里。其东有阙里等泉,西有蒋诩诸泉,凡八泉,俱南流入于泗河。

○新嘉驿府西北四十五里。又府南七十里有沙河驿,其相近者,又有沙河递运所。

高吴桥府西北三十里。《志》云:泗水经杏林闸,稍北为高吴桥河,即?水也。汶水经宁阳县之?罡城坝,分流为?水,西南流入界,至高吴桥。又西南历济宁州城东,合泗水,入天井闸。桥为南北津途,宋元符初建。○金口闸,府东五里,元至元中所建。稍南曰金口堰,成化中所修滚水石坝也。又府西十里曰土娄闸,又西二十里曰杏林闸,皆元至元中建,与济宁州接界。

曲阜县府东三十里。南至邹县四十五里。古少?之墟,周公封于此,鲁所都也。秦为薛郡治。汉置鲁县,高帝封功臣奚涓为侯邑。高后初,改为鲁国治。晋为鲁郡治。宋及后魏因之。后齐改属任城郡。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县曰汶阳,属兖州。十六年,又改曰曲阜县。唐武德中省。贞观八年复置,仍属兖州。宋大中祥符五年,改曰仙源县。金复为曲阜县。旧无城,明正德七年迁县于此筑。今城周八里,编户十六里。

○鲁城今县治。《图经》:神农氏自陈徙居鲁。其后周公封于此,为鲁国都。其城凡十二门:正南曰稷门,南之左曰章门,右曰雩门。正北曰圭门,北之左曰齐门,右曰龙门。正东曰建春门,东之左曰始明门,右曰鹿门。正西曰史门,西之左曰归德门,右曰麦门。自春秋至战国,鲁世世都之,后并于楚。秦为薛郡治,义帝尝封项羽为鲁公。后汉建武五年,幸鲁。永平十五年,至鲁,幸孔子宅。元和二年,幸鲁,祀孔子于阙里。延光二年,亦幸鲁。隋曰曲阜县。唐乾封元年,至曲阜祀孔子。开元十三年,亦幸曲阜,至孔子宅致祭。五代周广顺二年,如曲阜,谒孔子祠。宋大中祥符初,亦幸曲阜,谒孔子庙,遂幸孔林。是也。历宋至元,迁县治于鲁城东十里,谓故城为阙里,而城址为平陆。明正德七年,流贼入兖,陷曲阜,复犯阙里,乃徙县于鲁城故址,筑城周八里,而旧县遂废。《志》云:今县城及郭外之东南,皆鲁城故址也。杜预曰:鲁有东城、南城,有上东等门。《左传》:定八年,公敛处父帅成人自上东门入,与阳虎战于南门之外。上东门,盖鲁城东之北门。又《国语》:臧文仲祭爰居于鲁东门之外。即此门矣。或以为始明门也。其鹿门则南城东门也。襄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出奔邾。白褒《鲁记》:鹿门有两井:一为臧武仲井,一为季桓子井。《国语》:桓子穿井,得土缶,中有羊,以问仲尼者也。其雩门则南城西门也,面临雩水,因名。庄十年公子偃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犯宋师。又哀十一年,冉有帅左师次于雩门之外。即此。其稷门则南城正门也,庄三十二年,圉人荦能投盖于稷门。定五年,阳虎盟季桓子于稷门之内。又哀八年,吴伐鲁,微虎欲以私属徒宵攻吴,及稷门之内而止。亦谓之高门。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传》曰:书不时也,本名稷门,僖公更高而大之,故名高门。定十年,齐人陈女乐文驷于鲁城南高门外,即稷门矣。门内有斗鸡台二所,昭二十五年,季后阝之鸡斗。《括地志》:斗鸡台二,相距十五步。是也。城外又有郭门,西郭门则曰子驹门。文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埋其首于子驹之门。又莱门,则东北郭门也。哀六年,齐人召公子阳生,阳生请与南郭且于乘,出莱门而告之故。八年,吴伐我,将盟,景伯负载,造于莱门。或曰:莱门即阳关邑门也。又有争门、吏门、石门等门。《公羊传》:齐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城鲁。或曰自鹿门至于争门,或曰自争门至于吏门。是也。争门,一云当作净门。净,鲁北门池也。吏门,或以为史门矣。《吕氏春秋》:归父居石门。石门盖亦郭门名也。又有雉门,有两观。定二年五月,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雉门盖公宫之南门,两观,阙也。孔子为鲁司寇,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又雉门之左有亳社,右有周社,成季之繇曰:间于两社,为公室辅。两社之间,朝廷议政事之所也。

奄城在城东二里。古奄国也。《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因以封周公。《志》云:曲阜旧城,即古奄地,亦曰商奄里。○邾城,在县西南二十里,《志》以为邾国地。或曰:夫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此盖鄹邑矣。《孔丛子》:孔子将适晋,临河而返,还辕息鄹。即此。《志》云:今邹县西北有东邹村、西邹集,盖地与邹县接界。杜预曰:鲁县东南有?城,即此城矣。汶阳城县东北四十里。本鲁邑。《左传》:公赐季友汶阳之田。汉置县,属鲁国,晋属鲁郡,宋及后魏因之,北齐省。隋因改鲁县曰汶阳。杜预曰: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十二年,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即此。《水经注》:汉章帝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世谓之阙陵城。杜佑曰:汉汶阳故城,在泗水县东南。误。

○尼山县东南五十里,连泗水、邹县界。一名尼丘山。孔子应祷而生之地。其山五峰连峙,中峰之麓,有宣圣庙。其东麓有坤灵洞。山东南相对者,曰颜母山,上有圣井及颜母庙,或谓之女陵山。《志》云:尼山南有鲁源村,为叔梁纥所生之地。○防山,在县东二十里,《礼记》:孔子父母合葬于防,今其墓在山北二十里。九峰山县西北五十里,峰峦相接,参差有九,与宁阳县接界。《志》云:山在宁阳东南五十里。○寿丘,在县东北。《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丘。在鲁东门北,长六里,高三丈。《史记》:舜作什器于寿丘。《一统志》:轩辕氏葬于此。在县东北二里,金时改为寿陵。又曲阜,应劭曰: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县以此名。

○泗水县北八里。自泗水县流入界,又西入嵫阳县界。《左传》:哀八年,齐伐鲁,舍于庚宗,次于泗上。十一年,师及齐师战于郊,右师奔,齐人从之,陈?、陈庄涉泗。《国语》: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志》以为皆鲁城北之泗水也。《从征记》:洙泗二水,交于鲁城东北十七里。

洙水县北二里。《春秋》:庄九年,浚洙。盖以备齐也。《水经注》: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北。西南流,至汴县西南,入泗水。又乱流,西南至鲁县东北,分为二流:北为洙渎,南即泗水。孔子设教于洙、泗之间阙里。是也。洙水又南经瑕丘城,下流复入泗。《通志》:洙水故道,自县东北经孔林西而入泗。今洙与泗水不通,上流在孔林东,止一沟渎,过夫子墓前,西南流入于沂,其故道不可考矣。

沂河县南二里。出自尼山,西流经此。《论语》所云浴乎沂者也。《左传》:昭二十五年,季平子请待于沂上以察罪。杜预谓鲁城南之沂水。是矣。又西入嵫阳县境,合于泗水。○雩水,亦在县南二里,源出县治西南马跑泉,亦曰泮水。《鲁颂》:思乐泮水。即此。水侧有雩坛,亦名舞雩台,即樊迟从游处,曾点所云风乎舞雩者。卫宏《汉旧仪》:鲁雩坛,在城东南,引龟山水为池,至坛西,曰雩水。雩水亦入嵫阳县,注于泗水。又?水,在县北二十里,源发县东北五十里石门山,南流入泗水,以溪涧险隘而名。

逵泉县南五里。《左传》:庄三十三年,季友以公命??叔牙,饮之归,及逵泉而卒。旁有荼泉等五泉。又南二里有温泉,旁有连珠等泉。又蜈蚣泉,在县西南三十里,西南流经邹县界,入漕河。《志》云:县境之泉,凡二十二,其五入泗,其十六入沂,其一入?。又有新跑泉,万历中所新导之泉也。○?泽,在县东九里,即鲁僖公牧马处,俗名连泉泽。○阙里在今城内,即夫子故宅也。《从征记》:阙里背洙面泗,四门各有石阃,北门去洙水百步余,今无复旧规。即其地为先圣庙,庙亘南北二门,至为巍焕,古帝王多祀于此。《阙里记》:汉高祖祀孔子宅。后武帝至后汉光武、明、章诸帝,皆幸焉。唐高宗至玄宗,亦幸此。五代周世宗谒孔子祠,又拜孔子墓,命葺孔子祠,禁孔林樵采。宋真宗亦幸焉。今汉、唐以来碑碣,多有存者。阙里东南为汉鲁恭王灵光殿址。其西南为矍相圃,圃周二里。《礼记》:孔子射于矍相之圃。是也。今为学址。○孔林,在城北二里。《史记》:孔子葬鲁城北泗水上,弟子及鲁人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曰孔里。今曰孔林,林广十余里,中有亭一所,相传宋真宗驻跸处。其南有洙水桥。又颜子墓,在防山东南二十里,亦曰颜林。孟子墓在县南四十里四基山阳,本属邹县,唐贞观中,割入县境,今山与邹县接界。少?陵在县东八里。《传》云:鲁少?之虚也。《世记》: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徙于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帝丘。或曰:穷桑在县北。《左传》:命伯禽封于少昊之虚。又云: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是也。又大庭氏库,在县治东。大庭,神农氏也。或曰古国名。《左传》:昭十八年,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氛,曰:宋、卫、陈、郑火。《志》云:曲阜有大庭氏之墟,鲁于其上作库。晋谯周曰:曲阜城东有大庭坡,炎帝所居。

书云台在城内东南故泮宫中,亦曰泮宫台。《诗》所谓既作泮宫,淮夷攸服者。《左传》:僖五年,日南至,公登台,以望云物。后人因谓之书云台。又季武子台,在今城东北二里。旧《志》云:在鲁东门内。定十二年,公山不狃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是也。其东南曰襄仲台。又有周公台。《水经注》云:在季武子台西北二里。○庄公台,《志》云:在县东北八里。《左传》:庄二十三年,筑台临党氏,见孟任。是也。稍西南又有昭公台。《述异记》:县南十里有孔子春秋台。

五父衢在鲁东门外二里。杜预曰:鲁县东南道名也。襄十一年,季武子将作三军,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又定六年,阳虎盟公及三桓,诅于五父之衢。八年,阳虎取宝玉大弓以出,舍于五父之衢。《礼记》: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母死,殡于五父之衢。是也。《括地志》:五父衢,在曲阜县西南二里,鲁城内衢道。似误。○蒲圃,旧《志》亦在鲁东门外。《左传》:襄四年,季孙为己树六?贾于蒲圃东门之外。又十九年,享晋六卿于蒲圃。定八年,将享季氏于蒲圃而杀之。即其地矣。又城中旧有棘下里。定八年,阳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上东门,战于南门之内,又战于棘下。是也。又有屯乡,在县南。《史记》:定十年,孔子去鲁,宿于屯。谓此。

宁阳县府北五十里。西北至济南府肥城县九十里,东北至泰安州一百有五里。汉置宁阳县,属泰山郡,武帝封鲁恭王子恬为侯邑。后汉属东平国。晋省。刘宋大明中,侨置平原县。后魏因之。隋属兖州。开皇十六年,改县曰龚丘。唐因之。宋大观四年,又改曰龚县,仍属兖州。金大定二十九年,复曰宁阳县。元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初,复置。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六里。○宁阳故城县东北十九里。《志》云:汉县治此。又县北十七里有平原乡,相传为齐平原县治。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即隋龚丘县治也。金人移县治此。

巨平城县东北九十里。春秋时,鲁之成邑。桓六年,公会纪侯于成。庄三十年,次于成,备齐也。又襄十五年,齐人围成,公救成。于是城成郛。十六年,齐复围成,后为孟氏邑。昭七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以成与之,后复归鲁。二十六年,齐师围成,弗克。定十二年,仲由为季氏宰,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于是公围成,弗克。哀十五年,成叛入于齐,孟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输以成,既而齐归成。《礼记·檀弓》:子羔为成宰。《史记》:齐宣公四十八年,田和取鲁之成邑。是也。汉置巨平县,属泰山郡,晋宋及后魏因之。后齐废。《括地志》:巨平城,今为故城社,汶水经其东,上有文姜台,其东南即鲁之故成邑。

刚城县东北三十五里。战国时,齐之刚邑。秦昭王三十六年,取齐刚寿,此即刚邑也。汉置刚县,属泰山郡。后汉属济北国。晋曰刚平县,属东平国,后省。《水经注》:汶水西南径冈县北。是也。后讹冈为?罡,今有?罡城坝。○阐城,在故刚城北。《春秋》:哀八年,齐人取ん及阐。杜预曰:刚县北有阐乡。

阳关城在县东北。亦鲁邑。《左传》:襄十七年,齐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定七年,齐人归郓阳关,先是为齐所取也。八年,阳虎入ん阳关以叛。九年,伐阳关,阳虎使焚莱门,师惊,犯之而出。《齐世家》:威王六年,鲁伐我,入阳关。杜预曰:阳关在巨平县东,防在今平阴县,旅松近防地也。《括地志》:阳关在博城西南二十九里,西临汶水。是也。今入县界。

蛇丘城在县西北。《志》云:即鲁之蛇渊囿。定十二年,筑蛇渊囿。汉置蛇丘县,属泰山郡。蛇读移。后汉及晋俱属济北国。刘宋因之。后魏属东济北郡,北齐废。杜预曰:蛇丘县有下ん亭。《春秋》:桓三年,公子?如齐逆女,齐侯送姜氏于ん。定八年,阳虎入ん阳关以叛。哀八年,齐人取ん及阐,既而复归于我。此即ん邑也。亦作?阝。○铸城,亦在县西北,春秋时小国也。《礼记》:周武王未及下车,封尧后于铸。《春秋》:襄二十三年,传臧宣叔娶于铸。谓此。杜预曰:铸即蛇丘县治。《水经注》:蛇水经铸城西,《春秋》所谓蛇渊囿也。又有棘乡。《左传》:成三年,叔孙侨如围棘,取汶阳田。是也。杜预曰:蛇丘有棘乡。

遂城在蛇丘废县东北。故遂国。《左传》:庄十三年,齐人灭遂而戍之。十七年,齐人歼于遂。《史记·齐世家》:桓公五年,伐鲁,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和。《汉志》:蛇丘县有遂乡,故遂国。○谢城,在县东。孔氏曰:定十年,齐侯以夹谷之会,归所侵鲁之郓、ん、龟阴田以谢过,其地皆在汶北,所谓汶阳田也。鲁因筑城于此,以旌孔子之功,名曰谢城。《河渠志》:谢过城有泉,流入汶河城,盖与泰安州接界。

○云山县西北十五里。上有穴,云出其中。又县北二十里有伏山,一名佛山。其南有小山,谓之宁山,县在其南,故曰宁阳。○鹤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稍北曰龟山,连汶上县界。

魏家寨山县西三十里。山高峻,上有石洞,容数百人,元季多于此避兵。○灵山,在县东九十里,连新泰县界,树木葱郁,四时苍翠。又东十里有九顶山,山有九峰,参差竞胜。

○汶水在县西北。自泰安州西南流入县界,至县东北,分而为二:其一为元人所改,由县北三十五里?罡城坝而南流,别为?水;其一由?罡城西流入东平州。今详见汶上县。

?水县西三里。汶水支流也。自?罡城坝西南流经此,又南流三十里,至府西北三十里之高吴桥,又西南流三十里,经济宁城东隅,与泗水合,入天井闸河。亦谓之光水。《晋书》:慕容兰以数万众屯卞城,徐州刺史荀羡自光水引汶通渠,至东阿征之,临阵斩兰。是引?为渠,始于荀羡也。元初,于?罡城左作斗门,遏汶水以益泗漕,于是其流始盛。至元六年,以奔流冲激,泥沙填淤,乃议浚之。自闸口至石刺,以通其源,又自石刺至高吴桥,南至王家道口北,五十六里有奇,以达其流,而?河复治。明时永乐中,浚会通河,复筑?罡城坝,以遏汶水入?之流,惟坝南官庄河入?,其流渐微。成化十一年,主事张盛复为?罡城石闸,稍分汶水支流益之,于是滔滔南注矣。

淄水在县东北。杜预曰: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昭二十六年,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即此淄水也。今涸。○漕水,在县南,源出县治东北蛇眼泉,南流,合县东南诸泉,经府北三十里,西南入于?河。

柳泉在县西十里。南流入?河。又龙鱼泉,在县东北六十里。又东北十里曰龙港沟泉。○鲁姑泉,在县西北三十里。又西北十里,曰泺当山泉。又有古城泉,在县东南十里。《志》云:县境之泉凡十三,其四入汶,其九入于?河。○青川村县北三十里。置驿于此,曰青川村驿。又东台,在县东北十里,俗名梁王点军台。

?罡城堰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元置堰。永乐中,改为坝。成化十一年,主事张盛以旧堰水阔河深,相视其西南八里为?罡城新石堰,置闸启闭,以时蓄泄,在今城西北三十里。又?河东西闸,俱在县西四里。嘉靖六年,主事吴鹏以?水久涸,柳泉复为积沙所壅,乃置闸于此,引柳泉横过?河,随时蓄泄,以达其流。又东至城南,会蛇眼诸泉,下流入于漕水,并注?河以济运。

邹县府东南五十里。东南至滕县九十里,西至济宁州七十里。春秋时为邾国,鲁缪公改邾曰驺,因山为名。汉置驺县,属鲁国。晋曰邹县,属鲁郡。宋及后魏因之。隋属兖州。唐仍旧。宋熙宁五年,省。元丰七年,复置,仍属兖州。金属滕州。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五里,编户三十九里。○邾城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本邾娄之国。《记》曰:武王克商,封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裔曹挟于邾。隐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仪父,挟之后也。僖二十二年,邾人获公胄,悬之鱼门。杜预曰:鱼门,邾城门也。又有范门。哀七年,鲁伐邾,及范门,犹闻钟声。是也。刘荟《邹山记》:邾城在山南,去山三里。《左传》:文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又哀九年,邾众保于绎。绎即邹山也。《史记》:吴夫差九年,会驺伐鲁。盖邾亦通谓之驺。孟子,驺人也。其地去鲁甚近。《传》曰:鲁击柝闻于邾。故孟子曰:近圣人之居。汉置驺县。自晋以后,皆曰邹县。东晋咸和初,石赵将石瞻攻河南太守王瞻于邾,拔之。即邹也,亦谓之邹山。宋时鲁郡治焉。元嘉十三年,尝为兖州治。二十七年魏主焘南侵,自东平趣邹山。李孝伯谓宋张畅曰:邹山之险,君家所凭。是也。宋改置县于此。其故城址周二十里有奇。

南平阳城县西三十里。春秋时邾地,后为鲁平阳邑。哀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来盟于平阳。即此。战国时,为齐南阳邑。孟子谓鲁慎子一战胜齐,遂有南阳;鲁仲连谓楚攻南阳,皆指此也。汉置南平阳县,属山阳郡。晋属高平国。刘宋改平阳县。后魏因之。后齐省。今其地曰平阳社。○漆城,在县北。《左传》:襄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杜预曰:南平阳县东北有漆乡。定十五年,城漆,即此漆乡。西北有显闾亭,即古闾丘也。一云闾丘在今县南。

○峄山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邾峄山,亦曰邹绎山。《禹贡》:峄阳孤桐。《诗》:保有凫、绎。绎与峄同也。《左传》:文十三年,邾迁于绎。宣十年,伐邾,取绎。哀七年,鲁师入邾,邾人保绎。杜预曰:绎,邾山也。郭璞云:绎山纯石积构,连属如绎丝然,故以绎名。《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上邹峄山,刻石颂功德。其所刻石岭名曰书门。《水经注》:峄山东西二十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屋处,俗谓之峄孔。避乱入绎,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晋永嘉之乱,大尉郗鉴将乡曲逃此山,胡贼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峄,名曰郗公峄。山北有纪岩,即秦立石处也。《晋书》:建兴末,郗鉴避寇峄山,琅邪王睿就用为兖州刺史,镇邹山。大宁三年,石勒将石瞻攻兖州刺史檀斌于邹山,杀之。义熙四年,南燕司马叔?等自留城寇邹山,鲁郡太守徐邕弃城走。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寇,至邹山,见秦始皇石刻,使人排而仆之,遂引军趣彭城。《志》云:峄山孔穴甚多,其大者曰妙光峒,相传中有穴,与洞庭通。盖环鲁之山不一,而玲珑峭特者,莫如峄山。山之西南二里有村,曰故县,即邹县旧治也。上冠峰峦,下属岩壑,称为绝胜。宋大中祥符初,尝致封号于此山,载在《祀典》。金末,大名府僧智究者谋作乱,潜结其党,会于峄山。盖山岩峻险,可恃为窟宅也。凫山县西南五十里,连鱼台县界。《诗》:保有凫、绎。此即凫山也,土人呼为八卦山,相传伏羲曾画卦于此。又南麓有吕公洞,甚深远。○九龙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形起伏凡九,上有灵泉,一名灵山。又县东北三十里,曰四基山,山颠有石,状如堂基,其西麓为孟子墓。又东北十里曰昌平山。《史记》:孔子生鲁昌平县鄹邑。山北有昌平乡,与嵫阳县接界。又东北二十里为尼山,与曲阜县接界。

距越山县东北七十里。山高大,冠于群峰,上有龙井。又接舆山,在县东南五里,以山形如两车相接也。其相属者,为塘口山、牙山、阳山。牙、阳两山间有高皇埠,相传汉高微时,曾潜迹于此。县北五里又有冈山。《志》云:山分南北两冈,并高耸。○光武洞,在县南六十里,地名瓦曲村,相传光武曾避兵于此。

○泗河县西南五十里。自嵫阳县流入境,又西南经此,有小闸横截其中,以时蓄泄,济漕河之浅涸。成化以来,屡经修筑。○运河在县西南七十里。《志》云:县境所管河岸,南自济宁之鲁桥闸,北至济宁之师庄闸,凡三里。

白马河在县北三十里。源出九龙山,西北流经此。有蓼河,出九龙山东南之蓼沟,亦西北流,至此合焉。又西注于泗水。《志》云:九龙山麓有溪湖,广三里,西流入白马河。○沙河,在县东。《志》云:大沙河出城东山谷间,有兰沟水流合焉。小沙河出冈山下,一名因利沟,经城东,与大沙河合,西南流三十里,注于陂泽。其下流汇于滕县之昭阳湖。

白庄泉县东南四十五里。其旁又有渊源、柳青、三角湾诸泉。又冈山泉,在县北十里。其东北又有鳝眼、孟母、陈家沟等泉。《志》云:县境之泉凡十三,其十二流入泗,其一入于鲁桥运河。

○界河驿县东南五十里。又县城西有邾城驿。

泗水县府东九十里。西南至邹县九十里,西北至泰安州百里。古卞明国。春秋时鲁卞邑。汉置卞县,属鲁国。晋属鲁郡,宋因之。后魏省入汶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置泗水县,属兖州。唐、宋因之。元省入曲阜县,寻复置。今城周三里,编户二十四里。

○卞城在县东五十里,古卞国。《记》曰:汤伐有卞。是也。春秋时为鲁卞邑。或曰:卞庄子食邑于此。僖十七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襄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史记·鲁世家》:顷公亡迁于卞邑。汉为卞县治,晋因之。永和十二年,燕将慕容兰屯卞城,徐州刺史荀羡击斩之。后魏县废,隋改置泗水县于此,元移今治。其南又有姑蔑城。隐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又定十二年,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袭鲁,孔子使申句须、乐颀伐之。费人北,败诸姑蔑。杜预曰:姑蔑,即蔑也,在鲁国卞县南,泗水径其北。

梁父城县北四十里。汉县,属泰山郡。晋因之。南燕置兖州于此,刘宋仍属泰山郡,后魏因之。隋属兖州。唐初属东泰州,贞观初县省。《水经注》:梁父故城北即梁父山。旧《志》云:故城北去泰安州六十里,盖接壤处。又西南去宁阳县亦九十余里。

吾阝城在县东南,春秋时鲁邑。《左传》:文七年,城吾阝。杜预曰:卞县南有吾阝城,城吾阝,备邾难也。汉置吾阝乡县,属东海郡。吾阝,读鱼。后汉省。又桃墟亦在故卞城东南,鲁邑也。《左传》:襄十七年,齐侯伐我北鄙,围桃。昭七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以成与之,而迁孟氏之邑于桃。世亦谓之陶墟,谓舜所陶处。

○陪尾山县东南五十里。《禹贡》:外方桐柏,至于陪尾。是也。泗水发于山下,有数泉并导,经卞城而西,始合为一。山阴有湖,谓之漏泽云。○龟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与新泰县接界,山之北即龟阴也。今详见新泰县。

○泗水县北八里。源出陪尾山,西流,与诸泉会。过县北,又西至曲阜县界。《水经注》:泗水出卞县东南桃墟西北。墟西泽方一十五里。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阜侧有三石穴,广围三四尺,泽水从穴而上,自此连冈通阜。西北四十许步,冈之西际,便得泗水之源,盖即陪尾山矣。又有百丁河,在县东北二十里,马庄河在县西北三十里,俱南流入泗河。

玉沟泉县西南十一里。西北流入泗水。又有盗泉,在县东北高陉山阴。《淮南子》:孔子不饮盗泉。谓此。《志》云:县东南二十里昌山下有鲍村等泉,东南五十里凤凰山下有珍珠等泉。其出自陪尾山泉林寺旁者,凡二十余泉,波浪翻涌,高出水面,为山东诸泉之冠。四面旋绕,西北流一里,合为一,遂为泗水上源。《泉河志》:县境之泉,凡五十九,皆汇为泗河。

○菟裘聚在县西北。《左传》:隐十一年,公使羽父营菟裘,曰:吾将老焉。杜氏曰:菟裘,鲁邑也,在梁父县南。○庚宗亭,在县东。《春秋》:昭四年,传初穆子去叔孙氏及庚宗。又哀七年,吴伐鲁,战于彝,舍于庚宗,次于泗上。盖县与费县接境,吴人之师,自南武城而前也。

滕县府东南百四十里。南至直隶徐州百九十里。古小邾国及滕国地。汉置蕃县,属鲁国。蕃,读若翻。晋属鲁郡。元康中,改属彭城郡。宋因之。后魏孝昌二年,置蕃郡治焉。梁大通二年,将军王弁侵魏徐州,蕃郡民续灵珍攻郡应梁,败死。是也。北齐郡废。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滕县,属徐州。唐、宋因之。金置滕阳军,大定二十二年,改滕阳州。二十四年,复改曰滕州,治滕县。元因之。明初,州废,县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今属。今城周五里,编户八十七里。

○滕城县西南十四里。周滕国,文王子叔绣所封。至战国时,为宋所灭。秦置滕县。汉高祖封夏侯婴为侯邑,号滕公,寻改置公丘县,属沛郡。武帝封鲁恭王子顺为侯邑。后汉仍为公丘县。晋属鲁郡,后废。《志》云:故滕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

薛城县南四十里。夏车正奚仲国也。《左传》:定二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为夏车正,迁于邳。仲虺居薛,为汤左相。是也。周为子男国。春秋时,与于盟会。战国时,为齐所灭。田婴封于此,谓之薛君,秦置薛县。二世二年,沛公命雍齿守丰,自引兵之薛。又项羽以朱鸡石败,自湖陵引兵入薛,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汉置薛县,属鲁国。晋属鲁郡。刘宋属彭城郡,后魏因之,后齐废。或谓之邳城。又上邳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水经注》:漷水自薛县,又西径仲虺城北,即上邳也。汉吕后三年,封楚元王子郢客为上邳侯。《后汉志》:薛城在春秋之季,曰徐州。哀十四年,齐陈恒执其君,置于舒州,寻弑之。《史记》作徐州。又句践平吴,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又齐威王谓魏惠王,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又宣王八年,与魏襄王会徐州,诸侯相王也。十年,楚围我徐州。《楚世家》:威王七年,伐齐,败之于徐州。《竹书》: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改名徐州也。《括地志》:薛城在薛河北,周二十八里,齐田文封薛,乃改筑之。其城坚厚无比,中有田文墓。《晋书·地道记》: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即上邳矣。虺,奚仲后,相汤时居此,俗谓之斗城。

?阝城县东六里。春秋时小国也。庄五年,?阝犁来来朝。僖七年,更为小邾。即此城矣。杜预曰:昌虑县东北有?阝城,在南梁水东。○常城,在县东南。《诗》:居常与许。郑氏曰:常或作尝,在薛之旁。孟尝君食邑于薛,今薛城南十里有孟尝集。或以为即古尝邑。《史记·越世家》: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索隐曰:常,邑名,即田文所封。

昌虑城县东南六十里。春秋时滥邑也。昭三十一年,邾黑肱以滥来奔。即此。汉置昌虑县,属东海郡,宣帝封鲁孝王子弘为侯邑。后汉建武五年,董宪与刘纡悉兵数万人屯昌虑,又招五校余贼拒守建阳。帝至蕃,去宪百余里。既而进攻宪,大破之。建安三年,曹操尝析置昌虑郡。十一年,复故。晋亦曰昌虑县。元康中,改属兰陵郡。刘宋泰始中为郡治,后乃属兰陵郡,北齐废。后周大象二年,尉迟迥举兵相州,徐州将席毗罗应之,军于蕃城,陷昌虑。隋大业十年,彭城留守董纯大败贼帅张大虎于昌虑,即故城矣。其城周十里,内有子城。戚城县西南五十里。或曰秦县也。二世二年,泗州守败于薛,走至戚。又曹参尝迁为戚公,即此。汉仍置戚县,属东海郡。后汉及晋皆为戚县,后废。其城周四里,为运道所经,有泇河通判驻于此。○桃山城,在县东。晋改置城于此,为戍守处。太和六年,苻秦将俱难攻晋兰陵太守张闵子于桃山,桓温遣兵击却之,即此。

休城县西二十五里,战国时齐邑。孟子去齐居休,是也。汉文帝封楚元王子富为侯邑,今废。又?城,在县西南五十里,相传齐王?所居邑。《沛县志》:沛东北四十里有观城,亦曰?城。○灵丘城,在县东三十里,明水之南,城周八里,内有子城。战国时,齐南境邑,孟子谓?氐蛙辞灵丘而请士师。指此。《史记》: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是也。

?固城县东五十里。马山之北,薛河之南,半为河水所圮,盖南北朝时戍守处。或谓之五固。萧齐建元二年,淮北泗州民不乐属魏,齐主复遣间谍诱之,于是徐州民桓标之、兖州民徐猛子等,所在蜂起为寇盗,聚众保五固,推司马朗之为主,魏遣尉元等击平之,即此地也。又有梁城,在县东漷河之南,有台,谓之旧城台,亦昔时戍守处。

○桃山县东南五十里。一名华采山,亦曰义珠山,或讹为陶山。又高山,在县东六十里,上有赵盾祠。迤西为薛山,薛水源于此。○薛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岩洞颇胜,下有茶泉,流入薛河。其相接者曰马山,山南有泉,西流为明水。又西有石沟,车箱水出焉,下流入漷水。

连青山县东北五十里。形如莲花,亦曰莲峰山,中有泉,南沙河出焉,即漷河也。自连青山涉漷三十里,为大白山。又十里为越峰山、大?阜山,皆高出云表,峰峦洞壑,迥绝人世。《志》云:越峰山在县东北七十里。

狐骀山县东南二十里。《左传》:襄四年,臧纥侵邾,败于狐骀。哀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言邾田封于骀上。杜预曰:蕃县东南有狐骀亭,亭因山以名也。○巨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张裴《记略》曰:巨山盘郁蓊葱,下有水,曰圣泉,不涸不盈,味甘而冽。又有微山,在县南百里,纯石带土,所谓?也。与江南沛县接界。孤山在县东南。魏收《志》:昌虑县有孤山。梁天监五年,桓和侵魏兖州,进屯孤山,魏将樊鲁击破之。○龙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峰峦奇秀,上有龙湫。又落凤山,在县东三十里,峰峦起伏,形如波浪。旁有大公、尖顶、浮柱等山,皆连亘于县东。

○运河县东南六十里。一名新运河。嘉靖四十四年,河决沛县,淤沽头闸,上下百余里,遣工部尚书朱衡,北自南阳,南至留城,筑新河百四十一里,其西岸为沛县境,东岸则县界也。今详见川渎漕河。

薛水县南四十里。源出高、薛二山间,经桃山北,绕薛城而西南流,入江南沛县界。《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曰三河口,以薛河、北沙河、赶牛沟三水,合于此也。赶牛沟出县西南五花泉,今见沛县境内。○梁水,在县东十五里,自平地涌出。《后汉志》蕃县有南梁水。《水经注》:蕃县东北平泽泉若轮焉,南邻于漷,亦谓之西漷。首受蕃县水,西注山阳。湖、陆二水,皆由沛入泗,以在蕃县南,故曰南梁也。今水出县东北六十里荆沟村,其源亦曰荆沟泉,西流经旧滕县北,西南流,折为九曲,又西会漷水,入于运河,亦谓之梁溪。成化十八年,引梁溪源水绕城外郭。即此。

漷水县南十五里。源出连青山,西南流,至三河口,合于薛河。《左传》:襄十九年,取邾田,自漷水。哀二年,季孙斯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杜预曰:漷水出东海合乡县西南,径鲁国,至高平湖陵县入泗。今近出连青山,入薛河,亦谓之南沙河。自运河东徙,恐沙为漕病,筑黄甫坝遏之,北出赵沟,西会南梁水,入于运河。○北沙河,在县北十五里,源出龙山,西南流,合于漷水。《邑志》云:源出邹峄山,至洪疃,分二河,夹休城而西,会白水河,入运河。又明水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马山,东南流,入漷水。又小白河,在县西四十里,亦曰白水河。县南八十里又有伯冢河。又南十里曰三界湾河,旧俱会漷水入于运河。

昭阳湖县西南七十里,接沛县界。县境诸泉,皆停蓄于此,水盛则溢出沽头诸闸以济运,水涸则民皆佃种。嘉靖末,大河决入,运道浅淤,乃改浚新河,出湖之东,而湖为河流散溢之处。今详见江南沛县。○独山湖,在县西五十里,接鱼台县界,邹、泗之水,余流所汇也,亦引流入于运河。

代陂在县东。晋永和五年,时石赵衰乱,褚裒帅众伐赵,径赴彭城,鲁郡民亦起兵附晋,求援于裒,裒遣部将王龛等迎之,与赵将李农战于代陂,败没。即此。

赵沟泉县西南二十六里,旁有纹沟、三山、五花等泉,旧俱由上沽头闸入漕河,今附南沙河而西北达于运河。又北石桥泉,在县北二十里,旁有三里桥、大乌等泉,俱注于北沙河。又黄沟泉,在县东南八十里,与温水、龙湾诸泉,旧俱经沛县留城闸入漕河。《泉河考》:县境凡一十九泉,旧俱入昭阳湖,今皆引流入于漷河,以达运河。

○临城驿县南七十里。《志》云:城东有滕阳马驿,此为临城马驿,南北陆道所经也。又县南九十里有沙沟集巡司。○逍遥台,在故薛城南十里。《左传》:庄三十一年,筑台于薛。在鲁境内。此台齐宣王时,孟尝君归薛筑,名曰逍遥。又清凉台,在县东南四十里,相传汉武东巡,置宫于此,复筑台曰清凉。今其地名汉宫村。

峄县府东南二百六十里。东北至沂州百八十里,西南至江南邳州二百八十里,西至江南沛县百五十里。春秋时鄫国。汉为兰陵、[C051]二县地,属东海郡。后汉因之。晋元康初,置兰陵郡,治[C051]城县。刘宋及后魏因之。隋郡废。开皇十六年,置鄫州。大业初,州废,改[C051]县为兰陵县,属彭城郡。唐初,复置鄫州,又改兰陵为[C051]县。贞观初,州废,县属沂州。宋因之。金明昌六年,复改[C051]县为兰陵县。贞?中,改属邳州。兴定中,又置峄州治焉。元初,以州属益都路。至元二年,以县省入州。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改今属。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C051]城县西北一里。汉置[C051]县,以[C051]水所经而名。[C051]读拯,俗作承,误也。晋为兰陵郡治。刘宋泰始中,郡移治昌虑县,后魏仍为郡治。隋为鄫州治。大业初,改[C051]县为兰陵。唐复为[C051]县。元和十四年,楚州刺史李听讨淄青叛帅李师道,克海州,败其兵于沂州,拔[C051]城。是也。宋亦曰[C051]城,金人复曰兰陵。贞?四年,徙治娄村。元省入峄州。明初改筑今城,成化二十六年,始砌以石,其后相继修葺。杜预曰:[C051]县东南有向城,或以为古向国。盖其地与沂州接境。

兰陵城县东六十里。《史记》: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十三州志》:兰陵故鲁之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汉置县,属东海郡。后汉建武四年,董宪将贲休以兰陵降,既而宪复陷之。五年,宪等自下邳还兰陵。即此。晋属兰陵郡,刘宋及后魏因之。隋大业初,省入[C051]县,寻改[C051]县曰兰陵。唐武德四年,改兰陵为[C051],而别置兰陵县属鄫州。贞观初,州废,县亦并入[C051]县。

鄫城县东八十里。春秋时小国也。僖十四年,鄫子来朝。襄六年,莒人灭鄫。昭四年,取鄫。《史记》:夫差七年,败齐师于艾陵,遂至缯。即此。后为楚地,汉置缯县,属东海郡。后汉属琅邪郡,晋因之,后废。隋复置鄫城县,大业初,并入[C051]县。唐初为山贼左君衡所据,事平复置鄫城县,为鄫州治。贞观初,州县俱废。杜预曰:鄫县北有蔇亭。《春秋》:庄九年,公及齐大夫盟于蔇。即此。

Τ阳城县南五十里。春秋时小国。城西有?且水。襄十年,晋侯会诸侯及吴子寿梦于?且,遂伐Τ阳,是也。汉置傅阳县,属楚国。傅、Τ,同读福;?且,同查。后汉属彭城国。晋因之,后废。○合乡城,在县西北,汉县,属东海郡。后汉及晋因之。刘宋属兰陵郡,后魏因之。后齐废。《沛县志》:合乡即古之互乡,《论语》所谓难与言者。

建阳城在县西。汉县,属东海郡,宣帝封鲁孝王子咸为侯邑。后汉亦曰建阳县。建武五年,董宪招五校余贼拒守建阳。是也。晋省。《志》云:县西四十五里,有建陵城,在白茅山之阳。或曰:建陵即建阳之讹也。今江南沭阳县有建陵城。又阴平城。旧《志》云:在县西南三十里,今亦见沭阳县。○二疏城,《志》云:在县东四十里,城方五六里,内有散金台,相传汉疏广疏受所居。或谓之不其城。

○君山县北六十里。亦曰抱犊山,又为抱犊固。《述征记》:抱犊固壁立千仞,顶宽平而有水。山去海三百里,天气晴朗,宛然在目。山上有池,周回五丈,深三四尺,水旱如一。有地数顷,相传昔有王老者,抱犊耕其上。故名。汉曰楼山,魏号仙台,高九里,周四十五里。齐建元三年,淮北民桓磊?鬼叛魏,破魏师于抱犊固。又梁天监五年,青、冀二州刺史桓和克魏朐山城,又击魏兖州,拔固城。既而别将萧及屯固城,魏将元恒复攻拔之。胡氏曰:固城当即抱犊固也。《志》云:君山之旁,又有巨渠山、熊耳山,与滕县接界。又车梢山,亦与君山相接。《寰宇记》谓之花盘山,亦名三峰山,沧浪渊水出焉,即[C051]水上源也。今城西有孺子桥,盖因孟子所称而名。

仙坛山县东北一里。《志》云:山巅广数里,攒簇奇秀,望之如庐。相传古仙人所居。又东北四十里为榜山,下有洞,泇水出其下。○夹山,在县北七十里,或误以为夹谷。其相接者曰夹儿山,旧有锡场。

青石山县东七里。顶有石穴,深数丈,西崖瀑布自削壁而下,达于涧底,中有仙洞。或谓之石城山。晋咸和中,彭城内史刘续据兰陵石城,后赵将石瞻攻拔之。魏收《志》:兰陵县有石孤山,当即石城矣。○葛峄山,在县东南十五里,[C051]水环其下。曰葛峄者,以山川络绎如葛之有蔓也。亦名桂子山。又青檀山在县西十里,山多青檀树,有流泉注[C051]水。俗名龙凤山。又马山在县南九十里,以山势若奔马而名。或谓之马旺山,武水出焉。

○泇河在县南。有二:东泇河,出榜山,一云出费县南山谷中,南流经沂州西南卞庄。东分一支,经州西南三十里芙蓉山下之芙蓉湖,溉田数千顷,古所称琅邪之稻也。西泇河,出君山,东南流,至三合村,有鱼沟水及东泇河并会于此,因名。南贯蛤、馒、连、汪四湖,溉田倍于芙蓉湖。又南合[C051]水,谓之泇口,入邳州境,注于泗河,淮泗舟楫通焉。《唐志》:[C051]县有陂十三,畜水溉田,皆贞观以来筑。《齐乘》云:沂、峄二州,仰泇、[C051]二水溉田,青、徐水利,莫与为匹,皆十三陂遗迹也,后多堙塞。万历三十二年,改泇河为运道,堑山划石,引泗会沂,泇河遂成大川。今详见江南邳州。[C051]水县西七里。出县北六十里花盘山之车梢谷,其源曰沧浪渊,南流合许池水,今沧浪渊水微许池遂为正源。至县西,经青檀山下,又南经县南三十里,有金注水流入焉。水出县西二十里石屋山之瀑布泉,至县西南五里,有桥跨其上,曰萧桥。又东南入于[C051]水,又东会彭河水,入于泇河。《齐乘》:[C051]水溉田千余顷,旁多美竹,人赖其利。今否。《邑志》:县西门外有[C051]治河,出许家泉,东南流,入邳州界,即[C051]水矣。彭河县东南五十里。一名中心沟。源出县西四十五里白茅山下之玉华泉,东合众流,又东会[C051]水,注于泇河,土人谓之运铁河。王应麟曰:彭城北至[C051],有铁官,其南有铸钱山,盖因以名。又武河在县南百里,源出马山。《水经注》所谓小沂水也。旧《志》:泇河南合于武河。[C051]水亦东流合焉,并入于泗。今详见邳州。

光武泉县西北五十里,引流为巨龙河。相传光武征董宪时,曾驻于此。下流合于泇河。又许池泉,在县西北二十里,三泉并发,即[C051]水上源也。又温水泉,在县西五十里。县西二十里又有许有泉,西南流,会温水诸泉入滕县百冢河。《泉河考》:县境有泉五,三入昭阳湖,二入沂水,今并注于漕河。

○渣口戍在县东南。《后汉志》:Τ阳有?且水,谓之?且口。《春秋》:诸侯会吴于?且。又哀六年,叔还会吴于?且,是也。梁大通二年,魏泰山太守羊侃举兵袭兖州,不克,南奔,至渣口。渣、?且同,并音侧加反。盖即今之泇口云。○邹坞镇,在县西六十里,今有巡司戍守。

金乡县府西南百八十里。东北至济宁州九十里,东南至江南丰县百里。古缗国。春秋时宋邑。汉置东缗县,属山阳郡。后汉析置金乡县,以山为名。晋属高平国。刘宋因之。后魏亦曰金乡县,属高平郡。隋属曹州。唐武德四年,置金州治焉。明年,州废,县属戴州,又徙州治此。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属兖州。元和十三年,武宁帅李?讨淄青叛帅李师道,克其金乡。是也。五代周改属济州。宋因之。元属济宁路。明洪武十八年,改今属。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三里。

○东缗城县东北二十里。本夏之缗国。《传》云:帝相娶于有缗氏。是也。春秋时属宋。僖二十三年,齐伐宋,围缗。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汉初周勃攻缗。即此。寻置东缗县。缗读?。后汉建武十一年,封冯异长子彰为侯邑。兴平二年,吕布屯于东缗,与曹操战,败走。晋省县入金乡。

昌邑城县西北四十里。本秦县。二世三年,沛公击昌邑,昌邑人彭越以兵属沛公。是也。汉初,属梁国。景帝三年,吴楚七国反,攻梁,周亚夫引兵东北壁昌邑中。六年,分梁为山阳国,治昌邑。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封子?为昌邑王。始元初,子贺嗣。十二年,征为昭帝。后贺废,国除为山阳郡,仍治昌邑。后汉为兖州治。兴平初,吕布与曹操争兖州,自乘氏东屯山阳。晋泰始初,更为高平国,亦治昌邑。刘宋移高平国治高平县,以昌邑省入金乡。隋复分置昌邑县,属曹州。大业初省。《志》云:昌邑城纵横皆六里。一云外城,周三十余里,中城周十余里。一名山阳城。或曰:山阳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误。

梁丘城在县西南。杜预曰:昌邑西南有梁丘城。《左传》:庄三十二年,宋公齐侯遇于梁丘。即此。亦曰梁丘乡。《括地志》:梁丘城在成武县东北三十二里。盖接界处也。○防城,在县西六十里,亦春秋时宋邑。隐十年,郑人伐宋,入防。杜预曰:昌邑西南有防城,亦谓之西防,以别于费县之防城也。王莽末,佼︹为西防贼帅,后附于刘永。建武三年,盖延等败刘永于睢阳,佼︹奔保西防。太子贤曰:西防在单县北四十里。盖境相接也。又有防东城,在县南,后汉置县,属山阳郡,晋省。

○阳山县西北三十里。山多美石,葛山在其前,鱼山在其右,位处众山之阳,因名。古山阳郡城在其下。《志》云:葛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鱼山在县北三十五里。金莎岭《志》云:在城东里许。西自曹县、定陶,东抵鱼台,绵亘三百余里,因地异名,实一岭也。《水经注》:金乡有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戴延之《西征记》:焦氏山北数山,有汉司隶校尉鲁恭穿山,得白蛇、白兔,不以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今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两壁峻峭,中有埏门及内外堂。或云:昌邑哀王冢,北接巨野县界。

○大河在县西南百里。自曹州及单县流经县境,又东南入江南砀山县界。又济水,旧亦在县界。《水经》:济水径乘氏,西分为二:其一水东流过昌邑县北,又东径金乡县南,又东过东缗县北,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今堙。

洙水在县东北。或曰:泗水自鱼台支流入县境,谓之洙水。宇文周末,于仲文击尉迟迥将席毗罗于金乡,毗罗众溃,争投洙水死,水为之不流。《水经注》:洙水径瑕丘城,又西南径山阳郡南平阳县之闾丘亭,又西至高平南,入于泗水。高平,见巨野境,洙水在是时应至县界也。又《后汉志》乘氏县有泗水。乘氏,今曹县地,盖水道迁流,今昔不同久矣。

涞水旧在城北。《志》云:单县城东及县城北俱有此水,石晋时所开,首受汴水,北抵济河,南通徐、沛,元以后渐堙,惟下流入沛者,水道仅存云。○大义河,在县北,旧自济宁州流入境。《宋史》:庆历中,浚任城、金乡之大义河以通漕。是也。今亦废。《志》云:县北十里有三家湾,源出巨野县,经成武入县界,注济河。今亦涸。又蛭沟,在县南八里,东达谷亭镇,西抵成武界,元末淤,今故迹仅存。

○甲父亭《志》云:在故昌邑城东南。古国也。《左传》;昭十五年,齐侯伐徐,徐人行成,赂以甲父之鼎。盖甲父之重器矣。又茅乡,杜预曰:在昌邑西南,周公子所封,后为邾邑。哀七年,茅成子以茅叛,即此。亦谓之茅乡城。

鱼台县府南百七十里。东南至江南沛县百十里。春秋时鲁棠邑也。隐公观鱼于棠,即此。汉置方与县,属山阳郡。方与,读曰房预。后汉因之。晋属高平国。刘宋及后魏因之。后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徐州。唐初,属金州,寻属戴州。贞观中,改属兖州。宝应初,改县曰鱼台。五代唐属单州。宋因之。元属济州。至元初,省入金乡,寻复置。明初,属徐州,又改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今属。城周七里有奇,编户二十七里。

○方与城在县城北。春秋时宋之方与邑。《战国策》:楚人说顷襄王外击定陶,则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秦置方与县。《史记》:二世二年,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又沛公取湖陵、方与。汉仍置方与县。其北有鲁侯观鱼台,唐因改为鱼台县。元和四年,淄青帅李师道请移县于黄台市,即今县治。九年,武宁节度使李?奉诏讨师道,遣将李?败贼于鱼台,进取金乡。十四年,?攻李师道,自金乡进至鱼台,是也。《志》云:鱼台县故城在今县东北五十里。今城北旧有小城,即故方与县治。○湖陵城,在县东南六十里,亦春秋时宋邑,后属楚。春申君谓魏氏将出而攻钅至、湖陵、砀、萧、相者也。秦置湖陵县。汉因之。今详见江南沛县。

重乡城县西北十一里。《春秋》:僖三十一年,取济西田分曹地,使臧文仲如晋,宿于重馆。杜预曰:方与,西北重乡城也。又郎城,在县东北九十里。《左传》:隐元年,费伯帅师城郎。桓四年,公狩于郎。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庄八年,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三十一年,筑台于郎。昭九年,筑郎囿。皆此也。盖鲁之边邑。杜预曰:方与县东南有郁郎亭,郗鉴城在县南。《志》云:在湖陵城西,东晋初,郗鉴常营于此。《水经注》:泗水径郗鉴城北,又东南径湖陵城。是也。○凫山县东北六十里,北接邹县界。稍东有黄山,即黄良泉所出。县东北百里又有平山,有泉出焉。其相近者又有独山、庙山、云寨山、兖山。《志》云:诸山皆在县东北境。

○运河在县东十七里。谓之旧运河,即泗水也。自济宁州流入县东北四十里之南阳闸,又南历谷亭、八里湾、孟阳泊,凡四闸而径湖陵城,又南经庙道口闸,过沛县东,历上沽头等闸,始至留城,凡百六十三里。嘉靖四十四年,黄河横决,闸河淤塞。明年,开新河于县东北二十里,自南阳至留城,凡百四十里,而旧漕河遂废。

荷水县北十里。《禹贡》:导荷泽被孟诸。又云:导沇水东至于荷。今荷水经金乡县界流入,至县东,合于泗水。一名五丈沟,盖济水合荷水之下流也。《水经注》:荷水即济水所包注,以成湖泽也。济水屈从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荷水。荷水又东径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五丈,世传秦始皇东巡所造,即五丈沟矣。又东与泗水合于?庭城下,俗谓之黄水口。黄水西北通巨野泽,亦沿注于荷,故名。今多堙塞。

泥河泉县东二十五里。引流为泥河。又平山下为平山泉,其东南为东龙泉,西为西龙泉。《志》云:县境有泉凡十五,俱引流而入于漕河。

牛头河《府志》:由济宁西二十里,首受永通闸泄出漕渠之水,注之耐牢坡,至鱼台塌场口,开广运闸而出,入于旧渠。盖黄河故道也。明初,用兵梁晋,开通此渠,以资运导,故建永通闸于北。正统以后,防塌场口之溃,故建广运闸于南。漕渠水盛,由此行舟黄河。自曹州双河口来,亦由此入运。今运渠北徙,河水南流,此河与故渠同塞。迩年,巨、郓、陶、嘉四县汇水来自西北,曹、单、城武、金乡四县汇水来自西南,皆自牛头河出钓钩嘴,由旧运河经谷亭、沛县至留城入运,下流阻塞,漫为巨浸。韩庄支渠,盖难泄此也。沙河北沙水也,在县东南。自滕县西流入境,又西入江南沛县界。

独山湖在县东北五十里,属滕县界。又县东南七十里有阳城湖,县东北寨、兖二山水所汇也。其水别为小河,入漕济运。

泥河引流为泥河,经沛县界入漕。亦曰泥沟。

○武唐亭县东北十二里。《春秋》:隐二年,公及戎盟于唐。杜预曰:方与县北武唐亭是也。五年,公矢鱼于棠。亦即此。其地有鲁侯观鱼台。《水经注》:荷水又东经武唐亭北城,有高台二丈许,其下临水,昔鲁侯观鱼处。

费亭在县西南。春秋时,鲁大夫费伯食邑也。《晋书·地道记》:湖陆西有费亭城,魏武初封费亭侯,即此。似误。今见河南永城县。又西有极亭。隐二年,司空无骇入极亭,费岑父胜之。盖在此。

?亭镇县东二十里。春秋时有宁母亭。《左传》:僖七年,公会齐侯、郑伯,盟于宁母。杜氏曰:方与县东泥母亭。是也。泥,读如宁。又东为?庭城,后讹为?亭,亦曰谷亭,泗水经此,亦曰?亭河。水深数丈,波涛洶涌,俗名负娘河。相传昔有孝子负母渡此也。建文三年,燕军至大名,以南军萃德州,资储皆在徐、沛,遣将至济宁?亭,尽焚军兴以来储积,南军于是大困。嘉靖九年,黄河尝冲决至此,俗名黄水口。有谷亭闸,旧运河所经也。明嘉靖四十五年,废沛县境之沙河驿、济宁州之鲁桥驿,而改建河桥驿于谷亭镇。寻并移沙河递运所于此,改曰谷亭递运所,北至济宁州,南至沛县,俱九十里。隆庆中,运河东徙,废递运所及闸,而移驿于南阳。《志》云:沙河镇在县东南五十里。今见沛县。

塌场口县南四十里。旧为运道所经。永乐九年,刑部侍郎金纯浚元人运河故道,引汴水自开封入鱼台塌场口,会汶水经徐、吕二洪入淮。汶水,即泗水也。嘉靖九年,黄河由单县侯家村决塌场口,冲谷亭。即此。其北有广运闸,今废。河桥驿县东北四十里南阳镇。明隆庆五年,新运河成,自谷亭移建于此,为往来津要。

双龙桥在县东南五十里,跨沙河上。

苏家坝在县东南沙河镇,北遏滕县境内大乌诸泉流以达漕河。又南阳坝,在县东北二十里旧运河上。

枣林闸在县东北四十里,接沛县界。又南阳闸,在县东北三十里。俱在新运河上,有闸官。又县东五十里有利建闸,东南六十里有邢庄闸,亦在新运河上。《志》云:县东北三十五里有上广运闸,三十里有下广运闸,东二十五里有八里湾闸,俱在旧运河上。单县府西南二百十里。东至江南丰县九十里,南至河南夏邑县七十里。鲁单父邑。汉为单父县,属山阳郡,郡都尉治焉。单父,读曰善甫。后汉初,封刘茂为侯邑,改属济阴郡。晋属济阳郡,后废。刘宋改置离狐县,兼置北济阴郡治焉。魏收《志》:郡,宋孝武置,魏因之,治单父城。是也。后齐郡县俱废。隋开皇六年,更置单父县,属曹州。唐初,属戴州。贞观十七年,改属宋州。光化中,置辉州于此。后唐同光二年,改置单州。宋因之,亦曰砀郡。金属归德府。元属济宁路。明洪武元年,以州治单父县省入。二年,改州为县,属济宁府。十八年,改今属。城周九里,编户四十二里。

○单父城在今城南半里。春秋时鲁邑也。宓子贱、巫马期,皆尝为邑宰。秦置单父县,属砀郡。吕后父吕公,单父人也。刘宋时废单父县,侨置离狐县于此。北齐废。隋复单父县。唐光启初,置单州,领单父、砀山、成武、鱼台四县。大顺二年,泰宁节度使朱瑾攻朱全忠之单州。是也。光化二年,朱全忠表以县属辉州,三年,移辉州来治。后唐曰单。宋以后因之。明嘉靖二年,黄河水溢,旧城垫没,六年徙今治。《志》云:府境属邑多土城,惟县城?以砖,嘉靖初所改筑。○平乐城,在县东四十里,汉县,属山阳郡。后汉省。《寰宇记》谓之平城,误。

○大陵山县西南五里。地高耸,水不能啮,俗谓之土山。山下有长堤以捍黄河。○开山,在县东南七里,有三山连峙,状若倚然。又二里为栖霞山,相传梁孝王尝游此。○黄河县南二十里。自曹县流入界,又东入江南丰县界,岸长七十余里。《志》云:县南境黄?固口,即贾鲁旧河也。万历中,河屡决溢,大约东出丰县,东南出砀山县,县皆为之孔道。黄?固口亦曰牛黄?固,与河南虞城县分界。

涞河在县东门外。又东入金乡县界,北抵济宁。《志》以为宋之运河也。今堙。○丰水,在县东南。《水经注》:丰水上承大荠陂,东经己氏及平乐县,又东径丰县故城南。大荠陂,盖在今曹县境,今故流已堙。

○吕?固村在县南。相传吕后所居。又有晏?固,在县东三十里。《志》云:县山皆平地突起,类如丘垤,小者谓之?固。

城武县府西南二百九十里。东南至单县五十里,西至曹州定陶县五十里。春秋时郜地,后属宋。秦置成武县。二世三年,沛公将周勃攻东郡尉于成武。即此。汉亦曰成武县,属山阳郡。后汉属济阴郡。晋属济阳郡。刘宋属北济阴郡。后魏因之。后齐置永昌郡。后周大象二年,尉迟迥将檀让屯成武,于仲文击破之,遂拔成武。隋初,郡罢。开皇十六年,置戴州治焉。大业初,州废,县属济阴郡。隋末,复置,群盗孟海公据曹、戴二州,为窦建德所并。唐初,亦属戴州。贞观中,州废,县属曹州。光化中,属辉州。五代唐属单州。宋因之。元改属曹州。明洪武四年,属济宁府,寻改今属,讹成曰城。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五里。

○郜城县东南二十里。古郜国。周文王庶子所封。富辰所谓郜、雍、曹、滕者也,后附庸于宋。《左传》:隐十年,郑师伐宋入郜,归于我。桓二年,取郜大鼎于宋。即此。汉置郜成县,属山阳郡。后汉省入成武县。《志》:郜有二城,此为北郜城,又南二里曰南郜城。?宅城在县北。汉置?宅县,属济阴郡。?宅,音妒。武帝征和二年,封商丘成为侯邑。又昭帝始元二年,封金日?为?宅侯。后汉省。《地道记》:成武县有?宅城。刘宋泰始二年,薛安都以彭城降魏,魏遣尉元等救安都,进军于?宅。即此。○文亭山县西北二里。上有文士亭,相传汉高曾驻跸于此。又梁丘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括地志》:春秋时,齐侯、宋公遇于梁丘。盖在此。今见金乡县梁丘城。

○黄水在县南。大河支流也。明永乐中,自河南封丘县导河入鱼台之塌场口,自曹县北定陶南流入界,经县南而东。后堙废。然大河东注,县辄被其患,堤塞恒切焉。济水在县西。《水经注》:济水又东北经成武城西。又有黄沟水自北注之,今堙。又荷水在县南,旧自曹州流入境,又东经金乡县入鱼台县界。今详见鱼台县。附见:

兖州护卫在府城内。洪武中,为鲁府置。又滕县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内,洪武四年置。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