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二十八 南直十

◇宁国府东至浙江湖州府三百五十七里,南至徽州府三百三十里,西至池州府三百二十里,北至太平府百七十五里,东北至广德州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江宁府三百十里,至京师二千七百五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鄣郡。汉为丹阳郡《汉志》:元封二年,更鄣郡曰丹阳,治宛陵。后汉因之。晋武帝改置宣城郡丹阳郡移于建康也。刘宋仍为宣城郡大明六年,以宣城兼领淮南郡,移治于湖。八年,复故。升明初,复以淮南并入宣城,寻又复故。梁兼置南豫州宋泰始四年,南豫州治宣城,自是废徙不一。至梁末,宣城遂为南豫州治。陈因之。隋废郡,改置宣州,大业初,复曰宣城郡。唐仍置宣州,天宝初曰宣城郡。乾元初复故。大顺初,升宁国军节度授杨行密也。五代时,杨吴亦置宁国军。南唐因之。宋仍曰宣州亦曰宣城郡宁国军。乾道二年,升宁国府以孝宗尝为潜邸也。元为宁国路。明初,改为宁国府先是龙凤三年,元至正十七年也,改宁国路曰宁安府。龙凤八年,又改曰宣城府。十二年,改曰宣州府。吴元年,始改曰宁国府。直隶京师,领县六。今仍曰宁国府。

府陪辅金陵,襟带杭、歙,阻山控江,形势便利,据险而守,择利而动,纵横南北,亦创起之绪也。杨行密用宣州,遂并淮南;明太祖下宁国,克奠南服,非已然之验哉?宣城县附郭。汉宛陵县,初属鄣郡。元封二年,为丹阳郡治。晋太康二年,始为宣城郡治。宋、齐因之。隋初废郡,改县曰宣城,为宣州治。唐、宋因之。今编户二百十七里。

○宛陵城即今府城。《志》云:晋咸和中,桓彝为宣城内史时筑,值苏峻之乱,城未及坚,乃移屯泾县。梁时太守何远增筑之。隋开皇中,刺史王选益拓西北隅,连接冈阜。宋乾德中,南唐节度使林仁肇复修筑焉。建炎三年,州守吕好问复奉诏营缮。元至正中,廉访使道童更加?甓。明亦屡经修治。府治东北有铁牛门,即桓彝所筑子城故址也。今城东北带宛水,西南两面皆环据峰阜,周回九里有奇,为门五。

逡遒城府北六十里。晋成帝咸和初,侨置于芜湖县界,属淮南郡,宋、齐因之。隋初并入宣城县。○楚王城,在府北百里,相传吴楚相拒时筑。又有故楚城,在南湖北岸。又温城,在府东十里。《志》云:唐刺史温璋所筑,因名。

○陵阳山在府城内。冈峦盘屈,为郡之镇。《纪胜》云:山自敬亭陂陀而南,隐起三峰,环绕府治。其南为鳌峰,又东南曰阳陂。唐独孤霖谓郡地四出皆卑,即阜为垣,郡治盖据此山之冈麓也。又响山,在城南二里,两峰对峙,下瞰响潭。

敬亭山府北十里。一名昭亭山。东临宛、勾二水,南俯城?,千岩万壑,云蒸霞蔚,为近郊名胜。东麓有敬亭潭,勾、宛二溪水所注也。自山而东北,峰岭相接,其得名者凡二十有余,皆敬亭之支阜也。

麻姑山府东三十五里。高广过于敬亭山,逶迤Β?,屹为巨镇。自山而北,群峰相接,至南湖而止。山之东十里,即建平县界也。《志》云:府东接广德,自杭湖而西,可以轶入境内,麻姑山当其要害,因置麻姑山寨为戍守处。又云山,在府东北六十里。其西为大延岭,路通水阳巡司。又西有白鱼岭及寨口诸山。云山而北,别为蒋山,下瞰固城湖,接高淳南境。

柏枧山府东南七十里,与宁国县接境。山之阳即文脊山也。溪谷邃深,峰岩回曲,飞流界道,跨岫为梁。其西曰万人坑,北曰梅村山,又西曰歙溪山,以歙溪流其下也。西北曰查树岭,繇宁国县之泾县者,道出于此。○稽亭山,在府东南六十里。《图经》云:行者玩其幽旷,往往驻步往返,因名。其东南为水东诸山,其北为寨山,又北为洞山,有洞可容数百人。自此而东北,皆群山相接,以达建平县界。

华阳山府南百里。高数百仞,连跨宣、泾、宁、旌四邑之境,南为密垄岭、盘岭,稍西为金牌岭。二岭之间,仅通一线,为泾、旌间道,郡南一?厄塞也。盘岭之麓,有洞深广,容百余人。山之支垄,曰大墨山、洞山、城山,又迤北十余里曰横山。自横山而北,峰峦相接,以至于城南、陵阳、敬亭诸山,皆繇此肇脉。又有曷山,在府西南三十里,《志》云:下有屯兵寨址。○行廊山,在府西北四十里,两峰对峙,环抱若廊庑然,其下有大明湖。又西北为牛头山,下有寨埠。元末,土人保此,以御寇掠。又西北有方山,与南陵县接境。○青弋江府西六十里。源出泾县及池州府之石埭县,又太平县及府西南境诸川,皆汇入焉。东北流经行廊山下,又北合诸山溪之水,经方山下,又北出扬青口,会太平府黄池河,又北入芜湖县界,注大江。《志》云:江西岸为南陵境,有渡,昔时多引流为陂堰,以资灌溉。今舟楫往来,此为津要。又白羊溪,在府西南五十里,出华阳山之金牌岭,西北流,合诸山溪之水,至行廊山,入青弋江。

宛溪在城东。源出城东南三十里之峄山南,东北流三十里为九曲河,复折而西,合溪涧诸流至响山下,汇为响潭,绕城东为宛溪。城西南隅有李家塘,亦曰珍珠塘,昔时北流,东折环府治,后出铁牛坊水门入宛,谓之珍珠河。明正德中,改从西北流出城,至城北复东流入宛溪。又城西北有石子涧,亦自敬亭南麓,东流入焉,至城东北三里许三汊河口,合于句溪。旧置河泊所于此。

句溪府东三里。其上流即宁国县之东西二溪,合诸溪涧水,西北流入境,回环几二百里,至城东五里谓之东溪。又西流三里为句溪,又北二里至三汊河,与宛溪合。其东岸为新城渡,西岸旧有驿亭,今废。二溪合流,经敬亭山东,为敬亭潭,十里至油榨沟,与双溪合,又北有青草湖自东入焉。又北十里至石头沟,其东为浑水港,南湖水繇此合流。又北出群山间,为沙石湾,有慈溪,合高淳之水,至此合于句溪。又北至水阳镇,为龙溪。又西北入黄池,接当涂县界,西出芜湖,入大江。唐大顺二年,孙儒寇江南,其将李从立奄至宣州东溪。杨行密危惧,夜使其将台?屯溪西。?使其士卒传呼,往返数四。从立以为大众继至,引去。盖即句溪也。又双溪,在府东十里。其地有土山,亦名玉山,句溪经其北,引为支流,西北流六七里为许村湖,又北十里为掘港。东南诸山之水,多汇流于此,入南湖口双溪,又西十里出油榨沟,仍合于句溪。○华阳溪,在府东南七十里,源出华阳山,东流二十里有鲁山,其下为鲁显水,又东北四十余里为鲁溪,又北至下西渡,合于句溪。《志》云:下西渡在府东南三十里。

南崎湖府东北四十里。其北为北崎湖,今总谓之南湖,周四十余里,其东北百里有绥溪,一名白沙溪。广德、建平诸水,繇此入于南湖,府东境诸川,亦悉汇入焉。西南为曲河,出油榨沟,西北为湖北河,出浑水港,并注于句溪。《志》云:南湖受宣城诸溪之涨溢,北达固城、丹阳诸湖,会于黄池,而达大江,府境之巨险也。湖北岸有大山昆山,旧设河泊所于山下之马山埠,扼湖口之要害,南距府城六十里。德政陂府东十六里。唐大历三年,观察使陈少游置,引渠溉田二百余顷。又薛公堰在府北百十里。《志》云:唐观察使薛邕所筑,引水溉田处也。

○水阳镇府东北七十里,临句溪上,溪北与高淳县接界。其地有水东山,南唐为水阳渡,后因为镇。今有巡司戍守,又兑军仓及义仓皆置于此。《志》:府东境之备在水阳,繇此东出高淳,越东坝,通吴会,此其要防也。

黄池镇府北百二十里,与太平府黄池河相接。唐天复三年,杨行密将台?讨宣州叛帅田κ,败之于广德,又进败之于黄池镇。宋建炎初,盗张遇等掠江上,至黄池,州守吴好问檄诸道兵御却之。《志》云:郡境西北邻芜湖,北通姑孰,以黄池为重镇。今有巡司戍守。○符里镇,在府东北八十里,又西北四十里而至黄池镇。

南陵县府西一百五里。东北至太平府芜湖县百十里,西北至太平府繁昌县八十里,西至池州府铜陵县九十里。汉春?县地,属丹阳郡。梁置南陵县。唐移置于此,属宣州。县今无城。今编户八十五里。○南陵故城在县西北。刘?句曰:梁置南陵县,治赭圻城。唐长安四年,移治青阳城,即今县治矣。上元初,刘展作乱,陷润、升诸州,遣其将傅子昂屯南陵,将下江州,徇江西。乾符五年,黄巢寇宣州,宣歙观察使王凝拒之,败于南陵,巢攻宣州,不能陷,即此。赭圻,见繁昌县。又当涂废县,在县东南。晋咸康末侨置,分于湖为境。宋、齐因之。隋平陈,移治始孰,而故县遂废。宣城故城在县东四十里青弋江上。汉县,属丹阳郡。后汉省。建安三年,孙策定宣城以东,即故城也。晋太康二年,置宣城郡,治宛陵,别置宣城县属焉。宋、齐因之。隋初改宛陵为宣城,而故城遂废。○甘公城,在县北七里,?甓甚工,缭以漳水,可容数千人,四旁门址犹有存者。或曰吴将甘宁尝屯此,俗讹为甘罗城。

○籍山在县治东北。陂陀联络,为邑之镇。○工山,在县西三十里。山高数千丈,周广七十里,半山有龙池。其南数里曰朗陵山,自朗陵而西南,则群山相接,至县西南七十里之黄山,与青阳县接界。繇工山而东十里曰花山,有道出铜陵县。工山之北,则为射的山。又西北相接者为马人山,山下有渡,与繁昌、铜陵县接境。又北为七女山,东去县三十五里,其并峙者为石潮山、黄连山、同山,皆与繁昌相接也。《志》云:工山旧有坑冶之害。宋淳熙中,县令郭?始请除之。

吕山县南六十里。山有石室,其南为石窦,有泉涌出,即淮水之源也。唐大德初,杨行密自铜官济江,败宣州兵于吕山,遂克宣州。铜官,见池州铜陵县。

○青弋江县东三十里。自泾县赏溪会众流入县界,经县东之长地塘,分为二支,至县东北五十里漳陵港,复会为一江,以东即宣城界也。西泻马家滩,汇于芜湖之石?危渡,繇鲁港入于江。《志》云:马家滩接芜湖境,芜民每治滩为田,水不易泄,为南陵患云。漳水出县西南六十里龙洞,平地有泉涌出。又淮水,出吕山南之石窦中,经县南五十里孔镇铺,而与漳水合流,为澄清河,绕县东门,谓之东溪。有鹅岭溪,水出县南二十五里之鹅岭,流至此合焉。又北受籍山诸水及后港水,历县河口,受蒲桥河水,为小淮河,汇于芜湖县之石?危渡,入青弋江。○西港水,源出工山朗陵之南,合诸水北流,经县西,谓之西港,分流自西南水门入城绕县前,过东市,为中港,籍山之水合焉。其出西北水门与西港合者,又北为后港,经白石滩,绕县后,而东合于漳、淮。

蒲桥河县东二十里。自泾县西汇黄埭诸涧,北流径麻园渡,入县境,会永丰陂。又北经蒲桥,又西出芦港,至县东北,合于漳、淮。

永丰陂在县东南二十里。引青弋江为陂以溉田。《唐史》:咸通五年,修南陵永丰陂。宋时亦屡修筑。绍兴二十三年,诏以永丰圩赐秦桧。乾道初,改赐建康都统司。二年,臣僚言桧竭江、东漕计修筑圩堤,以故水患及宣、池、太平、建康,乃命废永丰圩。又县南有大农陂。唐韦?《记》曰:南陵有废陂,积岁不理。元和四年,宁国令范君朝真假南陵印修之,置为石堰三百步,水所及者六十里,开荒埂数万亩。是也。宋绍兴初,亦尝修治。《志》云:陂水堰漳、淮而成。

○鹅岭镇旧在县南二十五里鹅岭下。明洪武二十八年,置巡司戍守。嘉靖二年,迁于赵冲铺北,去鹅岭十五里。十三年,又迁于县南六十里之新店铺。《志》云:府西境之险,繇繁昌、青阳、铜陵而入者,石?危、鹅岭是其噤喉也。

泾县府西南一百五里。西至池州府青阳县百里,西南至徽州府黟县二百四十里。汉县,属丹阳郡,因泾水为名。后汉因之。晋以后属宣城郡。隋属宣州。唐武德二年,置南徐州,寻改为猷州。八年,州废,县仍属宣州。县无城,今编户六十四里。

○猷州城县西三十里。隋大业末,泾人左难当据县。武德三年,归唐,寻授猷州刺史,筑城于此。七年,辅公┙叛,遣兵围猷州,难当拒却之,是也。八年,州废。○安吴城,在县西蓝山南。三国吴建衡中,置县,属宣城郡。晋以后因之。梁大宝初,宣城内史杨白华不附侯景,进据安吴,景遣兵攻之,不克。隋县废。唐武德三年,复置,属猷州。八年,废。今有安吴市及安吴渡。

桓公城县东四里乌溪岭。晋咸和中,内史桓彝所筑,以拒苏峻将韩晃。《志》云:县东六十里曰桓公岭,即桓彝筑处也。今垒堑依然,道通旌、太,称为险?厄。又俞将军走马城,在县南四十里,晋桓彝将俞纵尝屯戍于此。

○幕山县东三里。相传左难当与辅公┙相持于此,故垒尚存。其西有两峰最高,与县西响山对峙,如门户然,为县治拱卫。又县东七里有鼓楼山,前代烽火时,置鼓角楼于此。○柏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亦左难当拒辅公┙处,有白龟城,即难当所筑。《志》云:柏山而南五里为琴高山,以晋处士琴高隐此而名,峭壁屹立,下瞰深渊,其上岩洞甚胜。琴高而西,相望者曰旵山,西南去县亦三十里。又马头山,在县东北四十三里,下为镇市,商舟辏集其地。又东北为古楼山,皆县境锁钥,与南陵、宣城分境。水西山县西南五里。林壑邃密,下临赏溪,循溪而入,有坞曰水西坑,最幽胜。唐宣宗微时游此,有报道风光在水西之句。风光,宣宗小字也。又西北五里曰响山,石壁耸峙,与幕山相望。○格山,在县西北七里,高数十丈,周十余里,环抱县治,如郛郭然。又西十余里曰盘坑,以崖谷宛转而名,土人尝陶冶其地。又西北二十里曰孤山,上有黄巢寨。石?山县东二十二里。有洞,甚深广。宋绍兴初,群盗张琪等寇乱州境,民多避居于此。又四角山,在县东七十三里。诸山环绕,唯此山最高,绝顶可容千人。寇乱时,民多避其上。顶有泉,虽旱不涸。

五城山县西南七十里。五峰环绕,势如城郭。东曰蓝山,有蓝山坑,俯瞰安吴渡,旧安吴县址也。其西曰郭山,自九华峡岭至此,高数百丈,为县西南巨镇。其东北为寨山。元末,居民结寨于此以避难。○白云山,在县西南七里,下临白云潭,旧产茶入贡,今废。其相接者曰湖山,以山顶有小湖而名。又菥荻山,在县西八十里,顶平衍,有泉沸出,居民垦以为田。其西为望江山,以登眺可见大江也。又石柱山,在县西南九十里,接青阳县界,其南与石埭、陵阳山相望。

承流山县南四十里。有群峰回环耸秀,甲于一邑。自承流而南,峰岫盘旋,百有余里,如城垒然,东连旌德,西接太平,溪谷幽深,最为嘉胜。○黄?山,在县东南八十里,高数百仞,层峦列嶂,状若莲华。涌溪源于此。又黄象山,在县南九十余里。山高耸。其西北曰铜山,旧尝冶铜于此。东北为九里山,有两山夹行九里,下临九里潭,其相接者曰水东山。又北为石女山,山高五百丈,延袤二十里。黄象山之南曰麻岭,峰崖卓绝,跨旌德、太平之间,为往来交道。

乌溪岭县东三十五里。其东为破脚岭,晋桓彝拒韩晃战死处也。又双岭,在县东九十里,一名盘岭,稍南曰桐岭山,接旌德县境。○茹麻岭,在县东南六十里,群山环列,径道崎岖,有巡司戍守,岭北即桓公岭也。又大岭、小岭,俱在县西二十里,有间道通池州。○赏溪在县治西。一名泾溪,县以此名。其上流即石埭县之舒溪,太平县之麻川也。二水相合在县西南百余里,有麻溪渡,出麻口,入县境,下涩滩,经九里、罗浮、万村等潭,皆随山旋绕,与太平县分界。又北至落马潭,晋桓彝御贼韩晃,战北堕马处也,有吴村水,出县南七十余里魁峰山之阳,北流入焉。又北至桃花等潭,合诸山溪涧水,经县西南二十余里之后山,至岩潭,与藤溪合。又引而北,有枫坑涧,出县西十里枫坑山,亦曰冷涧,东流入焉,至县治西,为赏溪。其西又有新河。宋熙宁中,以溪流东徙,为井邑患,县尉刘谊即水西山麓,凿此河,以杀水势,既而溪东出如故。赏溪又北受水西坑水,径白云潭,又北则幕溪之水出县东三十里之巧坑,合诸溪水,经幕山下流合焉。又北径柏山,则江子港水,自盘坑合溪涧水,东北流合焉。北过赤滩镇,则琴溪诸水流合焉。又北径马头山芦塘,而汇为青弋江。《唐·五行志》:显庆元年,泾县山水暴出,平地四丈,溺死者二千余人。盖县境山溪环汇也。

藤溪县东南八十里。源出县东桐岭之南,流经此,旌德县有三溪,其委流亦合焉。又西受诸山溪之水,出县南官庄,历高滩渡,北入岩潭,与赏溪合。又琴溪,在县东北二里,出宁国县诸山,经县东南境,西北流至旵山,又西流经琴高山,因名琴溪;又有洗马涧,源出旵山,至赤滩镇,俱合于赏溪。○兰石镇在县东南七十里。晋咸和中,桓彝使其将俞纵守兰石,以拒贼将韩晃,晃攻兰石,纵败死。《郡志》:藤溪西流,受枫村溪水,又北受窄溪,径兰石,汇为星潭,即俞将军死战处。○黄沙镇,在县东六十里,有黄沙岭,南香涧出焉,西南会诸溪涧水,入于藤溪。唐武德六年,舒州总管张镇周,击辅公┙将陈当世于猷州之黄沙,破之。又枚回镇,亦在县境。七年,权文诞破辅公┙之党于猷州,拔其枚回等四镇,是也。又县西北有勇里。后汉建安三年,太史慈据泾县,为山越所附,孙策击擒之于勇里,即此。

桑坑镇县东北五里。有桑坑山,元置巡司于此,寻改置于县东三十里之巧坑。明洪武中,改建茹麻岭口巡司于茹麻岭下。又县北十里有仙石哨台,县东四十里有淘金坑哨台,俱隆庆四年置。县东三十里曰考寿哨台,万历二年增置。宁国县府东南一百五里。东南至浙江於潜县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徽州府绩溪县一百六十里,东北至广德州九十里。汉宛陵县地。后汉建安十三年,孙吴分置宁国县。晋属宣城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入宣城县。唐武德三年复置,六年废。天宝三载复置,仍属宣城郡。今城周三里,编户一十八里。

○怀安城县南四十里。后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分宛陵置怀安县。晋属宣城。宋、齐因之。隋初省。《志》云:县南十三里有故县城,孙吴筑城于此,以防山越。唐改今治。宋南渡后,以县为临安藩蔽,每增筑之,有门四。明初龙凤三年,太祖下其城,命筑塞北门云。又乌石城,在县南九十里?山北。相传南唐时置城,以备吴越处也。

○文脊山县西北三十里。高数千丈,周三百余里,西接泾县、旌德诸山,北接宣城柏枧山,峰峦攒秀,岩洞盘回,为郡之雄镇。亦名曷山。山东南有石壁峭立,划然中开,俨若城阙,谓之山门,中有山洞五,水洞一,岩石最为幽胜。又东十余里为石岭。建炎二年,叛将戚方犯宁国,邑人方致尧拒之于石岭,不克,死之,是也。《一统志》:文脊山北有鸦山,昔产茶充贡。○旗鼓山,在县北十五里,左旗右鼓,二山并峙。又西北十二里曰石马山,稍南曰通灵峰,南去县二十五里,上有鸡冠石,绝顶宽平,泉出龙湫,下为溪流环绕,与旗鼓诸山并为县北屏障,又北接宣城县界。鸡山县南五里。峰峦秀拔,为县治之镇。又南二里曰薛家山,明太祖南征,尝驻跸于此,亦名驻跸山。○北姑山,在县南九十里,脉自天目来,委蛇舒衍,忽然峭拔,有杨龙岩,深邃容百余人,下为泉流飞泻。又东为黄颜山,山顶有石室,亦容数百人,峭绝悬虚以登。又千顷山,在县南百里,与昌化县接境。关口山县东南六十里。两峰错峙,若门扃然。一名狮象山。其中径隘?深,崖坪相望,岩洞奇胜,泉壑纵横。稍西北曰岳山,其东南曰鸦髻山,有飞燕洞,容百余人,乡民尝避兵于此。又冷度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有五峰森耸。相接者曰盘山,其东与千秋岭相望。○东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山南溪峒逼隘,至此独豁然开朗,下有渡,曰石口,即东溪所经也。《寰宇记》:县东六十里有银山,旧有银冶,久废。

紫山县西百里。高数百仞,周二百里,有龙池、龙井。其北为前坞诸岭,稍西北曰蜀洪山,胡乐巡司置于此。又柏山,亦在县西百里,当往来通道。其西十里曰石镜山。○龙潭山,在县西北百里,下有龙潭,山谷深邃,与文脊山相连亘,宣、旌错界处也。

笼丛山县西南百五十里。其南属绩溪县界,峻壁崇关,宣、歙?厄塞处也。明正德间,姚源盗起,官军于此防戍,丛山关在焉。

尘岭县西南八十里。岭高险与笼丛相埒。隋末,汪华尝驻兵于此。有藏马洞、卓戈泉。又北二十里为枫树岭,明嘉靖四十五年,建哨台于其上。又黄岗岭,在县西南五里。

千秋岭县东百五十里。冈峦纟丽属,?谷幽深,道通西浙,杨吴招讨使李涛攻吴越取道处也。宋时亦置戍守岭。下为云梯,旧置仙都巡司于此。《志》云:县东南百二十里为汤公山,一名商山,旁有仙人峰。又东南三十里,即浙属之天目山,与千秋岭皆冈脉相接,面杭背宣,为两境之屏蔽,有千秋关。详见浙江於潜县。

○东溪在县东五里。源出天目山,北流,受千秋岭及诸山之水,又西北经东山下石口市,至栏杆溪,又北,则县南千顷诸山之水及昌化县洋丁山水,皆流入焉,亦谓之杭水。西北去县十五里,又北流五里至河沥溪,是为东溪,有石桥跨其上,长四十丈。又北经县东五里妙山下,复引而北,诸溪潭水皆流合焉,至县北十二里五河渡,与西溪合。又北十余里有胡村水,自广德境流入焉。又经通灵峰北石马潭,有澄清溪出文脊山下,亦流合焉,至港口渡,而受宣城柏枧溪之水,亦曰乾溪。又五里至西塌,接宣城境,为句溪上源。

西溪县西五里。亦曰西津渡。源出笼丛山,北流,合诸山溪之水,亦谓之徽水。其昌化县界之仙人洞水,旌德县界之篁岭水,亦俱流入焉。北流十余里有滑渡水,出旌德界之石凫山,东流入焉。又北五十里有葛村诸水,出泾县界寄马岭,亦流入焉。又四十里为罗陵湾,中有狼石,方丈许,激流为阻。又北有龙潭水,源出文脊山,亦流合焉。又东北流五里是为西溪,亦有石梁跨其上,曰同人桥,长亦四十丈。又北十里至五河渡,合于东溪。二溪上流皆浅涩,近县境仅容小ザ,合流而后,始可以航矣。

○千秋关在县东千秋岭上,为入杭之间道。又有孔夫关,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旁有夫子堂及夫子井,俗传夫子曾繇此入吴。又有孔关水,流入于东溪,其相近者曰濠阡关、唐舍关、白沙关、潼岭关、黄花关,皆自县而东南通於潜之别径也。宋南渡以后,置关为临安之藩卫。又丛山关,在县西南笼丛山,路当徽宁要口。

胡乐镇县西南九十里。亦曰胡乐市。其地有蜀洪山。明洪武初,置巡司戍守。又岳山巡司,旧置于岳山下,地名何弄坞。洪武中,迁于纽口东,去旧所二十里。嘉靖二十五年,以矿盗发,议还旧所,未果。三十二年,复置于县东南六十里河口市,仍曰岳山巡司。

旌德县府南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徽州府绩溪县七十里。本太平县地。唐宝应二年,析置旌德县,属宣州。今县无城,编户四十二里。

○安吴废县在县西北十五里。或曰三国吴置安吴县,在今泾县境内。此盖唐初所改置也,俗谓之沙城。○桓公城,在县北五十里。《志》云:地名兰石,即俞纵所守处。其地盖与泾县接界。

○华阳山县东五里。其西为感化山。今县城东门曰感化,以山名也。又栖真山,在县西四里,其西接成子山,栖真而北,为西岭、仙峰、黄龙冈诸山。旧《志》:县四面因山,夹徽水为城。是也。○古塘山,在县南十五里,高三十余仞,周十五里,东与绩溪县接境。又金鳌山,在县南四十里。其西为黄高峰,有两峰对峙,甚奇峻,其岩壑亦皆秀异。石壁山县北二十里。高数百丈,连亘数里,一水中流,两崖对峙,峰峦峻绝。旧有道在山半,行者难之,乃缘麓辟为驰道,县境之?厄塞也。宋宣和中,贼方腊繇宁国转寇县境,统制王可诚帅师拒战于石壁,贼败却。旧有石壁巡司,久废。又北为三溪镇。又北为龙首山,山西北有龙潭、徽水经其下,与泾县接境。○嗣溪山,在县东三十里,接宁国县界,连亘十余里,以山溪相嗣不绝而名。一峰峭特,谓之龙峰。稍西曰石凫山,梅溪出焉,东北流入宁国县,为滑渡水,而注于西溪。

正山县西三十里。峰岩峭峻,泉石错列,谚云:正山巍峨接星斗,分别冈峦九十九。南唐屯戍于此,以备吴越。其西为大幕山,以形如帘幕也,傍起一峰曰小幕山。○蛟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形??虬,如腾蛟然,后有洞,径险难入,其中平旷。唐永泰中,山寇王万敌啸聚于此,招讨使袁傪击平之。又西十里曰石柱山,有巨石双峙,如立柱然。梁末,程灵冼将兵讨侯景,誓众于此。

箬岭县西南八十里。高五百仞,西接太平县境,南接歙县境,为宣、徽通道,相传隋末汪华所开。又有鹊岭,在县西南七十里,与箬岭相接。○凫阳岭,在县北十里。又县西北十五里有乌岭,一名枫木岭,亦曰乌山。

○徽水在县治东。源出绩溪县徽岭之北,西北流,有清潭水出县南境清潭山,溉田十余顷,流数里入徽水,至县南而东出,经县东北有霞溪诸水,自绩溪县合流而北,至县东四里入于东溪。其东溪出笼?山,西北流经华阳山,又有绩溪北出之龙头溪及别源之东溪水,俱流合焉,并注于徽水。又北径县北十里之柳山,过石壁山西十里,与抱麟溪、玉溪合,是为三溪。又北至龙首山,入泾县界,为藤溪之上源。

丰溪县西十里。源出县西南六十里九峰山,东北流,经石柱山南,合濠寨水。又北流,至县西北三十里,入于三溪。其别出石壁山北者曰戈溪,或谓之涡溪,溪流随山旋转,下多险石,经县东北四十五里,亦入泾县界,而合于藤溪。又有枫溪,出箬岭北,其下流亦至泾县,合于藤溪。

○三溪镇县北三十里。有三溪铺,稍西有盘诘关。又三溪巡司亦置于此,今皆废。《志》云:县东有乌涧岭,乌岭巡司盖置于此。又石子寨,在县西三十里,南唐所置戍守处也。

太平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池州府石埭县百里,西南至徽州府黟县百八十里。南至徽州府百八十里。本汉陵阳县、泾县地。唐天宝十一载,析置太平县,属宣城郡。今县无城,编户十九里。○黄山县南三十里,高千一百余丈,盘亘三百里,宁徽两郡之名山也。峰之得名者三十六,而在县境者有八:曰翠微,下有青牛溪。曰天都,下有香谷源、香泉溪。曰望仙,下有龙须岩、弦歌溪。曰九龙,其下岩洞溪源之属,并以九龙名。曰圣泉,其上有泉,人不能至,东南流至峰下,为汤泉。曰叠障,下有石孔岩,亦名滴泉岩,又有阴坑源水流入白云溪,汇为白龙潭,又流为珠沙溪。曰仙人,下有仙人洞。曰芙蓉,下有白马源。诸峰之中,天都为之冠,余悉属徽郡境内。○尚书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望仙峰之西,高百余仞。又西南十里为大鳌岭,高十五里,形若巨鳌,泾水出焉。其源为?溪。又仙都山,在县西四十五里,与仙都峰相望,高二百丈,亘三十里,别名游山。又县西南六十里有汤岭,多悬崖峭壁。又西南十五里为梨水岭,又五里为棠梨岭,皆接歙县境。县西南百十里曰庄岭,接黟县界。西南百三十里曰石矾岭,接石埭县界。诸山皆黄山之支阜矣。

陵阳山县西六十里。有三峰矗立,属县者一,西属石埭者二。下有三门、六剌滩,舒溪所经也。稍南曰真金山,高二百余丈。稍东曰密?山,冈峦连亘二十里,至此两崖对峙,下瞰深溪,径道险绝,一名密王关。○龙门山,在县西四十里,高五百仞,周三十里,岩壁峭拔,中有石窦若门,产茶及药草。其东为三门岭,三方阻绝,一径中通,县治据其阳。

箬岭县东南五十里。上下六十里,山顶为歙县境,东麓属旌德县,往来径道也。又县东二十里有石凫岭,又北为黄瓜岭,与旌德县接境。

○麻川县南三里。源出黄山之麓,经县东南七里麻陂潭,一名白虎潭,旌德西北境之水,多流入焉,谓之麻川。又西北径县治东,有富溪水,出县西雾山,径县治西南,亦名仙源水,又东北流入焉。又北则梅溪水,自三门岭东南流入焉,西北下焦滩、洲滩,至麻口,合诸山?之水,入泾县,为赏溪上源。

舒溪县西六十里。源出黟县境,流经石埭县,东北入县界,又东北合于麻川。○?溪,在县西南二十里,有二源,一出黄山九龙泉,一出大鳌岭下,会流而东北,入于舒溪。又有青山溪,源出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入泾县西南境,又东南流入县境,亦合于舒溪。又县西有蟠石水,出黄山下,赤溪水亦出青阳县界,下流俱汇于麻川。

○宏潭镇县西百里。《志》云:自石埭、黟、歙而入郡西南境,宏潭其屏蔽要地也,有巡司戍守于此。又龙门巡司,旧置于县西龙门山下,今废。

附见:

宣州卫在府城内。洪武初建。

◇徽州府东至浙江杭州府四百七十五里,南至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百八十里,西南至江西饶州府六百里,西北至池州府三百九十里,北至宁国府三百三十里。自府治至江宁府七百里,至京师三千一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属鄣郡。汉属丹阳郡。三国吴分置新都郡。晋改新安郡治始新县,今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也。宋、齐因之。梁承圣中,析置新宁郡治歙县。陈复并入新安郡。隋废郡,置歙州。大业初,改为新安郡移治休宁县。义宁中,治歙县。唐复曰歙州。天宝初,曰新安郡。乾元初,复故。宋宣和三年,改曰徽州。元为徽州路。明初,曰兴安府。吴元年,复曰徽州府初属浙江,寻直隶京师,领县六。今仍曰徽州府。

府厚金陵之锁钥,控江浙之要领,山川险阻,襟带百城《郡志》:东涉浙江滩险三百有六十,西通彭蠡滩险八十有四,岭之危有五,南界马金、白际之高,北倚黄山、章岭之秀。晏殊《类要》云:峰峦掩映,状若云屏,实百城之襟带也,摇足而定饶、信,运肘而慑杭、严,择利而动,无不可为也。且土沃民殷,资储易给,控御三方江南、浙江、江西,战守足恃。明初繇此以靖南服,岂非地利之明验哉?

歙县附郭。秦置,属鄣郡。县南有歙浦,因名。汉属丹阳郡,为都尉治。后汉因之。三国吴属新都郡。晋属新安郡。梁置新宁郡于此。陈郡废,县仍属新安郡。隋平陈,县废,未几复置,属歙州。义宁中,郡为汪华所据,迁治于歙之乌聊山。唐亦为歙州治。宋因之。今编户二百十五里。○歙州城今府城。隋末汪华所筑也。东面抱山,西据平麓,自东北而西南,皆有溪流环绕,注于歙浦,称为险固。外城周四里有奇,子城周一里有奇,唐大中、中和间,屡经修筑。罗城周九里有奇。咸通六年,于城西北为堤以御水。光化中,又因堤增筑为城,名曰新城。历南唐至宋,时有修改。宣和三年,为睦寇方腊所陷,事平,改筑新城于溪北三里,因民不便仍还旧城,即唐中和中故址修筑。然其地仅七里有奇,而子城遂废。又光化中所筑新城者,堤既圮,每为溪水所泛溢,因弃为桑野,名曰新城园。自是又屡加修饰。嘉定十三年,大兴版筑,鼎新雉堞,城南逼溪,复筑长堤,以卫城址。元时亦尝修筑。至正十二年,为蕲、黄兵所破。明年,元兵复取之,因增治城垣。明初龙凤三年,元至正十七年也,王师平徽州,将军邓愈因旧城营葺,周六里有奇,为门五,东西北三面皆有濠,惟南及东南无之,以山险故也,后复废坏。成化以后,屡经修筑。今城周十里有奇。

归德废县府西南五十里。唐永泰初,盗方清陷州城,州民保聚于休宁之山险处,贼平,析休宁、歙县地置归德县。大历五年,省入休宁。今为歙县境。《寰宇记》:府北三十五里有北野废县,唐永徽五年,析歙县地置。大历二年省。新、旧《唐书》云:北野,即绩溪也。○乌聊山在城内东南隅。高二十八仞,周八里。东汉末,贼帅毛甘屯据于此。吴将贺齐讨破之。隋末,郡人汪华据郡起兵,初亦屯此。义宁中,自休宁万安山迁郡治于山下,今城东址皆践山为之。山之西麓,有四水合流,上有汪华庙,俗亦谓之庙山,别名山之东峰为东山。又披云峰,在县治西南,高百仞,周五里,势峭拔,尝有云气,俗谓之西峰。玉屏山在城东北。本名石壁山。上有石,方峙如屏帐。其下宽平,可以屯兵。明太祖尝驻跸其下,因易今名。又问政山,在城东四里,山高秀,唐时有于德晦者为州刺史,筑室于此,以居其从兄方外,时咨访焉,山因以名。又紫阳山,在府南三里。山高百九十仞,周四十里,一名城阳山,以山在城南也。山之南坞,别号南山。

飞布山府北二十里。高百七十仞,周二十七里。旧名主薄山。相传寇乱时,有县主薄葛显者率众保此。唐天圣中,改今名。又灵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三百五十仞,周七十里。又黄蘖山,在府北九十里,高五百六十仞,周百里。○石耳山,在府南四十里,突起大障,高出群峰,多岩石之胜。又柳亭山,在县南百里,高二百五仞,周四十里,旧名昌山,唐天宝中,改今名。

黄山府西北百二十里。旧名黟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其山盘踞诸州县,而属于歙,高千一百八十丈,有峰三十六,水源亦三十六,溪二十四,洞十二,岩八。溪涧流下合扬之水为浙江之源。登其巅,则匡庐、长江隐隐在望。浙之东西池、饶诸境之山,皆其支肢也。《纪胜》云:黄山诸峰有如削成,烟岚无际,雷雨在下,其霞城洞室,岩窦瀑泉,则无峰不有。其西北峰类太华,故亦名小华山。元汪炎昶《记》曰:山在宣、歙间,雄镇东南,南逾百里为歙县治,北三十里为太平县,又北抵宣州治二百四十里,不当通都大邑之走集,游者罕至焉。山之西麓,田土广衍,曰焦村。焦村而南,有数峰凌空,最名者曰天都、芙蓉、朱砂,而天都为尤高,鸟道如线,上多名药,采者裹粮以上,三日始可达。

箬岭府北八十里黄山之东。上多箬竹。隋末汪华起兵时,开岭路,达太平县。今为通衢。《志》云:县南十五里有蔺将军岩,隋将蔺亮尝屯兵于此。

昱岭县东百二十里,接杭州昌化县界,为往来孔道。旧有昱关、岭关,详见浙江重险。○方吴岭,在府南九十里,高二十余仞,有小岭七十二。自府境往严州遂安县,此为捷径。其麓有石门水,北合白际之水,以达于浙江。又岭之西曰危峰岭,脉接休宁县之白际山。

○新安江在府南。其源有四:一出黄山。一出绩溪县大鄣山,合扬之水,会流于府城西,达府东南十五里,而为歙浦。一出休宁县率山,一出婺源县浙岭山,亦合流而达于歙浦。自此而东南流,皆谓之新安江。《志》云:繇歙浦口而东南四十里为深渡,又五十里为街口,而达浙江淳安县界,至严州府城南合于东阳江,为浙江之上源。《图经》:自浙江桐庐以上抵歙浦,皆曰新安江,江中有滩三百六十,至为艰阻。今详见浙江大川。

扬之水在城西。出绩溪县あだ山,西南流,凡百余里,至城东北,达于城西,谓之练溪,亦曰徽溪,府西北黄山诸水悉流合焉。又环绕而东南,达于歙浦,谓之浦口。浦口而东南,或谓之苦溪,下抵深渡凡八十里,名八十里苦。此即新安江之上流也。《志》云:苦溪中乱石??,洪滩斗折,淙流奔腾,其急如箭,虽三峡不足方其险。又深渡水,在郡东百十里,为新安江,东接严州之界。而浦口东南四十里,亦曰深渡。盖自严州界溯流而上,穹山峻流,峰峦掩映,萦纡旋绕,清深若一,故皆以深渡为名。

丰乐水在府西三里。源出黄山,溉田三十余顷,流至此,合于扬之水。又布射水,出黄蘖山,流经县北三十里,合扬之水。又府北一里曰富资水,源出府北四十里?村,亦名任公溪,以梁任?名也。又昌溪水出府南柳亭山,武洪水出休宁县梢云山,流入界,皆引水溉田,下流合扬之水。○绵溪水,在县东南五十里,源出绩溪县佛论岭,下流入新安江,亦有灌溉之利。

篁墩湖府西南三十五里。篁,一作黄。一名相公湖,亦曰蛟滩。东北流经府城西南,曰南冈浦,合于徽溪。《志》云:篁墩在府西南三十里,地多竹,湖因以名。○吕公滩,在府南十二里,即徽溪下流,长二里,本名车轮滩。水势湍悍,善覆舟,唐刺史吕季重凿之,遂为安流。今亦曰车轮湾。

○汉洞坑在府西南仁爱乡。洞口险?厄,中平广,上有屯聚遗迹。相传自汉以来,郡人避兵者多保聚于此,或以为即洞口也。唐初,汪华据黟、歙,杜伏威将王雄诞击之,华拒之于新安洞口,雄诞伏兵山谷,帅羸弱与战,佯败走,华进攻之,伏兵袭据其洞口,华穷蹙请降。一云:洞口在今绩溪县西南四十里,今谓之洞里,中多居民,深广几百里云。○阶坑,在府东百二十里,相传吴废太子和所居之地,阶迹犹存。

街口镇在府东南百里。有街口渡,置巡司戍守,东至严州府淳安县八十里。《志》云:明初置梅口批验茶引所,成化十四年,并入街口巡司。又有王干巡司,在府东北百里,东至杭州府昌化县九十里。又管界寨,在府西百八十里,宋置。明初,亦尝置巡司于此。又府南四十五里有深渡寨,亦宋置。明初,置巡司,洪武十二年废。

新馆镇府东三十里。又有岩寺镇,在府西二十五里。俱宋时置官榷酒之所,明初亦置税课局,兼置岩寺巡司。洪武十四年,巡司废。成化十四年,兼革税课局,并于税课司。

渔梁府南三里。有石梁。旧以扬之水及黄山诸水凡四溪会流城西,陡泻而下,无复停蓄,故为津梁,以缓水势。宋绍兴中废,嘉定中复修,凿山取石,为永久计,后复圮。明弘治中,凡再修葺,称为完固云。○太平桥,在府城西。《志》云:宋时自府城西南紫阳门达水西,有石桥,后废。驿道所经,出麻坑七里溪两渡,或遇涨潦,辄邮传不通。端平初,郡守刘炳于西门筑浮桥跨溪,亘五十余丈,名曰庆丰,且伐木石,以开新路,遂避两渡之阻。元末兵毁。明初架木为之,曰太平桥,一名河西桥。又通津桥,今在西关,一名麻坑桥。又西南古城关西七里渡,有七里溪桥。皆为往来通道。

休宁县府西六十里。南至浙江开化县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浙江遂安县二百里,北至祁门县百十五里,西南至婺源县二百里。本歙县地。三国吴析置休阳县,后以景帝讳,改曰海阳。晋曰海宁,属新安郡。梁属新宁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曰休宁,属婺州。大业初,新安郡治此。唐仍属歙州。今县无城,编户二百五里。○海阳废县旧治县西二里灵鸟山,寻移治县东十三里万安山上。其城为隋末汪华所筑,华迁新安郡治万安也。今呼为古城,有汪王故宫。唐天宝中,移县于今治。又有休宁故城,在县东三十五里南当水口之上,相传隋时县尝治此。○黎阳废县,在县西北,孙吴析歙县地置,晋属新安郡。刘宋大明中,省入海宁。梁承圣中,复置黎阳县,属新宁郡。陈省。今为黎阳乡。

○松萝山县北十三里。高五六十仞,周十五里,与天葆山相连,为县巨镇。山半石壁悬空,峰峦攒簇,松萝交映,蜿蜒数里,如列屏嶂,产茶。又稍云山,在县东北二十三里,高百五十仞,周五十里,武洪水出焉。旧名郎山,天宝六年,改今名。○万安山,在县东十里。隋大业末,汪华移郡治于此。本名万岁山,宋宣和中,改曰万安,避禁苑中山名也。今名古城岩。东北麓有石门,高丈五尺,下阔二丈,称峻险。又凤山,在县西二里,高三十仞,一名灵鸟山,址方顶平,下临孔道,相传为旧县治。又玉几山,在县南三里,一名塔山,旁有十二峰,互相映带。

仰山县东南五十七里。穷源深谷间,一径萦纡,涉而复降,其中平衍,群山环拱,状若莲花,亦曰莲花山。又响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平地特起,周五里许。其南有石壁削成,西有石峰特起,名曰柱棒山。白岳山县西四十里。高三百仞,周三十五里,奇峰四起。其西北曰齐云岩,高二百仞,悬崖中一小径,凭梯而上,其三面并峻绝壁立,二百余丈,不通攀缘,峰顶阔四十余亩。岩之东北,复有石壁如楼台,旁又有珠帘及罗汉等洞。宋德?二年,邑人结寨于岩,以避寇乱。其并峙者曰独耸岩,高亦三百余仞,周十五里,顶有池水,并崖演迤,凡数折,里人凿渠,引水下山,溉田千余亩。山之西曰石门岩,高亦二百余仞,周二十里。岩之东复有峰岩洞壑,奇胜不一。山之南曰密多岩,高亦二百仞。程敏政曰:游白岳山者,率以白岳为高,至桃源岭,则白岳已在其下,至车?岭,则桃源又下,至齐云岩,则车?益下。盖齐云为山最高处,黟、祁、歙、婺之山,一目可尽也。

颜公山县西南四十里。周三十八里,自麓至巅可三十里。山半稍前,则四旁隆起,其窳处有清浊池,又有湖,约五亩许。相传昔有颜公者隐于此,因名。又岐山,在县西六十里,高二百仞,周二十三里,一名石桥岩,泉石奇胜。又西六十里曰高湖山,南接婺源县,山顶有湖,广十余亩,岁旱不涸,土人谓之圣湖。

率山县西南百六十里。今曰张公山。其脉繇婺源五岭而北,重冈大岭,周百余里,高千四百余仞。相传昔有张公者隐此,因名。山当休、婺、浮梁三县间,鄱江之源出其阳,浙江之源出其阴。《婺源志》云: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一名大鄣山,有振衣峰及清风岭、仰天台诸胜。即张公山矣。白际山县南八十五里。高百五十仞。其山繇婺源五岭而来,连起大峰,相续不断,东接歙县之危峰、方吴诸岭,以界于睦之遂安,衢之开化,盖群山之纲领也。又鸡笼山,在县南九十里,高百六十仞,周五十里,以形似名。○方原山,在县南百八十里,高二百五十仞,周三十里,本名黄土山,唐天宝六载赐今名,一名马金岭。旧《志》方原、黄土为二山。朱同云:方原即黄土,自婺源五岭分支而来,东连白际,而鸡笼则其支也。今土人谓其尖曰黄尖,水曰璜原,亦曰方原,其阴则水北流,入率山之江,其阳则东流者入于睦之遂安,西流者入于衢之常山,而总趣于浙江。

新岭县西南七十里。高六百余仞,周二十里,西合婺源芙蓉诸岭,为五岭,往来通道。岭南有地名黄茅,可繇小径直达,为防御要地。○东密岩,在县南三十五里,高六十仞,四面皆平山,土田衍沃,惟此特高,周回绝壁如城,东西二小径,繇石磴而登,其顶平衍,方广八百余步。唐乾符五年,黄巢寇郡,郡人程?率义兵立寨于此以拒之。今堑垒犹存。《志》云:岭上有元帅府基,下有落箭丘,皆以程?得名。○浙溪县西南百十里。源出婺源县之浙岭,东北流,至县西七十里江潭,又东流百余里至率口,而会于率水。亦名渐溪,《水经》所谓渐江者也。《汉·功臣表》:陈婴定豫章浙江,都渐。颜师古曰:渐,水名,或以为今县即古渐地。《汉志》注:浙江水出黟县南蛮夷中,东入海。盖时未有婺源县也。《文献通考》:休宁渐水,溉田二十七顷,发源张公山。盖误以率水为渐水矣。《舆程记》:县东三十五里有屯溪,渐源至此,会于黟水,亦名南港。黟水即率水也。又东流数十里至浦口,会练溪诸水而为新安江。○率水,在县西南,即张公山水也,自山巅悬流而下,分为三源,下流俱北会于浙溪,而为新安江之上源。或谓之大溪。

白鹤溪县西二里。出黟县横江,吉阳之水,东流入县境,亦曰吉阳溪,至县西凤山下,有夹溪水,出县西北四十二里石坼山,东南流合焉,曰双溪口,经县南一里,曰夏纹溪。又东经县东二里富即潭,过古城岩,又东南流三十余里至屯溪,而会于南港。《志》云:夹溪亦曰夹源,其水溉田十余顷。又璜溪,在县南,即方源山之水,北流四十里,合于率水。《志》云:县南五十里有汊水,其源东自白际之?琅水,南自马金之璜原水,演迤四十里至此,合流为一,绕岐阳山下,因名汊水,一名紫云溪。繇溪北流二十里,合率口水。岐阳山,一名旗山,其支为万松山,亦在县南五十里。

五城水县南四十五里。源出婺源五岭,流入县境与颜公山水合流于龙湾溪口,溉田四千余顷,东会于浙溪。又原坑水,出县西百五十里之鹿髀山,溉田三千余顷,南流会于浙溪。又南当水,出县西三十六里之南当山,俗曰当坑山,亦溉田三十余顷,东流会于浙溪。洋湖在县东南四十里屯溪南岸。一名阳湖,为众水会聚之处。滨溪平衍,每春流涨合,辄汪洋如湖云。○举岭寨在县东北十五里天葆岩。《志》云:县东南方山有白际岭寨,县西婺源界有塔岭寨。又县西吴田岭上有马金寨,县西南溪口有松阳寨。五寨皆宋置,元废。○五?驿,在县南二十五里,元置。又县南二十九里有皇华驿,元初曰憩贤驿,寻改,明初废。

五城村县南五城水上,旧为大镇。《寰宇记》:村傍有五城,斜偶相对,因名。元置五城务及南五岭巡司于此。明初废。嘉靖中,以寇乱,议设兵防守。万历十年,议者复以五城为一郡通达之所,应设哨官,领兵巡缉,与婺源中平镇为犄角云。又临溪村,在县南九十里,元置临溪务及白际岭巡司于此,明初废。又断石村,在县西三里,旧名吴口村,西南有石壁,下临深溪。蓝渡桥县西十五里。元置税务于此,曰蓝渡务,又置江潭务于河村溪口,即今县西七十里之江潭也。明置黄竹岭巡司于此。婺源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西至江西乐平县百九十里,南至江西德兴县百十里,西北至江西浮梁县百五十五里,东南至浙江开化县百七十里。本休宁县地。唐开元二十八年,析置婺源县,属徽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婺源州。明洪武二年,复降为县。旧有城二里,今废。编户百六十四里。

○婺源故县在县北二十五里。《志》云:唐分休宁回玉乡,并割鄱阳怀金乡,置婺源县,治清华镇。中和二年,杨行密将陶雅守歙,县人汪武怨其暴横,率民立营栅,据弦高镇以抗之,自为镇将,遂移县治于弦高。天?中,武死,陶雅以朱环为新县制置巡辖等使,复旧县为清华镇。后皆因之。今县即故弦高镇也。怀金乡,在县西,与乐平县接境。○军营山在县城内西隅。五代时尝屯兵于此。山东麓临西湖,旧为蚺蛇港。又北曰腰滩港,大溪之水汇流于此。唐中和中,汪武立营栅于腰滩、蚺蛇二港,据弦高镇,即营此山矣。五代唐同光中,吴将刘津改营新城,因筑南北港口,潴水为西湖,使大溪环城而西南出。宋末犹为近郊之胜。元时渐堙。明初遂为平陆,惟此山犹以军营名。又方山在城南二里,冠?山在城西五里,其在城南者又有鱼袋山,城西北二里又有锦屏山。

浙源山县北七十里。一名浙岭。高三百余仞,周二十五里。婺源诸水,多西入鄱阳,惟此山之水,东会休宁、祁门、黟县诸水,至歙浦,又会绩溪、歙县诸水,赴浙江。山有戴公三岭,泥源九湾。自县入郡,此为捷径。又高湖山,与浙岭相连,北接休宁县界。○张公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即率山也。详见休宁县。

石耳山县东南九十里。层岩叠嶂,高险接天,有石室甚深广。繇衢、信入境,此山为之望。其支脉曰大鳙山,在县东百里,高三百仞,相传洪水时,有大鳙上此而名。又小敛山,在县东南七十里,高九十八仞,周十五里。俱与衢州接界。○石门山,在县东九十五里,与大鳙相接,山巅有石岩,空洞若门。县东九十里又有屏障山,高二百余仞,方峙如屏,下开平壤,曰大畈,其左为阴岩山,右为石耳山。又龙尾山,在县东百里,高二百仞,周三十里,石可作砚,一名罗纹山。又莲花山,在县东百五里,亦接衢州界。山高极天,群峰??律,状若莲花,因名。《志》云:县南四十里有桃源大冲山,石壁峭立,飞瀑悬流,泉石之胜,甲于一邑。

斜山县东北七十里。高二百仞,周八十里。斜水出焉,溉田四十顷,下流合于绣水。○倚衡山,在县北百十里,高八十五仞,与县北九十里之朗山俱西连回岭。朗,亦作阆。《志》云:回岭在县北百里,有峰高耸,亦名回峰,自县趋郡之捷路也。

大连山县西北百二十里。高四百仞,周九十里。寇乱时,乡人每保聚于此。又大广山,在县西北五十八里,一名大尖山,高四百余仞,周三十里,婺水出焉。○寨山,在县北三十里。唐开元中,土人洪真作乱,居民结寨避寇于此。又县东北亦有寨山,其地名李坑源头,亦唐开元中土人避寇处。

梅源山县西百二十里。高三百余仞,周四十余里。本名梅山,产杨梅充贡,梁任?为郡守,奏罢之。唐天宝中,始曰梅源山。西北接浮梁县界,一名?山。又三灵山,在县西九十里,高二百八十仞,周五十里。又西为?乐?居山,周回绵亘,凡数十里,峰峦林立,其名者为仙女、金钟诸岩,西连乐平县界。○?源山,在县西南百里,高三百十仞,亦名游山,接乐平及浮梁县界,有?源水,溉田三十余顷,南流合杭溪水,入乐平县界。

芙蓉岭县东八十五里。高千余仞,周三十余里。其绝顶为芙蓉峰,一名灵山,岩石奇胜,屏嶂、龙尾诸山,皆其支脉也。又县东九十五里曰对镜岭,高百五十仞,周十里。其并峙者曰羊斗岭,高百仞,周二十里。又塔岭,在县东北百五十里,高八十仞,周九里。四岭中,芙蓉为之冠,与休宁新岭为五岭。宋初驿道繇县东百里中平寨,经大畈达休宁之黄茅,沿涧曲折,谷水暴发,则桥道皆坏。其后里人汪绍辟路,从芙蓉、对镜、羊斗、塔岭,直抵黄茅,较旧路近十五里,且无水患。元末,汪同复开拓之,遂为通衢。今休婺之界,自塔岭而中分也。

平鼻岭在县北九十里。《志》云:浙源之大湾,与休宁接界。《闻见录》:平鼻岭、回岭、张公山、查公山及花桥,皆休婺往来通道也。今查公山在县西八十里,花桥亦在县西百里。盖自乐平而东北达县境,以入休宁,此为必经之处。又篁岭,在县东九十里,高百仞,地多竹,因名。○灵岩,在县西北百二十里,中有三洞,东北曰庆云,西曰莲花,南曰含虚,皆襟带浙岭,联络率山。《山海经》所谓三天子都,或以为即此岩也。又有洞曰灵磨、集仙、鱼龙、张公、垂钟、会仙,合为九洞,幽胜叠出,不可名状。

○绣水在城北。旧名大溪。县境群山之水,出自县东及县东北者,会流于县东北二十余里之汪口,又西而为北港。其出自县北者,至清华合流而西,为西港,至县北二十里,曰武口,与北港水合。又南至城北,绕城而西,又西南,而远近诸山水悉附入焉,流入德兴县,下流注于鄱阳。《志》云:绣水合二港十一源之水,汇流城下,绕城三面而西,波纹如绣,又南益合众流,至德兴,谓之大溪,至乐平县,谓之乐安江云。

婺水在县西。出大广山,溉田二十二顷有奇,南流入乐平县界,中有石门滩、两石夹溪,涌起如阙,一线通流,险比滟?。《志》云:婺水南流八十五里绕县城,又南流四十里,合斜水,通鄱阳。考斜水在东北,大鳙、龙尾、石耳山诸水俱自县东流合绣水,则斜水何从越诸水而南会婺水乎?又婺水在县西北,既绕城而南,则当合绣水,又不容独南流会斜水也。乐平在县西,自县西而南,非乐平境内矣。《志》恐误也。

益阳水在县北。出浙源山,溉田三十五顷有奇。又有武溪水,亦出浙源山,东南流,经龙尾山,溉田十三顷有奇。下流俱入于绣水。○大鳙水,在县东,出大鳙山,溉田六十余顷,西北流入斜水。《志》云:大鳙与芙蓉峰水并入绣水。盖斜水合于大鳙矣。又小敛水出小敛山,溉田十八顷有奇,东流经县南五里,入绣水。又古坑水,出屏障山后,绕山南麓,东注鳙溪。

梅源水在县西。出梅源山,东流合浙源水,溉田八十顷有奇。又杭溪水,出县西北七里石龙山,有石龙洞,水出其中,溉田三十八顷有奇,南流至杭口,与?源山水合,而入乐平县界。《闻见录》:杭溪水流入婺水,为往来通道。是也。○澧溪,在县西北。《志》云:?历?居山东有玉带水,又漕溪源亦出山下,合山谷诸水,南流为澧溪,纡回数百里,下流达于鄱阳。

○五福镇县西北四十里。唐咸通六年置。又有三吴镇,在县东七十五里。唐乾符中,黄巢作乱,兵马使汪道安镇婺源,其子?分戍于此。今废。

高砂镇在县西南三十里。元置高砂税务于此。至正十二年兵毁。明洪武八年裁革。《闻见录》:自江西乐平县趣太白巡司,德兴县趣吴家湾,会于高砂,进抵城北。是也。今太白巡司,在县西七十里。《志》云:县有大鳙巡司,万历三年设于大鳙岭。又有岩田巡司,嘉靖四十二年,革歙县之黄山巡司,而设巡司于岩田。万历八年,改设于项村,因名项村巡司。○庄坑,在县南六十里。《舆程记》:繇乐平而东,六十里至毛桥,又三十里至湾头,五十里至庄坑,以达县,皆舟楫通行之道也。

中平寨县东九十里。宋置寨。元因之。明洪武十八年废。嘉靖三十四年以后,时有寇警,议设兵防驻。万历十年,议者谓中平为一郡要害,应设把总帅兵屯守。今为往来孔道。又冲山营,在县治西北,五代时,吴将刘津所置。今有壁垒余址。○海口隘,在县南九十里,接德兴县界,往来要口也。

祁门县府西百八十里,西南至江西浮梁县百九十里,北至池州府石埭县百七十里。本黟县之赤山镇。东北有峰若旗,谓之祁山。西南有两石对峙如门,谓之阊门。唐永泰初,土寇方清作乱,伪置阊门县,事平,因故垒,析黟县之西,浮梁之东,置祁门县,属歙州。县无城,今编户四十六里。

○梅?城县西十五里。?,吴芮将也。项羽封?十万户,盖邑于此。

○祁山县东北一里。高四十仞,周十五里,三面皆石壁,上有栖真岩。其东曰青萝岩,旁有涌泉,味甘不竭,一名乳泉。○石新妇山,在县北三十里,高四十一仞,周二十五里,北接黟县武亭。山上有三石峰,亦曰三新妇山。

大共山县北五十里。高六十五仞,接石埭县界,大共水出焉。山下旧有大共镇,元置,今废。又道人山,在县北二十里,高九十仞,周六十五里,有削壁层岩之胜。

新安山县西百十里。高百仞,奇秀甲于群山,为郡之胜。本属黟县境内,相传郡名新安以此。其相望者曰九峰山,有九峰并峙,高插霄汉。又西峰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峰岩亦称灵秀。○历山,在县西八十里,高二百五十仞,抵石埭县界,高插云霄,险若天堑,巅有池,冬夏不竭。又主簿山,在县西六十里,高四十五仞。县西南七十里为梅南山,高八十仞。俱接浮梁县界。

武陵岭县西四十五里。高三十仞,周二十八里。经途所出,初甚峻险。唐元和中,县令路?凿为盘道,行者便之。又赤岭,在县西百里,本名血岭,唐元和中改今名,高三十仞,周十五里。岭下有溪,流入浮梁界。又榔木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志》云:岭下水分东西,东入钱唐江,西入彭蠡湖,皆有滩三百六十,岭虽平坦而据地独高也。○王公峰,在县南二十五里,高出万仞,不与群峰接。又县北五十里有望江峰,其峰卓立,高凌霄汉。○大共水在城东。源出大共山,有武亭水,出黟县武亭山,南流合焉,历祁山麓南流,合诸山溪之水入浮梁县界。○赤溪水,在县东北,出黟县鱼亭山,西流五十里,合大共水。又鳙溪水,出武陵岭,西南流六十里,为鳙口,合大共水。又卢溪水出梅南山,大北港水出历山,小北港水出县西七十里之榉根山,又新安水出新安山,俱东流合大共水。诸水皆引流溉田,多者数十顷,少者数顷,民获其利。

阊门滩县南十三里。县境之水,多会于此,中有巨石夹水,对峙如门,谓之阊门。其水径浮梁界下流入鄱阳,昔时滩流奔迅,溪险石蹙,商旅经此,有摧舻折舳之患。唐元和中,县令路?开斗门以平其险,人号路公溪。咸通中县令陈甘节、宋嘉定中令陈过,亦加疏导,共长五百五十余丈。今为安流。

○五岭关在县南百里。《闻见录》:自浮梁入祁门界,有五岭关,自此抵县城,皆高山峻壁也。又江村,亦在县南。《闻见录》:自浮梁入祁门,至江村,又进至渚口,又进至关口,即至城下。《志》云:今县西十里有张村,以唐张志和隐此而名。○良禾岭巡司,在县西北三十二里良禾岭,今移置于县西北二十七里之苦竹港。又贵溪务,在县南十二里,又县北有柏溪务,皆宋置,元废。黟县府西百四十里,西至祁门县六十里,西南至婺源县三百五里,南至浙江遂安县二百七十里,东南至休宁县八十里。秦县,属鄣郡,以黟山而名。黟,本作黝,读伊。汉仍为黟县,属丹阳郡。鸿嘉二年,立中山宪王孙云客为广德王,国于此。王莽时,国废。后汉仍为黟县。吴属新都郡。晋属新安郡。宋、齐因之。隋初废。开皇十一年,复置。大业末,汪华等据其地,置黟州。唐初州废,县仍属歙州。县无城,今编户二十四里。

○林历山县西南十里。高三百仞,周三十里,四面壁立,径路危狭。汉末,山越陈仆祖山屯此,恃险为害。建安十二年,孙权遣贺齐讨之,齐阴募轻捷士于隐险处,夜以铁戈拓山潜上,悬布以援下人,得上者百余人,令分布四面鸣鼓角,贼惊,守路者皆逆走,大军乃上山,击破之,今山上寨基墙壁尚存。东有石洞,西有千丈岩,瀑布自崖而下。稍西曰顶游峰,亦曰丁峰,亦曰南山,孤峰削立,与县南十五里之霭峰相映带。《志》云:林历山下有仆城里,亦陈仆祖山屯据处,故曰仆城。又墨岭,在县南十六里,产石墨,土人采之,久而成井。今石墨糜烂,不可书画,惟堪染皂。《志》云:黟与?同,县盖以此岭名也。

吉阳山县东北十五里。今名三姑山。高三百三十仞,周三十里,有三峰鼎峙,吉阳水出焉。又东山,在县东十五里,高数百仞,人迹罕到。○石门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凿石为门,下瞰溪潭,壁立千仞,沿岩凿路,名曰栈阁,仅可通人,断处以木济之。古号石门为小剑门,栈阁为栈道。

武亭山县西南十八里,接祁门界。高二百仞,周五十里,横江水出其南,危巅削壁,行者趑趄。宋绍兴中,邑人黄元辉始?路,以便往来。今为通道。鱼亭山县南三十五里。高二百五十仞,周三十里,鱼亭水出焉。《志》云:山即祁门县榔木岭之支也。自榔木岭而东,十里至鱼亭,又东五十里,即至休宁县。旧时江西鱼船至祁门,以次泊山之东。县有四亭八墅,鱼亭其一也。又复山,在县南三十六里,即鱼亭之支也,一名复岩,又名阜岩,高二百六十仞,周三十里。《方舆记》:山甚孤峻,两边皆石,中有沟,才五六尺许,水甚迅激,石壁四绝,仅通一线,缚木为梯,仅乃得上,绝顶泉流不竭。乡人曾避寇于此。贼陈兵其下,意山高无水,欲持久困之,乡民示以生鱼,贼乃引去。其水东南流,入休宁县界。

石盂山县西北十余里。高五百仞,袤三十里,中有巨石如盂,泉出不竭,南连碧山。《志》云:碧山在县西北八里,高百仞,其南有霭峰对峙,为县主山。又戢兵山,在县北十五里,高百仞,周十里,本名石鼓山。唐天宝中,改今名。○黄堆山,在县北三十里,高十余里,绝顶平坦。又北三十里有五溪山,山高耸,时有云雾隐蔽顶上。

牛泉山县北五十里,高九百余仞,东接太平县界。《舆地志》:牛泉峤自麓至顶,每九里一顿,凡九顿,并山为路,峡处仅容仄足,下临不测之?,上多风,盛夏无暑,顶有水,方广丈许,谓之牛泉。山上往往累石为路,昔时往丹阳之道也。又章山,在县西北二十里,章水出焉。○石燕洞,在县东二十五里,有石洞,幽邃可容百人。

○横江水在县南二十里。出武亭山,东南流二十八里,章山所出之章水,东南流,经县西而流合焉。又东至鱼亭口,则鱼亭山所出之鱼亭水北流合焉,又东合吉阳水,入休宁县界。○吉阳水,在县治东北,出吉阳山,西南流,牛泉山水流合焉。又东南经县东南三十五里之噎潭,潭旁两崖石壁削立,水触石盘,涡面狭底阔,深不可测。又东至白茅渡,与横江水合流,入休宁县界。诸川皆引流溉田,为民利。

○鱼亭驿县东三十五里,宋置。又有鱼亭巡司。俱元废。○庙口镇,在县西二十里,又西十里有西武镇,皆宋置,元废。

绩溪县府东北六十里。北至宁国府宁国县百六十里,西北至宁国府旌德县七十里,东至浙江昌化县百六十里,西至宁国府太平县百二十五里,南至浙江淳安县百八十里。本歙县地,梁大同初,析置良安县,寻废为华阳镇,仍属歙县。唐永徽五年,置北野县,寻改为绩溪。一云永泰初所改置,属歙州,以界内溪水交流如绩而名。旧无城。嘉靖八年,以倭乱,始筑土城,周四里有奇,今圮。编户二十五里。○石照山县东三里。有石壁立,方广二丈,光可鉴物,因名。下有白水泉。又龙须山在县东二十里,高五百仞,周三十里,山顶有池,四时不竭。县东北三十里又有石金山,高六百仞,周亦三十里。○唐金山,在县东南九里。其麓宽平,三面临水,周围如城,又有冈阜泉石之胜。

徽岭山县西北十里。徽,亦作?。旧名大尖山。高四百五十仞,周三十里,西北连凛山、佛论岭、新岭,东连仙人岩,抵丛山关,又南接大鄣山。山之阳,水流入歙,其阴则水流入旌德,故有岭南岭北之分。上有南北通衢,萦纡陡峻,凌晓常行云气中。《志》云:凛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高四百五十仞,周十五里。又佛论岭,亦在县西北四十里,高四百五十仞,周四十里,又西南接休宁县之新岭。其仙人岩在县北五十里,高亦二百五十仞。あだ山县东北二十九里。高三百三十仞,周二十五里。其山四合,中有官道,通宁国县界。旧有寨呼为丛山关,下有巧溪,亦名扬溪,流为扬之水。今亦见宁国县。又郎山,在县东九十里,高二百三十仞,周三里,一名郎?栗山,下有郎溪通驿路。《志》云:县北四十二里有岩山,高三百仞,延袤二十里,上有壁,甚方整。○大獒山,在县北六十里,高四百仞,周百里,前据潭水,蹲形矫首。山半有岩,亦名仙人岩,岩下有白龙潭。

大鄣山县东六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百五十里。一名三王山。《祥符图经》云即三天子鄣山。《山海经》浙江出三天子都,《水经》因之,盖讹鄣为都。秦置鄣郡,以此山名也。郭璞云:三天子鄣山,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王山,浙水出其旁。唐天宝中,产银铅,今绝。《寰宇记》大鄣山,吴越于此分界。○龙塘山,在县东百余里,麓有小径,萦纡险?,悬绝不通处,则倚木架桥,鱼贯而进,当径有石如门,上有洞,轩豁可容百人,再上有池极深。又借溪山,在县东北八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八十里,西连あだ,东北接宁国界,水西流入歙。

大会山县西五十里。高耸特出群山上,晴霁时陟其巅,可以远望太平、宣、池之境,又芦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其麓有脊,连徽山之阴。《志》云:山左有水北入旌德,下流达大江,山右有水南入歙县,下流达浙江。○古塘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高三十五仞,周十五里,一名葛萝山。缘麓以上,周遭皆田,顶宽平,旧有塘水,冬夏不竭,溉田数十顷。其相连者曰植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八十里。又有蒿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高四十五仞,周十五里,古塘、植山之水西至黄石坑,蒿山之水东至黄石坑,皆与旌德县分界。

绩溪岭县东五十里。因县治得名。又东十里曰闻钟岭,屈曲往复,地近西坑。又县西为翠眉岭,两山低平,横列左右如眉,因名。○七姑尖,在县东三十里,一山七峰,中一峰尤峭拔。又十里岩,在县东十里,壁立奇险。又东二十五里曰百丈岩,有石方广百丈,壁立如屏,下临深潭,凿石为桥,奇胜不一。

遥遥岩县东八十里。Лヴ陡绝,有大石门。宋宝?间,辟为磴道,凡五里余,繇此东达临安。元大德中,复伐石为栏,以障深险。明成化中,亦尝修治。○大石门,在县东四十里,有石高数十丈,对峙如门,中有道,可通行人。又有石横如门限,水经其上,激荡有声,下流十里。又有小石门。苍龙洞县北二十里。一名苍龙坞。深邃窈冥,洞口常有云雾,石壁峭立,下临深潭。又登源洞,在县东十里古登岭之东,一名长乐洞。山川环绕,四顾周密如洞,因名。有泽穴,暗通大溪,折而东,经府城南龙井山下。又圣泉洞,在县西五十里,山高千丈,顶有石洞,水出不竭。洞右两山对峙,下有绝壑,极深广,上有石,Лヴ相接,如架桥然,亦名仙桥岩。○扬之水在县西。源出あだ山下,谓之扬溪,西南流十里,经扬溪铺,又南经县治西南之三里桥,又西南流十七里,地名临溪,与徽岭大鄣诸山水合流,而入歙县界,为新安江之上源。又常水,在县西北,源出歙县界之黄蘖水,南流合扬之水。又登水,在县东北八十里,出借溪山,亦南流,入扬之水。

绩溪在城东。其源亦来自扬溪,下流二十余里,乳溪水东注之。又五里,徽溪水南注之,至临溪,会县南诸水,入歙县界。离而复合,交流如绩,县因以名。又乳溪,出县北十里大坑之凹,为临溪上游,其流清浅屈曲,经县东北二里,东流合于大溪。○徽溪,在县北,自徽岭南流十余里,入绩溪,又西流四十里,入扬之水。罗公泉县南二十五里。水自地涌出,腾上数尺,源甚深长,大旱不竭,溉田数百顷。又泉塘,在县东二十里,塘中有泉,畜溢深广,可引以溉。县西五十里有龙井,水从石中出,大旱不竭,亦溉田百余亩。

○丛山关在县北三十里永安镇,与宁国县接界。有关城。《舆程记》:自关而北三十里为沙岭,又北二十里,即宁国县之尘岭,又繇县而东凡百里,有老竹岭,高二里,路出浙江昌化县。○?岭关,在县西北十五里太平镇,有关城。又新岭关在县西北二十里,佛岭关在县东二十里。县东南三十里又有梅岭关。濠寨在县西二十五里。地名冯村,今有巡司戍守。又西坑寨,在县东六十里,元置,又置镇守军营于此,明初改置巡司戍守,正统初废。又大谷务,在县北四十里锦谷村口,又县东有坑口务,俱元置,明初废。

附见:

新安卫在府城内,洪武初置。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