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三十四 山东五

◇东昌府东至济南府三百里。东南至兖州府三百八十里,西南至兖州府曹州四百三十里,西至直隶大名府一百八十里,北至直隶清河县一百三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九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五百四十五里。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齐西境聊摄地。战国时,为魏、齐、赵三国之境。秦属东郡。汉因之。魏、晋属平原国。后魏为平原郡治魏收《志》:平原郡,治聊城。武泰初,立南冀州。永安中罢。隋置博州。大业初,州废,改属武阳郡。唐复为博州。天宝初,曰博平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博州亦为博平郡。金因之,属大名府路。元初,属东平路。至元初,析为博州路,寻改为东昌路。明初,改为东昌府,领州三、县十五。今仍曰东昌府。府地平土沃,无大川名山之阻,而转输所经,常为南北孔道。且西连相、魏,居天下之胸腹;北走德、景,当畿辅之咽喉。战国时,东诸侯往往争衡于此。后汉末,荀?说曹操曰:将军本以兖州首事,且河、济,天下之要地,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不先定。晋室之乱,郡境被兵者百余年。唐藩镇称兵,魏博最为强横。明靖难之师,亦力战于城下。岂非地形四通,郡为战守必资之处哉?

聊城县附郭。古聊摄地,齐之西境也。秦置聊城县,属东郡。汉因之。魏、晋俱属平原郡。后魏为平原郡及南冀州治。隋为博州治。大业初,州废,县属武阳郡。唐仍为博州治。后因之。今城周七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古聊城府西北十五里。即鲁仲连射书燕将处。城东侧有鲁连台,高七丈。《水经注》:漯水又北经聊城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东门侧有层台,即鲁仲连所谓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者也。汉十一年,代相陈?叛略赵地,使其将张春渡河击聊城。唐武德初,宇文化及自魏县走聊城,李神通围之。既而窦建德亦引军攻化及,神通引却,建德大破化及之兵,遂克聊贼。《括地志》:聊城故城,在今县西十五里。是前此已经徙治也。《城邑考》:隋置博州,在今城东北二十五里。石晋开运初,圮于河,因移州治?巢陵城,在今城西南十五里。宋淳化三年,复圮于河,乃移州治孝武渡西,亦曰孝武陵,即今治也。旧有土城,宋淳化间筑。洪武五年,?以砖石,后屡经修葺。武水城府西南六十里。汉阳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武水县,属博州。唐初属莘州。贞观初,仍属博州。五代周广顺二年,为河水决坏,并入聊城县。宋为武水镇。今置武水巡司于此。旧《志》:府西南四十五里有武水,盖漯水之异名也,今涸。○博固城,在府东北二十五里。《寰宇记》:博固城枕聊河之曲,俗讹为布鼓城。相传石勒时筑,唐博州尝置于此。

聂城在县东北。《左传》:僖元年,齐人、宋人、曹人师次于聂,北救邢。又昭二十年,齐晏子云:聊、聂以东,姑、尤以西。聊、聂,盖二邑也。《水经注》:聂城西去聊城二十一里。《寰宇记》:聂城,在博平县西南二十五里。

夷仪城府西南十二里。《左传》:僖元年,齐迁邢于夷仪。又襄二十四年,晋及诸侯会于夷仪,将伐齐。明年,复会于夷仪。又是岁,卫侯入于夷仪,复归于卫。时卫已灭邢也。后又为晋邑。定九年,齐侯伐晋夷仪。《史记·卫世家》:献公自夷仪反于卫。又后汉建武初,范升为聊城令,保于夷仪。《后汉志》:聊城有夷仪聚。今亦见直隶邢台县。

重丘城在府东南五十里,跨茌平县界。春秋时,曹北境之边邑也。襄十七年,卫孙蒯田于曹,遂饮马于重丘。重丘人讠句之,因伐曹,取重丘。又二十五年,诸侯同盟于重丘。是也。○郭城,在府东北。《水经注》:郭水出聊城东北,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寰宇记》:南岸有郭城,春秋时,亡国郭氏之墟也。即《传》所称郭公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废者。又微子城,在府东北十八里。《城冢记》:商受封微子于此,周改封之于商丘。畔城在府西。魏收《志》聊城县有畔城。晋义熙十三年,刘裕伐姚秦,引舟师溯河西上,魏兵从北岸侵扰,为裕将朱超石所败,退走畔城,超石等复追破之。即此城也。○茌山府东五十三里。汉茌平县以此名。茌,读若时。《说文》:茌,草盛貌。应劭云:茌平者,县在茌山之平地也。《一统志》:山之平地曰茌。误。○牡丘,在府东北七十里。《春秋》:僖十五年,楚人伐徐,公会齐侯及诸侯盟于牡丘,救徐也。《齐语》:桓公筑牡丘。即此。《志》云:府东南二十五里有荆丘,又东南二十五里有葛丘。

○会通河在府东门外。自阳?县流入境,有闸三:曰周家店、李家务、通济桥。又北经堂邑、博平及清平县境,至临清州,入卫河。《元史》:至元二十六年,开渠,起须城之安民山,止于临清之卫河,长二百五十余里,中建闸三十有一,赐名会通河。明永乐九年,诏疏元人故道以济漕,为输挽必经之地。详见川渎漕河。

漯河府东七里。旧《经》:漯水,出朝城县,经莘县、堂邑,至聊城西,又东入博平界,又北至清平县,入高唐州界。今俗呼此水为湄河。《一统志》:湄河出濮南黄河,北抵博平,西会马颊河,东入海。今涸。蓬关陂在府北。晋太元十一年,燕寺人吴深叛,据清河,慕容垂攻拔其垒,深走,垂进屯聊城之蓬关陂。即此。今堙。

○四口关旧在府东八十里。隋置,因四渎津而名。《水经注》:河水又东流为四渎津,俗名四渎口。《唐志》:聊城东南有四口故关。○马牧,在府东。晋永兴中,群盗汲桑、石勒,起于马牧。《志》云:马牧在茌平县境,亦谓之牧苑。

李家务府南十八里。运河所经,置闸于此。元至正六年,盗扼李家务闸河,劫夺商旅。两淮运使宋文瓒言:世祖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米至京者五百万石,今骑贼不过四十人,而不能捕,恐运道阻塞,乞急选能臣捕之。不听。今仍为运渠津要。赖亭在府西。齐境上邑也。《史记》:晋赵鞅伐齐,至赖而去。谓此。又赤桥,在府西北。晋永嘉中,苟?等破汲桑、石勒于清渊,桑等西奔刘渊。冀州刺史丁绍邀击之于赤桥,桑等败走。○崇武驿,在府东门外,运河西岸,为往来孔道,置水马驿于此。

堂邑县府西四十里。西北至临清州九十里。汉发干县及清县地,属东郡。隋开皇六年,置今县,初属毛州。大业初,改属武阳郡。唐初,亦属毛州。贞观初,改属博州。五代晋改为河清县,寻复旧。今土城周六里,编户十七里。○堂邑故城县西北二十里。古卫邑。《诗》所云望楚与堂者也。隋因置堂邑县。大业末,宇文化及自魏县退保聊城,尝屯兵堂邑,筑台于城南。今有化及台遗址。唐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叛,平原太守颜真卿遣兵合清河、博平之军,击贼兵于堂邑西南,大破贼兵,遂攻魏郡。梁乾化五年,晋王存勖军博州,与梁将刘?相持,?自贝州军堂邑,周德威攻之,不克。宋熙宁初,城圮于水,因迁今治。其旧城俗谓之千户营。

发干城县西南二十三里。汉县,属东郡,武帝封卫青子登为侯邑。后汉仍属东郡。晋属阳平郡。南燕时,侨置幽州于此。后魏仍属阳平郡。北齐县省。○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春秋时齐邑。成十七年,齐高弱以卢叛,齐侯使国胜告难于晋,待命于清。即此。汉置清县,属东郡,高帝封功臣室中同为侯邑。后汉建初中,改为乐平县。晋因之,改属阳平郡。永嘉中,东海王越使征东将军苟?击汲桑于平原、阳平间,石勒救桑,为?所败,桑奔马牧,勒奔乐平,即此。后魏亦属阳平郡。后齐省。又毛州城,《志》云:在县北五十里,俗呼为侯?固冢。冢南今有城址,相传即隋毛州故治。

○会通河在县东北四十五里。自聊城县北流入境,有闸二:曰梁家乡,曰土桥。又北入博平县界。○旧黄河,在县西南。《水经注》:河水经发干故城西又屈径其城,北又有漯水,经乐平故城东。今皆堙废。

○古战场在县东南三十里。《唐史》:至德初,平原太守颜真卿与清河李萼,破安禄山将袁知泰二万余人于堂邑。即其地也。相传为战国孙膑、庞涓战处,误矣。博平县府东北四十里。西北至清平县四十里。本齐博陵邑。汉置博平县,属东郡。晋属平原国。后魏属平原郡。隋初属毛州,后属博州。大业初,改属清河郡。唐仍属博州。贞观十七年废,天授二年复置。宋因之。今土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八里。○博平故城县西北三十里。即齐博陵邑也。《史记·齐世家》:威王六年,魏伐齐,至博陵。徐广曰:今东郡之博平是也。亦谓之博关。《战国策》:苏秦曰:赵涉河漳博关。张仪说齐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皆谓此也。自汉至隋、唐,皆为县治。宋景?中,徙县治宽河镇,即今治也。又博望城,或曰在故县城西南。《史记》:齐宣王二年,击魏,败之,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即此地云。

灵县城县东北四十里。汉灵县,在今高唐州境。隋开皇六年,改置灵县于此,属贝州。大业初,省入博平。唐武德初,复置,属博州。五年,复废。

○骆驼山县西北十五里。土阜巍然,形似骆驼。又有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会通河县西南二十五里,与聊城、堂邑二县接界。又北入清平县境。《志》云:县西北四十里有故漯河。《水经注》:漯河自顿丘出东武阳,径博平者也。或以为马颊河。

大河故渎在县东北。旧为河流所经。唐开元十年,博州河决,即此处也。《水经注》:屯氏故渎,上承大河渎于灵县南。《地道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所谓灵鸣犊口也。东北至?,入屯氏河。汉元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今有水自县西南入境,经博平故城南,又经今城西北,东北至故灵城,入高唐州境,谓之鸣犊河。?,见直隶景州废?县。鸣犊口,亦见直隶清河县。灵泉在县西。《志》云:漕河旁有梭堤,灵泉出焉。一名涵管洞,巨石?成,六管三窍,以泄暴水。永乐九年,疏会通河,其泉始淤。○金堤,在县北一里。旧《志》:博州有古金堤。

○还驾店县北二十三里。《五代史》:后唐明宗屯兵于明灵寨,还驾至此。有行幄基址存焉。

茌平县府东北七十里。北至高唐州六十里。本秦旧县,属东郡。汉因之。后汉属济北国。魏、晋属平原国。晋末,移治聊城县界之兴利镇。后魏因之。后齐废。隋复置,属贝州。唐属博州。贞观初,省入聊城。金天会中,刘豫复置茌平县,属博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茌平城在县西二十里茌山下。秦县治此。东晋末,移县治于今县西三十里。唐废。刘豫改置县于今治云。

临邑故县在县东。汉置县于此。莽曰谷城亭。后汉复故。永平中,封渤海兴王子复为汉邑。晋仍曰临邑,改属济北郡。宋大明初省。孝建初,侨置临邑县于故漯阴县界,即今济南府临邑县也。《水经注》:邓里渠水与将渠水合,又北经茌平县东、临邑故城西,北流入河。是也。

○大河故渎在县西。《水经注》:河水东北过茌平县西,又东为邓里渠,又东北径昌乡亭北,又东径?高?敖城西。?高?敖城,旧《志》谓即茌平城,误。今见济南府长清县。马颊河在县西北。旧自清平县流入境,又东北入高唐州界。《志》云:县西又有大溪陂,流入博平县界。又有龙潭,在县西南。

○马庄馆县南十里。相传唐马周宅也。相近有兴隆冈,冈下坡陀相属。又南二十里有贺栾店,石晋时贺栾宅也。又玉楼店在县东北二十里,相传鲁仲连所居,亦名鲁连村。○茌山驿,在县东,县当往来之冲,因置马驿于此。

莘县府西南九十里。西至直隶大名府九十里,北至临清州百二十里。春秋时卫邑。汉阳平县地,属东郡。晋属阳平郡,永嘉后废。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复置,仍属阳平郡。后齐改县曰乐平。后周于此置武阳郡。隋初,郡罢,县属魏州。开皇六年,复改县曰阳平。八年,改曰清邑。十六年,置莘州于此。大业初,州废,改县曰莘县,属武阳郡。唐初,复置莘州。贞观初,州废,县属魏州。宋属大名府。金因之。元属东昌路。今土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四里。○阳平城在县西。《图经》:县西南七里有斗城,其形如斗。或云:即汉阳平县旧治也。汉昭封丞相蔡义为侯邑。后魏普泰初,高欢举兵信都,尔朱仲远等击之,自大梁而北,军于阳平,旋遁还。即此。后移县于今治。《唐书》:乾宁二年,朱全忠欲攻兖、郓,李克用遣其将李存信救之,假道于魏,军于莘县。师还,魏帅罗弘信袭败之。五代梁乾化五年,晋取魏博州。刘?与晋军相持,晋王军博州,?自堂邑军莘县,治莘城堑而守之。自莘及河,筑甬道以通馈饷。既而晋王营于莘西二十里,一日数战,寻攻绝其甬道,?却走。皆今县治也。胡氏曰:刘?军莘县,盖渐逼魏州云。

莘亭城在县北。京相?曰:阳平县北十里有故莘亭,道?厄险,自卫适齐之道也。《春秋》:桓十六年,卫宣公欲杀公子?,使盗待诸莘。谓此。隋因置莘亭县,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复置,属博州。五年,并入莘县。又冈成城,亦在县西。《后汉志》:秦封蔡泽为冈成君。即此。○?山县北四十里。旧有泉曰?山泉。《志》云:即古?中聚。《左传》:襄二十五年,齐闾丘婴出奔处。似误。今其地为马桥镇。

○大河故渎县东三十里。即五代梁刘?筑甬道以通馈饷处。盖渡河而东南,即郓、濮之境也。又石晋开运三年,河决杨刘,西入莘县,广四十里,自朝歌北流。胡氏曰:莘县在魏州东,朝城在魏州东南,相距盖四十里。今县东有古堤,逶迤而西,以障马颊河、黑龙潭之冲,河南徙后皆堙废。○漯河,在县东,自朝城县流入境,又东北入堂邑县界,今涸。

清平县府北七十里。北至临清州五十里。汉贝丘县,属清河郡。自晋至魏因之,后改曰清阳。隋开皇六年,又改为贝丘县,属贝州。十六年,改曰清平县。大业末,废。唐初复置,属博州。五代汉改属大名府。宋因之。元属德州。明初,改今属。城周六里,编户十六里。

○清平故城县西四十里。宋白曰:石赵初置平晋县,为清河郡治。隋置贝丘县于此,寻改曰清平。宋熙宁二年,割博平之明灵寨来属。元丰中,河决,遂移治明灵寨,即今县也。今故县亦曰清平镇,一名水城屯。

贝丘城在县西北。或以为即春秋时齐贝丘地。汉置县,属清河郡,郡都尉治焉。后汉属清河国。晋因之。后魏亦属清河郡。后齐省贝丘入清河县,而改清河县曰贝丘,即故甘陵城也。见高唐州夏津县。○会通河县西二十里。自堂邑及博平县流入界,置闸一,曰戴家湾。又北入临清州境。○漯河,在县西十里,亦曰漯川。《汉志》:河自馆陶分为屯氏河,与大河相并而行。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分流入博州界,其下流与漯为一。王莽时,河遂行漯川。今漯河自堂邑县流入境,绕县城而西,去县六七里,上源为漕河所经,下流达高唐恩县,抵海而止。其水盈涸不时。又县西南二十里有龙湫,阔仅亩许,深不可测,流出十里,注于漯河。即宋时河决故城处也。《寰宇记》:县南十八里有王莽河。今涸。

直渠在县西。汉时大河所经也。《沟洫志》:地节中,郭昌使行河。河曲三所,水流之势皆邪直贝丘。恐水势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百姓安之。建始初,清河都尉冯逡言:郭昌穿渠后三岁,河水更从第二故曲间北,可六里,复南合。今其曲势复邪直贝丘,百姓寒心,宜复穿渠东行。不听。今俱堙废。又二渠亦在县境,《汉书音义》:二渠,一出贝州西南,南折,一则漯川也。禹、厮二渠以引其河,即此。今涸。漯川,见莘县。

○清阳驿县西南三十里。驿西有魏家湾巡司,滨河置戍处也。

冠县府西南百里。西南至北直大名府六十里,南至北直南乐县百十五里。春秋晋冠氏邑。汉馆陶县地,属魏郡。隋开皇六年,始析置冠氏县,属魏州。唐初,属毛州。贞观初,仍属魏州。宋属大名府。元属东平路。至元六年,升为冠州。明初降为县,改属东昌府。今城周四里,编户二十七里。

○冠氏城在县北。春秋时晋邑也。哀十五年,传晋人伐卫,齐为卫故,伐晋冠氏。杜预曰:冠氏即馆陶也。隋因置冠氏县。唐建中初,朱滔入魏境,攻拔冠氏,与田悦相恶也。既又屯兵冠氏,以逼魏州。皆此。金人移于今治。

黄城在县南。《括地志》:冠氏南有黄城,亦以黄沟为名,本赵邑,后属魏。《史记·齐世家》:宣公四十三年,田庄子伐晋,毁黄城。又《赵世家》:敬侯八年,拔魏黄城。又肃侯十七年,围魏黄城,不克。《读书记》:汉陈留郡有外黄县,魏郡有内黄县,而山阳郡有黄县。元康中,□□□□□□□□□。俱在大河旁,为魏、赵、齐战争之地。王氏云:苏秦说齐:赵袭魏之河北,烧棘蒲,队黄城。此河北之黄城也,在冠氏南十里。苏代约燕王: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此河南之黄城,在考城县东二十四里。按《志》云:苏秦所言之黄,当是内黄县。今外黄城,见河南杞县。

清渊城在县北。汉县,属魏郡。晋属阳平郡。永嘉初,苟?击破群盗汲桑于东武阳,桑退保清渊,是也。后魏仍属阳平郡。北齐属清河郡。隋属贝州。唐避讳,改曰清水县。贞观元年,省县入冠氏县。

○卫河在县西北。自直隶大名府流入界,又东北入馆陶县境。旧有吉固堤,在县西。○屯氏故河,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今为平陆。

○清水堡在县东北四十里。唐初,置清水县,属毛州。贞观初,省入冠氏县。今亦为清水堡城。

附见:

东昌卫在府治南门。宣德五年建。今亦置东昌卫,又有左右二所。

平山卫在府治东。洪武五年建。《志》云:城中有二阜,谓之平山,明初建卫于此,因名。今亦置平山卫。临清州府西北百二十里。东北至济南府德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直隶冀州二百七十里,西至直隶广平府百二十里,南至直隶大名府百五十里。春秋时卫地。战国时,为赵之东鄙。秦属东郡。汉属魏郡。晋属阳平郡。后魏因之。隋属贝州。大业初,属清河郡。唐仍属贝州。大历中,改属瀛州。贞元中,属贝州。宋属大名府。金属恩州。元属濮州。明洪武二年,属东昌府。弘治二年,置临清州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二。今仍曰临清州。

州联络莄、邢,形援魏、博,自昔为战守要地。五代之际,梁、晋夹河相持,州之被患尤亟。元开会通河,州益为挽输孔道。明初,徐达定中原,自临清会师北伐。建文二年,燕王驻师临清,乃谋南下。州诚南北之喉嗌矣。

○临清废县今州治。汉清渊县地。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始析置临清县,属阳平郡。后齐废。隋复置,属贝州。唐初,属毛州。贞观初,属贝州。宝应初,仆固??追史朝义,败之于临清,即此。大历七年,改属瀛州。贞元末,属贝州。乾宁三年,河东将李存信攻临清,败汴兵。朱梁开平五年,晋将周德威略魏博,自临清攻贝州,拔夏津、高唐。乾化五年,魏博附晋,晋王存勖命李存审自赵州进据临清,晋王引大军自晋阳东下,与存审会于临清。既而刘?与晋王相持,军于宗城,知临清有蓄积,欲据之以绝晋粮道,为周德威所拒却。宋熙宁四年,废县为临清镇,寻复为县。《城邑考》:魏置临清县,故城在今州西四十里,卫河西岸。宋建炎中,河决,移治于今州西南十里卫河南岸。洪武二年,又移治于故县北八里临清闸。景泰初,建新城于会通河北、卫河东,移县治焉。弘治二年,始建为州。今州有新、旧二城,旧城,即景泰初所筑新城也。新城,正德六年筑,皆?以砖石。嘉靖中,复拓而广之,跨汶、卫二河,为水门三:汶一、卫二。城周九里有奇。又沙丘废县,在州西。隋开皇十六年,析临清置沙丘县于此。大业初省。唐武德五年复置,属毛州,贞观初省。

永济城在州西南。唐大历七年,田承嗣奏析临清县,置永济县,属贝州,以西临永济渠而名。兴元初,朱滔谋渡河侵汴,应朱Г于长安。入魏境,至永济,以田悦不与偕行,怒,略取平恩、永济,以兵守之。朱梁乾化五年,魏博附晋,晋王存勖自临清进屯永济,遂入魏州。宋初,仍并入临清县。平恩,今见直隶曲周县。

○大阜在城北二里。盘踞百余亩,下视林莽数十仞,岿然为城北主山。

○会通河在城南,亦云汶河。自清平县流入界,有闸二:曰新开上闸、南板闸。《志》云:州治当汶河之北,卫河之东,汶水自南旺分流,至此渐微,沿途置闸,启闭极严。经州城西南之南版闸,始与卫河合而东北流,漕舟至此,谓之出口。又二水相合处,谓之中洲,以石筑之,名鳌头矶,延亘二十余里,突峙中流,有四闸分建于左右,如足然。又有广济桥尾,其后为商贾辐凑之地,俗名观音嘴,以上有观音阁也。《志》云:鳌头矶在城北,当会通河分津之处。余详川渎漕河。

卫河在城西。自直隶大名府流经馆陶县界。又东流至此,合于汶河,亦谓之清河。应劭曰:清河在清渊县西北。是也。自隋以后,谓之永济渠。大业十二年,遣杨义臣讨群贼张金称于平恩。义臣引兵直抵临清之西,据永济渠为营,寻自馆陶潜济,袭击金称,破斩之。唐光化二年,幽州刘仁恭攻魏州,败还汴,魏兵追至临清,拥其众入永济渠,杀溺不可胜计。宋皇?初,河合永济渠,注乾宁军。崇宁初,开临清县坝子口,增修御河西堤,是也。乾宁军,见北直青县。古堤在城东。盘曲低昂,状如蛟螭。其脉南来,为会通河所断,逾河而北,城之东南复枕其半,俗因呼为东堤。转而东,直隶抵夏津,其委濒海,盖古之堤防也。

○渡口驿州北五十里。其地为清河、夏津两县之交,漕舟所经,因置驿于此。又清源水马驿,在州城西南隅。州西南五十里旧又有清泉水驿,今废。○临清递运所,在州西南二里。又西南五里有会通税课局。

丘县州西百二十里。东南至府城二百里。汉平恩县地,属魏郡。后汉因之。晋改属广平郡。隋属洛州。唐、宋因之。金省入曲周县。元至元二十六年,改置丘县,属东昌路。明初因之。弘治二年,改今属,编户二十七里。

○平恩城在县界。或曰即今县治也。汉置平恩县。地节三年,封许广汉为侯国。晋县属广平郡。后魏因之。隋属?州。大业十二年,群盗张金称营于平恩东北,杨义臣营于临清,西去金称营四十里。唐仍曰平恩县,属?州。旧《志》:隋自斥漳移于平恩故城置。盖北齐时尝移县于斥漳也。宋亦属?州。《九域志》:平恩县在?州东九十里。是也。金省为平恩镇,属曲周县。旧《志》:城在曲周东南五十里。元时改置丘县,析属县界。斥漳城,见直隶广平府威县。○南曲故城,在县北。汉县,属广平国。后汉省。应劭曰:平恩县北十里有曲亭,故县也。《水经注》:漳水故渎东北径南曲故城西,又径曲周县故城东。是也。新《县志》:县北四十里北营集有古城遗址,当即南曲故城矣。

○平丘山在县治东,小丘也,县因以名。

○卫河在县东南。自馆陶县流入界,又东北入临清州境。○漳河,亦在县东南,自馆陶县流入界,旧有堤曰虞公堤。又县东南有古黄河,今涸。

馆陶县州西南百二十里。东至府城百三十里,南至直隶大名府七十里,西北至直隶曲周县百里。春秋时晋冠氏邑地。汉置馆陶县,属魏郡。魏、晋属阳平郡。后魏徙阳平郡治此。后周末,兼置毛州。隋废郡存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武阳郡。唐初,复置毛州。贞观初,州废,县仍属魏州。宋属大名府。元属濮州。明初,属东昌府。弘治二年,改今属。土城周四里,编户三十里。

○馆陶故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宋白曰:城西北七里有陶丘,亦曰陶山,赵置馆于丘侧,汉因以名县。更始二年,萧王追击铜马于馆陶,大破之。晋永和七年,后赵石?氐自立于襄国,使其将刘显攻冉闵于邺,为闵所败,闵追奔至阳平。时阳平郡治馆陶也。隋置毛州于此。唐武德五年,刘黑闼自魏州北遁,至馆陶桥永济渠,渡而西,军大溃。兴元初,朱Г作乱,朱滔谋渡河侵汴,入魏,约田悦会馆陶,偕行渡河。悦饰词谢滔,滔怒,大掠而去。《志》亦谓之毛州城,以隋时毛州置于此也。五代时,移县于今治。明建文二年,燕王战于东昌,为盛庸所败,退屯馆陶,即今县也。《寰宇记》:汉明帝封其妹为馆陶公主,县因有驸马渡及黄花台。今故城亦谓之南馆陶镇,明初置巡司及陶山水驿、南馆陶递运所于此,今惟南馆陶巡司尚存。○歇马城,在县东南七里,相传宋景德初,契丹军至澶渊,其母萧太后尝引军驻此城,因以名。又县有萧城,相传亦契丹萧后所筑。

○卫河县西二里。其旧渠即汉屯氏河也。《水经注》: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汉书·沟洫志》: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县,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成帝之世,河复决馆陶及东郡金堤,上使河堤谒者王延世塞之,三十六日堤成。其屯氏别河径馆陶县东,东北出,过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四郡,至章武入海,后渐堙废。县西十里有白沟水,亦即宿胥渎故址也。隋炀帝开永济渠,疏白沟入屯氏河,自此谓之卫河。唐武德五年,刘黑闼攻魏州,未克,太子建成等引兵击之。黑闼惧,夜遁至馆陶,作永济桥,未成,不得渡。齐王元吉以大军至,黑闼使其党王小胡背水而阵,桥成即过,桥西众遂大溃。宋崇宁二年,黄河涨,入浸馆陶,败庐舍,屡费修塞。元人通漕于此,明时亦相继修浚,经丘县界,至临清北,合于汶河。颜师古曰:隋置毛州,误以屯氏河为毛河也。《邑志》:屯氏故河在县西南五十里。

漳河县西南五十里。自直隶大名府东北流入县界,经南馆陶镇,又东北经丘县界,东合卫河。后魏孝昌三年,源子恭讨葛荣于信都,行至阳平东北漳水曲,荣帅众邀击,败死,即此。《志》云:今漳河所经,即屯氏河故道也,自河南临漳县分二支:一北流入直隶浚县界,一东流入县界。万历初,漳河徙而北,由魏县入曲周之滏阳河。○笃马河,在县东南十五里,今涸。又县西南五十里有古金堤。

○浅口镇在县西。唐太和三年,李听自滑州移镇魏州,为何进滔所袭,败趣浅口,即此。

苏康垒在县西。晋太元十七年,丁零翟钊据滑台,遣将翟都侵馆陶,屯苏康垒,慕容垂击却之。胡氏曰:苏康,人姓名,垒应在馆陶县西南境。○黄花台,在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汉馆陶公主所筑。附见:

临清卫在州城内,景泰元年建。今亦置临清卫。高唐州府东北百二十里。东南至济南府二百里,西至临清州百里,北至济南府德州二百二十里。春秋、战国时齐地。秦属东郡。汉属平原郡。后汉因之。晋属平原国。后魏置南清河郡魏收《志》:郡,普泰中分平原郡置,治莒城。在今博平县之废灵县。北齐郡废,改属清河郡。隋属贝州。大业中,属清河郡。唐属博州。宋因之。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七年,改置高唐州。明初,以州治高唐县省入编户四十里,改属东昌府,领县三。今仍曰高唐州。

州联络博、济,翼带德、景,居齐、赵之郊,为津途之要。且西去漕渠,不过数十里,此亦用兵者之先资矣。

○高唐废县今州治。春秋时,齐有高唐邑。汉因置高唐县,在今济南禹城县境,属平原郡。后汉及晋因之。后废。后魏景明三年,置县于此,寻置南清河郡。北齐废郡,以县属清河郡。隋因之。唐长寿二年,改为崇武县。神龙初,复曰高唐。五代梁曰鱼丘县。后唐复旧。晋曰齐城县。汉复曰高唐县。宋仍属博州。元为高唐州治。明初省。

灵县城在州东北。胡氏以为即齐灵丘邑。《史记·齐世家》:威王元年,三晋伐我,至灵丘。《赵世家》: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之兵攻齐,取灵丘。是也。汉置灵县,属清河郡。后汉初省。和帝永元九年,复置。晋仍属清河国。北齐省。隋开皇六年,改置灵县,在今博平县境。胡氏又云:今之高唐,即汉之灵县云。

○鱼丘山在州东。其状如鱼。五代梁改县名鱼丘,以此。又州城东北有玉冈,亦谓之高唐山。

○漯河州西二里。旧自清平县流入境,今溢涸无常。《水经注》:漯水经高唐东,下流至千乘入海。○鸣犊河,在州南三十五里,旧自博平县流入境,今涸。又州东南三十里有熙河,东北流入禹城界,今亦涸。或以为即屯氏故河。

马颊河州西二十里。《志》云:即《禹贡》九河之一也。《尔雅》以为上广下狭,状如马颊,因名。亦名旧黄河。自直隶开州,流经朝城县及莘县、堂邑、观城、清平县界,又历夏津县,南至州境,东北径恩县、平原、陵县、商河、乐陵入海。今故道尚存。

唐公沟在州东门外。成化中,屡有水患,知州唐桢因东北地下,浚沟注之,水患遂息,因名。○爵堤,在州西二十里,旧筑堤于此,以御马颊河之泛溢,俗呼其地为马湾。曹魏时,平原与清河争爵堤,久不能决,冀州牧孙礼按图,堤当属平原,两郡之界遂定。

○鱼丘驿在州治东。明初,置马驿于此。又州境旧有平原驿,今革。

恩县州北七十里。西至直隶清河县百三十里。汉为清河郡之东阳县地。晋为东武城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历亭县,属贝州。唐因之。宋属恩州。金徙州治此。元因之,以州治历亭县省入。明初,降州为县,又改今属。土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七里。

○历亭城县西四十里。隋置县于此。宋白曰:历亭县之地,自后魏至高齐,皆为俞阝县地。隋始置县于永济渠南,遥取汉信都废历县城为名。唐武德四年,刘黑闼举兵漳南,陷俞阝县,及历亭,是也。六年,移贝州治此。八年,州复还旧治。万岁登封初,移县治盘河,去信都废历县城七十里,寻复旧。天?三年,魏博牙将史仁遇作乱,据高唐。朱全忠时营于魏州,召行营兵于乐寿,至历亭,进攻高唐,克之。宋仍为历亭县治。金为恩州治。明初,为恩县治。洪武七年,徙县治许官镇,即今治也。《通志》:县南二十里有金完颜右丞故城,今废为兴福寺。

东阳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春秋时晋地。《左传》:昭二十二年,荀吴略东阳。又赵胜率东阳之师以追齐。是也。战国时为卫地,后属赵。《战国策》:国子曰,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又韩非谓应侯弛上党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八年,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王氏曰:自汉以前,东阳大抵为晋太行山东地,非有城邑也。楚汉之间,始置东阳县。汉东阳县,属清河郡,后废。隋开皇六年,分枣强、清平县地,复置东阳县,属贝州。十八年,改为漳南县。大业十一年,窦建德起兵漳南,既而刘黑闼复举兵于此。唐仍属贝州。宋因之。至和中,省县为镇。宋白曰:漳南以地居漳水南也。《金人疆域图》:历亭县有漳南镇,四望平坦,中有高阜,水环其下,即漳水云。

○西山县西四十里。有岩壑之胜,旧县遗址在焉。或曰:即紫微山也。唐天宝初,清河人崔以清妄言,见玄元皇帝,云藏符在武城紫微山。即此。

○卫河县西北五十里。自武城县流经此。又北历直隶故城县,而入德州界。宋开宝六年,御河决于历亭。政和五年,于恩州增修御河东堤,以防泛溢云。○马颊河,在县东南,自高唐州东北流经此,今涸。又有津期河,在县南二十里,溢涸无常,东流合于马颊河。高鸡泊在县西北。旧为漳水所汇,广袤数百里,葭苇阻奥,可以避兵。隋大业九年,窦建德使其党孙安祖入高鸡泊为群盗。十二年,高士达据高鸡泊,隋将杨义臣破斩之。唐中和中,宰相王铎自义成徙镇义昌,过魏州,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子从训利其裘马妾侍,伏兵于漳南高鸡泊,杀铎而取其资。今为平陆矣。

○白马镇县西十五里。《志》云:唐置镇于此。亦曰白马营。又漳南镇北五里有张家桥,为直隶枣强、故城二县之通道。○四女树镇,在县西北五十里卫河东岸。相传有四女守贞不嫁,共植一槐于此,今为往来通道。又太平马驿,旧在县北五里,今移县南。

夏津县州西五十里。西南至大名府百五十里。汉厝县地,属清河郡。隋为清阳县地,属贝州。唐武德四年,析置夏津县。九年,复省入清阳。天宝元年,移俞阝县于夏津废县,仍改曰夏津。五代汉改属大名府。宋、金因之。元初,属东平路,寻改属高唐州。今土城周七里,编户三十一里。○甘陵城在县东北。周甘泉市地。秦置厝县,属巨鹿郡。汉属清河郡。后汉章帝子清河孝王庆,初立为太子,被废。其子?昱为安帝。王薨,葬于厝县之广丘。安帝因尊陵曰甘陵,县亦取名焉。清河国移治于此。桓帝建和二年,又改清河国曰甘陵国。晋又改甘陵县为清河县,仍为清河国治。后魏因之。北齐移清河郡治武城,以贝丘县省入清河,因改清河县曰贝丘。隋开皇六年,又改贝丘为清阳县,属贝州,时亦谓之清河城,以旧为郡治也。大业十二年,群盗张金称陷清河,即清阳县,非清河郡也。唐仍为清阳县。章怀太子贤曰:清阳故城在贝州西北。刘?句曰:清阳旧治,即古甘陵城。是也。永昌初,移治于孔桥。开元二十二年,移就州治,与清河县并在郭下。《寰宇记》:孔桥在永济渠东。唐永昌初,置清阳县于此。开元中,移置于永济渠西。是也。宋熙宁六年,省入清河县武城。隋开皇中,改曰清河县。清河县,见下武城县。贝州城,见直隶清河县。

俞阝县城县东北三十里。汉俞阝县,在今德州平原县东北。隋改置俞阝县于此。唐武德四年,刘黑闼起兵据漳南,陷俞阝县,即此。天宝元年,移县于夏津废县,故城遂墟。。

夏津故城在县南。唐初置县治此,寻废。天宝初,移俞阝县治焉,因复改曰夏津。后以水患移县治孙生镇,在今县北四十里。后复徙今治。今孙生镇亦曰新县店。○卫河县西南四十里。自临清州流入,又北入武城县界。又马颊河,在县东三十里,自清平县流入境,又东入高唐州界。《寰宇记》:县东三十六里有润河枯渎。

永济渠在县西北。引清漳水入此。旧名瓠子渠,隋炀帝改曰永济渠。元人开合运河。屯氏故河《寰宇记》:在县北,东流入高唐州界。又县有河曲,或曰:即屯氏河之曲也。隋大业七年,俞阝人张金称聚众河曲,即此。《新唐书》谓之河渚。

鸣犊口在县东南。旧为大河所经。《汉书》: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成帝建始初,清河都尉冯逡言:郡承河下流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屯氏河不流行七十余年,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所居高,易于以分流杀水势,道里便宜。不听。后二岁,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灵,灵县,见博平县。屯氏河,见馆陶县。

○甘陵在故厝县。应劭曰:安帝以孝德皇后葬于厝,尊曰甘陵。是也。宋白曰:汉安帝父清河孝王陵,在清河县东南三十里。《城冢记》:俗谓之英陵,帝母左氏葬于县东北角,一曰甘陵。

裴家圈县西南四十里。卫河所经,为往来津要,置巡司于此。武城县州西北百二十里。北至直隶故城县六十五里,西至直隶清河县六十里,西南至临清州六十里。汉置东武城县,属清河郡。后汉属清河国。晋因之。后魏改为武城县。隋亦置武城县,仍属贝州。唐因之。宋属恩州。元属高唐州。今土城周四里,编户二十里。

○东武城故城在县西。战国时赵邑。赵惠文王封孟尝君以武城。又孝成王封其弟胜于武城,号为平原君。秦始皇十四年,桓?伐赵,取武城。汉置东武城县,文帝封齐悼惠王子贤为侯国。十四年,改封贤为淄川王。应劭曰:定襄有武城,故此加东也。晋亦曰东武城县。后魏改为武城。后周移县于故信成县界,为清河郡治。隋改武城为清河,而改置武城县于此。《旧唐书》:隋置县于古夏城。唐调露初,移置永济渠西。建中初,朱滔入魏境,与田悦相攻,拔武城以通德、棣二州,使给军食。朱梁乾化二年,镇冀将王德明掠武城,到临清,寻为魏博帅杨师厚所破。宋大观中,卫河决,始移今治。候城废县在县西北。后魏置县,属清河郡。后周省入武城县。又县有阳乡城。应劭曰: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故县也,后废。○卫河在县西一里。自临清州及夏津县流入境,又东北流入恩县界。宋熙宁三年,议开御河,臣僚奏于恩州武城县,开约三十余里,入黄河北流故道,下五股河。是也。元泰定三年,修夏津、武成堤三十三所,盖运河经两县间,即卫河堤矣。

一字河在县西。《河防志》:黄河旧经县境。金明昌五年,河犯武城堤,泛及金山。明年,凿新河,修石岸十四里有奇以塞之。元时,河自河南原武县决而东南,此河遂绝。金山或云在县东北。○沙河,在县东南十五里。又县西北五里有蔡河,又西北二十里曰黄芦河,又西北四十里曰五沟河。旧《志》:县地卑土淖,一遇水潦,四境尽为ㄜ池。金末,蒙古纲奏恩州武城县艾家凹水泺、清河县涧口河泺,其深一丈,广数十里,因其地形,少加浚治,足以保御,请徙州民其中,多募义军以实之云。○甲马营县东北二十五里,向置巡司于此。又有甲马营水驿及甲马营递运所,为津途冲要。

濮州府西南二百里。东至兖州府东平州百八十里,南至兖州府曹州百里,西南至河南开封府三百十里,西至直隶开州百二十里,西北至直隶大名府一百七十里。

古颛顼氏之墟。春秋时卫地。秦属东郡。汉属济阴郡后汉末,兖州治鄄城,即此。晋属濮阳国兼置兖州,领郡国八,理于此。后魏为濮阳郡治。后周因之。隋初,郡废,寻置濮州。大业初,州废,以其地分属东郡、东平、濮阳三郡大业末,李密复置濮州,王世充因之。唐仍置濮州。天宝初,改为濮阳郡。乾元初,复为濮州。宋因之亦曰濮阳郡。金仍曰濮州,属大名府。元亦曰濮州初属东平路,后直隶省部。明初,以州治鄄城县省入,改属东昌府编户三十六里,领县三。今仍为濮州。

州指挥相、魏,顾盼汴、宋,当走集之郊,为四战之地。战国时,乐毅伐齐,命左军循河屯阿、鄄之间阿,谓东阿;鄄,即鄄城也,以连魏师。黄歇说秦昭王,所谓割濮磨之北,绝齐、秦之要者濮磨,徐广曰:濮水旁地名。后汉末,吕布与曹操争兖州时州治鄄城,惟鄄城、范、东阿不下,布卒败遁。五代时,晋王存勖,与朱梁争于澶、濮之间,梁之河南,遂不可保。州亦战守要地矣。

○鄄城废县州东二十里。春秋时卫邑。庄十四年,齐桓公会诸侯于鄄。十五年,复会于鄄。又十九年,公子吉及齐侯、宋公盟于鄄。襄十四年,卫献公如鄄,出奔齐。哀十七年,晋伐卫,卫人出庄公,而与晋平。既而卫侯自鄄入。是也。战国时,为齐邑。威王八年,赵伐齐,取鄄。宣王八年,与魏惠王会于鄄。又王建末,即墨大夫谓三晋大夫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也。汉置鄄城县,属济阴郡。鄄,读绢。后汉末,为兖州治,曹操创业于此,曹植初封鄄城侯。晋亦为鄄城县,属濮阳国。《水经注》:鄄城在河南岸十八里河上之邑,最为峻固。《晋八王故事》:东海王越治鄄城,城无故自坏七十余丈,越恶之,徙治濮阳。永嘉四年,石勒自白马渡河袭鄄城,杀兖州刺史袁孚。苻秦亦为兖州治,太元九年,刘牢之攻苻秦兖州刺史张崇于鄄城,崇弃城走,牢之据鄄城,河南城堡,皆来归附。十一年,丁零翟辽叛据鄄城。十五年,牢之击走之。后魏为濮阳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濮州治焉。大业初,州废,县属东平郡。后李密复置濮州治此。自唐以后,皆为州郡治。明初,省县入州。正统末,州城为河所圮。景泰二年,徙州于王村,即今治也。土城周七里有奇。

临濮城州南七十里。或曰即古城濮地。《春秋》:僖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人于成濮。即此。汉为城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析置临濮县。大业初,省入雷泽县。唐初复置,属濮州。宋因之。金废为临濮镇,或谓之小濮。蒙古忽必烈南侵,尝驻兵于小濮。即此。又长城废县,亦在州南。《旧唐书》:武德四年,析临濮置长城县,明年复并入焉。是也。

雷泽城州东南九十里。汉城阳县地。隋改置雷泽县于此,属郓州。唐属濮州。宋因之。金省为镇。城阳,今见曹州。

洮城在州西南。春秋时曹地。僖八年,齐桓公盟诸侯于洮,后屡为会盟之所。三十一年,晋文公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亦曰桃城。《水经注》:瓠子故渎又东径桃城南。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桃城亭,谓即洮也。亦曰姚城,因姚墟而名。《援神契》:舜生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世称为姚城。《志》云:姚墟在州东南九十里。又《括地志》:鄄城东北十五里有尧城,相传唐尧所居。《通志》:尧城在州东南三十五里。又州东二十里有偃朱故城,相传丹朱邑也。今名朱家阜。

○历山州东南七十里。相传舜耕处。《水经注》: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桀峙,谓之历山。泽东南有陶墟,郭缘生《述征记》谓舜耕陶所在也。《志》云:历山之东,有再熟、成都二乡,盖取一种再熟、三年成都之义,皆因雷泽而传讹矣。又有箕山,在州东五十里,俗讹为许由辞位避居处。

青山州东三十里。其山已颓,下有青山崮,居民依焉。又东北则冈阜连属,皆青山支脉也。《志》云:州治东北三里曰杏花冈,与青山联属。又有项城阜,在州南三十里,相传项梁尝屯兵于此。《史记》:秦二世元年,项梁破章邯于东阿,追至濮阳,大破之。是也。

马陵在州东北。虞喜《志林》:鄄城东北六十里有马陵,涧谷深阻,可以伏兵。《史记》: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险。是也。孙膑伏弩杀庞涓于此。又详见直隶元城县。

○黄河《志》云:州治东南三十里,地名红船口,即黄河故道也,与郓城县接界。明永乐九年,疏河流经此,东北入会通河。正统十三年,河决于河南荥泽县东黑阳山,由蒲经澶四十余里,合黄河故道,决于张秋沙湾,泛溢兖、济,遂夺运道而东,径流入海,公私大困,诏发东昌、兖州民筑塞。景泰七年,始复故道。弘治中,黄河复决,阻运道,因筑曹县之黄陵冈,而东北故流遂绝。今积水澄泓,仅通舟楫,南达郓、曹诸邑,俗谓之水保河。

瓠子河州东南七十里。其源自直隶之滑县开州流入界,此其下流也。《史记·河渠书》:元光中,河决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后二十余载,天子自临决河塞之,作瓠子之歌。苏林曰:鄄城南有瓠子堤。《州志》:故黄河自州东南三十里合瓠子河,同注会通河。州南又有金堤,迤东北抵东阿之安平镇,即汉堤故址也。今瓠子河,详见直隶开州。

濮水州西南七十里。亦自直隶开州境流入。《左传》:哀二十七年,齐师救郑,及濮。即此水也。应劭曰:濮水发源陈留,入于巨野。《卫风》所云桑间濮上,谓此水也。郦道元曰:濮水有二源,一上承济水于封丘,班固所云濮水首受济者也,东北流,右会别濮水。一受河于酸枣,杜预所云濮水出酸枣,首受河者,东至乘氏县,合济水入巨野泽,昔庄周尝钓于濮水,有钓台在州东南九十里,其地亦名蒲汀,濮水所经也。今济绝河迁,濮水源流,不可复考矣。封丘,今河南开封府属县。酸枣,见河南延津县。乘氏,见曹县。

胡柳陂在州西。有土阜相连。五代梁贞明四年,晋王存勖自濮州引兵而西,营于胡柳陂,与梁军大战,军溃,王据高丘,收散兵,军复振。陂中有土山,夺据之,破梁军于土山西,进攻濮阳。即此。胡氏曰:陂在州西南,临濮县界。《地理志》:胡柳陂,濮阳地名。去陂西十里,有马军寨,土人讹为黄柳陂。濮阳,今直隶开州也。《寰宇记》:陂在州东北二十里,恐误。○雷泽,在州东南。《括地志》:雷泽县郭外西北隅,即故泽也。郑玄云:《禹贡》雷夏既泽,盖二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云。今亦见曹州。

麻家渡在州东北。昔为大河所经。五代梁贞明四年,晋王如杨刘,复循河西上,军于麻家渡。亦曰麻家口。石晋天福九年,契丹入犯,自马家口济河攻郓州,命保义帅石ど守麻家口。是也。杨刘,见东阿县。马家口,见东平州。

○卢津关在州西。旧为黄河所经。《水经注》:鄄城在河南十八里,河南岸有新城,宋王玄谟前锋入河所筑。北岸有新台,鸿基层广高数丈,卫宣公所筑。大河经此,谓之卢关津。台东又有小城,崎岖颓侧,台址枕河,俗谓之底阁城,疑即关津都尉治也。《新唐志》:临黄县东南有卢津关,一名高陵津。后唐同光元年,梁以段凝为大将,营于王村,自高陵津济河,剽掠澶州诸县,至于顿丘,即此。

瓠河镇在州东南。《志》云:濮州雷泽县有瓠河镇,唐景福初,朱全忠击天平帅朱?,败于斗门,屯军瓠河。即此。○刘桥,在州南,唐光启三年,朱全忠攻濮州,与兖、郓帅朱瑾等决战于刘桥,瑾等败走。《薛史》:临濮县有刘桥。胡氏曰:刘桥在曹州乘氏县东北,濮州范县西南。

行台村在州东北。梁贞明四年,晋王军于麻家渡,梁将贺瑰等屯濮州北行台村,相持不战。五年,贺瑰攻德胜南城,为晋将李建及所败,退保行台村。又有景店,在麻家渡东。《五代史》:梁、晋相持,晋人立寨于景店,以防津要。又东北即杨刘镇云。潘张村在州西北,西南距杨村五十里。梁贞明五年,与晋军相持于河上,筑垒贮粮于此,为晋军所夺。既而王彦章破德胜南城,进攻潘张村、麻家口、景店诸寨,悉拔之,声势大振。胡氏曰:潘张村在大河南岸,河曲津渡处也。杨村、德胜,俱见直隶开州。○王村即今州治,后唐同光四年,指挥使潘环守王村寨,以刍粟数百万叛附李嗣源于大梁。又州东北有石村,元至正十七年,刘福通陷曹、濮及大名、卫、辉诸路,诏答失八都鲁击之,分军于雷泽及濮州,以御福通。既而军溃。退屯石村,以忧卒。即此。

范县州东北六十里。西北至朝城县六十里。春秋晋大夫士会邑。汉置范县,属东郡。晋属东平国。后魏建义中,改置东平郡治此。北齐郡县俱废。隋复置,属济州。唐武德二年,于县置范州。五年,州废,仍属济州。贞观八年,改属濮州。宋以后因之。元初,属东平路,寻复旧。今土城周七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范城县东南二十五里。春秋时属晋。战国时为齐地。孟子自范之齐,是也。汉置范县。后汉兴平中,曹操击陶谦于徐,陈留太守张邈以郡迎吕布兖州,郡县响应。程昱说范令靳允曰:君必固范,我守东阿,田单之功可立也。晋县亦治此。后魏神?四年,叔孙建攻宋将竺灵秀于湖陆,不克,退屯范城。隋仍置县于此。唐光启三年,朱全忠与天平帅朱?相攻,遣军围濮,?使其弟罕救濮,至范,为全忠所败,全忠遂克濮州,进攻郓。明初洪武二十五年,为河所圮,因徙今治。廪丘城在县东南。春秋时齐邑。《左传》:襄二十六年,齐乌馀以廪丘奔晋。定八年,公侵齐,攻廪丘之郛。哀二十年,公会齐人于廪丘。二十四年,臧为会晋师取廪丘。《史记·齐世家》:宣公五十一年,田会以廪丘叛入赵。《赵世家》:敬侯三年,救魏于廪丘,大败齐人。汉置廪丘县,属东郡。后汉属济阴郡。晋属濮阳国。又兖州亦治焉。永兴二年,范阳王?遣其属刘琨等击兖州刺史东平王?于廪丘,?走还国。建兴初,石勒寇邺,魏郡太守刘演奔廪丘。三年,为石虎所陷。后魏亦属濮阳郡,隋属郓州。大业初,并入郓城县。唐武德四年,又析雷泽县置廪城县。贞观八年省。又羊角城,与廪丘城相近,即春秋时齐乌馀袭卫羊角者。杜氏曰:今廪丘县西有故城,春秋时廪丘邑也。县所治城,春秋时羊角城也。其东北即故高鱼城。《水经注》:廪丘县东南有羊角城,当据春秋时廪丘邑而言。《地理志》:羊角城一名义城,今廪丘废城,地名义东保。是也。高鱼,见郓城县。

顾城县东南五十里。《诗》:韦、顾既伐。此即夏商时顾国也。《左传》:哀二十一年,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即此。又范县有昆吾城。刘?句曰:唐武德二年,置范州治于此。

○卧牛山在旧县西北三里。《志》云:县南三十里有凤凰岭。俱以形似名。○黄河县东南七十里。其上流合瓠子河,自濮州流入界,又东北至东阿县,入会通河,亦云水保河。《志》云:宋漕运故道也,今有水保河巡司,亦在县东南七十里。仓亭津在县东北。《水经注》: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述征记》:仓亭在范县界,东北去东阿六十里,西南至东武阳七十里,大河津济处也。后汉光和末,皇甫嵩败获黄巾贼帅卜己于仓亭。兴平初,程昱守东阿,遣别骑扼仓亭津,陈宫来袭,不得渡。建安六年,曹操扬兵河上,击袁绍于仓亭津,破之。晋永和六年,冉闵与后赵将张贺度战于仓亭。皆此地也,今湮。

大潴潭县东南五十里,即巨野泽之余波也。又有黑龙潭,在县南十五里。

○秦亭县南二里。《春秋》:庄三十一年,筑台于秦。杜预曰:范县西北有秦亭。是也。魏收《志》:东平郡尝治范县之秦城,即秦亭矣。《志》云:县东北四十余里有鲁西门,旧有石门,高数尺,盖鲁、卫之郊云。

观城县州西北七十五里。东北至朝城县四十里,西至直隶清丰县五十里,西南至直隶开州百里。古观国。汉为畔观县,属东郡。后汉更名卫国县。晋属顿丘郡。后魏亦曰卫国县。隋开皇六年,改曰观城,属魏州。唐初,属澶州。贞观十七年省。大历七年,复置,仍属澶州。宋因之。皇?初省。四年,复置。金属开州。元改今属。土城周九里有奇,编户十里。

○古观城在县西。古国也。《左传》:昭元年,赵文子曰,夏有观扈。应劭曰:此即观也,夏启子太康弟所封。周显王元年,齐伐魏,取观津。高氏曰:观邑临河津,故曰观津。《竹书》: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帅师伐赵,围观,观降。汉置畔观县。后汉建武三年,改封周后姬常于此,曰卫国,因为卫国县。隋改置于今治。

临黄城在县东南。汉畔观县地。后魏析置临黄县,属顿丘郡。北齐省。隋复置,属魏州。唐初,属莘州。贞观初,州废,县属魏州。大历七年,改属澶州。宋因之。端拱初,省入观城县。又河牧城,亦在县境。《后汉志》卫国有河牧城,是也。隋开皇十六年,置河上县于此。大业初,省入临黄。○瓦屋城,在县南三十里。《寰宇记》:《春秋》隐八年,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即此处。按《左传》:齐侯卒,平宋、卫于郑,会于温,盟于瓦屋。温在河内,则瓦屋不在东郡明矣。杜预曰:瓦屋,周地。《寰宇记》误也。○故黄河在县南。旧自直隶开州流经境内,入朝城县及濮州界。石晋开运三年,河决澶州临黄,是也。今湮。○黄沟,亦在县南。《志》云:西自直隶开州境流入沟,侧有山支水出焉,东入虎掌沟,又东南入于黄河。临黄县以此水而名。又有龙潭,在县东南。《志》云:县有龙渊宫,汉武时河决于此,因筑此宫,今废。

○高陵关县东南八十五里。即卢津关也。旧属临黄县,亦曰黄陵津,其地与濮州分界。今详见濮州。

朝城县州北九十里。北至莘县五十五里,西北至直隶大名府八十里,西南至直隶清丰县百里。春秋时,卫之东鄙也。汉置东武阳县,属东郡。后汉因之。魏、晋俱属阳平郡。后魏改曰武阳县,仍属阳平郡。北齐废。后周复置,属魏州。隋开皇十六年,改属莘州。大业初,属武阳郡。唐初,属魏州,寻属莘州。贞观初,复属魏州。十七年,县省。永昌初,置武圣县。开元七年,改曰朝城县,仍属魏州。元和中,改属澶州,寻复旧。天?三年,复曰武阳县,未几,复曰朝城县。宋仍属澶州。金属大名府。元属东平府,寻属濮州。今土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六里。

○东武阳城在县东南。汉县治此。后汉初平二年,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武阳。三年,黑山于毒等攻东武阳,操自顿丘西入山,击毒等本屯,毒引却。后臧洪为东郡太守,亦治东武阳。袁绍围洪,洪死之。今围郭尚存,环水匝隍。晋永嘉初,兖州刺史苟?破盗汲桑于东武阳。是也。升平二年,泰山太守诸葛攸攻燕东郡,入武阳,寻败还。太和四年,桓温伐燕,引舟师自清入河,军于东武阳。后魏曰武阳县。隋因之。唐曰朝城。五代梁开平五年,晋将周德威攻博州,拔东武朝城。又贝州奏晋兵侵东武。盖因故东武朝城而名也。贞明五年,晋王存勖败于朝城,视河冰甚坚,遂渡河,攻梁缘河诸栅,悉陷之,遂进攻杨刘。后唐同光初,唐主伐梁,引兵屯朝城,即故县也。盖宋时迁于今治。

故朝城县南十七里。《志》云:春秋时,齐桓公率诸侯朝周,会于此,因有朝城。唐因以名县,《旧唐书》:昌乐县有故朝城,唐改置县于此。《通志》:唐开元中,置朝城,在今县西四十里。宋明道二年,以河圯,移县治社婆镇,即今治云。又有古殷城,《旧唐书》:在朝城县东北十二里,隋元城县治此。元城,今为直隶大名府治。

○冠石山县东南七十里。昔时连亘数百步,今土阜仅存。

○黄河县东南二十里。自观城县流入,故道所经也。五代梁贞明四年,晋王存勖自朝城引军乘冰坚渡河,拔梁杨刘寨。石晋开运三年,河决杨刘,西入莘县,自朝城北流,是也。今涸。《志》云:县西北旧有马颊河。漯河在县西南。北流入莘县界。《史记·河渠书》:河自积石、龙门,至于大伾,禹以为水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流。孟康曰:二渠,一出贝丘西南南折者也,一则漯川也。贝丘河自王莽时,其流已塞,惟用漯川耳。《汉·地理志》:漯出东武阳,东北至千乘入海,过郡三,行千二十里。郡三:东郡、平原、千乘也。《风俗记》: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绝流。又《穆天子传》:天子东征,钓于漯水,又食马于漯水之上。《水经注》: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亦曰武水。宋张洎曰:禹疏二渠,以分大河水势,一渠自武阳东引入漯水,一渠疏畎引傍西山云。今陵谷变迁,漯水无复故道。贝丘,见直隶清河县。

金莲陂在县治西。或以为漯水之源也。《志》云:县北有二陂,相传为武水发源处,县本名武阳,以此。郦道元曰:武水即漯水之别名。

附见:

濮州备御千户所在州治西。原属东昌卫,正统六年建。寻徙建新城内。今亦置濮州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