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八十四 江西二

◇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五百二十里,至京师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分置豫章郡初属淮南国。吴芮王长沙,兼得其地。文帝后七年,地入于汉据《汉书》:景帝初,议削吴豫章、会稽郡。则豫章吴地。后汉亦为豫章郡。三国吴因之。晋初仍旧。元康初,置江州治焉后移治寻阳,详见州域形势。下仿此。宋、齐以后,并为豫章郡。隋平陈,废郡,置洪州。炀帝复为豫章郡。唐武德五年,平林士弘,复为洪州置总管府。八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初,曰豫章郡至德初,以代宗在东宫,讳豫,止称章郡。乾元初,复曰洪州有南昌军,乾元二年置,元和六年废。又建中以后,置江南西道观察使,治此。咸通六年,升为镇南军节度。五代初,属于淮南亦曰镇南军。周显德六年,南唐升为南昌府,建南都时交泰二年也。宋建隆元年,李?迁都此,子煜仍还金陵。宋复曰洪州亦曰镇南军。天圣八年以后,江南西路治此。隆兴三年,升隆兴府以孝宗潜邸也。元至元十四年,改府为路。二十一年,曰龙兴路。明初,曰洪都府,寻为南昌府,领州一、县七。今因之。

府包络江、湖,左右吴、楚,东南一都会也春秋时,吴楚相攻,必有事于豫章。郦道元曰:《左传》昭七年,楚令尹子荡伐吴师于豫章,即此地也。夫江湖沮洳,春秋时舟楫便利未逮今日,吴楚所争,实在淮、汉之间。郦氏之言非笃论矣。自汉高建郡以来,常为控扼之地。后汉末,许劭谓刘繇曰:豫章北连豫壤,西接荆州,形胜之处也。繇不能用,坐并于江东。宋、晋之末,卢循自岭外入犯,道出豫章,江州刺史何无忌自寻阳引兵拒之。长史邓潜之谏曰:国家安危,在此一举,闻循兵船大盛,势居上流,宜决南塘,守二城以待之二城,胡氏曰:谓豫章、寻阳也,此万全策也。无忌不听,与贼遇于豫章,败死。贼乘胜东出,建康震动。陈氏缔造之初,萧勃首发难于岭外,其徒欧阳?、余孝顷者,连兵而争豫章,非周文育之力战,豫章必不守。豫章不守,霸先成败之数,未可知也。隋之亡也,群贼操师乞、林士弘相继据豫章,萧铣恶其逼也,急取豫章,以为东藩。唐李靖自荆楚而东,先略豫章,庾岭以北,刻期荡平矣。建中间,曹王皋帅江西,屡破贼兵于黄、蕲间。议者以南昌为百粤上游,三楚重辅,岂虚语哉?淮南袭下洪州,乃规鄂渚。及南唐之哀,以两淮既失,金陵浅露,上游完固莫若洪州,于是有南都之建。然而南唐非真能用洪州者也。宋之南也,女真突入洪州,蹂躏实甚。继而群盗李成等据江州,有江淮湖湘十余郡,又遣其党马进据筠州。诏张俊讨之。俊以豫章介江湖间,急趋之,既入城,喜曰:吾已得洪州,破贼必矣。韩世忠之平闽贼也闽贼范汝为,闻豫章方为群贼所窥伺,乃旋师永嘉若将休息者,忽由处、信径至豫章,连营江边数十里。群盗出不意,多引降。岂非以豫章在江右为噤喉之地乎?元末,陈友谅倾国以争洪都,太祖击灭之,而荆湖南北遂次第入版图。刘宋雷次宗曰:豫章水陆四通,山川特秀,南接五岭,北带九江,咽扼荆淮,翼蔽吴越。唐王勃云:襟江带湖,控荆引越。封敖曰:洪州当淮海之襟带,作吴楚之把握。宋王应麟曰:南昌为钟陵奥区,楚泽全壤,信东南大藩矣。

南昌县附郭。在府治东偏。汉县,为豫章郡治。后汉以后因之。隋改县曰豫章,为洪州治。唐武德五年,分置钟陵及南昌县,又于南昌县置孙州。八年,州废,省钟陵、南昌二县。宝应初,以肃宗讳,更豫章曰钟陵。贞元中,又改曰南昌。宋因之。今编户六百四十三里。

新建县附郭。在府治西偏。汉南昌县地。《志》云:陈又分置南昌县,隋省入豫章县。唐初亦尝置南昌县,后又并入豫章县。宋太平兴国六年,置新建县于郭内。今编户百十三里。

○豫章城今郡城也。或以为春秋之豫章。按:古豫章大抵在江汉之北。《左传》昭六年,楚伐吴师于豫章,次于乾溪。十三年,楚师还自徐,吴人败之豫章。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三十一年,吴围弦,楚救弦及豫章,吴师还。定二年,楚人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以败楚师于豫章,遂围巢,克之。四年,吴人舍舟于淮?,而自豫章与楚夹汉。杜预曰:豫章皆当在江北淮南,柏举之役,豫章又似在汉东江北。岂自昔由江汉之间以达于淮,豫章实为要害,而今不可考欤?又按:乾溪在今南直亳州,徐在泗州,弦在光州,则豫章当在近淮之地光州、寿州之间,与汉之豫章全不相蒙也。《古今记》:汉豫章城,颍阳侯灌婴所筑,亦曰灌婴城,即今城东之黄城寺。又有刘繇城,在今府城东北三十里,相传汉扬州刺史刘繇所筑。《水经注》:孙策略地至曲阿,扬州刺史刘繇奔豫章筑城自保处也。又有西城,在子城西。刘繇尝使豫章太守朱皓攻袁术所用太守诸葛玄,玄退保西城,即此。《城邑考》:汉城周十里八十四步,开六门,南曰南门、松阳门,西曰皋门、昌门,东北二门,各以方隅为名。晋咸安中,太守范宁更辟东北、西北二门。唐初筑城之西南隅。垂拱元年,洪州都督李景嘉又增筑之,凡八门。贞元十四年,观察使李巽复营治。元和四年,刺史韦丹更筑城东北隅,于是广倍于汉城。宋筑洪州城,又倍于旧,周三十里,门十六。绍兴六年,李纲帅洪州,以城北岁涌江沙,截城之东北隅入三里许,为十二门。元因宋旧,其城西面瞰江,不利守御。元至正十八年,伪汉陈友谅以大舰乘水涨附城而登,城遂陷。二十二年,明太祖定洪都,乃命都督朱文正改筑,移城去江三十步。后友谅至,遂不能近。建七门:东曰永和,又名澹台,以门内有澹台墓也。旧曰坛头,有黄紫庭仙坛云。东南曰顺化,旧名琉璃,以门内延庆寺有琉璃古像而名。南曰进贤,旧曰抚州,俱以道路相通而名。亦曰望仙,以汉梅福曾为县尉也。又南曰惠民,挽输惠民仓路由此。旧名寺步,以近隆兴寺云。西南曰广润,旧名柴步,亦曰桥步。西曰章江,以近江滨,旧曰昌门,孙策遣虞翻与郡守华歆交语于此。北曰德胜,旧名望云,李纲移筑于此,又名新城。其旧城西之滨江者,有宫步门,亦曰遵道;井步门,亦曰德遂;仓步门,亦曰惠济;官步门,亦曰利步,与洪乔凡五门,俱废。城之址,展东南二里许,视旧城杀五之一,周不及十二里。《郡志》:城中故有子城,一名牙城。三国吴五凤二年,太守张俊于城东南造双阙,亦曰双门。唐垂拱间,都督李景嘉增修,周二里二百四十步,为东西二门,官署营舍,皆在其内。南唐保大十六年,建南都。明年,遂迁居之。俗呼双门为东西华门,仍旧都之号也。宋淳化及熙宁间,皆尝修葺。建炎三年,兵毁。绍兴中,复营治,其南面虽有门楼,而故塞不启。元亦建行省于子城内。至正十八年,陈友谅陷龙兴,毁城门,惟东南二门楼存。明洪武二年,亦建行省于内。九年,改布政司。永乐元年,为宁王府。正德十四年,宸濠反,府废,乃辟中为道,通行旅。旧《记》:子城东门楼。旧名镇南军。宋赵鼎作帅时,立东门楼,旧名隆兴都督府。宋邓祚作帅时,立南昌门,旧名南楼,左望大江,下临??,为一郡之胜。今废改不一,而滕王阁在章江门城上,唐显庆四年,滕王元婴为洪州都督时所造也。明初,驾幸南昌,宴从臣于此。寻改建西江第一楼在章江门外迎恩馆。

椒丘城府北百四十里。后汉建安四年,孙策破刘勋于浔阳,欲谋取豫章,太守华歆筑此城御之。《江表传》:策在椒丘,遣虞翻说华歆。即其地也。○齐城,在府东二十里,吴孙权立其第五子奋为齐王,都武昌,诸葛恪徙奋于此,因号为齐城。又昌邑城,在府西北六十里。《豫章记》:汉昌邑王贺封海昏侯就国,筑城于此。

?口城府西南七十里。《城邑志》:陈永定元年,广州刺史萧勃遣从子孜及其将欧阳?、傅泰等出兵南康,趋豫章。傅泰据?口城,与周文育相持,既而文育使其将丁法洪攻?口城,擒泰。一云城在吉安府北七十里,似误。?,亦作?庶。○南昌废县,在府西北。唐武德五年,析豫章县地置南昌县,又置孙州治焉。六年,洪州总管张善安叛,陷孙州,即此。八年,州县俱废。

○西山在城西大江之外三十里。一名厌原山,又名南昌山。高二千丈,周三百里,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县地。宋余靖云:西山在新建县西四十里,岩岫四出,千峰北来,岚光染空,连属三百余里。《郡图经》:初济江十里为石头津,并江北行有铜山,即吴王濞铸钱之所。山有夜光,远望如火,以为铜精也。自石头西行二十余里,得梅岭山,岭峻折,羊肠而上十里,有梅仙坛,即梅子真学仙处。自岭纡徐南行六七里,得葛仙峰,山下有川曰葛仙源。自葛仙羊肠而下,高下行三十里,有洪?,石壁陡绝,飞湍奔注,下有炼丹井,亦曰洪井。自井南绕溪五里,有鸾冈。冈西五里最高一峰,曰鹤岭。又有大萧、小萧二崖,亦曰萧史峰。又蛇行十里,得天宝洞,洞为西山最胜处。又自梅岭而北,上下行四十五里,得吴源水,高下十堰,每堰溉田千余顷。其极源至山椒,得风雨池。风雨池者,能出云气作雷雨云。度西山之势,高与庐阜等,而不与之接,余山则枝附耳。《志》云:天宝洞,在府西八十里,《道书》所载第八洞天也。洞门喷泉如缕,名玉帘泉,泉水注入山下金钟湖。又秦人洞,在府西五十里齐源岭侧,亦幽邃。其风雨池,则在府西北七十里。《豫章记》:风雨池是西山绝顶,四面悬绝,人迹罕至,中通洪井。《寰宇记》:梅子真种莲其中,亦名梅福池。城西三十里吴源水,乃风雨池之余波也。下注十余里,为陂十有一。明初,驾幸南昌,放陈友谅所蓄鹿于西山云。

鸡笼山府西十里。其山盘旋耸秀,下枕大江。晋义熙六年,何无忌与徐道覆遇于豫章。贼令强弩数百,登西岸小山邀射之,会西风暴急,飘无忌所乘小舰向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之,无忌败祀处也。相近者又有钓矶山。○罕王山,在府西六十里,峰峦高耸。府西南八十里又有逍遥山,道家以为第四十福地。

几山府东北百四十里,屹立鄱阳湖中,上有仙岩。《志》云:府北百八十里有吉州山,其上居民数千家,相传秦时移此。○渐山,在府东南六十八里,耸如卓笔,南接进贤县界。

梅岭在府西。祝穆云:西山极峻处也。汉元鼎五年,楼船将军杨仆请击东越,屯豫章梅岭以待命。明年秋,东越王余善反,发兵距汉道,入白沙、武林、梅岭,杀汉三校尉。《索隐》云:豫章西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崖山,当古驿道。一云《索隐》非也。《括地志》:梅岭在虔州虔化县东北百二十八里,此岭以梅福得名。○龙冈,在府城北带江,亦曰龙沙。《水经注》:赣水北经南昌县城西,又北经龙沙。沙甚洁白,高峻逶迤若龙形,连四十里,旧为九日登高处。《郡志》:沙踞府城之背,面临章江,环亘五里,居人时见龙迹于沙上。沙南有豫章台,明太祖破陈友谅,驻跸南昌,筑台朝父老于此,亦名龙沙台。○章江在府城西。一名赣江。从临江府流入丰城县界,又北流至城南之南浦,始别为支流,沿城南陬而复合,中裂三洲,民居其上,为石桥以济。自南浦西北出,下流入鄱阳湖。李?云:章江发源于赣,绕郡城前,从西北流入西鄱湖,俗名西河,是也。抚河,发源于?于,绕郡后,从东北流入东鄱湖,湖即宫亭湖也。两水为郡之经,而鄱湖为水之聚,其在郡西南者,一由抚水入,曰曹溪水,出接溪港。一由剑水入,曰殷家渡,出荆林与接溪合,径南浦入章江。其在郡东南者曰西洛水、武阳水、三阳水,皆自抚水入,至郡城北出东鄱湖,又至康山,始合樵舍、昌邑之水,会西鄱湖出口云。

鄱阳湖府东北百五十里。即《禹贡》之彭蠡也。饶、信、徽、抚、吉、赣、南安、建昌、临江、袁、瑞、南康数郡之水,皆汇于此。详见前大川鄱阳湖。○南湖,《志》云:在府东五十里,源出进贤县罗溪岭,东北流八十里,合三阳水入鄱阳湖。东湖在府城东南隅。周广五里,旧通章江。后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谓之南塘。晋义熙六年,卢循自岭外入犯,邓潜之劝何无忌决南塘水拒之。《水经注》:豫章城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南塘,本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张躬筑堤通路,兼遏此水,时卢循舟船大盛,若决南塘,则循舟兵无所用,可以坚守而待其敝也。刘宋少帝景平元年,太守蔡兴宗于大塘之上更筑小塘,以防昏垫,并遏湖水,令冬夏不复增减。隋义宁初,贼帅张善安归林士弘于豫章,士弘疑之,营于南塘上,寻袭士弘,焚其郛郭而去,士弘因徙南康。唐元和二年,江西观察使韦丹又于南塘筑捍江堤,长十二里,派湖入江,节以斗门,以疏暴涨。凡为陂塘五百九十八所,,灌田万二千顷,俗呼为南塘?。《郡志》:东湖今又分为西北二湖,故豫章城中有三湖、九津之说。九津者,三湖水所派泄也,与章江水仅隔一线而不相参互,乃由内水关穿广润、章江、德胜、永和四门城濠而过之,东北汇蚬子、艾溪二湖,以入于东鄱湖。又东湖沿堤植柳,名万金堤。湖之北崖曰百花洲。

武阳水府东南三十五里。源出?于江,自南丰县流经建昌、抚州境,入府界。支流达丰城县境。东北出,经此为武阳渡,一名辟邪渡,又东北达宫亭湖。明初太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先遣人调信州兵守武阳渡,防贼奔逸,即此。又西洛水,在府南七十里,即?于、汝二水下流也。流经此,又东北入武阳水。○蜀水,在府西南六十里,一名筠河。自瑞州府东流入境,至象牙潭,吴源水自西山来会焉,入于章江,或谓之黄源水。《志》云:府西六十里有瀑布水,亦出西山中,状如玉帘,曰瀑布泉,流合吴源水。

象牙潭府南八十里。亦曰象牙江,即章江回曲处也。五代梁开平三年,危全讽以抚州兵攻洪州,屯象牙潭,不敢进,营栅临溪,亘数十里。淮南将周本隔溪布陈,全讽兵涉溪攻之,本乘其半济击之,全讽兵大溃,又分兵断其归路,遂擒之。象牙江之下有金口,亦曰金溪口。陈永定三年,周文育击余公?、余孝励于新吴,军于金口,进屯三陂。既而王琳遣将曹庆等救孝励,分遣兵败别将周迪,文育复退据金口,是也。金口、三陂应近奉新县界。胡氏曰:自豫章西南入象牙江,至金溪口。是也。

生米潭府西南四十里。相传西山天宝洞之南门也,亦曰生米渡,上有市曰生米市。晋义熙六年,何无忌讨卢循,与循党徐道覆相遇,握节被害于此。宋绍兴元年,贼李成将马进犯洪州,连营西山,岳飞谓张俊曰:贼贪而不虑后,若以骑兵自上流绝生米渡,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俊从之,贼败走筠州。《志》云:生米市旁有翻车冈。

蓼洲在城西里许南塘湾外。两洲相并,水自中流入章江,上有民居数百家。郦道元所云,赣水又经谷鹿洲,号蓼子洲,即此。唐天?三年,淮南将秦裴攻洪州军于蓼洲,诸将请阻水立寨,不许。洪州将刘楚据之,裴击擒之,谓诸将曰:楚若守城,则不可猝拔,吾以要害诱致之也。○百花洲,在城东东湖北。宋绍兴中,尝习水军于此。又城西章江门外江中有凤凰洲,横亘而西,北抵石头口,如凤翼然。又黄牛洲,在府西南十里。又有吴家洲,在府西南二十里。相近有滕家、郭家二洲,俱南北相去十数里。

黄家渡府东三十里。明正德中,宸濠作乱,赣抚王守仁讨之,克南昌。伍文定击贼于黄家渡,败之。《舆程记》:自黄家渡东四十里为赵家圩,又东四十里为团鱼洲,又东达饶州府余干县界。

○石头驿在章江门外十里。有石头渚,亦曰投书渚,即殷羡投书处。《水经注》赣水经豫章郡北,水之西岸有磐石,谓之石头津渡之处。汪藻曰:自豫章郡绝江而西,有山屹然,并江而出者,石头渚也。沮江负城,十里而近。陈永定初,萧勃起兵广州,讨陈霸先,遣欧阳?等出南康,屯豫章之苦竹滩,别将傅泰据?口城。余孝顷时为南江州刺史,亦附于勃,遣其弟孝迈守郡城,自出豫章据石头,既又与萧勃从子孜同拒周文育于石头,筑二城,各据其一,多设船舰,夹水而陈。霸先遣侯安都与文育水陆进攻,孜降,孝顷走还新吴。《志》云:陈永定中,尝置南昌县于此。隋废。唐初复置,旋废县,因置石头驿。明初陈友谅围南昌急,张子明以小渔舟夜从水关潜出,越石头口,告急于建康,是也。今为石步镇。○南浦驿,在府城西南广润门外。又府南六十里有市汊驿,在章江滨,南去丰城县之剑江驿凡百里,市汊巡司亦设于此。《舆程记》:自市汊驿而西南七十里至松湖,又西六十里即瑞州府。

樵舍驿府西北六十里。近昌邑王城,有巡司。明正德中,宸濠作乱,王守仁克南昌,宸濠攻安庆未下,闻之,遂移兵罂子口。其先锋至樵舍,守仁遣伍文定等击之,败贼兵于黄家渡。贼退保八字脑,既而宸濠败保樵舍,文定等四面合攻,遂擒之。又破余党于吴城,江西遂平。罂子口,在府东北鄱阳湖滨。八字脑,见饶州府。○吴城驿,在府北百二十里,临江有吴城巡司,即伍文定破宸濠处。《志》云:吴城山,在府东百八十里临大江,驿盖以山名。又武阳驿,在府东南六十里,道出抚州府。又府东七十里有赵家圩巡司。《会典》:新建县又有昌邑、乌山二巡司。

芊韶镇府南百里。陈永定初,周文育击欧阳?等,自豫章伪遁,由间道兼行据芊韶。芊韶上流则苦竹滩诸营,下流则?口城、石头诸营。文育据其中,筑城飨士,?等大骇,退入泥溪,是也。泥溪,见临江府新淦县。姚思廉云:芊韶,在巴山界。似误。

丰城县府南百六十里。西南至临江府百三十里,东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汉豫章郡南昌县地。三国吴分置富城县。晋太康初,移治丰水西,改曰丰城县,仍属豫章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废。开皇十二年,复置,改曰广丰,属洪州。仁寿初,复曰丰城。唐因之。乾宁三年,改曰吴皋。淮南因之。南唐复曰丰城。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升曰富州。明初,复为丰城县。今编户三百七十七里。

○富城旧县在县南六十里富水西。后汉建安中,孙氏置县于此。一名黄金城,有黄金陂。晋初,移县于今县西南三十里丰水西剑池侧,因曰丰城。梁侯景之乱,南昌民熊昙朗聚众据丰城为栅,是也。唐永徽初,迁于章水东,始为今治。元延?初,筑土堤以遏暴涨,周围十里,环郭六门,池濠四绕,中有子城,周不及二里。后皆圮。《志》云:旧县城在县西二十里,唐以前城也。县东南又有广丰城,梁大同二年分丰城县置,寻废。隋因改丰城县为广丰。今有广丰乡。

○赤冈山县西北十五里。濒江壁立,土石皆赤。一云富城县旧治此。又始丰山,在县南七十五里,道家以为第三十七福地。○凤凰山,在县东九十里。《晋书》:穆帝升平四年,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山,因名。县东南之苦竹村又有九子池。

龙门山县南百里。傍有龙湫,西北与道人山相接。《志》云:道人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又罗山,在县南百二十里,晋罗文通学道于此,因名。山顶有池,冬夏不竭,亦名池山,富水所出。其东为尧山,与罗山相接。○杯山,在县南百三十里,高二百丈,周回百里,形如覆杯,丰水所出。

○章江县西南三里,有斗门堤。至县东北十里为曲江,形如半月,中分三潭。岸傍居民凡数百家,薄晚波平,江浮金碧,舟航云绝。有矶头山。李梦阳云:赣江北奔,入彭蠡湖千里,犹建瓴然。至丰城触矶头冈,则俯而东,又折数里而北达,故曰曲江。矶头山之滨有金花潭,民居缭绕,榆柳成行,水波潋滟,动摇金碧,渔舟上下,宛然画图。宋隆?太后以金花投潭,祈风于此,因名。《志》云:曲江有滩,旧尝出金。

蛟湖县西十五里。源发剑池,东北流五里许,汇为此湖,流入长乐港,灌田数百顷,下流入于章江。《志》云:县西南三十一里有剑池,晋雷焕得龙泉、太阿二剑处。池前有石函,长逾六尺,广半之,俗呼其地为石门。丰水县南百八十里。出自杯山,西北流,绕剑池而入赣江,一名剑水。又富水,在县东南百五十里,源出罗山,西北流,合于丰水。县东南百十三里又有云韶水,源出抚州横汊河,东北入县界,合于赣江。

苦竹滩在县南。亦曰苦竹洲,洲多竹。陈初,广州刺史萧勃遣其将欧阳?军苦竹滩,陈霸先遣周文育擒之。《一统志》:县东南有苦竹村。《名胜志》:苦竹洲在县上游十里许。○杨子洲,在县西二十五里章江中,周广二十里,居民二百余家。《通志》云:洲在府北九十里。又三洲,在县北三里,滨大江。《志》云:县北堤之趾有小港,港外为三洲:上洲曰杨林,中曰牛宿,下曰金鸡。又有龙雾洲,在县东北四十里大江中,上皆橘林。宋时有渔者得金钟于此,因名金钟口。○剑江驿在县治北。又县北有市源巡司,县西南有江浒巡司。

进贤县府东百二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九十里,东至饶州府余干县百四十里。汉南昌县之东境。晋太康初,分置钟陵县,寻省入南昌。唐武德五年,复析置钟陵县,属洪州。八年,废为进贤镇。宋崇宁二年,升镇为县。旧无城。明正德五年创筑。十二年,复?以石。十六年,增修。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二百四十二里。

○港南山县南十里。其山平夷,旁即驿路,南接云桥,北通罗溪。又钟山,在县南五里临水,昔尝破裂为二,得铜钟十二于此,一名上下破山。县西南三十里又有金山,亦曰金峰,地产金,有淘金井,界于临川。○渐山,在县西六十里,山多石壁,俗呼石仓。宋时于此置驿。更十里为武阳渡,乃渐山尽处,入南昌县界。

北山县北百里。地滨彭蠡湖,四周皆水,与天无际。其上平夷,利耕作,居民常千余户。县东九十五里又有栖贤山,山幽胜,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栖隐于此。○罗溪岭,在县西二十五里,其麓有罗溪,通鄱阳湖。又十五里为玉岭,公馆在焉。又县北二十里有双乳峰,双峰如乳,因名。其下即日月湖。○三阳水县北六十里。上源在县西,曰南阳、洞阳、武阳,合流经此,故曰三阳。又东北入鄱阳湖。李?曰:进贤县之水,惟以鄱阳为统会,而水之经则曰三阳。今县西北三里有三阳渡,亦曰师过渡。相传吴子胥为吴伐楚师,尝经此。○院泽水,在县东南五里,源发临川县界之槲山下,会于藏溪,湾旋九曲,下流东北出,入鄱阳湖。日月湖县北二十里。水涸则分为二,涨则合为一,中有石人滩。又军山湖,在县北四十里,亦钟水处也。《志》云:县境之水,二湖最大,而总归于鄱阳湖。鄱阳湖盖浸北山之趾。○龙马洲,在军山湖畔,亦曰龙马坪。宋德?三年,蒙古兵逼抚州,州将密?逆战于进贤坪,进至龙马坪,力战不屈,为敌所执,即此。

○邬子寨县东北七十里。有邬子巡司。又邬子驿,亦置于此,为滨湖要地。○润陂巡司,在县东。又县北有龙山巡司。《会典》:县又有花园巡司。

奉新县府西百二十里。南至瑞州府九十里,西北至靖安县五十里。汉豫章郡海昏县地。后汉中平中,分置新吴县。三国吴及晋、宋以后因之。陈初,置南江州治此,寻废州而县如故。隋平陈,复省县入建昌。唐武德五年,复置新吴县,属南昌州。八年,仍省入建昌县。永淳二年,复置。南唐升元元年,改今名。今编户一百五十里。

○新吴城县西三十里。旧《志》:汉高平定海内,分徙江东大族置之他郡,于是迁涂山氏于此,号曰新吴,以旧隶楚,今新属吴也。后汉灵帝时,置新吴县。陈初,豫章太守余孝顷别立城栅于新吴,与江州刺史侯?相拒。?遣其从弟ち守豫章,悉众攻孝顷,不能克,梁因授孝顷为南江州刺史。寻废州,隋并废县,唐复置新吴县。神龙初,移县治于冯水南,即今治也。长庆三年,尝筑土城,后圮。明正德六年,以华林盗起,复筑土为城,间以砖石。十六年,以淫潦圮坏。嘉靖初修复,自是以时营葺。今城周五里有奇。又越王城,在县西五十里,相传勾践伐楚时尝屯兵于此。太史城县西二十里。孙权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委以南方之事,督治海昏时,筑此城,周回三里。西南有城角山,东南有盘山,北枕江水,其地险固,基址尚存。《类要》云:隋大业十年,建昌县尝移理于此。又余城,在县西十五里。《梁书》:于庆入洪州,进攻新吴,余孝顷起兵拒之,因筑此城,周围三里一百五十步。孝顷因号新吴洞主云。

○登高山县治北。一名龙山。其巅平坦,旧为射圃,下视居民,千甍鳞次,每九日士女登高于此。山北有井,曰冯井。井上有墙,延袤数百尺,俗呼仓城,汉时冯氏仓场故址也。《志》云:汉迁江东冯氏之族于海昏西里,赐之田,曰冯田,故水曰冯水,井曰冯井。

华林山县西南五十里。三峰秀拔,崔嵬险峻,周回百里,古浮丘君隐此,一名浮云山。其南峰又名浮丘岭,山有投龙洞,本浮丘公游息之地,号浮丘石室。又有李八百洞及剑池、丹井诸迹。《志》云:李八百洞在县南三十里,高安郡圃亦有八百洞,与此相通。明正德中,群贼陈福一等作乱,结寨山中,攻破瑞州,指挥周宪攻贼于仙女寨,拔之,又克鸡公岭,进薄华林。山谷险峻,宪深入败没。南昌守臣李承勋寻击贼,平之。药王山县西北五十里。其山盘险而升,至顶平阔,可二十里,有湖澄深无底。一作越王山,亦曰越王岭。明正德二年,靖安贼胡雷二等据越王岭、玛瑙寨,南昌守臣李承勋击平之。又九仙山,在县西八十里。山北有温泉池,其汤一温一沸,涌出道旁,往来者皆得浴焉。○百丈山,在县西百四十里,吴源水倒出,飞下千尺,因名。又以其势出群山,名大雄山。其相接者曰驻跸山,相传唐宣宗迎回时,尝驻跸于此。

○龙溪水县西二十里。源发药王山,萦回数里,合冯水。又有华林水,发源华林山,至冯田渡,与龙溪水合注于冯水,下流入南康府安义县界,为奉新江,注修水,入于章江。

上牢水县东北百里,接南康府建昌县境。陈初,周文育击欧阳?等屯豫章,军少船,余孝顷有船在上牢,文育遣将焦僧度袭之,尽取以归上牢,盖上缭之讹也。详见建昌县。○罗坊镇在县西,有巡司。明初,置以防山寇。○藏溪桥,在县东十里,长五丈五尺。又东二十里有阳乌桥,其地连绵五桥,相续横截川原,亦戍守处也。

靖安县府西北百六十里。西至宁州百九十里,东北至南康府安义县八十里。隋洪州建昌县地。唐广明中,置靖安镇。杨吴乾贞二年,改为场。南唐升元元年,割建昌、奉新、武宁三县地,升为县,仍属洪州。宋因之。旧有城,后圮。明正德六年,以寇乱,复筑土垣防御。周三里有奇,今编户三十八里。

○葛仙山县西北四十里。四面险阻,人迹罕到,中多名胜。相传葛洪尝隐此。其相近者有桃源山,幽胜如武陵桃源,上有仙姑坛及龙须、乐血、车箱等九洞。又有石门山,山有宝莲峰。○绣谷山,在县北五里,一名幽谷山,嵯峨深秀,瀑布飞悬。

○双溪在县南。源出宁州之毛竹山,东北流入县界,分二支,复合流而绕县前。又东北出安义县界,汇奉新江诸水,注于修水。《志》云:县西北四十里有名山,长溪出焉,其下流亦入于修水。

武宁县府北三百二十里。东至南康府建昌县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通山县二百八十里。汉海昏县地。后汉为建昌县地。建安中,又分置西安县,皆属豫章郡。晋太康初,改曰豫宁县。宋、齐以后因之。陈立豫宁郡。隋废郡,以豫宁县并入建昌。唐长安四年,复析置武宁县。景云初,仍改曰豫宁。宝应元年,以代宗讳,复曰武宁,隶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置宁州治此。大德八年,徙州治分宁,县还属龙兴路。明因之。旧有土城,周不及二里,相传唐天宝中筑。洪武三年,因故址修治,寻复圮。正德六年,复营土城。十五年以后,屡经营缮,周七里有奇。今编户五十九里。

○西安废县县西二十里。后汉置县于此。晋以后曰豫宁。宋王僧绰封豫宁侯,是也。陈为豫宁郡。《南史》:陈初,周迪统南川八郡。八郡者:南康、宜春、安成、庐陵、临川、巴山、豫章、豫宁,是也。隋郡县俱废。唐改置今县。《志》云:县南甘罗村有豫宁城,唐豫宁县本治此。天宝四载,迁于今治。

○玉枕山县北八里,状若枕。其北有四望山,与玉枕山高下相等。又柳山,在县西五十里,峰峦峭拔,甲于群阜,以唐柳浑尝隐此而名。○九宫山,在县西北百八十里,与湖广通山县接界。上有瀑布,下有温泉。又太平山,在县西九十里,亦与湖广兴国州接界。二山俱见湖广。

○汾水在县北。源出县东北七十里之梅崖,亦曰分水泉。西流七十里入兴国州界,下流会于长河。《志》云:分水泉西入兴国州界阳新河,下流灌田千余亩。又白石山水,在县南五十里,源出诸山涧,北流经县治南,为腰带河。经县东四十里有羊肠滩,又三十里为三洪滩,乱石横列,俗呼和尚原。下流入南康府建昌县之修水。

宁州府西三百六十里。东北至湖广兴国州三百里,南至袁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二百五十里。

春秋时楚地。汉属豫章郡。晋以后因之。隋属洪州。大业初,属豫章郡。唐仍属洪州。宋属龙兴府。元至元二十三年,置宁州初治武宁县,后移治此。明初,州废。弘治七年,复建为州编户九十八里,仍属南昌府。

州武昌之南屏,豫章之右臂,控引浔阳,旁通湘岳,民殷物阜,称为奥区。

○分宁废县今州治。本汉豫章郡艾县地。唐为武宁县地。贞元十六年,析置分宁县,属洪州。宋仍旧。元属宁州。大德八年,移州治此,以县并入。明初,改州为宁县。弘治中,复升为州。旧有土城,周不及二里,今圮。

艾城州西百里,地名龙冈坪。《左传》哀二十年,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即此。汉置艾县,属豫章郡。后汉延熹五年,艾县贼攻长沙郡县,是也。晋仍属豫章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建昌县。

○旌阳山州东一里隔水。山势壁立,烟云回薄,横截水口,上有旌阳观,因名。又南山,在州治南,隔溪跨桥,穿石窦而入,悬崖峭壁,下瞰修水。州治西北又有凤山,多灵草仙药,秀水出焉,出浮桥渡而会修水。○鹿源山,在州西八里,有九峰回环高耸。《志》云:州西五里有鸡鸣峰,青岚峭绝。又二里为瀑布水,从鸡鸣峰西流,出修水北岸石下,飞流直下三十余丈。又里许,即鹿源山也。

毛竹山州南百二十里,产毛竹。《图经》云:此山路塞,宋治平间,有金?者出家财凿山,径至烂泥坪,通奉新道。山周三百余里,高千仞。○黄龙山,在州西百八十里。山之西南有鸣水洞,水行两石间,高数十丈直下,声如雷,流十余里,始达平田。其相近者又有青龙山。

幕阜山州西百九十里。山接湖广通城及平江二县界,周围数百里,修水出焉。后汉建安中,吴太史慈拒刘表从子刘磐,置营幕于此,因名。今详见湖广境内。又柏山,亦在州西,汨水出焉,流入湖广平江县界。○清水岩,在州东北二十里。有南北二岩,黄鲁直以为天下绝胜处。岩前平衍,可坐千人。

○修水州西六十里。源出幕阜山,分东西二流,西流入湖广通城县界,合隽水。东流屈曲六百三十八里,出建昌城,又百二十里,入于彭蠡。以其流长而远达章江,故曰修。《水经注》:修水出艾县南。《寰宇记》:修水在分宁县南二百里。似误。

鹤源水州东北七十里。源出武宁县九宫山下,南流与修水合,冬夏不涸,田畴藉以灌溉。○双井,在州西二十里。《志》云:南溪心有二井,土人汲以造茶,绝胜他处。宋黄庭坚称为草茶第一。

○杉市在州西,有巡司。《闻见录》:州有铜鼓营,近黄龙山,其地险?厄,奸豪尝保据于此。《会典》:县有八叠巡司。附见:

南昌卫在府治南。《志》云:明洪武八年,置南昌左卫。永乐初,改为护卫,以宁府故也。天顺初,复为左卫。又有南昌前卫,在府治东,明洪武十九年置。正德十四年,宸濠叛,二卫官军多从逆。事平,王守仁奏请并省,于是改为一卫,垂为永制。

◇瑞州府东北至南昌府二百里,南至临江府百十里,西南至袁州府万载县二百里,北至南昌府奉新县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里,至京师四千九百六十五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洪州。唐武德五年,置靖州。七年,改为米州,又改筠州。八年,省入洪州。南唐保大十年,复置筠州时五代周广顺二年也。宋因之绍兴十三年,赐郡名曰高安。宝庆初,改曰瑞州避理宗讳也。元曰瑞州路。明初洪武二年,改为瑞州府,领县三。今因之。

府山川明秀,原隰沃衍,居列郡之中,为襟要之地。

高安县附郭。汉置建成县,属豫章郡。武帝元光四年,封长沙定王子拾为侯邑。后汉仍为建成县。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洪州。唐武德五年,改今名,避隐太子讳也。又置靖州治焉,寻为筠州治。八年,州废,县仍属洪州。南唐以后,复为州郡治。今编户三百里。○建成废县即今府治。汉置。唐始改曰高安。五代梁开平三年,危全讽以抚州兵攻洪州,请兵于楚,马殷遣军围高安,淮南将周本败楚兵于上高。宋亦为高安县。《志》云:郡旧有土城,唐初筑。宋元丰中修筑,建炎间又复增葺。元初毁,至正末亦尝营治。明正德六年,改营郡城,?以砖石,又浚濠为固,有门九,城周十四里有奇。又城中旧有子城,宋时土筑,环城为濠,周三里,有门四。元毁。明正德元年增修,缘碧落山后筑墙,以卫府治。六年,经华林贼焚毁,郡守邝?重建,?石为墙,颇称严固,周一里有奇。

华阳废县府西四十里。唐武德五年置,属靖州,寻属筠州。八年,与州俱废。○云棚城,在府北三十里。又府北五里有断水桥城。隋大业末,萧铣、林士弘攻掠江西,土人应智顼拒贼于华林山,筑云棚等城,召义兵保安此土。二城,即其故址云。

○碧落山在府治后。下临井邑,尽在目中,一名凤凰山。山后有五龙冈,前临蜀水。又有李八百洞,久塞,亦曰迷仙洞,在郡之后圃。山之西脉曰逍遥山。又大愚山,在府治东南朝阳门外,门据山为固。又有龙化山,在府西南上蔡门外。○米山,在府北二十五里。《豫章记》:此山四面流泉,土地膏沃,生禾香茂,为米精美,唐因以名州。

败伏山府南百里。相传梁末陈武帝起义兵破贼,伏军于此,因名。又荷山,在府南二十五里,中有池,多红莲。山之南有琴岭,其形如琴。○凤岭山,在府西七十里。《志》云:唐初,靖州刺史应智顼屯兵之地,山势峭拔,远望如凤。相近者又有飞霞山,亦耸秀。

华林山府西北七十五里。有玄秀峰,相近有主岭、南北岭、三宝岭,皆山势危峻。正德七年,官兵分屯于此,进讨华林山贼。谚云:若要华林败,三宝去立寨。少南曰南山,皆华林之冈阜也。《志》云:华林山周百里,与奉新县接界。又白云山,亦在府西北七十余里,有涧泉瀑布诸胜。其相接者曰白鹤山,亦幽胜。○谢山,在府西北百里,奇峰怪石,甲于群山。

龙珠岭府西北四十里。又府西南六十里有鸡笼岭,高数百仞,皆以形似名。旧《志》:高安县有石炭岭,产篁竹,唐因改州为筠州。今府治北凤凰山下有大石,色黑,碎之若炭。《永和山川记》:建成县西有羊山,山产燃石。《豫章记》:建成县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疑即石炭岭矣。

○蜀江在府治北。源出袁州府万载县境龙河渡,流至上高县凌江口,合新昌县盐溪,历郡城中而东出,汇于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亦曰锦江,亦曰锦水,《水经注》亦谓之浊水。自府西南来,折而东注,界为两崖。汉晋旧有城池,世远圮塞。唐武德中,李大亮始筑土城,浚濠以受之。今郡城分南北,锦江中贯,市南溪设三闸,而城跨其上,以为防卫。宋乐史云:蜀江东流五百五十里而入章江也。○钟口江,在府南三十七里,源出荷山,流入蜀江。萧梁时尝获古钟于此,因名。

清湖府东十五里。其水四时莹彻。又珠湖,在府南十八里,俗传有仙遗珠于此。又府西南二十五里有药湖,相传以吕仙弃药湖中而名。其下流皆入蜀江。

鸣水府西北六十里。发源山谷中,流经此,北流入奉新县界,合龙溪诸水,而为奉新江。碧涧飞流,空谷振响,因名。又曲水,在府南六十里,源出上高县之蒙山,流出潦浒口,东入赣江。其势回环萦曲,因名。○华阳水,在府西南百里,源出临江府新喻县界,东北流入蜀江。又龙口水,在府西六十里,一名谈口水。《志》云:高安县西界有蛟湖,引流为龙口水,北流至花园埠,入于蜀江。又务农溪,在府东三十里,源出新建县东,至府城南流入蜀江。

○阴冈岭镇府南六十里,有巡司。《志》云:县旧有洪成巡司,革。○仁济桥,在府治东,旧有浮桥。宋淳熙十二年,改建石桥于两岸,作石堤以摄悍流,垒八墩于深渊,以酾水势。墩之上架木为梁,?以石版。梁之上覆以厦屋六十余间,往来者便之。后修废不一,元季毁于兵燹。明弘治九年,因旧址复建,长数十丈,屹为津要。又府东有青湖、舣口等渡,皆蜀江津口也。

上高县府西南百里。东南至临江府新喻县九十里,南至袁州府分宜县百四十里,西北至新昌县五十里。本建成县地。后汉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于此,因立上蔡县,属豫章郡。晋太康初,改曰望蔡县,以上蔡人思其故土也。宋、齐以后因之。隋复省入建成县。唐武德五年,复置望蔡县,属靖州。八年,又废。僖宗时,钟傅以故县地置上高镇。南唐升元中,改镇为场。保大十年,升为县,属筠州。今编户百七十五里。

○上蔡废县今县治西。晋曰望蔡。隋废。《五代志》:唐中和末,钟傅以其地在高安上游,因置上高镇。宋白曰:以地形高上而名也。天?四年,淮南将吕师周等戍守于此,以备湖南。既而师周奔湖南。五代梁贞明三年,楚马殷遣弟仔攻上高,大掠而去。南唐升为县,有城,周五里。宋嘉熙中增修。元废。明正德七年,凿池树栅,立四门,议循旧址修筑,未果。嘉靖末,始筑石城千一百二十二丈七尺。○米城,在县西北十五里顾城山下,或云唐末淮南所置戍守处也。

○镜山县东二里。山有三端,圆如镜,相对而峙,中有径,可通人行。县界五里又有屏山,山势连亘如屏,因名。○宝盖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嵌岩岌?,霭翠玲珑。稍南曰灵峰山,峰前有铜丁岭,一名铜精岭。又南五里有宝珠岭。

蒙山县南三十五里。周一百四十里,峭壁横险,乔木千寻,常有烟雾蒙蔽其上。山有多宝峰及上下两洞。《志》云:宋庆元间,常产银、铅,故峰名多宝,并置蒙山务于山下。○九峰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接新昌县界。其峰有九,曰云末、飞云、香炉、翠霞、苍玉、芙蓉、清流、峨眉、天竺。县西六十里又有末山,与九峰相连,以耸峙天末而名。其相近者曰谢君岭,高数百仞,接万载县界。

天岭县西二十里。岭最高,行者若登天然。《志》云:县北三里有敖岭,亦曰敖峰,高峻为近郊之胜。又礼架岭,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峻多石,洞深且阔,兵燹时,土人避此,寇不能近。县西北七十里又有蓬莱岭,草木蒙密,云雾杳霭。又有黄凤岭,在县西九十里,相传昔有黄凤集于此。○慈光洞,在县西四十里,悬梯而下,始有门可入。唐乾符二年,黄巢之乱,民逃避于此,壁间题字犹存。又旺贤冈,在县北二十里,一名黄田冈。

○蜀江县治西。自万载县流入,至县西北二十里凌江口,新昌县水亦流入焉。又东南流经县治南,又东流入高安县界。又斜口水,在县西十里,源发蒙山,入于蜀江。

鸬鹚洲县治东南,当蜀江水口。又仙姑洲,在县西六十里。县境又有八叠洲,皆在蜀江中。又章树潭,在县治西,其水澄澈而渊深。

○离娄桥镇县西七十五里。有巡司。○蒙山务,在县南四十里,蒙山之南麓也。宋置为采炼银铅之所,今废。新昌县府西百二十里。西北至宁州二百里,西南至袁州府万载县百里。汉建成县地。三国吴析置宜丰县,仍属豫章郡。晋因之。宋初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宜丰县,属靖州。八年,废入高安县。南唐以宜丰旧地为盐步镇。宋太平兴国六年,以地广势险,于宜丰故城置今县,属筠州。元元贞初,升为新昌州。明仍为县,编户百二十九里。○宜丰城县北三十里。孙吴置县治此。唐改置于今治。宋因之,改曰新昌。有土城,元圮。明成化间,因旧址修筑,寻砌以砖石,周五里有奇。

康乐城县东二十里。本建成县地。孙吴黄武中,析置阳乐县。晋太康初,改曰康乐,仍属豫章郡。刘宋封谢灵运为康乐侯,即此。齐亦曰康乐县。梁、陈因之。隋废。《志》云:上高县北十五里有阳乐城,盖地相接云。

○三峰山县西五里,与县治前盐岭相接。《志》云:盐岭高出群山,下瞰邑市,鳞鳞可数。县东门外又有折桂峰,奇石耸秀,俗呼火焰山,岁多火灾,后平其顶,改今名。○吉祥山,在县北五十里,一名瑞云山。山高耸,中有聪明泉。又尉山,在县西七十里,盘亘数里,相传南昌尉梅福栖隐处。

黄冈山县西八十里。山势磅礴耸秀,为新昌诸山之冠。又八叠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山形盘郁,叠嶂纵横,断而复续,因名。又县西百里有黄蘖山,一名鹫峰山,泉石奇胜。唐宣宗与僧黄蘖观瀑布于此。○五峰山,在县西北百里。山有归云、积翠、罗汉、月桂、佛岩五峰。《志》云:县西五十里有九峰山,与上高县接界。

西岭县北六十里。望东面诸山,兀起蹲伏,若翔舞状,亦曰攀龙山。又县东北七十里曰北岭,截出云外如屏嶂,峰峦相倚,紫翠万叠,有飞瀑三四道,颇为奇观。

○盐溪在县治西。一名若耶溪。源出南昌府宁州界,流入县境,至县南三十里,出凌江口,入上高县界,东流而入蜀江。又治西南有小斜川,亦流合于盐溪。○濯湖,在县东二里,相传晋旌阳令许逊濯衣于此,因名。

○大姑岭镇县西三十余里。有巡司,明洪武五年置。又有黄冈洞巡司,本宁州之定江巡司,万历四年改。

◇南康府东至饶州府三百里,南至南昌府二百六十里,西至九江府德安县百三十里,北至九江府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二十里,至京师四千六百七十五里。《禹贡》荆、扬二州之域。春秋时,为吴、楚之郊。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晋初,仍属豫章郡,寻又兼属寻阳郡。宋、齐以后因之《通志》云:陈为豫宁郡地。隋属洪州。大业中,属豫章郡。唐仍属洪州,后兼隶江州。五代时,南唐亦为江州地。宋太平兴国六年,置南康军。元曰南康路。明初,改为西宁府时为元至正二十一年,寻曰南康府元至正二十四年改,领县四。今仍曰南康府。

府负匡庐之胜,面彭蠡之险,引湖口之舟航,屏南昌之肩背,势雄吴、楚,泽接江湖。刘裕败卢循之众,王守仁破宸濠之军,道皆出此云。

星子县附郭。汉枭阝阳县地,属豫章郡。宋以后因之。五代时,杨吴以境内有落星石,置星子镇,属德化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升为星子县,属江州。六年,置南康军治焉。今编户二十八里。

○南康城即今郡城也。宋太平兴国中,置军,筑土城,周五里有奇,寻圮。元末徐寿辉、陈友谅等相继寇掠。郡无城郭,屡复屡陷。明正德七年复筑。明年,?以砖石,以防寇乱,东西环濠,南临湖。嘉靖以后,屡经修治,为门五,城周六里。

○庐山府西北二十里。其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