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八十二 湖广八

◇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里。

《禹贡》荆州地。春秋、战国时楚地。秦属长沙郡项羽徙义帝于长沙,都郴,即此。汉初,置桂阳郡。后汉因之治郴。刘?句曰:后汉尝移郡理耒阳,寻还郴。三国吴亦曰桂阳郡后汉建安中,吴蜀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桂阳以东属吴,是也。晋、宋、齐仍旧。梁、陈亦为桂阳郡。隋平陈,改置郴州。大业初,复为桂阳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郴州。天宝初,亦曰桂阳郡。乾元初,复为郴州。五代晋天福初,马氏改曰敦州。汉乾?初,复曰郴州周广顺初,南唐取其地,仍曰郴州。宋仍为郴州亦曰桂阳郡。元曰郴州路。明初,改为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郴阳县省入编户十二里,领县五。今仍曰郴州。州北瞻衡岳之秀,南当五岭之冲,控引交广,屏蔽湖湘。项羽谓怀王曰:古之帝者必居上游。乃徙义帝于郴。《形胜记》曰:州在五岭以北,万山之内,湘楚上游也。汉建初八年,郑弘为大司农,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至今为常路。此桂阳于楚、粤之交,有咽喉之重也。唐末,黄巢乱广南。高骈建议,请遣兵于郴州守险。时不能用。刘氏之据广南也,亦知守岭北始足以固岭南,乃规取郴、连二州,以重兵屯戍。宋将潘美南伐,自湖南进兵,先拔郴州,而岭南胆落矣。昔人云:韶、连二州,为粤东北门,而郴州又韶、连之北门也。

○郴阳废县今州治。秦置郴县。汉为桂阳郡治。后汉以后因之。隋、唐皆为郴州治。五代晋天福初,马氏改曰敦化县,寻复旧。宋仍为郴州治。元至元十三年,改为郴阳县。明初废。《城邑考》:州城,汉初所筑,历代因之。明初,因故址修筑。景泰、正德间,相继修筑,有门四,城周五里有奇。

○黄岑山州南三十六里。即五岭之一,从东第二骑田岭也。岭高千余丈,绝顶一望,郴、桂皆在目中。宋庆历七年,桂阳蛮遁入郴州黄岑山,由赵洞转寇英、韶,依山自保。赵洞,盖在宜章南也。山中涌泉深广,溉田甚多。其支曰摺岭,为楚粤之关,与诸岭连属,横截南北,寒燠气侯顿殊。《寰宇记》:黄岑山,一名黄箱山,其东为仰天湖,其北郴江之水出焉。其同出者为桂水,为寒溪水。史载高祖置桂阳郡于上岭山。又《后汉书》郴有客岭山,皆黄岑也。今亦见宜章县。鱼?山州东三十里。自山而东南,有七十一峰,亦谓之东岭,相传与南岳止增一峰云。又马岭山,在州东南二十余里,岩洞幽胜,一名苏子岭,以有汉苏耽升仙遗迹也。又五盖山,在州东南六十里,五峰如盖。○灵寿山,在州南二十里,旧名万岁山,出灵寿木可为杖。唐天宝间改今名。千秋水出焉,流注城南,东合于郴水。又文明山,在州城南一里,上有塔。又南四里曰香山,城东一里曰东山。张舜民曰:州在百重山内。练亨甫曰:郴环山而为州。是也。

云秋山州东北二百余里,云气凝结,黯淡如秋,与衡州府酃县接界。或云山有黑风洞。宋嘉定四年,黑风洞民罗世传倡乱,官军讨平之,即此。○曹王寨山,在州北二十里郴江口,山势壁立,可以避兵。又坦山,在州西三十里,有万花岩,涧水自岩而出,下流入郴水。

○郴水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水清驶,下流会耒水及白豹水,入湘江。韩文公谓郴山奇变,其水清泻,是也。○栖凤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桂阳州南之龙渡山,东北流入州境,至州北五十里之栖凤渡,因名。栖凤水入永兴县界,合白豹水。又桂水,在州东南六十里。源出鱼?山,东流入桂阳县界,会于耒水。《志》云:桂水亦出黄岑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似误。

牙江水州东四十里。源出五盖山,北流经此,灌田八十顷,又西北流入于郴水。又州西二十里有寒溪水,源亦出黄岑山,灌田三十顷,北流入郴。○三川水,在州南一里,源出坦山,流经州西三里通陂堰,分为三派,绕城内外,其下流皆入于郴。《志》云:州西三十里有骡溪水,下流入郴。州东百里有黄袍水,下流会于耒水。俱有溉田之利。北湖州北一里。湖面渺阔。唐韩愈所云北湖之空明,即此。其水流七里入郴水,灌田甚广。○温泉,在州北二十里。平地涌出如汤,东流合郴水。《荆州记》:郴县西北有温泉,其下流有十数亩田,常十二月下种,明年二三月谷登,一岁三熟。又铜坑泉,亦在县北二十里,两旁岩壁如束,迅流斗折,合于温泉。相传泉旁产铜,因名。《宋志》:郴县有新塘、浦溪二银坑,今皆废。○石陂镇州西八十里。一名两路口。山径险阻,有巡司戍守,与桂阳州临武县接界。正德十二年,讨乌春贼,副使恽巍等驻兵两路口,为诸军策应,是也。亦见前临武县。○?豪石镇,在州境。五代周广顺二年,湖南王逵攻郴州,与南汉兵战于?豪石,为南汉将?番崇澈所败,即此。

永兴县州西北八十五里。西北至衡州府耒阳县百九十里,北至衡州府安仁县百八十里。汉置便县,属桂阳郡。后汉因之。晋仍为便县。刘宋初,省入郴县。陈复置。隋又废。唐开元十三年,析郴县北界置安陵县,属郴州。天宝初,改曰高亭。宋仍属郴州。熙宁六年,改为永兴县。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安陵城县西南五十里。今县治,即汉便县城也。唐析郴县置安陵县,寻曰高亭,皆治此。宋熙宁中,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今安陵城址尚存,周一里有奇,亦谓之高亭城,置高亭镇,有巡司戍守。○白豹山县西九十里。山险峻,高数百丈,周百余里。接衡州府耒阳县界。又高亭山,在县西三十里,周回百十里,亦接耒阳县界,顶有仙亭,高数丈,唐以此山名县。又天竺山,在县西二十里,山亦高耸。○龙耳山,在县西十五里,周亘五十余里,南接郴州界。又土富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志》云:山旧有银井,凿之益深,因名。《一统志》云: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四十八峰山县北九十里。有四十八山,拱峙攒簇。又县北八十里有八仙山,以八峰并峙也。○连珠山,在县东五十里,以圆峰层叠而名。《志》云:县东北有天株山,颇称要害。县东四十里有九折洞,路径逶迤,凡八十一盘。又观音岩,在县西北十五里,下瞰郴江。又有五峰岭,在县西北二十里。

○郴水在县城东。自郴州北流至此,又西北白豹水合焉,会于耒水,谓之郴口,又西入耒阳县界。○白豹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白豹山,流合郴水。《志》云:县有长安水,出西南六十里郁凤山,西流七里,灌田三十顷,又北入于郴水,水旁旧有长安馆。潦溪水在县北。源出县东北之黄沙泉,北流经衡州府安仁县界,为永乐水之上源。又潮水,在县西八十里,旧有日夜两潮,后凿渠引水,潮遂绝。又四十二渡水,源出县西之乾溪,流四十里,灌田八十顷。俱西入耒阳县界,注于耒水。○紫泉,在县北,泉紫色,重于他水,铜壶漏取此以定时刻,亦曰紫井。

○安福镇县西北八十里。与县西南高亭镇并为戍守处,俱有巡司。宜章县州南九十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二百三十里。汉郴县地。隋末,萧铣置义章县。唐武德七年,省入郴县。明年,复置,仍属郴州。五代周广顺初,南汉攻郴州,败南唐兵于义章,是也。宋太平兴国初,改曰宜章县。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七里。

○义章城县北四十里。今城本高平废县也。刘?句曰:唐长寿元年,分义章南界置高平县,开元二十三年,废高平,仍移义章治高平废县。是也。

○黄岑山县北六里,北连郴州界。又摺岭,在县北三十五里。《志》云:岭西南连黄岑山,北入永兴县,东入桂阳县,岭高百丈,其路盘叠。又县北十里有野石岩,岩壁峭立,正临官道。又北二十里曰仙人掌山,亦以岩壁峭峙而名。皆黄岑之支山也。

莽山县西南百里,接广东韶州府及连州界。延袤六十里,有九十九峰,山形如寒芦在宿莽,因名。宋乾道元年,宜章盗李金作乱,刘珙帅湖南,遣兵讨之,追破之于莽山,其党执金以降,是也。《志》云:县西六十里则近莽山诸犭?,又四十里则近长塘诸贼云。又漏天山,在县西九十里,万山环合,多雨少晴。○桄榔山,在县东一里。山旧多桄榔木,因名。其旁有蒙岩,又县南二里有艮岩,皆有泉壑之胜。○章水在县北。有大章、小章二水俱出黄岑山西麓,东至县北二十五里合流,又东合县境大小诸溪水,经流入江西崇义县界,为赣江西源,支流入广东乐昌县界,为三泷水。武水县东三十里。源出桂阳州临武县之西山,东流入县,会于大小章水。又平禾水,在县北三十里,亦流合章水。《志》云:平禾水出县西北戴家源,经十二渡,至石门,出为瀑布,下流经冷水湾,至县东合章水。又宝云水,在县西七里,出县南宝云山。长乐水,出县西莽山,下流皆入于章水。

仰天湖县北十里黄岑山东,平旷无山阜,涌泉蓄水,周回三十里。又玉溪水,在县城南,其源一自黄岑山西北,一自宝云山东,至城西一里,两源合流,名曰两河口,至县南绕流东出。旧《志》所云玉溪三曲水也。溪滨多白石,故名。下流亦达于章水。

○白沙镇县西南八十里。又赤石镇,在县东六十里,皆设巡司戍守。《志》云:县南八十里有笆篱堡,洪武中置。县东八十里又有里田堡,正德中置。又县北为召募堡,本宋之永戍寨,明成化八年,设守御千户所,调茶陵卫官兵守御,堡寻废,所移置于县城东;又县西南九十里为黄沙堡,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又县西南六十里为凤头营,东二百二十里〔为〕糍粑营,东三十里为紫溪营,俱有官兵戍守。又有瞿塘、荆州二哨,正德中,调官军轮戍,设守备一人,治县城内。《志》云:县南有栗源一堡,西北有香口堡,皆戍守处,而香口尤为险要。

桃油坪寨在县西。宋庆历中,官军讨桂阳蛮唐和等,覆其桃油坪、熊家原等寨,寻又败贼于银江源,降贼甚众。卢氏曰:其地皆在县境,与广东诸山相连。

兴宁县州东北百里。东南至桂东县百五十里。汉郴县地。后汉永和初,析置汉宁县,属桂阳郡。三国吴改县曰阳安。晋太康初,又改曰晋宁县,仍属桂阳郡。宋以后因之。隋废。大业末,萧铣复置晋兴县。唐武德四年,平铣,县仍属郴州。贞观八年,县废。咸亨三年,复置,改曰资兴。五代时废入郴县,为资兴寨。宋嘉定二年,复置资兴县。绍定二年,又改曰兴宁,仍属郴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一十四里。○汉宁城县西二十五里。汉县治此。孙吴以后,县名屡易,而县治不改。宋复置资兴县,初亦治此。绍定初,徙治管子壕,改曰兴宁,而故城遂废。

○浦溪山县南六十里。一名瑶冈岭,高万丈,周二百里,顶有雁池,俗名天鹅池。又秋溪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周百里,山势层叠,接桂东、桂阳二县界。《志》云山在县西三十里,似误。○石城山,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山在资兴旧治西,高耸如城,亦名西城山。又县西四十里有九鼎山,以九峰如列鼎而名。

八面山县东五十里。山接桂东县境,峭险壁立,延袤二百余里,登之可见郴、衡、吉、赣诸郡。又山中有上洞、中洞及雷家洞,皆深险,素为贼窟。嘉靖末,犭?贼黄积珠等据险肆掠,寻就擒。隆庆二年,犭?贼谢福通复猖獗于此,官军讨平之,因置堡戍守于此。

○资兴水县东南二十里。发源州东百余里之古?泉,其泉方广十余里,四旁石壁峭立,西北流五十余里,至旧县前,横流十里,合泸渡江。○泸渡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源出桂东县万王山,西流入桂阳县界,而北入县境,合资兴水。《舆程记》云:泸渡水自桂阳县东北唐延里北流至丰乐,又二十里至沿潭接县界,六十里至高活,水势险恶,其旁凿山通道,行者必舍舟从陆以避险。自高活五里至结鱼,又六里至泸渡,又十五里至耒江口泷头,凡十二滩,巨石堆叠,舟师非荡舟不能渡。又十五里至东津渡,又七十里合郴江口,即耒江正流也。

程水江县西四十里。有四源合流于此,地名潭州江口,亦西流会于郴江口。○??泉,在县东北四十里。其水清冽甘美,酿酒极佳,即程水正源也。昔置官酿于此,名曰酒官水。其酒亦曰程酒,献同酃酒。刘杳云,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犹醉,谓此也。又龙泉,在县西二十里,有二窍,东流出县西二十五里之双溪,西流出程水,溉田甚广。又玉泉,在县西四十里,上有玉泉馆。洪武十二年建。

○乾坑关在县西北,通宜章县,为溪峒出没之处,防守最切。《志》云:县西南程水、双溪等处,皆戍守要地。

滁口镇县南五十里。又县北三十里有州门镇,皆设巡司戍守。《志》云:县南有竹篙岭,路近猿坑,又与上下连峒相接,设滁口巡司以巡缉之。又八面山,通桃源塘、金垄等峒,设州门巡司巡缉之,俱称要害。○玛瑙堡,在县东八面山上。隆庆二年平犭?乱,因置堡于此。其旁又有永安堡,亦设官军守御。又新沟隘,在县东南八十里。正德中,犭?獞为患,官军讨之,屯于新沟,以扼其要路,遂歼贼于此。

桂阳县州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至江西上犹县二百四十里,西至宜章县百六十里,南至广东仁化县百五十里。汉郴县地。后汉汉宁县地。东晋置汝城县,属桂阳郡。宋、齐因之。陈天嘉初,改曰卢阳县,并置卢阳郡。隋废郡,县属郴州。唐因之。天宝初,改为义昌县。五代唐同光初,马氏改曰郴义县。宋太平兴国初,又改曰桂阳,仍属郴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耒山县南五里,四面孤绝,耒水所出。又南十里为乌龙、白骑山。《湘中记》:山黑石如龙,白石如马,因名。○白云山,在县南四十里,高耸磅礴,周二三百里,顶有石岩,旁有九曲池,四时云气尝暗,晴霁登望,广、韶、郴、桂,咸在目中。其并峙者曰屋岭山,岭最高,水分南北,其北汇流为耒水,南为屋岭水。

箸竹山县东北七里。峰峦耸峙,竹木蓊郁,重冈复水,回抱左右。又文笔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名黄冈尖,高出众山。○洞灵山,在县东十七里,有岩洞池泉之胜。又东三里曰君子岭,相近者曰龙顶坳,一名东冈尖,巅有清泉,东流入江西,南流入广西,流合于耒水。又义通山,在县北九十里,一名百丈岭。○耒水县西十里。发源耒山,西北流经兴宁县界,合资兴水,又西北会郴水,经衡州府耒阳县界,下流注于湘水。○淇江水,在县北二十里,自桂东县南流经此,合河桥水,北入兴宁县界,或曰即泸渡江之上源也。《志》云:县南十里有寿江水,北流入城,其下流西入耒水。宋时,县有延寿银坑,盖以此水名。

屋岭水县南六十里。源出屋岭山,南流百余里,入广东仁化县界,下流会于郴水。○孤山水,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出县南十七里独秀峰,俗谓之孤山岭,其水屈曲北流,凡百五十里,入江西上犹县界,即犹水上源也。又东坑水,在县东七十里,亦流入上犹县界,合于犹水。《志》云:县南五里有周塘泉,分上、中、下三塘,溉田百余顷。

○益将镇县东四十里。道出江西,以银岭为汛地。又山口镇,在县南四十里,道出广东,亦曰长乐山口,以老虎峒为汛地。又濠村镇,在县东北四十里,以金豆、永丰为汛地。镇安镇,在县西北六十里,以百丈岭为汛地。俱有巡司戍守。○马山寨,在县东南二百余里万山中。正德十二年,官军讨乌春山贼,贼首龚福全遁保马山禾仓石寨,官军进克之。《志》云:县境如上庄、姜阳、延寿峒,邻广东乐昌县;龙虎峒、三江口,近广东仁化县;热水、鱼王、石峰寺,接江西崇义县,与猿坑、虎住等峒,皆峻险处也。

桂东县州东百八十里。东北至江西龙泉县百九十里,西北至衡州府酃县百七十里。宋桂阳县地。嘉定四年,析置桂东县,治上犹寨。元因之。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四里。

○三峰山县南六十里。三峰耸秀,蜿蜒十余里。一名石峰山。又万王山,在县东五十里,山高峻,有万王废城,未详所自。○凤凰山,在县西十里,《志》以为县之主山。又县西南五里,有鹅公山,山高直,县境水口山也。

乌春山在县南境,接江西、广东境内诸山。峰峦攒聚,道径险僻。正德中,土人龚福全等倡乱,据乌春山、腊栗寨等处。十二年,官军分道自桂东、桂阳、郴州、临武等路合击,遂平之。○清石洞,在县南七十里,有石桥长百余丈,非人力所创,名曰仙女桥。

○淇江水县南八十里。出三峰山,流入桂阳县界。又严溪水,在县南三十里。经县南鹅公山,下流入兴宁县境,西注资兴水。

○烟竹堡县北五十里,又北接酃县梅花、万王等山峒。又有寒口堡,在县东南三十里。又新坑堡,在县南四十里,南接江西上犹、崇义县匹袍、猴子岭,向有官军戍守。又分置守镇百户所屯于此。○高分堡,在县东八十里,接江西龙泉县燕塘、长河,向有巡司。旧《志》:县西接兴宁县界,当八面大山之冲,又有九磴诸隘,俱称峻险。附见:

郴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初置。又宜章后千户所,在县城东,成化二年置。俱隶茶陵卫。

广安守御千户所在桂阳县治东北。洪武末,置于城东八里。成化三年,徙入县城,亦隶茶陵卫。今仍置广安所。

◇靖州东至宝庆府武冈州三百十里,西南至贵州黎平府二百三十里,南至广西融县二百八十里,西北至辰州府沅州三百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六千一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秦为黔中地。汉属武陵、??二郡。后代皆为蛮地。唐为溪洞诚州州境在唐时,为叙州之境。五代时,马氏有其地初,马希范击破诸蛮,蛮皆降附。后周时,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宋初,为羁縻州。熙宁九年,收取其地时章?平南江州洞,进兵城徽州,蛮酋杨氏以二十三州洞归附,因置靖州。元丰四年,仍为诚州移治渠阳。元?二年,改为渠阳军。三年,废为寨,属沅州。五年,又为诚州。继而辰溪蛮叛,复据有之。崇宁中,遣将收复,改诚州为靖州崇宁二年,蔡京使舒?知荆南,开拓境土,?奏诚徽州杨晟臻等纳土,因改置靖州。元升为靖州路,后降为州,属辰州路见《一统志》。《元史》不载。前朝洪武元年,改为靖州军民安抚司。三年,改为靖州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永平县省入编户二十三里,领县四。今仍为靖州,直隶布政司。

州南连粤右,西接黔陬,障蔽湖南,隔碍蛮服,山川险阻,南服要区也。

○永平废县今州治。本蛮地,宋时,蛮名古诚州贯保新寨。熙宁中,收复。元丰三年,置贯保寨,属沅州。八年,改属诚州。七年,改置渠阳县,寻移县为州治。元?二年,州废为渠阳军。三年,废军为寨。五年,复置县为州治。崇宁二年,改县曰永平,旧治郭外。绍兴八年,移入州城。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旧有土城,宋淳熙中,增修。明初,因旧址展筑,为门五,城周五里有奇。

诚州城在州东。五代时蛮酋杨氏所置,亦曰杨氏城。宋熙宁中,亦为诚州治。元丰中,始移治渠阳。《志》云:故城址今名渠水滩头。又故渠阳城,在渠江东岸,与今城对,遗址犹存。今州城,宋崇宁初,舒?选纯福坡地所建新城。是也。

○飞山州西北十五里。俗呼胜山,比诸山特高,突出双峰,四面陡绝,十有余仞。其上平广,蛮人保险于此,曰飞山蛮。唐乾宁二年,蒋勋谋据邵州拒刘建锋,起兵连飞山、梅山蛮,寇湘潭。五代梁开平五年,飞山洞酋潘全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马殷使吕师周讨之,攀藤悬崖,直抵飞山,分军布栅,全盛大骇,承磊来战,师周破其军,缚降者为乡导,袭斩全盛,尽平巢穴。今环山壕堑遗址尚存,俗呼为马王城。宋大观初,亦于此置飞山堡。《志》云:马王城,在州西十里。又香炉山,在州北十五里。《志》云:亦诸苗负固之所。

宝溪山州东北五十里。林木繁郁,下有溪中产金,故名。《志》云:城东二里有五老山,五峰连峙。又城南五里有侍郎山。《一统志》:侍郎山在州南百八十里,与广西分界,以宋绍兴中侍郎程敦厚以言事窜谪,尝游此而名。○九叠山,在州南二十里,山势盘纡,九峰相次。州西南二十里又有青萝山,烟罗苍翠,一名大青山。又古城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洞穴深广,可六七里。又有中洞岩,在州西北百里来威寨中。

○渠河在州城东。源出通道县之佛子岭,下合众流,环州城而东北出,会于会同县之郎江入沅水。

氵┆溪在州西南。源出古城岩,流达于渠河。又有六王溪,在州南五十里,亦流合于渠水。○龙井涧,在县北十里。源出飞山,绕流经城西,达于渠河。又洗马池,在飞山上,味咸,可煮为盐。

○零溪镇州西百二十里。宋政和三年置零溪堡于此,今有巡司。又州北四十里有金滩堡,一百五十里有矛营堡,俱为戍守处。《志》云:州西有废纠坡堡,道出铜鼓卫。○贯保寨,在州北三十里。宋元丰中置寨于此,寻改为渠阳县,移入郭下,复置寨于此。今有贯保渡。

石家堡州南三十里。宋元丰四年置堡于此,今为石家驿。《志》云:州境有石家、?村、多星、大田、天村五堡,皆宋元丰中置,元?三年俱废。崇宁三年复置,又增羊镇、木寨二堡。大观以后,又置飞山、零溪等堡云。○西楼驿,在州南六十里。宋淳熙三年,中峒贼姚民敖作乱,州兵守州西南之密崖及西楼驿,以断寇路,既而郡守邢迁益兵守西楼,进捣中峒,覆其巢,略大小汶川,还取桃溪堡,犭?獞慑服。其地皆在州南境,今置驿于此。又铜鼓驿,在州南百八十里。《志》云:州南三里为永平驿,九十里为三里坪驿,百二十里为江团驿,百五十里为铁炉驿,诸驿皆有百户一人,领兵哨守,属于五开卫。

楚湘台在州城南。洪武三十年,楚王、湘王奉诏讨苗,尝驻军于此。○诸葛营,在州西。《志》云:诸葛武侯抚溪峒诸蛮驻军处也。

会同县州东北百里。西北至沅州黔阳县九十里,西至贵州思州府二百五十里。宋渠阳县狼江寨地。崇宁初,置三江县。二年,改曰会同县,属靖州。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七里。

○金龙山县东五十里。峰峦峻绝,状若飞龙。又金凤山,在县北百里,山势昂耸,若飞凤然。又云盘山,在县东百二十里,峰峦层叠。县南百十里又有云环山,以高耸回环而名也。○尖崖山,在县西十五里,尖峰如削。又旺溪山,在县西百六十里,四山相联二十余里,溪内尝产金,宋时淘采,元废。又崖屋山,在县西北二里,有石岩如屋。

○沅江县西五十里。自沅州黔阳县流入境,又北入辰州府辰溪县界。《志》云:沅水入境过长潭、云潭、文溪、金溪,至托口,与郎江合。

郎江县西南百里。源出贵州湖耳长官司山中。流入县境,经县北合于沅江。《志》云:郎江入县界,过郎坡,横流入狼洞,会于三江口,上受渠河、潭溪之水,至托口入沅江。或作朗江。《隋志》作郎溪。又作狼江,宋以此名寨。洪江县东百里。《志》云:原出宝庆府界,即九溪中之雄溪也。九溪曰朗、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