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增置江州《宋志》:惠帝元康元年,始置江州,领十郡,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寻阳。参考王敦、温峤诸传,皆治武昌。《通释》:惠帝始置江州,傅?为刺史,治武昌。是江州初置于武昌,其后或移豫章,又移寻阳也。宋以后因之。隋仍属扬州。大业末,为萧铣及林士弘所据。唐分十道,此属江南道。开元中,分置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境内州郡悉属焉。唐末,并于淮南,后属于南唐。宋属江南路。天圣中,亦分为江南西路仍治洪州。绍兴初,尝移治江州,寻复旧。元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置。十五年,移省于赣州。明年,复还龙兴。十七年,并入福建行省。十九年,复故,后陈友谅窃据其地。明洪武九年,置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属州一、属县七十七总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里有奇,夏秋二税约二百六十一万六千三百六十九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间。今仍为江西布政使司。
◇南昌府属州一 县七
南昌县附郭新建县附郭丰城县进贤县奉新县靖安县武宁县
宁州
◇瑞州府属县三高安县附郭上高县新昌县◇南康府属县四
星子县附郭都昌县建昌县安义县
◇九江府属县五德化县附郭德安县瑞昌县湖口县彭泽县◇饶州府属县七
鄱阳县附郭余干县乐平县浮梁县德兴县安仁县万年县
◇广信府属县七上饶县附郭玉山县弋阳县贵溪县铅山县永丰县兴安县
◇建昌府属县五
南城县附郭南丰县新城县广昌县泸溪县◇抚州府属县六
临川县附郭崇仁县金溪县宜黄县乐安县东乡县◇吉安府属县九
庐陵县附郭泰和县吉水县永丰县安福县龙泉县万安县永新县永宁县
◇临江府属县四
清江县附郭新淦县新喻县峡江县◇袁州府属县四宜春县附郭分宜县萍乡县万载县
◇赣州府属县十二
赣县附郭雩都县信丰县兴国县会昌县安远县宁都县瑞金县龙南县石城县定南县长宁县
◇南安府属县四
大庾县附郭南康县上犹县崇义县东通浙、闽,
广信府东与浙江衢州府接界,南与福建建宁府接界。而建昌、赣州,亦皆与闽之邵武、汀州为邻。
南尽大庾,
大庾岭以南,即广东境。今南安府南六十里至大庾之巅,又六十里至广东之南雄府。二郡盖分据岭之南北。
西连荆楚,
九江、南昌、袁州、吉安、南安诸郡,皆与湖广接界,
北至大江。
大江横亘于九江府北,广二十里。江之北岸,西入黄蕲,东接安庆,大江实为之限。
其名山,则有庐山、
庐山,在南康府西北二十里,九江府南二十五里,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叠嶂九层,川流九派。《禹贡》:过九江此九江谓湖广洞庭湖,至敷浅原。说者谓庐山高,而其中原田连亘,即敷浅原矣。《史记》:太史公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名山记》:山南滨宫亭湖,北对小江,山去小江三十余里,其大岭凡七重,圆基周回,垂三五百里。《豫章古今志》:山本名南嶂亦曰障山,俗又讹为天子都、天子障,殷周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曰庐山俗字君平,一作匡续,字子孝,秦汉间人。或谓之靖庐山,亦曰辅山。相传周武王时,有方辅先生于此山得道仙去,惟庐存,因名。世皆谓匡俗所居,亦曰匡山,亦曰匡庐,亦曰匡阜,亦曰康庐。《图经》云:宋开宝中,避太祖讳,更匡山为康山。《道书》以为第十八洞天,第三十六福地。汉庐江郡之名本此。又《汉祀典》以庐山贰于?岳,《郡县志》:汉武封庐山神为南极大明公,俗号庐君,盖南方巨镇也。梁天监初,江州刺史陈伯之起兵寻阳,其长史程元冲失职家居,因聚众袭攻伯之,不胜,逃入庐山。《唐六典》庐山,江南道名山之一也。今峰岩洞壑,在南康界者,不可悉数,而最著者,曰五老峰府北三十里,石山骨峙,突兀凌霄,如五老人骈肩而立,为庐山尽处、石镜峰府西二十五里、紫霄峰府北二十五里,一名上霄峰,下有上霄源、凌霄峰府北四十三里、铁船峰府西北二十五里、汉阳峰。汉阳峰者,在庐山绝顶,望数百里,极目江汉,故名也一名汉王峰,相传汉武曾登此。汉阳峰之水,西流为康王谷之谷帘泉谷在府西三十五里,相传秦并六国时,有楚康王者,逃难谷中,因名。水流为谷帘泉,其水如帘,布岩而下,凡三十余派,东流为开先寺之双瀑寺在府西十五里庐山麓,本梁昭明太子栖隐处,南唐主李?建寺。李白云: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是也。庐山之南,瀑布以十数,而开先之双瀑为最胜。五老峰下为栖贤谷府北十五里,唐贞元中李渤隐于此,因名。其西为三峡涧,涧受大小支流九十九派,水行石间,声如雷霆,拟于三峡之险。相近曰白鹿洞亦李渤与兄涉隐处,南唐升元中,建学馆于其下石晋天福五年,南唐升元四年也。时遣宦者祭庐山,学馆盖建于是时。宋时为白鹿书院《郡志》:白鹿洞,在水帘泉山涧中,书院在五老峰下,相去十余里。又有白云洞在府西四十里山顶上,南唐主李?尝游此。原曰栗里原在府西三十六里,为晋陶潜隐居处。此南康之胜也。其在九江界者,曰双剑峰在府南五十里,形势插天,宛如双剑、莲花峰府东南三十里、香炉峰府西南五十里,峰形圆耸,南有巨石卓立,一名石人峰、石耳峰府南七十里,有二峰并耸、大林峰府西南五十里,相近为天池、铁船二峰、上霄峰。上霄峰,亦在庐山绝顶,有石室相传大禹石刻藏其中,又有石梁瀑布,秦始皇尝登其上,谓与霄汉相接也《志》云:峰有秦皇汉武刻。又太史公尝登此,盖即南康府之紫霄峰。又石门,在庐山西南,双阙壁立千仞,瀑布出其中。《山疏》云:石门者,山之天池、铁船二峰对峙如门也。慧远诗《序》略云:石门一名障山,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周景式云:石门涧水出康王谷谷东北去府六十里,吐源深远,为众泉之宗。每夏霖秋潦,转石发树,动数十里。此九江之胜也。《广记》云:庐山三面阻水,西临大陆,为群山所奔辏。山无主峰,蜿蜒蝉连,指列调敷,各自为胜。滨湖距江,回环垂五百里,亦尝为盗贼薮。正德中,庐山左湖湓塘贼作乱,指挥臣周宪讨平之。山薮藏慝,繇来旧矣。怀玉。
怀玉山,在广信府玉山县北百四十里,高四百余丈,盘亘饶、信、衢三郡,约三百余里,当吴、楚、闽、越之交,为东南望镇。一名辉山,相传山有异光夜烛也县旧置辉山驿以此。唐贾耽《华夷图》:怀玉山上与云际,势联北斗,又名玉斗山。循山之麓,升降凡十有五里,至大洋坂,地宽广约数百亩,而奇峰峻岭,怪石深池,环列于前后左右,仙灵之窟宅也《志》云:山有龙潭一十八漈,又有二十四奇,曰玉?峰、银尖峰、狮子峰、石牛峰、云盖峰、天门峰、飞泉峰、屏风峰、蟠龙冈、金鸡墩、洗墨池、望香墩、七盘岭、九莲池、誓坡石、浴佛池、彩霞岩、过云洞、连理木、天圣松、金刚岭、石鼓山、罗汉峰、志初岩,俱称绝胜。山之水西出则入于江,东出则入于浙,盖江、浙山水之宗也。李翱《南来录》:自常山至玉山八十里,陆道谓之玉山岭。自玉山至鄱阳七百有十里,顺流谓之高溪。又有三清山,《志》云与怀玉并峙《名胜志》:山高七百余丈,周回二百余里,江、浙之水盖源于此。盖怀玉之支峰而异名者也。
其大川,则有九江、
九江,即大江也,在九江府城北。其上流自湖广兴国州东流入瑞昌县界,又东南流,北岸为湖广黄梅县之新开口镇,东南流六十里而经府城东北之浔阳驿,又六十里为湖口县之彭蠡驿,又东北六十里为彭泽县之龙城驿,又百十里即江南望江县之雷港驿也。亦曰浔阳江,盖大江之随地易名耳。《禹贡》:九江孔殷。又曰:过九江。盖今之洞庭湖,而说者以为在浔阳。司马迁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淮南王安曰:禹凿江而通九路。班固曰:九江在浔阳南,东合大江。应劭曰:江自庐江、浔阳分而为九。郑玄曰:江至浔阳分为九道。郭璞《江赋》:源二分于?居崃,流九派于浔阳。《浔阳地记》:禹疏九江,一乌白江,二?奉江,三乌江,四嘉靡江,五畎江,六源江一作沙源江,七廪江,八堤江,九?江?,一作茵。张须元《缘江图》云:一三里江,二五州江,三嘉靡江,四乌土江,五白蚌江,六白乌江,七?江,八沙提江,九廪江。参差随水短长,或百里,或五十里,始于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洲。张僧监曰:九江,一名白马江,去州五里,是大禹所凿九江,分流三百余里,至桑落洲合流。孔颖达曰:大江分为九江,犹大河分为九河。贾耽曰:江有八洲,与江为九。宋白曰:九江在江州西北二十五里。晁公武曰:九江一水而名九者,犹太湖一湖而名五湖,昭余祁一泽而名九泽耳。又刘歆言:九江者,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湖汉水,即今贡水。郦道元则云:自沔口以下,有湖口水、加湖江水、武口水、乌石水、举水、巴水、希水、蕲水、利水,皆南流注于江,皆可傅合九江之说。宋曾氏云:豫章之川如彭水即今章水、鄱水、淦水之类凡九,合于湖汉,东至彭蠡入江,九江之名,或取诸此。盖传疑久矣。今府治后百余步有庾公楼,其矶石突出江干百许步,为岷れ以下滔滔东流之少驻。自六朝以来,江州常为中流雄镇,得其人守之,未易越浔阳一步也。至于江中洲屿,节节有之,自昔舟行附南岸者,谓之内路;附北岸者,谓之外路。宋晋安王子勋将刘胡自鹊尾见江南繁昌县败还浔阳,于江外夜趋沔口。苍梧王初以黄门郎王奂镇夏口,恐过浔阳为桂阳王休范所劫留,使自太子γ竟去太子γ,见湖广黄梅县。盖即江外趋沔口之路。今江防之设,始自浔阳。盖大江越梁、荆而来,小水附入者益多,波流衍溢,汊港纵横,且东近金陵,风帆易达,故为备不可缓也。赣水、
赣水,亦曰南江。其上流分二源,西出者为章水,东出者为贡水。《志》云:章水出湖广郴州南三十六里之黄岑山,自宜章县流入南安府崇义县界,经聂都山,《汉志》谓之彭水《汉志注》:彭水出豫章南楚县,东入湖汉水。是也。又东经府城南,亦谓之横江,亦谓之横浦。东北流,经南康县城南,亦谓之芙蓉江。又东北经赣州府城西,环城而北,会于贡水。贡水出福建汀州府西六十里新路岭,流入赣州府瑞金县界,经县南,《汉志》谓之湖汉水《汉志注》:湖汉水出雩都县东,至彭泽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又西经会昌县北,谓之湘洪水。又西北达雩都县西,而府东北宁都、石城二县之水,府南安远、龙南、信丰三县之水,又北兴国县之水,皆汇焉。西北流,至府城东,环城而北,会于章水,始名为赣水。汉时,亦谓之领水。淮南王安上书言:越人入中国必下领水,领水之山峻峭,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载食粮下也。亦谓之大庾峤水庾仲初云: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即此。以其自南而北,通谓之南江。梁末,陈霸先起义师讨侯景,军于南康,寻自南江出湓口,会王僧辨之师。又自南康至豫章,其地皆谓之南川。陈初,临川周迪欲自据南川,是也。从赣城北至吉安府万安县,江中有一十八滩,谓之赣石旧《志》:虔州城至万安县凡一百八十里,一云赣石之险凡三百里。五代梁贞明四年,杨吴遣兵击谭全播于赣州,时严可求以厚利募赣石水工,故吴兵奄至城下,虔人始觉。又东北经泰和县,至府城东折而北,绕吉水县城西而东北流,亦谓之吉水。入临江府峡江县界,经县城南,亦谓之峡江。又东北经新淦县城西,又东北经府城南,亦谓之清江。又东历樟树镇,入南昌府丰城县界,经县城西南而至府城西,亦谓之章江。绕城而流广十里,渡江之北,曰石头口。又东北流入于鄱湖北,出九江府湖口县西,而入于江。唐《十道志》:江南大川,一曰赣水,自南昌以南诸郡之水悉流合于赣水,而委输于鄱湖,地势南高而北下,上流之重,恒在南方。故岭峤发难,赣江上下千里之间,皆为战地,振古如兹矣。
鄱阳湖。
鄱阳湖,即彭蠡湖,在南昌府东北一百五十里,饶州府西四十里,南康府城东五里,九江府东南九十里,周回四百五十里,浸四郡之境。《禹贡》:彭蠡既猪。《史记》: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又汉武帝浮江出枞阳,过彭蠡枞阳,见江南桐城县。后亦谓之扬澜左里。晋末,刘裕破卢循于左里,即彭蠡湖口也今南康府都昌县有左里城。《水经注》:赣水总纳十川,同凑一渎,注于彭蠡,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汇注于江。自隋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大业十二年,刘子翊讨鄱阳贼林士弘,战于彭蠡湖,败死。唐《十道志》:彭蠡,江南之大川也。《六典》曰:彭蠡,一名宫亭湖。《图经》:鄱阳湖东至饶州余干县之康郎山,西至新建县之荷陂里,南至进贤县之北山,北至南康府都昌县,其南入南昌界者,则为宫亭湖。《饶州志》:鄱阳湖收江、饶、衢、徽之流,会大江入海,长三百里,阔四十里,中有雁泊小湖,每春涨则与鄱江连接,水缩则黄茅白苇,旷如平野。湖中之山,其最大者,曰康郎山,在湖西南涯。其近湖西北岸者,曰鞋山,曰大孤山。又湖之西北近南昌、南康之界,有狭处,谓之罂子口。明初,陈友谅攻洪都,太祖赴救,至湖口,友谅闻之,解围东出,与我师遇于鄱阳湖之康郎山。友谅屡败,欲退保鞋山。我师先至罂子口,横截湖面,友谅不得出。既又移泊于左蠡,截友谅于湖口。友谅旋败死。猗欤!一统之业,肇于鄱阳一战,较之垓下、昆阳,宁有忝哉?
其重险,则有大庾、
大庾岭,在南安府南二十五里,广东南雄府北六十里,磅礴高耸,为五岭之一。《水经注》云:涟溪山,即大庾岭也。秦始皇三十三年,以谪徒五十万戍五岭,大庾其第一塞之岭。又《秦纪》:秦使屠雎将兵十万守南楚之峤。谓此矣。《广记》:大庾在五岭最东,亦名东峤。《图经》云:山延袤二百里,上有横浦关,秦末赵陀欲据越,移檄告横浦诸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者也。及汉武帝时,吕嘉反,函封汉节至塞上塞上,即谓大庾,使杨仆讨之,出豫章,下横浦。盖逾岭而南也。在秦时谓之塞上,亦名塞岭。汉伐南越时,有监军庾姓者城此,故名大庾。又名为台岭山,以岭上有石如台也。或以形如廪庾,故谓之庾岭。又谓汉庾胜者,本梅?将,为汉守台岭,筑城岭下,因有大庾之名。晋义熙六年,徐道覆以刘裕方北伐南燕,劝卢循乘虚袭建康时循为广州刺史,道覆为始兴相,曰:若裕平齐之后,自将屯豫章,遣诸将帅锐师过岭,恐君不能当也。或谓之南康山。道覆谋为乱,先使人伐船材南康山中。盖岭在南康郡境也。梁太清末,陈霸先为始兴太守,起兵讨侯景,遣其主帅杜僧明顿于岭上,霸先旋发始兴,至大庾。隋开皇十年,番禺黎帅王仲宣反,围广州,遣其党据大庾,立九栅,诏裴矩巡抚岭南,矩至岭,击破之。唐《十道志》:江南名山曰大庾。《张九龄集》云: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志》云:东峤古路,在今安里之游仙径,崎岖荦确,入逾六七里,两山对峙,螺转而上,周围九磴,至顶而下。又逾七里,始平。上有横浦关,此古入关之路。开元四载冬,俾使臣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人始便之。自九龄凿新路后,两壁峭立,中途坦夷。上多植梅,因又名为梅岭一云:本汉初梅?曾将兵至此,故有梅岭之名。白居易云:大庾多梅,南枝既落,北枝始开。是也。僖宗时,黄巢入广南,高骈请帅重兵繇大庾击贼于广州。自五代以后,驿路又复荒远,室庐稀疏,而梅岭之名亦虚张九成谓岭并无梅,盖蓁芜已久也。宋嘉?八年,蔡挺详刑江西,弟抗漕广东,乃商度工用,陶土为甓,各?其境。北路广八尺,长一百零九丈;南路广一丈二尺,长三百一十有五丈,仍复夹道种松,以休行旅,遂成车马之途。又立关于岭,上植柱揭,名梅关,以分江、广之界。章颖诗云:两州南北护梅关,尽日人行石壁间。盖实录也。景炎元年,叛将吕师夔等导蒙古兵度梅岭,败宋军于南雄。二年,蒙古将塔出等复以步卒入大庾,追二王,既而广州复为宋有。蒙古将李恒复以步骑由梅岭袭广州,至清远今广东广州府属县,败宋兵,遂入广州。明初,陆仲亨以赣州之师逾大庾,破韶州。岭诚噤喉要地矣。又《南安志》:大庾岭东北为白猿洞,洞北为梅关,关侧为云封寺,俗名挂角寺,今祠张曲江于其处。祠左有霹雳泉,一名卓锡泉。明张以宁云:庾岭之巅折而东,有一峰甚奇秀,稍下平,为?娥嶂《新修岭路记》:成化十五年,郡守张弼病岭路狭隘,复谋开道,凡巨石之扼路者,火而斧之;流泉之浸路者,沟而分之;土石之积者,剔而平之。螺转之磴,因其高下为级一百二十余,长短参差,务适于平。岭路始为宽平。《舆程志》:南安南行六十里至大庾岭,上有红梅关《郡志》:府至岭二十五里,又五里至南雄府红梅铺,又南行六十里,为南雄府城。岭据南北之咽喉,为战守必争之地。今关有官军戍守,犹秦汉之旧迹也。
湖口。
湖口,在九江府东六十里,今为湖口县。其地上据钟石,傍临大江。彭蠡之水,汇章、贡及群川之流,北注于江,湖口其委输之处也。刘宋时,置湖口戍。齐东昏侯末,萧衍引兵东下,前锋邓元起将至浔阳,江州刺史陈伯之退保湖口。由齐、梁至陈,皆为戍守重地。唐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以其冲要,特置湖口镇。乾符五年,王仙芝余党王重隐陷洪州,江西观察使高湘奔湖口。南唐始立县。盖湖口之缓急,江南之盛衰。江南有事,欲保固江右,则湖口不可以无备也。或曰:湖口,即古之钩圻。《水经注》:赣水历钩圻邸阁下,而后至彭泽。刘宋时,南江运米,皆积于钩圻,是也。今江西之运凡四十余万石,悉自湖口以达于江。所谓粮运资储仰此气息者,非乎?且自皖口溯江西上,则越小孤,径彭泽,不待叩浔阳之城,而直掩湖口,江西已岌岌矣!湖口于九江,又独当东南一面之险也。元至正十二年,星吉复江州,遣别将栅小孤山,自据鄱阳口,缀江西要冲,以图恢复,既而为贼所败。鄱阳,盖即湖口云。
【按】江西地当吴、楚、闽、越之交,险阻既分,形势自弱,安危轻重,常视四方。然规其大略,亦非无事之国也。是故九江雄据上游,水陆形便,足以指顾东西,非特保有湖滨而已。南、赣为南方藩屏,汀、漳、雄、韶诸山会焉,连州跨郡,林谷茂密,盗贼之兴,斯为渊薮,故设重臣临之。岂徒扼闽岭之襟喉哉?抑且临南昌之项背矣!九江、南昌,皆与湖广连壤,而袁州逼近长沙,逋民客户,颇难讥察。自吉安以南,益与郴、桂相比,称岩险焉。饶州东北与新安相错,而广信东通衢、婺,为江浙之门户。其南则路入建宁,又江、闽之津梁也。建昌与闽亦为邻境,而驿骚之患,视广信为稍杀焉。夫庐阜为之山,彭蠡为之泽,襟江带湖,控荆引越,形胜有由来矣!
中国古代阴阳家有邹衍、驺奭、公梼生、公孙发、南公、乘丘子等。其中以邹衍最为著名。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亦是五行的创始人。邹衍的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
都匠符三道 凡欲行符先服都匠符若病人服亦先吞此符 堂以当日书此符安膝下纳一符笔管中书符大有验 凡书三部符及一切符同用上符印印诸符 解秽符十一道 二符皇老角殗行符时先吞之 符纳水中漱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其中心思想为阴阳五行学说,故名。《汉书·艺文志》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阴阳家将古代科学知识和占卜巫术相混杂,他们掌握了自然界变化的一些规律,
论真仙第一 吕曰:「人之生也,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何道可致如此?」 钟曰:「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
玄要篇 仿古二章 元始祖气,朴朴昏昏。元含无朕,始浑无名。混沌一破,太乙吐萌。两仪合德,日月晦明。乾交坤变,坤索乾成。异名同出,一本共根。内外虚实,刚柔平均。阴阳壁理,变化分形。真精真气,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阴阳家的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恐赵足……臣之所恶也,国外冒赵而欲说丹与得,事非……臣也。今奉阳〔君〕……封秦也,任秦也,比燕于赵。令秦与〔兑〕……宋不可信,若我其余徐制事,
阴阳家的创始人是邹衍。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村。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著有《邹子》一书,《永乐大典》等将
《仙经》云:从半夜子时服九九八十一,鹦呜时八八六十四,日出时六六三十六,食时五五二十五,禺中四四一十六。夫前法是世人及旧经相传,妄为习服,虚役岁月,徒履艰辛,功效无成,久而反损。盖由不服元气,
主言第三十九 孔子闲居,曾子侍。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言者甚希矣。于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曾子起曰:敢问:何谓‘主言’?孔子不应。曾子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
学术 先生谓董遵曰: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得天地之理以为性,须是与天地之体同其广大,天地之用同其周流,方做得一个人。若天地间有一物不知、一物处置不得,便与天地不相似矣。 学者须是大其心,葢心
童蒙训卷上 学问当以《孝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得也。既自做得主张,则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矣。 孔子以前,异端未作,虽
穷秀才谴责下人,至鞭扑而极矣。暂行知警,常用则翫,教儿子亦然。 贫人不肯祭祀,不通庆吊,斯贫而不可返者矣。祭祀絶,是与祖宗不相往来;庆吊絶,是与亲友不相往来。名曰独夫,天人不佑。 凡无子而
迹府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 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
吴从善序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
原序 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也,惟宽恕二字能行之。颜子云犯而不校,《书》云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谓也。韩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坛之拜;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
序 《神农书》一卷,相传炎帝神农氏撰。案《汉书.艺文志.农家.神农》二十篇;《兵阴阳家.神农兵法》一篇;《五行家.神农大幽五行》二十六卷;《杂占家.神农敎田相土耕种》十四卷;《经方家.神农黄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