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八十七 江西五

◇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一百一十里,至京师五千五百五十七里。

《禹贡》荆、扬二州之界。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长沙二郡。汉属豫章郡及长沙国。后汉因之。兴平元年,孙策始分豫章立庐陵郡。三国吴宝鼎二年,又分置安成郡分庐陵、长沙郡地置,治平都。晋因之晋庐陵郡属扬州,安成郡属荆州。元康初,俱属江州。宋仍为庐陵、安成二郡。齐、梁因之。隋平陈,郡废,改置吉州治庐陵县。大业初,复曰庐陵郡。唐复曰吉州。天宝初曰庐陵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因之。宋仍曰吉州亦曰庐陵郡。元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元贞初,改吉安路。明洪武元年,改曰吉安府,领县九。今仍旧。

府襟带岭粤,唇齿荆楚,据赣江之上游,为南北之要会。地广物繁,屹为雄郡。明正德中,王守仁以吉安起义,遂平宸濠。盖内出赣石之隘险,外通南昌之声势,于地利为得也。

庐陵县附郭。汉县,属豫章郡。后汉末,孙策于县置庐陵郡。晋后移郡治石阳县属焉。宋以后因之。隋改置吉州。仍治庐陵。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百有三里。

○庐陵城《志》云:汉故县在泰和县北三十里,晋后郡徙治石阳。咸康末,太守孔伦筑郡城,即今治北六十里石阳故城也。石阳,后汉置,属豫章郡。孙吴属庐陵郡。晋末为郡治。宋、齐皆因之。隋改置吉州,又改石阳县为庐陵县。唐初仍旧。永淳初,州人刘智以郡城逼赣水,东通大山,土地湫隘,请徙今治。天?中,始筑城,周二十里有奇。宋开宝中,重加缮治。绍兴三年,增垒浚濠。淳熙十一年,复因旧修葺,有九门。元至正十二年重修,裁损故城,周十三里许。二十四年,城属于明,更筑新城,截东北一隅,比于旧损三之一。东临赣水,三面凿濠。又有子城,在城内西南隅,周仅二里。成化中增修大城,万历中复增筑子城。旧有门三,外城门五。今城周九里有奇。

高昌废县府西五十里。本庐陵县地。三国吴分置高昌县,属庐陵郡。晋初,以庐陵县地省入石阳、高昌二县。宋仍属庐陵郡。齐、梁因之。隋省。又东昌废县,在府南,亦庐陵县地。三国吴置县,属庐陵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入西昌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南平州。八年,州废,县并入泰和县。旧《志》:东昌城在泰和县东北八十里,今为永和镇。镇盖在府南十五里。又?口城,旧《志》在府北七十里,似误。今详见南昌府。

大皋城府南二十里,临赣水。即梁末李迁仕据此以拒陈霸先处。《陈书》: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使召高凉太守冯宝,宝妻洗氏策其必反,既而迁仕果反,遣军主杜平虏将兵入赣石,城鱼梁,以逼南康,霸先使周文育击之。洗氏曰:平虏骁将也,今入赣石,与官军相距,势未得还。迁仕在栅,无能为也,请往袭之。宝从之。迁仕大败,走保宁都。盖是时迁仕与冯宝等皆帅兵援台城,在南康之北,故得以拒霸先也。俗本迁仕在栅,讹栅为州耳。《寰宇记》:大皋城,在泰和县北八十里。《泰和县志》:泰和北三十里抵庐陵县界,又北三十里有大皋渡城,盖以大皋渡名。

○螺山府北十里。南临赣江,宛委如螺,与城南神冈相拱揖,如主宾然,俗呼螺子山。《志》云:神冈山,在城南十里,高三百尺,回环数千步,与螺子对峙,赣江流其下,苍翠相映。○瑞华山,在府北五里,俯瞰大江。相接者曰真君山,峰峦[B18D]で,俯瞰城郭,周围十里,上祀许旌阳,因名。山后有画眉岭,势平衍,长四五里,可以屯兵。又西南为云腾岭,盘折而南,状若龙头,屏障长冈之外。《志》云:岭在府西北三里。又仁山,在府西二里。梁天监五年,高昌仁山获铜剑二,盖梁时此为高昌县地也。府西六里又有天华山,一名凤山,亦高秀,为郡治主山。迤南曰焦冈岭,习溪水经其下。

青原山府东南十五里。山势根盘,外望蔽亏,旁有一径,萦涧而入。中有骆驼峰、鹧鸪岭,势甚乔耸,其东曰方山。又芗城山,在府南四十里,高七十丈,周围百里,接永丰、吉水县界,亦号三县山。中一峰尤奇秀,俗称文笔峰,胡氏世居其下。宋建炎三年,金兵至庐陵,胡铨自芗城团结丁壮入城固守,既而事定,复还芗城,即此。芗,亦作香。○东门山,在府东南百里,宋景定中,邹凤集众保此,树栅架梁以拒蒙古,乡人依以免患。

龙须山府西四十里。峰峦??律,绝顶有泉。《志》云:府西南五十余里,有武华山,一名鸦髻山,双峰峻绝,高入云汉。其西则群峰森列,环绕如城。前有香炉峰,顶平旷,可容千人。山径蹊仄险隘。宋、元间,乡人尝保此,曰枫子寨。近时民多避难其中,为贼所袭,死者甚众。又玉城山,在府西七十里,山峻极,而上平坦,泉石甚胜,亦宋、元时乡人避乱处。

方石岭府南百里。层峦叠嶂,石崖峭耸。宋景炎二年,文天祥自永丰引军还兴国,蒙古将李恒追之,及于方石岭,天祥败绩。岭之南有统制石,相传天祥统制巩信,亦自永丰溃还至此,为李恒所追及,信短兵接战,力不及,死之,石因以名。又廖冈岭,在府西南六十里,盘旋回合,一名曲山。唐会昌中,有廖仙姑者隐此,亦名廖仙冈。○金竹峰,在府北六十里,高约三百丈,周三十七里,两峰相峙如竹,因名。其西一山,高二百丈,周十五里,顶有巨石如笋,名石笋峰。又西为斗门峰,周二十余里。《志》云:府东南百二十里有文笔峰,文天祥居其下,因自号曰文山。

赤石洞在府西南。《志》云:吉州有赤石洞,唐末彭氏据为巢穴。朱梁开平四年,时吉州已为淮南所有,水军使敖骈围前吉州刺史彭?之弟?于此。楚军救?,虏骈以归。○虎口石,《志》云:在府北百三十里,石临赣水,高三丈,上一穴,状如虎口。梁侯景之乱,交州刺史陈霸先将兵三万越海赴难,景将立栅邀之,霸先以舟排栅,而潜军出其不意,败之,即在此。

○赣江在府城东。自赣州府北流,经万安县折而东六十里逾泰和县,东北流八十里达郡城东。又四十里经吉水县界为吉水,又东北入临江府之峡江县而为清江。《志》云:城东江中有白鹭洲,长五六里,虽甚涨而洲不没。

神冈山水在府城西南。源有二:一出袁州府萍乡县界泸潇山,流百八十里至安福县,又东北流八十里,与永新水合;一自永宁县奖山、鹅岭二水通永新江,其间有永新县之抱陂等水、泰和之ッ水等水、安福之泸水诸水皆汇流而合大江。○永新水,在府南,源出永新县界,流入境,至章家渡,安福水自安福县流入焉,即泸水也。又东流四十里至府南十五里大皋渡而入赣江。

习溪水在府城南。源出吉塘渡,由焦冈岭东合众流,至城南,贯串城市,名长涝水,东北入大江,此为绕城南之水。又螺湖水,在城东北,自府西五里冈泠水坑发源,曲折流径云腾岭下,与沸泉合流,北折而东,有螺湖水流入焉,注于大江,此绕城西之水也。○横石水,在府西北。有二源,一出吉水县界,一出府北之大湾,流合清湖诸水,合流至三江口,横入大江。又府西六十里有井冈水,自安福县界流入,经洋江口入大江。府西七十里又有安塘水,东流数十里,曲折入三江口,以达大江。又明德水,在府南,自永丰县界流入境,有王江等水流合焉,注于大江。○井冈镇府西六十里。有巡司,元至正中置。明因之。又敖城巡司,在府西八十里。相传孙叔敖故居,误也。路出永新县,旧设巡司。近时贼从湖南犯境,道出此。又富田巡司,在府南八十里,旧有富田寨,在今府西。宋绍兴九年,移寨于此,寻改巡司。《志》云:府境自方石岭而南,连亘百里,崇山峻岭,向为闽人团聚,往往恃险负隅,富田其控制处也。

走马塍寨在府南方山之麓。宋隆兴二年,以境内多盗,奏置今寨,寻升为巡司,后废。又府南九十里有黄茅峡隘,界接永新县,险僻多盗,宋置把截所于此。○九里岭隘,在府西七十里,山长九里,因名。其地平旷,近时尝为营垒处。又斗塘隘,在府北九十里,地界安福、吉水,兼通袁州府及新喻县,置隘于此以扼奸民转徙。又银塘岭隘,在府北百二十里,四山峭拔,路通一线,与袁州府分宜县接界。明崇祯七年,流寇犯境,官军置营于此以御之。螺川驿府城南三里赣江滨。螺川递运所亦置于此。《志》云:府西六里,旧有桐山驿,南五十里有县潭驿,今皆废。○永和镇,在府南十五里,即废东昌县,为商民环聚处,有上中下三市。元置郡税司于此。明初为税课局,正德间革,后仍设税官而无定署。

泰和县府南八十里。东南至赣州府兴国县百五十二里,西至龙泉县百八十里。汉庐陵县地。三国吴析置西昌县,属庐陵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属吉州。开皇十一年,改曰泰和县。唐武德五年,置南平州治焉。八年,州废,仍属吉州,曰太和县。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太和州。明复曰泰和县。今编户二百六十里。○西昌城县西三里。孙吴时县治此,晋宋因之。梁大宝三年,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进顿西昌,是也。隋曰泰和县,一云初改安丰,后改今名,并移今治。《郡志》:唐贞元三年,县始移今所,城周五里。宋太平兴国三年,重修。元大德三年,复修筑。明洪武初,因旧城营葺,后废。正德六年重筑,又筑土城于西北郭外,寻复倾圮。十五年,?砌完固。嘉靖以后,相继营治。今城周四里。

白石城县南五里隔江。梁大宝初,陈霸先自岭南引军讨侯景,高州刺史李迁仕拒霸先,霸先遣其将杜僧明等筑城白石拒之。迁仕亦筑城相对,既而僧明生擒迁仕。今两城旧基尚存,东谓之石城,西谓之高城。《志》云:白石城,又谓之白下。今城东门外有白下驿,自隋唐至今不改。又东昌城,旧《志》:在县东北八十里。今见庐陵县。○府山城,在县南四十里,《图经》云:陈置县,隋废。

○武山县西三十里。一名新山。周回六十里,傍出一峰,最高曰武婆冈,相传有武母修真于此。其余岩洞泉石,类皆奇胜。又金华山,在县西十五里,自武山发脉,蜿蜒高耸。○傅担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极高峻,路甚隘仄,攀援转置而后可度。其西南又有石笋峰,尤峻拔。又有九龙潭及玉溪泉,泉凡四十八窍,至岩前复合为一,亦名六八泉。县西五十里又有潮山,峰峦岩洞,名胜不一。又高湖山,在县西六十里,峻绝奇耸,顶有盘石,其平如砥,非缘石扪萝不可到。

王山县东八十里。峻拔奇秀,旁一峰,尤尖耸,周回百余里。旧名义山。晋永嘉中,有王子瑶者得仙于此,因改今名。唐贞观初,匡智者亦修炼山中,复名匡山。又三顾山,在县南五十里,正当县治,三峰卓立,屹然相顾。下有洗马池,相传为郭子仪遗迹。其相近者曰双凤山,两峰相连,秀拔如凤。○蟠龙山,在县北三十三里,山势宛转,如龙盘然。又禾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山势高峻,径路险?厄,过者必攀援而后得达。其相近有清水岩,中宽广,可容数百人,深不可测。下有石穴,亦可容百余人,有泉自岩注入石穴中。

阆川岭县南八十里。两旁列峰十一,广袤三十余里。又蕉坑岭,在县南五十里,自三顾山发脉,周回七里。又城头岭,在县西四十里,上有狮子寨,下有蛟潭。又十龙岩,在县南四十里,空洞可容百余人,中有十龙井。又清水岩,在县西北五十里,广容数百人,有泉自岩麓注入石穴。○天柱冈,在县南二十里,屹若天柱,亦正当县治。又县西十里有牛吼石,赣江自黄公滩来,皆平坦,经此石则险悍,声如群牛之吼,因名。

○赣江在县城南。自万安县折而东流,凡六十里,逾县境,东北流八十里,入庐陵县界,而至府城南。《舆程记》:自府治南溯流百二十里,至陶金驿,又百六十里而至浩溪驿,皆县境之江道也。水流澄澈,故县有澄江之名。江中有洲,曰龙洲,在县治南。县东二里又有金鱼洲,状若游鱼。

云亭江在县南。一名缯水。源出赣州府兴国县界,自梁口西北流百里,至县境珠林口,入于赣江。又仙槎江,在县东南,自兴国县界小窑岭,亦西北流合大蓬江、仁善江等水而入赣江。又牛吼江,在县西南,亦曰牛吼水,出永新县拔铁山,东北流合清江,蜀水、禾溪水、上横江水,俱由县境入于赣江。

禾水县西五十里。源出禾山,亦名旱禾江,萦流合永新江,又合安福江,至庐陵县界,合神冈山水。又蜀水,在县东,与禾水合,水势湍急,奔泻如蜀江三峡,因名。○秀溪,在县城西,又西里许曰文溪,相对者曰武溪,下流俱注于赣江。○旱禾镇县西五十里。亦曰旱禾市。有巡司,元至正中置,明洪武十四年革,十五年复故。又花石潭巡司,在县东南四十里。○白羊坳?厄,在县东南,与兴国县接界,山箐蓊蔚,迂径羊肠,为闽广盗贼出没之冲。明嘉靖四十年,广寇直抵县之上模、冠朝诸处,官兵与战,败绩。万历十六年,与白羊坳之三丫左右创两堡,设官兵戍守。

浩溪驿县西南四十里。又淘金驿,在县东北四十里。皆滨江水驿也。又县城东旧有白下驿,今废。

吉水县府北四十里。北至临江府峡江县百十里,东南至永丰县九十里,西南至安福县百三十里。汉庐陵县地。三国吴析置吉阳县,仍属庐陵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入庐陵县。唐因之。宋雍熙元年,析置吉水县,属吉州。元元贞初,升为吉水州。明初复为县。今编户四百三十二里。○吉阳故城县东北百二十里。孙吴置县治此,以在吉水之阳而名。隋省。宋白曰:隋开皇十年,省县入庐陵。大业中,分庐陵水东十一乡为吉水县。唐初仍废。南唐时为吉水场。保大八年,升为县。胡氏曰:宋白误也。县盖宋置于今治,筑城,周四里,后废。明正德六年,始筑城,?以砖石,寻圮于淫潦,修复未既,赣水涨溢,复毁。十六年重筑,包以砖石,完固逾旧。后屡经修缮。今城周六里有奇。《志》云:县东北二十里有石阳废县,今见庐陵故城。

○东山县东二十里。绵亘二百余里。刘智请移郡,谓东通大山,即此。上有田可耕,茶药可采,山之阳有瀑布,悬流凡数百丈。其相近有中华山,一峰秀出,如悬钟然。○凤山,在县东五里。山半有凤凰岩,瀑布自岩而下,达于文江。又甘露山,在县东二里,旧名虎丘山。宋绍兴初,甘露降其上,因名。

西山县西南八十里。重冈叠?,若屏障然。其间一峰尖秀,曰望火楼。下有溪,东流为朗溪。《志》云:县南八十里有穹岭,与西山对峙,亦曰东山。群山连亘,独此岭拔出,如卓笔然。又方山,在县南百十里,广袤数十里,山势回复,中宽平,有斜径穿山腰而入。○南山,在县北六十里,山甚高秀,下有深谷。《郡志》:县东二百六十里有东固山,周四百余里,嵬然高耸,为县之东镇。

王岭县北九十里。绝顶石壁,高数十丈,下有小岩,高五六尺。相传五季时彭?作乱,尝置寨于此。其旁小山曰张钦寨。钦,杨吴将也。寨即与彭?对垒处。又有相公坪,与寨相近,彭?作乱,置保寨于上,可容数万人,仓库之迹犹存。又范萧岭,在王岭侧,数峰矗立,涧水旁流,以范、萧二仙名。○白富岭,在县北九十里,有泉自巅出,悬流不竭。旁有巨石,高数十丈。《志》云:县东二里有盐仓岭,岭上宽平。南唐时运盐贮岭上,以给民,后废。

午冈峰县西十五里。一名斗峰,五冈连延,一峰独高。又三凹峰,在县西北七十里。上凹山石壁立,石尝有光,俗名石镜。中凹为南北往来通衢。下凹稍高,临赤石潭,下有黄云冈。○黎洞,在县东五里黎王寨下。洞中皆良田,溪水最清。又神洞,在县南五里,一径如线,依山俯涧,略可容足,不百步即宽平,中有田百亩,甚肥沃。两山含翠,峰高入云。又有鹧鸪洞,在县西北五十里,四面环山,中分南洞、西洞,有田数百亩。南唐时,盗吴申先据此。今其地犹有马家营田,鼓楼洲。

○吉文水县东北十里,即赣江也。《志》云:十八滩水自泰和而下,经府城,又东北四十五里,注县西南之墨潭,为吉文水,与永丰江之水横出者合。有清湖洲横亘江中,委蛇缭绕,状若吉字,故滩曰吉阳,县曰吉水。又曰文字水,又曰文江。今县之北门亦曰文江门,县治盖在赣江之东。王象之所云割庐陵水东十一乡置县,是也。○永丰水,在县城南,即恩江下流也。自永丰县流入界,其间有麻江、黄竹渡、摇步、永宁、龙门、永丰乡、白水、阳丰、庐陵峡、乌江诸水,皆会流而入赣江。又明德水,亦在县南,出永丰县界,西北流为义昌水,又西北至萧泷,下流与庐陵县王江合而入赣江。《志》云:萧泷,亦曰泷江,在县南三十里。南溪水出县西北五十里朝元山,东流二十里为罗陂,经柘溪,又五里出柘口江入赣水。又同江水,亦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袁州府分宜县,其间有枫子江、柿陂河、胡石水,皆会流入于赣江。○张家渡水,在县东南。其水西北流,有卢江、河口、分陂、幽溪、皂江、义昌、王江、明德、萧泷诸水,皆分流交会而入赣江。又卢江水,亦在县南。《志》云:源出永丰县界,合上卢、中卢之水,西流为卢原,又西北流为卢陂,灌田数万顷,又北流入义昌水。鉴湖县东二里。《志》云:县北四十里有石牛潭,为墨潭之下流,每江水暴涨,见石牛浮水上。又北即玄潭也,亦曰悬潭,相传古有蛟龙为害,行舟者凿山为路避之,今有铁柱镇焉。○柿陂,在县西北八十里,源出分宜县,溉田千顷。宋绍兴中,县令吴明卓修复。

○白沙镇县北三十里。有巡司,元置,今移于县西三曲滩上。又白沙驿,旧亦在县北三十里。明万历中,移于城北。《志》云:县北三十里,有玄潭公馆。

永丰县府东百三十里。东至抚州府乐安县百二十里,北至临江府新淦县百四十里。汉庐陵县地。三国吴析置阳成县。晋太康初,改为阳丰县,仍属庐陵郡。宋、齐、梁因之。隋并入庐陵县。唐为吉水县地。宋至和元年,割吉水之报恩镇置永丰县,属吉州。绍兴七年,始筑土城,元废。明弘治初,因故址新筑。正德七年,为贼所毁,复修筑,寻圮于水。嘉靖三年增修,自是屡经葺治。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六里。

○严城县东十五里。相传唐末有严将军者屯兵于此,因名。又县南三十里圣岭上有土城,相传五代时神人所筑,周围数里。宋绍兴中,乡人避寇其中,多所全活。《志》云:县西六十里有阳城,相传县初治此。○?山县北三十里。五峰环列,森然如圆廪。又鸡笼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四面平畴,一峰中峙,比众山独高。又有郭山,在县东八十里,接乐安、新淦两县界,栈道崎岖,行七八里地始坦平,有良田数百顷。《志》云:县东北七十里有龟陂山,回复连亘,抵宜黄、乐安县界。

王岭山县西三十里,西接吉水县界,北接新淦县界。山高四十余里。○五胜山,在县南十里,五峰高耸,山麓有石龟,水流其下。又沙山,在县南百六十里,高数百丈,峰峦耸秀,上多沙石,因名。相近有石门山,以大石对峙而名,广二十余里,上有良田数十顷,居民千余家。《志》云:县南百五十里有蜈蚣山,高三百余仞,抵兴国县界,断续横亘,宛若蜈蚣。又凤凰山,亦在县南百六十里,有泷冈,宋欧阳修葬父处也。一名案山,山傍即沙溪市。

圣岭县南三十里。上有井,深广数丈,前有峰,曰仙人台,土城在焉。又石空岭,在县南百十里,形如覆斗,内空阔,容二三百人,上有古寨场。○九曲岭,在县南二百里,连属九曲,上有九峰。相近有竹篙岭,高数百丈,绵延四十里,东抵宁都界,西抵兴国界,上有路通汀州。《图说》:县南有油洞山、中邦山,与竹篙岭、观音岭皆界连兴国、宁都,层峦深洞,林木阴翳,至为险僻。又有石榴花岭,在县南百里,亦东抵宁都,南抵兴国县界。《志》云:县西三十里有酆岭,盘屈十有八凹。又西十里为白富岭,一名白露岭,三峰连属,高数百丈。

慵岭县南二百里。岭路崎岖,登陟甚艰。相近有高霄岭,极高耸。谚云:高霄慵隔,去天三尺。又有打鼓岭,与兴国县接境。宋建炎间,两县人击鼓集众御寇于此。《志》云:县南七十里有龙堂岭。宋建炎二年,草寇侵掠,居民屯聚以御之,今故寨尚存。○折陂岭,在县西南百十五里,三山相连,延袤数十里。又双岭,在县南百八十里,高数十丈,两峰对峙,峰峦层耸如塔。《郡志》:县东六十里有大盘岭,岭面宽平可耕,人多种木蓝,亦名蓝田岭。又北岭,在县东八十里,接乐安县界。县东北五十里又有白岭,北接新淦县界,为往来通道。又张湖冈,在县南百里,上有古寨。○恩江在县治南。亦曰永丰水。源出乐安县及宁都、兴国三县界,汇流经此,又西合麻江诸小水而入吉水县界,下流入于赣江。○永丰乡水,在县南,出兴国县境,北流经县界,入于恩江。又明德乡水,亦出兴国县境,流经县南,西北入吉水县界。

○沙溪镇县南百六十里,近凤凰山。旧有沙溪寨,亦为沙溪市。明初为沙溪巡司。又枧田巡司,在县东十三都,本枧田寨,明初改巡司,万历中废。又有层山巡司,在县南百二十里,县南二百余里又有表湖巡司,皆明初置,为戍守处。○金牛寨,在县南二百四十里。其地有吴公山,与兴国县接界。

南源坳县西北三十里,路出峡江县。又西有黄源坳,去县亦三十里。《志》云:县东北有枧田、盘岭、猪婆等坳,路通新淦、乐安二县。东南有都溪、小岭诸坳,路通乐安县,有事时为戍守处。

安福县府西百二十里。西至湖广攸县三百十里,西南至永新县百五十里,北至袁州府分宜县二百里。汉安平、安成二县地,分属豫章、长沙二郡。后汉改安平县曰平都。兴平中,改属庐陵郡。三国吴宝鼎二年,分置安成郡治焉。晋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改平都曰安成县,属吉州。开皇十八年,又改曰安复县。唐武德五年,置颖州治此。七年,州废,仍属吉州,寻改县曰安福。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安福州。明初,复为县。《城邑考》:县城晋永康中所筑,唐因之。宋祥符中增修。元至正十五年亦尝缮治,二十四年归于明。洪武七年增筑,嘉靖、万历间亦尝营治。今城周五里,编户二百三十四里。

○安平故城县东南六十里,枕王江口。《志》云:县本秦置,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永元八年,改曰平都。三国吴始移县于今治,并置安成郡治焉。今县治南百步有平都废县址。隋曰安成县,又曰安复县,县名虽更,而治不改。《舆地志》:晋永康初,朱居为安成太守,筑郡城,阔八里,辟八门,中有双阙,高数丈云。

安成故城县西五十里。汉县,属长沙国。《安成旧记》:张普封安成侯,国于此,筑城居之。相传汉县理西乡,即普侯国也。吴于东乡置郡,县亦移焉。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复。刘宋仍属安成郡,齐、梁因之。隋平陈,省安复入平都,旋改平都曰安成,又为安复,仍旧名也。《寰宇记》:县东六十七里有安成故城,即汉安成侯张普所理。似误。或曰孙吴所置东乡城也。○亭符城,在县南八十里。又禾出符城,在县南百里,建置未详。

○蒙冈山县东一里。多林木,城中望之,郁然森秀。县北二里又有北华山,亦秀耸。○罾石山,在县东十五里,临江有山,轮?特起,状若渔罾。傍有石榴峰,俯瞰江下,有潭深不可测。相接者又有东阳峰,磅礴高耸,四面各异。西有石屋,北向砑然,中空可坐百余人。其南曰白云峰,亦曰白马峰,亦峭峻,下有泉,流入东湖。

新茨山县西五十里。汉末豫章太守贾萌与安成侯张普约,共起兵诛莽,普背约,诣莽自陈。萌恶其反覆,遂先伐普,战于新茨之野,即此。《志》云:县西南二十五里有西山,林壑幽险,有溪出两山间。○卢萧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周五百里,以卢、萧二道士得仙于此而名。或云萧、泸二水发源于此,分南北流,因名也。又蹲山,在县西南百四十里,与永新县禾山相接,亘数百里,若兽蹲踞,相传上有风窟。

武功山县西百里,根盘八百余里,跨袁、吉二郡境,亦接长沙府界。峰峦峻拔,旁有瀑布,悬流甚长。相传葛玄炼丹处,一名葛仙峰,上有仙翁坛。《志》云:山本名武公,昔有武姓者隐此,后更今名。高逾三十里,中夜登顶,可观日出,其最高处曰雷岩,延袤亦数十里。唐初林士弘走保安成山洞,即武功山中矣。又高峰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径峭险,人罕遍历,上有龙潭三所。○?湖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雁峰、白鹤、仙人等峰,景物皆幽绝。

游岭县北四十里。本名牛岭。旧《记》:安福居其阳,袁州居其阴,旧有群牛经此,山遂成小径,北往袁州者,多由此道。《寰宇记》:县南有长岭,产石墨,可种火,为不灰石。又有西云岭,下瞰平畴,殊足骋目。县北又有葛岭,其地亦名葛洲,水曰葛水。《志》云:岭,一名九峰岭,又名美仙峰。○愁猿岭,在县西百二十里。崎岖险峻,行旅艰苦,故岭曰愁猿,凹曰怯马。又石廊洞,在县西百三十里,洞门广丈余,中可容千人者数处,涧水从中流出,溉田数百顷,洞口奇石墙立如廊,因名。又五里冈,在县南五里,绵亘蜿蜒,若龙蟠然。○泸水在县城北。发源卢萧山,东流与王江合,又东会泰和县之禾水而入赣江,亦谓之卢溪。又王江水,在县东南,源出县南陈、会二山,东流与卢水合,共汇为龙陂。相传吴主孙皓伐木造宫室,顺流而下,沉于此。宋元嘉十六年,木忽浮起,壅沙成洲。《志》云:龙陂,在县东南百余里。

阎水出县东三十里之阎岭,东流入王江口。《志》云:王江口在县东南六十里。又更生水,出县南百五十里,更生山流出青山口,会于王江。又毛停水,在县东北七十里,流合卢水。○义川水,在县西,一名南溪水,源出袁州府萍乡县。又湖广攸县水,亦流合焉,达永新县界,下流合禾水,会流庐陵县神冈山下。水奔涌,善溃决,岁啮民田无算。明天顺间,乡人刘岳常损赀凿石数十里,通舟楫,驯不为害,因名曰义川。

东湖县东南十五里。《舆地志》:湖有石窟,容百人,其鱼味甘如蜜,一名蜜湖。又天晓湖,在县西,湖阔百余丈,大旱不涸。○寅陂,在县西四十里,横截卢水,下流绕于县前。宋王廷?云:陂溉田万三千亩,岁久湮塞。治平初,令黄中庸、丞赵师日始浚溪港,筑堤阏水,灌溉如故,至今民享其利。

○黄茆镇县南七十里。有巡司,明万历三年徙于县西时砻旧址,以防草寇猖獗。又罗塘巡司,在县西百八十里,地名时砻。嘉靖中移于杨宅。万历间移于江背。其地皆在县西。《郡志》:杨宅界吴楚僻徼,山寇时煽,地广远,阻声教,自宋以来,立镇置官抚治之,名武定围。明嘉靖中平贼,彭正以郡司马驻札镇守,寻革,今府馆在焉。

龙泉县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至万安县七十五里,西南至湖广桂东县百九十里,南至南安府南康县二百八十五里,北至永新县二百三十里。亦汉庐陵县地。三国吴置新兴县,属庐陵郡。晋太康元年,改遂兴县。宋初省,寻复置。齐仍属庐陵郡。崔恭祖以平王敬则功,封遂兴男,是也。隋省入太和县。唐因之。五代时,杨吴析置龙泉场,南唐保大中,升为县。一云宋建隆初,南唐置县。宣和三年,改曰泉江。绍兴初,复曰龙泉,属吉州。今编户六十三里。

○龙泉旧城县南二十里。《志》云:县本唐太和初龙泉乡之什善镇,淮南析龙泉、遂兴、光化、和蜀四乡置场,仍曰龙泉,以为采木之区。其地水源周匝八百里,寻升为县。宋明道三年,徙今治,于水北筑土城,周三里。嘉熙元年,增筑,周五里。淳?二年,始?城凿濠。元末湖南寇周时中据县,亦尝修筑。明洪武七年,复增葺。景泰五年以后,屡经营缮。今城周十三里有奇。

牛羊城在县西北三里。古山寨。宋建炎四年,寇丘权犯县,令赵迪之筑城御却之。亦曰牛羊寨。又蒋公城,在县西。《志》云:在右溪西陂阜上,城濠犹存,车轨之路错出,相传昔蒋姓者所筑。○金山县治西一里。又有银山,在治东一里。二山夹峙,上各有塔,俗以为象龙之双角。又钱塘山,在县东南六里,山壤沃衍,路出南康。又东南四里有玉泉山,出泉洁白如玉。《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泉涌山,广数十里,泉出激为陂,凡数十丈,谓之卢陂。○马山,在县东南,状若奔马。其西一峰,悬崖特出,如马首。宋时置寨其上,下有龙潭。

石舍山县西百五十里,延袤数百里,跨永新及湖广之桂阳、茶陵二州界。一名万羊山。《郴志》:石舍山接吉州泰和县界,有石室,因名舍,或以为石令山也。东有小溪,即石溪水之源。又西龙山,在县西二十里,顶有风穴。○罗家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地名罗团,西接上犹县界,广数十里,高数百仞。昔有罗姓居其下。又萧家山,在县西北百余里,广数十里,草木丛茂,昔有萧姓居此。

峨岭县西四十里。势插层霄,有飞云洞,萦回二三里。又有集云峰、石人峰、及仙鹅池诸胜。又蓬莱岭,在县北五十里,上有石岩、石笋。《志》云:县南十五里有黄土岭,峻峭回环,土色皆黄,由麓至巅,九折而上。又县东南二十里曰鸦髻岭,一山两峰,状如双髻。或谓之石牛岭,高可百仞,两山相望,如大小石牛云。○莲花峰,在县南十五里,层峦突出,状如芙蕖,与县治相对。县东南三十余里又有巾子峰,顶尖而秀,高数百仞,亦曰巾子石。

山都坳县西十五里。地当通衢,山石险?。又县西南八十里有乌坳山,极高峻,路出桂阳县西南百里。又有蓼坳,亦出桂阳境,冬月诸山重雾晦暝,独坳内一隙明朗,北人趋南者率萃于此。又赤坳,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路出永新县。○焦源坳,在县东三十里,为南康间道。又迷魂坳,在县东南九十里,跨万安县境,自麓至岭可五六里,四顾茫然,亦曰迷云。

○遂水在县治南。源出左右二溪,历八十四滩,入于赣江。《志》云:左溪有二源,一出湖广郴州桂阳堀渡,一出南安府上犹县之大林,至南江口而合,经西庄税之西,与右溪会。右溪之源,出湖广茶陵州界之?阳,经双溪坑,至西溪口,由渡口而东,会左溪,而同注于赣江。

鹅鸭洲县西十里。县有南澳陂及塔岭泷二水,洲当二水合流之中央,下流合遂水而入赣江。○禾源镇旧在县西北四十里。旁多小径,委曲数十里,为南康、上犹、桂阳诸县之间道。有巡司,元至正二十一年置。明洪武初,移置于县南之二十五都,地名左安,司仍旧名。又秀洲巡司,在县东北三十三都,地名金田。《志》云:旧置于秀洲,亦洪武初徙置于此,而名仍旧。又北乡巡司,在县西二十九都,旧为寨。元至大五年改置巡司,明因之。又有牛王寨,在县西北,旧皆为戍守处。

龙庵隘县西五十五里。《志》云:自?厄而西八十里至燕塘隘,百里抵郴州桂东界口,多崇山峻岭,以北乡巡司为中制。县南百里为明坑隘,自?厄而北,有白云、庐阳二隘,黄土、猫儿二关可相联络,而控制则在禾源巡司。

万安县府南百八十里。东至赣州府兴国县二百三十里,南至赣州府二百三十五里,西南至南安府南康县二百七十里,北至泰和县百里。唐太和县地。五代末,为龙泉县之万安镇。宋熙宁四年,始割太和、龙泉、赣三县地益之,升为万安县,属吉州,筑城,周不及一里。元初废。至正十九年,复筑土城,周三里。二十三年时,城属伪汉,改筑而狭其半。明初复增筑,周亦一里有奇,濠长二里,寻皆毁废。正德五年,闽广贼起,县被残破。明年,始筑城,自是屡经修治,周不及四里。编户九十八里。

○遂兴城县西北十五里。吴立新兴县,晋太康初改曰遂兴,以当遂水口而名。隋省。今为龙泉江口之金城。○鱼梁城,在县南十里。梁大宝元年,陈霸先起义兵讨侯景,军南康。高州刺史李迁仕作乱,据大皋渡,遣将杜平虏入赣石,城鱼梁,以逼南康。霸先遣周文育击走之,据其城。今俗呼为城头。《志》云:城近龙溪,临惶恐滩。○芙蓉山县西五里隔江。山形秀丽,超出众山。又马头山,在县西渡江五里,山势独耸,层叠相连,如马首然。○朝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临大江。山势耸秀,诸峰环拱,若朝仰之状。又五马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五峰相连,状如五马。

龙头山县东二十里。高数百丈,周围十里,形如几案,一名案山。上有仙坛岭及龙峡。又有仙圣、罗汉二岩,龙溪水出其左,西入赣江。又蕉源山,在县东四十里,山形尖峭,林木森茂,产铁,一名东溪山。其相接者曰乾溪山,亦高峻,有百丈峰,峰下有潭。又职源山,亦与东溪山相接,绵亘数百里,水流其下,产铁。宋置炉冶纳课,久废。○卢山,在县东五十里,高百余丈,诸峰环列如屏,下有水,源出城江口。又西平山,在县东八十里,东抵兴国,北跨泰和县界,上有故巡简寨。《志》云:山?岩悬峭,惟西南平坦,梁水出焉,下流入于赣江。又西平山,相近有黄塘岩,岩甚空阔,下有蛟穴,泉涌不竭,溉田万顷。

金牛山县南六十里。东瞰大江,中有石如牛,因名。○三峰岭,在县西六十里。有三峰耸秀相连。

○赣江县城西南。自赣县界北流抵城下,凡百二十里。其间有滩,曰昆仑、曰武朔、曰昌邦、曰小蓼、曰大蓼、曰绵津、曰晓、曰漂神、曰皇恐,凡九滩。又折而东北流,入泰和县界,水性湍险,皇恐滩尤甚。本名黄公滩,后讹为皇恐也。今滩在县治西。宋赵?为虔州守,尝疏凿此滩。或云东坡南迁,始讹黄公为皇恐也。又《陈书》赣水有二十四滩,今止有十八滩,其九滩详赣县。

皂口江县南六十里。源出赣县界三龙山,径上造、下造,流入赣江。宋建炎初,隆?太后避兵,南指章赣,金人蹑其后,追至造口,不及而还。造口,即皂口也。《志》云:皂口有金船岭,为往来必由之道。○梁口江,在县南八十里,源出西平山,西南流,入于赣江。又有清水,在县东十五里,源出龙头山,亦西入赣江。

韶江县西北三十里。《志》云:县西四十里有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乐处,韶水出焉,东流会黄鹄水,入于赣江。又上横江水,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龙泉县境之潭溪,经泰和县,合牛吼江,入于赣江。又城江水,亦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龙泉县之蕉源,流合卢源溪,经两江口,又东会麻叙溪水,入于赣江。

梅陂在县西北。《纪胜》云:和蜀镇有天井湖,今谓之梅陂,阔三百余顷,旧隶龙泉。宋何嗣昌为宰,疏蜀江水,伐石立趾,以捍啮堤之害,百姓至今利赖之。

○皂口镇县西南六十里。有巡司。又县北六十里有滩头巡司。俱明洪武三年置。○朝山隘,在县西南朝山下,背负峻岭,俯瞰大江,为往来?厄塞。又五里龙隘,在县南,两山壁立,一线中通,最为险阻。县东南又有保安隘,与兴国县接界,逼近蕉源,斜径回伏,盗贼易于出没。又有铁山、龙桥、莲花三寨,俱在县南。《志》云:万安之患,惟赣诸洞为甚。明正德五年,知县桑翘乃即险要立朝山、保安、铁山、龙桥、莲花五寨,周以垣墙,集民兵戍守,自是寇警益少。又《县志》云:县治北滨江有万安守备府,为江西三大营之一,九县民兵,三所官军俱隶焉,后渐分析,营兵益弱矣。

五云驿在县城西南滨江。相近又有五云递运所。《志》云:江滨有云洲,亦曰五云洲,驿因以名。一云洲在县北之江浒。又造口驿,与造口巡司相近。《舆程记》:自五云驿而南八十里至造口驿,又百里而历赣州府之攸镇驿,皆溯江之道也。

永新县府西二百里。西至湖广茶陵州二百二十里,南至龙泉县二百三十里,东北至安福县百五十里。汉安平县地。三国吴宝鼎三年,析置永新县,属安成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县省入泰和。唐武德五年,复置县,属南平州。八年,州废,县复并入太和。显庆二年,复分置县,属吉州。宋因之。《宋志》:至和初,析吉水县地置。似误。元元贞初,升为永新州。明初,复为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百八十四里。

○永新故城县西三十五里。孙吴置县治此,后废置不一。唐显庆三年移于今所,兼筑土城,周不及一里。宋嘉熙元年,始加?治,周五里有奇。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有其地,伪相周安据此,亦修葺焉。明洪武二年增修,万历二十七年复缮筑,周围一如旧制。

广兴城县西北百八十里。晋太康初置广兴县,属安成郡。陈永定二年,以安成所部广兴六洞置安乐郡。隋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南平州。八年,州废,县并入太和。《志》云:县西二十里有南平故城,即唐初南平州治也。

○义山县东南二十里。峰峦攒簇,如长幼之有序,因名。一名永新山。《纪胜》云:永新山三峰相顾,势若龙回,本名龙头山。天宝六载,改曰永新。其山周回三百里,远峰去县九十里,即泰和王山也;近峰去县二十里,即义山也。山重嶂起伏如飞凤者,曰南华山,相传匡智栖化其中,今多遗迹。《志》云:义山北有双巽峰,西北去县十五里,两峰并耸;南有文笔峰,一名丙峰,去县六十里,屹立圆锐。又山上有荛湖及屏障诸峰,下有聪明泉,绵亘广远,西交郴、广,南控虔、吉,真巨嶂也。○东华山,在县城东,临溪林木秀美,俯映深潭,为近郊之胜。《志》云:县东有炽山,周回三百余里,接泰和县界。秋山县西北四十里。一名禾山。上有七十一峰,连跨五百里,奇峰累累,与衡、潭相接。山巅平袤,相传曾产嘉禾,故名禾山。又以山在兑方,故曰秋山。其跨湖广茶陵州界者,今曰云阳山。《志》云:禾山最高者为赤面峰,又有白云、凌霄二峰,下为白石室,瀑布悬流,荡为一泓,深不可测,号曰龙溪,亦曰龙门溪,下流为禾江。○复山,在县西百二十里,与禾山相接,有甘泉、石室之胜。

拔铁山县西北二十里,周回百余里,接泰和县界。牛吼江出焉。又绥源山,在县南四十里,势连永宁鹅岭,其址可六十里。○宝仙圣洞,在县东二十五里,深数百步。其阳为玉虚洞,宽敞可容千人。巨石壁立十数仞,上开天门,深可一二里,右为合壁洞,洞门双辟,如合扇然。又石廊洞,在县东,深一二里。又东有元阳洞,距石廊洞三十余里,泓泉涌出,注溉一方,人赖其利。

○永新江在县南。源出禾山,亦曰禾江,东流合琴亭、胜业诸水,至县东,又东会群川入泰和县界,会牛吼江,入赣江。○琴亭水,在县西七十里,水落入潭,声鸣如琴。自栗传镇合百丈洞水,至西阳江口,与圣业水合,流入禾江。又圣业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拔铁山,水甘沃,溉田胜于余水,会琴亭水,流入禾江。又黄陂水,在县东南五里,源出绥源山,下流亦合禾江。

○上坪镇县东南六十里。有巡司,明洪武二年置。又禾山寨巡司在县西北四十里,新安巡司在县西北八十里,栗传寨巡司在县西北九十里,俱明初置。

永宁县府西南二百六十里。东至龙泉县二百里,西至湖广酃县九十里,西北至湖广茶陵州二百里,北至永新县六十里。本永新县地,元至顺初,分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十二里。

○永宁故城县东五十里。本永新县之胜业乡,元立县于鹅岭之西,谓此城也。至正十二年,县遭兵燹,伪相周安改筑土城于瓦冈,东西距小涧,南阻郑溪,北倚七溪岭,即今治也。明初因之,城寻圮。成化中复修筑。弘治四年,亦尝葺治。

○浆山县西三十里。山周四十里,峰峦峻峭,松林蓊郁,有泉味甘如浆,因名。又小玉笥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周二十里,泉石甚胜,以别于新淦玉笥山而名。又小江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拐湖、鹅岭二水经其下。○拐湖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周四十里,有泉自山腰涌出,直泻山麓,汇流成湖。《志》云:县南一里又有旗山,周回三里许,山势昂耸,如列旗帜。治北又有七星峰,七峰圆布如星。

鹅岭县东五十里。双峰耸翠,左有巨石,其旁峰峦昂起,如鹅项欲鸣,因名。又七溪岭,在县北十里,两山夹峙,峻险若隘,巷长二十余里,林木交荫,有泉萦回,流为七溪三十六涧。岭北即永新县界也。又银冈,在县西三里,发脉鹅岭,连接七溪,有万马奔腾之势。

○浆山水在县西。来自湖广茶陵州界,东流与拐湖山水、鹅岭水俱汇于双江口,经小江山,萦回百八十里,下接永新江。又鹅岭水,在县治南,自永新县界发源,西流经此,又西北会浆山水。县东南又有拐湖水,自龙泉县界发源,入拐湖砻,亦流会浆山水。○郑溪,在县城南,亦曰郑溪井,溢流而入鹅岭水。○胜业乡镇县西十五里。《志》云:司旧置于砻头,明洪武五年,以其地僻,移于今所。○砻头隘,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曰四保砻头隘。其地山川平衍,商民辏集,奸盗时有。有间道二:一自隘东北历三阳寨、七里船至湖广茶陵州;一自隘南至木村,抵黄烟堡,入湖广酃县,径路盘错。黄烟堡,向来流寇出没处也,北去县不过三十五里,防御不可不密。附见:

吉安守御千户所在府治北。明洪武二年置。又安福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一里,明吴元年置。永新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北,亦吴元年置。○龙泉守御百户所,在县治东,明洪武七年置。三十二年,革。永乐二年,复置,隶赣州卫左千户所。

◇临江府东至抚州府三百里,南至吉安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袁州府二百五十里,北至瑞州府百十里,东北至南昌府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九十里,至京师五千二百三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地。汉初,属淮南国,旋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为豫章、安成、庐陵三郡地。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洪、吉、袁三州。唐因之。五代时,属淮南,后属南唐。宋淳化三年,始置临江军。元曰临江路。明初,曰临江府,领县四。今因之。

府控驭虔、吉,密迩南昌,为舟车四会之冲。孙策下豫章,则留周瑜镇巴丘。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进顿西昌见吉安府,将会王僧辩于湓城,屯于巴丘。萧勃自广州举兵而北,其将欧阳?等与陈人角逐于泥溪、苦竹之间。朱梁开平四年,淮南严可求请置制置使于新淦音绀,又音甘,遣兵戍之,以图虔州《志》云:虔州去新淦六百里。正德中,王守仁言:临江居大江滨,与省会近,且当道路冲。盖诚襟要之地也。清江县附郭。汉豫章郡建成县地,晋以后因之。唐改建成为高安,而以境内之萧滩为镇。南唐升元二年,升镇为清江县,属洪州。保大十年,改属筠州。宋初因之。淳化三年,置临江军治焉。今编户二百五十三里。

○都尉城府东三十里。汉豫章都尉治此,因名,其地属建成县。唐属高安县。五代晋天福三年,南唐置清江县,城址属焉。《城邑考》:今郡城即故萧滩镇,东枕大江,堤岸易倾,向无城池。元大德间,尝伐石修筑陂障,以防水患。至正间,始筑城浚濠,既而东面复圮于江,余亦相继颓废。明弘治十年,因故址筑土垣,周五里有奇,寻亦圮。正德六年,华林贼犯境,郡以无城,不能御。明年,乃?砖石为城,周八里有奇。后城东南复为江水所坏。嘉靖元年、十四年,及三十九年,历加营葺。崇祯八年,城渐倾圮,旋复修完。十四年、十五年,皆为大水冲啮,次第修筑。城门凡十,为正门者四,余六门东瞰江者五,以西配东者一,诸门时有启闭,而四正门则否,东面濒江,三面皆有濠,长四里有奇。

新淦故城府东六十里。汉时县治此。《汉志》豫章都尉治新淦。《郡志》云:南部都尉治所也。建元六年,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前时南海王反,先臣使将军简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应劭注:新淦,淦水所出。淦水上流曰上淦也。王莽改县曰偶亭,后汉复旧。晋宋以后皆为新淦县,属豫章郡。梁大宝初,侯景将于庆略彭蠡以南诸郡,黄法?屯新淦,庆自豫章分兵来袭,败却。隋始移而西南,为今之新淦县。○瓦城,在府东北四十里,相传五代时,乡豪筑城自保处也。又有吴城,一在府西三十里,一在府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杨吴时所筑屯戍处。又有富国城,在府东南十五里,相传南唐积粮处。《志》云:府东三十里有牛头城,东北五里有卢城,西北三十里有樊城。建置未详。

○章山府治西偏。晋时有章?者隐此,因名。山周二里许,两江环其阳,萧水绕其阴,南连瑞筠山,北接白牛冈诸山,郡城之西皆枕山麓,盖郡之镇山也。《志》云:章山北奠蒙阳,南罗阁笥,西朝渝水,东抱贡章,旧名富寿冈。又城南有瑞筠山,山滨江,周五里。唐僖宗时,尝产瑞竹,因名。城西南十里曰龙冈山,当驿路。又白牛冈山,在城东三里,皆坦夷。○栖梧山,在府西南三十里,绵亘数里,岩谷殊胜。《志》云:山前濒河,有石曰河皋石,昔周瑜尝憩此,今呼为河皋寨。又西南五里曰黄冈山,下为黄冈铺。阁皂山府东六十里。山形如阁,色如皂,有峰六、岭四、岩二、原五,其余泉石、池塘之胜,参差不一。相传为神仙之府,《道书》以为第三十三福地。周回连亘二百余里,东北连丰城,东接乐安,南跨新淦,屹为屏障。《志》云:阁皂山前又有峡山,周九里许。○紫淦山,在府东四十里,周二十余里。峰峦高数十丈,其色紫翠,淦水经其下。又夏山,在府东北六十里,周十余里,峰峦高耸,有泉可引以溉。县东北二十五里又有云谷山,周十余里,三峰相峙。银嶂山府北七十里。特立如障,周十余里,多白石,色如银。或曰:旧尝产银,官收其利,今否。又钟秀山,在府西北三十里,形如卓笔。其对峙者曰孤山,在府西北二十里,苍翠秀拔。

○清江在府城南,即赣、袁二江之合流也。赣水自吉安府吉水县流经峡江、新淦二县,而北至府南十里万石洲南,西会于袁水。袁水出袁州府萍乡县之泸溪,至新喻县,为渝江,东北流,至府南十里而合赣江,绕流经城东而北,谓之清江。明成化末,赣水北冲蛇溪,不复西折,止有横河一线,与袁江相吐纳,于是郡城止临袁江,直至城北二十里,二水复合,水势盖大,时有冲啮之患。又十里经清江镇,入南昌府丰城县界,是为剑江。

太平江府西三十五里。出新喻县蒙山之阳,东南流,为太平江,又东南入于袁江。《志》云:府西南二十八都有太平湖,俗呼大?湖,有灌溉之利。○萧水,在府西五里,源出栖梧山,及府西之乌塘,合流而为萧水,绕城西北,复东北流,经清江镇而入大江。中有萧滩,亦曰萧洲。今城西四里有萧洲桥,城东有萧滩驿,皆以此水名也。

蛇溪府东十里。源自永泰市北五里,分江水为溪流,三十里复与江合。明成化末,赣水暴至,北冲蛇溪,遂成大川,滨溪田土被浸者千百亩,俗呼为铜锣江。嘉靖十二年,尝议塞之,不果。《志》云:赣水今半冲蛇溪,其半自府北十五里废荷湖馆分流,绕余家洲,至清江镇,复合入于江,俗呼入江处为蛇溪脑。永泰市,在府东南十五里。

淦水府南三十里。汉新淦县以此名。淦邑既迁,水遂属清江县,其发源自府东南茂材乡之离岭,经紫淦山,出洋湖,至清江镇,会蛇溪水,入赣江。○沉香溪,在府东五十里,即阁山水也。其左界水流会淦水,右界水流经清江镇南八九里,折而东,纡回入丰城县界,至小江口入江。

万石洲府南十里。赣江环其右,袁江经其左,四面滨水,平旷肥饶,岁收尝倍,因名。《志》云:洲接新淦县界,其南为南横河,亦曰上横河,地名龙窟口,即赣江会袁江之故道。洲北曰北横河,东出铜锣江口,亦曰下横河。又北即中洲也,在两江中,因名。横广十里,纵二十余里。又北与金凤洲相接,洲盖在府城东南文明门对岸江中,横亘一里,与中洲止隔小溪也。○游家洲,亦在府城南十里,袁江西来北折,洲在其右也,与万石洲相望,一名双洲。又余家洲,在清江镇上流江中,绵亘十里许,蛇溪绕其内,土可树艺,亦为贾人居货处,一名祝家洲。

固本堤府城东古堤也。赣、袁二水合流东下,最易冲啮。宋嘉定迄咸淳守土者,相继伐石?砌为堤,水方顺道。元大德间,亦尝增修。明弘治四年及八年、十一年,相继修筑,始为完固。崇祯十五年,堤坏侵城,旋议筑治。盖缘江西岸之巨防也。又梅家?堤,在府东十五里。旧有堤,明成化以后为洪水所坏,垂修垂圮,民不能田。嘉靖初,悉力修筑,始不为患。崇祯十一年,复决,寻修塞之。相近有黄家园、郭陀堆、龙潭口等堤,崇祯十二年以后相继崩坏,旋复修治。又钟家园堤,在府东南十余里。《志》云:堤当袁、赣二水之冲,修筑为艰。隆庆三年修成,复坏,以沿堤皆沙砾,易于消溃也。万历中,复尝修筑。○樟树镇府东北三十里,又东北至丰城县七十里。南北药材皆集于此,本名清江镇。袁、赣二江合流十里,遂绕镇而北,镇因以名。亦谓之鹿渚。《志》云:镇即故新淦县址也。西北面江,其左则紫淦水会蛇溪水入焉。有湖绕其后,曰瓦窑湖。镇周回十里许,为门者四:北出曰大德门,迤北而东曰菜市门,正东曰东门,正西曰秀江门。先是有小溪江水灌入,与瓦窑湖通。后以水患闭塞。明洪武三年,置巡司于此,并置税课局。正德中,宸濠作乱,南赣抚臣王守仁起兵吉安,会军于樟树镇,即此。○太平市,在府西南三十里,元时有巡司,明初革。又府西南五十里有黄土市,南四十里有长蓝市,今为戍守处。萧滩驿旧在城东万胜门外。明万历中,迁于城东北广济门外。又有清江递运所,在城东南清波门外。俱明初置。《志》云:递运所有二:今清波门外之所废,而永泰市之所仍旧。又金凤驿,元置于金凤洲,明初省。员僚寨府西南六十里。接新喻、高安两县界,寨盖唐曹王皋所立,同员僚守之,因名。又栖梧山前有故河皋寨,阁皂山南有凌云寨。○曲水桥,在府北三十里,接高安县界,有曲水公馆。水旧自西北来,折而东北,入于清江,今堙。新淦县府南七十里。南至吉安府永丰县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乐安县百五十里。本秦旧县,以淦水为名,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晋、宋以后因之,皆治今清江县东。隋迁县治南市村,属吉州。唐因之。宋初亦属吉州。淳化三年,改属临江郡。元元贞初,升为新淦州。明初,复为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二十五里。

○制置城即今县治。《志》云:唐尝置虔吉五州巡简使于新淦。五代梁开平四年,杨吴亦置制置院于此。《五代史》:淮南既得吉州,欲遂图虔,用严可求之策,以新淦为都制置使治所,置戍兵城而守之,此即县置城之始也。宋废。元至正十二年,临江军卒刘天?倡集义兵,树栅自卫。二十二年,知州王贞复修故城遗址。明正德中,县令刘天锡用石?砌,为门七,后尝增修。

泥溪城县南四十里临江。梁末,萧勃起兵广州,逾岭而北,遣将欧阳?屯豫章之苦竹滩。陈将周文育袭据芊韶,?大骇退,入泥溪。文育遣别将周铁虎袭擒之,即此。○监军城,在县西十里,地名城口。杨吴置制置院于新淦,又渡江而西置监军营,因筑此城。宋绍定间废。

○湓山县东六十里。山有十二峰。又东十里有伏泉山,山周六十里,上有泉,飞空而下,皎如素练。《志》云:县东五十里有丰城山,山周一百里,旧名百丈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小庐山县东北六十里。山周百里,上有石池,泓澄如镜。又有石泉,分飞瀑四道,汇于山麓,溉田甚众。○黄蘖山,《纪胜》云:在县西二十里,临江。县西南八十里有黄蘖馆,盖因山以名。

○清江在县治西,即赣水也。其上流自峡江县北流入县界,又北入清江县境,县境群川悉流会焉。○象江,在县南五十里,源出新喻县界,东流三十里,合于清江。

泥江水县南十里。一名泥溪,源出抚州乐安县界,流入县境二百里达于清江。泥溪城以此名。又秀溪,在县东北二十里,其流萦曲,凡八九折而达于清江。○桂湖,在县治南,一名仓池,余流亦达于清江。又太洋洲,在县北四十里大江中,近清江县界。

○?丕山镇县东北六十里。有巡司。又县南滨江有金川驿。俱明初置。新喻县府西百二十里。西至袁州府分宜县七十里,西北至瑞州府上高县九十里。汉豫章郡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析置新渝县,以渝水为名,属安成郡。晋因之。宋曰新俞。齐又讹曰新谕,而县治不改。梁、陈因之。隋平陈,省入吴平县,旋复置,属袁州。唐武德五年,分置西吴洲。七年,省州入县,仍属袁州。天宝以后,又讹为喻。宋淳化三年,改属临江军。元元贞初,升为新喻州。明仍为县。《城邑考》:县城宋靖康初筑,后湮废。明正德中,因旧址筑土城,后尝营葺,周不及三里。今编户二百六十七里。○新喻旧城县南三里。《志》云:袁江南三里龙池墅有城,即故新喻城也。隋大业中,以水患迁治距村。唐武德七年,仍还旧理。大历八年,又以水患迁今治。《志》云:县治南虎瞰山上有钟山府城,隋大业初置,寻废。唐天授初,又置临梁馆于山上。今为县学。○吴州城,在县北四十里。唐初析新喻为吴州,以距村为州治。武德七年,废州入县,时县尚治距村也。

吴平废县县东百里。后汉中平中置汉平县,属豫章郡。三国吴改曰吴平,晋宋以后仍属豫章郡。隋开皇十一年,省入宜阳县。○治平废县,在县北八十里。唐武德五年置,属吴州。七年废。又广丰废县,在县北八十四里,亦武德中置,寻废。

○虎瞰山县治南。屹临渝水,势如虎踞。又县北十里有蟠龙山,蜿蜒高峻。又铜山,在府西二十里,有铜矿,唐大历中置官场,宋初罢。○钟山,在县西四十里,西接分宜县界。裴子野《宋略》云:永嘉元年,因洪水,有一大钟从山峡流出,因名。《安成记》:钟山流水阻峻,春夏则湍γ涌沸,喷上白沙如米,两岸石上各九十余里,名曰米沙。居民每视沙之多寡为丰歉之准。《寰宇记》:水南曰南钟山,水北曰北钟山,隋钟山府之名本此。蒙山县北九十里。?岩奇秀,高插云汉,周回百余里,郡西境之望山也。其相连者曰宝珠岭,《志》云:岭在县北八十里。○百丈岭,在县东南七十里,亦曰百丈山。山顶阔百丈,因名。又县南八十里有绵峰,二峰相距七里许,群山环亘,如屏障然。又仰天冈,在县西北十五里,高耸数千仞,上有仰天池,岁旱不竭,登其巅,一邑之景??然在望。○袁江在县治南。其上流自袁州府分宜县流入界。一名秀江,亦曰渝水。《水经注》以为牵水也。东流入清江县境而合赣江。《寰宇记》:袁水在县南五十步,西至一滩,计长二里,其地险峻,号五浪滩,滩头立五浪馆。○颍江水,在县东北八十里,出蒙山之阳,合榄陂、禄陂、龙镜诸水,达于清江。《志》云:颍江上流凡八十四源,合流而东南入于渝水。

同水县西八十里。自分宜县之同村阁岭东流入县界,又南流一百八十里入吉安府安福县界,达于泸溪。

○罗溪驿在县东四十里罗坊市中。明初置。

峡江县府南百三十里。东北至新淦县八十里,南至吉安府吉水县百十里。本新淦县之峡江巡司。明嘉靖五年改置今县,筑城周三里有奇,编户百八十二里。

○巴丘城即今县治。旧《志》:在新淦县南八十里峡江之东,孙吴分石阳县置巴丘县。是也。按:汉建安五年,孙策下豫章,留周瑜镇巴丘。梁大宝二年,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趋浔阳,屯于巴丘。由晋、宋至陈,县皆属庐陵郡。隋并入新淦。唐以后因之。明初,置峡江巡司于巴丘故城,去新淦阔绝,危溪峻岭,巨盗出没不常。嘉靖五年,守臣钱琦始建议立县,仍因峡江之名,拓巡司故址为治所,负山阻江,称为岩邑。《舆地志》:巴丘故城南有周瑜埭,始瑜入浔阳,破刘勋,讨江夏,定豫章、庐陵,遂留镇巴丘,即此。

石阳城在县南。旧《志》:在新淦县东南五十里,后汉永元八年,分新淦地置石阳县,属豫章郡。献帝兴平初,孙策改属庐陵郡。晋、宋以后,郡皆治石阳,遂以庐陵县并入。隋改郡为吉州,县为庐陵,而石阳之名隐。《吉安志》云:石阳城在庐陵县北六十里。或曰石阳北去新淦盖百五十里也。

○玉笥山县南四十里。旧名群玉峰。相传汉武帝元封五年,行巡南部,受上清?于群玉之山,见有玉箱如笥,委坛中,忽失去,因改今名。《道书》为第十七洞天,第八福地。有三十三峰、二十四坛、十二台、六洞、十一亭、七源、二坞、四谷、三十六涧,其余潭石宅井坡岭名类,不一而足。又有天柱冈,高千仞,形若天柱。陶弘景《玉匮书》云:玉笥山盘踞数十里,地产稻谷肥美,宜避兵。又郁木山,《志》云:在县东南二十里,有郁木洞,即《道书》第八福地,盖玉笥之支山也。

宝林山县西二十里。旧《志》:在新淦县南八十里,だ隆秀胜。又鼎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新喻志》云:山在县南五十里,顶有泉,下注山腰,如匹练然。山盖与新喻县接界。

○峡江在县治南,即赣江也。自吉水县流入境,经城南而东北出,入新淦县界,江流峻急,势如三峡,故有峡江之名。○黄金水,在县南三十里,水上有黄金山。《纪胜》云:黄金水,在新淦西南百三十里,自新喻东流入断金乡,九十里而达于赣江。又有丰水,亦在县南。《志》云:水在新淦县南百三十里,自庐陵县西北流入境,达于赣江。

玉涧县南五十里。出玉笥山,回互纡曲,三十六涧之一也。下流入于峡江。旧《志》:玉笥山,在新淦县南六十里,玉涧在新淦南七十里。疑误。

○玉峡驿在县治南峡江滨。明初与峡江巡司同置,北去金川驿八十里。○沙坑寨,在县东北,明初常遇春讨熊天瑞于赣州,至临江平沙坑、麻岭、牛皮诸山寨,是也。《志》云:麻岭山,今在新淦县东八十里。◇袁州府东至临江府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吉安府二百四十里,西至湖广长沙府四百三十里,西南至湖广衡州府七百五十里,东北至瑞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六百里,至京师六千七十五里。《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属安成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始置袁州治宜春,因袁山为名。大业初,改曰宜春郡。隋末,林士弘、萧铣相继有其地。唐武德五年,复曰袁州。天宝初,曰宜春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于杨吴,后属南唐。宋仍曰袁州亦曰宜春郡。元曰袁州路。明初曰袁州府时龙凤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也,领县四。今仍曰袁州府。

府东屏豫章,西控长沙,山水回环,屹为襟要。由江右而谋湖南,郡其必争之所也。唐末刘建锋等引兵由江西出袁州,袭取潭州。南唐时,欲并湖南,遣边镐屯袁州,密图进取。及湖南乱,镐将兵趋长沙,至醴陵,而湖南降。郡当东西孔道,所谓地有常险也。

宜春县附郭。汉县,属豫章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成为侯邑。后汉仍属豫章郡。三国吴宝鼎二年,改属安成郡。晋因之。宁康中,改县曰宜阳。宋、齐以后因之。隋为袁州治,开皇十八年复曰宜春。唐以后皆因之。今编户百五十里。○宜阳城即今府城。相传城本汉时遗址。《图经》:隋大业末,萧铣陷郡城。唐武德四年,安抚使李大亮筑郡城,周四百八十四步,东西南面开濠,北倚江为濠。长寿二年,迁州治于城东北二百步。开元八年,复议迁州治于江北袁山之南,不果,遂展故城直南二百余步,去卑湿而就爽垲。建宁二年,尝筑罗城千五百余丈,又筑外城浚濠。其后又展城之东南面。五代唐天成三年,杨吴尝增葺,以备守御。长兴四年,复修浚。南唐时,复以砖石?东南面子城。宋大中祥符间,因旧城修筑,周七里二十步,子城周一里一百二十步,北枕秀江,三面为濠。建炎初,复增修之。开禧中,又复增治。其后相继缮修。元至正十二年,为徐寿辉将欧祥所据。二十二年,城归于明。洪武四年,又加修筑。天顺七年,水溢城圮,寻修复之。弘治六年至正德七年、九年、十五年,皆经葺治。嘉靖以后,复屡修筑,有门四,城周八里。

○袁山府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晋隐士袁京居此,因名。其北曰小袁山,回耸相对。又震山,在府东十里,一名马鞍山,山下有岩幽晦深险。唐卢肇《记》:其山本名呼冈,在城东方,望之正若冠冕,同麓异峰,四首相属,两仰成形,如画震卦,因易其名。又东十里曰雕山,高百丈,周二十里。○坤长山,在府西南七里。山自坤方来,连亘甚远。一名旗山。

仰山府南六十里。周数百里,高耸万仞,绝高处可仰不可登,因名。盖州之镇山也。其最胜者曰集云峰,山中石径萦回,飞瀑湍驶,?异人境。又小仰山,在府南三十里,亦高秀。晋邓表修炼于此,一名邓表峰,又名水晶山。○蟠龙山,在府南五十里。自山椒至巅,凡三十六曲,上有蟠龙寺,唐末南平王钟傅所建。峭壁奔湍,为一州之胜。又木平山,在府南七十里,有三峰挺秀高胜,与仰山相埒。

将坟山府西百里。周四十里,高三里。相传汉武帝时,有将军易?者,领兵至宜春,卒于此,因葬焉。又望凤山,在府西北七十里,周六十里,高三里,中有一峰如凤。○老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崇高峻拔,山巅飞瀑下注为清沥江,北流入秀江。

严岭府北五十里。山势峭拔,自下而上,有小径十八折,顶名仰公山,下有小溪,溉田甚广。相近者曰石桑岭,地多怪石,有石门,自门登岭,凡百余丈,上有民居。又五虎岭,在府北六十里,五岭相连,形势如虎。○大军岭,在府西北九十余里,周回十五里,山腰有泉,名水浆湖,相传隋末战场也。

南源岭府东四十里。岭凡五,俗称南源五岭。又涧布岭,在府南六十里,与吉安府安福县接界。宋嘉定四年,尝于此置寨,以遏郴寇。又分水岭,在府东南六十余里,与严营山寨相近,皆防扼峒寇之所。○将岭,在府西百余里,上有黄王寨。又四望岭,在府西南七里,高可四望。《志》云:府东十里有羊角峰,双耸如羊角,一名双箭峰。又耸翠峰,在府西三十里,峻壁孤峙平原之上。

万胜冈府东五里。五代梁乾化四年,淮南将崇景以袁州叛附于楚。杨渥遣柴再用讨之,败崇景于万胜冈,崇景弃州遁,是也。又牛栏峡,在府东二十里,左有金鸡山,右有银屏山,相对若栏。《志》云:袁有三峡,谓牛栏峡,与分宜之钟山、昌山二峡也。○化成岩,在府西北五里,下瞰秀江,绝顶有浮图。宋绍圣中,郡守王古所建,为登临绝胜处。又石乳洞,在府东三十里,阔数丈,深一里许,或谓之石室山。又府西三十余里有石屋山,洞深百余丈。又漠塘洞,在府北六十里。初入阔可数丈,有潭水流洞外,继入小洞渐远,一窦通明,地名带塘,距漠塘已二十余里,深不可测。乡民尝于此避寇。

○秀江在府城北。亦曰袁江,亦曰渝水,《水经注》以为牵水也。源发萍乡县罗霄山,东流经府西十五里,为稠江,至城下,为秀江。下流三百里,经分宜、新喻,至临江府合大江。○清沥江,在府西南六十里,源出老山,经府西三十里之巩溪,又经府西十五里之丫山,分二派:一为府西南十里之官陂水,一为古江。官陂江又分二派:一为府西南五里之司溪江,亦名沙陂江;一为府西五里之新江,又会为麟桥江,以入于秀江。麟桥江,亦在府西六里古江侧,旧傍山流,今涸为田矣。

仰山水府南六十里。源出仰山侧,东北流经府东北十五里广顺桥下,入于秀江。又九曲水,在府南五里,地名山口。其水萦纡曲折,经县东三十五里赤桥下,入于秀江。又鸾溪,在府西北六十里,下流亦入秀江。○东湖,在府城东,旧为名胜,岁久湮废。宋嘉定十三年开浚,今复废。府西十里又有石湖,余址仅存。《志》云:府城西又有西池,唐乾元中,刺史郑审所开,为州之胜,今亦废。

李渠在府城西,源出官陂口。《唐书》:袁州西南十里有李渠,引仰山水入城。元和四年,李将顺守袁州时,州多火灾,居民负江汲溉甚艰,将顺以州城地势高,而秀江低城数丈,不可堰使入城,惟南山水可堰,乃凿渠引水,溉田二万。又决而入城,缭绕闾巷,其深阔使可通舟,经城东北而入秀江。邦人利之,目曰李渠。自唐以后,守土者相继修浚,渠屡废而复治。明初,亦尝浚复,谓之西陂。又有益州塘,在城西北,亦唐元和中李将顺所筑,广三十亩。形家以为塘于州利益,故名。中有二岛,曰卧龙洲。自塘穿渠,绕州治,与李渠接,又东流经县南赤板桥,入石潭,今堙。又雷塘,在府东北七里,方三顷。或云即雷潭也,秀江所汇而成。《郡志》:潭在府东北七里,今皆堙废。

宜春泉府西四里。《唐志》:宜春泉酝酒入贡。《寰宇记》:宜春县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如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以名县。《晋·地道记》:县出美酒,随岁举上贡,盖因此水得名。或谓之灵泉。今府治西北有灵泉,盖故迹已堙也。○泞泉,在府北三十里,溉田万余亩。又泉坑,在城南一里,东流至赤板桥,入秀江,溉田万亩,冬夏不竭。

○涧布镇在府南涧布岭,有巡司。又黄圃巡司,在府西百里。俱明洪武初置。又废税课局二:一在府西百里,景泰三年革;一在城北,嘉靖三十七年革。《志》云:县东北旧有河泊所,正统十四年革。○秀江驿,亦在府城北,旧为秀川公馆,明洪武初改置驿。

宜春台在府城内东南隅。高五十丈,周览川原,实为壮观。又仙女台,亦在城东南隅,与宜春台相望。城西南隅曰凤凰台,枕城为台,楼观突兀。《志》云:宜春有五台,城南十五里湖冈山有湖冈台,西北化成岩曰化成台,与城内三台为五也。

分宜县府东八十里。东至临江府新喻县七十里,西南至吉安府安福县二百里,北至瑞州府上高县百四十里。本宜春县之安仁镇。宋雍熙初,析置分宜县,以分自宜春而名,属袁州。元因之。县旧无城,明正德七年始兴筑,城垣卑薄。嘉靖三十七年,以旁郡寇起,因议增筑。三十九年,城成,周四里有奇。编户一百九里。

○钟山县东十里。山有巨石,临江如峡,亦名钟山峡。峡长九十余里,与新喻县接界,峡中之水即宜春江也。○昌山,在县西二十里,周回十八里,下瞰秀江。《志》云:山旧名伤山,崇山对峙,袁江出其间,巨石截流,潺?激湍,舟行上下,辄多覆没。晋永嘉四年,罗子鲁于山峡堰断为陂,灌田四百顷。时以伤非善征,改名曰昌。唐会昌中,太守郑望夫复修堰溉田,后人思之,名峡中石曰望夫石,亦曰昌山峡。又玉冈山,亦在县西二十里,卓立如玉,其下盘回平衍。

台山县北二十五里。山顶平旷,广数亩若台。又贵山,在县北四十里,地产铁。《唐志》宜春县有铁。宋雍熙初置贵山铁务,盖以此,后废。又三峰山,在县北百里,亦高秀。○袁岭,在县西北十余里,七峰耸起,如列戟然。相传汉袁闳尝避地于此。其第三峰之麓有洪阳洞,仙人葛洪、娄阳栖真处也。洞门东向,高数十丈,初入平爽,益西则盘回峻阻,石室深邃。中有流泉,春溢冬涸。又有小洪阳洞,在洞之顶,门甚?厄,中可容千百人。《志》云:洪阳洞,在县西十五里。又仰岭,在县南六十里,极高峻,登之可瞰吉安城。

灵仙洞县北三十里。险峻崎岖,仰视石屋,如云霞往来之状。又桃源洞,在县北百三十里,高峻幽邃,洞口空明,东北行半里许,有石室极虚旷,益折而北,泉石益胜,不可穷诘。距桃源洞二里,曰风洞,居山之阳,隘不可入,旁有流泉,水石参错,清风出焉。○钤冈,在县南二里秀江南岸。群峰回合,如列屏障,冈独端秀嶷重,正与县对。登其上,则四远皆在目前。《志》云:冈延袤数十里,而至城南,新泽水出其右,长寿水出其左,而夹于山末,故名曰钤。又仙女台,在县东南五里,群山环抱,一峰高耸。○县前江在县城南,即秀江也。自宜春县流入界,经昌山峡而东,澄澈环抱,出钟山峡,入新喻县界。○岘江,在县南五十里,自南境之双源、里源发源,会于雷同岭下,入章溪,至石磊下,为岘江,筑陂溉田数千亩。《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双溪水,亦两源合流,出雷同岭下,会章溪,入岘江,合于秀水。

杨江县西北四十里。东南流会于秀江。县北八十里有杨桥水,南流六十里注于杨江。县西北三十里又有野江,亦南流入秀水。又赤江,亦在县北,流三十里,经县西二十五里之江斜潭,出昌山峡而合秀江。○严塘江,在县东南三十里。《志》云:发源自檀溪及李家砻,出水口,会新喻江。又渭江,在县东三里,自新祉江流出七里坑,合秀水。

介溪县北十五里。源出北境之介塘,渟汇清澈,冬夏不竭,溉田千余亩,东南流十余里,出县东五里耽江桥,会秀江。又竹桥水,在县东北二十里,自台山发源,下流出小江口、白米渡,会于袁河。○汊江水,在县南五十里。其源左出仰岭,右出县南五十里黄真人台,旋绕而南,至泉江山下,二水相夹,出安福同桥、庐陵板陂,至吉水同江,会入大江。

西冈湖在县北二里。广六十丈,灌田数百亩。又落星湖,在县西五里,广五十余亩,其深莫测。相传唐时本民居,夜见巨星流止其屋,旦遂成湖,因名。○源涧泉,在县南泉源岭下,溉田百余亩。

○安仁驿在县治东。以县旧为安仁镇也。明嘉靖三十五年,移置东门外。○峡山寨,在县南,其地山峻水险,高崖峭壁。相传唐李克用曾驻兵于此,遗址尚存。又白斜寨,在县北,亦昔时屯戍处。○万年桥,在县治东,跨秀江上。明嘉靖三十五年建,酾水十一道,长百二十丈,称为壮丽。萍乡县府西百四十里。西至湖广醴陵县百二十里,西北至湖广浏阳县百四十里,西南至湖广攸县二百七十里,东南至吉安府安福县二百九十里。本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析置萍乡县,属安成郡,以楚昭王渡江得萍实于此而名。晋仍属安成郡。义熙中,尝封何无忌为萍乡县公。宋、齐仍曰萍乡县。隋属袁州。唐、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萍乡州。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不及八里,编户百三十一里。

○萍乡故城县东五十里。亦名甘卓垒。《城冢记》:晋太兴元年,陈敏僭王江东,与杜?谋相应,元帝遣镇南将军陶侃水陆二道来伐,又使甘卓领兵至县东筑垒,连接五所,即此地也。《志》云:垒东近泸溪镇,有圣冈岭,众山迤逦,苍翠重重,即甘卓筑垒处。又有石室,与垒相近,四围高峭,中虚如室。隋、唐以后,迁县于今治。元为州治。至正十二年,徐寿辉将欧祥由湖南来寇,守臣别速坚遣兵御之,战不胜,州陷。十四年,湖南官军吴天保以所部答剌军克复州治。未几,复为祥所陷。二十二年,归于明。旧未有城,正德七年筑土城。嘉靖以后,屡经修筑。

○罗霄山县东六十里。高数千丈,延袤百余里,下有石潭,深不可测,秀江之源出焉。又武功山,在县东百二十里,与罗霄山相接。宋绍兴间,峒寇猖獗,州将赵?统军剿捕,立栅山上,至今樵者犹得断戈遗甲。一名葛仙峰,相传葛玄炼丹处。山之下有罗霄洞。《志》云:武功山根盘八百里,跨袁、吉二郡界。○毛仙山,在县东二十三里,宋时置毛山驿于山下,为往来通道。又九嶷山,在县东七十里,以连带九峰而名。山侧二峰峭拔,若双鹤飞舞之状,名曰仙鹤岭。

杨岐山县北七十里。相传杨朱泣路岐之所。或作炀岐山,云隋炀帝曾陟此。一名玉女峰。又楚山,在县北九十里,相传楚昭王曾经此,山巅有昭王台遗迹。○案山岭,在县北五十里,左右两山相峙,中平如案,因名。有亭曰高寒,为往来休息之所。又马迹岭,在县南七十里,平旷修远,相传甘卓曾经此,马迹犹存。

里大洞县南三十里。山圆如覆钟,有两洞相接。上洞口在山趾,石田广袤。下洞口出山腹,巨石如屏。中有小溪。宋建炎初,避乱者多归焉。巨寇张成攻围数日,洞中人仰射,贼有死者,乃却。两洞度可容千人。○下石坡洞,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巨石窒其门。宋靖康中,巨盗曹成辈劫掠乡井,里人相率去石入洞避难,洞空旷可容千人,一夫守之,寇屡攻莫能入。又曹源洞,在县西二十里,深广可容千余人。宋建炎间,居民尝避寇于此。

○县前江在县治南,即杨岐水。发源杨岐山,西南流四十里,过县前,又九十里,入醴陵县之渌江。亦谓之萍川水。○罗霄水,在县东南四十里,出罗霄山,分二派:东流为卢溪水,入宜春县界,谓之秀江,即袁江上源也;西流入醴陵县界,合渌水。

新江县东三十里。唐咸通中,郡守颜遐福奏开,以通湖南,才十余里而辍,故迹犹存。又泉江,在县东三十里,有泉出江中,因名。下流通罗霄水。○寒泉,在县东二十里官道傍,溉田甚广,大旱不竭。《名胜志》:县西八十里有萧仙潭,汇五溪之水而成,俗传萧史尝游此。○草市镇县西八十里,有巡司。又县东九十里有大安巡司,县北九十里有安乐巡司。俱明初置。又湘东市,在县西三十里,旧有湘东驿,宋建炎间移于县西三十五里之黄花渡,有黄花桥。元驿废。《舆程记》:湘东去醴陵县八十里。又废爱直驿,在县东三十里,亦宋置。又东二十里为卢溪镇,以临卢溪水而名。《志》云:卢溪通舟楫,有小市,为县津要。○宣风镇,在县东七十里,宋时置宣风驿,后废。镇东西凡三里,为水陆之冲。

萍实桥在县西南,以楚昭王得萍实而名。杨吴时,置桥跨县前江上,后圮,明初复建。《志》云:县西北七十里醴陵界有香水渡,此为楚昭王渡江得萍实处。万载县府北八十里。东至瑞州府上高县百有五里,西至湖广浏阳县二百五十里,北至南昌府宁州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分宜县百三十里。汉建成县地,属豫章郡。三国吴黄武中,析置阳乐县。晋太康初,改曰康乐,仍属豫章郡。宋、齐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置阳乐县,属靖州。八年,州废,省县入高安。五代梁龙德元年,杨吴顺义元年也,始置万载县,属袁州。南唐保大十年,改属筠州。宋开宝八年,仍属袁州。宣和三年,改县曰建城。绍兴二年,复故。旧无城,明正德六年始筑土城御寇。八年,城始就。十三年,复增筑之。未几,圮于洪水。嘉靖初重筑,二十一年、四十三年,皆尝营葺。万历初,复?以砖石。十六年以后,修葺不一。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百有四里。

○康乐城县东二十里。《邑志》:县东隅有康乐城,元末红巾刘仁据县时筑,周五里。即此城也。明洪武初,仁弟敬来降,城遂废。

○龙山在县治后。龙江经其下。其势逦迤,来自衡、霍,为县之镇。官衙缀倚其麓,俗呼官山。又紫盖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山势崇耸,屹若车盖,旧名云盖山,后改今名。又银山,在县西十五里,山有巨石,洁白如银。中有洞,可容数百人。寇乱时,民多避其中。○稳山,在县西八里,两山对峙,中通一径,俗呼为稳山关。其相接者曰坤山,耸峻嵯峨,林箐丛密,东曙不及,惟斜阳可到,往来者皆经其上。又东岐山,在县东七里,与上高县接境,委蛇屈曲,路径多岐,有峰曰鹅鼻。元虞集以为似蜀中之鹅鼻峰,因名。县东南五里又有鸡笼山,平地突起,周围盘旋,?石壁立,有泉四时不竭,近时尝置营于其上。

汤周山县西三十里。延袤峭峻,巨石清流,遍满山谷。相传晋安帝时,有汤、周二士得仙于此,因名。又峰顶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高可望郡城。有泉清冽,可以灌溉。《志》云:县西八十里有书堂山,山谷深郁,常有云雾,世传晋习凿齿尝居此。又有东台山,在县西南九十里,山皆石壁,?岩峭峻。○九龙山,在县西百里,山有九峰,嵯峨秀丽。又西二十里曰铁山,地产铁,与浏阳县分界。

清泉山县东北四十五里。林木森耸,瀑布悬流,俗谓之小仰山。又四十里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林麓深邃,延袤旷远,周围恰四十里。又五雷山,在县北二十里,有五山相连。○皂山,在县北六十里,屹然突立,山色似皂,与瑞州府新昌县接界,一名连香岭。又北十里曰谢山。《志》云:邑人谢仲初升仙于此,因名。泉石甚胜。又龙门山,在县北九十里,群峰环耸,盘踞如龙,中有坳路,状如龙门。

十八渡岭县北四十里。旧时路在岭下,循环一水,往来凡十八渡。后人辟路岭上,遂免迂涉。又浮楼岭,在县东十里,Лヴ秀丽,两山突出如角,远观若楼浮云中。○大关岭,在县西六十里,群峰耸翠,中道崎岖,俗呼大官岭。又白水岭,在县西八十里,高数十仞,岭下平坦,广袤数里。中有小溪,水色常白。县西百里又有大阳岭,岭周百里,形势陡峻,曙光先照,至昏不冥。

○龙江县北五里。源出县西百二十里金钟湖,东经大关岭,过龙山为龙河,又东入瑞州府境而为蜀江。《志》云:金钟湖水分二派:东流为龙江,西流入浏阳县之浏水。又县西六十里江中有鱼鳞滩,江水迅急,乱石横列如鳞,因名。县东北二里又有龙洲,洲广数百亩,石洞水与龙江水合流处也,亦曰龙河渡。○多江,在县北七里,龙江、石洞二水相合后,溢流旁出,至此平浅,涸露小洲,三五纵横,支流合派,因名。盖即龙河之别流矣。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