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三通:政治并不是抽象的事

  【三通之书】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综合性的书,但是专门讲某一个领域的书不多。在政治上,有一套“三通”,是历来学习古代政治制度必不可少的参考。到底是哪三通呢?

  “三通”指的是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和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通典》记载自上古至唐代宗时期历代典制的沿革,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对唐代的制度叙述尤为详尽。

  《通志》是南宋郑樵独自编撰的,从上古到隋唐的纪传体通史,包括帝纪、后妃传、年谱、略、列传五部分。他在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本五略上有很大的创造,使他的书独树一帜。

  《文献通考》为元代马端临撰,从上古至宋宁宗时期历代典制沿革,内容详细全面,有田赋、钱币、户口、选举、学校、宗庙、乐、兵、刑等二十四门。除承接《通典》外,并采取当时人的论议和其他文献等,内容比《通典》丰富,所记宋朝制度更加详备。

  【三通名句】

  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

  解读:要以富强国家、安顿民生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是杜佑写《通典》的原因,他不希望再发生安史之乱的事情,于是著书立说,以警后世。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有心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崇拜正直的人,厌恶卑鄙的人。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解读:要想让国家变得合乎礼治,就要先进行教化,但是教育要有一个基本的条件,那就是解决人民的温饱。杜佑的《通典》序篇中,把政治建立在人民能够温饱的基础上。杜佑希望皇帝要从富足人民的生活上下工夫,只有让普通老百姓没有基本生活的忧虑,才能进一步提高素质。

  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有考焉。

  解读:想要治理国家或者研究文献的人,或许可以拿来参考。这是马端临写《文献通考》的原因,平民百姓也能成为经邦稽古的人。

  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杨雄。

  解读:郑樵喜欢写文章,但是不讲究华丽的辞藻,自认为不比西汉的刘向、杨雄这些大学问家差。郑樵是一个很孤傲的人,但是他也是一个很勤奋的人。他花了20年的时间才写完《通志》,梁启超也称赞他是难得的博学之人。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解读:录取读书人不问他的家庭情况,婚嫁联姻不问对方的门第背景。这是郑樵记录的宋代人的社会习俗,可见当时的风气已经很开阔,如同现在的自由考试、自由恋爱一样。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就是在这些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的。

  【三通故事】

  厚积薄发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这三本书,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才酝酿成熟的。

  《通典》的修撰用了整整35年的时间,由于杜佑是一个地方官,他对政治有更深刻的体会,但是这并没有使他急于求成,反而让他更加细心体会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得失,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政策提供指导。

  《通志》的作者郑樵,从16岁开始谢绝人事闭门读书,他没有参加过科举,无心于官场,自己一个人住在深深的夹漈山中读书、讲学30年,所以人称他为夹漈先生。郑樵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代表,他坚持了50年,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血之作。

  而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从他34岁一直写到54岁,是一部凝聚了20年心血的作品。

  十通

  唐代杜佑编写了《通典》一书之后,历代学者也开始效仿他专门写政治制度方面的书。此后宋郑樵撰《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三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合称为“三通”。清乾隆时,政府又组织修撰了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最有价值的还是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读尽天下八分书

  《通志》的作者郑樵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他从小就想要读尽古今书,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1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自此之后,郑樵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家贫无书可读的时候,他就和哥哥郑厚背着包袱,去四方的藏书人家中求借书读,读完了就离开。

  郑樵也经常深入山间田野,拜农夫为师,在他的书中,就有专门讲植物和动物的部分。

  夹漈山上郑樵碑文

  郑樵年轻的时候经历了“靖康之耻”,当他看到宋朝受到北方金兵的侵犯,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立即和郑厚一起联名上书,希望他们能为国家效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愿望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南宋时期,剩下的半壁江山也摇摇欲坠,哥哥郑厚在悲观失望的同时,参加科举,走上了仕途。而郑樵不愿下山应试,留在夹漈山中著书,研究国家存亡的根本。

  但是朝廷是不允许私人修史,郑樵著《通志》属于违法行为,也成了他的生活负担,没有朝廷的资助,这部书很难成功。郑樵独自一个前往东南各地借书。三年之后,就有人称颂他“惟有莆阳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