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槟榔 菠萝 菠萝蜜 草莓 橙子 刺梨 番茄 番石榴 覆盆子 甘蔗 柑桔 橄榄 桂圆 哈密瓜 海棠果 黄桃 火龙果 金桔 金橘 桔饼 橘子 桔子 蓝莓 梨子 李子 荔枝 莲雾 榴莲 龙眼 蔓越莓 芒果 猕猴桃 蜜桔 木瓜 柠檬 枇杷 苹果 葡萄 葡萄干 脐橙 青梅 青柠 人参果 桑椹 沙果 山楂 山竹 圣女果 石榴

“果子药”山楂消食化积治百病

山楂 | 作者: [投稿]

  山楂酸甜味美,一直是深受大众喜爱的食品。新鲜山楂可当果品吃,也可制作系列山楂食品。如常见的山楂糕、山楂片、果丹皮、山楂果脯、山楂饮料等,都是以山楂为原料做成的。其中山楂糕最常见。杨静亭《都门杂咏》有诗云:南楂不与北楂同,妙制金糕数汇丰。色比胭脂甜如蜜,解酲消食有兼功。诗中的金糕即指山楂糕,旧时以北京汇丰斋的最有名。

  冰糖葫芦本是北方的特产,北京的冰糖葫芦特别有名,晶莹的糖膜里映出红宝石样的鲜果,葫芦状的图案造型,还带着甜香,真可说是可看、可玩、可吃、可药了。说到冰糖葫芦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妃子病了,面黄肌瘦,不思饮食,身体衰弱,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于是,宋光宗张榜招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贵妃诊脉后说:只要将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前吃五至十枚,半月后病准能见好。贵妃按此法食用后,果然不久病就痊愈了。后来,这种酸脆香甜的蘸糖山楂传入民间,就成为冰糖葫芦。如今,冰糖葫芦已不独在北方才有,全国各地都已盛行,成为儿童十分喜爱的东西了。

  山楂变身果丹皮的趣味故事

  山楂制成的果丹皮,也是一种大众化食品。这事你可能从未听说过,曾就有这样一段趣味故事:

  清代有一名宫廷作家叫高士奇,曾参加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的远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高在随康熙去宁夏督师途中,写过一首名为《果子单》的七言诗,诗中说:绀红透骨油拳薄,滑腻轻碓粉蜡匀。草罢军书还灭迹,嘴来枯思顿生津。高士奇在果子单下自注道山楂,煮浆为之,状如纸薄,匀净,可卷舒。色绀红,故名果子单。味甘酸,止渴。可见,所谓果子单就是现在的果丹皮。差别在于今日的果丹皮,没有清代的果子单那么薄。因为从诗中的描写可证明,诗中的油拳粉蜡,均是唐宋的纸名,用以形容果子单其薄如纸。诗中后二句说,果子单可用来写军书,用毕可吃掉,既不致泄密,又可以止渴。

  当时,对于在缺少水源的沙漠上行军的人来说,这比望梅止渴更有现实意义。至于果子单上的墨迹,不仅无害,而且还有妙用,因为墨本身就是一味药,据《本草纲目》记载,墨可以止血生肌肤,合金疮,金疮即指常见的刀枪伤,可见果丹皮还挺适用于军用呢。

  山楂自古便是有名的果子药

  中医认为,山楂有消食化积、生津止渴、散瘀止痛等功效。相传李时珍邻居家的孩子患了重症消化不良症,面容消瘦,腹大如鼓,孩子在偶然采食了山上的新鲜山楂后,疾病竟霍然而愈。所以,历代医家都以山楂为消导要药,认为它能消食积肉积。临床证明:小儿患消化不良症,吃些山楂水或山楂食品,可帮助消化,并能开胃助餐;慢性胃炎病人,平素胃酸偏少,食后腹胀,如在饭后嚼食几粒鲜山楂,对消食除胀很有灵验。一位年近百岁的长寿老人,每次饭后总要吃一、二粒山楂,几十年来从未得过消化不良。

  山楂消食化积,防治心血管疾病和妇科病

  山楂不仅是儿科消食化积要药,而且还是防治心血管疾病和妇科病的良药。如比用山楂煎水服,或用山楂与决明子泡水代茶饮,能降血压,常饮还对冠心病、高血脂确有疗效;产后恶露不尽腹中疼痛,用山楂数十粒,打碎煎水,加适量砂糖,空腹温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

  山楂治疗血瘀实证之闭经也有效,清代名医张锡纯说:女子至期,月信(月经)不来,用山楂两许煎汤,冲化红蔗糖七八钱,服之即能,此方屡度屡效。若月信数月不通者,多服几次亦通下。临床验证,山楂治经闭不行确有效。此外,单用山楂炒炭研粉与砂糖冲服,还能治细菌性痢疾。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顽固性呃逆,有人用生山楂汁饮服也起到了立止呃逆的作用。不过,食山楂有可能导致流产(已有报道),早期孕妇最好不吃为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