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遍照金刚唐密第五十代普门传灯大奢黎冯达庵 撰述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第四节 四圣谛空
审察法理真正无误,谓之谛。对苦集灭道四种审察,谓之四谛。以符真理,故以称真谛。能证之者可名圣人,故又名四圣谛。二乘依脑审察;大乘依心审察,故浅深不同。
(一)二乘观法
二乘,即小乘声闻和中乘缘觉合称。声闻乘固以观行四谛为唯一法门。缘觉乘亦未尝离此法。所谓十二支缘起,乃就四谛而编重集谛之如何牵引耳。故基本观法一致。
(甲)苦谛
苦者,六尘压抑身心,忍受维艰之境也。审察苦之现象而排比之,谓之苦谛。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为欲界所具足,即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六趣也。色界无色界,惟有天趣。其中享用虽各不同,然皆以分段身为享用之主,分段身为浮尘根所构成。对于有限之寿命曰分。对于有质之形相曰段。分段身与外尘和合时,固有遂意之乐。更多指意之苦。所谓苦报者,分段身所招之反应力也,苦之种类略分如下:
(1)二苦
一曰内苦,二曰外苦。内苦二种:忧愁嫉妒诸烦恼属心苦;疾病疲劳诸烦恼属身苦。外苦亦分二种:盗贼虎狼等患属人事苦;风雨寒热等患属天然苦。
(2)三苦
一曰苦苦,由苦境逼迫时所感之苦恼也。二曰坏苦,由乐境破坏时所感之苦恼也。三曰行苦,由内外境变迁无常所感之苦恼也。
(3)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八种苦境也。
前之七苦其义易知,五阴盛苦,乃五蕴炽盛所生苦况也。认假作真,取销不得,识蕴炽盛所致也。循习惯动、欲罢不能,行蕴炽盛所致也。遇墙则阻,遇水则溺,色蕴炽盛所致也。三苦为患,受蕴炽盛所致也。妄想不息,想蕴炽盛所致也。
(乙)集谛
洞悉致苦之因,为有漏诸行也。
有漏者,有所留滞之义,亦遗漏义。即是法性不能随起随落,恒为烦恼所牵。故造因不论善恶梵,总属有漏之因。受果不论苦乐舍,总属有漏之果。行即行法,乃有为法之别名,非限于作业也。是知分段身所致苦报之因,即由有漏诸行所集成,审察此中理路,谓之集谛。其要有二:
(1)惑
妄心所贪嗔痴等诸烦恼。
能润生烦恼者曰惑。真心被无明盖复,谓之妄心。对境迷惘不知正理所在,遂任贪嗔痴等有为法纷起。烦恼得其滋润力,发展日盛,而惑亦愈甚。
(2)业
妄心怕起善不善等诸造作。
能感召后有者曰业。妄心既不知正理所在,为惑所驱,造作种种事业;引起后有之身。善行入三善道,恶行入三恶道,梵行入色界无色界。
(丙)灭谛
洞悉涅槃之旨也。即灭去惑、业、苦三事,归于寂灭无为。二乘极果位齐于此也。
二乘以灭去分段身,不复缠缚生死为涅槃,是名灭谛。此涅槃妙境,原与分段生死相对待。灭去分段身之惑业苦三事,使归寂灭,即有为归于无为。实证此者,声闻乘为阿罗汉;缘觉乘为辟支佛。
(丁)道谛
洞悉致涅槃之因,在生空智现前。其要在修戒定慧,或八正道。
涅槃之境,须有实修之道。生空者,表分段身本来寂灭。观行此理到识尽智显为生空智。此智现前,即入涅槃境。然如何观行乃得。则从戒定慧或八正道中,审察其理无误,是名道谛。
戒定慧为二乘必学之法。戒者,戒律;所以防非止恶。定者,禅定;所以摄散澄神。慧者,智慧;所以断惑证理。
八正道亦名八圣道:
(1)正见。明四谛之理,不乖正道。以无漏之慧为体。
(2)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思为体。
(3)正语。依真智而说,不作非理之语也。以无漏戒为体。
(4)正业。依真智而行,不作不净之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
(5)正命。顺于正法而活命。离去五邪命也。(比丘不依正法而求利养,谓之邪命:(a)现奇特相;(b)自夸功德;(c)占相吉凶;(d)高声现威;(e)说利动人。)以无漏戒为体。
(6)正勤。发用真智,强修涅槃之道。以无漏精进这体。
(7)正念。依止真智,惟忆契理之道。以无漏念为体。
(8)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以无漏之定为体。
八法总为无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
(二)大乘观法
自他并度之教法曰大乘。其中有权实之分。权大乘之研究四谛,与二乘无甚差别,皆从脑部用功也。实大乘则专力心部用功,故更殊胜。下列观法,据实大乘言之。
(甲)苦谛
洞悉具生空智之圣者,犹有变易身苦报也。
分段身为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粗异熟果,流转三界。寿命长短,随因缘力,有定齐限。一切凡夫及二乘圣人所依身,大乘智增菩萨地前,悲增菩萨七地满位,皆借此身以修习。
分段身者,浮尘根构成之假肉身也。恍若有物质附丽其中;实乃前六识之幻感。众生不知其幻,则由烦恼盖复其心。由烦恼发动助成种种妄行,而感召异熟果,流转无穷。故名烦恼障。其流转三界之身形,乃异熟果演成之粗相,及证生空,转成变易身而止。
变易身为由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细异熟果。虽出三界,究非无漏。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有齐限;依正细妙。此唯菩萨有之。或渐悟之地前菩萨 ,或顿悟之地上菩萨、或八地以上之悲增菩萨,许有此报。
变易身者,外脱浮尘根、内脱赖耶识之清净身也。已无尘垢染污其间;以异熟习气犹在故,仍属有漏之身。此身虽与粗迹之身不同,超出三界之表,然所知障未净除,无法断尽异熟习气,故仍有微细生死。但大悲愿力所行,能令一期寿命延长无限;依正二报,皆精细微妙;所谓净土境界是也。如是境界非明心见性不能办。然有异熟已空。而示同变时代气息身之有生死者;诸佛之变化身是也。如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变化身事耳。
以上为相宗之说。若他宗或以二乘极果亦有变易身,盖虽名无漏,而法空智未显,不免念念迁流,属行苦摄。
(乙)集谛
洞悉变易身出现之因,系乎所知障也。
三乘圣人虽能脱分段身,只能得变易身,而不能得受用身者,因受用身以法性为所依;变易身以异熟为所依也。其所以不能脱除异熟而归于真实法性,则所知障为碍也。(所知障详见下文)
烦恼障由执人我见,致起种种烦恼扰乱身心,为涅槃道之障。所知障由执法我见,致起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见)掩蔽正智、为菩提道之障。
烦恼障亦名事障,以能牵引种种世事令纷扰也。所知障亦名理障,以能掩蔽种种真理令迷惑也。二障同以根本烦恼为体,而所起作用不同。人我见者,偏于自己之据点,视幻身为一切事物之主宰。法我见者,迷于诸境之缘起;视假相具有实体之存在。由执自己为主宰,喜顺恶逆。故三业恒为烦恼所驱使,扰乱身心,正与不生不灭之涅槃道背驰,故曰烦恼障障涅槃。由执诸境为存在;迷本空理,纵能悟证生空,摆脱事障;而根本烦恼微细习气犹为法空真如之障,所知未克彻底。此与正等正觉之菩提道相违,故曰所知障障菩提。所知障断,异熟识空,变易身乃得息灭;此大乘集谛之正旨也。
(丙)灭谛
洞悉灭尽变易身之究竟涅槃之正旨也。
究竟涅槃、即是法界本体,不受任何有为法之波动;故异熟识亦在净除之列。既无此识,变易身遂失所依附矣。
二乘以断生死显涅槃,只断烦恼障;未悟所知障;故非究竟。大乘不离生死显涅槃,能破所知障;故属究竟。
二乘之断生死,乃分段身事;只显相似涅槃。但能不随烦恼作业便得。然烦恼习气微细波动,仍不离识。真实大乘能破所知障、回复法界真如本体,虽随缘现分段变易二身,而真如不变,此为真实涅槃。亦即究竟涅槃。
(丁)道谛
洞悉致究竟涅槃之因,在法空智现前也。
法空智,即亲证法空真如之理者。深得此智,则法我见之俱生执遂断;异熟识于是不行。即烦恼微细习气净尽,而得究竟涅槃。
生空智正破人执;法空智正破法执。无人执未必无法执;无法执则必无人执。故法空智现前时,即二障具破,得究竟涅槃。
人执为分段身根本。生空现前,此执便消。法执为变易身根本。法空现前,此执乃除。然人执为法执之一部,故但致力于法空智,不惟能破所知障,且并破烦恼障;不惟分段生死永息,变易生死亦终;是谓得究竟涅槃。
经云:无苦集灭道。
众生之身有三种:(一)粗身,在三界内受分段生死。(二)细身,在三界外受变易生死。二乘只求解脱粗身,以生空智净除烦恼障。大乘兼求解脱细身,以法空智净除所知障。以道相智观之,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本经以观自在法门,乃不落次第,顿证二空真如故云:无苦集灭道。
入观自在三摩地,二障顿破、显现二空真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观自在三摩地,能深入二空真如本体,烦恼与所知二障同时顿破。虽示同众生粗细二身,而烦恼习气不能掩蔽本体,故能于烦恼中迳证菩提。生死相续不能留碍法体,故能于生死之中直入涅槃。
不须起断集修道之行;亦不须作灭苦证灭之道。四圣谛法门皆用不著;故曰无苦集灭道。然亦约智门言之。题曰四圣谛空,以此。
此乃顿教法门,以别于渐教法门也。本经以般若真言加持力,迳提二空真如本性,四圣谛法门皆用不著。未成三摩地之前,一味虔持真言便得。功行既成,二智自显。随缘入俗,殊无烦恼生死可言。是真四圣谛空矣。
大般涅槃经十三云:“诸凡夫人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诸凡夫人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有集谛,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萨摩诃萨有灭,有真谛。声闻缘觉有道非真。菩萨摩诃萨有道,有真谛”。
凡夫日处五蕴之中,故只觉有苦,亦可知苦由集而来,然不知理何在。二乘知有苦集灭道四谛。但只前六识粗浅之知而不能深入法性本际,故无真实。菩萨能融识入智,名相之苦,顿化如如;集谛亦摄第一义际之真谛。菩萨摩诃萨能深入究竟涅槃。故灭道皆归真谛摄之第一义谛也。
若会得观自在智直缘二空真如,自知此中妙义。
二空真如,即妙平二智所证之境。渐机初地,顿机信满,皆能会之,虽仅属开悟,亦许入观自在智范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话说玄奘大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生病的出家人,大师悉心照顾。一次交谈中,大师提起自己将去天竺等国学法取经之事。那位僧人听后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见。但天竺路途遥远,总在十万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无人迹,只有
外国人他虽然不了解《心经》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经》的音节一直这样持诵下去,绝对比我们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说咒语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们就是外国人。我们现在持咒难道就不起作用吗?不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应和摄受力更大一些呢。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
观自在菩萨即是通过闻思修三慧的修持,证得实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萨的修持纲要是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梵语中称六度为“六波罗蜜”。此地经文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与“深般若”即是指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法。“行”是指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心经》的人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即唐朝,是翻译这本《心经》的年代。“三藏”是指法师的学识。“藏”是含摄之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所谓的“经藏”,即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所阐述的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戒、定、慧三学。
诵《心经》有什么好处?第一点好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诵这个《心经》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三宝的加持,可以解除我们心中的痛苦。我们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助我们一臂之力,能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在佛法当中来讲这是小利益。
《心经》中有这样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这四句话是佛祖讲给四种不同的人听的。 第一句:“色不异空”,是讲给凡夫听的。凡夫执着一切都是实有。凡夫把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作真实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认为是真实的。实际上眼耳
佛教徒读《心经》,社会人士也读《心经》,《心经》在中国的影响很大。《心经》中的名句很多,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说是名句中的名句。也是非常深奥的一句话,也是整卷《心经》的中心思想。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