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心经广义 释题

  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此乃演讲本经大义时详细口说也。集成巨册,名曰广义。体例略同疏钞。以大义原文为纲,而逐段解释之。

  释题

  此经出乎大般若之外而别行,重在总持也,前后五译,题名非一;今胪列如左: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

  (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般若译)

  (4)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月译)

  (5)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宋施护译)

  译者皆三藏法师,除奘公生长东土外,余俱西域名僧。

  译者因时代不同,学派互异,故标题各从意乐。原始佛教,唯有小乘。其后大乘渐兴,至马鸣菩萨而确立宗旨;大要分真如为体相用三大。嗣此复分三期:

  1、初期大乘教——注重体大;以龙树菩萨中观论为主。志在破小乘法执,未便广谈法相,是名空宗。承其系统者,提婆菩萨也。

  2、中期大乘教——注重相大;以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为主。志在破权小空执,极力阐扬法相;是名相宗。乘其系统者,无著菩萨也。

  3、晚期大乘教——注重用大;以龙猛菩萨(即龙树)发菩提心论为主。志在救显教迂缓,最尚三密加持;是名密宗。承其系统者,龙智菩萨也。

  什公当初期,入空宗。奘公当中期,入相宗。护师当晚期,入密宗。般月二师当中晚过渡间。(开元至贞元时)月师原依空宗!而略涉密宗。般师先专相宗而后兼密宗。学派互不相同如此。

  二、三,经题相同,谓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心也。什公从总持着眼,不曰心而曰大明咒,且加题摩诃二字,示异乎寻常般若也。月师冠以普遍智藏四字,显与一切智智相应,亦摩诃义也。护师详名佛说圣佛母,以是佛等流身(义详三章二节)所说,且为三世诸佛所从出故。

  能与一切智智相应者,方入一乘大教;得名深般若波罗蜜多,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奘般二译,只约般若心法以题经,此相宗立场也。什译意在明一乘妙义而总持之;故曰摩诃,曰大明咒(详四章初节)。月译直以普遍智藏标题,明示此经为一乘大教;与什译同归空宗极旨;惟不重总持为异耳。护译以观自在菩萨所说为佛说,此纯密宗学派;名曰佛母,抉经中三世诸佛依此成佛之义也。

  什奘二公只译正宗分,开经结经皆略之。余译三分具足,详略仍非一致。比而观之,可会其通也。今所译者,独依奘译,随顺时尚耳。未备之处,择余译补焉。

  本经原由世尊正法明三摩地,以威神力令观自在答舍利弗之问;密宗所谓等流身说法是也。护师专门密教,故开级结经详记三摩地之出入。般师显密兼长,开经虽较护译稍略,仍寓密宗面目也。月谛虽亦三分具足,乃显教通例耳。什奘皆显教立场,意在照了心地而保持之,不重开结;故但译正宗分。

  右举五译,乃见诸大藏者。此外尚有唐义净三藏译本,与奘译全同。惟末增五十三字云:“诵此经破十恶五逆九十五种邪道……”。又敦煌石室发现唐人写本心经,乃唐法成三藏所译,与般译略同。

  注一,金刚正智经云: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又大庄严三昧经云:马鸣过去成佛号日月星明佛;龙树名妙云自在王如来。

  注二,金刚正智及大庄严三昧二经已佚,因三宝感应录略引其说,从而存其名耳。

  注三,舍利弗乃金龙陀如来示迹(见法华文句五),未来成佛则名华光如来(见法华譬喻品)。

  注四,甘肃敦煌县鸣沙山麓有三界寺。寺傍石室千余,俗名千佛洞;以四壁皆佛像也。清光绪庚子,有道士扫除积沙,于复壁破处见一室,内藏书甚丰。发之,皆唐及五代人所手写,并有雕本及拓本。佛经尤多。盖宋避西夏兵革时保存于此也。英人史泰英,法人伯希和,先后至其地,皆择完好者捆载而去,陈于彼国博物馆中。至我国政府更往搜求,精好者已不可得。近人据伯希和所得本印行者,有敦煌石室遗书,鸣沙石室古佚二种,皆前所未见秘笈也。

  附录诸师(奘公以外余四师)略史:

  (1)鸠摩罗什三藏

  鸠摩罗什,具云鸠摩罗耆婆,义为童寿;天竺人,家世国相。父鸠摩罗炎,聪明有懿节。不欲嗣相位,出家以避之。东度葱岭(亚洲山脊。东入新疆,开为昆仑山天山),龟兹(今新疆省库车县),王重其人,郊迎为国师,而强妻以妹。妹年二十,极明敏,读书过目不忘,且尽其解。身有赤压,法生智子;诸国聘之皆不肯行,而独属意于炎。生二子,长即什。什在胎时,其母慧解胜常,忽通梵语。众咸叹异。既生什,则失之。嗣诞次子,感世间多苦,遂出家。未几得初果。时什七岁,随为沙弥。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师示以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九岁至罽宾(在北天竺境),遇大德盘头达多,本罽宾王从弟也。什从之学,达多讶其神俊,称赞于王。王请入宫,集外道论师共相诘难。外道轻什年幼,言颇不逊。什乘隙挫之,皆愧服。王益敬异,供养甚优。年十二,其母携还龟兹。诸国皆饵以重爵,什不顾。至月氏(大月氏奄有恒河流域,小月氏在甘肃西境)北山(属大月氏)一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常当守护此沙弥;倘年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与优波毱多无异。倘戒不全,不能证罗汉果,只作才明俊艺之法师耳。”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心自省念:钵形甚大,何其轻耶?即重不能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答云:儿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遂悟唯心之旨。停沙勒一年,妙慧日进。于外道经书无所不晓。然性率达,不厉小检。小乘家皆不以为然。嗣学大乘于须耶利苏摩,始知蕴界人皆非实有。因受诵空宗三论,辩才大畅。到温宿国(龟兹之北),遇一道士颇饶辩论,名振诸国;手击王鼓,自云:有能论胜我者,斩首谢之。什以二义相检,即迷闷自失,稽首皈依。于是声满葱左,誉宣河外。龟兹王躬往温宿迎什母子还国;请什广说诸经。四方学者,莫之能抗;且闻诸法空无我之旨,莫不悲感,恨悟之晚。及年二十,始受具戒于王宫。母寻辞往天竺,得第三果。临行谓什曰:汝应阐方等大教于东土。但恐无益于己耳。什曰:大士为法忘躯,岂计己之损益乎?于是留住龟兹新寺。初得放光般若经;方欲披读,魔来蔽文,唯见空牒。什知魔作,誓心愈固。魔去字显,仍习诵之。两载之间,广诵大乘经论,洞窥奥义。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请什宣说大乘。什曰:家师犹未悟大乘,欲先往度之。而盘头达多忽自罽宾至,怪什堕空见。辩论月余,达多乃服;反师什焉。西域慕什神俊,每至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令什践登。其见重如此。时苻坚僭号关中,仰什之名,遣使求之不得。乃饬饶骑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期必得什。光军未到时,什谓龟兹王曰:国运衰矣!当有劲敌从东来,勿抗其锋。王不从。卒与光战,兵败被杀。光以什年尚少(当是三十五岁),视若凡人;戏以龟兹王女妻之,闭置一室。又时令骑恶牛马以惧之。什皆安忍无异色。光惭愧而止。途中因什预言有征,始神之。至凉州,闻苻坚已为姚苌所害;光遂窃号关外。苌少崇三宝,亦仰什高名;索诸吕氏不能得。苌卒,子兴袭位;遣军西伐吕氏而降之,乃得迎什入关。时在弘始三年十二月也。什至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终日对研,穷年忘倦。旧译经典,诸多纰谬。兴乃请什重译众经,共成三百余卷。并能畅显妙理,挥发幽致。众心惬服,叹未曾有。什临殁,对众曰: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若所译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晋义熙七年)卒于长安,即就译场茶毗,形碎舌存。时杯度尊者在彭城(今江苏铜山县)闻什示寂于长安,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余年,杳不相见;当遇于来生耳。外国沙门来,谓什所学只译出十之一云。(见高僧传神僧传等)

  (2)般若三藏

  般若(或作般刺若)义为智慧,北天竺罽宾国人。于中天那烂陀寺广习唯识瑜伽等论。时闻南天尚持明藏(即真言藏,亦称陀罗尼藏),收效甚速。遂往谒法称阿阇黎,入坛灌顶,受五部契印。承事一年,得其要领。慕支那有文殊道场(在五台山),遂东赴大唐。航行垂至广州,遇风吹返,流落师子国(今锡兰岛在印度半岛东南端)东隅。爰集资粮,修船再进。建中二年(唐德宗最初年号)将达广州,又遇飓风,同行数舟皆没。般只身漂流,自五更至日出,始搁于海岸。所失资财梵箧,并在岸上白沙内大竹筒中。梵箧原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各十卷。皆密宗要籍。知唐人缘熟,故得护法天龙援助也。贞元(德宗第三年号)四年四月,奉敕首译六波罗蜜多经。十一月译成,赐酬甚丰。众始闻三藏之上复有般若持明二藏之名。贞元六年八月,千福寺讲论大德沙门智柔,进呈般师重译心经一卷。奉敕云:“般若心经,大乘秘旨。顷者玄奘翻译,字义已周;其于首从,或未详备,近因罽宾僧般若来至中华,传此遗文,足相翼赞……”。此外尚有守护国界主等三经,皆般师陆续译成。(详宋高僧传二及新定释教目录十七等)

  (3)法月三藏

  沙门法月,东天竺国人。因久游中天,亦称摩竭提(中天竺最大国,义为善胜,王舍城在此)人。学通三藏。随缘利生。尝至龟兹国,教授门人利言梵本经书及真言等。利言一闻于耳,恒记在心。受具戒后。梵唐文字,无不畅达。故月师每开梵本,必令利言译语。开元十八年,在长安译进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三分皆具。可补什奘二公所未及,然较般译仍略。(详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第十四)

  (4)施护三藏

  中天竺施护,尝与天息灾及法天(后改名法贤)同住惹烂陀罗国密林寺为三藏法师。宋太平兴国七年(太宗年号)六月,诏立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延护师等广译梵本。赐天息灾号明教大师;法天号传教大师;施护号显教大师,开译之初,诸师入坛修密法七日夜;献诸供养,冥求佛力加持。逾月各译成一卷。护初译者为如来庄严经。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译。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乃陆续译成之一。题名佛说圣佛母,盖时会所趋,专尚持明矣。(见统纪四二及通载二六)

  此作已依奘译,自应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题。

  题意乃指“到彼岸之般若心法”也。余题虽含义较丰,无须再详。

  般若义为智慧。

  吾国所谓智慧,乃约深明事理,运用灵敏者言之。义与般若相似,故取以为译。原夫智慧,圣凡共有。但凡夫只依脑用事;所谓智慧,乃意识附属品。

  波罗密多义为度,或到彼岸。(古译略去多字)

  意识分别,为吾人所不能离,犹如此岸。脱离意识,则显妙观察智。但要下苦功,乃能达到;犹如彼岸,须假渡海功夫。译为到彼岸者,约见妙观察智言之。译为度者,则约己度苦海之义也。

  单言般若,未免与世间智慧相混。世间智慧不离意识;每为尘相所缠,不能运用无碍。

  世间凡夫,对于所习之事理,有深切经验者,许有相当智慧,非愚痴辈所能及。然意识攀缘,对境时,遇可贪可瞋等事辄被缠缚而不能舍;智慧遂为所掩,失其灵敏活用。如人行于道中,遇觌面者,本能一一认识;若中途与人详谈不已,则不复知路有几人,何况各各面貌耶?此为尘相缠着致失其智慧本能之一例也。又如研究学理时,或诱于财色,或激于忿恨,或惑于旁人谈话,此皆能掩蔽智慧也。

  度也者,度过一切缠缚而得安乐自在之谓也。譬如度越苦海得到安乐之岸,故亦名到彼岸。

  凡夫对于一种缠缚之事,亦可以方法引其舍离。如人当悲哀时,或劝以赌博饮酒等行为,使其暂忘苦恼。然悲哀虽暂放弃,却又被缚于新嗜好。盖新缚不固,必不能克服旧缚。所谓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智慧总不能开显。度者何?运心于最适宜之处,使世间一切缠缚,皆消归乌有也。能会此者,其心顿觉安乐自在。故以度过苦海为喻,名曰到彼岸。

  合称般若波罗蜜多,显超脱凡情系缚之智慧也。

  以照了灵敏之智慧,对于任何境界,均不住著,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到彼岸之智慧。六祖云:“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故名为此岸。离境生灭息,如水常通流,故名为彼岸。”波浪一起,便落被缚凡情。息浪常流,方是灵活智慧。但一味口说而不真参实究,等于徒画屋图而不集材建筑;又如徒讲食谱,而不购物烹饪,皆无受用可期。要而言之:依脑用事,分别意识炽盛,尘浪大兴。敛脑归心,分别意识消灭,尘浪随息。此名亲近波罗蜜多。能并泯其心,斯名真实般若波罗蜜多也。(人登台坐椅上,欲举其椅,必不可能。下座立台上,乃得举之。若欲移台,又必须下台立地乃得。脑喻椅,心喻台,真如喻地。)

  心有清净心与杂染心之别。本经所指者,已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自以清净心为主。

  心为有情作用要具,其根据不一。下焉者,惟知意识为主。中焉者,兼知阿赖耶为主。上焉者,乃知法界性为主。前二皆属杂染心;后一始称清净心。杂染为一切有漏法之总名,即生灭法也。清净则于不生不灭中,任起种种幻像,不被迷惑也。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即是清净心。一切众生,皆具此三心。但凡夫及二乘只知意识。大乘方知阿赖耶及法界性。

  凡夫二乘虽不知赖耶及法界性,而实隐寓自身之内,不自觉耳。大乘虽证得法界性,而意识亦未尝全废;不过意识起时,知为幻化,不加执著而已。

  梵语修多罗,义为贯摄。谓贯穿法理,摄化众生也。略如此方圣经(如世俗儒道等经),故译作经;或作契经。契经者,谓契理契机之教法,异乎俗经之非必契理也。

  寻常只知经以文字为体。其实经体有三:一、以声尘为体;如佛在世时,闻金口亲宣之教法而奉行之是也。二、以色尘为体;如佛灭后,依梵箧所记之教法而研究之是也。三、以法尘为体;如定中智慧开展,对诸佛法流之通过,而悟真正之妙义是也。然不论何体,总属贯穿法理摄化众生之道:故统名修多罗,亦称契经。(阿难对未亲闻之道;复于定中得之,即第三经体)

  外道经书,不能称为契经者,以多不合正理之思想也。如易经“有天地然后有万物;……”道德经,“大道废而后有仁义;……皆非能契正理者也。

  本经直以观自在智慧显示自利利他之道。由般若门转入总持门,最高法藏也(见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观自在自利之智慧也。以大悲千手眼普救众生,此观自在利他之智慧也。前三章属自利,般若门摄;后一章属利他,总持门摄;皆以观自在智慧为主。

  六波罗蜜多经卷一,以经藏为初级法门:律藏为二级法门;论藏为三级法门;般若藏为四级法门;总持藏为五级法门,奉行经藏者。一味信受;不论所信为小乘,为中乘,为大乘,总属初级。未专何宗而唯念诵者,皆此类也。奉行律藏者,若只守粗浅戒相,虽能止恶生善,得免三途,终属第二级。寻常律宗行人,即此类也。奉行论藏者,研究任何精微,若未离识解,总属第三级(密教若但研究义理者亦第三级摄)。小乘之成实俱舍两宗,大乘之三论法相天台华严四宗,多系此类。奉行般若藏者,真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依体起用,不乖法性者,方属第四级。禅宗的的见性者,得入此类。奉行总持藏者,持诵真言,确能三密相应,庶属第五级。此惟密宗行人乃能得之。即最高法藏也。本经般若真言既入此藏,故最高摄也。

  今释志在举其要领,故曰大义。

  只依文相解释,此谓小义。能抉全经眼目,方称大义。

  一乘教法,不须循三乘教对治方法,枝枝节节而为之。但从大处落脉,一味虔持真言。心有所专注,自然无暇作恶。久而粗垢告落,则不守戒,自无大过;惟不免习气流露耳。及细垢亦除,便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能于此中注意,方契大义。若谓必须先受三乘戒律,对治纯熟,然后敢学一乘者,此凡情测度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