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心经广义 序

  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心经广义序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重刊序

  圆陀陀,光烁烁,灵明洞彻,五阴之阴霾所不能昏者,即是般若!有、无对法所不能宥范,三界之中独露身,居第一刹那现永恒,处世间八风不能动者,乃是波罗蜜多。此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者,为三乘一切诸贤圣所共证之心量也。

  三界凡夫所迷者,迷此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若本无此般若心性,云何名之为迷?三乘一切诸贤圣所悟者,悟此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若本无此般若心性,云何名之为悟?是故,一切凡圣、迷悟之关键,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心性!

  三界一切凡夫,最初由发心信解佛法,直到闻、思、修三慧具足,便可进证般若心性,当其证此般若心性时,若不到照见五蕴皆空境界,凡习不曾漏尽,生死界内,隔阴之迷仍在!依然堕在生死之数,不名观自在!观自在果德之名也,凡一切正果必由真因而来,所云正果真因,甚少人知,般若心经之中;自是故空中无色……至无苦、集、灭、道,至此方名度一切苦厄,到达彼岸

  三乘诸贤圣,当其证此般若心性时,若不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地位!即是执著圣量,即未曾穷尽法性,亦不得名为观自在!观自在者,因果穷彻,凡圣量尽,到此方了无智亦无得,真是观自在也。

  冯大阿阇黎,宝瑛居士者,密教之导师也,圆通一切信、解、修、证、教、理、行、果,法门融通,心量广大,是近代佛教史上,大善知识,其所讲述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见地超越,能使行者,见闻之下,发起殊胜净信,依次具足闻、思、修三慧,进证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诚度尽众生之宝筏也,行者拜读自知!

  乙丑春日瑜伽士黄正男序于台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自序

  佛学在在求证,固与普通哲学有别;亦与寻常宗教不同。可以比拟者,厥惟世间高等科学。然科学以人趣六识所能征验之尘相为研究对象;佛学则超乎尘相而迳证法界性理焉。彼此观点,复非一致耳。原夫法性无穷无尽,从而所证境界无量无边。学者入手之初,端系解行并进。及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佛学要领了然矣。以解辅行,义有详略。直指此波罗蜜多之心经,文相极简,后世解家甚众,各自有具宗旨,余尝刊行本经大义一册,却重显密双谈。演讲时,口说颇详。退而编成备忘录,约十万言,更名广义;实仿唐贤疏钞体例也。

  丁亥秋日达庵自序

  [附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出版于甲申之冬。为应听众急需,仓促付印,未及校订。失当处,一一发现于演讲之时。广义重编,悉加改正。所标大义原文,间与甲申版有出入者,应以本版为准。达庵并志。

  本经译文

  此即本书依以解释之唐译经文。自“观自在”起至“萨婆诃”止,共二百六十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也。义详“释题”中。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唐,指七世纪初据有中华国土之大唐也。

  三藏者,通达经律论三藏之大德也。

  法师为弘扬佛法之人,内分四种:

  一、闻慧法师——闻经教言音得其大意,而转向他人宣说者。

  二、思慧法师——以正思维研究经教理趣,已有心得,而后表传于众者。

  三、实修法师——离解心行,契会种种法性之活用,从而利益群机者。

  四、实证法师——此则登地以上之菩萨

  玄奘者,隋末出家之人,而播声誉于初唐之大善知识也。译事在太宗高宗两朝。本经当于既译大般若之后续出之。

  释玄奘,俗姓陈,洛州人,生于隋末。学问渊博,名震中外。史事纷繁。不胜缕述。略举大纲,可四十则:

  (1)出家参学——幼随兄长捷法师出家,慧倾耆宿;四方参学不倦,而饶有决择力。年二十一为人讲心论,众推为神人。

  (2)广习方言——广参知识,总觉空疏。唐武德六年,虽奉敕住庄严寺,而以未得瑜伽深义为憾。遂就京广习西域方言,为西游求学张本。

  (3)出国西游——奘虽曾诣阙陈请出国求学,无代达者。贞观三年,岁大饥,敕准道俗四出觅食。奘乃乘隙潜往敦煌,向西前进。(敦煌即今甘肃敦煌县,东南有鸣沙山,山麓有千佛洞,洞内石室藏经甚多)

  (4)流沙难渡——敦煌前进,沙漠难行。风吹沙起,方向莫辨,行人聚骸骨为路标。恶鬼等往往出现,奘恒诵心经以辟之。

  (5)高昌优待——高昌王麴文泰信奉佛法,素闻奘名,知其抵境,远出承迎。王母妃属执炬殿前,亲相慰问;留宫说法,皆大欢喜。王认为弟,母认为子,殊礼厚供,异于常格。道俗系恋,愿请长留。奘不违本誓,务在必行。王洒泪相送,仍敕殿中侍郎赉绫帛五百匹,书二十四封,从骑六十人,送至突厥。(高昌即今新疆吐鲁番地)

  (6)突厥关照——突厥主重高昌王来意,遣骑前告所部六十余国沿途关照。但有名僧胜地,必令奘到。途次供应,咸极周备。所见圣迹佛物甚多。(突厥族隋唐时奄有漠北之地,东西万余里。东包天山南路,西达葱岭以西)

  (7)罽宾学论——初抵北印罽宾国,遇大德僧胜就学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大毗婆沙等论。

  (8)南下被劫——自罽宾南下,平原千里。抵中印,于大林中与同行二十余人皆被贼劫,仅以身免。

  (9)得见龙智——奘至大林东境,见一婆罗门年七百岁,貌如三十,龙猛弟子龙智菩萨也。奘只学中百两论,而不愿习密学。

  (10)被执祭天——由中印曲女城东南行二千余里,于恒河侧,忽被秋贼执获。同难八十于人,奘独英秀。贼选充祭天牺牲,结坛河上,初便生飨,将加鼎镬。奘自分必死,唯注想弥勒如来,同难皆代悲号;顿感恶风四起,贼船覆没。未溺之贼皆大恐怖。诸人告曰:此僧不辞危难,万里求法。汝等杀之,罪莫大焉。贼悔而释之。

  (11)始闻瑜伽——至伽耶山,见释尊成道处,菩提树高五丈许。时有大乘居士善瑜伽论。奘大喜,夜求开释,感得舍利放光树上。

  (12)朝鸡足山——去树东百余里有鸡足山,迦叶寂定所也。路极荆棘,且多狮子虎象。奘请摩竭陀国王给兵三百,斩竹通道,日行十里。国人随喜,不下十万。既践山阿,壁立无路,乃缚竹为梯。达山巅者三千余人。

  (13)那烂陀寺——那烂陀,唐言施无厌,南赡部洲最伟之寺也。奘历诸国,令闻久播。将造其寺,众差大德四十人至庄迎宿。翌日僧二百余,俗人千余,擎舆幢盖香花来迎;引入都会,唱令住寺。嗣差二十人送至戒贤论师所。

  (14)戒贤讲论——住持戒贤论师,年百六岁,博闻强识,众所仰望。问奘何来?答曰:从支那来,欲学瑜伽等论。又问在路几年?答曰:三年矣。师悲喜交集。盖三年前师患病如刀刺,欲不食死。梦文殊菩萨谓之曰:缘汝夙作国王,多害物命,故有斯报。有支那僧来此学问,已在道中,三年应至。以法惠彼,彼复流通,汝罪自灭。师忍痛相待,梦果有征。寺向例须集大德十人,通三藏者,由来阙一。以奘补其位,供给甚丰。嗣请戒贤讲瑜伽论,听者数千人。十有五月方毕。重讲一遍,又历九月。奘深究五年,犹未忍东旋,贤欲奘速归流通,因付给经论,令作归计。

  (15)遍历诸国,奘不欲印归,拟遍巡诸国以广见闻。贤许之。于是东行大山林中,曲折历十余国。

  (16)龙猛奇迹——南印正境有憍萨罗国,法化甚盛。王都西南三百余里有黑蜂山,昔古大王为龙猛菩萨造寺且间。上下五重,凿石为之。龙猛以药涂山,变成黄金,无与等者。南行七千余里,又经五国,并有灵迹。

  (17)观音住处——至秣罗矩吒国,即赡部最南滨海境也。山出龙脑香。旁有岩顶,清流绕旋二十许匝,南注大海。中有天宫,观自在菩萨常所住处。昔善财童子曾参访至此。

  (18)息游归寺——最后至钵伐多国,有数名德,学业可遵。又停二年,学小乘诸论,便还那烂陀寺。

  (19)皈依居士——已还参戒贤已,复往杖林山参访胜军居士。此公学赅五明,尤长唯识;道俗皈依者日数百人。诸国王等亦来观礼洗足,封赏城邑。奘从学二年。夜梦火灾,一金人告曰:却后十年戒日王崩,印度便乱,势如火荡。向胜军说已,遂决意速归。

  (20)戒日王事——王即曲女城主,正法治世五十载,五印咸伏之。初室商佉王,威行海内,酷虐无道,残杀释种;拔菩提树而绝其根。坑杀大德三百余。道望较次者并充奴隶。戒贤论师,原在坑杀之列,遇救得免耳。戒日愤其所为,先至菩提坑发愿曰:我若有福统驭海内能弘佛法者,愿菩提树立即萌芽。言毕,萌果上踊。遂率兵擒室商佉王而杀之;五印拱服。由是大崇三宝。五年一施,倾其帑藏,藏尽还蓄,时至复行,定为常例。那烂陀寺有鍮石精舍,高可八丈,即戒日所造。闻奘名,每思招致而未得。

  (21)作会宗论——寺中大德师子光等,偏尚空宗。弘中百论,而破瑜伽。奘曰:圣人作论,终不相违。因造会宗论三千颂。空宗诸师稍敛抑。

  (22)摧伏外道——南印度王灌顶师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造破大乘论七百颂。时戒日王讨伐至乌荼国,诸小乘师保持此论呈上于王,请与大乘师决胜。王致书戒贤,请差知识四人赴行在辩论。贤以海慧、智光、师子光、偕奘同往。将首途,忽有顺世外道来求论难,书四十条义悬于寺门前。有能破之者,愿斩首相谢。诸僧皆默不敢辩。奘挺身出,往复诘驳。外道词穷,愿自斩首。奘免其死,但令皈依,终身不渝。外道感激,因述破大乘论内容。奘悉其弊,乃申大乘正义,作破恶见论三千颂。

  (23)独应王请——戒贤原派四人应戒日王请;今见破恶见论足伏天下劲敌,遂独令奘赉往王所。

  (24)化童子王——奘路经东印,迦摩缕多国,向信邪教,奘随机演化,伏诸异论。其国童子王顶戴皈依,叹未曾有。

  (25)戒日欢迎——戒日王闻奘逗留童子王所,专使令送支那法师来,童子王命象军一万,方船三万与奘溯恒河而上。戒日王率臣民百万顺河东下以迎之。延入行宫,陈诸供养;请与小乘师对辩。奘出破恶见论示之,戒日读已,笑谓小乘诸师曰:日光已出,灯烛夺明;汝等所宝者,他皆破讫;试救取看。小乘诸师无敢言者。

  (26)曲女大会——王曰:此论妙矣!惜未普及。欲于曲女城开无遮大会,命五印能言之士,对众显之,使改邪从正舍小就大。是日发敕普告天下,总集沙门婆罗门及一切外道会曲女城。自冬初溯流,腊月齐集。

  (27)立宗无敌——尔时四方云集约万人。能论义者数千,各擅雄辩,自谓无敌。王设行殿陈诸供养,请奘升座标举论宗云:“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命众征覈。竟十八日无敢问者。王大嗟赏;施银钱三万,金钱一万,氎衣一百具。于时僧众大悦曰:佛法重兴,乃令边人权智若此。

  (28)赐象归国——奘于是辞归,王留住七十五日,乃敕所部递送出境,并施青象一头,金银钱各数万。戒日童子二王皆流泪相别。奘以象形大,日食甚多,途中难以为继,不欲受。戒日又敕令诸国随到供给。奘乃纳象而却金银。象高一丈三尺,长二丈许,上容八人,并诸什物经像等具。虽逢奔逸,而安稳不堕,瓶水不倾。

  (29)途见异僧——缘国北旋,出印度境。戒日威被,咸蒙供侍。东还至竭盘陀国,崇信佛法,城之东南三百余里,大崖两室,各一罗汉入寂灭定七百余年;须发渐长,附近诸僧年别为剃。又东千余里,方出葱岭,至乌铩国。西有大山,崖自崩堕。中有僧焉,暝目而坐。形甚奇伟,须发下垂,至于肩面。问其委曲,乃迦叶佛时人矣。

  (30)象死中途——奘至是国,与象别行。先度雪河,象晚方至。水渐泛涨,不悉山道。寻岭直下,牙冲岸树。象性凶犷,反拔却顿,因即致死。奘度葱岭时,先遣侍人赍表唐皇,略陈经历。唐皇大悦,令早相见。今以象死,所赍经像无从运致,乃留于遁国(今新疆和阗城),再遣侍陈情。

  (31)驼马运经——唐皇得讯,特敕于遁王给其鞍乘。驼马相运,至于沙洲(今甘肃安西县至新疆吐鲁番间之地)。计其行程,酬顾价值。自尔乘传二十余度,以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届于京郊之西。

  (32)道俗郊迎——京中道俗闻奘将至,趋迎郊外者数十万人,如值弥勒下生。将欲入都,人物喧拥。取进不前,遂停别馆。自故城之西南至京师都亭驿二十余里,列众礼谒,拥塞难通。于时驾幸洛阳,奘乃留诸经像送弘福寺。京邑僧众,竞列幢帐,助运庄严,四众喧哗,倍盛于初至。市民废业五日,七众皈依。倾仰之盛,终古罕类矣。

  (33)太宗慰问——及至洛阳,帝慰问备至。问西域风俗甚详。令奘作西域游记以惠后学。

  (34)奉诏译经——奘献诸国异物,及陈所得梵本经教六百五十七部。帝欢喜无量,谕令迻译。时将亲征高丽,乃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监护译事,供应所需。随就弘福寺译大菩萨藏经及瑜伽等论。贞观二十二年瑜伽译城进览。帝大悦,谓侍臣曰:佛教广大,犹瞻天瞰海,莫测高深。余教小水耳!世言三教齐致,何其妄耶!

  (35)玉华续译——显庆四年,高宗改玉华宫为寺,使奘居之。次年在此译大般若经六百卷,兼补译成唯识等论。嗣有请译大宝积经全部者。甫译十余纸,觉精神不继,叹曰:吾于此经无缘,遂搁笔。

  (36)专念弥勒——从此遂专念弥勒求生兜率

  (37)翻华为梵——贞观二十二年冬,太宗尝令奘翻老子道德经为梵文以遗五印。奘曰:老子立义肤浅,五印观之,适足见笑。遂止。大乘起信论者,马鸣菩萨特作也。奘西游时,五印已失原本。乃依隋译转翻梵文反哺之。其译事可谓东西互益矣。(唐译起信论当系由奘译展转而来)

  (38)病见白莲——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钞录所译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卧疾文中开目闭目见大鲜白莲花。又见二金人谓之曰:法师疾苦,重业轻报耳!行且生兜率矣。奘曰:得毋宣译大般若之效欤?

  (39)心经受用——是月五日中夜疾革,口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末可得。复命左右同念弥勒如来,右肋安卧而逝。世寿六十五。是夕白虹四道自北亘南。临殁之言,正挹心经精髓也。

  (40)褒恤备至——讣闻于朝,高宗哭之恸,顾左右曰:朕失国宝矣!废朝五日,褒恤备至。敕用佛故事,金棺银椁,葬于浐水之东。(浐水为关中八水之一,发源于陕西蓝田县,西北经长安而入于渭)赞曰:奘公福慧并厚,为东土诸僧冠,其兜率下生演化者欤。沙漠孤行,仗心经而解厄;化缘告绝,依心经而入灭;斯译殆公得意之作矣。

  【增注】玄奘三藏为我国千余年前留学外国最有声誉之佛学者;亦现代讲中印文化交流之中心人物。其所吸收之学术,正如金椟中之宝珠。舍珠论椟,已有高度价值。进论宝珠,尤为希世之珍。要点在阐述唯识奥义,使学者洞明世间真相。依法实践,更能发现种种胜境,超出普通科学范围。而却有真实学理贯彻其间,毫无神秘之处。上举略传中,所谓阿罗汉能入长期大定等事,只属佛学上现实之一斑耳。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本经正宗分也。义分四章,详之如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此乃演讲本经大义时详细口说也。集成巨册,名曰广义。体例略同疏钞。以大义原文为纲,而逐段解释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