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37课丨古德是如何求道、如何修道的?

第37课丨古德是如何求道、如何修道的?

  回过头来,我们要说说念如意足,什么是念如意足?像我们念佛,有谁念到一心不乱了吗?一日二日三日就不说了,我们能一分钟、一小时“念”一心不乱吗?我们的心里倒是想不乱,但是没做到,这就是念不能如意。

  如果我们能念到一心不乱,那就能像赵州禅师那样,“二六时中,老僧除两餐粥饭外,无杂用心处”,他老人家已然达到了这个境界。但是老和尚八十岁了还要到处去参访,有人就问他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地出去参学啊,老人家就回答说:“只因心内未悄然!”只因为我的心里还没能完全打成一片,还没有做到绝对的不疑,没有做到绝对的不二。其实他老人家是谦虚,都已经这样了,“无杂用心处”,还说没有达到如意足。

  “只因心内未悄然”,这原来是一首诗偈,完整的是这样的: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因心内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这首诗其实是明朝的莲池大师写的,讲的是赵州禅师当年的一段公案。赵州从谂禅师是唐朝时期一位很风趣的大成就者、大禅师,他的影响遍及朝野上下,被当时的人尊称为“赵州古佛”,现在赫赫有名的河北赵州柏林禅寺就是他当年住持的地方。

  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弟子,向他老人家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来的时候,还有没有这个?”什么意思呢?在我们佛教里,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那么到了末劫世界坏掉的时候,我们的这个心性会不会随着坏掉?还有没有业识?他是这个意思。

  赵州禅师就回答说:“会坏。”那个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了一句:“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赵州禅师好像有点不在意地说:“随它去!”这个弟子听了之后,内心就感到非常地怀疑。

  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完全确定自己当时的回答是否恰当正确?这一怀疑,然后一反观,他一下子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灵尚有破绽,还没有彻悟,于是忐忑不安,始终无法安心。

  所以他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八十高龄了,还要到处跋涉,千山万水的,到处去参访善知识,从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等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就写了这首诗偈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赵州禅师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但是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的颠簸,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

  那么经过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却是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在缘木求鱼罢了,空费了无数的草鞋钱。这是告诉大家古德是如何求道、如何修道的故事。

  至于后面的精进如意足,就是我们以前讲过的那句话,“若人心不起,精进无有涯”,不起分别,不起无明,起而不起,不起而起,这个“圆”很难很难。而慧如意足就更难了,像有人看书看过就忘!听经,昨天听的,下课转个身就忘了,这就是慧不能如意,所以学什么都不能成就。

  这里给大家大概地解释了四如意足,师父没有完全按照教理死板板的解释,就是为了让你们容易听懂。总而言之,修行者在证得这个四如意足后,不走偏空的小乘路线,反而以神而通之的解脱心境,入世出世两无碍,这个就是大乘的菩萨行,就是大菩萨的行持。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这个五根是我们佛教的专业术语,也就是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菩萨道的修行者随顺诸法性空的真相行持五根,不假造作,他没有怀疑、懈怠、昏沉、散乱、愚痴这五种障蔽心灵和智慧的毛病,所以他很善于分别我们众生的根器利钝,善于了解我们众生的根性高下,这样才能对机说法,对症下药,如是行,即是菩萨行。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这个五力的概念基本同上,也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菩萨不但自身的行持做到这个五力,他还能乐求、上求佛的十力,没有得少为足,永不满足,如是行者,即是菩萨行。

  「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七觉分,又叫做七觉支,都是很专业的词汇,具体内容就是“择法、精进、喜、除、舍、定、念”。菩萨虽然行持这个七觉支,但是他不沉空、不守寂,而是随顺不二的法性,深入修习佛的圆满智慧,不落入小乘的偏执,如是行者,就是菩萨行。

  「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这个八正道,大家都很熟悉了,什么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菩萨虽然行持这个八正道,但是他不去执著八正道的法相、表相,在菩萨的眼里,“一切法皆是佛法”,他这样心无分别的同时,还能善分别——要想做到能善分别,前提基础是要先做到心无分别,要证入空性,然后才能去随心所欲地分别一切而不堕分别见。菩萨由此,自然而然地能够乐行无量佛道,他以广大圆融之心含裹一切,透视一切,如是行者,即是菩萨行。

  以上我们谈的这些,包括之前我们讲的,都是属于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内容,佛陀一生的教化,横说竖说,深说浅说,基本上不出这个根本范畴,其中的具体法义我就不细讲了,你们自己得空去好好研究。

原标题:80岁高僧,因为刚入门弟子的一句话,竟然走遍千山万水丨《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37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