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是一部方等大乘经典,主要破斥小乘思想,贬低二乘声闻缘觉所证非究竟;宣扬大乘佛教思想,赞扬大乘菩萨行为真正佛教精神。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山林佛教,已经走进了都市化佛教。我们如何以佛教的无我思想和平等心理对待社会;又如何以都市文化的心态和理念接受佛教,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而且宝贵的经验。《维摩诘经》为佛在世时的一位长者维摩诘居士所说。一般来说佛经有五种人所说:一是佛亲口所说,二是佛教弟子所说,三是诸天天人所说,四者仙人所说,五者化人所说。今《维摩经》即是属于弟子所说。《维摩经》共有六种汉译本,其中三种译本轶失,今仅存有三种译本。一名《维摩诘经》三卷,吴支谦译;一名《说无垢称经》有六卷,唐玄奘译;一名《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今所说的即是鸠摩罗什法师于弘始八年(公元406年)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四品。 《维摩诘经》是三论宗立宗所依据的四小经之一,为修学三论宗的主要经典。其内容主要是叙述当时维摩诘居士称病,佛陀派遣其弟子问疾,以文殊菩萨为代表,一行人前往维摩精舍与维摩居士当时互相对话时的情景。其主要思想是以“不二法门”为中心,来讨论此不可思议之法门。由此不可思议之不二法门,来显现真如法性、诸法之实相。说明了真如法性、诸法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四句绝百非。学教之人若能如此认识者,即能悟得第一义谛之不二法门。如僧肇《维摩诘所说经序》云:“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议之迹也。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 由此“不二”的理和行,表示出来的种种不思议迹象,是大乘佛教理论的形象化,《维摩诘经》对这些迹象的叙述,形象鲜明,富于哲理的文艺价值,故我国远自隋、唐以来,就有用这些丰富多采的情节,作为绘画、雕塑、戏剧、诗歌的题材的。维摩诘这一人物,作为长者居士的典型形象,更是在佛教界和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维摩经》在中土流传非常之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文字华丽优美、语句简捷通畅、内容通俗易懂,不仅是一部佛学大乘经典,也是一部通俗小说。僧肇大师当时就是因为读《维摩经》而出家归依佛教,成为中国三论宗的开创先驱者,继承了罗什的般若中观思想。如《三论玄义》引僧肇语云:“每读老子庄周,叹曰:‘美则美矣,然栖身灭累之方犹未尽也!’;后读《维摩经》言:‘吾知所归极矣!’遂弃俗出家。”《维摩诘经》不仅为三论宗所倡导,其它各宗派也非常之重视,古今以来有很多人为其做了注疏和解释。这对我们今天研究和学习《维摩经》提供了很多方便。
《维摩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亦名《净名经》,又名《说无垢称经》,又有人合称名《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是能说经之人名,所以说此经是“以人立名”;“不可思议”是所说之法,所以也可说是“以法立名”。其实《维摩诘经》立名题具足“人法”二意。因为从经题而言是以“人”立名,如果就思想内容而言应以“法”立名,所以《维摩诘经》有二重立名。 “维摩诘”梵称毗摩罗诘,意译为净名。所谓净名者,“净”者是说清净无染,因为维摩诘虽然身有眷,但常修梵行。“名”者是说受人尊敬称赞,因为维摩诘虽然身为居士,实为古佛示现替佛说法。《净名玄论》曰:“以净德内充,嘉声外满,天下籍甚,故曰净名。”又玄奘法师译为无垢称,“净”者清净无垢之意,“名”者名声远扬之意,即称赞的意思。如《大唐西域记》曰:“毗摩罗诘,唐言无垢称,旧曰净名。然净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又真谛三藏云:从梵本应言毗摩罗诘利帝,“毗”译为灭,“摩罗”译为垢,“诘利帝”译为鸣,即“灭垢鸣”的意思。灭垢即是“无”的意思,鸣即是“名”的意思,所以也就是“无垢称”的意思。因此,维摩诘即是净名的意思,所以《维摩诘经》亦名《净名经》。所言“不思议”者,《净名玄论》曰:“内无功用,不假思量,外化幽微,物莫能测,故曰不思议。”是说此经所讲述的“不二”之理论思想,不是一般人凡夫二乘之人所能理解的,更不能只从文字语言或行式上去认识和理解。是说明诸法实相之理是离言绝相、无说无示,凡是言说相示皆是第二,已经落入言相之中绝非第一义。所以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为不二法门时,维摩诘居士闭口不言,是为真正“不二”法门。所言“解脱”者,即脱离六道轮回之生死,断除一切生死根本烦恼。众生轮回生死者即是由无明妄念虚妄分别而起种种烦恼造诸恶业。今言“不二”者即是断除虚妄分别、无明妄念而得到解脱。《净名玄论》曰:“解脱者略有二:一是登法身之位,舍结业之形,谓果解脱;二是道观双流,二慧常并,纵任自在,尘累不拘,谓因解脱。” 所言“经”者,梵文名为修多罗,此有五义:一是涌泉,即义味无尽意;二是显示,即显示说法之人;三是出生,即从此出生诸义;四是绳墨,即裁邪取正;五是结鬘,即贯穿诸法。翻译为中文名曰“线”,即线能持物,教能诠理;又曰“经”者,即经有训法训常之用,体可模楷为法,物不能改为常。另外,“经”者有能通之义,即通向涅槃之大道。 维摩诘居士为佛陀住世时印度毗舍离城长者,昔时佛陀在毗舍离城,有五百长者往佛所请佛说法,维摩诘即是五百长者之一,家中十分富有、资产无量。虽不出家却行沙门律仪;虽有妻子却修梵行;虽有眷属却乐远离;虽处五欲却不贪着。维摩诘称病,欲令佛遣诸比丘菩萨问其病,藉此机会与佛派来问病的文殊师利等大众,反复论说佛法“不二法门”之义理,故因成此经。本经是基于“般若空”之思想,以阐扬大乘菩萨之实践之道,说明在家信徒应行之佛法大道。全经以维摩诘为中心人物,通过与文殊菩萨等大众共同谈论佛法之方式,以宣扬大乘佛教“不二”法门之理。是继《般若经》之后的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维摩诘居士之所以取名为“净名”者,今依据明代大贤法师所着《维摩诘经折衷疏》解释有三种含意:一是以真性清净为名:真性的本体是非有非无、非凡非圣、不落去来、亦无生灭,言语不能说、心行不能测。而净名居士从不可思议本体所起妙用,由用显体、以体摄用,如此体用不二、其性常净,故名为净名。二是以方便清净为名:净名居士从本出迹方便利人,虽为白衣常修净行,虽居家室不为五尘所染,故名为净名。三是以离障清净为名:因从迹穷本,净名居士前身本为金粟如来烦恼已断,现在为法身大士障缚亦除,对于凡夫染有、二乘染空、菩萨染中道的执病皆已远离,故名为净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白话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维摩诘经讲解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诘经》包含的议题众多,如生病问题、生死问题、什么是菩提、什么是道场、什么是布施,等等,一向是学佛修证者最希望读懂也最应该读懂的一本书。南怀瑾先生以经证经,融会儒释道,旁征博引地对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佛法的真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花雨满天”的无限世界。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中主人公维摩居士才刚刚出场,同时出场的还有大智大慧文殊菩萨,这一品中我们学习到了病从何处来?疾病的意义,以及心和念的修法。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