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要义概述

维摩诘经 | 作者:理净法师 [投稿]

《维摩诘经》要义概述

一、序说

  《维摩经》是一部方等大乘经典,主要破斥小乘思想,贬低二乘声闻缘觉所证非究竟;宣扬大乘佛教思想,赞扬大乘菩萨行为真正佛教精神。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山林佛教,已经走进了都市化佛教。我们如何以佛教的无我思想和平等心理对待社会;又如何以都市文化的心态和理念接受佛教,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而且宝贵的经验。《维摩诘经》为佛在世时的一位长者维摩诘居士所说。一般来说佛经有五种人所说:一是佛亲口所说,二是佛教弟子所说,三是诸天天人所说,四者仙人所说,五者化人所说。今《维摩经》即是属于弟子所说。《维摩经》共有六种汉译本,其中三种译本轶失,今仅存有三种译本。一名《维摩诘经》三卷,吴支谦译;一名《说无垢称经》有六卷,唐玄奘译;一名《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今所说的即是鸠摩罗什法师于弘始八年(公元406年)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四品。 《维摩诘经》是三论宗立宗所依据的四小经之一,为修学三论宗的主要经典。其内容主要是叙述当时维摩诘居士称病,佛陀派遣其弟子问疾,以文殊菩萨为代表,一行人前往维摩精舍与维摩居士当时互相对话时的情景。其主要思想是以“不二法门”为中心,来讨论此不可思议之法门。由此不可思议之不二法门,来显现真如法性、诸法之实相。说明了真如法性、诸法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四句绝百非。学教之人若能如此认识者,即能悟得第一义谛之不二法门。如僧肇《维摩诘所说经序》云:“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议之迹也。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 由此“不二”的理和行,表示出来的种种不思议迹象,是大乘佛教理论的形象化,《维摩诘经》对这些迹象的叙述,形象鲜明,富于哲理的文艺价值,故我国远自隋、唐以来,就有用这些丰富多采的情节,作为绘画、雕塑、戏剧、诗歌的题材的。维摩诘这一人物,作为长者居士的典型形象,更是在佛教界和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维摩经》在中土流传非常之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文字华丽优美、语句简捷通畅、内容通俗易懂,不仅是一部佛学大乘经典,也是一部通俗小说。僧肇大师当时就是因为读《维摩经》而出家归依佛教,成为中国三论宗的开创先驱者,继承了罗什的般若中观思想。如《三论玄义》引僧肇语云:“每读老子庄周,叹曰:‘美则美矣,然栖身灭累之方犹未尽也!’;后读《维摩经》言:‘吾知所归极矣!’遂弃俗出家。”《维摩诘经》不仅为三论宗所倡导,其它各宗派也非常之重视,古今以来有很多人为其做了注疏和解释。这对我们今天研究和学习《维摩经》提供了很多方便。

二、释《维摩经》经题

  《维摩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亦名《净名经》,又名《说无垢称经》,又有人合称名《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是能说经之人名,所以说此经是“以人立名”;“不可思议”是所说之法,所以也可说是“以法立名”。其实《维摩诘经》立名题具足“人法”二意。因为从经题而言是以“人”立名,如果就思想内容而言应以“法”立名,所以《维摩诘经》有二重立名。 “维摩诘”梵称毗摩罗诘,意译为净名。所谓净名者,“净”者是说清净无染,因为维摩诘虽然身有眷,但常修梵行。“名”者是说受人尊敬称赞,因为维摩诘虽然身为居士,实为古佛示现替佛说法。《净名玄论》曰:“以净德内充,嘉声外满,天下籍甚,故曰净名。”又玄奘法师译为无垢称,“净”者清净无垢之意,“名”者名声远扬之意,即称赞的意思。如《大唐西域记》曰:“毗摩罗诘,唐言无垢称,旧曰净名。然净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又真谛三藏云:从梵本应言毗摩罗诘利帝,“毗”译为灭,“摩罗”译为垢,“诘利帝”译为鸣,即“灭垢鸣”的意思。灭垢即是“无”的意思,鸣即是“名”的意思,所以也就是“无垢称”的意思。因此,维摩诘即是净名的意思,所以《维摩诘经》亦名《净名经》。所言“不思议”者,《净名玄论》曰:“内无功用,不假思量,外化幽微,物莫能测,故曰不思议。”是说此经所讲述的“不二”之理论思想,不是一般人凡夫二乘之人所能理解的,更不能只从文字语言或行式上去认识和理解。是说明诸法实相之理是离言绝相、无说无示,凡是言说相示皆是第二,已经落入言相之中绝非第一义。所以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为不二法门时,维摩诘居士闭口不言,是为真正“不二”法门。所言“解脱”者,即脱离六道轮回生死,断除一切生死根本烦恼。众生轮回生死者即是由无明妄念虚妄分别而起种种烦恼造诸恶业。今言“不二”者即是断除虚妄分别、无明妄念而得到解脱。《净名玄论》曰:“解脱者略有二:一是登法身之位,舍结业之形,谓果解脱;二是道观双流,二慧常并,纵任自在,尘累不拘,谓因解脱。” 所言“经”者,梵文名为修多罗,此有五义:一是涌泉,即义味无尽意;二是显示,即显示说法之人;三是出生,即从此出生诸义;四是绳墨,即裁邪取正;五是结鬘,即贯穿诸法。翻译为中文名曰“线”,即线能持物,教能诠理;又曰“经”者,即经有训法训常之用,体可模楷为法,物不能改为常。另外,“经”者有能通之义,即通向涅槃之大道。 维摩诘居士为佛陀住世时印度毗舍离城长者,昔时佛陀在毗舍离城,有五百长者往佛所请佛说法,维摩诘即是五百长者之一,家中十分富有、资产无量。虽不出家却行沙门律仪;虽有妻子却修梵行;虽有眷属却乐远离;虽处五欲却不贪着。维摩诘称病,欲令佛遣诸比丘菩萨问其病,藉此机会与佛派来问病的文殊师利等大众,反复论说佛法“不二法门”之义理,故因成此经。本经是基于“般若空”之思想,以阐扬大乘菩萨之实践之道,说明在家信徒应行之佛法大道。全经以维摩诘为中心人物,通过与文殊菩萨等大众共同谈论佛法之方式,以宣扬大乘佛教“不二”法门之理。是继《般若经》之后的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维摩诘居士之所以取名为“净名”者,今依据明代大贤法师所着《维摩诘经折衷疏》解释有三种含意:一是以真性清净为名:真性的本体是非有非无、非凡非圣、不落去来、亦无生灭,言语不能说、心行不能测。而净名居士从不可思议本体所起妙用,由用显体、以体摄用,如此体用不二、其性常净,故名为净名。二是以方便清净为名:净名居士从本出迹方便利人,虽为白衣常修净行,虽居家室不为五尘所染,故名为净名。三是以离障清净为名:因从迹穷本,净名居士前身本为金粟如来烦恼已断,现在为法身大士障缚亦除,对于凡夫染有、二乘染空、菩萨染中道的执病皆已远离,故名为净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