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要义概述

维摩诘经 | 作者:理净法师 [投稿]

七、《维摩经》各品之大意

  《维摩诘经》全经共分十四品,依通例区分,第一品为序分,记述法会之缘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为正宗分,是一部经的主体内容;末后两品为流通分,即结束语,是佛嘱托弟如何奉持此经。今将本经各品内容分别简介如下︰

  (1)〈佛国品〉︰释迦牟尼佛在毗耶离城外庵罗树园与众集会,宝积长者子说偈赞佛,佛告诉他︰“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不思议解脱的根本。

  (2)〈方便品〉︰住在毗耶离城的维摩诘长者,曾于过去劫中承事供养无量诸佛,深闻法要,契入不二;为了方便摄化众生,他上自军政,下至酒肆,广泛地参预了社会活动。后来他患疾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皆来问疾。维摩诘现身说法,要问疾者识身虚幻、危脆、垢秽,为苦为恼,众病所集,不应心为形役,应常乐佛身。佛身是从无量智慧功德生的,是从慈悲喜舍生的,是从四摄六度生的。应以速朽之身,勤修如是胜行,饶益众生,获成佛的清净庄严法身。

  (3)〈弟子品〉︰佛遣声闻乘中的大弟子舍利弗前往维摩处问疾,舍利弗辞以不能胜任。遣大迦叶等,皆辞以不能胜任。主要是他们在宴坐习禅,或持钵乞食,或解说戒律,或为人说法时,维摩诘皆曾向他们提出问难,相与辩析,为维摩诘所挫败。五百声闻众中,没有一个人敢去的。

  (4)〈菩萨品〉︰佛又于菩萨乘弟子中,遣弥勒、光严、持世、善德前往问疾,他们都有舍利弗等的类似遭遇,辞以不能胜任。

  (5)〈文殊师利问疾品〉︰于是佛遣文殊师利前往问疾。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人天,皆欣然从往。维摩诘空其室内一切所有,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致问,维摩诘告之:“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6)〈不思议品〉︰舍利弗久立思坐,室内无座位,维摩诘因向舍利弗开导︰“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以及“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诸义。随即向东方距此三十六恒河沙世界的须弥相世界须弥灯王佛那里,借来了三万二千个高达八万四千由旬(注︰一由旬约为六十里)严饰第一的师子宝座,宣示小大相容,久暂互摄等诸佛菩萨不可思议解脱的力用。(此即肇序中所说的”借座灯王’,据说,维摩诘室面积的宽度,仅有一平方丈,能容这样多这样大的宝座,此即不可思议解脱力。我国佛教寺院住持所住的房舍,称“方丈”或“丈室”,就是从这儿来的。)

  (7)〈观众生品〉︰维摩诘与文殊辩析“云何观于众生”乃至“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室内出现了天女散花。花散到菩萨身上,随即下落,散到舍利弗等声闻身上,即使运用神力,也扯不下来。自言“止此室听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已十有二年”的天女,在与舍利弗对辩过程中,将舍利弗变成了天女,将自己变成了舍利弗,证实众生如幻,男女实无定相,破除声闻人对“法”的执着,得出诸佛菩萨所证得的智慧功德,“实无所得”,“但以世俗文字,假名得耳”的结论。

  (8)〈佛道品〉︰即菩萨契入不二妙理为摄化众生所起的妙行。如文殊问维摩诘“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答以“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这就是示现行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即名非道;示现行于贪欲道、嗔恚道、愚痴道,即名非道。菩萨若不行于非道,即无法摄化众生,使之转入佛道。维摩诘问文殊“何等为如来种”,答以“有身为种”。现有烦恼之身,无实自性,如方便摄化,即可转烦恼成菩提,转色身为解脱身。是即空有不二的菩萨行。

  (9)〈入不二法门品〉︰行必依理而起,非不二之理则不能有不二之行;非不二之理与行,则不能有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所以,“不二”实为贯串本经的主旨。本品叙述维摩诘向文殊等八千菩萨提出“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问题,观自在等三十位菩萨皆用“言说”表述,维摩诘不置可否,于是这三十人要文殊表示看法。文殊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说已,又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10)〈香积佛品〉︰维摩诘以其不可思议解脱的神通力,将上方过四十二恒河沙世界的众香国景象,普现于大众之前,随又化出一菩萨使往上方众香国乞取香饭。化菩萨取回香饭时,众香国随来者有九百万菩萨,述说其国以“众香”为佛事──教化众生的种种妙用。维摩诘告以此土佛以“刚强之语”说明因果有报以及菩萨须以十事善法、四摄、八种无疮疣法摄化众生。

  (11)〈菩萨行品〉︰维摩诘以神通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诸右掌,往诣佛所,因阿难问,佛为广说香饭功德,乃至诸佛国土,有以光明相好、园林台观、卧具衣服等种种施为,皆无非是摄化众生的佛事。指出︰因有“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嗣以众香国诸菩萨诸佛说法,佛为说“尽、无尽解脱法门”。这就是︰尽,即有为法;无尽,即无为法。菩萨所行必须“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等,是“不尽有为”;“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等,是“不住无为”。

  (12)〈阿閦佛品〉︰阿閦,译“无动”。佛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谓“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以及“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非见闻觉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次因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诘就“没”和“生”说明“一切法如幻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佛向舍利弗介绍维摩诘,原是无动佛的妙喜世界中人。维摩诘说明自己,从清净的妙喜世界来生此不净的娑婆国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耳”。会众欲见无动如来,维摩诘不起于座,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把无动佛及其菩萨、声闻之众,皆接到庵罗树园内来了。释迦佛勉诸大众︰“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此即僧肇序中所谓“手接大千”)

  (13)〈法供养品〉︰释迦佛为天帝(释提桓因)等称说此经功德,指出“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若信解受持此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及依之而行的,即是以法供养如来。佛复自述因地为月盖王子时,从药王如来秉受“法供养”之教。所谓“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等,“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14)〈嘱累品〉︰佛以是法咐嘱弥勒,令其流通。四天王表示拥护持经者。末后,佛告诉阿难,此经题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八、结论

  从以上几个方面,只是从《维摩诘经》的思想、经题、译者、出处、各品大意等作了一个浅显的论述,要全面系统的了解《维摩诘经》的思想,就必须仔细研究整体经文才能有整体全面性的认识。总而言之,《维摩诘经》是一部人们非常熟悉的经典。曾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东晋高僧支敏度说此经乃是“先哲之格言,弘道之宏标”。把它看成是阐扬佛教真理的最高经论。罗什弟子僧睿大师曾自叙云:“予始发心启蒙于此,调咏研求,以为喉衿。”即是说此经可以作为研究和学习佛教理论的启示录读物和重要经典。就号称东土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师来说,本来爱好于老庄学说,但常感到老庄玄学虽好,嫌其栖身灭累犹未尽善,后读《维摩诘经》推寻玩味乃言“吾知所归极矣”!由此而弃俗出家为僧。并且,《维摩诘经》不仅为古代高僧大德所尊崇,而且连一般士大夫文人学士也非常重视此经。如鲁讯先生曾说: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都有三种爱好,其中之一就是研究和读诵《维摩诘经》。就连近代的一些伟大人物和学者也无不把《维摩诘经》列为自己必读的书籍之一。由此可见,《维摩诘经》的价值观理论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非同一般。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