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要义概述

维摩诘经 | 作者:理净法师 [投稿]

三、《维摩诘经》的宗旨大意

  一般来说大家都知道《维摩诘经》的主要思想是以“不二”法门为中心,讨论诸法实相之真理。此不二法门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四句绝百非之不可思议法。如僧肇所言:“统万行以权智为主,树德本以六度为根,济朦惑以慈悲为首,语宗极以不二为言。”言不思议者略有三意:一是不二法门盖是实相之相,心行既断、意不能思,言语亦灭、即口不能议,故名不思议;二是由体不二之理,故有无二之智,由无二之智,故能适化无方,既道观双流,即心无功用,故能不思而现形,不议而演教,名为不思议;三是内有权实之本,外示形言之迹,并非下位菩萨,二乘凡夫所能测量,故名不思议。 今言不思议者有五种:一者、闻不闻不思议,《大品经》云:“诸声闻等,闻与不闻,皆欲得闻,当学般若。”龙树云:“佛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声闻在座,并皆不闻,唯有菩萨得闻。”今《净名经》等,辩不思议,大小俱闻,故言闻不闻不思议。二者、大小不思议,《智度论》云:“小乘法门,有五不思议,一众生业行不思议,二世间不思议,三龙神力不思议,四坐禅不思议,五佛力不思议;大乘法内明六十小劫,说《法华经》众谓如食顷,小乘教门无此事,谓大小不思议。三者、通别不思议,谓一部经所言,若境若智、若形若声,皆是诸佛菩萨无碍法门,凡夫二乘有所得人不能测度,谓通不思议;虽通言不思议,但有其言而无其事,故别示大小相容而无增减,此诸佛妙道非二乘所知,谓别不思议。又经题称不思议经,即一部皆不思议,谓通义;别有〈不思议品〉,示不思议事,谓别义。四者、示本迹不思议,以理能发智,即理为智本,智能说教,即智为教本;若以理智对教,即理智为本,教为其迹。由理发智,故外吐于教,谓以本垂迹;藉教通理,谓以迹显本,故名本迹不思议。五者、内外不思议,既言内无功用,即不假思量,外化幽微,即物莫能测,此即为内外不思议。 今依以吉藏大师所言:“非无上来诸义,但师资相承,用以权实二智,为此经之宗旨。”所以说《维摩诘经》应以“权实二智”为宗。因为不二是“理”,二智是“教”,以理而显教,因教而明理,故理为智之根本,二智为不二之教法。因此,以权实二智为宗者亦是显“不二”之法门,明不可思议之真理。“不二”之法不可所说,净名与诸声闻菩萨以种种权巧方便,为适化众生而演说此不可思议之法。今言二智为宗者有五意:一者、如〈法供养品〉天帝白佛:“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而未曾闻是,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经典。”此处明照实相即是实慧,现自在神通即是方便慧,虽实相而神通,虽神通而实相,动寂不二而权实宛然,所以说本经应以二智为宗;二者、《净名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既然以二智为父母,即是一经之宗旨;三者、又此经所兴正起于疾,言疾者即是方便,而方便由实智而成,所以以二智为宗;四者、寻不二之理即是一乘实智,开大乘为三乘即是权智;五者、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为常住实智,现处五浊无常,为方便权智。因此说,《净名经》应以权实二智为宗。

四、《维摩经》总科判

  “科判”是古人的一种传统的为一部经进行分类的方法,有助于学人能够更好更快的理解和学习经文。如同今天人们用现代方法分章、分节是相同的,不过古人的这种方法比现代分章、分节更加细致和精妙。是我们理解和讲解经文时必不可少的步骤。《维摩诘经》的科判如下:

五、论说《维摩诘经》的会处

  一般来说,一切经典无论大小乘皆分为三部分,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成实师言:本经最初四品,但明如来说法,命人为问疾之原由,是在丈室外所说,所以判为序分;次有六品,是在丈室内所说,宾主互相交谈,辩论至极之妙道,明不可思议之法门,是本经的中心部分,所以判为正宗分;后有四品,是谈说经之利益,还归室外来至佛所所说,所以判为流通分。而十地论师又言:此经凡有三会,始自“佛国品”,至“菩萨品”谓庵园初会;从“问疾品”至“香积品”,谓方丈次会;从“菩萨行品”至终,谓庵园重会。

  今以吉藏大师所言:《华严经》有七处八会,今言此经也有二处四会。所言二处者,一是庵园处,为佛所住处;二是方丈处,为菩萨所住处。所言四会者,一是庵罗园初会,二是方丈初会,三是方丈重会,四庵罗园再会。言庵园初会者,本来按照一般事实情况而言,应当先说“方丈初会”,净名托疾在方丈,如来于庵园说法,知净名有疾故遣使人问疾,故有“庵园次会”,明声闻菩萨皆不堪任之事;次明文殊等人与净名居士互相交谈,文宣妙法不二法门,故有方丈再会;最后明教化众生之事已尽,还来佛所如来赞叹,不可思议之法,故有“庵园重会”。但为了结集成经,必须先明“如是我闻”等六成就之事,故先说“庵园初会”;庵园佛集大众已竟,为了遣人去方丈问疾,故先赞叹净名之德行,令人生起敬仰,故有《方便品》明“方丈初会”;然后再叙说如何遣声闻菩萨等众不能堪任问疾之事,有《弟子品》和《菩萨品》;次后叙说文殊等人与净名辩不思议妙法之事,为“方丈再会”;最叙说佛赞叹不思议之妙法,以此嘱咐后人对此经能生起信行,为“庵园重会”。

  今明本经四会凡有五种人共说,方丈初集,为净名自说;庵园次会,为如来所说;方丈重集,凡有四种人共说,一是净名说,二是文殊说,三是天女说,四是诸菩萨说;庵园再会时,唯有佛与净名二人共说。

六、《维摩诘经》的译者

  《维摩诘经》有五种译本,今三论宗所依据的是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罗什法师是东晋末年姚秦时期的高僧,罗什祖籍天竺,出生于丘兹国(龟兹、今新疆库什),时年为晋康帝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七岁时随母出家,游学于五印度,二十岁时随母回到龟兹,依卑摩罗叉受戒于龟兹王宫。于弘始三年(公元401)十二月至长安。途径凉州(今甘肃武威)停留十六年之久,入关时已经五十高龄(时年五十八岁),第二年秦王姚兴为罗什组织译经场翻译经藏,便迎请罗什入西明阁逍遥园(今长安户县草堂寺)与诸义学沙门译经,时有八百余人受学于罗什。于弘始十五年(413)四月十三日圆寂于大寺(当时大寺包括草堂寺有四座寺),春秋七十岁(也有人说七十五岁)。在凉州其间由于吕光父子不信佛法,强制罗什与龟兹国公主成婚已破戒,秦王姚兴又为了译经事业而派遣十名宫女侍奉,所以有人对于罗什所译经典不满。临终前罗什言:“我所译经典符合佛经原意,有我死后焚烧舌根不会烧烂为证!”不久罗什圆寂后在逍遥园火化,唯有舌根完好无损,足可说明罗什所译经文皆是原意。罗什共译经律论三藏,七十四部,三百八十余卷。其中主要以《大品》、《法华》、《维摩》、《仁王》等经,《释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最为主要。罗什门下弟子号称三千,着名学者不下数十人,其最有盛名者有八哲十圣。 今《维摩诘经》是罗什法师于弘始八年(公元406年)奉诏译出,当时有大将军常山公(姚显),右将军安成侯(姚嵩)与义学沙门一千二百人请罗什法师,于长安逍遥园大寺(今陕西户县草堂寺)重译正本。当时罗什法师手持胡本(梵本),口诵秦言(中文),两释异音(将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对照分别解释),交辩文旨(然后再所译文本进行相互对照比较)。秦王姚兴躬览旧经(亲自阅读旧本),验其得失(检查其中的得失不同),谘其通途(然后请教其相互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坦其宗致(最后才定为宗本)。说明此经翻译的重要性。 罗什法师译经之特点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规模隆重而宏大,态度严肃而谨慎:虽然自汉明帝以来对佛经的翻译成为国家大事,但姚秦时罗什法师的译经规模尤为宏大,而且从译经的风格上更加严肃谨慎。如在译《大品经》时,国主秦王姚兴“躬身预览旧本”,主持译经;在译《思益经》时有“两千义学沙门”参加译经;在译《维摩诘经》时“一言三复,陶冶精求”;由此可见罗什法师的译经场的规模是非常的隆重而宏大,并且对于译经的态度也是非常的严肃而谨慎。二是改变了直译方法,开创了意译风格:在罗什法师之前的译经大师皆运用直译的方法,所译经文大多意思晦涩难懂;而罗什所译运用意译,使得经文通俗易懂,让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三是语句通顺、言辞华丽,具有文学鉴赏力和表达力:由于罗什法师不仅精通梵汉两种语言,而且对中土文化尤其精通,所以所译经文不仅语句非常通顺易读,言辞悠美读诵者朗朗上口,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和语言表达力。四是发杨了般若义理,始明无我之义:在罗什未来之前,中国佛学者对“般若”义理之理解皆是偏邪之见,没有认识到真正般若思想的含意,所谓的“格义”之释,五家七宗之说,皆是邪执偏见。自罗什东来重译《大品》等经,始明般若实相之理,性空无我之义。由此般若思想在中土方真正得到了发展,建立了大乘思想精神无我思想。五是盛宏中观学派,显毕竟空之理:罗什法师所译主要以大乘经论为主,在大乘经典中又以龙树中观思想为主,中国三论宗以罗什为初祖,其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依据。而三论思想主要体现在离言绝相、言语道断,主张一切法无所得,其自性之毕竟空寂。六是深斥小乘有部思想,破除一切实有之说:罗什法师早年学习小乘思想,对小乘学说有非常深该的了解和认识,后来学习大乘经论,对大乘思想又有独特的卓见。所译之《成实论》等小乘论典时命门人作“序”,明确指出小乘思想的偏邪和不究竟之处,以告诫后来的学者引以为诫。如罗什法师言:“言有为法四相者,是迦旃延弟子意,非佛所说。是故当知言色等为实有者,是小乘论意,非甚深论法。”由此可知,罗什法师虽然翻译小乘经典,但意在破斥小乘思想,而非专弘小乘教义。 罗什法师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从罗什法师开始,佛教的译经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文化事业,由国家提供资金、组成人力。秦王姚兴命大将军和右将军带兵维护译经场的安全,并派当时的所有着名义学沙门参加译经事业,提供逍遥园、大寺等重要场所为译经场所。二是罗什法师所译经典,对中国佛教的思想发展和教义形成有极大影响,成为后来中国佛教各学派和宗派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为中国佛教宗派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三是由于罗什法师本人的地位和影响,在当时的姚秦首先创立了中国僧尼管理机构,命僧契为僧正掌管僧录。此后经北魏至隋唐形成中国国土化的僧管制度。四是由于参加译经的人数众多高达几千人,皆从罗什法师受学听法,所学皆不相同各有所长,后来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后来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五是由于罗什法师本身虽然出生于西域,但从小随母游学印度各地,后又住凉州长达十六年之久(385——401),对于中印两国之语言文化非常精通。

  所以,罗什法师的译经不仅使中国佛教得到了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对当时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