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36课丨大彻大悟到底是一个什么境界?

第36课丨大彻大悟到底是一个什么境界?

神奇的经验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这个四正勤是指: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菩萨修行四正勤,以这四种有为有相的方法来调伏其心,不舍身心精进,不求寂灭涅槃,这样就能持续不断地去利益一切广大的众生,这就是菩萨的中道正行。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四如意足,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和慧如意足。菩萨虽然修行四如意足,但心不著相,所以他能真正地神而通之,故能于一切法,随缘随愿任意运用,纵横自在,同时还不被神通所缚,这就是菩萨的一种大行。你们之中有喜欢神通的人要注意听了,喜欢神经的人也要注意听了——这个四如意足的“足”是圆满、满足的意思,一种自在如意的满足,你爱如何就如何,想如何就如何,有点儿像孔老夫子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夫子是到了七十岁才敢这么说,我们修行,讲不定年纪轻轻就能修得四如意足,那可比老夫子要强多了。

  这个欲如意足的欲,不是我们世间贪著的那种欲,而是希望、愿望的意思,一切愿望都能如意自在地获得满足。像我们学佛,求定、求慧、求开悟,这就是一种愿,这种愿是出世求解脱的愿,是善愿。这种善愿通过修行成就以后,就能获得欲如意足。不像我们普通人,经常心想事不成,事与愿相违,不得如意,因为我们的愿一般都是自私、损人的,不是善愿,谈不上是善愿。但是善愿就一定能成就吗?那倒也不见得,那是需要方法的,诸位大德,种子种下了,想要得善果,那是需要方法的,这个方法要正确。如果我们天天想开悟,光想,但不按照佛陀所说的去做、去实践,放不下贪嗔痴慢,放不下臭皮囊,那这个愿望,这个欲当然就没有办法达成啦,这样当然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欲如意足。

  真正的欲如意足,必须要悟道、要大彻大悟才行;要想做到随心所欲,那真的是要悟道、要大彻大悟才行。我们一天到晚讲大彻大悟,讲悟道,那些悟道的人,他们所体会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境界呢?在佛教传统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很难以言传的内证境界,甚至一说就是错。像历史上那些开悟的古大德,他们最多也只留下一些言简意深的诗偈,一些故事,一鳞半爪的,很少有人会很详细地描述他们悟到的境界,他们亲身体会到的境界。那么,我这些天看到一些资料,我认为这是曾有一定悟道体验的人,留下的比较具体的描述,是现代人、西方的修行者留下的。现在提供给大家,仅供参考,大家就当作是好玩,随便听听就好了。

  这是一位叫巴克的老外修行者的顿悟体验,大家的心要安静下来,要注意听哦,能听到这个是很大的福报!(众鼓掌)这位巴克他就说,没有任何预兆地,也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有一种体验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突如其来地降临。他说:“这一天,我正在像往常一样的冥想,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灿烂的云彩中。起初,我以为是失火了,但马上我就明白,那火是在我自己的心中燃烧。紧接着,一种无比的兴奋和幸福感向我袭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智慧通明。我不仅相信,而且确实看见了宇宙并不是一些死气沉沉的物质,恰恰相反,宇宙是有生命的存在,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我自己身上,我了悟到生命是生生不息的,这并不是说我将长生不死,而是我意识到在那一刻我超越了时间,我得到了永生,而且整个人类都是永恒不朽的。我洞悉了宇宙的秩序,毫无疑问,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为个体和群体的利益而共同运作着,世界以及宇宙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称为爱或慈悲的东西。”

  “这个让人心动神驰的时刻是突然到来的。它是如此地强烈,整个宇宙都为之静默了,整个宇宙都被那种难以言表的庄严和壮丽所震慑。无垠无限的宇宙成为了一体,泽被万物的、完美的一体……也正是在那个无比幸福的奇妙瞬间,我大彻大悟了。在内心明澈的洞察中,我看见构成宇宙的原子或分子在重新调整位置,而此时宇宙也正处在一种绵延不断的生命历程中,从一种秩序转换到另外一种秩序。构成宇宙的原子、分子也在不断地重新组合,我不知道它们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我看见这环环相扣的生命之链,万物各得其所,各得其时,那是怎样的一种极乐啊!宇宙中的一切都融合成了一个和谐圆满的整体。”

  “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街道是属于我的,神庙是属于我的,人群是属于我的,天空、太阳和月亮,整个宇宙都是属于我的,我是其中唯一的观赏者,我陶醉于其中。这时我完全忘却了那些烦琐的条条框框,忘却了什么是边限,什么是疆界,所有的疆界、财富、以及拥有财富的人都为我所有。”

  “街道上的尘土、石头就像黄金一样的珍贵,世界的最初就是它的最终……在街头奔走的人们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我一点也感觉不到他们是有生有死的。芸芸众生都各得其所、天长地久地存在着。在阳光下,永恒——清清楚楚地展现了出来……”

  注意这句话,“在阳光下,永恒——清清楚楚地展现了出来”,这是何等奇妙的悟境啊!比照佛法,这种了悟已经算是相当深刻了,虽然还没有达到佛陀圆满正觉的程度,但已经可以算是一种开悟了,有点类似于“有觉有观”的大梵天境界,修行者已经初步窥见了法身道体。不过,大家要注意,如果有人以为这种体验是幻觉,甚至是精神错乱,那就不对了,真正的聪明人是不会急着肯定或否定的,不会急着下判断。那么,在这种令人敬畏的大彻大悟的体验中,其中最具特别魅力的,就是作为单独个体的人,最终超越了所有的负面阴影和所有的二元对立,他感觉到自己和整个世界、和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并没有什么高和低,神圣或世俗的区别。修行者体验到的这种“同一感”,这种境界,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人类心智和肉体的狭隘局限,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难得和珍贵的。

  在这里,巴克将他所悟到的“那个”称为“宇宙意识”。穆斯林则称之为“终极同一”,所谓“终极”,是因为它最终认同了万事万物,没有任何的排斥(要注意师父的用词)。在道教称它为“道”或“太一”,我们佛教则把这种意识称为“不二”、“真如”或“实相”等等——它是一种和浑然一体的宇宙充满慈悲爱意的、了无分别的拥抱,完全合一,本来为一。不过这种境界必须要实证到才行,修行者必须要达到内在心性非二元和非象征的那个层次,也就是要达到实相,否则你不可能了悟和感受到它——它不是思想。

  虽然有很多理论书籍,有某一类哲学很爱描述这种基本的体验,但是这个体验的本身并不是一种哲学,而是把所有的哲学都放下。它也不是某一种观点,而是不执著于所有的观点。这种体验的真实本质实际上就是我们佛教所称的无相三昧,也是密教所称的离念心体,或是禅宗所说的心性、自性。这是一种“能照”即是“所照”的一体不二的觉醒状态,修行者由此亲身目睹了生命的本来面目,进而超越了所有人为制造的二元分离的幻相,得证实相。所以我们佛教有时也把这个非二元的觉知层次,称为“唯一心性”或“心一境性”,因为只有这个状态才是最真实的。

  在历史上,关于这种“终极同一”或者“太一”、“不二”的体验其实是相当广泛的,有很多修行者都曾有过类似的切身体会。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等,开创这些宗教的前辈圣哲,他们基本上都是以这样的一种体验或者知识为核心的,虽然他们的体验深浅境界各有不同,但毕竟指向的方向是相同的,所以佛陀才会在《金刚经》里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其中道理就在这里。

  我给你们讲的这些东西,你们觉得有意思吗?大家听得欢喜吗?(众鼓掌)你们欢喜就好,呵呵,老怀大慰!

原标题:顿悟后,世界的样子,一位顿悟者的分享,值得所有学佛人一看丨《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36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