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3课丨我们所说的慈悲,可能不是慈悲

\

- 佛国品第一 -

  慈悲安众生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真友不待请,真正的朋友是不用请的,自然会来。佛经上讲,菩萨最爱干的事,就是做一切众生的“不请之友”,菩萨就像我们众生的好朋友,你有困难的时候,不用邀请他,他自己就会主动来帮忙,有时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当然,像我这种不请自来的家伙,明显是来打秋风混饭吃的,不在此例。

  注意这句“友而安之”,“友”是友道相处、保持善缘的意思,“安”是令人安心、安乐的意思,这个要做到可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连自己的亲人朋友都相处不好,像甜蜜蜜的两口子,刚开始爱得死去活来的,刚结婚嘛,头还是昏的,但用不了多久,两个人就没感觉了,左手摸右手,互相之间厌烦得话都不想多说了。据我观察,这世间夫妻啊,绝大多数都是怨偶,都是忍着过的,忍不了就崩啦,能琴瑟和谐、幸福美满的极少极少。如果说婚姻是一场考试,那么能及格的人恐怕没几个。关系那么深的夫妻之间尚且如此,所以要做到和缘分一般的众生安然相处,不生厌恶之情,那难度就更高了,不是普通的高。

  众生之间的缘分是很奇怪的,缘深缘浅,善缘恶缘,难说得很。像有的人,你明明才头一回见,感觉却像是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相处起来亲切自然,就像那个什么对绿豆——对上眼了,这就是你和他的善缘。而有的人呢,莫名其妙就会跟你互相看不顺眼,其实双方都没有什么出格的言行,但就是彼此讨厌,也找不出具体原因,这就是恶缘。这样的事大家都碰到过吧?至于菩萨和众生的缘分就比较难理解了,因为那是“无缘”——“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里面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按照佛陀说法,我们众生其实是生活在一种时空的幻境,活在秽土的梦里,而菩萨则活得真实觉醒,所以他不论到哪里,他的境界都是净土。觉醒和幻梦、净土和秽土,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灵状态,“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那当然就是无缘!但幸好菩萨有“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的慈悲,否则就不是菩萨了,只有洞察无缘同体的真相,证入甚深空性的人,才能开显出这样的慈悲。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那个“慈悲”,其实是怜悯心、同情心、柔软心、善心、爱心,是有我、有为、有分别、有限度的,带着无明,那不是佛教定义的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心必然包含着洞察真相、超越生死的大智慧,那是一种“不厌生死,不住涅槃”的状态。在《楞严经》里,代表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曾描述过自己修持的圆通法门,当他修到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的境界时,曾体验到了一种非常殊胜的状态:“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心!这是对慈悲心的最好总结。建议大家去把《楞严经》的这一段找来看看,后面还有很多内容,看了你们就知道佛菩萨的慈悲是拿来干什么的了。这种慈悲是绝对无我、无限量、无条件的,我们有做到任何一点吗?没有!所以我从来不敢把“慈悲”这两个字挂在嘴上。

  真正的慈悲心能让人“友而安之”,这可不是理论空谈。不但是人,连其它众生、动物都能安之,修行者的慈悲心一旦打开,就能和各种动物、甚至毒蛇猛兽和平共处。佛教里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就很多了,像什么百鸟衔花供养啊,龙王皈依啊,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些,那么,我再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明末清初的时候,湖北黄州出了一个无名僧,他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见人就是一句佛号,别的从不多谈。这位菩萨的性格很有意思,他有一个“不良”习惯,喜欢在夜里大声念佛。平时还没什么,但那一年张献忠攻打黄州城的时候,他也这么干,那就要了老命了。他居然大半夜的不睡觉,跑到城楼上去高声念佛,官兵们被他吵得,一个两个火冒三丈。这的确是太过分了,大家白天刚打完仗、杀完人,辛苦得要死,晚上想眯个眼都不行,那当然气坏啦,于是众人愤怒之下,就把无名僧绑起来从城上丢了下去。“噗”的一下,听到有东西砸地上的声音,应该是完蛋了。可是没过多久,咦?却看到无名僧莫名其妙地又出现在了城墙上,还是高声念佛,那些官兵也不客气,上去就把他绑起来又丢了下去。这样丢下去又上来,丢下去又上来,总共有四次之多(众笑)。每次从东边的城墙丢下,就从西边的城墙上来,从南城丢下,就从北城上来,搞笑得很,大伙这一晚上过得比打仗还累。这时城里的总兵听说了这件事,知道这个出家师父不是普通人,于是下令不许伤害他,让大家待之以礼,无名僧这才拍拍屁股走人,不玩了。

  后来有一次,黄州附近有猎人逮到了一只大老虎,无名僧正好看见,就想买来放生。不过那个猎人开价要三十金,无名僧口袋里却只有四金,钱不够。那猎人就说了:“如果你能抓住老虎的耳朵,提起来绕行三圈,我就把老虎卖给你。”一般人哪敢啊,对不对?一般人连老虎的屁股都不敢摸,更别说是去抓老虎的耳朵了,老虎身上有一种很威猛的煞气,那真是人见人怕的。谁曾想无名僧一听正中下怀,只见他对老虎吩咐说,听到了吗?你要乖乖的哦!然后就抓着老虎的耳朵绕了三圈。那猎人一看傻啦,只好把老虎低价卖掉了。可是麻烦事来了,那只老虎从此跟着无名僧不走了,无名僧到哪它到哪,怎么赶都不愿离开,怎么办?总不能带着一头老虎住在城里啊,于是无名僧只好领着老虎一起去了附近的山里居住。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当时的湖北巡抚卢象升的耳朵里,但巡抚大人不相信,认为这是妖言惑众,所以专程到山里走了一趟,要求见见老虎,如果没有老虎那就要治无名僧的罪。无名僧说你想见就见呗,一叫,老虎就把头从窗口伸了出来。卢巡抚还想要见见老虎的全身,无名僧于是招招手,老虎就大吼一声跳了出来,卢巡抚带来的一干人等吓得腿都软了。从此以后,卢巡抚对无名僧那是恭敬得不得了,自称弟子,成了佛门的大护法。这个故事说明,万物有灵,但是老虎要比人好度多了,老虎都知道不能伤害的高僧,人却敢反复地伤害,可见所有的刚强众生里啊,人是最难办的。

  我记得其他教派里好像也出过类似的人物。比如12世纪的天主教,有一位叫做圣方济的修士,他曾发大愿要专门服务穷人和病人。在他那个年代,西方正流行各种传染病,什么麻风病、黑死病之类的,人人都怕得要死,在圣方济之前,已经有不少修士因为照顾病人献出了生命,但圣方济还是选择了这条道路,毫不犹豫地。这位天主教的菩萨有点像我们佛教传统中那些修头陀行的苦行僧,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完全放下了对财富、对奢华的执著,一辈子只穿一件灰粗布的大衣,只有两条裤子、一根系衣服的绳子,此外一无所有。据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效法基督,更好地服务穷人和那些被抛弃的人。圣方济去世后,很多人,包括一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一致认为他是最伟大的圣徒之一,他的德行影响了无数的后来者。

  圣方济是一个真正拥有慈悲心、拥有大智慧的人,他虽然很穷,没钱没地位,但他却生活在一种很自在、很好玩的境界里。他称呼游鱼、蟋蟀为兄弟,叫知了为姐妹;他在路上看见虫子会拣起来放到草丛里,免得它们被踩死;在野外静修的时候,经常有野兔、山羊形影不离地跟着他;甚至凶恶的豺狼也愿意跟随他,柔顺地依偎他;有一次在一个湖中,一条大鱼追逐着他的船,久久不愿离去。最喜欢亲近他的是那些可爱的小鸟,每次圣方济讲道的时候,都有不知道从哪里飞的很多小鸟,争先恐后地停在他的头上、肩上、腿上,还有手掌上,有的甚至藏在他衣服的皱褶里、口袋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全身上下停满了小鸟,那是什么形象?而那些没抢到位置的小鸟就落在他面前的空地上,仰着它们的小脑袋,瞪着小黑眼睛,看着圣方济,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话,那样子好玩极了。还有一次,圣方济在一个城市里讲道,一群燕子在屋檐下聒噪个不停,吵得很,圣方济就对它们说:“小燕子啊,你们讲得够多了,现在该听一听我讲上主的道理了。”话音未落,燕子们立刻就安静了。

  好玩吧?这就是菩萨“友而安之”的境界,没有真正的慈悲心,没有真正的大成就是做不到的。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菩萨是荷担如来家业的人,如来的家业就是佛法僧三宝啊,《华严经·明法品》中说:“发菩提心,佛宝不断;演说正法,法宝不断;受持戒行,僧宝不断。”只有具备如此修养的菩萨,才能挑得起三宝的重担,续佛慧命,不令佛法断绝。

原标题:我们所说的慈悲,可能不是慈悲丨《维摩诘经》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