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一章
佛言:辞亲出家为道,名卅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於彼得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爱欲断者,譬如四支断,不复用之。
这是第一章,讲出家修道,目的在了生死,最高可证得阿罗汉,最低也可希望证得初果须陀洹。但如何才能证得四果位呢?首先须断除爱欲,如能断除爱欲,即可从初果、二果、三果,最後证得阿罗汉果。
「沙门」,在印度是出家人的意思,中文也译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意思,辞亲出家,乃为精勤修持戒、定、慧三种出离生死的法门,藉以息灭生死根本及贪、瞋、痴三毒,这就是辞亲出家作为沙门的目的。
「四真道」即四圣谛——苦、集、灭、道。
「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及五蕴炽盛苦,是一切苦的总称。
「集」意为蒐集、累积种种业力,造成下一生再受报的原因;是受苦的同时,又造生死的业因,也就是在生死中接受八苦的同时,又再造杀、盗、淫、妄等的恶业。只要造了业,不论善恶,都得接受第二次生命,这叫「集」。
「灭」是灭八苦、五苦,灭集,希望不要再造业。用道谛来灭苦的果——「苦」、灭苦的因——「集」。
「道」主要是修戒、定、慧三学。戒、定、慧分开来解释,又叫八正道。八正道的内容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行进志清净」即「四正勤」,即所谓的四种精进:已作之恶令止,未作之恶不再作,未行之善令行,已行之善令增长。
「阿罗汉」乃梵文音译,中文一般义译为「应供」。「应」有三种意思:1.应断烦恼,2.应了生死,3.应受人天供养;实际上,「应供」只要有一个「应」字就可以了,译为应供,反而不能涵盖阿罗汉全部的意思。阿罗汉断一切烦恼,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证後的功德应接受所有人天供养,故称阿罗汉。在小乘中,证到阿罗汉便是最高的果位;但大乘佛法认为,阿罗汉不是最高的果位,成佛才是。不过佛有十种尊称,其一便是阿罗汉,只是我们一般很少称佛为阿罗汉,可是佛有阿罗汉的功德。所以在大乘中,佛可以是阿罗汉,而小乘的阿罗汉只是阿罗汉;一般而言,若只称阿罗汉者应指小乘。
「能飞行变化」是指阿罗汉多半有神通,但不一定全部有神通,证阿罗汉要拥有神通是非常容易,但是仍有些阿罗汉并没有神通。
「住寿命」是说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後,有几位阿罗汉发愿长久住世,永远护持修行佛法的众生,如宾头卢尊者和摩诃迦叶尊者。也就是说阿罗汉可以自己决定留寿住世帮助众生,也可以随时说走就走。因此有些高僧大德,有的坐亡,有的立化,有的翻跟斗而涅槃,生死对他们来说好自在。
「动天地」有两种涵义,第一种是罗汉以神力使天地震动,第二种是罗汉这样的功德力量,能惊天地,泣鬼神。
「阿那含」意为「不还」,是说证得三果之後,不再回欲界、不到人间、不入生死轮回,但还在三界之中。
「寿终魂灵上十九天」意思是说三果圣人肉体死亡後,魂灵会上十九天。
当《四十二章经》翻译成中文时,唯识论典尚未传入中国,所以当时没有第七意识及第八阿赖耶识的观念,只好翻成魂灵。其实这里所说的魂灵指的就是第八识——死後的精神体。现在经典已经很少用这个词,只有古经译本中才可见,由此足以证明,《四十二章经》很早就传入中国,翻译成中文。
佛教有三界共二十八天,包括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个禅定天中,其中最上五层的是五净居天。五净居天分别是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就是阿迦腻吒),是证三果圣人所住的。「上十九天」是在欲界六天及色界第十三天以上,即是净居天。但是既然是三果圣人所住,应不在色界,与外道及世间禅定天不同才对,所以此处的净居天,应如同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分有内院和外院。兜率外院是享受天福的天人所住;兜率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以及道安、太虚大师和近代的慈航法师等,发愿往生弥勒净土的大善知识所住。第四禅天也有内外、凡圣之别,外院是一般修禅定的凡夫所住;内院是净土,是证第三果圣人所住。一旦证阿罗汉,就可永离三界了。
「二果斯陀含」,意思为「一来」。修成斯陀含果的人,再到人间生死一次,再修行一生,即可证阿罗汉。
「初果须陀洹」,又叫「预流」。预是预备,是进入圣人之流的预备阶段,也可说是预科生,等於是圣人先修班。须陀洹要来回人间七次,尔後可得阿罗汉果。
此章後段特别强调,要证阿罗汉,须断爱欲,就好像人断四肢。阿罗汉离爱欲,爱欲不起作用,故真正离欲的阿罗汉,不会再受生死流转之苦。因为,爱欲乃生死根本,离了爱欲即断了生死流转之因。
爱有好的爱,如慈悲;欲也有好欲,如发愿,因此经典中有说欲、胜解、念、定、慧,合称五力,是产生修道驱策力的根本。断欲之前的爱叫爱,断欲之後的爱叫慈悲。此处的爱欲主要是指五欲,其中男女欲是五欲之中最严重的,不断男女欲,不能证四果阿罗汉;此外,不现出家相,只能证三果阿那含,现了出家相才能证得四果。但也不能因此就说现出家相者人人皆证四果,但欲证四果必得要现出家相。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题解 《四十二章经》,由篇幅较短的四十二篇经文构成,一般公认作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典。但本经的译者译出年代及诸版本文字出入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下拟就这些问题逐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