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笔录
前言
《摄大乘论》在佛法里面是属于唯识学派的一部重要的论,它是站在唯识的立场介绍的佛法概论。唯识的教义是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论,但是在唯识的理论上《摄大乘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习唯识的人需要学习《摄大乘论》。
悬论
一、释题
摄大乘论
「摄」,我们看王恩洋的疏上,他当「总持」义。总持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叫「摄大乘」。无著菩萨将一切大乘佛法归纳为十大章,十种殊胜语。用这十种殊胜语统摄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叫做「摄大乘」。印顺老法师他说的「以略摄广,以总摄别」,这也是总持的意思。
「乘」是车的意思,就是大车,是运载的意思,从某某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去。《大般若经》上说明:「能动能出,是运载的意思」。「能动能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动摇你的烦恼,能断除你的烦恼,能从生死的境界里面解脱出去;这是大车的意思,就是能运出去。
我们做一般世间的善法,虽然也能令我们出离三恶道,在人天的世界安乐一点,但是你不能出离生死苦,不能动、不能出。而且从人天的世界结束了,有可能又回到三恶道去了,所以世间善法虽然比恶法好一点,但是不能动、不能出。究竟地来说,你还是在这里面转,所以不能动、不能出。若是修学佛法,小乘佛法也好,大乘佛法也好,能使令你出离三界,到涅槃那里去。所以「能动能出,名之为乘」,名之为车。
现在这里是说「大乘」,这个大乘和小乘就有不同了,就是它能运载你到无上菩提那里去,小乘只能运载你到涅槃那里去,不能到无上菩提,所以大乘是超过了小乘,所以名之为「大乘」。
「大」,印老讲记上说的很清楚,就是两种大:「含容大、殊胜大」。「含容大」,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能含容小乘佛法在内;这个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这样解释。「殊胜大」,就是含容了小乘,包容了小乘佛法在内,同时又能超越小乘佛法;就是在小乘佛法之外,还有不共于小乘的佛法的,这是特别殊胜的一部分,那叫作殊胜大。这里所谓「大乘」,应该包括「含容大、殊胜大」这两种意思。
我们通常从梵语翻成中国话,这个摩诃衍翻成「大」、「多」、「胜」的意思。「大」是总说,「多」、「胜」是别说。印老解释是「量多质胜」,所以名之为大。这个大乘佛法里边非常广博,无量无边,所以叫多;里边的性质还是特别殊胜的,也非小乘所能及的,所以叫做「大乘」。
「论」,《俱舍论》上的解释是说「教授学徒」,教授你的弟子,为你的弟子教授佛法,这就叫做论。或者是「教授学徒,令正法久住」,名之为论;合起来就叫做「摄大乘论」。这个「论」就指这一部论的文句,它是能诠显的;「摄大乘」,是所诠显的。能、所合起来,立名叫「摄大乘论」。
二、作者
无著菩萨造
这是这一部论的作者。梵语叫做「阿僧伽」,中国话翻做「无着」。这位菩萨在印度佛教史里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印度佛教史和中国佛教的文献上看,对无著菩萨的说法不一样,介绍的不一样。
中国佛教的文献上说:他最初是在小乘部派佛教里边的化地部出家,但是也有说是在一切有部里出家的。出家以后,修行的时候就是先能离欲了(这应该是初禅以上的定的境界才能离欲),但是以后修行的境界不相应,不相应就要自杀(可见这位大德的性格是这样子的),那么宾头卢尊者知道了,就到他这来为他开示小乘佛法的空,我空观。他修行就相应了,相应了他不是太满意,但是这时候他有神通了,他就到弥勒菩萨那里去。弥勒菩萨为他宣说大乘佛法的空观,于是乎他得无生法忍,得了初地了。他在弥勒菩萨那里住了五十年,这是人间的五十年。人间的五十年,半年算一年,那就是二十五年(人间的时间一年是天上的半年)。人间的时间五十年,在弥勒菩萨那里住了二十五年,学习一切大乘佛法。然后他回到人间宣扬大乘佛法,人家不相信;于是乎他请弥勒菩萨来到人间宣扬佛法,这时候有人相信了。这是我们中国佛教文献上的记载。
这个印度佛教史,我看见就是有个那罗达,是西藏的一位大德,他写的《印度佛教史》。后来是在1949年之后,有个张健木居士,他又重新翻译。在抗战的时候,日本人侵略中国,这时候有一位大学教授把藏文的印度佛教史翻成中文,翻成了汉文,那么张健木又重新翻译,我读的就是张健木翻译的这一本,这上面对于无著菩萨的介绍又不一样。它这上面也是说,他在一切有部或是化地部出家;出了家,这个人的智慧很大,广学世间、出世间的书,学了很多。
学了很多,后来就修行。说是在鸡足山的一个洞(鸡足山其实就是灵鹫山),在一个岩石的山洞里面用功修行,修行了三年也没有成就,一点成就没有,就不耐烦了,就不住这个洞,要走了,不修行了。一出来看呢,看见山上的岩石上有一个鸟巢,这个鸟早晨飞出去了,晚上回来了;但是这个鸟一落下来就碰到这个岩石,那个岩石就被鸟的翅膀碰的有点损坏。他从这个地方想了一想:「喔!我修行没有成就,还是我的功夫不够,我再发心修行三年」,于是乎不走了,又回去了,又修行三年。
修行三年还是不行,还是没有成就。没有成就,他又是离开这个洞了要走,这时候看见下雨,树上的雨滴往下滴,石头就被水滴滴成一个小涡。「喔!水是很软的,石头是很硬的,但是时间久了,石头会被水滴滴成一个小洞」。这样想,「还是我的修行不够,好,我再发心」,又修行三年。
修行三年,这已经是九年了。修行了九年还是没有成就,没有成就心里面也是很灰心的,又是离开这个洞要走。这时候看见一个人在那里用棉花来擦铁。这个人就对无著菩萨说:「我用棉花擦铁,时间久了,就把铁擦成像针似的,很细很细的针」。同时,他又拿出来一个桶「你看!我有那么多的针,都是这样擦,擦成针的。」那么这个无著菩萨心里想:「这是在开示我呀!时间久了,我就会成功了。好,我再发心修行三年。」
又修行三年还是没有成就,这回算了,不修行了,就下山走了。走到城市的边上就看到一条狗,这个狗卧在那里,有病了。但是他走经过它边的时候,这个狗就向他叫了几声。叫了几声,他就注意一看,这狗生疮了,这个疮里面生了虫子,这虫子在咬他。这个无著菩萨想:如果这个虫子继续咬他,这狗非死不可。我若把这个虫子拿走了,虫子也非死不可。这怎么办呢?「好,我来发心救你。」他就到一个地方去找一个刀来,就在自己的大腿上就割出一段肉来,也是有一个洞了,计划想要把虫子拿到自己身上割去一块肉这个地方,放在这里养这个虫子,同时也救这个狗。他把自己这个肉割去一段以后,去拿虫子的时候,忽然间不见这个狗,也不看见有虫子,就看见弥勒菩萨,看见弥勒菩萨来了。
无著菩萨这个时候心里大惊:「唉呀!我修行这么多年,一直的祈求要拜见您老人家,一直都看不见,怎么今天看见了?」弥勒菩萨说:「我常常在你身边来照顾你,但是你的业障太重了,你看不见我呀!今天你的业障消除了。」那么无著菩萨当然是非常欢喜。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问他说:「你现在修行这么多年,有这么大的毅力,不怕辛苦,你究竟要祈求什么呢?」无著菩萨说:「我想要弘扬大乘佛法」。「好!你拉住我这个衣服的衣角,拿着我衣服的衣角。」他手一捏住这个衣角的时候,忽然间到了兜率内院去了,在那里住了人间的时间是五十年,在那里跟弥勒菩萨学习了五十年的大乘佛法。
他一见弥勒菩萨的时候,得了「法流三昧」,就是得初欢喜地了;他继续跟弥勒菩萨学习佛法修行,进步到第三地。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进步到第三地。然后他又回到人间弘扬佛法,那非常的殊胜。
其中是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在一个乡村里面讲说佛法的时候,有另外一个地区的军队到这里来。到这里来的时候,无著菩萨对听众说:「我们不要动,我们就是明静而住」,那个意思就是入定的意思。
入定了,那些军队就向他们这些法会的人射箭,但怎么射也射不到;后来拿刀去砍无著菩萨,也砍不到,那个刀就片片断,因此那些军队的人也对他生起信心。这是印度佛教史对无著菩萨的这么一段的介绍。
这个无著菩萨在我们中国文献上的记载,是佛灭度后九百年的时候出现在印度。九百年,只说一个大概的时间,就是佛灭度以后八百零一年到九百年之间。据印顺老法师的考证,他是在西元336到405年,就是无著菩萨活了七十岁。但是印度佛教史上说他的年岁是很大的,大概九十多岁,一百多岁的样子。但是印老的考证,西元336~405是七十年。
世亲菩萨是西元361~440,这都是印老法师的考证。这个鸠摩罗什法师是西元343~413,这样子鸠摩罗什法师是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之间,似乎是比世亲菩萨还大几岁的,就是西元343年出世,世亲菩萨是西元361,还是大几岁的。
在我们的藏经上有个《发菩提心论》是天亲菩萨作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在印度佛教史上看,世亲菩萨的法缘也是特别的兴盛。我看鸠摩罗什法师的传,他只到过北印度罽宾,其它的地方他没去过,但是他能够得到他的著作,拿到中国来,能够翻译。
在印度佛教史上,说到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的关系,就是他们是兄弟,同一个父母。无著菩萨是哥哥,世亲菩萨是弟弟。世亲菩萨知道他哥哥是在大乘佛教里面,常有时候讥笑他哥哥。就是世亲菩萨是小乘佛教徒,也是在一切有部里面出家。这个人智慧非常高,但是不相信大乘佛法,就讥笑他哥哥。到这一个时期的时候呢,无著菩萨就派人请他的弟弟来。这个时候呢,无著菩萨预先准备了一下,就是派一个比丘念《无尽慧经》(我们汉文藏经有个《无尽意菩萨经》,就是这部经),另外派一个比丘念《十地经》,就是华严经的十地品,把这个经背下来。这个世亲菩萨来的时候,一个比丘晚间给他背《无尽慧经》,到第二天早晨就背《十地品》,背这个十地经,就这样安排。
安排好了,这个世亲菩萨来了的时候,那么就这样做。这文上没有多说,就是没有提到和哥哥见面说什么话。就是见到他听到这个比丘念《无尽慧经》,听完了的时候,「喔,这大乘佛法在因果的因上也不错嘛!」等到第二天早晨他听到这个比丘念《十地品经》,「喔,大乘佛法的果也很好呀!那么这个大乘因果的佛法这样微妙,唉呀,我以前常常毁谤大乘佛法,我有罪!」他就对这两比丘说:「我以前谤毁这样无上甚深微妙法,我有罪,我怎么办呢?我把我的舌头割掉它吧。」这两比丘说:「你割掉一千个舌头也不能灭罪,你去请问无著菩萨,他有灭罪的方法。」那么他就来拜见他哥哥,拜见的时候,他哥哥说:「你以前用舌头谤毁佛法,你现在用舌头来赞叹佛法,那么罪就灭了嘛。」由此,回小向大。那么这个印度佛教史上是这样说。
在我们中国佛教上看,并没有提这件事,只是说把《摄大乘论》交给世亲菩萨,让他作注释,弘扬大乘。只是这么说。这是世亲菩萨回小向大的因缘。
在我们中国,真谛三藏翻译的《世亲菩萨传》,那上面说无著菩萨入灭以后,世亲菩萨大弘佛法,说到这里。而《大唐西域记》上说的那一段因缘,又和这里相反。《大唐西域记》说是: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另外还有一个师子觉菩萨,他们三个是兄弟。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商议,说是将来谁先过世了的时候,到弥勒菩萨,愿生兜率内院去,生到那里以后就回来报告消息,大家这么约定这件事。约定好了以后,这个师子觉(也叫作觉师子)他先过世了;过世了以后,三年也没有回来报告消息。没报告消息,其他不同思想的人说:「他一定流转到恶趣去了,回不来了,所以不能报告消息。」就是这么讲。
过了以后呢,世亲菩萨也往生了;往生了,到六个月都没有回来报告消息。六个月以后,这一天夜间放大光明,那么就来拜见无著菩萨。
无著菩萨就问他说:你现在叫什么名字?
说:我一生到兜率内院的时候,弥勒菩萨就称我为「广慧」,广慧菩萨。
说是:你到那里怎么那么久才回来呢?
他说:我到那里,只是绕弥勒菩萨三匝,我就回来了,我并没有在那里耽搁。
说是:那么师子觉到那里去了呢,怎么都没有消息呢?
他说:我在旋绕弥勒菩萨的时候,看见师子觉在外院。(兜率天有内院、外院之分,内院就是弥勒菩萨在那里住的地方,那是圣人的地方;外院就是凡夫天的地方。)
他说:我在看师子觉在外院享受,享受天福,他没有时间来报告消息。这是在《大唐西域记》上有这一段记载。
这样说呢,无著菩萨是最后圆寂,世亲菩萨和师子觉是先圆寂的;但是在《世亲菩萨传》上看呢,是无著菩萨先往生,世亲菩萨后往生。不过,这算是个故事,而那个故事是玄奘法师讲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法师讲的。
这个《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造。据印顺老法师的考证,《瑜伽师地论》在先,我们中国玄奘法师翻译过来以后,那上面当然说是弥勒菩萨说的,但是在西藏的佛教里面,说《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造的。我们看印顺老法师的讲记会知道,印顺老法师的推测,应该说《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是弥勒菩萨说,「抉择分」应该是无著菩萨造,应该这样说比较合道理,这是他的推测。那么《瑜伽师地论》是在先,《摄大乘论》是在后。
另外有一本书也是无著菩萨造,就是《庄严大乘经论》,但是在藏经的本子是《大乘庄严经论》。窥基法师说,应该把「庄严」放在前面,《庄严大乘经论》,这个名字应该是这样子。这一部也说是无著菩萨造,但是窥基法师说:《庄严大乘经论》的颂是弥勒菩萨说,那个长行的文,解释这个颂文是世亲菩萨造。但是现在这个藏经的本子里说是无著菩萨造,这说法也不一致。这个印顺老法师推测,《大乘庄严经论》是在《摄大乘论》之先,《摄大乘论》是在《庄严大乘经论》之后的;他是从这里面的内容来推测应该是这样子。因为《摄大乘论》对唯识的教理到这里应该是圆满了,成立了,有这样的说法。
三、译者(本)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这个《摄大乘论》在我们中国有四个译本:
一、元魏:佛陀扇多这位梵僧,这是在少林寺翻译这个《摄大乘论》。他只翻译一个正文,就摄大乘论本,没有翻译《世亲菩萨释》、《无性菩萨释》。
二、陈:真谛三藏,他也翻译一个摄大乘论。
三、隋:达磨笈多这位梵僧,他也翻译了摄大乘论。
四、唐:玄奘法师翻的。
这四个本子里边,当然是玄奘法师翻的好,我们读起来似乎顺一点。
至于这个参考书,我们现在从藏经上看,只有世亲菩萨释、无性菩萨释,在藏经里面有这两个解释。世亲菩萨释有三种:达磨笈多他有个翻译,陈真谛三藏有译本,再来就是玄奘法师翻的译本,这是有三种译本。无性菩萨释只有玄奘法师翻的译本,其他的人没有翻译,所以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参考书只有这两种。
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时候也是有注释的,但是现在都看不见了。我们现在看见就是近代的,一个印顺老法师的讲记,加上王恩洋有个疏。另外在南岳衡山有个忻车法师,忻车法师就是台湾以前有个道安法师的法师。南岳有个祝圣寺,那里办了一个佛学院,忻车法师是那里的老师,他有一个随录,《摄大乘论随录》。这个书我是有,但是很简略,解释的不是那么多。
另外有一个华严宗的宗密法师,他有一个注解,他就是参考了无性菩萨释、世亲菩萨释,并没有什么发挥。现在有发挥的,就是印顺老法师的讲记和王恩洋的本子。这两个本子,我感觉各有所长,都是我们应该去参考的。我也就这么多参考书,另外的我也没有了。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还有其他的,也不解释了,我们看看《玄奘法师传》就好了,不说了。
另外太虚大师的《摄大乘论》第一章所知依,这一章也有一点解释,在这个海潮音文库里面有。另外就是欧阳竟无他有简单的《摄大乘论》大意,也有一点解释,不过这个流通本不是很多。
正释
前言:
每一部经、每一部论,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当然先应该介绍这一部经、这一部论的大意。可是这一部论,它本身在第一段里面就介绍了,就已经说了它的大意,所以我们不必再多说。
我们在学习经论的时候,在古德的注解里面都是有分科的这件事。分科这件事,说起来倒是很重要,因为你从科上就可以看出来这部论的大意,它的纲要就看出来了,所以这个科倒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还是用印顺老法师的科,印顺老法师一共是分十大章,第一章是序说。经论一般都是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序说也就等于是序分,先说它的大意的意思。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
《摄大乘论》几乎把佛教整个的道理都包括在内了。“摄”,就是涵盖的意思。“乘”,就是运载的意思。佛教常常用“乘”作象征,即以它的道路为依据,它的目的性很强,道路也很长远。小乘相对大乘来说摄受的有情比较少。像《摄大乘论》这样把大乘的道理都包括在一本书里头的著作是比较少见的。这本书是无著菩萨所造,据说他是达到三地的程度。
内容提要:《摄大乘论》是唯识宗的重要经典。本文阐述了《摄大乘论》的译传情况外,比较了玄奘大师的“正统唯识”与真谛三藏法师的“旁统唯识”,介绍了本论最重要的《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第二》,便于学人掌握唯识学的中心理论——阿赖耶识。此外批判了小乘行者毁拨大乘不是佛说,论证了大乘是佛语。
No 1594 摄大乘论本卷上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总摽纲要分第一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
论名:摄大乘论 著译者:无著菩萨造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摄大乘论》,梵文Mahāyānasajgraha?āstra,藏文Theg-pachen-pobsdus-pa,又名《摄论》、《广包大义论》,无著菩萨造,现存三
佛教典籍简介:《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又称《摄论》、《广包大义论》。三卷。无著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无著菩萨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于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因思惟
《摄大乘论》探索 作者:释智德 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摄大乘论》里几个比较有特色的课题。一是比较证明了玄奘大师的正统唯识与真谛三藏法师成为旁统唯识的缘由,让学习《摄大乘论》和唯识学的学人,更好
茫茫宇宙,渺渺有情,一切皆逃不出因因果果的规律。谁能违背得了它呢?关于因果的话题,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类浅易的因果道理是妇孺皆知。谁都懂得豆种只结豆角,瓜种只结瓜果这是必然的。但这必然因果中的豆
内容提要: 本论依无著《摄大乘论》(以下简称《摄论》)论述大乘佛学之殊胜于小乘教义,从缘起、三身、涅槃等方面阐释大乘究竟义。《摄大乘论》依中观空义发挥大乘空慧悲济的特质,又以识为立论根本,其先由缘起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简析 ●释智德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论述阿赖耶识,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一是用圣教量来成立阿赖耶,引《大乘阿毗达磨经》中的两个颂:无始时来界,……、由摄藏诸法……。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