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大集部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三卷 阿差末菩萨经

  第三卷 阿差末菩萨

  佛告阿差末:“仁者于今为能苞裹一切众生乎?”

  阿差末言:“承佛圣旨,具悉任受。”

  阿差末菩萨适入三昧,应时一切诸有色身,供养华香缯盖幢幡皆入脐中,其身如故不增不减。

  有一菩萨号曰大净,问阿差末:“所入三昧名曰何耶?显现变化乃能悉受一切色身华香幡盖,其身如故而不增减?”

  阿差末曰:“其定号名普受色身。”

  大净复问:“是三昧者,但能受此,复受余乎?”

  阿差末曰:“三千大千国土悉入于身不见所在。所以者何?以威神故无所增损。”

  时诸众会诸天人民,菩萨声闻皆各有念,犹如久渴望想饮矣,欲见大士所化神变。佛知众心,语阿差末:“为一切人现是三昧。”

  阿差末曰:“辄奉圣教。”应时十方诸会菩萨、佛及众僧,悉自见身坐阿差末脐。阿差末脐现有国土名普庄严,诸菩萨服如庄严国众菩萨也,亦复皆现在其脐中,所显普严巍巍如是。现威变已,众会各坐续复如故。

  大净菩萨报阿差末:“三昧圣恩威德超殊光光乃尔!”

  阿差末曰:“是不足言。所以者何?三千大千天地山陵,悉受色身为微末耳,受江沙土不以为迮,况其余耶!”

  说忍辱品演神足时,七十垓仁和善人发大道心,万二千菩萨皆得无所从生法忍。

  舍利弗问阿差末:“愿乐复闻菩萨精进而不可尽。”

  阿差末曰:“菩萨有八精进无尽。何谓为八?一曰、被于弘誓大德之铠,是为精进而不可尽;二曰、合集精进而无所退;三曰、勤学长养一切功德;四曰、常欲养育普及众生;五曰、造立无数福庆之原;六曰、心元无求诸度无极;七曰、晓了智慧而无穷极;八曰、欲得备悉一切佛法以故无尽。是八精进而不可尽。”

  阿差末曰:“所以名曰被弘誓铠,不以生死用为劳苦故。所以者何?不计劫数当成佛道,亦不思念于若干劫行菩萨业,所以名曰为弘誓者,不限长远无量劫故。菩萨犹为一切之本,方俗所更始数,一日至十五日、若三十日合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是转进至十万岁、若百千万岁发意求道,悉却是数犹若干载,乃见一佛。如是比数诸江河沙,初发意等一切众人,各皆发心,各悉包容。江河沙等诸菩萨亦如是,无央数不可计一切人悉发意,意所知才及一事,其未所知不可称计。犹如供养江沙等佛,然后乃具施度无极,戒、忍、精进、一心、智慧,三十七品亦复若斯。菩萨闻是其心不懈,不舍弘誓大德之铠。江沙等人皆发道意,合集此德乃能具足一大人相;一切如是各如前功,乃悉周备诸大人相。其大人者,谓菩萨也。菩萨闻是不以为劳。所以者何?未曾违舍弘誓铠故。是为菩萨被弘誓铠而不可尽。

  “何谓增长精进而不可尽?若有菩萨勤欲闻法,不计远近,不恶水火。所以者何?无懈惓故。菩萨增长合集功德不用退却,合会劝助众功德故。何故合会?欲以开化众生之故,令其度脱使入泥洹故,而般泥洹不以懈慢,有坚固心无能回者,常求功祚不用厌惓,恒住大哀故曰合集。菩萨所至行步座起不忘道心,如一念顷念佛法教,护于一切不以为烦,故曰合集而不可尽。何谓长养一切精进而不可尽?所立功德志愿常存于诸通慧,以故名曰为不可尽。犹如众龙还雨大海,不可别知渧数多少计之无尽。诸通慧者功德如是至不可尽。何谓造立无数功德?所作用心为一切故常怀等意,所立功祚不离通慧,所修福愿欲使众生皆共蒙恩,以故名曰立无数德。何谓心求诸度无极?众生四大悉不可尽,不可数者入此诸数,一曰悉教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之类,如是比像不可称载,阿僧祇人皆开化之无限如斯,百倍、千倍、万倍、亿倍、百亿万倍不可计喻,所教度者为少少耳!闻是不恐亦不畏懅为应精进,是谓造立无数功德而不可尽。

  “何谓晓了智慧而无穷极?菩萨功德不可尽故。如是悉计一切普智诸众生本所作功德,乃及道迹、往来、不还、无著、缘觉皆合此德,乃成于佛一毛功德合集计是。各各悉成体诸毛孔巍巍众德,乃能成佛两眉间相。若斯眉间千倍之福乃成顶相。所以者何?天上天下无能堪任见佛顶故,以是故曰德不可尽慧无穷极。又复何谓慧无穷极?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笃信佛,如是信佛其信百倍,乃与奉信者同等功耳!设奉信等周满三千大千世界,其智百倍不及八等人。若八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其智百倍不如道迹。若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中人,求道迹业、往来、不还及与无著,其智百倍不如一缘觉智。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缘觉,犹不如一发意菩萨之智。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其中初发意菩萨,其智百倍不如阿惟越致。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不退转,其智百倍犹不如一一生补处菩萨之智。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为一生补处,其智百倍不如一如来处处慧力合诸力无所畏入佛法游要慧。所以者何?其一切智悉入佛意。菩萨闻是不恐不惧不畏不难,是则名曰习无穷慧而不可尽。何故习无穷慧而不可尽?用入一切众生心故。正使过去众生心念无限,其发道意,一人明解悉晓了知此诸过去众生心念,等于众生犹如一人,如斯比像不可称计,众生之党皆淫怒痴之所覆盖。复有一人入淫怒痴惑乱之中,而为众尘见愦迷荒,菩萨发意恒以道慧皆知众生淫怒痴乱,是曰慧明之圣弘智。若诸众生悉各发意,善恶因缘、因缘所为、起者灭者,如是慧者虽处其中心不以烦,皆能畅达犹如虚空。其虚空者无不空处,圣慧者然,心所明解三世众生靡所不达,故名曰慧而无穷极亦不可尽。

  “何谓一切佛法亦不可尽?悉具一切六度无极求诸佛法。若有菩萨从初发意所修方便,然后乃致坐佛树下,发心功德不可称计,普悉具足皆成佛法,故曰菩萨合诸佛法而不可尽。复有菩萨合集精进亦不可尽,身所立德不以为难,口演功祚亦不以惓,意惟勤修,其身口心三事精进则是元首。何谓意精进?其意泰然。何谓泰然?用求佛道。用求佛道为何谓也?恢弘其心,寂无所为。何谓发是?发是意者,谓发道心是,此则菩萨之大哀也。何谓菩萨地?信乐无我是曰为忍。何谓发是?其发是者,悉能总摄一切众生故。何谓为处?用得备悉具诸法故,不以生死为勤劳也。其发是者,不著三界。其发是者,身诸所有无所爱吝。又其处者所可施与,不叹宣已有斯德行。所谓处者,不以禁戒而自称叹意存自大。又其处者,忍众苦恼不以是业而怀憍慢。所谓其处所获功德,转曰增益巍巍无量。所谓处者是志度脱,不离布施伏心制意。所谓处者,学问无厌如法习教。所谓处者,如所闻义,奉行不改无有异意。所谓处者,习学思惟不可讲法,权谋方便不以为难,习无希望所颁宣法,玩习讽诵念察晓了其义之所归趣,不用劳厌而懈废也。学修元元无所想报,是有四事是为菩萨之所修行。所以者何?其能发此慈悲喜护。又其处者,所瞻察意普怀大哀。又其处者,缘是之故,具足五通习无生死。又其处者,得四意止逮于顺理,不当所思而不惟之。又其处者,知四意断不废功德,亦不抑制无福庆人。所以者何?修中间行。又其处者,神足所习,如佛法教无所希望。又其处者,习学善德诸根不乱,无限非法悉能分别。又其处者谓十种力,无有能胜心怀圣智。又其处者欲求佛觉,诸兴造行入众法义,而不自大成七觉意。又其处者,求斯道德不念诸来,及住去者亦无所想。又其处者慕求肃敬,寂静其志而无愦乱。又其处者欲得正观,明察诸法求其所存。又其处者,曾所博闻便能修习,常如法住务身德行。又其处者,求于法身,而损众俗妄想之著,信达无形。又其处者,谓彼音声常欲庄严,随时畅出通于十方。又其处者乐如道行,脱不脱者使至永安。又其处者,谓不合非劝化四魔。何谓四魔?一曰、身魔,二曰、罪尘魔,三曰、死魔,四曰、天魔。又其处者,离诸恶习修众德本,诸秽寂然而不兴乱。又其处者,普见道慧察众缘起。又其处者,见诸所入世俗所作,消息方便因济度之。又其处者,咸睹道法而随时化,是意精进而不可尽。若有能具一切处者,终无诸难所作悉解,不以妄想住所行慧,亦不动转一切所行皆不离慧。何谓菩萨行不离慧?所行功德悉因是法,常为一切兴无极慈,无极慈者不尽世俗,因佛道慧不随无为,是名菩萨无尽精进。”

  宣说精进不可尽时,九十六垓诸天世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三万二千天子悉得无所从生法忍。

  舍利弗复问阿差末菩萨言:“岂复有义施度无极不可尽乎?”

  阿差末曰:“用十六事而不可尽,声闻、缘觉所不能及。何谓十六?一曰、所施不怀异心,而悉具足如来法施。二曰、所施不兴斯念:‘吾缘是故当获福报。’三曰、所施普愍一切不怀异心。四曰、所施不念望得三昧正受。所以者何?不乐生于净居天上,常好人间。五曰、所施皆能达知众生心行。六曰、所施其意清和。所以者何?欲使其心随己计故,亦令其身从心所念。七曰、所施如受者意。所以者何?其德以过色无色天。八曰、所施与寂寞俱亦复恬怕。所以然者?过诸声闻、缘觉上故。九曰、所施不协恨心。所以者何?欲使究畅至成就故。十曰、所施威神巍巍无能制断。十一曰、以智慧施普等众生立度一切。十二曰、其所施者,所施与人随意喜乐,而惠救之心常正安。所以者何?能御意故。十三曰、其所施与不断三宝。所以者何?不舍如来至真之种。十四曰、所施常明,不怀犹豫而不迷惑。十五曰、所施与者顺如法教。所以者何?所行随义。十六曰、所施与无所不知,有所兴造乐智慧本。所以者何?欲令其智,无有穷极甚广大故。是为菩萨十六事业施度无极而不可尽。

  “何谓为禅?心寂静故。何谓神通?慧具足故。何谓为慧?所见诸色是则不通,睹诸色尽其意不随此名曰通。所以者何?而不中道行取证故。其所听闻皆在不通,诸可有音悉无逮得此名曰通。悉能晓知众生心行是则不通,心除此智不以尽心而造证矣!所以者何?不取罗汉此名曰通。能自知本因所从来是则不通,不于三世而有挂碍此名曰通。遍诸国土是则不通,虽遍诸国解无所有无刹土想此名曰通。信向诸法是则不通,达见一切诸法本末此名曰通。一切所作有妄想意是则不通,晓了众生无所希望此名曰通。乐欲往生若过诸天、释、梵、四王是则不通,菩萨皆知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圣慧,悉能总揽此名曰通。为众元首,所曰元首在于诸法最上之故,因是名曰通慧功德而不可尽。”

  阿差末菩萨复谓舍利弗言:“因诸乱意,菩萨以故习自伏心,是曰为禅。其智慧者,悉舍众恶是曰禅定。又菩萨行习住定意则无变心。所以者何?云修正住?修正住故习六度无极,正诸法故。习诸法者,用正故学。习菩萨行等心众生,已等众生便等诸法,已等诸法知菩萨心,已知菩萨则能畅解众生志操,知众生已则知诸法,是名曰习弘等一切众生之类,悉等诸法而无适莫。等住诸法,是名曰定意,为正受矣!空无想愿谓等生死,等生死者便等诸法,其已平等坦无偏党,心普等者等众生心,等众生心已乃谓平等,故曰普等。其心所行平若虚空,如地水火风无有爱憎。其心等者无忧无喜,其身已住不眴佛土,定若三昧,不以谀谄如本际住,而不自大亦不贱己,不痴不恶亦不多辞,唯欲晓了法之本源,是时非时常随时宜,不从一切世俗之秽越世八事——利、衰、毁、誉、苦、乐、有名、失称,舍诸有为不好愦闹,随是法者不离三昧。所以者何?皆见天下所造立行,随其所行续在三昧莫能知者。是曰菩萨善权方便,深入智慧寂度无极。若欲三昧执御其心,由无极哀而随因缘。所以者何?用众生故。斯义名曰善权方便,寂然恬怕三昧之业,此为圣慧。已如三昧所建立者,依仰佛慧,是曰善权;而于诸法永无所求,是曰智慧。奉执定意,又以功德化护诸法是曰善权;其心坦然不坏法身,是曰智慧。以三昧定,住念佛身诸相种好,是曰善权;弘恩元元念佛法身,是曰智慧。于三昧中,念佛诸音犹如梵声,是曰善权;思知诸法无有言辞,是曰智慧。住于三昧心如金刚,是曰善权;虽获禅定,不忘世俗众生群党,是曰智慧。而于三昧念备本愿长育一切,是为处处随时善权;又于禅思解于众生悉无吾我,是曰智慧。游于三昧不舍诸法,是曰善权;晓无本末亦无根源,是曰智慧。修于三昧,思诸佛土悉为清净,是曰善权;解诸佛土都无所有,是曰智慧。在三昧住,惟有佛树修之庄严,是曰善权;身离众欲而无秽浊,是曰智慧。又在三昧念转法轮,是为善权;遵行禅定转无所转,是曰智慧。住于三昧欲见菩萨,以相庄严是曰善权;以济众苦无有烦恼,是如来禅。如来禅者了一切法,永不贪欲不想尘劳,知诸情乐除众法想名曰禅思。是为菩萨所生地慧,开士大士以诸一心与法不同尘是乃名曰不可尽禅,不为一切众魔得便,则为正觉造诸法器。所以者何?靡不含容。”

  正士说此寂度无极不可尽时,四万菩萨得日明三昧。何谓日明三昧定者?犹日出时灯火炬耀,星宿月光闇蔽无明。菩萨已逮是三昧者,一切众圣咸为覆蔽。所以者何?其慧巍巍明弘广故,一切声闻、缘觉智明皆为覆蔽,以故名曰日明三昧。菩萨已住寂度无极,悉能逮成诸三昧定。粗举都较,取要言之,演诸三昧名,有三昧名曰照明,有定名月光,有定名庄严,有定名严耀,有定名修严,有定名无极晖猛伏,有定名其明消冥,有定名如诸法教,有定名成光明,有定名无所忧,有定名立坚固,有定名等如太山,有定名法明,有定名法御,有定名法君,有定名法慧顺教,有定名感法宝,有定名法城总持御,有定名知人意行,有定名幢英弃众烦苛,有定名力制四魔,有定名已成十力,有定名断诸挂碍,有定名造灯光,有定名坚住若地,有定名如须弥,有定名犹安明,有定名智行光耀,有定名智不可计随具教,有定名心教柔软,有定名无所求脱,有定名如水日月光,有定名犹如佛身,有定名等诸无我,有定名调象随教,有定名见得诸佛念,有定名法意无碍,有定名无退不转,有定名众毒消净如月,有定名入空寂,有定名晓众想,有定名无愿,有定名住一心,有定名如金刚,有定名无极光莫能当,有定名自在净,有定名内诸劳烦尽,有定名广大如空,有定名入一切业,有定名心思得慧,有定名慧悦人无尽,有定名成圣慧,有定名总无所忘,有定名冥普见明皆多乐,有定名慈行,有定名心本净大哀,有定名入诸护,有定名心等入无所碍脱,有定名法法住,有定名智明达,有定名解畅,有定名不可数,有定名充饱众,有定名无不了,有定名脱慧随化众,有定名金刚莲华,有定名了无常,有定名尊智慧,有定名勇伏,有定名诸佛念,有定名随教明脱,有定名严佛土,有定名开辟静诸国,有定名入众生心喜,有定名正真直,有定名以菩萨道六度无极严,有定名觉解结,有定名觉意华,有定名施脱若天药,有定名光无不周,有定名明无住佛,有定名甚深妙,有定名积宝如海,有定名如山方面,有定名神足甚广无不总,有定名见无数佛,有定名总诸学,有定名如弹指顷无不知,有定名智不可限计如大海。如是等定亿亿巨垓,菩萨以住寂度无极普备斯定。

  阿差末菩萨复谓舍利弗言:“智度无极而不可尽为何谓也?如所闻慧趣建立行故曰不可尽。应如斯行有八十事。何谓八十?顺所闻(一),寻如意(二),如教习(三),从善友命(四),不自大(五),所作不忘(六),常恭恪(七),从经业(八),如言从(九),数习智(十),勤心受(十一),不失节(十二),不忘念(十三),意不乱(十四),兴宝意(十五),显药志(十六),除诸病(十七),是意器(十八),乐忍辱(十九),思乐谛(二十),入慧意(二十一),学无厌(二十二),施无所慕(二十三),施无适莫(二十四),所闻谛思(二十五),欢喜启受(二十六),心悦身轻(二十七),其意清和(二十八),而无烦苛(二十九),所学如本(三十),常喜说法(三十一),闻欲向道(三十二),法自守者(三十三),好闻正(三十四),不在异学(三十五),唯受雅智度无极(三十六),逮于菩萨方等经(三十七),但慕听权方便经(三十八),又好闻习四等心(三十九),复察解了无神通(四十),如初意耳无异念(四十一),心务于谛善方便(四十二),唯欲听之无生法(四十三),不贪世观但悦慈(四十四),了十二缘达无常(四十五),知于苦畅无我(四十六),欲知寂分别空(四十七),解无相体无愿(四十八),晓生死了功德(四十九),达众生知无忘(五十),严其音若城郭(五十一),所闻勤执乐听经宝(五十二),在俗知俗启于中意(五十三),以为伴侣(五十四),欲闻降伏(五十五),诸事业(五十六),常志思侥(五十七),普入诸法(五十八),慕断贫乏(五十九),所云贫乏(六十),谓智不足(六十一),念解遵通(六十二),晓解圣慧(六十三),悦受正道(六十四),晓无智者(六十五),悉化使知(六十六),了常遭苦(六十七),给不足者(六十八),别离一切(六十九),无功德业(七十),明识其本(七十一),众恶不为(七十二),畅益身义(七十三),达利众生(七十四),解安隐行(七十五),乐不怀恨(七十六),欲别至尊(七十七),无极之事(七十八),念诸佛法(七十九),所因获致(八十)。是为名曰如所闻慧辄建立行。”

  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言:“菩萨有三十二事所入随时。何谓三十二?随音响入(一)。欲入于观(二)。入心所行(三)。入身求脱(四)。而济众生(五)。入不断无常(六)。入无所著(七)。入随因缘所可作为(八)。所入无人(九)。入于无寿(十)。入于无命(十一)。入去来今之所住处(十二)。入功德业(十三)。入空不懈(十四)。入于无想(十五)。而入无愿不废勤修,不以空取证无想不愿护已不堕(十六)。欲入三昧而修正受,悉向成就三昧正受,以故不生无色天。所以者何?拥护所致(十七)。又入诸通智慧之原,虽尔不入尽灭之径(十八)。又入无生济诸所生(十九)。复入本际思惟其义(二十)。欲入无际而不取证。所以者何?有将护故。所云无护则为声闻(二十一)。欲入众生解无吾我不舍大哀(二十二)。入一切畏生死之难(二十三)。所可游入虽有生死无为生故(二十四)。又入所厌众诸尘劳(二十五)。入厌欲者亦不堕落。所以者何?不中取证(二十六)。又入不思贪欲之党入不舍法(二十七)。入诸犯法而不为非(二十八)。入权方便。所以者何?由因众生意堕贪爱欲开化故(二十九缺三十)。所入教授应病与药(三十一)。菩萨所度各得其所(三十二)。是为三十二事所导如事。所以者何?不失节故。犹欲入城会从门入,欲畅众缘当眼察之,解缘业者则不诤讼,欲令无争莫如自守,欲知无言为佳快者不如莫语。所以者何?不喜语者自护身口,不欲所止勿在彼居,不欲动者慎勿得转,无希望者亦无所想,是故曰等。欲不迷色当正坚住,已坚住者尔乃达至,不乐令变常自谨慎。若慕寂静将养己者勿得称己,不欲下者莫自矜高,不高不下具足正法。不喜损者无有能谴,若乐便安所作无失,无所失者则无有疑,无有疑者解无本故便无所失,等于三世而无差特,等三世者无所增损,不住于色痛想行识,亦无殊特。眼见色识则无所住,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软识、意法识悉无所住,从本净行如法如慧。如审谛行如无吾我,见诸法行无我曰慧。解诸所有皆无所有,亦悉无本是名曰慧。不以身绮而怀自大,是名曰慧。知于菩萨习正真慧,达为一切众生之故;众生故者心常不舍不离诸法,是乃名曰菩萨习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