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土著述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四卷 比丘尼传

  第四卷 比丘尼

  禅林寺净秀尼传五十二。

  禅林寺僧念尼传五十三。

  成都长乐寺昙晖尼传五十四。

  高昌都郎中寺凭尼传五十五。

  闲居寺慧胜尼传五十六。

  东青园寺净贤尼传五十七。

  竹园寺净渊尼传五十八。

  竹园寺净行尼传五十九。

  南晋陵寺令玉尼传六十。

  闲居寺僧述尼传六十一。

  西青园寺妙祎尼传六十二。

  乐安寺慧晖尼传六十三。

  邸山寺道贵尼传六十四。

  山阴招明寺法宣尼传六十五。

  禅林寺净秀尼传五十二

  净秀本姓梁。安定乌氏人也。祖畴征虏司马父粲之龙川县都乡侯。净秀幼而聪睿好行慈仁。七岁自然持斋。家中请僧转涅槃经。闻断鱼肉即便蔬食。不敢令二亲知。若得鲑鳝密自弃之。从外国沙门普练咨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违犯。礼拜读诵昼夜不休。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及手能书常自写经。所有资财唯充功德不营俗好。不衣锦绣不着粉黛。如此推迁。至十九方得听许。为青园寺首尼弟子。事师竭诚犹惧弗及。三业勤修夙夜匪懈。僧使众役每居其首。跋涉勤劬触事关涉善神敬护常在左右。时有马先生。世呼神人也。见秀记言。此尼当生兜率。尝三人同于佛殿内坐。忽闻空中声状如牛吼。二人惊怖。唯秀淡然。还房取烛始登阶。复闻空中语曰。诸尼避路秀禅师归。他日又与数人于禅房中坐。一尼鼾眠睡中。见有一人头柱殿。语曰。勿惊秀尼。后时与诸尼同坐。一尼暂起。还见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挠秀尼。进止俯仰必遵律范。欲请曜法师讲十诵律。但有钱一千忧事不办。夜梦见鸦鹊鸲鹆子各乘轩车大小称形。同声唱言。我当助秀尼讲。及至经营有七十檀越争设妙供。后又请法颖律师重讲十诵。开题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其日就坐更无余伴。起惧犯独以咨律师。律师答言。不犯。秀观诸尼未尽如法。乃叹曰。洪徽未远灵绪稍隤。自非正己焉能导物。即行摩那埵以自悔首。合众见之悉共相率。退思补过惭愧忏谢。宋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至都。律范清高。秀更从受戒。而青园徒众悟解不同思立别住。外严法禁内安禅默。庶微称己心。宋南昌公主及黄修仪。以大明七年八月。共施宜知地以立精舍。秀麻衣藿食。躬执泥瓦夙夜尽勤。制龛造像无所不备。同住十余人皆以禅定为业。泰始三年明帝敕以寺从其所集宜名禅林。秀手写众经。别立经台置在于堂内。娑伽罗龙王二兄弟。现迹弥日示其拥护。知识往来无不见者。每奉请圣僧果食之上必有异迹。又尝七日供养礼忏讫摄心澍想。即见二胡僧举手共语。一称弥呿罗。一称毗佉罗。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见。他日又请阿耨达池五百罗汉。复请罽宾国五百罗汉。又请京邑大德二旬大会。第二日又见一胡僧。合众疑之。因即借问。云从罽宾来至已一年。使守门者密加觇视。多人共见从宋林门出。始行十余步奄忽不见。又曾浴圣僧内外寂静。唯有牺杓之声。其诸瑞异皆类此也。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供施无废。年耆力弱不复能行。梁天监三年敕见听乘舆至内殿。五年六月十七日。苦心闷不复饮食。彭城寺慧令法师六月十九日梦见一柱殿严丽非常。谓是兜率天宫。见净秀在其中。令即嘱之。得生好处勿忘将接。秀曰。法师兄是大丈夫。弘通经教自应居胜地。令闻秀病往看之述梦中事。至七月十三日小间。自梦见幡盖乐器在佛殿西。二十二日请相识僧会别。二十七日告诸弟子。我升兜率天。言绝而卒。年八十九。

  禅林寺僧念尼传五十三

  僧念。本姓羊。泰山南城人也。父弥州从事吏。念即招提寺昙睿法师之姑也。圭璋早秀才监明达。立德幼年十岁出家。为法护尼弟子。从师住太后寺。贞节苦心禅思精密。博涉多通文义兼美。蔬食礼忏老而弥笃。诵法华经日夜七遍。宋文孝武二帝常加资给。齐永明中移住禅林寺。禅范大隆诸学者众。司徒竟陵王四事供养。年九十。梁天监三年卒。葬秣陵县中兴里内。

  成都长乐寺昙晖尼传五十四

  昙晖。本姓青阳。名白玉。成都人也。幼乐修道父母不许。元嘉九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入蜀大弘禅观。晖年十一。启母求请禅师欲咨禅法。母从之。耶舍一见。叹此人有分令其修习。嘱法育尼使相左右。母已许嫁于晖之姑子。出门有曰。不展余计。育尼密迎还寺。晖深立誓愿。若我道心不遂。遂致逼迫者。当以火自焚耳。刺史甄法崇闻之。遣使迎晖。集诸纲佐及有望之民。请诸僧尼穷相难尽。法崇问曰。汝审能出家不。答曰。微愿久发特乞救济。法崇曰善。遣使语姑。姑即奉教。从法育尼出家。年始十三矣。从昱学修观行。裁得禀受。即于座末便得入定。见东方有二光明。其一如日而白。其一如月而青。即于定中立念云。白者必是菩萨道。青者声闻法。若审然者当令青者销而白光炽。即应此念。青光遂灭。白光炽满。及至起定为昱尼说。昱尼善观道闻而欢喜赞善。时同坐四十余人莫不见叹其希有也。后婿心疑以为姧诈。相率抄取将归其家。昙晖时年十六矣。以婢使营卫不受侵逼。婿无如之何。复以诉州。刺史赏异。问畺良耶舍曰。此人根利慎勿违之。若婿家须相分解费用不足者。贫道有一苍头即为随喜。于是解释。后于禅中自解佛性常住大乘等义并非师受。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于是声驰远近莫不归服。宋元嘉十九年。临川王临南兖延之至镇。时年二十一。骠骑牧陕复携住南楚。男女道俗北面拥帚者千二百人。岁月稍淹思母转至。固请还乡。德行既高门徒日众。于市桥西北自营塔庙。殿堂厢廊倏忽而成。复营三寺皆悉神速。莫不叹服。称有神力焉。年八十三。天监三年而卒。初张峻随父母益州。尝忽然直往不令预知。同行宾客三十许人坐始定。便下果粽并悉时珍。刺史刘悛后尝率往亦复如之。梁宣武王尝送物使晖设百人会。本言不出临中自往。及至乃有三百僧。并王佐吏近四百人。将欲行道。遣婢来倩人下食。即遣人。唯见二弟子及二婢奠食都无杂手力。王弥复叹之。不可量也。或有问晖者。见师生徒不过中家之产。而造作云为有若神化。何以至此耶。答云。贫道常自无居贮。若须费用役五三金而已。随复有之不知所以而然。故谈者以为有无尽藏焉。时又有花光尼。本姓鲜于。深禅妙观洞其幽微。遍览三藏傍兼百氏。尤能属文。述晖赞颂。词旨有则。不乖风雅焉。

  伪高昌都郎中寺冯尼传五十五

  冯尼者。本姓冯。高昌人也。时人敬重。因以姓为号。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都郎中寺。菜蔬一食戒行精苦。烧六指供养。皆悉至掌。诵大般涅槃经。三日一遍。时有法慧法师。精进迈群。为高昌一国尼依止师。冯后忽谓法惠言。阿阇梨未好。冯是阇梨善知识。阇梨可往龟兹国金花帐下直月闻当得胜法。法惠闻而从之。往至彼寺见直月。直月欢喜以蒲萄酒一升与之令饮。法惠惊愕。我来觅胜法。翻然饮我。非法之物不肯饮。直月推背急令出去。法惠退思。我既远来未达此意。恐不宜违。即顿饮之。醉吐迷闷无所复识。直月便自他行。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惭愧。自捶其身悔责所行欲自害命。因此思惟得第三果。直月还问曰。已得耶。答曰。然。因还高昌。未至二百里。初无音信。冯呼尼众远出迎候。先知之迹皆类此也。高昌诸尼莫不师奉。年九十六。梁天监三年卒。

  梁闲居寺慧胜尼传五十六

  慧胜。本姓唐。彭城人也。父僧智寓建康。胜幼愿出家。以方正自立希于语言。言必能行身无轻躁。旬日不出户牖。见之者莫不敬异。以宋元嘉二十一年出家。时年十八。为净秀尼弟子。住禅林寺。具戒以后讲法华经。随集善寺绪尼学五行禅。后从草堂寺思隐灵根寺法颖。备修观行。奇相妙证独得怀抱。人见而问之。皆答云。罪无轻重一时发露。忏悔恳恻以昼系夜。贵贱崇敬供施不断。年八十一。梁天监四年卒。葬于白板山也。

  东青园寺净贤尼传五十七

  净贤。本姓弘。永世人也。住青园东寺。有干局才能而好修禅定。博穷经律言必典正。虽不讲说精究旨要。宋文皇帝善之。湘东王或龆龀之年眠好惊魇。敕从净贤尼受三自归。悸寐即愈。帝益相善。厚崇供施内外亲赏。及明帝即位。礼待益隆资给弥重。建斋设讲相继不绝。当时名士莫不宗敬。后总寺任十有余载。年七十五。梁天监四年而卒。复有惠高宝颙。皆知名。慧高坐禅诵经勤营众务。宝颙讲法华经明于观行。

  竹园寺净渊尼传五十八

  净渊。本姓时。钜鹿人也。幼有成人之智五六岁时尝聚沙为塔刻木作像。烧香拜敬弥日不足。每闻人言。辄难尽取其理究。二十出家。恋慕膝下。不食不寝。饮水持斋。谏晓不从。终竟七日。自尔之后蔬食长斋。戒忍精苦不由课励。师友嗟敬远近称誉。齐文帝大相钦礼。四事供养。信驿重沓。年七十一。天监五年卒也。

  竹园寺净行尼传五十九

  净行。即净渊尼第五妹也。幼而神理清秀远识遒赡。爽烈有志分风调举止每辄不群。少经与大袜令郭洽妻臧氏相识。洽欲害其妻言泄于路。行请兄谏洽。洽不从之。行密语臧氏。臧氏不信。行执手恸泣。于是而反。后一二日洽果害之。及年十七从法施尼出家住竹园寺。学成实毗昙涅槃华严。每见事端已达旨趣。探究渊赜博辩无穷。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厚加资给。僧宗宝亮二法师雅相赏异。及请讲说听众数百人。官第尼寺法事连续。当时先达无能屈者。竟陵王后区品学众欲撰僧录。莫可与行为辈。后有尼聪朗特达。博辩若神。行特亲狎之。众亦以为后来之秀。可学为俦也。行晚节好禅观菜食精苦。皇帝闻之雅相叹赏。年六十六。天监八年而卒。葬于钟山。

  南晋陵寺释令玉尼传六十

  令玉。本姓蔡。建康人也。少出家住何后寺禅房。为净曜尼弟子。净曜律行纯白思业过人。玉少事师长恭勤匪懈。始受十戒威仪可观。及受具足禁行清白有若冰霜。博寻五部妙究幽宗。雅能传述。宋邵陵王大相钦敬。请为南晋陵寺主。固让不当。王不能屈。以启元徽。元徽再敕事不获免。在任积年。不矜而庄不厉而威。年七十六。梁天监八年卒寺。复有令惠戒忍慧力。并显名。令惠诵妙法莲华维摩胜鬘等经。勤身蔬饭卓然众表。戒忍聪朗好学经目不忘。惠力雅识虚通无所矫竞。

  闲居寺僧述尼传六十一

  僧述。本姓怀。彭城人也。父僧珍侨居建康。述幼而志道。八岁蔬食。及年十九。以宋元嘉二十四年从禅林寺净秀尼出家。节行清苦法检不亏。游心经律靡不遍览。后偏功十诵文义优洽。复从隐审二法师。咨受秘观遍三昧门。移住禅林寺为禅学所宗。去来投集更成嚣动。述因有隐居之志。宋临川王母张贵嫔闻之。舍所居宅欲为立寺。时制不许辄造。到元徽二年九月一日。汝南王母吴充华启。敕即就缔构。堂殿房宇五十余间。率其同志二十人以禅寂为乐。名曰闲居。述动静守贞不敩浮饰。宋齐之季世道纷喧。且禅且寂风尘不扰。齐文帝竟陵文宣王大相礼遇。修饰一寺事事光奇。四时供养未曾休息。及大梁开泰天下有道。白黑敬仰四远云萃。而述不蓄私财随得随散。或账济四众。或放生。乞施造金像五躯。并皆壮丽。写经及律一千余卷。缥帙带轴宝饰新严。年八十四。梁天监十四年而卒。葬于钟山之阳也。

  西青园寺妙祎尼传六十二

  妙祎。本姓刘。建康人也。龆绮之年而神机秀发。幼出家住西青园寺。戒行无点神情超悟。敦信布惠莫不怀之。雅好谈说尤善言笑。讲大涅槃经法华十地。并三十余遍。十诵毗尼每经敷说。随方导物利益弘多。年七十天监十二年卒也。

  乐安寺释惠晖尼传六十三

  慧晖。本姓骆。青州人也。六岁乐道父母不听。至年十一断荤辛滋味。清虚淡朗姿貌详雅。读大涅槃经诵法华经。及年十七随父出都。精进勇猛行人所不能行。父母爱焉听遂其志。十八出家住乐安寺。从斌济柔次四法师。听成实论及涅槃诸经。于十余年中郁为义林。京邑诸尼无不咨受。于是法筵频建四远云集。讲说不休禅诵无辍。标心正念日夕忘寝。王公贵贱无不敬重。十方嚫遗四时殷竞。所获之财追造经像。随宜远施。时有不泄者。改缉乐安寺莫不新整。年七十三。天监十三年而卒。葬于石头岗。时复有慧音。以礼诵为业也。

  邸山寺释道贵尼传六十四

  道贵。本姓寿。长安人也。幼清夷冲素。善研机理志干勤整。精苦过人誓弘大化。荤鲜不食。济物为怀。弊衣自足。诵胜鬘无量寿经不舍昼夜。父母爱念使其为道。十七出家博览经律究委文理。不羡名闻。唯以习道为业。观境入定。行坐不休。悔过发愿。言辞哀恳听者震肃。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善相推敬。为造顶山寺以聚禅众。请贵为知事。固执不从。请为禅范。然后许之。于是结桂林下栖寄毕世。纵复屯云晦景委雪埋山。端然寂坐曾无间焉。得人信施广兴福业。不以纤毫自润己身。年八十六。天监十五年而卒。葬于钟山之阳也。

  山阴招明寺释法宣尼传六十五

  法宣。本姓王。剡人也。父道寄世奉正法。宣幼而有离俗之志。年始七岁而蔬食苦节。及至十八诵法华经。首尾通利解其指归。坐卧辄见帐盖覆之。骤有媒娉誓而弗许。至年二十四。父母携就剡齐明寺德乐尼。改服从禁。即于是日帐盖自消。博览经书深入理味。成戒以后乡邑时人望昭义道莫不服其精致。逮宋氏之季有僧柔法师。周游东夏讲宣经论。自嶀嵊而之禹穴。或登灵隐。或往姑苏。僧柔数论之趣。惠其经书之要。咸畅其精微究其渊奥。及齐永明中。又从惠熙法师咨受十诵。所餐日优所见月赜。于是移住山阴招明寺。经律递讲声高于越。不立私财。以嚫施之物修饰寺宇造构精华状若神工。写经铸像靡不必备。吴郡张援颖川庾咏。汝南周颙皆时之名秀。莫不躬往礼敬。齐巴陵王萧照胄出守会稽。厚加供待。梁衡阳王元简到郡请为母师。春秋八十有三。梁天监十五年而卒。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