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六祖坛经讲记 第3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3集

  悟法传衣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前人走过的路是最好的捷径,学佛的人要多看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悟法是六祖的心路历程,传衣就是五祖之传法。

  【时,大师至宝林。】

  〔时〕是时机。什么叫做时机成熟?就是由各种因素条件所聚集而形成的。如一般人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或是说:「人、事、时、地、物」,这些要素都具足才能成就一件事情。就像一棵植物的生长,需要泥土、阳光、水分、肥料等;如同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毅力、勇气、智慧、专业和人际等关系;一场法会的促成,也必须有说者、听者、场地等因缘。因此,世间的一切皆不离因缘,所以佛经的开头,常用「一时」,这里简称「时」。

  我们平常生活得很粗糙,对于因缘好像知道,但实际上不了解。不要把知道当成了解。譬如,你知道这是白板,但却不了解白板由哪几项材料所制造的。再说,你知道我是男人,但你了解人是怎样来的吗?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却往往误认为懂。不要没有「悟」道,反而「误」了自己。

  所以谈到这个「时」,是很复杂的,它是多少条件因素才形成的。「一」就是形成它的意思,所以叫一时。如果你明白这个概念,面对人生所有的问题,你是可以了解其原由的;当你知道了问题,便可以找到答案的。因为,答案就在问题中。

  〔大师〕,是对六祖的尊称。讲经说法者,我们称之为法师;持戒严谨者,称之为律师;禅参悟道者,称之为禅师;与佛无异者,称之为大师。六祖惠能,大彻大悟,悟无上菩提,与佛无异,所以世人尊称为大师。

  【韶州韦刺史名璩,】是请法者。

  【与官僚入山,】到南华山。

  【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投胎来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为了告诉我们众生皆有佛性。接下来,佛的传承也都是因为这件事而说法的。〔开〕:请开启你的智慧,请开启你的心门,请打开你的心量。我们却只会关,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开,请六祖为我们开示。〔缘〕:我们不明白从古自今以来众生皆具佛性,不明白生命的本质是不生不灭。〔开缘〕:总为这一大事因缘而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整本《六祖坛经》是在讲这个主题。〔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法〕是解脱的方法。我们今天来这边也是希望我们能开启大智慧。我们现在只能说自己聪明,说小孩子聪明是一种赞美,说大人聪明是一种讽刺,聪明的人不快乐,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看到你太聪明,人家会远离你。聪明就是还有那个样子,让人家一看就知道。各位,不要这个样子,因为聪明的人想太多,一定会带来烦恼。有智慧的人一定不会自我折磨,也不会折磨别人,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先去明白这个道理。

  一个开悟的人叫阿罗汉,但是他不愿意付出,只能独善其身,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众生难度。有大智慧就不一样,我们所讲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有智慧的人一定也很慈悲,你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切入。单谈智慧还不圆满,比较偏空,他不愿意去产生空的妙用。因为学这么多,除了要帮助自己,就是帮助别人。纵使你是一个开悟的人,隐居中山,表面上好像很了不起,但是,久了之后,想一想你来这个世界做什么?没有意义嘛,对人类根本没有贡献嘛!

  佛的意思很清楚:假设你有痛苦,去找一个很有智慧的老师,首先就是要解决你的痛苦,当你的痛苦解决了就叫离苦得乐,这个阶段就叫做阿罗汉。当我帮你解决了痛苦之后,我会再跟你讲:事实上除了你有痛苦,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你应该帮助每个人去解决他们的痛苦,这就是菩萨道。佛只有一个意思,叫你去帮助别人,这个概念就叫做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叫做大智慧。接着有大智慧才能够波罗蜜、到彼岸,才能解脱,才不会被你错误的概念所绑。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这样的听众已经包括了各种阶层的人,你现在要去找一个这样的法师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常常掉入一个陷阱,以为自己所学的是最好,这是你始终不能打破的概念。假设你们共同来学习,你们会有共同的语言,别人不见得听得懂。但你学了佛法后,不知不觉用「佛曰」,「金刚经说」,你不要这么说。学了佛之后,就说佛法很好,想拉人家去学佛,难道基督徒不能说基督教很好吗?如果说双方都没有错,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好好沟通?所以两个人都不会开悟。

  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在学习的人,都是各持己见,包括同样的概念,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你不明白真理,我们会一直分别,去创造你自己的概念。你好好观察一下自己,你跟同辈、长辈、不同信仰的人,可不可以相处得很好。如果你跟任何人讲话,都讲得很好,这就代表你真的懂。真理是哪个教?哪个种族?哪个学历?没有,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觉得我在学佛,就有意无意说别人是「愚痴的众生」,或潜意识里说「跟你讲没有用,你不懂啦!」这样你就是迷,迷得很深。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和谁都可以讲话,不管谁来跟他请法,大家都听得法喜充满,这是为什么?

  我们一般人犯一个毛病,我想讲什么,我会什么,或我的概念是什么,他讲话一定是这样讲。应该是要看我的对象是什么,所以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是针对他讲的,依照他的观念、概念、程度,他能接受的语言模式跟他讲话,这是一门很深的功夫。你先从这里去观察,把以往的模式改掉。这样你跟任何人沟通都没有问题,而且真的能够去利益别人。

  第二种模式,比如我在上课,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针对所有的人,那你说我的重点摆在哪里?讲出每个人共同的心。因为你们每个人都有心,从心讲下去,每个人都能了解。有个人问禅师说,你会不会打猎,他说我虽然是出家人,但我也会打猎,他问猎人会不会?问他一箭射几只?猎人说一箭双雕,禅师说那你不会射箭,我是一箭射中一群,射中你的心就是一群。很多人的时候,从「心」下去讲。按照你的程度你自己去理解,但是每个人的感触不太一样。

  【同时作礼,】为什么要作礼呢?请法就要恭敬。印光大师说:一分恭敬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十分成就。你若是没有恭敬心,就是没有决心。

  【愿闻法要。】你要相信,是很困难的,尤其你要相信自己是更困难的。相信别人没有相信自己困难。我们所有的人今天不会决定,不会成就、成功,是他一直在否认自己,知道他自己做不到。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否认自己呢?因为我们长期在骗自己,你自己的想法不能够坚持,知道自己只有三分钟的热度,知道很好,但还是很懒。这个东西没有人有办法帮你,当你不再骗自己,你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否则你会自己看不起你自己,这是个败笔。如果这个根深蒂固的概念不拔除,后面的东西都不用谈。

  好像这件事情可以决定,但是你不敢决定,给自己留后路,为什么?因为我太了解自己,善变。所以它不是个很高深的学问,而是你自己跟自己长期以来在唱反调。你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自己这个众生。这个东西要建立,〔愿〕是我愿意。若是你不愿意,你的力行和实践一定是有问题的。你每次来上课并不代表你真的做得到,你能不能彻底改变是另外一回事,不要以为你来上课就是学佛,你一直没有真正明白我今天不是要了解它是什么,而是我要变成那样的人,变成有智慧、慈悲、自在、清净的人。大愿才会大行,小愿就小行。

  愿跟行是什么呢?有愿无行,空愿;有行无愿,不长久。我们今天来听课,愿不止是心甘情愿,还要加一个誓,誓愿,这样的愿就是我下定决心要这个样子,这个愿要加强。〔法要〕,从广义的角度,就是佛法大要;从狭义的角度,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法。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这句话相当地重要。你真正会看的人,随时都能领悟很深的道理。没开示之前先讲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已经开示完毕了。〔净心〕,请你将你的心净下来,净到什么程度,恢复你原来的那一颗清净的心,就叫做净心。

  这两个字做到,你就开悟啦!可是现在的我们没有能力净心。各位,你现在谁有能力不做梦?你有没有能力不胡思乱想?你知道回归清净的心很好,但是你就是做不到。所以才会有《金刚经》,只谈两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们都用什么方法使自己的心净下来?不理它?那你不理它的时候都在做什么?空白?会跟愚痴相应。

  各位,你不要发呆,或者脑袋放空,你要生起般若智慧。难道六祖大师不知道每个人都不能够净心吗?他当然知道。他叫我们净,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净,所以他很慈悲跟我们讲:〔念〕。一般大众法师教你们把心净下来的方法都是念佛。你不可以说一个人嘴巴念佛,便说他不对。但是,心念跟嘴巴念不太一样,心念怎么念?心念、嘴念、耳朵听阿弥陀佛,这样是对的,是净土法门,它是渐修,这是一般人所讲的念佛。你现在时时刻刻应当好好地念佛,那你现在跟我讲话你要不要念佛?不念?那你在干吗?你在听我讲。

  但是「佛」的意思就是「觉」,念佛就是念念觉悟,这才是真正的念佛。你要去体悟,原来是叫我们念念觉悟。但是不明白这个概念的人,会掉入一个陷阱,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大概不会犯错,但是你不念的时候,你有可能会犯错。

  那你现在注意一个问题,念念觉悟很重要。为什么?我做一个动作给你看。我们出家人穿这种衣服要很小心,否则就会摔倒,我只要一不小心,从此就会爬不起来,你相信吗?你根本不可以说我念佛的时候,我才清楚,那我平常就可以不清不楚。你平常不清不楚,人生可能会有遗憾。我用一种最严肃的态度跟你讲,你只要迷糊就会出问题。佛都是大慈大悲的,你应该念念有慈悲心;接着佛本身是清净的,那么你应该念念清净。

  以后当你念佛时,除了嘴巴念,心还是要清楚。现在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念」,一个是「净心」,如果你的心是清净的自然生起清净的念,如果你有一颗胡思乱想、妄想执着的心,你的念自然是妄念,或叫杂念。「念」是「今」和「心」组成的,念是当下这念心,因为念从心起,所以叫心念。心是体,念是用,用是从体展现出来的。

  一般人要保持清净的念很困难,所以祖师大德敎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希望透过这个「念」回归这颗「心」,这个模式就叫做「渐修」,这是从事相上修,你觉得我现在很乱,因为要回归清净,所以你要念佛。但你要切记,六祖大师所讲的,是直接告诉你真相:事实上没有一个妄,也不要执着一个净,这样就好了,这就叫做「顿悟」。就像我跟大家讲:你误会啦,有人绑你吗?真正的答案,第一没有绳子,第二没有一个你被人绑,第三没有绑你的人,这才是真相。

  你在听人家讲他修行的方法,你要静静地听,但是不可以用你的方式想要去破斥别人。因为每个人自己的因缘条件都不一样。

  〔净心念〕:一个明白道理的人,一下子就明白,心本来是清净的,所以清净的心自然就会生起清净的智慧,所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一般人他就是没有能力,所以不得已权巧方便,叫你静静地念,让你慢慢地静。这个「静」同于这个「净」。渐渐地心静下来。所以你那个由动自静,不是本来的样子,是你修出来的,你能修出来的一定不是本来的样子。《大乘起信论》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就是你的佛性,不觉就是你胡思乱想这颗心,所有的烦恼、执着、罣碍…本来就没有。

  一般人活在什么状态呢?—我很烦恼、很痛苦,我的心很乱。我们没有办法感受那种清净的本来的心,就跟他说权巧方便的方法,让他的心慢慢地静下来,这只是方法,不是究竟,不是真正本来的样子。清净的心自然念念会生起大智慧,那我们今天之所以没有大智慧,就是因为心不清净,所以生起所有的忧悲苦恼、情绪、妄想、执着…。

  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句话是总纲领。〔大师良久〕,为什么〔摩诃般若波罗蜜〕念完了,他要停一段时间呢?让听众的心静下来。心没静下来,讲话的时机就不对。

  讲话有三不讲:时间不对,地点不对,人不对不讲,否则讲出来反而反效果。所以什么时候该讲,你自己要判断。这十六个字是相当重要,以下六祖大师无论怎么讲,都不会离开这十六个字,一定要背起来,然后慢慢参悟。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自性〕翻作「觉悟的自性」,简称两个字:「佛性」。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体悟到清净?很简单,如果我们在讲结构,所有的东西一定有个重点和核心。比如说,请问你结婚了吗?你的家庭是由谁组成的?刚开始是由谁组成的?你跟你先生。那可以不可以说你们俩去创造这个家?我再讲一个更简单的概念:六十四卦是从太极来的,也可以说是从阴阳来的。

  诸位,从一的角度,我们来讲这个世间的一切好不好?所以在《坛经》后面你就看到一句话:「一即一切」。所以「一」代表「心」。我可不可以讲说「二即一切」?也可以哦。「二」是什么呢?佛法虽然相当地浩瀚,归类起来有两个:「性宗」和「相宗」,即「空宗」跟「有宗」。《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谈「般若」和「唯识」。整个佛法的架构,不离这两个体系,般若跟唯识不懂没有关系,从「二」的角度就可以涵盖一切。

  我可不可以说「三含一切」?可以。「三」是什么?就是体、相、用。所有的一切都包括体、相、用。你明白这三个,就包括一切,就能够明白一切。举一个最容易了解的例子,这个「相」就是你的身体,这个「用」就是你现在所感觉一切心的作用,那你现在能感觉的是不是只有活在这「相」和「用」当中,永远都不明白「性」,体就是性。那我把三个变两个︰身心就是你感觉到的「有」,性就是「空」。什么叫「有」?有生有灭就叫「有」,我们曾经年轻过,也会年老,身体时好时坏,心也一直在变化,有生有灭。《心经》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讲空。为什么你到今天一直没有察觉到自性〔本来清净〕,因为你总是活在「有」,活在「相和用」,你怎么能够清净?!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身心的意思,照见五蕴是空的,你就解脱自在啦!但是因为你只注意到「相和用」,从来没有注意到「体」,所以对它完全陌生,因为你不了解今天你之所以有「相和用」,就是因为有「体」。你说这很抽象,我证明给你看︰你现在能够感觉到的,就是「有」,你没有办法感觉到「空」。请你注意看:这是一个拳头,这是几个手指头?请问,一个拳头跟五个手指头一样还是不一样?打开拳头叫五个手指头,我们常常看到五个手指头就以为只有五个手指头,不知道它是从拳头来的,它们不可以切割;那一样的道理,有与空不可以切割。

  我再用个比喻︰你现在有没有看到我的手在动?为什么我的手可以动?(继而用东西卡住手)为什么现在我想让它动它却不动?你不要只看到我的手,而忽略了这个「空」,没有「空」我的手能不能动?你只察觉到我的手,只看到手在动,不知道手为什么可以动?没有「空」怎么可以动?没有「空」你可以坐在那里吗?没有「空」你怎么可以呼吸?接着你去察觉,这个东西你要去体悟,因为「空」的东西无形无相,你要从有形有相的现象去体悟无形无相的道理。

  古人说借相显理:借现象来显那个道理,那个道理一定要借助某些的东西来呈现。文字是个相,讲话也是个相,花开花谢也是个相,从那个现象去明白空的道理。可是我们就是因为有妄想、执着才不能够明白自己。妄想,既然是妄,就不是真的;执着,更糟糕的是,你还执着自己错误的想法,所以你不能够见性。

  今天我们没有智慧,问题就出在这里,透过《六祖坛经》慢慢去破你的妄想执着,把你的问题讲开。〔但用此心〕是叫你用心。我们常说用心生活,却找不到几个人真的会用心生活。文殊师利菩萨说:「善用其心。」就是要用你清净的心,不要用你胡思乱想的心。妄心就是西方所讲的脑袋,不要用你的脑袋来过人生。禅宗所讲的禅修,就是要你了解你那颗禅心,让你直接去了解那一颗心。所谓渐修,就是从各种角度去了解你的心,禅宗是什么?直指人心。这样绕进来叫渐修,直接谈叫顿悟。所以你看禅宗的公案,禅师都不啰嗦,直接问你是谁?或者心在哪里?

  谈修行,渐修和顿悟都可以,禅宗跟净宗本来没有分别,是众生自起分别。禅净双修,双也拿掉,本来一体,没有双。但是别人来问,有,双修,你要好好懂我的意思,好好地去帮助别人。我跟你讲的是真实的意思,但是你不要去动摇别人的信心,让他好好去修行。就是你自己要去悟也要去行,所以但用此心,就是用这颗心。

  〔直了成佛〕,这个问题很重要,修行一刚开始并不是修,而是悟。所以我建议各位不要急着修,那一定是盲修瞎练,你要悟,再悟后起修。悟什么,就悟本心,悟你这颗心,悟了就是这样修,所以叫直了成佛。「直了」就是顿悟。我可以跟你保证,看完整本《六祖坛经》,你可能说他讲得有道理,叫你去修你却不会修。因为你的脑袋一直在寻找一个方法,事实上六祖大师不是告诉你方法,而是把道理告诉你,懂了你就懂了,不懂还是不懂,所以叫你悟,你要好好地悟这种道理。(待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