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45课丨贪求清净居然也是一种魔!

第45课丨贪求清净居然也是一种魔!

  好各位,我们一起合掌。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我们今天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第五十五讲了。我们现在讲到这个五十种阴魔里边的想阴了,已经到了中间的这个层面了。那么对于现在一直进行的内容来讲,就是说这些境界的出现,它都是非常正常的。

  可是如果我们在修定的这个过程中,你如果出现了贪著和停滞,那么所有的问题,这五十个阶段都是出在我们的贪著和停滞上。其他的不说了,如果大家真的是我们在心地上用功的话,比如说我们现在暂时抛开这个净土法门不讲,先把净土法门放在一边,就光说依着这个,也不要说《楞严经》了,就是咱们依照自己的力量去观空遣相。

  在一般的修持法中,比如说观这个空法,在《般若经》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名假、受假、法假,说都是假的。名词概念是假的,自我的感受是假的,外边的世界是假的。就比如说从这个名假上来观,怎么观呢?一切都是概念,一切都是名相。包括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包括我们对外面的一切知识结构,自我的认知,包括我们人情关系中你来我往所有的这些妄以为真的,一系列情绪也罢,物质也罢,它是结合体。

  所以说当我们在观照这个名假,比如说这个一切都是名字啊,在观照这个的时候,容易出现个什么问题?就是以为说学的知识学问,或者说走到佛法里面,说这么多的教法都是趋向于形而上,那如果说我们停留在名字上的时候,就觉得说有了分别了。但是我们往往会忘了,自我也是一种名字的概念,大家知道吧。

  我们每天的这个想法,精神层面不断地喷涌而出的这种当下的生活感受,也是一种名词概念。就是在这个连环不断的过程中,你能够不断地不断地无间地把心念扣在这个空法上,这才叫做什么呀?这里我们讲的不著。所以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要跟大家说一下,这个确实是有难度的。难在哪里?打个比方,诸位,包括我吧,今天你比如说我从佛学院,比如说我从第一眼睁开开始,我就出现了。

  如果你没有相对自我的一个反观说,我这个我叫宏海这个名相是假的,那你就陷在我的执著中。马上我要开始洗脸刷牙,对吧,洗脸刷牙我们会觉得,洗脸刷牙是个名词概念,好像把这个洗脸刷牙给抹平就对了。不对。我当下要洗脸,我要洗脸的动作,搓几下揉几下,上个香皂,拿个毛巾,一系列全是自我暗示的概念。刷牙,挤牙膏,刷的上下刷还是左右刷,哪个健康,哪个比较不卫生。或者说完了以后要上厕所,上完厕所要去上殿,上完殿要去用早斋。一系列下意识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概念,概念的这个自我暗示。

  所以说你在修这五十种阴魔的时候,为什么叫做忘了本修呢?就跟咱们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就是你在这一系列的上面你能跟进得上说,名假名假,一切都是假的空的,这个观法的话,那速度是非常快的。就是修行真的就在一念之间,速度极快,比那个游乐场上忽地上忽地下的那个还要速度快。

  但是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本事。就在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中,我们是说时迟那时快,我们跟进的都是妄想,都是当真,执著。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就是这五十种阴魔,它是五十个阶段,也是你五十个最容易生著的点。

  其实这五十种阴魔它也是一系列的。如果说真的是一个出格大根性的人,或者是福报非常够,特别是出世间的般若缘法比较深的话,那么就这五十种阴魔一念就可以搞定。大家也要有这样的自信,和在教法上的通达,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为什么再再地给大家讲,听法的时候就可以修行呢?你就依照这个教法来观。我这么讲,你这么听,就当真这么受,觉受。有这个觉受的时候,你心念就悬浮在这个地步,那说明就在起观了,依教起观了。

  这是已经退到第二步的水准了,不在现前一念之上了,你得依着(教而起观),没有把这个教和观统一在一起。所以大家仔细地在用的这个心念上去体悟这些,这个佛法的微妙和这个解脱自在。那么如果说在这上面有一些觉受以后,再反过来用净土来对照的话,你就觉得真的是,如果不修净土,你几乎今生真是解脱确实无望。

  这个操作太难了,我们福报太不够,条件太不具足。已经不具足到几乎就是,知道该这么做,连该这么做的感觉都生不起来;甚至说知道这么做会怎么个好处,都触摸不到这个好处所在,都是这样子的。那我们触摸到这个好处呢,这些好处有时候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还属于我们刚才比如说名词概念。

  比如说我们要得一个清净,得一个感应,得一个不生不灭,得一个宿智命通,等等这些,只要你有概念一出现,你马上就入了圈套。你看我们今天要从哪里讲起呢?就是从第六贪求静谧讲起。这种境界就是说,其实它是一个好的境界,非常清净无染;但是一旦你对这个又产生一个概念性的追逐的时候,它就又成了问题。所以我们大家,大本在六百四十五页,小本在一百七十一,找到了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大段,读到第二页,小本第二页的一百七十二。一起来。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好。还是依然讲到说,在修圆通的这个妙定中不断地开发显现三摩地。那么这里的贪著就是心爱更为,大家看心爱深入是什么呢?就是心里产生了一种贪求,执爱,想深入到这个禅定寂静的境界中,不断这样地苛责自己,就是说服自己,劝诫自己,这样不断地深深地去贪求这个寂静的静谧之修。静谧就是安静的环境,没有人打扰的意思,这个谧字。

  所以说,可是问题是什么呢?本来这是个好境界,但是这个修禅的人呢,他自己觉得想阴没有破的时候,胜用不现前。我们现在还在破想阴的阶段。这个殊胜的受用不现前的时候,他就贪爱到这个相对寂静的定境里边,随便一念发心就是要跟这个相投,相应。但是问题是什么呢?这里的着力处就跟前面不一样了。大家看到我们前面的有一些贪著是什么呢?是贪求跟这个圣者感应,对吧,有一些感应,希望说菩萨、佛来了给他讲说,等等这些。这是贪求跟圣者的感应,是属于他力的加被。

  前面有一个词叫做悬应,悬空地悬在那里,悬应就是希望佛菩萨跟他感应。为什么这里叫做深入呢?这里的贪著是以自力为主,希望自己处在一个安静寂静的状态中。

  所以你看这里用词都非常的讲究,心爱深入,而不是悬应了。前面的悬应是对佛菩萨的这种祈祷感应,这里是深入,希望自己通过这种定力住到这个定境,安静的定境里。这个时候,只要这心念一起,你看,尔时天魔候得其便,还是依然如故,给他说这个相似经法。自己也不知道是被魔附体了,言自己证得无上涅槃了,来到贪求静谧的这个善男子处,就开始给他说这些,这里叫做求阴善男子处,就是求这个,阴就是安静的意思,阴寂的意思。然后敷座说法。

  那么说法的效果是怎样的呢?让他们人人都知道宿世本业。你看,或于他说法之处,他就直接就可以说,这不是好像就知道已经前生后世的事了嘛,给他说。给他说什么呢?说你现在虽然没有死,但是你的畜生业已经现前了,你要做畜生了。那这么一讲的话,你说在座的我给你们说这么一句话,你们信吗?他未必能够信。他说这宏海法师,你有这个本事吗?对,我没信。然后觉得自己造的恶业还不够,肯定不会堕畜生。当下我慢起来就不信。不信他有收拾你的办法,他怎么收拾?大家看: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

  他就叫一个人在你后边踩一脚。踩一脚,问题是踩一脚,你现在踩,在你后面踩一脚,你没有感觉,但是他就能让这个人踩你的时候,你就好像真的后面有个尾巴被他踩住了一样,站不起来,就给你显现这种。站不起来,然后用这个魔力摄持,顿然就觉得说,哎呀,自己起不来,这个肯定是真的,可能我有一个尾巴,可能我真的下一世就要做畜生了。

  有这么一招,大家在座的马上都是什么?非常倾心钦伏,就是衷心地敬佩,相信他了。而且在这个时候,有人起心,已知其肇,是什么意思?只要你心念动一下,他没动完呢,一念起来了,他马上就给你指点出来,当众就给你这么指点。

  然后你心里一听,说这太厉害了。这还有其他的说吗?这就开始什么呢?就成了他的徒众,为他摄受折服了。这个时候怎么样呢?佛律仪外,重加精苦。就是他除了佛制的律仪之外,他更加的严格,给你在这个徒众的共修里面加了好多无益的苦行。

  像当时印度外道的拔头发呀,自己住在这个,就是长满荆棘的那个草林子里边,或者熏鼻子,就外道的这些无益苦行。还会怎么样呢?当众骂你,毫不留情,以示自己耿直平等,对谁都不买帐。或者说当众揭人家的短,以示自己心不谄曲虚伪,直心不讳。都是这样的话,在大众面前就以这种方法摄众。

  摄众以后怎么样?口中好言未然祸福,能够未卜先知,好说还没有发生的这些祸福之事,而且十分灵验,只要他说完了以后,你真的就是依照他那个所说,没有差错。你看最后这里讲到为什么这样呢?此是大力鬼年老成魔。大力鬼还记得吗?就是带杀生业而修禅定者,专门来恼乱这个修行人。慢慢地见他定心已破,厌足的心生起来了,就离开他的身体了。这个时候魔弟子和魔师因为妖言惑众,全都陷在王法之难。

  最后还是告诫阿难一句说,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大家记住这是第六,是说贪求静谧。

原标题:贪求清净,也是一种魔!丨《楞严经·卷九》45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