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㳷。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好。这个心爱绵吻是吧。其实这里还是属于悬合的意思,就是想让他靠拢,心里贪著,老想往这儿靠,往这儿会的意思。咱们说往道上会,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一段大家要稍微注意一下,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我们做一个比较,头一个来变惑的时候,他是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对不对?那么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如果说有一些见地的人的话,有可能会产生怀疑心,对吧。产生怀疑心,为什么呢?你是不是一个术法,变魔术的也这样;或者你是不是妖魔鬼怪来祸乱我,有可能会有这样的防范心。
第二步的时候,刚才讲的这个贪求经历,这个是不是就高一点了?他自己在那儿如如不动,然后能加持着让现场的人这样显现,那就说明容易,稍微有点佛学知识的,我们不是有一个不动本座,变现诸法嘛,就容易让人往这个佛理的更高一层上面会。可是这全属于相上的东西,跟本性,如果再我们有的人学习事呀理呀相呀性呀,这些学过以后,那这是外相上的一些变幻,如果有一个正知见的人,他这方面不上当。第三个就来了,他从理上来骗你了。
你看这里讲,这里开始是怎么样?贪求契合,契合是什么呢?就跟这个本有的心性,我们常说的佛性,他让你跟它能相应得上,以为相应得上了,当然不是真的相应上了。这个时候你看: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吻。我这里的经文上注音是wěn。那么这里就等于说他的心地里生起一种什么呀?喜欢我们常说的让大家用功夫你要绵绵密密,听过这个话吧,对这个境界,觉得绵绵密密不断,他就非常泯合这个妙理的境界。就我们说的如来藏性,对吧,他就感觉到跟这个越来越泯合,开始怎么呀?上求泯同诸佛之心,下求泯合众生之德。
就跟我们说的那个《圆通章》里面讲到的什么呀?突然寂灭现前的时候,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就以为跟观音菩萨得的那个圆通境界,他想往那儿靠。可是往那靠呢,人家观音菩萨怎么得的呢?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对吧,他是把刻意的心都给泯掉了以后,自然而然显现出来这个境界。他这个是用在哪里?全体的精神心思用在贪求密契这个道理,就想获二殊胜,他自己想泯合这个妙用。一个是修证现前的,一个是想强求把它入进去,那当然遭遇就不同了。你看这里说澄其精思,就是全心力地集其精神就想往那儿靠。
这个时候呢,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旁边的这个人还不知道是魔著身了,依然是自以为也是证得涅槃圣果了,来到贪求契合的这个禅修者面前,给他说种种契合之法。这个时候就是不给他变这个外在相上的东西了,你看这里说,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大家看到了吗?就是不在外相上来引诱你,而是怎么样?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魔力加持能听法的人在没有听法之前,心就觉得以为开悟了,而且感觉自己已经得了圆通了,圆通境界,心念就念念地移易。这个时候会怎么样?会得到两种境界,就等于说好像是上与诸佛同、下与众生同了。怎么一个同法呢?大家看,你看: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
这是什么意思呀?或以为得了宿命通了,能够知道过去的事了。他心通,旁边的人心念一动他就知道。或者看到地狱里面的种种苦状,人间的种种好恶之事这些,他都觉得说哎呀,这正好不是契合凡心了嘛。因为凡心里面这都是凡夫的境界,对不对,凡夫人间之事。或者口说偈,或口说偈,或自诵经,这就自以为泯同圣心了,因为诸佛不是能够讲经说法,讲开示嘛。
所以他就这个上面他就觉得非常地欢喜,得未曾有。又上同诸佛泯合,下同众生心泯合,就觉得已经获二殊胜,自以为获二殊胜了。过去没有得到过,非常欢喜。特别是你看这里这个贪求契合的行者,也愚昧不觉,以为这个人是菩萨化身来了,就缠绵贪爱,就信他的教化。开始还是一样,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而且这里开始说的就更离谱了,既然把你控制住了,那就不计前嫌了,就开始常常好说什么呢?大家看:佛有大小,第二个是佛有前后,先佛后佛,其三是佛有真假,第四个是佛有男女。这些话好像真的我们世间有人真这么说。大家想一想,一个佛,我们佛叫什么?大圆满觉嘛,对不对。那么这个大圆满觉,不到圆满不能叫佛,哪里有大小之分呢?那小就是没圆满,大了才圆满吗?还是说你这个长的大,那个长的小呀?所以大家知道,大圆满觉你何来有大佛小佛呢?所以这个时候你知道魔的用意是什么?他之所以这样说,就是想让你认为什么呀?魔王为大佛,魔子为小佛,就让你产生这个邪见。
再一个说佛佛道同,古今一致,只不过是示现不同一样,你怎么能跟他说有先佛有后佛呢?大家要知道,这个道理跟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出世是不一样的,那叫做示现。他现在就说佛就是有的是前佛,有的是后佛。这也是错的,意在于此,说明什么呢?前面的魔是先佛,后面再魔来了是后佛,他就想让人这么以为。
说真佛假佛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听过这有的人会说,哎呀,坐在龛上的那是木头做的呀,对吧,那是铜铸的呀,他能给你说话吗?他会说话吗?你不如供我,我现在这个肉身在座上说法,这才是真佛呀。这个民间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骗子,估计都是骗子,真的不是魔我觉得。那么这样的话,就觉得说原来供在佛龛上的这叫假佛,现前的肉身这才叫真佛。那大家想想我们的这个业尽情空,欲彻底断了才能称之为佛,哪里佛还有男相女相。男相女相怎么来的呀?淫欲相呀这是。为什么这里叫男佛女佛呢?就是魔怪所附,行淫欲无厌足的时候,就觉得男的就是男佛,受其淫欲的就是女佛,就这样。
所以你看戒律里边就是杜绝这个,要断欲呀,为什么?因为世间有一些就以为说淫欲就可以作为供养。这现在我们受骗的还少吗?劫色骗子,骗钱劫色的。所以这大家看到了,这《楞严经》里面佛明眼告诉我们,再以后听闻到这种知见大家都知道了。所以这样的话,这就说明是这个男佛女佛。为什么说菩萨亦然呢?本来这个教主跟他的有的一些外道邪魔,我记得小时候就有这种外道,然后还要女的去供养他,还得是童女才能供养。那么后来受他度化的这些弟子们被他这么一倡导,也开始广行淫欲,最后被绳之以法。这就是这个教主就叫佛,他的弟子就叫菩萨,这里就说的菩萨亦然。
那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行人,就是这个修禅的人见到这个魔人这样说,他就非常地相信他的话,就把这个邪当作正,妄认作真了。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呢?就你看,洗涤本心,就是原来修行的那个心就忘了,然后怎么样呢?易入邪悟,就轻而易举就把他转入到这个邪知邪见了。可是大家要知道,这其实是魅鬼。魅鬼就是过去贪惑,贪心迷惑为罪,罪毕成形了,遇到畜生成形了以后叫做魅鬼,年龄长了成魔了,恼乱世人。等到他烦了以后,离开这个人了,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所以给阿难说,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大家看这一段确实是为什么,因为,讲到这里我们说,为什么就修到这么高的地步了,还那么容易入魔境?告诉你那会儿越容易入,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其实还是粗重的烦恼把咱们的心识给占据着。那个时候心已经越来越微细了,但是不要忘了从凡到圣,这会儿还是凡夫,没有完全入圣呢。那么凡夫的特性他一定是要有靠,对吧,我们的分别执著,它不就是靠嘛。
靠就是我们的心一定要有一个投放处。这会儿就让你没有投放处,他难受呀,所以他东边没投放的,他就往西走,西边不行了就往南走,他就一定要找个投放处。在这个地方的话,只要你有一念起来,他就全情地投放,就是我们的心。所以前面的,包括后面的九种,想阴里边的九种,其他的还好分别,可是这一念,就是这个,跟圣境契合的这个,往往我们觉得是本分事,你根本就掌握不住,说这难道还是魔境吗?是魔境,为什么呢?莲池大师在解释这个时候就说,拟心即差。拟是什么?拟议的拟嘛,就是你只要心念一动,就跟那个念头只要呼之欲出,要起来的时候,就差了十万八千了。
所以大家听到佛门里面常有一个词叫做任运,任运功夫,对吧。任运是什么意思?任就是让你一直这样,自然地它呈现出来,你这样住在里边。用俗话不恰当地表达一下,就是你只管享受,不要去迎合。一旦你享受的过程中你觉得这个享受好,马上想迎合更多得到的时候,就差了,这叫做拟心即差。所以这个境界其实是最难以认知的。
我们很多时候修得到了这地步,你看,一会儿能够知道,宿命通也得了,他心通也得了,还能知道人间的种种苦状,就跟上合诸佛同一慈力,下合众生同一悲仰。那么这里还能口说偈语,自己能背诵经文,这都是相似的泯同圣心,不是真的泯同圣心。
但是确实有这样子的,有的那人,或者说用功用得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就是能够会有辩才。大家都知道禅修的,一个人慢慢入到悟境,不一定是大彻大悟,那悟有深浅,有的他就是会有辩才。有的人修得不识字的突然就识字了;不知道的一些知识突然他就完全贯通了,专业的专家都说不过他,就到这地步。这都属于什么呀?甚至能出口成章,都属于境界。
你看在会性法师讲《楞严经》的时候就提到一则公案,这确实也是佛教史上大家几乎都知道,有一句话叫专打作诗嘴,你们听过这个公案吗?专打作诗嘴,其实就是这里边讲到的说什么呀?或口说偈,或自能背诵经文,就是出到这个境界了。
这是明万历年间有一个妙峰禅师,妙峰禅师非常有名,这是佛门里面的大德。那么他在刚刚开始出家后,他就是乐修苦行。乐修苦行呢,当时山西有一位王爷叫做山阴王。他就是山西人嘛,山西平阳人。这里有个王爷叫山阴王,他这个王爷可能是个大菩萨,他老供养了好多修行人。老供养了好多修行人呢,他看到这个妙峰禅师当时长得很丑,就是丑得几乎就是咱们说的可能是大板牙,嘴也翘着,嘴都合不拢,鼻孔朝天,就这一类的。
可是他看呢,他就知道说这是一个奇相,他就等于说把他供养起来,还让其他的人照顾,说此人将来必能成大器。他有这个算是择人眼吧。结果这个妙峰禅师确实修苦行,他自己就闭关禅修了三年。禅修三年在其中,关中的时候突然间就会写诗了,写得非常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这个一念,心就起来了,把这个诗写在纸上,还寄给这个王爷。可是确实这个王爷是个明眼人,他一看到都寄来了诗了,他做了个什么事呢?就把自己穿的那个旧鞋子呀,把帮子给剪了,把鞋底给撕下来,在这个鞋底上面写了四句话,说什么?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尔。就是把这个臭鞋底不是装起来嘛,寄给你。寄给你为了表什么法呢?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就是看你逞能的,闭了两天关就开始写诗了,以为大彻大悟,开悟即想写。
结果这个王爷就这么一句给他接到以后,他就知道说原来王爷在点化他,现在他就差点。所以这个用鞋底就真的打自己的嘴,还在那鞋底上面钻了个孔,用绳子穿起来,就像我们现在挂这个叫护身符一样,挂在胸脯子上。你看这古德就是这么修的。最后果然经过努力以后,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整个相貌都庄严端正了,就成为一代高僧。这是明万历年间的,你们去了五台山会看到有赞叹他的一块碑。这个就是这里讲到的说能够心自开悟以后,以为开悟了,就弄这些事了。
所以大家要了解,这是什么呢?贪求契合。我们再往下看,下面一个是贪求辨析。何为辨析呢?就是贪求人是怎么来的,世界是怎么产生的,现在大家有时候遇到这样的,想来了解一下佛法,或者常会有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在他心脑海中老是弄得多了,如果他将来未来际入佛法了,入禅修了,那么修到这个地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现在死在哲学上的人就不是追求第一因嘛,万事万物是怎么生起的,就好弄这些明白,好问世界有边的无边的,就好弄这些事,这也是一种贪求。
原标题:禅师给王爷写佛偈,却反被鞋子大嘴,原因让人彻悟……丨《楞严经·卷九》42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圆瑛法师一生着述宏富,有《圆瑛法汇》行世。其中堪称巨着而令法师最费心力者,当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自发心注解《楞严》直至最后完成,历时50年,有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而其中之艰辛曲折,也迥异于他经之注疏或讲经记录。
《楞严经》全文只含正文共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字。《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
在家的居士能读诵楞严咒吗?有些居士就说在家的不能读,因为家住楼房;也有一些说:顶楼就能念,楼下就不能念。这是真的吗?《楞严经》中的楞严咒是咒中之王,是正法所在,能扫一切相,无论世界上存在着任何事情事物的不平等,包括鬼神,以及不净的地方,都能变为清净、极乐。楞严咒其因缘起源于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就在阿难的戒体快被毁
暂无简介
大佛顶首楞严经译文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一、楞严咒和楞严经不是一回事。 二、楞严咒和楞严经是同一部经文,楞严经包括楞严咒。 三、楞严咒和楞严经区别如下: 1、所属部类不同:楞严咒属于佛教中的咒语,是代表佛菩萨深奥难懂的秘密意;楞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苏轼熟悉大乘佛教经典,对《楞严经》尤为推重。他说:“《楞严》者,……其文雅丽,于书生学佛者为宜。”又说:“大乘诸经至《楞严》,则委曲精尽胜妙独出,以房融笔受故也。”到了晚年被谪居儋州时,苏轼曾有诗记云:“《楞严》在床头,妙偈时仰读。”可见,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楞严经·卷十》 宏海法师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初次听到有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