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23课丨为什么很多人想要出离这个世界?

第23课丨为什么很多人想要出离这个世界?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这个根身既然出现了以后,妄想就会滋生了,自然会有妄想。

  所以这里讲到,又汝心中,就是说在你的这个六识的妄心中,下一个会出现什么状态呢?

  第一个,一定会常常会追忆过去;

  第二个,你会知取现在;

  第三个,你会诵习未来。

  这里讲到,诵习就是指思忆预习的意思,在设想将来的等等状况,是这么一个状态。

  所以这里讲到,又汝心中忆识诵习,忆就是追忆过去,识就是识取现在,诵习就是预设未来。由于等等的这些心念出现了,为什么《金刚经》里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呢?

  就是因为我们这里开始,六妄识心中有了这个动作了。出现了以后,六识之性,就是你的妄想出现了以后,依托在六根门头。你的六种妄识怎么在哪儿体现呢?就依附在,跟嫁给眼耳鼻舌身意了,在这儿体现了,到他们家去过日子去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而发了六种虚妄知见,六种虚妄知见就是见闻觉知,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里叫做性发知见,容现六尘,什么意思呢?本来的妙真如性,就被你弄成见闻觉知的一种支离破碎的错觉。

  在这种情况下,容现六尘是什么呢?六识的容颜,也就是说六识长的什么样子的?它在哪里体现的?在六尘上体现的。色法被你的眼见了,就成了眼识了,就是这个样子。声尘被你的耳听了,就成了耳识了,就长的这个样子,所以叫容现六尘

  就是六识的妄想外托六尘而现,但是它离开尘就没有识的相状了,这个识相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状态的,一定是依附在外在的六尘上,而且也依附在内根上,你离开内根的话它没有觉性,内外相依就是这么个样子,所以叫容现六尘,它的容颜就依托显现在这个境界中了。

  就是这么个样子,所以佛讲得多妙,翻译者又翻译得多精准。容现六尘,当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不看注解,这什么意思?容现,包里边了还是怎么?叫容现六尘。后来才发现,是六识之容颜一样,打了个比方,就显现在六根和六尘之中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烦恼,为什么呢?你领纳的时候,会怎么样?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这些想相中有如意的有不如意的,所以这里叫烦恼浊是依想阴而立,色受想行识的第三个,依想阴而立,而立起来的烦恼浊。

  为什么呢?依着六根对六尘而有了六种想了。色受想,这是第三种,烦恼浊。

  再看第四种,众生浊是怎么个说法呢?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一旦有了想法,就是有了六识,一种识心显现的时候,它一定会出现一个什么状态呢?识,有识有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我们常不是说,心里这会儿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会有什么状态呢?这个念头怎么生起来的?会有生有灭。

  这里讲到了,又汝朝夕生灭不停,就是我们的识心,意识,心念,所有起心动念一定是生灭的。

  在这儿,朝夕生灭不停,就比喻说狂荡不停,歇不下来。你看这个一弹指多少刹那,一刹那多少生灭,真是快得速度快极了,所以这里的众生浊就是依行,色受想,依照行而建立的,迁流变化,念念不停。

  这里讲到,也就是我们起心动念,业,生灭不停。生灭不停是怎么个生灭不停呢?就是这股劲怎么把它拼出来的呢?

  第一个,知见每欲留于世间。知见就是我们的第六识,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本能的这些妄想颠倒,每天的想法。

  我们的想法是什么样呢?流连三界,不想出去,觉得这个世界花花绿绿多么美好,不想走,觉得呆在这儿挺好,很正常。本能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天生的知见,本能的知见。

  所以这里讲到,知见每欲留于世间,就是你每一生每一世都是这个死样子,舍不得走,就要留在这儿。生在这儿以后,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下面一句我不说了,因为有点反动。我们不能离开,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确实这样的。

  但是从三界来讲的话,投胎这一世在这儿,下一世还在这儿,生生世世在这儿,舍不得走,知见留于世间,想留在这儿。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业运每常迁于国土。

  业运就是你的业力,你所造的业力生住,异灭四相更迭,由不得你,你想留在这儿,可是业运迁于国土,就是你不想死。

  你不想死,可是人就是生老病死,就是生住异灭,就是成住坏空的,你不想死,它非要死,而且死的时候,从这儿死生在那儿,从那儿死生在这儿,改形换报,改我们的形状,换我们的果报。

  所以这里讲到,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你想留在这儿,它就要你死,你不想死,它一定死,所以它让你不留在这儿,这股妄念,从朝至夕,贪生怕死,相续不停。众生贪生怕死的知见,每次想留在这个世间,可是业力运行,催促着我们凡夫又做不了主,每次去投胎转世。

  在这种情况下,知见想留,留在这儿,我们说经纬相交,想留就像一个经一样是竖的,必须去死,就像一个横的一样是纬,纵横交错就叫经纬相织,妄成诸趣,六道轮回了。

  六道轮回种种众生相出现了,这个就叫做什么呢?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众生浊怎么立起来的呢?依照行阴而立的。

  色受想行识,前面既然有了世界,有了世界就有身心,有了身心世界,既然具备了,你的心念自然有生灭,念念迁流变化,就是行阴,所以五浊中的众生浊就是我们的行阴。

  原来天天活着这股劲,就由于纵横交错绑定你出不来,自己把自己绑定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觉得我一定要留在这儿,其实从来都留在这儿,没有走过。自己又觉得,被迫一定要去到那儿,其实从来没有去到那儿,还在这儿。

  但是你自己觉得,我一定要留在这儿,跟自己一定被迫去到那儿的这种无奈中,不断地打仗,众生浊就出现了。一切都如幻如化,尽管我们现在觉得我的主体主观能动如此的有把握。

  什么能把握呢?因为你想把握,结果它又不由你把握,想把握和不由把握都是你自己造作的,众生浊。

  最后是什么呢?就是命浊了。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看佛的口气,汝等,你等见闻觉知的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它本来是没有不同的体性的,它是一个东西,就是一个朗朗相照的觉性。

  可问题是什么呢?就因为,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

  就是外在的尘境,不断给我们呈现不一样的状态,有时候是明的和暗的,有时候是动的和静的,有时候是离的是合的,有时候是生的是灭的等等,这些尘境呢?

  它给你显现一样,你就被它牵走一样,所以本来是一样的,就真的被它隔成一样一样了。前面是一个一样的,后面的一样是被隔成一样的,这样的话就怎么样呢?被外在的尘境给有隔成碍了,有隔成碍了以后我们不能超越了,久而久之你自己觉得就只能这样了,你就真的超越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色唯可以见,声唯可以听,众尘隔越。在这种情况下,无状异生,本来没有这个隔,你自己跟自己较劲,突然间生出来六境的差别,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差别相。

  这六种差别相,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性中相知,就是从性上而言,它都能相互知道,本来就是一个,一旦你一门深入、六根清净了以后,完全可以说耳朵可以见色听声尝味。这是从性上而言,本来就是相知的。

  可是论用,就是从相上来讲,彼此相背了,能见的就不能闻了,能闻的就不能见了,所以这里叫做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为什么后面讲到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章的时候,大家都会知道说这里讲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虚云老和尚,最提倡的就是《楞严经》从后解前,从前解后,一本《楞严经》就可以互相做注解了。后面观音菩萨就修耳根圆通,修着修着,因为本来是六种,被割裂开了,他就锁定耳根不断地修,最后突然间打通了,就耳根互用了,就是一个根可以用六个,就是六个识的作用,完全打通了。

  所以在里边讲到,突然超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所有,经文里边讲到的。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本来从性中是一个,从用中就成了六个,这样你就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一个还是六个。

  我们现在能搞清楚闻性到底是一个还是六个吗?你说一个,为什么你不能眼睛闻呢?弄不清楚了,搞混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同异失准,同和异失去一定的准距了,它言同言异已经都不能为准了。你说它是一个,明明现在是六个?你说它是六个,仔细一反观,却原来是一个。这样的话就是密密绵绵的相织,就像织网一样又织成一个浑浊之体,这就是命浊。我们的命根就是这么存在的,就是每天靠外在的外境滋养,又真的有个我的感觉,殊不知这所有的感觉就是本来之觉

  这个浊是以识因而建立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我们的命根不是为众生的总报嘛,所以说六种和合隔而不通,那就是障碍到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的色身被这个四大的生命给阻隔住了,所以法身显现不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为什么要讲这个浊呢?

  因为我们要有两种决定义:

  第一种决定义,先开始要发不生灭的因,才能感不生灭的果,为什么要生灭呢?被什么障碍住了?被这一堆浊乱障碍住了,所以用了这么大的篇幅讲五浊。

  最后,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又回到原来的主题了,你现在想要在见闻觉知的分别状态中,就是你想要在生灭的状态中,怎么样呢?契于如来常乐我净,就是契合于如来所得的涅槃的常乐我净之果。

  这里讲到的常乐我净就代表涅槃,涅槃是常住不坏的,是究竟超越了苦乐之乐的大乐,是真我,永远都是涅槃是真如法界,是清净无染的,周遍常寂光的。所以它具足了这四种德,叫做涅槃四德。这里用这个代表涅槃,无住涅槃。

  你想现在见闻觉知生灭的初步心中想远契,要听明白什么叫做远契。比如:握手,两个人一握手,就说,跟你特别有缘,相契。这叫做近契,不叫做远契。

  什么叫远契呢?我看到那个终点了,现在我这里有好多起点,我就按照那个终点选择我现在的起点,一定要直通终点而不是其他的岔路,这叫做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其实表明什么呢?以因地而趣果觉,是直通的,不能出错。

  因地,一定要在生灭中,觅到它的不生灭性,才能在果地,证到它的不生灭性,而在生灭中证它的不生灭性。

  这个讲起来是非常微妙又很难听懂,远契悬在那儿,两个人悬在异地,但是一定要相契合,也就是说,你开始种种子,迈步的时候,跟终点在同一条轨道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这里以生灭的因,生灭中觅不生灭的因心,而远契不生灭的果德,以因同果。

  阿难,如果你想这样的话,你应该怎么样呢?应当先择死生根本。

  你的根本是什么呢?生死。为什么有生死呢?因为有生灭,生死本身就是一种生灭。

  你就要依照不生,在生死中依照不生不灭的圆湛性,必能成就,这叫做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只有依着根性中不生不灭,守着这个,将来才能成就常乐我净的涅槃果德,除去这条路别无他路。

原标题:为什么很多人想要出离这个世界,最后却选择了留下?丨《楞严经·卷四》2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