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的根本,则不能知虚妄的根尘,在什么地方颠倒的?处尚不知,云何降伏,怎么能得如来果位?
你发了菩提心,就是想修菩提道,证菩提果,想断除一切烦恼。你想断烦恼,找找烦恼的根本是什么?所以你必须审观什么是根本烦恼,你详细的审观,你把烦恼的根本得找出来才行。你连知都不知道,虚妄的根尘在什么地方颠倒的。颠倒地方不知道,处尚不知,那你怎么降伏?烦恼不能降伏,你如何证得如来果位?这简单这么说,很明了。
你要想修菩提,就要审查审查什么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什么?我经常给大家讲烦恼从何起?何者是烦恼?这就是无明的根本,它从什么地方来的、从什么地方起的?起无起处,没有个起处,你找找看。他开了悟了,证得了,证也没证得处。六祖大师说原来无一物,什么都没得,妄起分别。
所以佛对阿难说你观,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我们系一个疙瘩,绑个结,我们想解开,你的见着结。你连结都不知道,你怎么去解?你得知道你惑的根源,你怎么迷的,为什么迷的。迷的处所你要知道,因什么而迷的?
这个咱们可以讲讲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看见什么喜欢,喜欢就是贪爱;看见什么不喜欢,不喜欢就是憎嫌。你若憎嫌的,你想离开;离不开。你喜欢的你想得到,得不到。说个比方,有人说老虎脖子上有个铃铛,系一个结铃,说谁去把它解开?让人发心去解开。没有人敢去解,谁去跑老虎脖子解,那不叫老虎给吃掉了。问题是当初谁系的,谁给老虎脖子上系的这个结?找那个系的人他去解吧!
你在这个意义的比喻上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连见都没见到,知都不知道,那又怎么去解?说断惑证真,你知道惑的起处由什么起的。往往咱们看这世间相,因为一个贪心,或贪财、贪色、贪地位,贪什么,就是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像解结,贪心去掉,因贪而起,断贪;因瞋而起,断瞋;因痴而起,断痴,开智慧就断痴了。世间解结之人,没看见所结。结的时候不知,那又云何知解,怎么解开?
假个比方说,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虚空被你给打裂了、打坏了,有这个事吗?虚空没有形相,你怎么把虚空打裂了?不可能。原来无一物,何处去解?我以前跟大家说那个宰相鱼朝恩,他问国师:无明从何起?何者是无明?就是什么是我结的解,我想解开,我得知道怎么解?那个国师骂他说:你是个奴才,还问佛法?他就火了,这就解开了,无明从此起,此就是无明,就解了。你可以用义,所有佛教很多的故事,你拿那故事来解,你就能明了了。
你现前“眼、耳、鼻、舌、身、心”六个贼,家贼难防,家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贼,它把你一切法财给你偷得光光的。我们所有一切道心,就被这六个给你搞得一点道心都没有了,给你偷没有了。
所以从无始以来,众生的世界,生缠缚故,就是结处。从他无始以来,你一念妄动,这就是结处。极微处,一念妄动。一念妄动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六根就起来了。在我们一切众生有情的世界,什么是它的体(烦恼体)?六根。地水火风四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把这个身当为真实的我,所以就这样缠缚不清。缠缚不清,就是生缠缚故。在器世间,财、色、名、食你超越不了,就把你缠住了,这就是思想妄动。动则生惑,不动则清净无染。因动起惑,所以世间的起惑造业,惑是根本。心动,它不停,它发之于身口,它要造业,一造业就受报了,就把你缠缚住了,就这样子。
佛就跟阿难说,阿难,云何为众生世界,什么叫众生世界?界是位置。什么是众生的位置?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无量的缘起,迁流不息,生了死了、死了生了。一切众生的报身,咱们现在都是报身,善业、恶业,所有你造的业都是在你这一身,乃至于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不住。不是器世间,都是有情世间。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就是十方,咱们说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有过去的十方世界、现在的十方世界、未来的十方世界。方位有十,流数有三。迁流不住的就叫世,前后、左右、上下就叫界,这两个合起来就叫世界,这定位了。
一切众生的身由四大六精,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意这两个互相交相成就的,全是虚妄的。有情的它的根和它的身,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这个前头都讲过了。四大属于无知的色法,地水火风它没有识,无知的色法。见闻觉知这叫精,知彼那个无知,无知跟有知和合乃成的有知,这就成了有情世界。有情世界的根身器界,无情世界的地水火风。
这个界的性虽设有十方,东是东,西是西,南是南,北是北,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加起来十方。我们只看见东西南北,上下有定位吗?上下没有定位。中也没有个定中,什么是中?因为东西南北这四数是明显的,它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东西南北,四方之数,告诉你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互相涉入。三四四三,三四一十二。四三是四个方位。三四成十二,四方涉入三世,四三也成为十二。宛转十二,这宛转的数无不是十二。这宛转十二就这个样子,说这十二个数。十二数是什么意思呢?
算这功德相,也算造业相。从根本数字算,十二变为一千二百,怎么变的呢?以方涉世,四方涉三世,三世加四方,三四变成十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东西南北,三世加四方变成十二了。先以方涉世,是三四一十二。以世涉方,每一方都有十世,四方就是一百二十,三四一世,一百二十。每一世又各具十方,十世就变成一千二百。这样加起来的。
再说一遍。三四四三,三四也是十二,四三还是十二,不管三四也好、四三也好,以十二为定位。四方各有三世,每一世都具足十法界,那十二就成了一百二十了。这是第二迭。迭就是界。第三呢?每一界都具足十界,十界具足一百界。一界是一百二十,十界就变成一千二百界。
所以说十方三世,一切世法、出世法,它们所有产生的功德相,这就是流变三迭,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当中,每一根各有功德,就成千二百。这是解释这个千二百功德的,以这个数字来算。
阿难,汝复于中,你在这个当中找找它们的优劣,劣的劣根,优的优根。怎么分优劣呢?后暗前明。咱们举个例子,眼睛看前、看左、看右,看不到后边吧?能看到后脑杓吗?只能看三方。左右旁观,三分之二,功德不全。三分:左、右、前方。眼睛它的功德只有八百,只占三方。
耳朵可不同了。大家说我们耳根,那你前后左右它都能听得见。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十方有点声音它都听得到,能听到很远,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三四,一千二,前、后、左、右。
鼻子这个(鼻+臭)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中间没有,三分阙一,当知鼻根也是惟有八百功德。
舌,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口里说的言语全在十方,舌根是圆满的,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这个大家一想,也不用什么算了。这要合法的,这喻上没什么意思。
如身有觉触,觉到,这个觉识它有违有顺。合的时候有觉,离开不合呢?无知。离一合双,所以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身根不全,没有舌根全。
眼观左、右、前,不能观后。耳根就全了,耳听八方,面面俱到。舌根,就是觉触,舌根尝味,舌知一切味,遍满十方。身根觉触,识于违顺,觉触它只能够合,离开它不知,没接触什么都不知道,一接触就有了。离一合双,一离开,合着就是双,所以三分阙一,身也只有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意识;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这是六根分析它们的能量大小,有的是一千二百功德,有的只有八百功德。意根它是知性的,它默默的容纳一切。如意默容,十方三世,它都容。口里不说话,心里自然知道、明白,这叫默。容是包容的意思。十方三世,不论时间、处所、人和法,包容的范围非常广,包容十方。横遍呢?过去、现在、未来,竖穷三际,无法不包。约人约法能尽其涯际,这是指意根说的。眼耳鼻舌身意,意根圆照,所以它也是一千二百功德。说这个干什么呢?让你的身口意的悟入,圆修的时候。
假使阿难你要逆生死流,逆流就是不顺生死流,返本还源,返穷流根,在生灭法中要达到不生灭。
所以验这个六根的功能,上文所说的就验六根的功能。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当验,佛是叮嘱的意思,嘱咐阿难说,你发心的因心不可不慎重。你要想求不生不灭的果,你当起不生不灭的因,不生不灭的因才能得到不生不灭的果。
上头把这六根都分析一下,六根之性谁不生灭,有不生灭的吗?但是它有优劣之分,一千二百功德就优。耳能听一切,眼只观三方,眼睛看不到后面,只有八百功德,耳根有一千二百功德。这样你就分析了,谁胜谁劣?谁合谁离?谁深谁浅?哪个是圆通的?哪个是圆满的?
所以把六根综合起来,你要想求不生不灭的果,那你得因上去找。所以你在发心的时候,因心就不可不慎,慎重的因心才能够得到不生灭的果。所以在六根门头你要分析,后头二十五圆通还要讲的这个问题,观世音菩萨就是耳根圆通,一切都通。你应当依不生灭的因,六根就是性,找这个不生灭的,分析它们的优劣,谁圆通?谁不圆满?谁深谁浅?这是问号,下头答了。佛解释的事先给标定,并不是问阿难,给阿难解释。
你在这个法上要悟圆通的根本,找出来妄业的流转。你在六根当中选择,悟得的圆通本根,但依一根以逆流的工夫,识精元明。若带一分妄,这个妄心与妄境,它们交织的这个业流,有这个业流的时候一定受业的报,依着业而流转,依着业而受报。前头妄心跟妄境互相这一交流,这叫业流,妄心跟妄境互相交织起,这叫业流,业流必要受业报,这是必然的。为什么流浪生死?因为业流,以业的流转。你要想了生死,就要逆业流。循圆通的根,依着圆通的根而去修,就像你驾着一个舟在水里头行船一样,你要顺风那快得很;你若顶风逆风,就像你在逆流里头,你出不去。
所以现在你考虑考虑,备显,现在我完全显示给你,你自己选择,在你六根当中选择。假使说你悟圆通的根,把你无始妄业的业流逆转了,不顺着它去做,循着圆通的根,与那不圆通的,两个背道而驰的,那你修一天就等于修一劫。就说我们在修行当中你必须选择,不要循业发现,要逆业而行,就是这样意思。
备显,我现在给你完全显示了,本有的功德,一切的数量,是什么呢?就是六根。哪个是一千二百功德,哪个是八百功德,你在哪一根上能得到利益。就是六根之义,六根之相。在前头所讲的妙觉明性,或者视听,或者觉察,在你六根根性中,湛圆明性,你详细的选择。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十方诸佛在这十八界里头一一修行。或者依着色界修行,或者依着眼根修行,或这依着一切法上修行,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三六一十八种,你依着哪个发心?这就是你的慧力在哪一方面。
但汝下劣,下劣是没智慧,就说你不具足智慧,根器不超胜,不是大根器,所以叫下劣根器,你不能圆满自在产生自在慧力。既然不能圆修,怎么办?所以我跟你讲单选一门,这叫一门深入。我说了这么多法,有这么多界限、这么多法门,你只是从一个入,一门深入,六根清净。你自己选吧!
佛所说的法,六根是见大,六识说识大,二十五门头头是道,依着哪一法修行都可以。这个咱们后文要讲的,二十五圆通,每一圆通有一位菩萨说他怎么修证的。在十八界七大之中,十八界加七大就是二十五,在这二十五法门胜性无不通的,哪门都可以,顺着法、逆着法都是方便。优与劣,前头说一千二百功德、八百功德,那一千二百功德就是优了,八百功德就是劣了。但是你对八百功德深有因缘,一修就成就了,那就对了,那就是胜。虽然这个法门一千二百功德,但是你进不去。所以依着眼根修,依着耳根修,人家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哪一门都可以。所以你但于一门深入,就不能全修了。上头说你的根器,你在哪一门能够超入,一切法平等平等,门门都可以入。后文显二十五圆通,你哪一个圆通都可以进,看你跟哪一圆通有因缘吧!
佛说因为你的根器下劣,没有智慧,你虽然断了见惑,证了初果,你思惑还全在。不能在法中得圆融自在,就是见思惑都断了的时候,也不能在法得自在。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悟得法法唯心,哪一法都是你的心。心唯万法,万法唯心,逆顺都可以。行逆行的菩萨,行顺行的菩萨,如果我们持戒修忍辱波罗蜜,这叫顺着,顺法性的;还有些行逆行的菩萨,像禅宗那些大德们,他修逆行,也顺着法性;顺逆皆法性。
假使一门深入,无妄,返妄归真;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一根脱落,法法皆如,就这样子。
阿难一听到佛这么一说,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什么叫逆流?怎么叫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阿难听到六种圆悟,六根都能圆悟,他不能完全清楚。
佛跟他说,你在这些法门,若能够把每一根能悟出圆了,通了那一根了,悟圆而通根;把无始的一切的妄流,那个业的妄流你悟得了,通了根了。
他是因为佛前头说令汝但是一门深入,阿难就问云何深入一门?佛说入一个无妄,彼六知根一时都清净了,就是一根入流了。能令六根一时清净,阿难就想问佛重说一下子,怎么能让我六根清净。
佛告诉阿难说你现在,汝今已得了须陀洹果,你现在已经证了初果了。已灭三界,众生世间,你把三界的苦已经初步的灭除,断见惑,八十八使的见惑,现在阿难全断了,见所断惑。众生世间,见所断惑,就是断见惑。但是你还不知道根中积生,无始的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这段下回再讲吧!
佛对阿难尊者说,你现在虽然证得须陀洹果了,断了分别惑了,在这个世间上,世间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而成为三世间,在三界上头,你把这一切见的疑惑都断除了。但是根中积生,无始劫来的习气,虚习;虚习就是这个习气不是真实的,是虚假的,而你当为真实的。要断习必须得修,你要修才能断,不修就断不了。况且这个里面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见惑虽断,思惑尚存。
所以佛跟阿难说你现今(就是现在)得了须陀洹果了,就是咱们所说的初果圣人。梵语须陀洹翻成华言叫预流,预是参与的意思,参与圣人之流了,就叫初果圣人。初见真谛的义理,断惑就是见理,有迷惑就不能见理,迷惑断了就见理了。但是这个只属于现相,是分别的,分别的都是现相。分别惑你破了,但是我执的俱生惑你没破,还没有破。因此佛说你虽然断了粗惑,细惑还没断,就是生、住、异、灭,分别这个细惑还没有断除。就这个已经不容易了,咱们现在见惑都没断,更谈不到我执了。
见惑分为八十八使,这八十八种都是生死流转。断了见惑,这八十八种就不随它们流转了。能逆生死,而不顺生死流,这就叫见。咱们见什么迷惑什么、见什么迷惑什么,把这个见惑破了,叫见不迷惑了。还想不行,想还照样没破除。况且在见的当中,生、住、异、灭,虽然断了见惑了,分别惑断了,但是执着一切法,还是认为法是实有的。说我、我的,迷惑,见什么执着什么;断了,但是他把这个法还认为是真实的,那更谈不上俱生惑、无明惑、尘沙惑,就是距离成道还是很远很远的。我们现在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执着什么,这是见惑没有断,随着六根转;断了见惑就不随着六根转了,把这个我执的断了一部分。生起我执的就是思,思上头还有无明,这个都没断。
所以佛就提醒阿难,今汝且观,你再观照一下,观照什么?你“眼耳鼻舌身意”现前的六根,是一个?还是六个?若说是一个,耳朵为什么看不见?舌头为什么听不见?不是一个。若说是六个,那更错误。举阿那律尊者,他没有眼根了,他能观三千大千世界如庵摩罗果,说见不由眼。
今汝且观,佛又跟阿难说了,你再观想一下。这个观可不是看,为什么不今汝且看,而说今汝且观?观是用脑子的,看是用眼睛的。你观想你现前的六根,是一个?是六个?假使要是一个,一个六根就互用了。耳朵为什么看不见,光能听声音?眼睛为什么听不见,光能见?目何不闻,眼睛该听得见。头奚不履,脑壳变脚,头能走路吗?足奚无语,足不会说话,脚会说话吗?这个是六根互用的。若是一个,六根互用,没有六个之分。不是一个,是六个。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肯定的意思,眼是眼,耳是耳,鼻是鼻,舌是舌,身是身,说这六根决定成六个。若决定是六个,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说不是一个,是六个。我现在说法的时候,你的六根谁来领受?这个阿难很容易答覆:我用耳闻。佛问阿难:谁来领受?阿难言:我耳朵领受,我用耳闻。佛问他:汝耳自闻,是你耳朵自己闻到的,跟你身、跟你口没关系了。那你为什么用口来问我,口来问义?我们互相对话,你是口来说的。身体起来礼拜、承音、静坐、听,不是这样子吗?是这样子。
是故应知,因此佛跟阿难说不是一个,是六个;不是六个,是一个。那你“眼耳鼻舌身意”你这个根门原来是一,原来是六,元一元六。本来倒是一?倒是六?元是本的意思。本是一个,本是六个,元一元六?不是一个,是六个;不是六个,是一个。倒是一个?倒是六个?终不汝根,元一元六,就是你决定一下,你的六根本来是一个,或者本来是六个。就是它的本义,元就是本,本义。
这个根,六根说一也不对,说六也不对,不可说非一,也不可说非六。为什么?由于无始来,从无始来迷了之后,六根颠倒,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圆觉湛灵之心产生了一六,就是从真产生的妄觉。圆湛是真,随妄,一也是妄,六也是妄。
因为现在佛说阿难已经证得须陀洹了,须陀洹是初果圣人,虽得六销,犹未亡一。什么意思?阿难现在已经断了八十八使了,断了见惑了。从无始以来,从真而生起的妄,从真起妄;咱们说简单一点,就是你造了业了。为什么要造业?迷了。因为起惑才造业,因为造了业就颠到了,是非不分。因为你造了业了,受的业把你限制住了,六根不清。六根返妄归真了,断了惑了,断了八十八使的惑,六销。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来是一,六根分作六,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现在须陀洹是阿难所证的果位名字,就是初果的圣人。虽然证了初果,“眼耳鼻舌身意”不进入“色声香味触法”,不为“色声香味触法”所转,断了见惑,断了八十八使见惑。特别注意,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初果的圣人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六销。眼不随外头色尘所染,耳不为声尘所染。怎么叫证了初果?虽然在六根门头不为“色声香味触法”所转,就是六根跟六尘相脱离了。一犹没销。一犹为什么没销呢?断了初果的圣人,他认为佛的涅槃是真实的、是有的,就是这样子。执着涅槃是一,佛证得的涅槃是一。
下文就说犹如太空,空间,参加(参合)一切世间相,就是这个器世间形形色色的有相。有相就跟空不一样,有相叫异空。太空,因为这中间有一些形相,形相不同,太空不同吗?形相各异,空不能说异空吧?各种物质,这个物质非那个,山非水,水也非山,这是异的。就像本来这个空里头,没有山,也没有水。我这是举例。所以一切器皿、一切物质,是空、是不空?空是一,山河大地一切物质就不同了。
太空不随着你物质转,太空不是物,是空;不是山,也不是水,不是世间相。世间所有这些相,成同不同;何况更名,究竟是一?究竟是非一?在虚空所包含的这里头一切相、一切物质,跟虚空是同、是不同,就这么个问话。太空里头融合一切器皿,这一切有形有相的器皿,它们的形体各异,各异的形体算有、算空?跟空有异、是无异?如果圆的当中,那空现圆相;方的器皿当中,空又现方相。究竟空是圆、是方?空也不是圆、也不是方,把那器皿除了,空就归空。
这两个形容着一个真、一个妄。有圆真,原本就是真相;有显真,因为不圆,因为别的物质,方的物质,长形的、方形的各类形相显现。圆是一,空是一,形相是不同,空不是随着你形相就变的,没有什么圆空、方空、短空,有这现相吗?空不同于器皿,你把一切器皿除掉了,空还是空,方空是空,圆空还是空,空没有方、也没有圆。能说圆的器皿看着圆空,方的器皿看着方空?太空本来无相的,能随你大小、方圆、长短来说空的相吗?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成同,就是一个,方空、圆空还是一个空。不同,方空里头是方空,圆的空里是圆空,究竟是一个空?还是多个空?何况更名,是一非一。虚空跟你一切器皿不相干,它不随你器皿转的。
为什么说同与不同,假安的。拿这个比方,说你的六根。你应当明白,六受用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受用根,它们有一个不生灭性,体是不生灭性。眼的性,耳的性,它性是一个,没有六个。六根的受用,也就像上文所讲太虚空一样的,虚空不随着你圆器、方器,而变了虚空圆空、方空,没这个样。你的六受用根也是这个样子,你根本性(六根的性)也没有六个,也没有一个,就是它根本性。这个根本性是什么?就是咱们前头讲的圆湛,圆湛就是说本性,那个不生灭性,圆满湛寂而不动的。那个不生灭性就如太空,它不随你器皿转的,不随你圆形、方形转的。我们这个真如的性体,不随你“眼耳鼻舌身意”转的。所以明心见性,阿那律瞎了,照样看得见,还看三千大千世界。就说那个性体不是眼根,眼根坏了照样的见,就是这个意思。不要在文字上,在文字上你会转糊涂了,解释不清楚了。你了知六受用根,那就叫受用,眼观色,鼻子能(鼻+臭),身接触,冷触热触,有的触你欢喜,有的触你烦恼,就是这样子。六受用根也是这样子。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从一至六,就说我们六根;除六说一,就是一心。虚空,比喻我们那圆满的真体真性。参合群器,群器就是比喻你六根的一切相。虚空是没相的,没相的说同也不可以、说异也不可以。虚空跟这器皿,说虚空同器皿,同群器,不可说;说虚空非群器,也不可以说。因为器皿有形相,它不是空。若把这器皿都除掉,空就是空。所以太空说一非一,说异非异。所以你应该明白,你的六个受用根不是一,也不是异。
但是由于明和暗二种的相不同,在你湛然清净的当中,就是于妙圆当中,黏湛发见。这个见由哪来的?这个见精,由妙圆当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浮与尘六根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见精的关系。有三种差别的含义,一种由见精而产生胜义根,由胜义根又产生三种浮尘根,五根都是如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都如是。
我们闻是听,耳听。鼻(鼻+臭),口里尝,心里感觉到,身上感觉到,觉。我们眼根它的根本的发生,眼根怎么来的、怎么发生的?由明、暗二尘所以发生的眼根,但是这个眼根从你见精而起的。见精有胜义根、有浮尘根。见精的见,是见,是眼;若换耳根,耳根就是闻;鼻就是(鼻+臭),舌头就是尝,知就是感觉,觉知就是内心,心里感觉觉知。
所以根是由外头的尘所引发的,尘是由根而认识的,咱们一个一个的分别解释。见精映现的色尘,因为外头的色尘结色成根。但是这个根由于你的见精对待外头的色尘,揽取那个色尘,就是外色;而你的眼根是胜义根,根对于色,色摄于根,这就是见色元根,见的色相是你的眼睛的根所发成的。但是这根又由哪来的?妙圆当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的根,互为因果的。这样子把根跟元,乃至于清净的四大,成为眼睛的体,像蒲萄朵似的,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于动、静的二种的相相击,在你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这讲耳根。耳根的由来,它是怎么成的呢?是由动、静二种声尘,动的尘跟静的尘二种。它们两个互相冲击,动冲于静,静止于动。以动击静,动了,静就没有了,动生则静亡。若是清静下来,动境消失了。所以你的妙圆黏湛之耳根(体),是因外头声尘所引起的;没有声尘,耳根自然就静下来了,耳尘就静下来了。闻的精对于外头的声尘,就是浮尘根对原来你的清明净体,这两个互相的是极细微的,卷外头的声而成为你四大的耳根。这个是说的胜义耳根,不是浮尘根。但是耳根是听的。
通、塞所发出的香尘,这是说鼻根。鼻根的通、塞,通了,鼻子很通畅的,你闻到香,闻到其他的气味,因为香尘又发生你的根。为什么?你能闻到香、闻到不香,这是鼻根通的时候。鼻根若塞了,香跟(鼻+臭)什么都闻不到了。我自举耳根,现在我这耳根失灵了,戴上助听器还是不灵。为什么?根跟尘,根发生障碍,根障碍了,尘不起作用了。你这个湛然之体,耳根,我们现在体没发生,这是现相。本来六根是圆通的,但是凡夫他是障碍的。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它发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尘相通的时候,两种互相参,这两种都不离开妙圆的真体,这是妙圆真体的假现相。“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总说,一个一个分析说,总说就是总体的,就是根跟尘通达没有障碍的时候,就是你什么毛病没有,就是正常的;等一有障碍了,不通了。这一个一个讲。
因为恬、变二种相参,湛发一个尝,尝滋味的就是舌根,或者是咸味,或者是淡味。舌根是尝,一个是舌体,一个是舌用。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舌根是由于恬、变,恬就是安然无味的意思,没接触什么物质;变是苦、辣、酸、甜、咸、淡,就变了。一个是妄尘,一个是根相对。因为你根恬才知道变,对变才知道恬。如果没有苦辣酸甜的味道,这个叫恬。这个恬依着你的妙觉圆体,就是你湛然之体发生尝精,因为尝精才知道味道,味道都属于尘。但是这里头都有一个离合两种相,如果与味尘接触,才知道苦辣酸甜,离开味尘就不知了。
这是身根,推我们一切身根之由。假使身的接触,身跟外头境合,身跟外头境离,这是相摩的。由于你妙圆之中,黏湛发觉,因为觉感觉到。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是专指身体说的,因名为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就是身根离知道,合知道;离也是尘,合也是尘,相摩相离;相摩的时候,你的根跟外头境接触了;相离的时候,你的根跟外头境分开了。你这个觉知跟外边的境界,暖触,冷触;如果热的一个东西沾到你手、沾到你的身体,你感觉发烫;冷的东西沾到你身上,你感觉发寒。这都是讲触尘,由于离合的这两种相相摩擦的,所以你才发出来觉;因为觉再反应到触上,因为触才成你的根。这样的清净四大是因为你有这个身体,有这个接触,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眼眼鼻舌身所有的根尘境界相都如是的,一个生起,一个灭,灭就是消失,一个消失,这两种相续。这个相续如果在妙圆当中、实体当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这讲意根。眼眼鼻舌身,意根,身根讲触,意根讲知。由于生灭这二种妄尘相续的原因,在你妙圆之中的生而相继以灭,灭相继以生。灭是因生,你才能知、才能觉;生由灭而相知,生灭是二种妄尘。哪种尘相现,一个尘相就灭。灭是因生而引起的,生是因灭而引起的,生灭相续。在你那个妙圆当中,湛然之体,发出来知道的一个精,知精、见精、闻精、听精,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继的。
知精是对着法尘说的,缘于法尘。因为法尘而成你胜义的知根,这个浮尘引起你知根的生元,这叫清净四大。这个相是很微细的,因名的意思,想这个相根,这个叫浮尘根。不是意之体,而是意思意思,这叫意思,这叫意的浮尘根。意的浮尘根,在我们身体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现在的肉团心。肉团心就是肉心,这个肉心状像莲华一样的,白天我们这心开了,晚上心合了。在人的身体当中,看是看不到的,它在身体内部,只是思,产生思想的那个思,恒审思量那个思念处。在什么寄托它的呢?意根,意根寄托它的。我们平常说的意根就是七识。
根结都是由妄生的,六根结于六尘。六根之性,六根的根性由于觉明,把这根性的真性又变了,变成妄觉了。这个妄觉的本体就是性觉圆明,真觉圆明。返妄归真,妄要止住,真就显现。妄由什么起的?妄由真来的,妄还归真。明心见性,就是把妄去而已。妄没体的,虚妄的事都不是事实,这个我们都明了,妄没体。
佛对阿难说是以汝今,如果是离开明、离开暗,你还见个什么呢!有没有见体?离开动,离开静,你还听见个什么呢!没有个听体。这都是解释前头的,前头的文字很生涩,生涩就是你从文字上好像不大什么明白。你离开文字想它的道理,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你见闻觉知,一切动作,你就观想你这个动作。
假使你这眼睛看,没有明暗的二尘,你看个什么?什么是你见的体?没明没暗,何是你见体?没有动的声音,没有动,没有静,你又听个什么!听见动静吗?没有通,没有塞,你鼻子的(鼻+臭)觉又(鼻+臭)个什么?舌能知味,非恬非淡,非变就是非淡,你尝什么!尝个什么味道?你舔舔你舌头,你尝个什么味道?没有什么味道。你(鼻+臭),鼻子是(鼻+臭)觉,一个通,一个塞。通了,你闻到一切味;不通了,你什么也闻不到了。你又尝个什么?闻个什么?变个什么?非变非恬,你尝个什么味道?没有味道。不离、不合,不离,离开,合起来,不离、不合,你还有感觉吗?觉触就没有了。无灭无生,了知安寄?了知是了知生灭的。无灭无生,还有了知吗?明暗、塞通、生住异灭,这些都相对的。离开尘,离开境,没有能知的知;离开知,一切境,境不自知。所以以下总结。
总结。前头讲的那么多,不出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这十二叫有为相。不循就是不随顺,不顺这十二相,不顺十二有为的相,就是不顺它奔尘,不贪恋尘境,这十二尘境。不随顺十二尘境,根不随尘。根随尘,这叫奔尘。根不随尘,这叫一如。你旋转的根离开一切尘境,不顺就是不随它去分别的意思。
这就是悟到这个根是圆通无碍的,无始终,无过去,没未来,是妄业流转的,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等于修一劫。这就是明心见性,说开悟了,就是日,开悟就一念间。但是你为了这开悟修行,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辈子,开悟就是一时间。所以他日劫相倍,就是这个含义。
假使说你这个根不随着十二相所转,乃至这十二根门你随拔一根,一切都断了,就是伏妄归真。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就是一根得解,六根解脱。一根就是随拔一根。所以后面说二十五圆通的时候,一根圆通,二十五都圆通了,这叫一门深入的意思。修行的话,伏归元真的意思。伏归元真就是你一根通了,一切都通了。发本明耀,就是开悟了、明白了。耀性发明,诸余五黏,一门深入,六根圆通,就是这个意思。那你一根通了,其他的五根都通了。
从一门不顺它流转,逆过来流,倒流,逆流,一切结都解脱了。就是五蕴你破一蕴,其他都破了。所以开悟的时候,当你明白的时候,那个妄惑你刚一明白,妄惑都尽。这个意思,比喻说咱们这个屋子是黑暗的,已经黑暗一千年了,或者一万年了。如果我们突然点个灯进去,这一千年暗全没有了,千年暗,一灯而破之,一明就照了。无量劫来迷了,在生死当中;待开悟了,一念间开悟了,成道了;万年,万劫,千年的黑暗顿歇,就是这个含义。
这一段从文字上或者没讲清楚,你理解从根本上的,就是我们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因为起惑,起惑就是迷的意思,我们迷了,迷了黏结在一起;你假个修证功夫,说这六根是黑暗的,但是你明心了,你心里发光了;心里一发光,光一照,六尘的黑暗全都没有了,都消失了。
心经上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识身圆通了,色受想全破除了,就一念间。照就是对你那智慧,说你自己的心光发现了,不被尘所迷惑,不被尘所转。那一照,你心光发现,五蕴没有了,皆空!那叫圆通,无证的证,无修的修。
所以在此经后文讲二十五圆通,都讲这个道理。单讲观世音菩萨吧!一门深入,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耳根圆通,那个就是咱们刚才前文所讲的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所寂然了,寂静二相,了然不生,一切皆空。所以在楞严经上讲狂心(妄想心)顿歇,就一直歇下来了,一念歇下来了,这就是菩提。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没有什么个能证,也没有个所证。说证得了,成道了;无证,没有能证,也没有所证。这就是修证了义妙楞严。
但是观世音菩萨在此经上讲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静相就没有动相了,动静了然不生,就是咱们说那个脱黏,前头讲很多脱黏,就是入流亡所意思。楞严经的文字很生涩,你离开文字去想,这段经文显得时候非常生涩。不由外边的尘所起的知见,眼不随着根。我们一般的眼得随着根,因为根才明发。不由眼根,你这“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可以互相用,不要眼能看见色,不要耳能闻到声,六根互用。此后下文都举例了,前头这些经文没清楚,佛下文举例你就清楚了,举事实。举事实,举人,就是六根互用。
我们这个明(智慧),并不是因根而发的。不由根,就由尘了;也不是由尘。凡是根尘所起的都是妄。我们既不从外边的尘所生起,也不从内的根所生起,那这个知见哪来的?这个知见既不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起,也不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起。这就你参了,你去参吧!明,不是因为根,不是因根而发的;暗,也不是由根而发的;六根能可以互相互用,不要眼能见,不要耳能听。
凡夫、小乘的圣人,就是二乘人,凡、小都是执着,无量劫来就执着六用一定得循六根。这个告诉你,见不一定由眼睛,声音不一定由耳朵,没耳能听,没眼能见,就是这个例子。阿那律瞎了,因为他爱睡觉,经常睡大觉,佛就呵斥他说你跟螺蛳蚌蛤一样的。这一呵斥他,他生大惭愧,昼夜不睡眠,把眼睛熬瞎了,眼睛是瞎子了。他不睡眠,眼睛不休息就瞎了。经常熬,两眼失明。佛加持他,让他修天眼,肉眼没有了,照样见;不但见,还能见到三千大千世界。没有眼睛了,阿那律眼睛熬瞎了,无目而见。
跋难陀龙,生下来没有耳朵,他也能照样听,不用耳朵听。不用耳朵听,他用什么听呢?神听。这一个一个解释。跋难陀龙生下来就没有耳朵,没有耳朵也能听声音,照样能听声音。殑伽神女没有鼻子,没有鼻子能闻香。骄梵钵提没有舌头,他也能知道味。舜若多神是空的,舜若多性可销亡,因为空性。这个神没有身体,是空性。但是他有感觉,感觉着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其实体全无。诸灭尽定,像声闻入了灭尽定了。举个例,就像迦叶尊者,他意根久已经灭掉了,没有意根了,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再一个一个讲。
阿那律陀翻华言叫无贫,因为他九十一劫从来没有受贫穷困苦,永远富有。在佛出世的时候,他是佛的堂弟,白饭王的儿子。他从佛出家之后,他爱睡觉,和一般人一样多是昏昏沉沉的常睡觉。佛就呵斥他。他一精进就瞎了,两眼也熬瞎了。佛教他修金刚三昧眼。后来他得到金刚三昧眼了,就是天眼,能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他手掌中一个果一样的。这是没有眼睛而看见,见不一定由眼睛,形容这个的。经文说无目而见,因为他精进失掉眼睛了,这样得到金刚三昧眼。
其次,跋难陀龙。跋难陀龙翻成华言就是善欢喜,它是个龙,龙王,护持摩竭陀国,让摩竭陀国风雨即时,人民欢喜,所以它的名字叫善欢喜。它虽然有耳朵,失听了,耳朵坏了,不能听到声音。用它的角,龙有角,龙有犄角,就像羊子角似的,像牛的角似的;它耳朵坏了,用它那个龙角来听声音。
殑伽神女,这是河的名字。殑伽河翻天上来,河的名字翻我们华言叫天上来。从哪来的?从雅鲁藏部江去的。因为珠穆朗玛峰的雪流下来变成水,经过西藏的雅鲁藏部江,流到印度去,就是殑伽河。殑伽河就恒河,多名而已,说天上来。雪山的顶上,阿耨达池,就是珠穆朗玛峰山上的,这样子。这个主河的神这个神女,她能使水的流动,女神的名字,河也是这个名字。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骄梵钵提翻我们华言叫牛(口+司),他没有舌头而能知道味道,舌头没有而能知道味道。
舜若多神,咱们翻虚空神。虚空神没有身体,似虚空。他因为无有身感觉着很苦,所以找佛,求佛拔他的苦难。所以佛的神力让他现身触,无身而感觉着有身,意识,识神感觉的。所以叫舜若多,咱们经常念楞严经,舜若多性可销亡,不历僧伽获法身,舜若多是空的,空的还有销亡吗?没销亡。假使舜若多性也有销亡的话,那我不经过很长时间就能够成佛了,获法身。念前头那个偈子,就指他说的,指舜若多神说的。
得灭尽定,灭尽定是指着声闻说的,声闻灭那个定就叫灭尽定。怎么叫灭尽呢?把受想都灭除了,没有受、没有想了,就叫灭尽定,得这么个定的名字。就是他的第五识跟第六意识都不起现行了,修定的力量使他不再起现行了,就是声闻、缘觉的灭尽定。今天就讲到这吧!【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我们要达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六根不被尘所缚。咱们这六根是被六尘把它缚住了,超越一切器世间。所以佛对阿难说的,假使你的根(六根)圆拔,内莹发光,就是使你性体发出智慧的光明;这个光明就是用,体就是性,从性体发出来的大用就叫圆拔已。圆拔已就是把六根脱落,不被尘所扰,内里头就发出光来了。能发光的时候,光照一切浮尘根,即体净,体清净,大用现前。
如是浮尘,及器世间,大用现前的时候,把世间一切虚妄的妄相给销失了。如拿开水浇冰,如汤销冰,拿滚水你浇那个凝结冰上,冰就化了,应念化成了。我们要把妄销,把一切六尘境界虚妄的妄相销失之后,自然产生你原来本俱的觉性就现前了。
同时佛又打个比喻,阿难,如彼世人,就像一个世间人,一个人,他的见是由眼而生的,聚见于眼,由眼而见。但是若暗相现前,眼就看不见了。若令急合,暗相现前,这六根黯然了。你脑壳(头)跟你脚,乃至于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为什么?知觉是同。就是你感觉到你的根身,就是“眼、耳、鼻、舌、身”,这是根身,这根身本来是自在的。那你眼睛看一切事物,因为你循你的根而发你的见而产生见,由眼根对外头的尘境而生起你眼识。急合就是根尘相合了。如果暗相现前,暗相现前就黑暗了,眼睛看不见了,沉默了,耳朵也听不见了,就是六根黯然了。但是眼虽不见,你的头跟脚,你的知觉会感觉到;没见到脚,你能感觉到脚。为什么?循你的体外绕。就是能见的见(见性),虽然在黑暗当中,你能感觉到,那个知觉是同的。能感觉的那个觉知那是同的,就是六根都是同的,就这个含义。
但是你要见是因为有明。缘见因明,你能缘这个见,看得见这个见是因为明,或者日明,或者月明,或者灯明;有明才能成见,无明不能成见,等到黑暗的时候你还能见吗?所以见是因明,暗成就不见了。到夜间,没有“日、月、灯”三光的时候,你还能看得见吗?不明自发。不明自发发出什么来呢?不明发的都是暗相,见的昏暗相,但是你这个见性的性它不是昏暗的。昏暗境界,但是你的见性不昏暗,这个性不昏暗。所能不能见的是根对尘,眼根对着外头的色尘,你见没有失掉,你这个能见的见永远不能把它昏掉了。能昏掉吗?根销尘隐,尘不现了,但是你仍然能见暗。见明不成,能见暗,见还不失掉的意思。尘境有两种,一个明,一个暗,你不能见明,而能见暗。
这是凡夫、一切众生他的根跟他的尘没有外缘的时候,效果没有了。但是他的见性,这个性见(能见的见性)它不假缘的,不假缘它也能见。见明见暗,明暗都不见,他见性并没失掉。就说他本觉胜净的那个圆俱的妙明的心永远不失的,不因为明暗、塞通而他那觉性不成圆妙。
根尘既销了,觉明现前,那就圆妙了。如果根尘没销,根跟尘外头境没有销,那你的明性还不失掉,内光返照,这个含义。所有的一切诸相就像那个冰一样,你拿那滚烫的开水一浇都销灭了。就是你那个觉明的妙明觉心(那个无上的知觉)来照一切相的时候,一切昏暗就是无明、烦恼,这些尘沙全都消失了。
佛向阿难讲了之后,阿难就向佛说,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就是照世尊你刚才所说的,在我们因地当中发了菩提心了;因地觉心就是发了菩提心了,就是发一个觉悟的心,发了菩提心了。因为这个觉心,想让这个觉心常住,常觉而不迷失的,那么与证的一切所证的果,证果者,名目相应。这个含义就是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就是发觉悟的第一个心,这个时候发了初心的因地心了,因地发了菩提心,想要这个心常住而不失掉。常住而不失掉,你去修炼;修炼成了佛了,它就不失掉了。
因为我们在生活当中,在生死的根本之内,那个不生不灭的、那个圆湛的本体的性被生灭所掩盖。现在我们发了心了,发明了心地了,果位修成了,那要与果位这个就是名目相应;就是发的因心跟果位相契合了,就叫相应。
像佛常说,世尊,如来所说的在果位当中,发了菩提心,修了菩提道,证了菩提果,就证了涅槃;乃至于这些个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就是第八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这个名字有七种,这七个都是果上的名词;出缠了,叫出缠的真如,果相的名词,果相菩提,就证得了智德。这些名词虽然不同,心是一个,清净圆满的含义是一个。心体是坚凝的,不被一切所坏,能破坏一切妄,像金刚王一样的,这个时候就常住不坏了。在我们把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二死永亡。分段生死是凡夫,变易生死是二乘菩萨,二乘人跟菩萨的位置,他们所受的是分段,他们所得到的法身。
这个里头所说的真如,真如我们跟诸佛菩萨同等同等,这是性德。但是它有差别了,一个妄,一个真。若有妄,真就被淹没掉了;说真,妄就消失掉了。等你证到真理的时候,一真一切真,一切法都是真实的;但我们现在在妄中,一妄一切妄。这个妄从哪里来的?从真来的。等你证得的时候,无妄可遣,真外没有妄,纯真之体。如佛说吧!如如不动,不会因变迁,也不会有一妄,一如一切如,没有一法不如的。但是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把你本有的如(体,如是指体说的)迷失了;迷了,好像失掉了;那诸佛证了之后,显现真如的体,起自在的用,这还是原来本俱的。因为真如不变,随缘了;随缘,真如并没失掉,证佛所证得的,那个返本还元,也不是另外得到的。所以佛与一切众生,心、佛、一切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的心跟佛所具足的心,在佛性就是本觉那个真心。本来就是佛,众生都是具有的;具有的,迷了;并不是失掉,若是失掉就得不到了。迷了,把迷去了呢?因为我们这个佛性的真心埋没在“色、受、想、行、识”,埋没在五蕴的身中。诸佛假修证,这叫本觉出缠,不被这些迷所缠缚,所以现了妙明紫金光。凡夫所具足的被迷所掩盖。
庵摩罗识就是无垢识,或者叫白净识,迷位之中,在迷了时候就叫阿赖那识,在佛的果位中号庵摩罗识,它能够识别一切诸法,它永远不被染所染。这就是空如来藏性。一切诸佛在因之中返妄归真了,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又恢复原来的本心清净。
这些意思不管名词很多,实际上理无二致,在理上没有两个道理,就一个道理。但是在事上,事有千差,在事上千差万别。
佛又对阿难说,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你不要怀疑,什么呢?就是妙明那个心不是断灭的。我们业识这个识,假使这个见听,若离开了见听,离开明暗色尘,乃至六入十八界都离开了,离明离暗,还能找一个见体吗?假使这个见听离开这些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没有实体的。就是我们思念这个心离于前尘的境界,妄心对待妄境,一切无有,本无所有,就是这个含义。
你不能够把你这个念心离开前尘,本来无所有,是不是断灭?无所有就是什么也没有了;没有了,就是断灭相了。断灭相,还能修成吗?要把这个断灭当你修行的因,能获如来的果德吗?就是这么一个问号。所以这果德永远不会失掉的,它是常住的,常住的而不失。
像我们凡夫,现在我们都是凡夫,我们跟诸佛,诸佛是证得的,我们凡夫是本俱,我们俱有;俱有,没有能用不上。用不上是什么呢?你没产生用,被迷惑了。我以前不是常时跟大家比方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人民的,就是我们每人都有一份,但是你能起用吗?你想到银行去拿钱,拿得到吗?就是这个含义。把这个形容着咱们这个本俱的,不错!人人都是佛,人人都具足;但是你迷了,妙用产生不了了。你必假修因,一定得假修;修成了,这时候就能获七常住果。上头说明、暗、动、静、通、塞,这一切七种的含义,我们不一一去分别它了。
在这个时间阿难向佛表达,世尊,假使说离开了明和离开了暗没有前尘了,那你念的自性不是灭掉了吗?没有了,灭掉就是没有了。离开明暗这个见毕竟空,假使说没有前尘,念的自性不是灭了吗?离开尘,没有自性,阿难所疑的。假使说一根,我们这个根根识相同的话,那“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再加上“意”根,离开尘境,离开外头尘境,没有实体,那佛所破这个识心,离开尘也没有性,这两个有什么差别,那不是自性也灭掉了?灭掉就没有了,跟那“眼、耳、鼻、舌、身、意”前境没有了,没有前境了;没有前境,对什么?没有尘;没有尘,能对尘的那个性不是灭掉了吗?这是问号的。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这个咱们前头看演若达多把脑壳失掉了一样的,那是比喻;没有我的心,那我心所也不成立了。就是依着心而产生的一切全不成立了,那有什么叫因呢?将何来立因呢?就是谁来求无上正等正觉呢?这是退一步。若就思想说,前的思想,退后的思想,就是回旋不断,进退循环,不断的意思。我微细推求,我仔细的,本来没我的心,也没我的心所,那因从何立?又如何求无上正觉?这是第一个问号。
如来先说,佛你以前经常跟我们讲;先说,就是佛你以前不是跟我们这样讲。湛精圆常,我们那个心精湛,是常住的,是圆满的;你现在又说它的生灭,不圆满了。违越诚言,把你过去那诚实的话是不是违背了?这样的开玩笑成了戏论了,戏论就是不真实了。如来,你是真实语者;如果这样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又怎么能说佛说的话都是真实的呢?问号。
这就有杂音了。佛你说的话,先前所说的湛精圆常,湛然不动,精而不杂,见不动,常住的。现在好像不是这样子了,就是用现在的话推翻佛以前所说的。
因此惟垂大慈,开我蒙吝。因为阿难疑这个因跟果相违背了,这段话就是阿难已怀疑这不是因果相违背了吗?跟佛以前所说的不是这样子。
佛告阿难,佛就对阿难讲,给他解释。汝学多闻,未尽诸漏。你在学习当中,多闻总强记,是不错!多闻,能记得到。这是你以前所有的,多闻!但是你没断烦恼,没断思惑。现在他已经断见惑了,未尽诸漏,还没断思惑。因为这样子你对于根性,怀疑根和性是断灭的。你心中徒知,徒知当空知一样的,不知道,徒知就是不知。颠倒所因,为什么?无常计常,无我计我,都是颠倒的。真正的倒颠见现前你不认识了,实未能识。因为你偏于多闻,没有定力,只断见惑,连思惑都没断,思惑都在。未尽诸漏,就是你没断思惑。你心中徒知,徒当但字讲,但但的知道一点。知道什么呢?颠倒你知道了。真倒现前,实未能识。知道那个不真实的假颠倒,你知道了;真正的颠倒现前,你就不认识了。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佛跟他说,我对你是直说的,直说的是根性真常,没有假方便。以前我跟你说都是方便善巧,现在我跟你直说,没假方便。因此你诚心的来信伏,现在所有跟你讲的尘世俗一切事物。现在我跟你讲的是真正的实说的,没有假方便。所以佛就给他做一个事实比例来证实这个问题,证实他那个闻知。我以前跟你说的话,你所听到的,现在我给你举个例子来证实吧!大家在这个喻上可以理解这个理。
如来即时叫罗(目+侯)罗打钟,击钟。打了一下钟,佛就问阿难:听见没有?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那打钟还听不见吗?当然大家都听见了。
打完了,那个钟声过去了,歇下来了。佛又问他们汝今闻否,钟声还有吗?阿难跟大众说,俱言:不闻。你不打了,钟声没有了,那钟声传一下就断了,断了就没有声音了。
罗(目+侯)罗又打一下钟,那又有声音了。佛又问他们,问阿难,汝今闻否,说:你听见没听见?阿难、大众又言:俱闻,听见了。钟又打,又有声音了。
佛问阿难:你怎么样听到的?汝云何闻,问他怎么样听到的?什么样叫听到?因为什么又听不到。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跟大众白佛言:你打钟,钟声有了我们就听见了,我们就得闻了。你不打了,隔了时间长了,钟声消失了,那音声就没有了,音响就双绝了,那就听不见了,没有了。则名无闻,不打钟了,听不见了。
佛又敕罗(目+侯)罗击钟,佛叫罗(目+侯)罗再打,问阿难:汝今声否,还听到、没听到?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又打,钟声又发声了,所以听到了。不打,钟声没有了,所以听不到了。
少选声销,打完钟,停一下,就是少选,少选那声音就消失了。佛又问言:尔今声否,说:还有声音没有?阿难、大众答言:无声。你不打了,钟声没有了。
有顷,就是又等一下、停一下子,罗(目+侯)罗又敲钟,佛又问他们,问阿难:尔今声否,听到声音了吗?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又打,声音又发声了,钟又发出声音了。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为什么一会儿有声、一会儿无声?阿难跟大众就跟佛说:你打钟,钟就有声音了,我们就听见了;你不打,声音就没有了,所以听不见了。音响双绝,那回音也没有了,打钟的声音也没有了。这个我们大家都能理解,打钟,当然你就听见声音了;不打,你就听不见了;那钟声又打,你又听见了。这是比喻,以下就合法,就破除阿难那个闻与不闻。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佛就跟阿难跟在会大众说,你们自己的语言矫乱、混浊不清。大众感觉着说你打钟我们就听见了,你不打钟我们就听不见了,我们怎么会混淆呢?俱时问佛,大家都向佛问。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什么叫我们乱听?没有矫乱!佛就跟他们说,我问你们听见没有?汝言闻,就是听到了。我又问汝声,汝言声。闻与声,报答无定,你们回答我的不一定,就是矫乱。云何名为矫乱?这个里头咱们恐怕跟阿难一样的,打钟就有声音;钟不打了,不打了当然没有声音了。这是对的,佛怎么责备说是矫乱的呢?
这是声之有无,声音有、没有。说你闻性有生灭没有,问题在这。能闻的闻性是不是随着钟的生灭,闻性有生灭吗?能听的听,你们答覆我的是混淆,混淆就叫矫乱。大众听佛这个责备,他们不能接受,我们没有矫乱,我们都是据实而答的。有声音,我们听见声音;没声音,我们听不见声音。声音有、无,声音有,我们就听到;声音无,我们就听不到。你要击钟,钟有声音;你不击钟,就没有声音。这是事实,怎么会说我们矫乱呢?
佛又问他们,佛说钟声一击,钟一打有声音,我问你们:闻否?你们答覆我:闻。钟歇了,不打了,无声,我又问你们:闻否?你们都说:无闻。钟再打,又有声音了,,我又问你们闻否,有声音没有?你们答有声。再一会儿声歇了,你们都说没有声音。声闻双审,问他两种关系,有和无归一边,毕竟还是有、还是无,有闻、无闻跟有声、无声,你们说的是混淆的,所以我说你们矫乱。
在声销的时候,佛问阿难说,佛向阿难说声销了,没有响,没有音声的时候,你们说无闻。真的无闻吗?若是闻性已灭,你没有这个闻的性,跟木头一样,那钟声再打的时候,你就不知道了,因为消失了。为什么钟再打的时候,你又听到了?这不是无闻。所以你能闻的这个闻并没有消失,闻性不失。
你能知道有、知道无,这个是声尘,声音的有,声音的无,这是声尘。有、无,或者是有,或者是无,打钟就有声音,不打就没有。但是你这闻性可没有有、无,明白吗?闻性,你能闻的那个闻性,它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你打的时候我就有声音,我就说它有;你不打的时候,我就说它没有,但是你闻性可不是属于有无,有无是外头尘。是你根吗?
大家要注意,要多用思想观照,说开悟的楞严。声有无是属于尘,但是你的性,能闻的闻性它不属于有无,你有声它就现,无声它就现无,它也不是有、也不是无。它若是有,你不会知道无;它若是无,你不能知道有。有无两边都是尘。为什么?有声音知道有,是因为有声音。没有声音知道无,这个谁知道的?能知有无的是性,不是钟的声音。钟的声音是尘,闻到声音、闻到没声音是性。
因此佛对阿难说了,是故阿难,声于闻中,那个声音在你听的当中,声有生灭,那个声音有生有灭,你的闻性可是没生没灭的。声的生起,声的灭,它使你的闻性知道声音有了、声音无了,但是你这个闻性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
咱们把这个问题联系我们生死、烦恼,是有、是无?谁知道的生死?人家问你,你说:唉呀!我很烦恼。你为什么知道你烦恼?能知道你的烦恼的这个知不烦恼。所以明心见性开悟了,就是一个认知的观念。我们禅宗经常讲开悟了,开悟了就是它的性体知道外边全是客尘,客尘跟性体,能知的知跟所知的知两个不是一个,你的心跟你现在的肉体不是一个。因此而说,人死了是肉体,你的心并没死。这个就要参了!
例如说我们有哪痛,病苦,大家可以用这个观念来观照。你有个知觉觉到痛,你感觉着痛,但是你能感觉这个感觉它不痛,“有觉觉痛,无痛痛觉”,你能感觉痛的它不痛。例如说我们说话,说我的身体、我的眼睛、我的肉体、我的手、我的胳臂,这是物质的,你能知道我的胳臂、能知道我的手,那个能知不是你所知,能知非所知,这个懂吧?你任什么说话之中都是我的,我的脑壳、我的眼睛、我的嘴巴、我的身体,我在哪里?都是我的,那我呢?就是这个意思。
像现在阿难问的这段话,就是这个意思。你能知道钟的声音,打钟,听到声音了;不打,你听到没有声音了。你这个能知不属于声音,你知道声音有、知道声音无,你能知这个知不属于声,既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不要颠倒。
所以佛对阿难说,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你迷惑了把声当为闻,这是迷惑。为什么要昏迷,把常作为断,把断作为常。咱们众生,咱们这肉体是分段的,但是我们有真常,知道这个断,知道不断。因为声而生闻,声跟闻不是真的。有了,闻了,人家一打钟你就闻了;不打,你就不闻了。你把声跟闻没弄清楚,能闻的闻不是所闻的声。凡夫就颠倒了,以常为断,以断为常。
所以佛对阿难说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因为根性是常住的,尘性是断灭的,钟声可以随时有,随时无有,但是你能闻的这个根性可不是断的,无声它也在,有声它也在,你打它就闻,你不打它就不闻,常住的。这个道理就不容易辨别了,就像击钟一样的。你那个闻钟声的那个闻性,不因为他打钟你才有闻性,也不因为他不打钟把闻性失掉了。不是的,他打你就闻,他不打你就不闻,只是不闻那个声,但是你能闻的闻性可存在的。
佛又举个例子,如重睡人,这个人睡觉睡得很昏沉,爱睡觉。眠熟床枕,枕到枕头,睡到床上,睡得很干什么。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那个舂捣的声音,他光听到声音,他不晓得人家在那舂米,他认为打鼓。人家本来是舂米,他认为击鼓,或者是撞钟。因为他作梦,他听到声音了;听到声音了,他认为或者打鼓,或者撞钟。这就是梦境。
你的闻性是常住的,你的意念是有差别的,常住那个闻性跟你意念是两回事,意念可以销失的。这个道理拿这个作比喻的,大家一想就可以懂得了。
但是他睡觉睡醒了,于时忽寤,遄知舂音,这个时候他就知道那个捣米舂米的声音。自告家人,他就向家人说:我正梦的时候,我把你们舂米的时候,我当成打鼓。其实是声音,误解声音,把那声音误解了,人家舂米他当成打鼓。
佛对阿难说,这个梦中人,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他虽然是睡觉,但是他那个闻性并没有昏迷,就证明这一点,那梦中人他梦中所记的开闭通塞,忆想,他是那个耳朵的根,肉耳的根;根跟尘,跟外边声音的声尘,声尘随时有、随时没有,但是能听的闻性可是常有的,不随着他睡觉而睡觉,闻性不睡觉的,就是这个含义。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纵使你说你肉体不在了,死亡了,你这性死了吗?肉体没有了,性还在。就是咱们神,咱们说灵魂,咱们说的叫灵魂。肉体销亡,你的灵魂并没随你销亡。
这个例子很多,曾经一个人跟我讲她死了三次;死了三次,就是她肉体死了,灵魂离开肉体了。怎么叫死三次呢?这是妇女,她在生产的时候难产死了。死了,她自己感觉到,她的神识、她肉体痛苦得不得了。一下子,痛苦没有了,她神识就升空了。这时候她看见她的亲人围着她尸体哭,但是她因为意念眷恋这个尸体并没离开,在哭的时候,她自己想我一定还要生存下去,她就坚强的她那神识又入她肉体。这是第一番。入她肉体了,那种痛苦咱们说人昏迷状态,她感觉着她那个神识又离开肉体了。这是第二次。离开肉体,她舍不得,她神识不肯走这个肉体;经过一段时间,她在空中这么缠绕,又回到她肉体,这回再痛苦也离不开了。后来她好了,当然是那个病就好了。她像我说,她生了死了、死了生了这么三次,就是神识离开肉体,完了又回肉体;回来肉体,那肉体痛苦的又离开神识了。这还是说她形体没有销失的。有些个他形体肉体销失了,就像我跟大家讲以前在终南山那个老修行一样的,他肉体已经没有了,他这个识神形销性在,就是那识神还在,闻到他那道友给他一开示,他说:我在哪里?我在哪里?他说:你入水不淹,入火不焚,要我做什么?他就开了悟了,开了悟了就悟得了。
所以咱们每个人说话,我的身体、我的眼睛、我的儿子都不是我,我的眼睛不是我,乃至我整个的身体不是我,是我的。那么我的桌子、我的垫基有什么差别?通说我的。那我呢?我的就是那个心。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性不销灭。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不开什么悟呢?性净妙常。开悟了就是明白了,性净妙常。我们迷了这个真理了,迷了这个真理只是一个假相的迷,我们的因心并没有失掉,因并没失掉。是从无始以来,真性被无始的无明给迷住了。从那妄动以来,我们的尘境跟心分成两个了,把这个色身的跟外头的尘境产生的憎和爱;憎就是讨厌的,不想得到的,爱就是想得到的;但是我们的性体性净妙常,不变的。
因为不循着性体转,而着外边的生灭相,就这样的生生,生了又生,生了又生,流转!在这流转可是杂染了,时而变男的,时而变女的,时而变人,时而变猪,六道轮转,就不能出离。
若超出了,那就成就了。咱们修行什么呢?修行就是不顺色身去流转,要悟得性净妙常的本体。如果我们要把生灭弃掉,守于真常不变的,那个常光现前,根、尘、识这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六识心销落;销落就是断了。
什么叫尘?什么叫根?什么叫识?想相的为尘。咱们想,想相的为尘。识情,咱们所用的心都是识,这个识情就叫垢。想相为尘,识情为垢。尘垢都远离了,离尘离垢,咱们不是常说法眼清净吗?这叫法眼。法眼清明了,不被尘垢所垢染了,就像我们眼睛因为有尘垢,你看什么是模糊的;但是洗干净了,尘垢没有了,这才叫成道了。这个知觉叫无上的知觉,把你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种东西都销落;销落之后,法眼明净,产生你的知觉,这个知觉才是你的真正的知觉,那就开悟了。咱们所说的了生死,了生脱死,就是根尘脱落,根跟尘脱落了。
咱们有些个道理很强的人,他自己能够主宰他自己的生灭;主宰他自己的生灭,就是生死自己掌握。所以等你那个根、尘、识这十八界,咱们现在运用的都是这十八种东西,六根、六尘、六识;等它销落了、销失了,想相你断绝了,识情的转智慧了,这两个都离你远了,那你法眼清明,这就成了无上正觉。今天我们提前几分钟,就讲到这里吧!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圆瑛法师一生着述宏富,有《圆瑛法汇》行世。其中堪称巨着而令法师最费心力者,当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自发心注解《楞严》直至最后完成,历时50年,有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而其中之艰辛曲折,也迥异于他经之注疏或讲经记录。
《楞严经》全文只含正文共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字。《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
在家的居士能读诵楞严咒吗?有些居士就说在家的不能读,因为家住楼房;也有一些说:顶楼就能念,楼下就不能念。这是真的吗?《楞严经》中的楞严咒是咒中之王,是正法所在,能扫一切相,无论世界上存在着任何事情事物的不平等,包括鬼神,以及不净的地方,都能变为清净、极乐。楞严咒其因缘起源于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就在阿难的戒体快被毁
暂无简介
大佛顶首楞严经译文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一、楞严咒和楞严经不是一回事。 二、楞严咒和楞严经是同一部经文,楞严经包括楞严咒。 三、楞严咒和楞严经区别如下: 1、所属部类不同:楞严咒属于佛教中的咒语,是代表佛菩萨深奥难懂的秘密意;楞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楞严经·卷十》 宏海法师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九》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七、卷八》佛言: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则一心持诵楞严神咒,可速证无学。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如何持诵楞严神咒、如何建立清净道场,日常生活如何礼佛,以及礼佛动作背后代表的意义。
《楞严经·卷五、六》 这两卷,以结节为始,为我们讲解了根尘同缘、六解一亡以及二十四位菩萨修行的方法。《楞严经》作为佛教修行大全之宝典,唯有依法修行,可得解脱。所以这一卷,所蕴含的法门要诀,建议师兄们反复熏习,解行并进。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什么?离相修行。前提是什么?你的知见不要搞成,《金刚经》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是不是让我不修行?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应该建立在离相的状态,而不是让你不修行。因为很多人就觉得,“师父,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执和法执。《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里所谓不可取的意思,是说佛法都是一时对治的机宜方便,佛法就像药一样,众生有种种烦恼的病,应病与药,这个药就是法。病好了药就可以不用了。所以说病去则药除,不可执以为真实,都是暂时假借而用,不是究竟之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