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金刚经 | 作者:文珠法师 [投稿]

三、释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此八个字,是本经的总题,前七字是别题,后一字是通题。

  金刚有二种,一是金刚石,二是金刚宝。金刚石,是世间金中之钢,属于矿物质;其体最坚,其性最明,其用最利。坚故不可坏,明故能破暗,利故能坏一切物。金刚宝,是菩萨宝冠上的饰物,由无漏功德所报得。金刚石虽然坚固,仍可分割;唯独金刚宝,真的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

  据说:菩萨的金刚宝,有种种不同的颜色,并有各种不同的功能。青色能消灾,譬喻菩萨的般若智慧,能除三障,证三身,度生死厄,登涅槃岸。黄色能满众愿;喻菩萨以般若庄严万行,成就无边功德。红色向日能发光;喻菩萨以始觉智,合本觉理,能生智慧火,犹如千日,光明遍照。白色能澄清浊水;喻菩萨以般若正智,背尘合觉,度五浊流,到清凉池。碧色能消毒害;喻菩萨以般若空智,能除我法二执,消三毒苦。无色,又名空色金刚,得之可于空中行住自在;喻菩萨乘般若第一义空,到达宝所,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总之,金刚是宝中之最,价值不可限量;喻般若是无上法宝,功德不可思量。金刚是世所希有;喻般若是出世法中,甚为希有。故此经以金刚譬喻般若。

  以金刚的坚,譬喻般若之体;体即是实相般若,实相无相,不可破坏。故法华经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以金刚之明,譬喻般若之相,相即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能诠理解惑,照破众生无明烦恼闇蔽,显示中道第一义空。故大般若经言:‘譬喻影光,虽可显法,而实无法可令执取;虽无可执取,而有所显。’

  以金刚之利,譬喻般若之用,用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能破执断惑,证入诸法实相理。故大智度论言:‘智慧为好剑,外破魔王军,内灭烦恼贼。’

  金刚是喻,般若是法,法喻双举,因名:‘金刚般若’。

  梵音般若,义译智慧。智慧有世间的智慧,以及出世间的智慧。世间一般人的智慧,只是基于个人妄想识心分别的知见,例如:文学的思考,艺术的创作,哲学的理论,科学的发明,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这些带有个人主观的见解,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体。是表面的,有限的知识,不能说是‘般若’。

  出世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虽然能破我执,证真空理,断烦恼,了生死,证涅槃。可惜只能理解事物的总相,偏于空理的体验与证得,亦不是本经所显的般若。

  本经所说的般若,内容概括如理的根本智,以及如量的后得智。根本智,是佛亲证‘诸法实相理’,所得的真实智慧。后得智,是佛为度众生,而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性、相、体、用、善、恶、因、果等差别现象,作纯客观的分析;既如量知一切现象界的差别相,又能如理知现象界的本体,属于权巧方便的智慧。

  由于般若的内容,包含佛的权实二智,所以,不是普通一般人的智慧;亦不是二乘圣人的智慧。大智度论说:‘般若深重,智慧轻簿,不可以轻簿的智慧,称量深度般若。’故古人翻译佛经,为了尊重般若的深广与高贵,只是翻字不翻音,属于四例五不翻中的一种。

  般若,可分为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三种。

  一、实相般若:即是诸法实相,在无情言,是宇宙的原理;在有情言,是众生的佛性。大智度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下可坏。’因为此诸法实相的宇宙原理,众生的佛性,原本不生不灭,不变不坏,永恒如此,常住不灭;所以说:不可破,下可坏。但此不变不坏的佛性,却有随缘的作用。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佛性不变随缘,故随迷悟的因缘,而生起四圣六凡诸法现象,可以说是:‘空而不空’。然佛性虽随缘,其体不变,故十法界圣凡染净诸法,无不相妄性真,所以是:‘不空而空’。

  众生愚痴无智,无法理解宇宙人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原理,每执相违性,故被宇宙万有的现象所迷惑,由于追求物质的享受,故心起贪嗔痴,身作杀盗淫,造诸恶业,因业感果,遂招致无量烦恼,轮回六道生死。

  诸佛菩萨觉智圆明,深知诸法‘缘起性空’,我空,法亦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相空,性亦空;乃至空亦复空,连空空之相亦不可得。如是从毕竟空中,以绝对待的智慧,彻照纯客观的诸法原理,而证入诸法实相的本体。所以实相般若,不止是诸法真相,宇宙原理,亦是人类最高的智慧。此智慧是理智合一,能所一如,无以名之,强立之曰:‘实相般若’,是从理体而立名。

  二、观照般若:若在萻萨上求佛道以自利的功德说:观照般若,该是由文字般若所启发的始觉智。菩萨本此始觉智,观照本觉理,入毕竟空,得根本智,而证诸法实相理。若是在萻萨下化众生以利他的功用言:观照般若,该是观机设教,广作佛事的方便智慧。

  大智度论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华严经说:‘以方便智慧力故,出生一切菩萨诸地波罗密。’可知观照般若,不仅是菩萨离情去执,断惑证真的实智;亦是与无我大悲心相应的权智,属于方便的平等大慧。菩萨本此平等大慧,兴慈运悲,入俗利生,平等拔除众生的苦,给予众生之乐,而成就诸波罗密,此即是空而不空,亦即是真空不碍妙有;但菩萨内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外不见有所度的众生,内外空寂,就是不空而空,亦即是妙有不碍真空。菩萨知道真空不碍妙有,故能无住生心,修一切善;知道妙有不碍真空,故能生心无住,破执除惑。此双照空有,离相修善,断惑证真的智慧,就是观照般若,是从功用而立名。

  三、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指佛的身、口、意三轮,宣说真理的言教与身教;包括佛灭度后,诸大弟子所结集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本来,诸法实相理,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根本就不可以宣说。诸佛菩萨,为了悯怜众生迷真逐妄,枉入轮回,因而出现于世,曲就众生的根性,运用种种语言文字,方便演说诸法。但深知‘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不可以言宣’。(见法华经)所以,佛虽然演说诸法,而不见有法可说;此即是:‘说而无说’。佛虽然不见有法可说,可是为了教度众生,不妨实行方便,观机设教,对病施药,演说诸法,此即是:‘无说而说’。

  大般若经言:‘般若波罗密多,微妙甚深,实不可说,今随众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说。’华严经言:‘虽知实相不可说,而以方便无尽辩才,随法随义,次第演说。’演说的语言文字,本身虽然不是般若,却能够传递真理的消息,令人除疑解惑,增长智慧,明白真理,进而据理起行;虽然据理起行,又能够不执著名相,不迷于语言文字。宝积经言:‘菩萨念义,不念文字,是行般若波罗密多。’仁王般若经亦言:‘菩萨不著文字,不离文字,无文字相,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是名修文字者,能得般若真性,是为般若波罗密多。’这就是文字般若,是从名相而立名。

  文字般若,如一般交通工具;观照般若,如拥有高级技术的驾驶员;实相般若,是学佛者共同之目的地。又实相般若,是本觉理;观照般若,是始觉智。由于众生的不觉,诸佛菩萨,以方便智,演说文字般若,令众生启发始觉智,乘般若船,渡生死海,登涅槃岸,亲证实相般若,觉悟成佛。所以文字般若,不但是迷途指碑,黑夜明灯,苦海导航;亦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师。学佛人由于文字般若的指示,始可以启发始觉智,照破内心无明烦恼的黑暗,发挥潜伏心中的本觉功能,成就观照般若,亲证实相般若,得佛果无上菩提。

  可以说:文字般若,是菩提道上的导师,修行的眼目;观照般若是据理起行的实践家;实相般若是修行的终点,学佛人之目的地。今经题中‘般若’二字的内容,是包括以上三种般若,缺一不可。

  以上所说的三种般若,是约般若的体、相、用三方面立名;若再从修证说,则有共般若,与不共般若两种。共般若,是三乘圣众所共证。大般若经言:‘甚深般若波罗密多,通摄声闻、独觉、菩萨及等正觉。’大智度论说:‘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华严经亦说:‘诸法实相,常住不变异,二乘亦得此,而不名为佛。’此即是共般若。

  二乘虽然共证般若,但只见空相,不知不空之理。‘如恒河水,三兽俱度,谓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香象尽底。’(见优婆塞戒经。)又言:‘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菩萨渡时,犹如香象。’本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经中所说的无为法,就是指三乘所共证的般若。

  不共般若,是菩萨所独证,不与二乘共。二乘虽然不共证,但可以共闻。例如佛说本经,是‘为发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但亦有二乘在座旁听。涅槃经言:‘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此即是共闻不共证的不共般若。

  华严经言:‘菩萨摩诃萨,应知无量烦恼病,应集无量妙法药,应疗无量众生疾。应办无量甘露供,应诣无量诸佛国,应供无量诸如来。应入无量菩萨会,应受无量诸佛教。’又言:‘菩萨虽知一切法无生无灭,而不于实际作证。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声闻解脱。虽现四圣谛;而不住小乘果。虽观甚深缘起;而住究竟涅槃。虽修八正道;而不求出世间。虽超凡夫地;而不随辟支佛地。’这种境界,岂是二乘人智力所能及?何止是不共证,而且亦不共闻;此即是不共证,也不共闻的实相般若。

  本经以金刚为喻,于三种般若中,取实相般若;于两种般若中,取不共般若。因为其余般若,皆是佛鉴机而说,属于方便智,随情语;唯有此经所说的实相般若,是一乘法,随智语。故央掘摩罗经说:‘唯一乘究竟,余悉是方便。’本经所说一乘的实相般若,如金刚之坚,常住不坏;如金刚之明,无理不照;如金刚之利,无惑不断。故曰:金刚般若。

  梵语‘波罗密’,译名到彼岸,或简译为度。此岸是烦恼、是生死;彼岸是解脱、是涅槃。此岸是罪恶的世界;彼岸是纯善的清净国土。学佛人共同目的,应该是共度生死海,同登涅槃岸;然欲度生死海、登涅槃岸,非乘般若的大船,自度度人不可。

  华严经说:‘譬喻船师,常以大船,于河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波罗密船,于生死海,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意思是说:菩萨度众生,必须离相,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既不执著此岸的有,亦不执著彼岸之空,更非离空离有而住于中道。而是乘般若船,来往于生死涅槃之间,济物利生,将一批一批的苦恼众生,运送到涅槃凊净快乐的彼岸,这就是:‘波罗密多’。

  波罗密,有六种以及十种之多。六波罗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智慧能度愚痴,因此又名六度。在第六智慧度中,开出方便、大愿、大力、大智等四种,共名十度。十度之中,第六度最为重要。因为第六度般若波罗密,既可以领导前五度修福,又可以出生后四度广修福慧,令修诸波罗密的人,进入佛果大般涅槃的彼岸,因此名波罗密。

  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若能从文字般若的智光,启发闻慧;继而由观照般若,观察思惟,照见宇宙原理,明白诸法空性,破除我法二执,契证实相般若;就可以渡生死海,登涅槃彼岸,乃至究竟觉悟,圆成佛道。因此,本经的别题,名‘金刚般若波罗密’。

  梵语修多罗,译名契经。意思是说:佛所说法,一定是上契诸佛所证的真理,下契众生的根机。以其契理,故能古今不变,传诵万世;以其契机,故可以垂范天下,适应任何时代。若但契理而不契机,则同世典俗训,难免被时代陶汰;若但契机不契理,必像渔歌樵曲,只可聊以舒情,怎能启发人的心智?正因为佛的言教,不但契理又契机,既可以纳人心于正轨,又可以适应任何时代的需要。所谓:‘经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因名为经。‘经’的一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金刚般若波罗密七字,是别题,别限于本经。今通别并称,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四、释译题

  佛教始于印度,而能盛行于中国,皆是古代译经大德之功。是以所有佛经,在经题之后,皆有译题,出示翻译时代与译经者姓名,一方面用以表扬译者的功德,一方面可以供后人参考。因为经的真伪,固然要从全经所诠的义理,及其宗旨去衡量;更要从其翻译时代,及译者之学识与德誉方面来考察,是以译题的重要,不亚于经题。本经译传中国,共有六种译本;

  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于草堂寺

  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北魏菩提流支三藏法师译于永宁寺

  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陈真谛法师译于广州制止寺

  四、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  隋三藏达摩笈多译于东都止林园

  五、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唐玄奘三藏法师译于西京弘福寺

  六、般若波罗密经      唐义净三藏法师译于长安。

  六种译本中,最受人欢迎,流传最广的,是罗什法师的译本。其余五译,多依无著、世亲释本;但其中玄奘法师的译本,亦有与无著、世亲所依本不同之处。唯独罗什法师的译本,是依中观家之诵本而译。本经既以离相无住,观照契理为宗,当然以罗什法师的译本更为适合。是以在中国,无论是书写读诵,或讲解注疏,多依罗什法师的译本。但亦有依玄奘法师的译本者,如太虚全书中的金刚经讲义,就是依玄奘法师的译本而讲解。现在,本人讲解此经,是以罗什法师的译本为依据,因此,本经的译题是: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是翻译本经的时代。简非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嬴秦,亦非符坚执政的前秦,而是姚兴当位的后秦。

  三藏法师,是译者的德号。三藏,指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大类。凡能精通经藏,弘法利生者,称法师;通达律藏,弘范尸罗的,称律师;精于论藏,善于辩才,能确立自宗,与外道辩论不败者,称论师;经律论三藏皆精通,又能为他人演说者,被称三藏法师。今在译者姓名之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正显示此经译者,并不是普通一般的法师,而是一位精通三藏教典,弘法利生的大囧珐师。

  鸠摩罗什,是译者的姓名,华言童叟。父亲鸠摩罗炎,原藉印度人,后游学到龟兹国,娶公主为妻,生罗什法师。七岁即随母亲出家,到处参访善知识,先学小乘,后习大乘。十二岁时因举铁钵,顿悟万法唯心之理,自此讲经说法,辩才无碍,名噪一时。

  前秦符坚,因慕其名,派吕光带兵攻龟兹国,欲迎请罗什法师。后因肥水之战,吕光自立为王于甘肃省,国号西凉。姚长欲迎什师,为吕光所拒。姚兴继位,派兵攻西凉,始迎师回长安,供养于逍遥园,一方面译经,一方面讲学。为中国佛经旧译时代的泰斗,先后译出佛经,共七十四部,约三、四百卷之多,百千年来,极受中国学者的推崇,凡其所译的经典,弘传甚广。本经,是在弘始四年,译于草堂寺。

五、释经文—序分

  每部佛经,都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序述经的缘起;正宗分是显示经中所诠的义理;流通分是总结,以及叙述弘传的必要,与弘传的方法。

  序分又可分为通序与别序。通序,是通于一切佛经;别序,则别限于本经的教起因缘。别序,又分为证信序,与发起序两类。

  1.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段经文是属于通序。凡是佛所说的言教,于结集佛经时,由阿难重述,经过诸大弟子的共同印证,纪录下来流传于世的佛经,开始时一定有以上的序述,因名通序,亦名证信序,或名六种成就。因为必需要具备此六种成就,始可以证明此经的确是佛所说,值得我们信受奉行。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说法主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

  2.发起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发起序,又名别序,是个别叙述此经发起的因缘。每部经发起的因缘不同,很多大乘经典,当佛将要说大囧珐时,或放光动地,或天雨妙华…出现种种瑞相。但本经将发起时,佛只是从日常生活,平平无奇的动作中,显示般若大囧珐。虽然,但其寓意却很深奥微妙。

  因为衣食,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条件,所以世人,无不为衣食而奔驰。然而在学佛者言,衣食固然重要,般若更为重要;因为般若是成佛的基础,是法身慧命的主要粮食。现在佛将开示般若真空妙理时,而从著衣、持钵、乞食发起,正是表示学佛人,应重视般若,犹如衣食之不可或缺,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般若的真空妙理。

  ‘尔时’,是师资会合,六种成就之时,亦是机缘成熟,佛敷座而坐,将说金刚般若之时。

  ‘世尊’,是佛十种通号之一。佛经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今言‘食时’,即是中午时分。

  佛制比丘,三衣一钵,日中一食,而且实行乞食;还要以平等心,次第行乞,七家即止。既不可越贫从富;也不应该舍富乞贫。乞食所得,回归本处,还要一分施与贫病的人,一分施给水陆众生,然后与同梵行者,平均分食。

  法集经言:‘诸佛如来,无有饥渴,大小便利,身乞裸损,疲乏病苦;为众生故,示现乞食。’涅槃经言:‘为欲化彼,示现受用无量众生所施之物,令其具足檀波罗密。’可知佛根本就不需要饮食营养,但为令施者得福,故示现受食;而且以身作则,每天领众入城乞食。乞食是戒,敷座而坐是定,将说般若是慧。正显示戒定慧,是佛弟子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程,犹如人衣食的重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