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钧:《金刚经》研究

金刚经 | 作者:吴汝钧 [投稿]

注释

  注01 参见edward conze,buddhist wisdom book,london:unwin paperbacks,1988.p.21。注02 舍卫国( ’sraavasti )是憍萨罗国( ko'sala )的首都,为佛的家乡, 邻近尼泊尔( nepal ),其政治、文化及物产等皆十分发达,释迦讲道四十五年,曾经到此地多达二十五次。注03 纸树给孤独园原名 jetava~naathapi.n.dadasya-aaraama。 ” 纸树 “ 是 jeta-vana 的译文,即 ” 战胜者的森林 “ 之意。给孤独是 anaatha -pi.n.dada 的译文, 意思是 ” 给食物与孤苦者的人 “, 是须达多( sudatta )长者的异名,这长者购入纸树来建设精舍,即佛教徒修行之地,他又将之送给佛陀,而成纸园精舍。注04 大比丘众即大阿罗汉,而菩萨是本经的说法对象。注05 如来的梵语原文为 tathaagata。 通常可将它拆分为 tathaa 与aagata,前者是如、如此,相当于英语的 such;后者是来,为过去分词。两者合起来,即成如来,指已经觉悟的人格,由真理、 真如而来的人格, 这即是佛。 实在来说, 对于 tathaagata 一词, 可有不同的拆分方式,因而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来说,这拆分方式有二种,由此可得五种意思。 ( 1 ) tathaa-gata,与过去诸佛一样,踏上相同的道路,而登涅槃到彼岸的人; ( 2 ) tathaa-aagata,到达真理的人;( 3 ) tathaa-agata,如过去的诸佛一样到达真理的人; ( 4 ) tathaa-aagata,踏上与过去诸佛相同的道路而现身于现世的人; ( 5 ) tatha-agata,随顺真理而现身于现世的人。其中,第一种意思最有出世味道,最接近充满遁隐气氛的小乘的思想,第二、三种意思仍有小乘的出世意味。第四、五种意思则完全是大乘的不捨世间的作风。注06 ”菩萨“ 是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的音译,又音译作菩提萨多、菩提萨埵,汉译为觉有情、大心众生、大士、高士、开士。完成了觉悟之事的有情之意。依大乘佛教的解释,菩萨的特点不是觉悟,而是在其利他行,所谓 ”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下化众生即是济度众生的利他行。这利他行的基础,是大乘佛教的不捨世间的精神。 梵语 bodhi 是智慧之意,又有觉悟之意;sattva 则是有情众生。故 bodhisattva 是觉悟了的众生之意。注07 ”世尊“ 是佛的尊称,为世间所尊敬的人。梵文为bhagavan。此名汉译为薄伽。梵比佛教早出的婆罗门( brahmanism ),其中一部重要圣典, 叫《薄伽梵歌》( bhagavad-giitaa ),也用薄伽梵的名字。但这不是指佛而言。注08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梵语是anuttara 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 sammasambodhi 的音译;有时略写成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汉译为无上正等(或无上等正)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等等。这是佛觉悟的智慧,是无以上之的、真正的平等圆满的智慧。anuttara 是无上的意思,samyak 是真正的, 真正的平等圆满的智慧。 anuttara 是无上的意思, samyak 是真正的,完全的意思,sambodhi 则指觉悟。此种觉悟,是佛的境地,其优越与真确,并世无匹。这个意思可这样理解:佛从一切邪见与迷执中脱却出来,圆满成就上上智慧,周遍证知最本原最究极的真理,而平等地开示一切众生,引领他们到最高的清净的涅槃的精神境界中去。这种觉悟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超越的觉悟,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非世间诸法所能比拟的,故名无上正等觉。此中所觉悟的真理,自是无自性空之理。另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是指求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志。注09 菩萨中仍会退堕的为小菩萨,不再退堕的为大菩萨。臻于不退的阶位的菩萨,为大菩萨。在佛教,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号称四大菩萨。注10 经中指出的一切众生分为三大类:一、四种不同出生方法的生物体(1)卵生:经由卵孵化而生,例如禽鸟等:(2)胎生:经由母体孕育而生,例如人及野兽等;(3)湿生:经由母体生卵,然后吸取水份及温度而生,例如昆虫等;(4)化生:无须经过胚胎阶段,是突然而生的,例如神灵等。二、物质性的或非物质性的(1)有色:物质性的,有形相的,如一般众生;(2)无色:非物质性的,无形相的,如地位较高的神灵。三、有感官或无感官的(1)有想,指有感官的生物体;(2)无想,无感官的,指神灵、天使等;(3)非有想非无想,最高境界的非物质性的神灵。注11 ”灰身灭智“ 指身体与思想在进入涅槃时一起给灭去,意即人在入灭后便一无所有。这是一种极度虚无主义的作法。注12 ”贪瞋痴“ 又作 ”贪恚痴“ 。合称为 ”三毒“ ,又称 ”三衰“ 。这三种基本的烦恼,能障害善根的发展,这即是贪(raga)、瞋(dve.sa)、痴(moha)。贪是贪欲;瞋是瞋恚;痴是愚痴。佛教以三毒喻火,谓能燃烧众生的身心,使流转于生死苦域,无有出期。注13 ” 色身 “ 为物质的身体;肉身、肉体。 梵文为 ruupa-kaaya 。这身体由地、水、火、风、空等物质的要素合成。据佛教,色身是坏灭的,它没有永恒性。注14 ”常身“ 是常住的佛身。这是指那精神意义的法身(dharma- kaya)言。与无常的色身对说。注15 ”灭度“ 指得解脱进入涅槃究极之地,梵文为nirodha。注16 ” 四相 “ 是妄识邪见所生起的颠倒见相。 相是特徵( lak.sa.na )的意思。一、我相:生命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本无实有的我在其中,但人执实之以为我有自体,故成我相;二、人相:人执实有我,推而扩之,以为他人也一样有自己的实体,故生人相;三、众生相:由执实人相,再推而广之,以为一切众生均有自体,故生众生相;四、寿者相:由执实众生相,更从众生的寿夭的时间上著相,以为凡有寿夭者都有其自体,故生寿者相。注17 ”六度“ 即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为了获致涅槃的境地而修习的六种德目。波罗蜜是梵语、巴利语paramita的音译,到达彼岸之意,汉译为 ”度“ 。其意味是完成、达成理想。又称六波罗蜜多。这六个德目是:(1)布施(daana);分财施(施与衣服等物)、法施(教与真理)、无畏施(令除恐惧,而得安心)。( 2 )持戒( ‘siila );遵行戒律。( 3 )忍辱(k.saanti );忍受苦痛屈辱。( 4 )精进( viirya );精进不疲怠,向真实之道进发。( 5 )禅定( dhyaana );使精神统一,安定下来。 ( 6 )智慧( praj^naa );开启观空之理的智慧。 梵文为。sa.t- paaramita, 。sa.tpaaramitaa.h。按在六波罗蜜中,前五波罗蜜可归于慈悲;第六智慧波罗蜜则是般若智慧,这是空之智慧,是观诸法无自性空之智慧。这六波罗蜜并不是并行的,而是以般若智慧统率前五波罗蜜。 这在《小品般若经》( A.s.tasaahasrikaa-praj^naapaaramitaa )中说得很清楚:” 五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中而得增长, 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故,得向萨婆若。 ……般若波罗蜜为五波罗蜜作导。 “ (《大正藏》,8.544b ) ”五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亦如盲人无导,不能修道至萨婆若。“ (《大正藏》, 8.550a )这六波罗蜜与菩萨的关系极为密切。因菩萨的极其重要的工作,是要破除自我意识,以臻于人己同一的精神境界。菩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採取两面的作法:在行动方面自我牺牲和无私服务;在认识方面透彻无我、自我非实在之理。这前一作法的基础即是慈悲,后一作法的基础即是智慧。两者合起来,即是六波罗蜜。注18 ”布施“ 是把某些东西施与他人。这所施的东西可分三种:钱财、知识、无畏的信心。这分别是物质、知识与宗教的性格。参前注。注19 这六种认识对象称为 ”六尘“ 或 ”六境“ (sad visayah)。此中,色、声、香、味、触是具体的、物质性的,其相应的认识机能分别是眼、耳、鼻、舌、身。 ” 法 “ 则可以是具体的物质性的,亦可以是抽象的非物质性的,例如概念。这是意识的认识对象。一般言,凡是可以感触的以至思想的,都可是 ”法 “,而为意识所认识。故意识的对象最为广泛。若再分析六者所对之境,则色境包括眼所认识的青、黄、赤、白、等色彩与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形状。声境指言说与各种音声、香境指好、恶、等、不等四种香与臭。味境是苦、酢、甘、辛、咸五味。触境包括坚、湿、暖、动、重、轻、滑、涩、饥、渴、冷等十一种感觉。法境广义言包括一切东西,狭义言则指除以上五境外的东西,特别指思想的对象。注20 如来的身体的三十二种殊胜的相状;佛,转轮王的身体所具的三十二种相好。 又称三十二大人相。 梵文为dvaatri.m.san-mahaa-purusa-laksanani。注21 ”法身“ 即自性身,又称法佛、法身佛、法性身,宝佛,这是成就佛法的身体,这身体不以物理言,而是精神意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佛性若在隐位,或潜存状态,为如来藏;若这如来藏显现出来,则为法身。所谓 ”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 。这法身的最明显的特性,是有常住义的。它不随人的色身败灭而消失,却可长存于天地间。大乘佛法人士能证得法身,其生命即有永恒意义,小必如小乘般灰身灭智。因法身不同于色身,其生命即有永恒意义,不必如小乘般灰身灭智、因法身不同于色身,常住不灭。梵文为dharma-kaaya。注22 参见吴汝钧<般若经的空义及其表现逻辑>,收于拙著《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七年,这点往后会有解释。注23 佛灭后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正法:

  释迦灭后五百年,其时教、行(实践)及证法(证得涅槃境界)三者具足。

  二、像法:

  约释迦灭后一千年后,当时只能模仿佛法,即只有教行。

  三、末法:

  只剩下教,而无行与证法。这裡所指的释迦灭后的一千年,即像法时期,时人持戒精严,修习福德。注24 参见《大正藏》,2.245b。注25 有很多经典记载筏喻的故事,如《中部经典》(Majihima-Nikaaya ), I.P.135.Cf, Uttaratantra-’saastra, ed.byJohnston,v.20,P.18f.注26 大乘佛教以无为法为真如,唯识学派则以无为等同于空。无为( asa.mskr.ta )又称无为法( asa.mskr.ta-dharma ),指不是由因缘、条件而制作成的东西,超越乎生灭变化之上的东西。涅槃的异名。小乘阿毗达磨( Abhidharma )佛教把无为法列为三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要注意的是,这裡说无为法排斥因缘、条件和生灭变化,似乎与佛教所要亟亟否定的自性有密切关连,后者亦无条件性,亦无变化。实则不同。无为法是真正的法,例如涅槃或真如,是可通过修行而获致的。 自性则完全是意识的营构( mentalfabrication ),是虚妄的。我们无宁应说,无为法不是自性,却是没有自性的状态。其中的 ” 法 “ 只是虚说,不指客观的存在,而指心灵由于修行而达到的某种精神状态(spiritual state )。注27 参见《大正藏》8.762c。注28 参见 Edward Conze, P.36。 按此句的梵文原文为:asa.mskr.ta- prabhaanitaa hy aaryapudgalaa.h,其意思是:” 一切圣人都依绝对的东西而显示其特徵 “,这较近真谛的译法。注29 ”三千大千世界“ 又称 ”三千世界“ ;这是古代印度人对全宇宙的称呼。按一般所谓的世界,以须弥山( Sumeru )为中心,其周围有四大洲,其四周又有九山八海;这便是我人所居的世界,是一小世界。其范围是,上由色界初禅天开始,其下及于天地之下的风轮。即是说,这个世界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下、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这个世界的一千倍,是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一千倍,是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一千倍,则是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与第四禅天同其广大,成、坏亦同时。这大千世界对于我人所居的小世界的倍数,是一千的立方倍数,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而成,故称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这不是三千个小世界之意,而是一千的立方数的小世界,即十亿个小世界。这样的一个三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范围,是一佛国土。 佛典所说的整个宇宙, 即指此而言。 梵文为tri-sahasra- mahaa-saahasra-loka-dhatu。注30 ”七宝“ 是指世界上最名贵的饰物,包括金、银、琉璃、车渠、赤珠、玛瑙。注31 ” 偈 “ 的梵语、巴利语为 gaathaa, 音译为伽陀、偈他、即诗、颂。在经、论中,通常有以诗句的形式来表示佛教思想,这即是偈,或偈颂。注32 ”欲界“ 即为欲望所支配的世界。这欲望主要为食欲、淫欲、睡眠欲。欲界为三界之一,是最低下的界域,具有淫欲与贪欲的众生居于此;这是六道众生即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天。其上层为色界,为离淫欲与贪欲的众生的所居地;最上层为无色界,是超越于物质之上的世界,其中只有精神的质素;这是厌离物质而修四无色定的众生所居之地。注33 ” 无我 “ ( anaatman )即是对我这样的观念、 我的东西这样的观念的排除。对作为实体的我、灵魂的否定。这是佛教的基本观念。 梵语 aatman 是我、灵魂之意,前头加 an,即是否定之意。按巴利原语 anattan (其主格形式为 anattaa ),有两个意思:” 我并不成立 “ 与 ” 没有我 “。初期的佛教并不说作为实体的我不存在, 却表示要 ” 离我执 “,这是针对奥义书( Upani.sad )哲学视我为实体一点而来。 释迦并未有对于我的存在与否一类形上学的问题,加以讨论。初期佛教说 ” 无我 “, 基本上是要从 ” 我 “ 的观念、” 我的东西“ 的观念脱却开来,主要是实践的修证的用意。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则说人无我,否定实体的我,而说诸法实有,不说法无我,这便转到形而上学的旨趣上去。其后无我说渐转成 ” 作为实体的我不存在 “ 的意思。大乘佛教则把无我说与缘起观、空观关连起来,以为无我是事物不具有永远不灭的本体(我)之意,这便是无自性( asvabhaava )。同时亦提出二无我的说法:人无我法无我。唯识说( Vijnaptimatrata-vada )则更本于三性说,而立三无我说。此时所无的、所否定的我,基本上是形而上学的实体、自性之意。故由无我这一观念,亦可看到印度佛学发展的倾向:由伦理的、修证的转为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注34 ”我慢“ 是以自己的生命中有实我,以此实我为无比重要,而生傲慢心,自以为了不起。《成唯识论》卷四: ”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大正藏》31.22b)四根本烦恼(贪、瞋、痴、慢)之一。梵语为asmi-mana。注35 ” 然灯佛 “ 梵文为 Diipankara Tathaagata。 又名锭光佛。释迦在二阿僧纸劫中,为礼敬然灯佛,把买回来的五朵金色莲花,及将自己的长髮铺散在污水上让佛走过,使他不致沾污。后来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必作佛号释迦牟尼('Sakyamuni )。注36 参见印顺《般若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0年4月14版。页76。注37 参见Edward Conze,P.51。注38 参见吴汝钧(1988),页30。注39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鸠摩罗什的译本中提到佛问须菩提 ”三千“。

  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时,须菩提回应佛陀为 “甚多” ,佛陀再向须菩提说 “诸微尘,如来说微尘,是名微尘” 。但在抗塞的译本中,则指须菩提已经明白了佛的教法,故佛问他世上是否有很微尘时,他即指出如佛所教导的是微尘,即非微尘的答案。参见英译本,页52。注40 “六道” 是生死流转的六种境地: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在这六境地生活的众生,都会不停地在其中轮迴转生,直至能证觉悟得解脱为止。注41 “慧眼” 为五眼之一。智慧能观照对象,故名眼。慧眼所观照的,是诸法皆空的真理。《维摩经》卷中: “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大正藏》14,551c)按无见是无所不见,因所见是事物的本性空也。见现象有见相,有见,亦有所不见;见本质、本性为空,则无见相,而无所不见。梵文prajna-caksus。注42 天台宗所说的一切智、道种智与一切种智。这分别表示二乘、菩萨与佛的智慧。注43 声闻(sravaka)与缘觉(pratyeka-buddha)属小乘的自了法门。因闻佛的教法而得悟佛道,为声闻乘;依一切皆空之理而得悟佛道,为缘觉乘。声闻与缘觉都是小乘的圣者。这两个阶位,在佛教的十界中,被列于佛、菩萨之下,而为四圣之末。即是,二乘的圣者,已能了脱生死,不再于六道中流转。由于是自了,只强调个别度化、个别解脱,对别人缺乏关心,故在大乘教法看来,仍与众生隔离,而为出世。注44 “实相” 是一切事物的真实的、常住不变的本性,平等的、最高的真理。与本体、真相、本性等,都有本源的不变的理法之意。 其梵文原语为 dharmataa bhuutatathataa,是本然的真实之意,这是佛所觉悟的内容。真如、一如、法性、实性、涅槃、无为等,都是实相的异名。鸠摩罗什所翻译的 “ 空 ” (sunyata ),亦是此一层面之意。 所谓 “ 诸法实相 ”、自龙树以来,成为大乘佛教的标帜,与小乘佛教的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对称,而为第四法印的实相。注45 至高无上的波罗蜜。波罗蜜即完成之意。梵文为parama-paaramitaa。 要注意的是,这裡说第一波罗蜜中的 “ 第一 ”,不是比较的、相对的意味,却是绝对意味。即是说,第一波罗蜜自身便是绝对的波罗蜜,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在这波罗蜜外,还有第二、第三…… 波罗蜜。注46 这是释迦牟尼的本生(Jataka)故事。记载歌利王因恼恨宫女听这修忍辱苦行的人(即佛的前身)说法,为了平息怒火,便使人割截佛的身体,看他是否真能忍辱,结果佛给割截时还如平常那样,没有异状。注47 “那由他” 是梵语nayuta的音译,又作那由他、那庾多,那术、那述。印度极大的数量单位,作一亿计,或作无量数。以之来容佛,则可见佛的数量之多了。注48 “慧命” 即智慧的生命,以此智慧比作生命。身体生命可以断绝,但佛法的慧命不能断绝。这是有心于佛道者的看法。注49 这裡补充一点,上文:“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一句与梵文原文有出入。依照Edward Conze 的英译,此句的意思应是否定的而不是肯定的,他将此句译作 “Noindeed,O Lird” 。参见Edward Conze ,P.62。注50 “ 如如 ” 即真如,即不变、如实不妄、平等不二之理体。 此种理体本性空寂,超越一切法相与语言,不为后者的表现所扰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