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3课丨唯一判断学佛是否入门的标准

第3课丨唯一判断学佛是否入门的标准

  还有,当我们读经的时候,《普门品》上有这段经文: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经文当中,都是告诉我们修观音法门能得到无边的利益,能得到菩萨的加持。这类似于药物说明书,一直在展示它的疗效。特别很多西药的药物说明书,它能治流鼻涕、咽喉痛、流眼泪、打哈欠、发热……铺开那个说明书,它里面写的那些化学分子成分表,我们看不懂,也没有人去看,实际上那个才是最重要的。

  药理说明比结果说明更重要,但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讲,没有兴趣了解药理说明,我们只需要结果来说明疗效是什么?有没有疗效?有疗效治什么病?后来的经典,特别是大乘佛教经典,或者以我们这里讲的《普门品》来讲,它就是这样的药品说明书。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甚至没有修行原则,它是在让人跨出第一步。至于跨出第一步以后该干嘛?那念念别的经会知道。你念“观音经”,跟观世音菩萨修行,你只要看疗效就行了。

  如果没有照见五蕴皆空的教义做成能力背书,做成药理说明,那这些话说起来,与世俗上的神棍是没有区别的。

  我出家20年,建一个道场,好辛苦。不要说经历千辛万苦,反正扒了几层皮了。可是有些人就很方便,比如说王林大师。神棍所需要做的就是,切合实际地给人承诺就行。这招告诉人们,谁都会做神棍,但是要让人家自己能够去学佛、弘法,具有正知正见,这条路千难万阻,可是也弥足珍贵。

  所以经典的表达方式是直接的,是直入人心、满足人性的。满足人性的目的,就是先不说别的,你有问题,先帮你解决,是让你升起信心。但是疗效的最终呈现,是需要坚持服药的。我们现在的人却往往没有服药,如果菩萨是医生的话,我们却热衷于念菩萨的名字,阿弥陀佛无上医王,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有个老公嫌他老婆念佛烦死了,然后他仔细观察了他老婆修行的方法,之后他福至心灵,在家里每一分钟喊他老婆一次,她老婆说他烦死了。“我这样喊你都烦啊?你那个嘴巴拉巴拉巴拉念阿弥陀佛,他难道不烦吗?”念佛是记住佛陀的教导,是为了不忘记佛陀的教导而去记住佛陀的名号。然而你只记住了佛陀的名号,只记住了医生,或者更进一步,你会读诵经典,但是经典对于有病的人来讲,它是药方,无论是念药方,还是念医生的名字,最终的目的是要我们坚持服药。可是顾此失彼的地方是,我们忘记了其根本的原因,根本我们需要做的是坚持服药。

  你一眼望去现在这些自认为修行得很好的人,有的人甚至一天念十万佛号,一天念十万佛号的人最多只能睡五六个小时,甚至还更少。他们热衷于念佛的名字,热衷于念医生的名字,这没什么不好,但是需要更进一步。那这个药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放在我们面前的非常迫切的问题。

  各位,如果学佛三年,你还没有能服药的话,一直在念医生的名字、药方的名字和药物原理上的很多概念,把它弄明白,把佛法当成知识,在浇灌你渴望知识的心灵,而不是渴望解脱的心灵,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麻烦。

  大乘佛法最殊胜的地方是,通过种种方便,使得人们能够生起对佛法的信念,但是修行的过程是蝶化蛹、蛹化蝶的过程。蛹跟蝶是不一样的生命表现形式,毛毛虫变蛹,蛹变蝶,是不断的锐变的形式。我们的成长,绝对不是按照起步那个时候的那个样子可以成佛的,也绝对不是按照我们现在这个样子能够成佛的,而是要不断地锐意进取。这个锐意是突破自己现在思维的狭隘。

  比如说,一开始念佛可以增加信心,增加对药方的信心,后来学会念药方,念药方可以增加对药理的理解。可是对药理的理解,你再熟读三藏十二部经典,最终也要学会吃药才行。最终的解脱是在这里,从这一点上来看,你放眼看去,有多少人入了门?

  有人认为皈依是入门,有人认为出了家就入门,有人认为读了佛学院就入门……吃了药才入门,这很重要。这也是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出家人,要努力地呈献给大家的。在修行过程当中,希望让大家能看到不同阶段,我们需要去了知自己修行进展、人生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节点。

  所以服药的前提是信医生、遵医嘱。无论如何信医生,无论如何去遵照医嘱、研究医嘱、研究药方,最终还是要服药。

  这是刚才说的大乘经典,这里是以《普门品》为代表的大乘经典,它所表现的这样的一种风格,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

  简单的来讲,它是让人们生起信心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如果你修一部经典,一门深入,能不能解脱?每一部经典,对于我们众生的习性是有特别的说明,但是对其他的修行路径不一定做完全的展示。如果读过《普门品》,你知道观世音菩萨能帮助我们,你只有读过照见五蕴皆空的《心经》,你才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如何于生死出入无碍与空性的。如果没有通达空性,怎么于生死救苦救难?这是我们需要去理解的。

  还有一个因果的次第。说法,经典是从果到因的,甚至不说原因。与刚才跟大家提到的一样,起信是第一步,能否有这步至关重要,以至于重要到只说这一点而不说其他。《弥陀经》当中,一开篇展示着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让大家生起希求之心,你想去吗?泰国游免费,你想去吗?想想想,想的报名,你只要拿到入场券你就能去了。每个人都想,你只要记住昌乐旅行团,找到昌乐旅行团就可以泰国免费七日游,终生游,于是记住这个名字很重要。

  那记住这个名字你就去了吗?你还要参与,还要跨出第一步,要跟我们走才行啊。虽然你参团了,在路上掉队了,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没问题啊,有导航,到哪里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你自己有导航仪,不一定要跟着旅行团走。对于一个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讲,最大的信心就是阿弥陀佛太忙了,要救其他的众生,我们自己去吧,你可以自己去的。

  禅宗的祖师甚至讲,净土在此方,此方即是净土,极乐世界是我们造就、建造、开发娑婆世界净土的样板房而已。它是个图纸,不一定要去那里的。这个内在的逻辑每一点都是不一样的。从你要去,再是结伴而行,到你掉队了也能去,到其实不去,我自己这里也可以,到我这里不但自己可以,我还可以让大家一起来修行。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其实净土法门是和尚修的,不是居士修的。你看极乐世界,七重栏楯,七重罗网,微妙香洁,出和雅音,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是说的一个庙里有和尚在说法呀,随时来听都有。空调也有,吃饭有人过堂打饭给你吃,想衣衣来,想食食至。这是个道场的建造模型啊,哪里跟居士有关?绝对跟初学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经典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是在让你起信的基础之上,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其人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句话最狠的地方是,说持佛名号,心不颠倒才能去。有的人只是在想,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临命终时就能去,把心不颠这个核心要素忘记了。特别在大型经典当中,这些核心要素往往都是只言片语,它不跟你讲那么多,讲那么多你害怕,你信心不够,你不愿意去。

  就像基金或者股票的投资广告,最后会有一句“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说得要很快,实际上这个话最重要,懂吗?

  它都是有标准的,而读经,你要读出适合众生根性的那一部分,那一部分你学了以后,是要去弘法的。而适合修行,如法触入空性的这一部分,你学了是要修行得解脱的。如果这个你不弄清楚的话,修行没法修。

  所以说法,尤其大乘经典,劝人起信的语境,从经典的表达方式来讲,是从果到因,甚至不说明原因,直接展示结果。所以起信是第一步,是如此的重要。大乘佛教有的经典,甚至完全把注意力放在让众生生起信心这个问题上。结果你认为有信心,菩萨都会来帮你。是的,但你忘记了,有时候菩萨也真的挺忙的,千手千眼,他有百千万亿众生呀。

  说法是从结果诱导原因,使人深信,再去修行。而修行则不一样,修行则是有这样的结果,我们要知道从哪条路去往那个结果。这是从因到果,甚至无需结果,脚踏实地地修行,未来就在脚下,不需要说那么多的。这很奇怪,说法只说结果,甚至不需要说原因。

  和尚最好把自己扮的像神棍一样,你的信众却越来越多,因为他在别的地方听的法不过瘾,而在你这个地方,你告诉他,“只要听我的,保证你去西方极乐世界”,凡事说这个话的人,信众都特别多,你只要敢讲就行了。碰到我这个不会说法的和尚,我常常说,一眼望去,我能保证那些人不去西方极乐世界,但我不能保证人去。因为他的习性肯定改不了,改不了自然去不了,这我能确定。但都不能保证自己去,还怎么保证其他人去?

  所以修行是从原因到结果的路径,甚至不需要结果,为什么?哪个农民在播种的时候,他就想着收获?哪个农民到田里面去看:怎么还不长,怎么还不开花,还不结果?这就不是农民,这就新手上路而已,啥规律不懂,啥经验不懂,他唯一有的只有担忧、害怕和恐惧。付出万一没回报怎么办,这不白忙活了吗?老农民才不会这样想,老农民说:该除草除草,该睡觉睡觉。自然有得收获,自然有收成,不要急,不要干这拔苗助长的傻事。

  有了对法义的认知,和对行动的确信,结果是不需要去期待的。它不是个奇迹,它是个自然发生的事件,这是刚才我们说的。

  关于灵验,灵验、功德都是大乘经典当中热衷讨论的事情。讨论这些是为了让我们生起信心,但是对于没有信心的人来讲,信心至关重要,那是如获至宝啊。但如果对于有信心的人来讲,信心还要更进一步,叫信解行证,更深入去理解佛法才行。

  这是灵验的部分。

原标题:《大悲如观音》第3课丨判断学佛是否入门,唯一的标准是……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