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注解

123)像法:

  佛法四时之一。佛法四时者:

  一、佛在世时;二、正法时:

  佛虽去世,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法住世而令得证正果者;三、像法时:

  像者,似也。谓于佛灭后五百年,后一千年间所行之于正法相似之佛法也。像法之时,佛道教化渐讹替,法仪不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有相似之佛法;四、末法时:

  佛法转为末微,有教而无行,亦无证果者。故知佛之正法,教、行、证三者皆具足;像法唯有教、行而无证;末法唯有教在,而无行、证之者。三时之时间:

  释迦佛灭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124)婆罗门

  梵语婆罗贺摩拿,译作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天竺四姓之一,乃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又,称净行高贵、弃舍恶法、博学多闻之人。

125)宿福:

  宿者,过去世也,往昔世也。宿福者,往昔过去世所种之福德也。地藏菩萨因地化身婆罗门女,以宿世常积功德,故感当世宿福深厚。福有三福:

  一、施类福:

  行布施,以感大富之果报也;二、戒类福:

  持性戒及遮戒,以感生天之福报也;三、修类福:

  修禅定,以感解脱生死而得涅槃之果报也。

126)三宝:

  佛、法、僧为三宝也。佛者,觉知义;法者,规则义;僧者,和合义。三宝有四种:

  一为同体三宝,一一之体皆有三宝:

  如佛有觉照义,佛宝也;佛有轨则义,法宝也;无违诤之过,僧宝也。二为理体三宝,于真如理体立三宝:

  理体为佛宝;觉性法相为法宝;清净无为为僧宝。三为化相三宝:

  如大乘以佛身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为僧宝;小乘以佛化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四果缘觉为僧宝。四为住持三宝:

  佛灭后,以塑画为佛宝,经书文句为法宝,剃发染衣为僧宝也。

127)正见

  八正道之一,离诸邪、倒之正观也。《胜 经》云:

  “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八正道,亦称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八正道乃:

  正见,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乃八正道之主体也;正思维,既见四谛之理,复思维其理而令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正语,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体;正业,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正命,清净身口意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邪活法(营不如法之事而为生活,即:

  诈现异相、自说功能、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以无漏之戒为体;正精进,发正智之用而强修涅槃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正定,以正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八法尽离邪非,能到涅槃(道),故名正道。

128)魂神:

  心识之异名。心对境有明了和分别之作用,称为心识。小乘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大乘分八识(六识再加末那识及阿赖耶识),末那识执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阿赖耶识即藏识,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乃有为法之根本,虽在生死而不失灭,故称“无没识”。魂神者,乃六识或八识之心识也。

129)无间地狱:

  地狱,梵语那洛迦、泥犁,译为不乐、可厌、苦具、无有等。因其处于地下,故名地狱。地狱有三类:

  一、根本地狱(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二、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处)。无间地狱之意,详见经文所述,如“日夜受罪,以至劫数”、“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苦楚相连,更无间断”等。

130)因果:

  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教能通三世说善恶报应之义。《止观五》曰:

  “招果为因,克获为果”。

131)业:

  梵语羯磨,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之宿业,现在者,谓之现业。《俱舍光记十三》曰:

  “造作名业”。业有多种,如三业,指身、口、意三业,善、恶、无记三业,有漏、无漏、非漏非无漏三业等;六业,指感招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业及不定业(微善小恶,受业不定者)。

132)恶趣:

  趣者,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俱舍论八》曰:

  “趣为所往”,即众生以种种因缘造业,所感得之报土名为趣。恶趣者,以行恶业而感恶道之趣,如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也,亦称三恶趣。

133)供具:

  又名供物,供佛菩萨等香、华、饮食、幡盖等事物也。通常指六种供具:

  华、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善无畏三藏提出以“迦”(香水)、涂香、华、焚香、饭食、灯明为六供,依次表示: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度。

134)塔寺:

  塔,又作塔婆,浮图等,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藏佛舍利者为舍利塔,无舍利者名支提,单为表灵场古迹而立者。法身塔者,书法身偈而藏之者。法身偈者,乃“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寺者,梵语尾贺罗。寺原为官司之名,《罗壁志余》曰:

  “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

135)一切智:

  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

  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一切智乃声闻、缘觉之智,为分别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何以故?以一切种智亦称道种智,能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乃菩萨之智,而佛智通达此二者,故名一切智智。

136)神德:

  神者玄妙不测之谓神,修善积功之谓德。具足万行之善而复玄妙不测者,谓之神德。常指修行六度万行之菩萨(也包括无修无证之佛)或断惑修真之罗汉辟支佛等圣人。

137)慈愍:

  慈愍,慈悲也。慈能与众生乐,悲能济众生苦。愍者,怜悯也,哀悯也,即悲之意,故慈愍即慈悲之意。

138)寻礼佛已:

  “寻”者,连续相继之意;“寻礼佛已”即“礼完佛之后,马上……”之意。《北史·薛安都传》:

  “俄而酒馔相寻,刍粟继至”。

139)端坐:

  端者,纠正之意。端身,则身三恶杀、盗、淫不作;端口,则口四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犯;端意,则意三恶贪、嗔、痴不起。端坐者,则化十恶为十善,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以念佛名号之功德消诸业障及惑障而自度度他也。

140)搏攫:

  搏者,搏斗,指近身战斗;攫者,音决,本指鸟用爪疾取,今引伸为夺取。搏攫之意,为相互争斗,相互夺取也。

141)头足相就:

  相就,相互靠拢也。头足相就,指恶鬼们用爪子把罪人的头和脚抓在一起吞食。

142)无毒:

  地狱中执掌管理的官,主理受罪的众鬼。此鬼王心中平等,无贪、嗔、痴三毒,故无偏爱,无私嗔,按律治罪,故称无毒。

143)何缘来此:

  菩萨入地狱,一是为游历、观察,以增其智;一是为救拔罪苦众生,故无毒问圣女:

  “何缘来此?”

144)大铁围山:

  围绕咸海而区划一小世界之铁山也。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此咸海,瞻部等四大州均在此。围绕此咸海者,即大铁围山也,此为一小世界。详言之,中间是须弥山,以后各山团团围绕,第七重山外有四大部州,第八重山便是大铁围山,此铁围山乃一小世界之最外层也。铁围山又分两重,两重之间便是地狱所在。

145)阎浮提:

  新称瞻部州,位于须弥山的南方,也称南瞻部州,即是我们所居之处。阎浮是树名,为印度所产的乔木,虽为落叶植物,而其期极短,新叶相续而出。阎浮树下有河,称阎浮檀,河中出金,称阎浮檀金。阎浮提之“提”字,即“洲”之意也。

146)继嗣:

  嗣,音四,接续,继承之意。此处指子孙,谓死后之四十九日内,尚未有子女为其作超度之功德也。

147)本业:

  根本之业,基本之业,即一生中主要的业力。《无量寿经》云:

  “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业力是引导众生轮回六道的主力,除非善根力或佛力强过它,否则众生总是有如大海中一叶扁舟,随业浪颠簸而流浪于生死大海而已。

148)由旬:

  又作俞旬,逾那,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分上中下三等。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

149)业海:

  大铁围山东西南北各有三重海,乃身口意三业所造之业所感,先渡身业海,次渡口业海,终渡意业海。由于身口意三业,意业最多,口业次之,身业最少,故三重海越渡越广,其苦亦越倍。

150)邪见:

  五见之一,亦称见惑。五见者,身见,合我见(实有我身)、我所见(实有我所有物)两者为身见;边见:

  以身见故,执身后有断、有常之妄见,以两边故,名边见;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以为恶不招苦,善不招乐,乃邪见中之最邪者也;见取见,以邪见为本,更延拓出种种邪见,如外道执邪法之见,更生种种异端之见也;戒禁取见,以邪见为本,更生种种戒禁之法,非因为因(如:

  非生天之因,邪执以为生天之因者),非道为道(如修涂灰断食以为涅槃之道)。凡此五见皆为流转生死、沦落恶道之因也。

151)解脱:

  梵曰木底木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牢狱。解为离缚,脱为自在。《顿悟入道要门》云:

  “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云:

  “但无忧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传心法要》云: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152)财首菩萨:

  无量世过去有佛名释迦牟尼,佛灭后,有一王子,名金幢,有邪见,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定自在,教其入塔拜佛像,且称南无佛。依是因缘得值九百万亿那由他佛,得甚深念佛三昧,以来无数劫不堕恶道,今得甚深首楞严三昧,乃财首菩萨是也。见《观佛三昧经》。又佛法有七财:

  信、戒、多闻、舍、慧、惭、愧,佛法以信为能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以信为财之首。财首菩萨为十信位菩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