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舜若多。舜若多者,梵语也,译作空性。空性有二义:
一曰虚空之实体,名空性;一曰诸法之空无,名空性。真如为空性,而真如之本体实非空也。此正与凡情之见相反:
凡情执虚妄相以为有,而实空也;凡情不见真如理体之相以为空,而实有也。此处指掌管虚空之神。
梵语泥缚多,多称梵天,亦为帝释等一切天众之总称。此天众亦包括诸天所统领之鬼神等众,如:
夜叉、罗刹、乾达婆、毗舍、鸠 荼等。
即灶神,俗称灶王爷。《淮南子》云:
“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周礼注》云:
“颛顼氏有子曰黎,祀为灶神”。许慎《五经通义》云:
“灶神姓苏,名吉利;或云张姓,名单,字子郭,其妇姓王,名博颊,字卿忌”。佛教中名“监斋使者”。
依草附木乃至种种药草,皆有神依附。所谓疾疫之世化为药草,饥馑之时变作稻粮,以救万民之神也。
阴界有无量之鬼,须有鬼王统治之,令其不越规矩,不胡作非为。此众多鬼王皆助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教化幽冥众生,令改恶从善,舍邪归正,皈依三宝,最终得离三途乃至三界而永离生死也。恶目鬼王者,其目光凶恶,用以折伏恶人恶鬼,令其回恶向善也。
有一类鬼常游屠宰之场、争战之场,专门啖(音淡,吃也)食鲜血,为此常常发生纷争,须有鬼王统治管理之。
即毗舍 鬼,东方持国天王所率之鬼神,状如小儿,专门食人之精气,使人亏损;又常食五谷之精华,令五谷耗损,故亦有鬼王统治之。
孕妇生子之时,诸恶鬼争食其胞衣,故亦有鬼王统治之。
即瘟疫使者,如西方广目天王所率之富单那鬼神,主管行寒热之病。此鬼王以行病惩罚种种作恶之众生。
此鬼王心慈力强,能收摄种种毒,如龙毒、蛇毒、蛊毒、药毒及一切诸毒,利益一切众生。
此鬼王慈心向人,常以乐事施人,念念爱护众生。
如世间城隍、土地或某些山岳之神,赦人之祸,施人以福,故称福利鬼王。
此鬼王爱护、恭敬那些持戒修行者、拜佛念经者,真正修行之人,令其吉人天相,事事顺遂,以勉励诸修善之人。
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
一、《无量寿经》、《涅槃经》译作“妙德”;二、《无行经》译作“妙首”;三、《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译作“普首”;四、《阿目经》、《普超经》译作“濡首”;五、《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译作“敬首”;六、《大日经》新译作“妙吉祥”。文殊或曼殊译作妙、敬、普;师利或室利译作头、德、吉祥。此菩萨与普贤菩萨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文殊为七佛之师,三世皆为果上之如来:
过去称“龙种上如来”,现在称“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称“普见佛”。一切菩萨皆号为法王子,而独称文殊者,以文殊德高于一切菩萨,为一切菩萨之首也。
佛于法自在,故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云: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维摩诘经》云: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又,西藏喇嘛之职位,亦称法王,起自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大智度论》云:
“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
身口意三业之善行牢固,如根子之扎于地,故称善根。又,善能生妙果,生其他之善,如根相似,称为善根。又,称不贪、不嗔、不痴为三善根,以一切善法皆由此三善根之所生也。
无碍者,自在通达涉入也,如种种灯光互相涉入而为无碍之相。佛智通达自在,知世间法、知三世、知自他,无有障碍,故名无碍智,亦名后得智。
小果者,指修小乘法所得之果也。声闻者,梵语舍罗婆迦,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声闻之义有三:
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如来所说之声教而悟解,故曰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众生唯有名无实,故目之为声,观此声而悟解无我、人、众生、寿者之义,目之为闻,故曰声闻;三、就化地之佛说而释,佛所说一乘之法旨为声,众生闻而悟解名闻,故曰声闻。
因者,因缘;地者,位次。相对于佛果之位,凡修行佛道而未达佛果之一切位,皆称因地,乃以修行欲达佛果之因缘所在之位次也。
不可思议之略也。不可思议者,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
“妙名不可思议”。以理空故深妙,非惑情之所测;以事神故希奇,非浅识之所量。故知不思议者,非情识之所可窥测者也。
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廓,是名一小世界(若包括中心的须弥山及外围铁围山,则为九山)。一小世界乃一个日月所照耀之世界,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太阳系。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尊佛所住、所教化之境界。此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两者成坏同时。
梵语称劫波,译成“分别时节”,指不能用年、月、日、时来计算的极长远的时节。或以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所须时间为一劫,或以大、中、小时为一劫。小劫者,以人寿八万四千岁起算,每过百年减一岁,直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反之,从人寿十岁起,每过百年加一岁,直加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增劫、减劫都称小劫。十次增减,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通常称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有多种十地之说。一、三乘共十地,是《智度论》七十八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者。二、四乘共十地,是《大乘同性经》所说,于三乘后加入佛乘十地。三、真言十地,乃指《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二经密宗所立之十地。此处唯述菩萨乘之十地:
一、欢喜地:
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祗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性,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地成就檀(布施)波罗密。二、离垢地:
菩萨成就尸(持戒)波罗密,断修惑(即思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三、发光地:
菩萨成就羼提(忍辱)波罗密,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四、焰慧地:
菩萨成就毗离耶(精进)波罗密,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焰慧地。五、极难胜地:
菩萨成就禅定波罗密,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六、现前地:
菩萨成就般若(智慧)波罗密,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差别,故云现前地。七、远行地:
菩萨成就方便波罗密,发大悲心,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八、不动地:
菩萨成就愿波罗密,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九、善慧地:
菩萨成就力波罗密,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
菩萨成就智波罗密,亦断修惑,具足无边恒沙清净性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复虚空,出清净众水,故云法云地。十地位满,便证佛菩提而成佛。
梵称辟支迦佛陀。辟支佛具两重意义:
缘觉,观待内外之缘(内观十二因缘,外观飞花落叶)而悟圣果;独觉,初发心时值佛,思维世间之法,后得道,身出无佛之世,性好寂静,加行满而无师友之教,自然独悟,故名独觉。
威,令人视其外而生畏;神,令人不测其内而觉不可思议;誓,立誓也;愿,愿求成就其事也。诸佛菩萨必有总、别两种誓愿。总誓愿者,四宏誓愿是也: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誓愿者,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大士十二大愿等是也。地藏菩萨久证十地,智慧神通不可穷尽,故其威神誓愿亦不可思议也。
赞者,赞佛相好;叹者,叹佛功德。菩萨亦然,以佛菩萨之相好、功德皆不可思议也。《行事钞》曰:
“美其功德曰赞,赞文不足,又称扬之谓叹。”
瞻者,以恭敬心向上仰观也;礼者,以恭敬心作身业礼敬之相也。有九等身业作礼之相:
发言慰问、俯首示敬、举手高揖、合掌平拱、曲膝、长跪、手膝踞地、五轮俱曲、五体投地。
进财为供,摄资为养。即捐赠钱财为供,捐献生活用具为养。为资养三宝而供奉的灯、香、花、果、衣、食、资财等,称为供养。这种供养称为财供养或利供养。供养有三种:
一是财供养,如上所说;一是敬供养,恭敬、赞叹也是一种供养。一是法供养,说法或依教奉行,利益众生称法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上,以此供养出生诸佛也。
以颜料色彩画诸佛菩萨之形像以便供养礼拜,称彩画;以木、石、金、玉等为材料,雕刻佛菩萨的形像以便供养礼拜,称刻镂。镂,音漏,对金、木等物雕刻称镂。
雕塑及上漆也。用黏土或陶瓷来雕塑佛像,有的在塑像外边用漆或彩帛包裹后上漆以增加色彩,称为塑漆。
以法身无为,法性无为,故非言语思量之可分别,数目限量之可表达,故云不可说。
梵语疑叻贺钵底,积财具德者之通称。《法华玄赞》曰:
“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大长者须备十德:
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具此十德,名大长者。
佛之名号。师子奋迅者,佛所具三昧之名号也。狮子奋迅时,开张诸根,身毛皆竖,现威怒哮吼之相。佛入此三昧,则奋大悲法界之身,开大悲之根门,现应机之威,使外道二乘之小兽摄伏,故名师子奋迅三昧。具足万行者,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佛具狮子奋迅三昧,能除却微细障定之尘,捷疾出入三昧,证入一心,从而具足万行,以成正觉,故从因德立号,名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佛具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一一相皆由百种福德以庄严之,得三千二百福庄严,简称千福庄严也。菩萨于三大阿僧祗劫后,更于百大劫间种可感佛果之三十二相之福业也。一一相各种一百福,故亦称百福庄严。
亦称六趣众生,乃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入相应之道途,故称六趣。
方者,方法;便者,便于应用。方者,方正之理也;便者,巧妙之言行利益众生也。方者,适众生不同之方域;便者,应众生方域之习性而施教也。对般若而释,则谓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谓通于极道之智为方便。极道者,乃利他之手段方法也。对真实而释,则谓究竟之指归为真实,假设暂废谓方便,故又名善巧或善权。
又作那由多,那述等,数目名,相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那由他之数亦有三等,非比现代必以万万为亿也。
新称阿僧企耶,译作无数或无央数,印度数目名。阿僧祗为数目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一阿僧祗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兆。
此佛以定慧为名。“觉华定”乃定之名也,以觉乃观空之智,觉照诸法皆空,智开如花,故称“觉华”。能以觉智观心,心开而入三昧,故名“觉华定”。而以慧照一切法,得大自在,如《法华经》云: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故名“自在王”。如来者,佛十号之一也,详见前注。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