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新译 第三十卷

  杂阿含经新译 第三十卷

  八三○、崩伽阇经:迦叶初不喜欢佛之戒相应法。后有所悔,而向佛悔过,世尊为说戒之重要性。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崩伽阇,崩伽耆林中。那时,世尊为诸比丘们说戒之相应法,也赞叹制戒法。

  那时,尊者迦叶氏,住在于崩伽聚落。他听闻世尊说戒的相应法,赞叹此戒,其心极为不忍不喜,而说:「此沙门极为赞叹是戒,极制是戒。」(过分的制欲之义)。

  那时,世尊在于崩伽聚落随所乐住后,就向于舍卫国而去。曾次第到处游行,而到了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尊者迦叶氏,在世尊去后不久,心即生起悔过而作是念:「我现在失去了福利,得到大不利。对于世尊所说之戒相应法,而赞叹制戒时,曾在于世尊之处,心内极为不忍不喜。由于心不欢喜,而作此言:『沙门极制是戒,极赞叹是戒。』」

  这时,尊者迦叶氏,过了夜间,在翌日之早晨,着衣持钵,进入崩伽聚落去乞食。乞食后,还回精舍,付嘱卧具(将坐卧等物收拾)后,就自持衣钵,向舍卫城,次第游行,而到了舍卫国。到后,举放衣钵,而洗足后,往诣世尊,稽首礼足,而白佛说:「悔过!世尊!

  (我向世尊忏悔)悔过!善逝!我乃愚痴,而不善于辨别是非。我听世尊为诸比丘们说戒的相应法,赞叹制戒之时,在于世尊之处,不忍不喜,心不欣乐,而曾作此言:『这位沙门极制是戒。赞叹是戒(过于制欲)。』」

  佛陀告诉迦叶氏说:「你甚么时候在于我处,心不忍不喜,不生欣乐,而作此言:『此沙门极制是戒,赞叹是戒』呢?」

  迦叶氏白佛说:「那时,为世尊在于崩伽聚落的崩伽耆林中,为诸比丘们说戒的相应之法,而赞叹是戒。我就是在于那个时候,在于世尊之处,心得不忍,不欢喜,心不欣乐,而作此言:『是沙门极制是戒,赞叹是戒。』世尊!我今天自知我的罪悔,自见罪悔,唯愿世尊,受我悔过,由于哀愍我之故!」

  佛陀告诉迦叶氏说:「你自己知道悔过。知道为愚痴,不能善于辨别。因此,听我为诸比丘们说戒的相应法,赞叹制戒时,而在于我所,不忍不喜,而心不欣乐,而作此言说:『这位沙门极制是戒,极叹是戒。』迦叶你现在自知悔过,自见悔后,在于未来世,会由律仪戒而生,我今接受你的忏悔,由于哀愍你之故。迦叶氏!像如是的忏悔的话,则善法会增长,终不退减。为甚么呢?因为若有人自知罪,自见罪而悔过的话,在于未来世,会由律仪戒而生,善法会增长,因为不退减之故。

  迦叶!正使(假如)身为一上座的人,而不欲学戒,不重于戒,不叹制于戒的话,像如是的此丘,我乃不会赞叹的。为甚么呢?因为如果是被大师所赞叹的人,则其余之人,又会和其相互习近,而恭敬亲重。假若其余之人和其相互习近而亲重的话,就会与之同见,会同于彼所作。如同于彼所作的话,则长夜当得不饶益之苦。因此之故,我对于那些长老,初不赞叹。因为由于他,初始之时,不乐于学戒之

  故。如长老那样,如果是中年的,或者是少年的,也是同样的。

  假若是上座的长老,初始就重于戒学,赞叹制戒的话,则像如是之长老,乃为我所赞叹的。因为其初始就乐学戒之故。被大师所赞叹的话,则其余之人亦当会与之相习近亲重,会同其所见。由于同其所见之故,在于未来世,他当会于长夜。以义饶益。因此之故,对于那长老比丘,常当赞叹,因为他乃初始就乐于学戒之故。如果是中年的,或者是少年的,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一、戒经:本经叙述世尊乃不赞叹不乐学戒的人,而赞叹乐于学戒的人。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诸上座的长老比丘,初始不乐于学戒,不敬重于戒,看见其余的比丘初始乐于学戒,敬重于戒,赞叹制戒时,他也不随时赞叹的话,我对于这等比丘,也是不会赞叹的。由于其初始就不乐于学戒之故。为甚么呢?因为如果大师赞叹他的话,其它的人也会习近而亲重于他,会同于其所见。由于同其所见之故,长夜当会受不饶益之苦。因此之故,我对于那位长老。…中年、少年,也是如此。至于乐于学戒的人,则如前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二、学经:本经叙述戒意慧三学,也就是戒定慧三学。虽和前面几经同,但说明则有些不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学。那三种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甚么叫做增上戒学呢?如果比丘,安住于波罗提木叉(律),具足威仪行处,看见微细之罪,就会生怖畏,而受持学戒,这名叫做增上戒学。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如比丘离开诸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由于出离而生喜乐,而初禅具足而住,…乃至第四禅具足而住,就名叫做增上意学。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如比丘,对于此苦圣谛,能如实而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圣谛,能如实而知,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关于三学之其余之经,都如前面四念处经里所说的。

  如禅经那样,像如是的无量、无色,如四圣谛那样,像如是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四道、四法句、止观修习等经,也如是之说。

  八三三、离车经:如对于佛法僧,及圣戒,有不坏之净信的话,命终后,会往生于人天而得十种法利。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国(东印度),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

  那时,有善于调象之师的离车(跋耆国的毘舍离城之族姓,属于王族),名叫难陀,来讲于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

  那时,世尊告诉离车难陀说:「如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纯粹的信仰)的话,则欲求寿命时,则能得到寿命。如求好色、好力、好乐、好辩、好自在的话,都能得到。那四种呢?所谓对于佛的不坏净成就,对于法、僧之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是。我可以预见这位圣弟子在于此命终之后,生于天上的话,就会在于天上得十种法。那十种呢?得天寿、天色、天的名称、天的乐、天的自在、天之色、声、香、味、触。如这位圣弟子在于天上命终之后,来生于人中的话,我会预见他必定会有十事之具足。那十事呢?人间的寿命、人的好色、名称、乐、自在,色、声、香、味、触。我会说那位多闻的圣弟子,不由于他而信,不由他而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会记说,他有如实的正慧与知见。」

  那时,难陀有一位侍从,他白难陀说:「澡浴的时间已到了,现在可以去了!」

  难陀回答说:「我现在不须要人间的澡浴,我今在于此胜妙之法,以自沐浴。所谓于世尊处得清净的信乐!」

  那时,离车族的调象师杂陀,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后,作礼而去。

  八三四、不贫经:本经叙述成就四不坏净的话,生活自会富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国,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圣弟子,能成就四不坏净的话,就不会在于人中过着贫穷的生活,而会生活在于不寒乞(不苦求),而自然会富足。那四种呢?所谓对于佛之不坏净成就,对于法、僧、圣戒之不坏净成就。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如是而学:我当成就对于佛之不坏净,对于法、僧之不坏净,对于圣戒之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五、转轮王经:转轮王具足七宝,成就四神力,治四天下。但仍未断轮回之苦。如净信,虽贫乏,也不会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转轮王乃七宝具足,为成就人中四种的神力,而王四天下(为四大部洲之王),其身坏命终后,会往生于天上。但是转轮圣王虽然七宝具足,成就人间的神力,能王四天下,其身坏命终后,得生天上。然而犹然未能断离地狱、畜生、饿鬼等恶趣之苦的。为甚么呢?因为转轮圣王对于佛不能得不坏净,对于法、僧,不能得不坏净,对于圣戒不能成就之故。

  而多闻的圣弟子,虽然持粪扫衣,家家去乞食,坐卧于草蓐卧具,但是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却能解脱地狱、畜生、饿鬼等恶趣之苦。为甚

  么呢?因为那些多闻的圣弟子,乃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僧不坏净,圣戒又成就之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六、四不坏净经:四不坏净不变易增损,若成就,则不堕三恶道。也应使人完成其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当起哀愍心,慈悲心。如果有人对于你们所说的,能乐闻、乐受的话,你就应当为说四不坏净,令其入信,令其安住。那四种呢?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不坏净,对于僧不坏净,对于圣戒成就。为甚么呢?因为如四大-地、水、火、风,虽然有变易增损,但是此四不坏净,乃未曾有增损变异。那些没有增损变异的,就是所谓多闻的圣弟子对于佛不坏净成就,而如果会堕入地狱、畜生、饿鬼者,是不会有之事!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作如是而学:我当成就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也当建立其余之人,使他们也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七、过患经:如敬信人,而其人如违期望而犯戒,则信心会退钝而烦闷。故应信佛法僧戒。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若信人的话,乃会生五种的过患。则那个被你所敬信的人如果有时犯戒违律的话,就会被众人所遗弃。恭敬其人的人,当会作此念:此是我师,是我所敬重的人,而众僧却弃而薄待他。那么,我现在应该以甚么因缘,而又入其塔寺呢?假如不入其塔寺的话,就不能恭敬众僧,不恭敬众僧的话,就不得闻法。不闻法的话,就会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这名叫做信敬人之故,而生起的最初的过患(第一烦闷)。

  又次,敬信人的话,被你所敬之人如果犯戒违律时,就会被众僧作为不见举。敬信那个人的人,当会作此念:此是我师,是我所敬重者,而今被众僧作不见举。我现在有甚么因缘又入该塔寺呢?如果不入该塔寺的话,就不能敬重众僧,不敬重众僧的话,就不得闻法,不得闻法后,就会退失善法。就会不得久住于正法中,这名叫做敬信人之故,而生的第二种过患(烦闷)。

  又次,那个人如果持衣钵,在于余方游行的话,则敬信那个人的人,就会作此念:我所敬重的人,着衣持钵,在于人间游行,我今有甚么因缘再入其塔寺呢?不入该塔寺的话,就不得恭敬众僧,不恭敬众僧的话,就不得闻法。不闻法的话,就会退失善法,就不得久住于正法中,这名叫做敬信人之故,会生的第三种过患(烦闷)。

  又次,那位被所信敬的人,已舍戒还俗。敬信那个人的人就会作此念:他是我师,是我所敬重的,已舍戒还俗,我今不应再入其塔寺。如不入该寺的话,就不能敬重众僧,不敬重僧伽后,就不得闻法,不

  闻法的话,就会退失善法,就不得久住于正法中,这名叫做敬信人之故,而生起的第四种过患(烦闷)。

  又次,那位被所敬信的人,身坏命终时,敬信那人的人就会作此念:彼是我师,是我所敬重的人,现在已经命终了,我今有甚么因缘再入该塔寺呢?不进入于该寺之故,就不得敬僧,不敬僧的话,就不得闻法,不闻法之故,就会退失善法,就不得久住于正法中,这名叫做敬信人之故,而生的第五种过患(烦闷)。

  因此之故,诸位比丘们:应当要如是而学:我当成就对于佛之不坏净,对于法、僧之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八、食经:本经叙述如四食能长养众生那样,四不坏净之润泽福德,会为增长安乐之食。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食,会长养众生,会增长四大而摄受。那四种呢?所谓抟令(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是。像如是的,也会有福德润泽,而为安乐之食的(四法)。那四种法呢?所谓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作此学:我当成就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九、戒经:本经叙述对于佛不坏净者,当闻法,而成就众僧所念的圣戒。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其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对于佛不坏净成就的话,乃为闻法、为众僧所念、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戒经:如对于佛不坏净,则对于法与僧也应起信。应离悭垢心,而圣戒成就。

  其次之经(此经)也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如果对于佛之不坏净成就的话,则法与僧,虽有悭垢之缠,但是众生却会因之而离开悭垢之心。虽为在家,也会住于解脱,心里会常行布施,常乐于乐施,于舍而行平等施,而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一、润泽经:本经叙述四不坏净的功德,乃有无量的福利。

  其次之经(此经),也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像如是的,圣弟子们!四种不坏净乃为福德润泽,润泽于善法,如欲称量其摄受的功德,可是却不可能称量尔所的果福,尔所之果,尔所之福果之集。然而他乃得众多的福利,是大功德聚之数!

  喻如五河合流,所谓恒河、耶菩那、萨罗由、伊罗跋提、摩酰等河。在于那些河中之诸水,实在不能度量为百瓶、千瓶、百千万瓶的。然而那些河流之水,实在是非常的多,是大水聚之数之故。像如是的,圣弟子成就四功德润泽的话,则不能度量其福德之多少,然而那些多的福,实在是大功德聚之数。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此学:我当成就对于佛之不坏净,对于法,对于僧之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众吉之巨海 自净能净彼 汪洋而平流 实诸百川长

  一切诸江河 群生之所依 悉皈于大海 此身亦复然

  施戒修功德 百福流所归

  (具有很多吉祥的巨大之海,乃能自净,也能清净其它的一切。是汪洋而平流,实在就是诸百川之长!)

  (一切的诸江河,乃为群生之所依靠的,一切都均皈于大海里,此身也不例外。如果修习施、戒的功德的话。就会为百福之流之所归处哩!)

  八四二、婆罗门经:本经叙述婆罗门之愚说不能向于涅槃,世尊所

  说的八圣道才是涅槃等觉之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婆罗门所说的乃为虚伪之道,是愚痴恶邪,并不是正确的趣向之道(推理想象出来之道,未必为事实)。并不是等觉之智,并不能向于涅槃。他们作如此之说,去教化诸弟子的:在于每月的十五日,用胡麻之屑、庵罗摩罗之屑,去沐浴身体,着新的劫贝,由头上垂下长缕,用牛屎涂在地上,而倒卧在其上面,而说:『善男子!在于晨朝,提早起来,将衣服脱下,放在一处,躶其形体,向东方奔驰而跑。假如在道中,逢着凶象、恶马、狂牛、猘狗(狂狗)、棘剌、丛林、坑涧、深水等物,也要直前而不可回避。如果因之而死亡的话,必定会往生于梵天。』这就是名叫外道之愚痴邪见,不是等觉之智,不是向于涅槃之道。我乃为诸弟子们说平正之路,不是愚痴,是向于智慧等觉,向于涅槃,所谓八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三、舍利弗经:由于佛陀和舍利弗之问答,而提示四不坏净与四入流分、流-八圣道之关系。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尊者舍利弗说:「所谓流者,到底甚么是流呢?」舍利弗白佛说:「世尊所说之流,乃谓八圣道。」(八圣道为趣向于涅筑之流)

  佛陀又问舍利弗说:「所谓入流分,到底甚么为之入流分呢?」舍利弗白佛说:「世尊!有四种入流分。那四种呢?所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分就是入圣流之支分。如能欲入八正道之流之补助的事物是。法次法向就是依法次第而行)

  佛陀又问舍利弗说:「入流的人,会成就几法呢?」(入圣者之流,即为须陀洹果。)

  舍利弗白佛说:「有四分,如果成就的话,就会为入流者。那四分呢?所谓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不坏净,对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如你所说的!流就是所谓八圣道。入流分即有四种。所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依法-道次第而行)。入流者就是成就四法。所谓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不坏净,对于僧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后,尊者舍利弗,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四、舍利弗经:舍利弗回答阿难,有关于断除对于佛法僧戒之不信,而成就净信。佛会为记说为须陀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舍利弗往诣尊者阿难之处。问讯慰劳后,就退住在一边。舍利弗尊者对阿难尊者说:「我想请问你几件事。你是否有空可以回答我吗?」阿难尊者对舍利弗说:「请随意问出来好了,如我知道的,当会回答你的。」

  舍利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到底要断除几种法,才能被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而记说那种人已得须陀洹果,已不会再入于恶趣法,而决定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后,就能究竟苦边呢?」(须陀洹为入圣流,经人天各生七次后,会证阿罗汉果,解脱一切苦恼。)

  阿难尊者回答舍利弗尊者说:「要断除四法,成就四决,如来、应、等正觉才会记说那个人已得须陀洹果,已不会再堕恶趣法,而决定向于三菩提,经过七有天人的往生后,就能究竟苦边。那四法呢?所谓圣弟子,对于佛不信任,已断已知,而成就对于佛之不坏净(净信)。对于法、僧不信,以及恶戒,他都已断已知,已成就对于法、僧之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像如是之四法断除,四法成就的话,则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而会记说那个人已得须陀洹果,已不堕入于恶趣法,已决定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后,就究竟苦边。」

  阿难尊者对舍利弗尊者说:「如是!如是!四法之断灭,四法之成就,即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会记说那个人已得须陀洹果,决定正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后,即能究竟苦边。」

  这时,二位正士,共论议后,展转随喜,然后从座起而去。

  八四五、恐怖经:离杀生,乃至饮酒之五恶,对三宝无疑惑,对四

  圣谛如实而知见,就能得须陀洹,不堕恶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对于五种的恐怖、怨对,都能休息,对于三事(离佛法僧之疑惑)都能决定而不生疑惑,如实而知见贤圣之正道的话,则那位圣弟子就能自记而说:『地狱、畜生、饿鬼之恶趣已尽,已得须陀洹果,已不再堕入恶趣法,决定正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后,就能究竟苦边。』

  甚么叫做五种恐怖怨对之休息呢?所谓如果由于杀生的因缘之罪之怨对,而会有恐怖之产生。假若断离杀生的话,则那些由于杀生之罪之怨对的因缘而生的恐怖,就会休息。如果由于偷盗、邪媱、妄语、饮酒等罪之怨对的因缘而会生恐怖。假若离开偷盗、邪媱、妄语、饮酒等罪之怨对之因缘而生的恐怖自会休息。这名叫做由于罪之怨对的因缘而生的五恐怖休息。

  甚么叫做三事决定,而不生疑惑呢?所谓对于佛,决定断离疑惑,对于法与僧,决定断离疑惑,就名叫做三法决定,而离疑惑。

  甚么叫做圣道如实而知见呢?所谓此苦圣谛,如实而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而知,就名叫做圣道如实而知见。

  假若对于此五恐怖之罪之怨对休息,对于三法决定断离疑惑,对于圣道如实而知见的话,则这位圣弟子,就能自记说而说:「我对于地狱道已尽,对于畜生、饿鬼等恶趣已尽,已得须陀洹,已不会堕入于恶趣,已决定正趣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后,就能究竟苦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六、恐怖经:本经叙述所谓如实而知圣道,乃如实而知八圣道、十二因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甚么叫做圣道如实而知见呢?所谓八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次经也如是之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甚么叫做圣道如实而知见呢?所谓十二支缘起,如实而知见。如所说的:由于有了此事之故,而有了此事之有,有了此事之生起之故,才会有了此事之起。如缘于无明,而有行,缘于行而有识,缘于识而有名色,缘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缘于六入处而有触,缘于触而有受,缘于受而有爱,缘于爱而有取,缘于取而有了有,缘于有而有生,缘于生而有老、病、死、忧、悲、苦、恼,就名叫做圣弟子之如实知见。」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七、天道经:本经叙述四不坏净,乃清净众生,升诸天之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诸天的天道(生诸天之道)-而未净的众生,令其清净,已清净的则重令其清净。

  那四种呢?所谓圣弟子,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就名叫做四种诸天之天道(生诸天之道),而未净的众生能令其净,已清净的重令其清净。」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八、天道经:本经叙述四不坏净就是生天之道的根由。而对于每一不坏净,都详细的说明。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往生于诸天的天道。那四种呢?所谓圣弟子,要如是的念如来事:『如来为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于此如来之事,应生起随喜之心。随喜后,心里就会欢悦。心欢悦后,身体就会猗息(轻安)。身体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三昧禅定。三昧禅定后,圣弟子就应作如是而学:『甚么为上生诸天之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无恚就是上生诸天之天道。』然后就作此念:『我从今天起,在于世间里,不管是恐怖,是安隐,都不起瞋恚。我只要自己受持纯一的满净之诸天的天道』。这名叫做第一上生诸天的天道,而使未净的众生令净,已净的,即重令

  其清净。

  又次,比丘们!圣弟子要念法之事:『所谓如来阐说正法与律,使在现法当中,能离诸炽然,不待时节,而能通达于涅槃,即身而观察,而缘于自已而觉知。』像如是的知道法之事后,心里就会生随喜,心里生随喜后,身就会猗息(轻安),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于三昧正定,三昧正定后,圣弟子应作如是而学:『甚么是上生诸天之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无恚就是上生诸天的天道。我从今天起,在此世间,不管是恐怖,或者是安隐,都不起瞋恚。我应当受持纯一满净的诸天的天道。』这名叫做第二之上生诸天之天道。

  又次,比丘们!或者对于僧之事起如是之正念:『所谓世尊的圣弟子僧,乃为等向于正直,是应当恭敬、尊重、供养之处的无上的福田。』他对于诸僧之事正忆念后,就会心生随喜,心随喜后,就会得欢悦,欢悦后,身就会猗息,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于三昧正定,三昧正定后,那位圣弟子就应作如是之学:『甚么是生上诸天之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诸天乃以没有瞋恚为之上诸天之天道,我从今天起,在于诸世间,不管是恐怖,或者是安隐,都不起瞋恚。我只要受持纯一满净的上生诸天的天道。』这名叫做第三之上生诸天的天道。

  又次,比丘们!所谓圣弟子,应自念所有之戒之事。应随忆念而说:『我在于此,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戒为明智所叹的,智者则不厌戒。』对于如是等戒之事正忆念后,心里就会生随喜,心随喜后,就会欢悦,心欢悦后,身就会猗息,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于三昧正定,三昧正定后,圣弟子就应如是之念:『甚么为之上生诸天的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诸天没有

  瞋恚,为之上生诺天之天道。我从今天起,对于诸世间,不管是恐怖,或者是安隐,都不起瞋恚。我只要受持纯一满净的上生诸天之天道。』这名叫做第四上生之诸天的天道,使未净的众生能净,已净的,就重令其清净。」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九、天道经:本经叙述对于佛法僧戒之四不坏净,就是上生诸天的天道。是前经之略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上生诸天的天道,能使未净的众生清净,已净的则增长其清净。那四种呢?所谓圣弟子念如来之事,要如是之念:『如来乃为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如是的念如来之事后,就能断恶贪,以及断心之恶不善之过罪。由于念如来之故,会心生随喜,心随喜后,就会欢悦,欢悦后,身就会猗息,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三昧正定,三昧正定后,圣弟子就作如是而学:『甚么为之上生诸天的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没有瞋恚为之上生诸天的天道。我从今天起,对于诸世间,不管是恐怖,或者是安隐,都不起瞋恚,但当受持纯一满净的上生诸天之道。』像如是的,对于法、僧、圣戒之成就,也像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五○、天道经:本经叙述和前经一样,是力主四不坏净所生之好处,也是土生诸天之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上生诸天的天道,能使未净的众生清净,已净的则增其清净。那四种呢?所谓圣弟子,念如来之事,要如是的念:『如来为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那位圣弟子,念如来之事后,心里就不会被贪欲所缠,不会被瞋恚、愚痴所缠。其心会正直。念如来事的话,则这位圣弟子会得法之流水,会得义之流水,会得念如来之饶益之随喜,随喜后,就会生欢悦,生欢悦后,身就会猗息,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三昧正定,三昧正定后,这位圣弟子就作如是之学:『甚么为之上生诸天的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没有瞋恚为之上生诸天的天道。我从今天起,对于诸世间,不起瞋恚,只要受持纯一满净的上生诸天的天道。』像如是的,对于法与僧,以及圣戒之成就,也像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五一、法镜经:本经叙述四不坏净就是法之镜,如被其照,即众生的一切,都能一目了然,故以法为镜而喻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说法镜经。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说。甚么叫做法镜呢?所谓圣弟子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就名叫做法镜经。」(大法如镜之能照物,故以镜喻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五二、法镜经:佛答比丘们之间而说四位人士中,出家的死后已解脱,在家的已生天上而般涅槃。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去乞食。在乞食时,听说出家的难屠比丘已命终,难陀比丘尼也已命终。在家的善生优婆塞(近事男)已命终,善生优婆夷(近事女)也已命终之事。大众乞食后,即还精舍,举放衣钵,洗足后,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他们白佛而说:「世尊!我们今天的早晨,入舍卫城去乞食时,听说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善生优婆塞、善生优婆夷等人已命终。世尊!他们四人命终后,应该会转生到何处呢?」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那位难屠比丘,和难陀比丘尼,诸漏都已

  尽,已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现法当中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而善生优婆塞,以及善生优婆夷,他们的五下分结已尽,已得阿那含果(不还果,第三果),往生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再还生于此世间。」

  那时,世尊并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为你们说法镜。对于佛不坏净,…乃至圣戒成就,就名叫做法镜经。」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五三、法镜经:本经简述另一比丘、比丘尼,与另一善男和信女之命终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其它都如上广说过的。有差别的地方就是:「有异比丘、毘比丘尼,和异优婆塞、异优婆夷之命终,也都如上说。」(有异比丘就是有一位比丘,其它例知)。

  八五四、那梨迦经:那梨迦聚落众多的善男死后,都向佛问其生处。佛说一一提间为徒劳耳,应照法镜而自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那梨迦聚落的耆迦精舍。

  那时那梨迦聚落里,有许多人命终。

  这时,有众多的比丘,着衣持钵,进入于那梨迦聚落去乞食。大众都听说那梨迦聚落的厨迦舍优婆塞已命终。尼迦咤、佉楞迦罗。迦多梨沙婆、阇露、优婆阇露、梨色咤、阿梨色咤、跋陀罗、须跋陀罗、耶舍耶输陀、耶舍郁多罗等,都已命终。大众听后,还回精舍,举放衣钵,洗足后,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然后白佛说:「世尊!我们众多的比丘,早晨进入那梨迦聚落去乞食,曾听闻罽迦舍优婆塞等人已命终。世尊!他们命终后,当会转生到何处呢?」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罽迦舍等人,已经断五下分结,已得阿那含果,在于天上般涅槃,不再还生于此世间。」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又有超过二百五十位的优婆塞等人已命终。又有五百位优婆塞在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他们都已断尽五下分结,而得阿那含(不还果),在那天上般涅槃,不再还生于此世间吗?又有超过二百五十位的优婆塞已命终。他们都断尽三结,贪、恚、痴已微薄,而得斯陀含,当会再受一生,然后究竟苦边吗?在此那梨迦聚落里,还有五百位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他们的三结都已尽,而得须陀洹(预流果),已不堕落于恶趣法,决定正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于人天来回各七次),然后会究竟苦边吗?」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随着他们的命终,而针对命终后之事来问,那是徒劳而已!这些事并不是如所乐于一一回答之事。所谓生者有死,那里有甚么奇怪之事呢?如来出世以及不出世,法性都是同样的常住。对于此事,如来乃自知,而成等正觉,而显现演说,分别开示。所谓有了此事之故,才会有了此事,有了此事之生起之故,才有了此事之生起。如缘于无明,而有了行,…乃至缘于生而有了老、

  病、死、忧、悲、恼、苦。像如是的,有了苦阴之集。如果无明灭的话,则行会灭,…乃至生灭,就老、病、死、忧、悲、恼、苦都会灭。像如是的,苦阴之灭。现在将为你们说法镜经,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说。甚么叫做法镜经呢?所谓圣弟子,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五五、难提经:本经叙述一切时如没有四不坏净的话,就是放逸,就是凡夫,反之,则为不放逸。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难提优婆塞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而说:「世尊!如果圣弟子,对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的话,到底是放逸呢?或者不是放逸呢?」

  佛陀告诉难提说:「假若在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的话,我就会说这些人就是凡夫之数。假若圣弟子不成就的话,就为之放逸,并不是不放逸。难提!如果圣弟子,对于佛之不坏净成就,但是不向上求,不在于空闲之林中,或者在于露地而坐,昼夜禅思,精勤修习的话,则不能胜妙出离,不能饶益随喜。因不随喜之故,欢喜就不会生起。欢喜不生后,身就不会猗息,身不猗息后,苦觉就会生起,苦觉发生后,心就不会得定。心不得定的人,则这位圣弟子乃为之放逸。对于法与僧,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也如是之说。

  像如是的,难提!假若圣弟子成就对于佛之不坏净,其心不起知足之想(还不满足),而在于空闲的林中,或树下露地,昼夜都在禅思,都在精勤方便,而能起胜妙的出离,而随喜,随喜后,就会生欢喜,生欢喜后,身就会猗息,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心就会定。假若圣弟子,其心能定的话,就名叫不放逸。对于法与僧之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也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难提优婆塞,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礼佛双足后离去。

  八五六、难提:本经和前经同样的请问有关于一切时不成就四不坏净时,是否为不放逸,为前经之略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释迦族出身的难提,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假若圣弟子,对于四不坏净,一切时不成就的话,则这位圣弟子是否为之放逸?或者为之不放逸呢?」

  佛陀告诉释氏难提说:「假若对于四不坏净,一切时不成就的话,我就会说这种人就是外凡夫之数。释氏鸡提!假若圣弟子放逸,或不放逸等事,现在当会为你解说。」佛陀于是为之阐说,广说如上。

  佛说此经后,释氏难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作礼后离去。

  八五七、难提经:本经叙述难提为世尊将远行,而心难舍。佛陀乃为之说随时修五种欢喜心之因。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在前三个月,结夏安居后,有众多的比丘,集在于食堂,为佛缝衣。佛陀于不久时,当其衣作完后,当着衣钵,而出离精舍,在人间到处游行教化。

  那时,释氏难提,听说众多的比丘集聚于食堂,为了佛而缝衣,因为如来将于不久,在于作完衣后,会着衣持钵,而在于人间游行!释氏难提听此消息后,就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现在的四体好像已支解,四方好像已易韵,先前所听之法,现在统统已忘掉。我听说众多的比丘集聚于食堂,为世尊您缝衣而说:『如来将于不久,在作衣完了之时,将着衣持钵,在人间到处游行。』因此之故,我现在的心,乃生起大苦,不知甚么时候才能再于见到世尊,以及所知识之比丘们?」

  佛陀告诉释氏难提说:「你见到佛,或者见不到佛,或者见到知识的比丘,或者见不到,你都应该随时修习五种欢喜之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那五种呢?你当随时念如来之事:1.如来为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2.法事,3.僧事,4.自持戒事,5.自行世事。

  要随时忆念:我得已利,我对于悭垢的众生之处,应当多多的修习离开悭垢而住。要修习解脱施、舍施、常炽燃施。乐于舍之平等惠

  施,常怀布施之心。像如是的,释氏难提!此五支之定,不管是住,或者是行,或者是坐,或者是卧,乃至和妻子俱在一起时,也应常常系心于此三昧之念!」

  佛说此经后,释氏难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作礼后离去。

  八五八、难提经:佛在结夏安居时,受难提之供养,安居后,拟游行别处,难提惜别之情转深,佛教他念佛法僧戒施天之六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前三个月之夏安居之时。

  这时,有释氏难提,听说佛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将作前三个月的结夏安居。听后,曾作此念:「我应当到那个地方去。并又在于那个地方,造作供养众事,供给如来,以及比丘僧们。」就这样的到了那个地方,去布施供养。到了三个月完了之时,众多的比丘,乃集合于食堂,为世尊缝衣,而作此言:「如来将于不久,在作衣完了之时,会着此衣、持钵,游行于他处的人间。」

  这时,释氏难提听闻众多的比丘集合于食堂,在谈论:「如来将于不久,待作衣完了后,会着此衣、持钵,在于人间的别处游行。」他听后,就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在一边,仰白佛说:「世尊!我现在四体好像已支解,四方好像已易韵,先前所受之法,现在统统迷忘。我听说世尊将于人间的别处游行。我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世尊您,以及诸知识比丘呢?」

  佛陀告诉释氏难提说:「不管是见到如来,或见不到如来,或者见

  到知识比丘,或者见不到,你都应该随时修习六念。那六念呢?当念如来、法、僧等事、自所持戒、自所行施,以及念诸天。」

  佛说此经后,释氏难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作礼后离去。

  八五九、梨师达多经:本经叙述的内容为前经之略说。只有人物之有所变动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前三个月结夏安居,都如前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这时,有一位长者,名叫梨师达多(波斯匿王之大臣),以及富兰那(波斯匿王的大臣),兄弟二人,听说众多的比丘集合于食堂,为世尊缝衣,其它都同于上面难提修多罗处广说过的。

  佛说此经后,梨师达多长者,以及富兰那,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后,作礼而去。

  八六○、田业经:佛将远行,梨师达多长者兄弟心生不舍,佛教他随时修六念。长者告白在家之烦,然而受持教诫,得以完成在家学佛之愿。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前来三个月之结夏安居完了后,众多的比丘,乃集合在食堂,为世尊缝衣。

  这时,有一位长者,名叫梨师达多,以及富兰那兄弟二人。他们在于鹿径泽之中,正在修治田业。他们曾经听说有众多的比丘,在于食堂,为世尊缝衣,并且说:「如来将于不久,在作衣完了后,会着衣持钵,在于人间游行。」听后,曾对于一位士夫说:「你现在应当往诣世尊之处,去瞻视世尊。假若世尊必定要去的话,就赶快回来告诉我。」

  这时,那位士夫即受其教勅,往到某一处时,已看见世尊已出来。就连来回告梨师达多,以及富兰那而说:「世尊已出来了,以及诸大众也是!」

  这时,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就往迎世尊。世尊遥见梨师师达多及富兰那随路而来,就出路边,敷尼师坛(座具),正身端坐在那里。

  梨师达多,及富兰那,乃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而白佛说:「世尊!我现在四体都已支解,觉得四方都已易韵似的。对忆念之事,现在统统迷忘。不晓得甚么时候才能得以再见到世尊,以及诸知识的比丘?世尊现在出至于拘萨罗(中印,十六大国之一),从拘萨罗至于伽尸(以竹名国。申印,拘萨罗国之北邻,十六大国之一),从伽尸至于摩罗(未罗,中印,恒河北部,迦毘罗城之东,十六大国之一),从摩罗至于摩竭陀(中印,古国名,十六大国之一),从摩竭陀而至于殃伽(摩竭陀之北部,十六大国之一),从殃伽而至于修摩(国名),从修摩而至于分陀罗(地名),从分陀罗而至于迦陵伽(国名)。因此之故,我现在极为忧苦,不知甚么时候才能再于得见世尊您,以及诸知识的比丘?」

  佛陀告诉梨师达多,及富兰那说:「你不管是见到如来,或者不见到如来。不论见到诸知识比丘,或不见到,你都须要暂且随时修习六念。那六念呢?你应当念如来之事,…广说乃至念天。然而长者啊!在家之人比较愦挠(扰乱),在家之人都会染着,而出家之人,则为空闲。俗人实在很难处于非家(出家),很难为一向鲜洁,纯一满净,梵行清白的。」

  长者白佛说:「奇哉!世尊!善说此法:『在家为愦挠,在家会染着。而出家则为空闲。俗人实在很难处于非家,很难一向鲜洁、纯一满净、梵行清白的。我是波斯匿王的大臣,波斯匿王如欲入园观时,就会叫我乘骑大象,而乘载大王的第一宫女,一人在于我的前方,一人在于我的后面,我则坐在其中间。大象将下?时,在前面的那位宫女会抱住我的项,后面的那一位,则攀在我的背上。大象上圾时,后面的那一位会抱住我的颈,前面的那一位则会攀住我的衿。那些诸婇女们,为了娱乐大王之故,都穿着缯婇之衣,涂着众妙香,都挂璎珞,庄严他们之身。我和她们同时出游时,都常护三事:第一为驾御大象。恐其失去了正道。第二为自护心,恐生染着之心。第三为自护持,恐其会颠坠。世尊!我在于那时,对于国王的婇女,一剎那之间,也没有不正的思惟。」

  佛陀告诉长者说:「善哉!善哉!能善护心!」长者白佛说:「我在于家中的所有的财物,常与世尊,以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共同受用,也不会计较是我所有之物等事。」

  佛陀告诉长者说:「善哉!善哉!你在拘萨罗国的钱财巨富之事,并没有人能和你同匹敌的。而你却能对于财物不计较是我所有之物!」(指长者不计较为自己所有之财物,都奉献出来供养三宝)。

  那时,世尊为那位长者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示教照喜后,就

  从座而去。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