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新译 第二十九卷

  杂阿含经新译 第二十九卷

  七九七、沙门法沙门果经:本经叙述八圣道为沙门所修之法。修习的程度如何,而有沙门的四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沙门法,以及沙门果。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解说。甚么叫做沙门法呢?所谓八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甚么为之沙门果呢?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甚么叫做须陀洹果呢?所谓三结(见、戒取、疑)断尽是。甚么叫做斯陀含果呢?所谓三结断尽,贪、恚、痴已微薄是。甚么为之阿那含果呢?所谓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断尽是。甚么叫做阿罗汉果呢?所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九八、沙门法沙门义经:本经叙述沙门法、沙门、沙门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沙门法、沙门、沙门义。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解说。甚么叫做沙门法呢?所谓八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甚么叫做沙门呢?所谓成就此法的人。甚么为之沙门义呢?所谓贪欲永断,瞋恚、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九九、沙门果经:本经叙述沙门果。请参酌七九七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有沙门果。甚么为之沙门果呢?所谓须陀洹果(预流,初果)、须陀含果(一来,二果)、阿那含果(不还,三果)、阿罗汉果(无生,四果)。」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婆罗门经:本经只列婆罗门法等,以及梵行法等名目。

  像如是的,有婆罗门法、婆罗门、婆罗门义、婆罗门果,梵行法、梵行者、梵行义、梵行果等,也如上说。

  八○一、五法经:有五法,可帮助于修习出入息念。所谓持戒、少欲、饮食知量、不贪睡眠、闲处修持。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法,可以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出入息念)。那五种呢?1.安住于净戒的波罗提木叉律仪(别解脱律仪),威仪行处都具足。对于微细之罪,都会生起怖畏,而不敢冒犯,也就是受持学戒。就是名叫第一之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2.要少欲、少事、少务。就名叫做第二之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3.饮食能知量,多少都得适中,不为了饮食而起求欲之想,而精勤思惟。就名叫做第三之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4.在于初夜(五点至九点)、后夜(一点至五点),不着于睡眠,而精勤思惟,就名叫做第四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5.要在于空闲的林中,离诸愦闹(昏乱热闹)之处去用功。就名叫做第五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出入息念)。」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安那般那念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可得身心止息,明竹之想,修习满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习要那般那念!如果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得身之止息,以及心之止息,而至于有觉有观,而寂灭、纯一,而明分之想,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安那般那念经:本经乃详细叙述修习出入息之念的内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修习要那般那之念!如果比丘,修习要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得到身心的止息,而有觉有观,寂灭、纯一,而明分之想,能修习满足。

  甚么叫做修习要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后,身心就能止息,而有觉有观,而寂灭、纯一,明分之想会修习满足呢?如比丘,依于聚落、城邑,而止住。在朝晨着衣持钵,进入村内去乞食时,都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而住。乞食后,还回住处,举放衣钵,洗足后,或者进入林中、闲房、树下,或者在空露之地,端身正坐,系念在于面前。断世间的贪爱,离欲而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等都断除,而度脱诸疑惑,对于诸善法,其心都得决定。远离五盖之烦恼于心。

  因为五盖会使吾人的慧力羸弱,是障碍之分,是不趣于涅槃,故应远离。

  念于内息(入息)时,系念而善于学习。念于外息(出息)时,也系念而善于学习。息之长,息之短(呼吸出入息之长短,都能自知),也觉知一切之身的入息,而于一切之身的入息善于学习(学习而觉知出入息之遍身,我将入息)。觉知一切之身的出息,而于一切之身的出息,善于学习。觉知一切之身之行息入息,而于一切之身的行息、入息,而善于学习。觉知一切之身的行息、出息,而于一切之身的行息,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身观身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之行息、入息,而于觉知心之行息,入息,善于学习。觉知心之行息出息,而于觉知心之行息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受观受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之解脱入息,而于觉知心之解脱入息,善于学习。觉知心之解脱出息,而于觉知心之解脱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心观心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而于观察灭入息,善于学习。观察灭出息,而于观察灭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法观法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这名叫做修习要那般那念,而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的话,就会寂灭、纯一,明分之想之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断觉想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念的话,可断诸觉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习要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修习要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断除诸觉想。为甚么对于安那般那念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诸觉想呢?如比丘依止于聚落、城邑而住,都如上经广说过的。…乃至于出息之灭,善于学习。这名叫做将要那般那念去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除诸觉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断觉想之经那样,像如是的,不动摇,而得大果大福利,像如是的得甘露,而究竟甘露,得二果、四果、七果等,一一之经,也如上说。

  八○五、阿梨瑟咤经:佛陀启示阿梨瑟咤,真正的安那般那念,在于行住坐卧时,一息-息的念,乃至观察息之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你们曾经修习过吗?」

  那时,有一位比丘,名叫阿梨瑟咤,也坐在于大众当中。他听后,

  就从座位站起,整一整其衣服,为佛作礼,右膝着在地上,合掌,而白佛说:「世尊!世尊所说的要那般那念,我已修习过了。」

  佛陀告诉阿梨瑟咤比丘说:「你是怎样的修习我所说的要那般那念呢?」比丘白佛说:「世尊!我对于过去的诸行不顾念,对于未来的诸行不生欣乐,对于现在的诸行不生染着,对于内外的对碍想,都能善于正除灭。我已经像如是的修习过世尊所说的要那般那念。」

  佛陀告诉阿梨瑟咤比丘说:「你已实修过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的了,并不是不修习过了。然而比丘!在你所修的要那般那念之处,更有胜妙,而超过于其上的。甚么是胜妙,而超过阿梨瑟咤你所修的要那般那念呢?所谓一位比丘依止于城邑、聚落,如前广说过的那样,…乃至对于出息之灭,而观察,而善于学习。这名叫做,比阿梨瑟咤比丘你还要胜妙,超过于你所修的要那般那念啊!」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六、罽宾那经:罽宾那比丘端坐不动,专心修持。佛陀教诸比丘也应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在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去乞食。乞食后,还回精舍,举放衣钵,洗足后,持尼师檀(坐具),进入于安陀林,坐在于一树下,作昼日(午时)的禅思。

  那时,尊者罽宾那(劫宾那,房宿),也在于朝晨着衣持钵,进入

  于舍卫城去乞食。还回后,举放衣钵,洗足后,持尼师檀(坐具),进入安陀林,在于树下坐禅。其位置,乃离开佛陀不远的地方。他正身不动,身心正直,而作胜妙的思惟。

  那时,有好多的比丘,在于晡时(午后申时)从禅定中醒来,就往诣佛所,稽首礼佛足,而退坐在一边。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看见罽宾那吗?他离开我这里不远,正身端坐,身心不动,住于胜妙住。」

  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我们常常看见那位尊者在正身端坐,善于收摄其身,不倾不动,专心而胜妙。」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修习三昧,身心安住,而不倾不动,而住于胜妙住的话,则这位比丘,就能得这种三昧,不勤于方便,也能随其所欲而得。」

  诸比丘们白佛说:「是以甚么三昧,这位比丘能得此三昧,而身心不动,而住于胜妙住呢?」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依止于聚落,早晨着衣持钵,进入林里去乞食后,还回精舍,举放衣钵,洗足后,入于林中,或者是闲房,或者是露天而坐,思惟而系念,…乃至息灭,而观察善学的话,这叫做三昧。如果比丘,端坐在思惟的话,就身心不动,而住于胜妙住。」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七、奢能伽罗经:世尊坐禅二个月,修出入息念,禅觉后,发表其所证:说无学之人之现住乐住,乃依安那般那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一奢能伽罗林(在憍萨罗国的婆罗门村)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欲坐禅二个月,诸比丘们,不可以在此期间一再的往来于此处,唯除送食的比丘,以及举行布萨时(僧团中每半月说戒一次,自知犯戒的,即于大众面前,数说罪行,及歼悔之)」。这时,世尊作此语后,就在那里坐禅二个月。在此期间并没有一位比丘敢往来打扰者,唯除送食,以及布萨之时者外。

  那时,世尊坐禅二个月后,从禅定醒来,就在于诸比丘僧之前坐下,而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诸外道的出家人来问你们而说:『沙门瞿昙在于二个月当中,怎么坐禅呢?』你们就应回答说:『如来二个月,乃以安那般那念,而坐禅,而思惟,而住的。』为甚么呢?因为我在于二个月念安那般那,多多的安住而思惟。于入息之时,念入息,而如实而知,出息时,念出息,而如实而知。或者是长,或者是短,都觉知一切之身之入息之念,能如实而知,觉知一切之身之出息之念,都能如实而知,身行之休息,入息之念,都能如实而知,…乃至灭出息之念,能如实而知。我悉能知道后,我于那时,曾作此念:这是粗的思惟之住:『我今在于此思惟止息后,应当更修其余的微细之修住而住。』

  那时,我息止粗的思惟后,就更入于微细的思惟,多住而住。这时,有三位天子,为极上的妙色,过夜(在夜间)来到我所。一位天子作此言而说:『沙门瞿昙!时已到了。』又有一位天子说:『这不是时到,乃是向于时至。』第三位天子说:『并不是时刻到,也不是时向至(向于时至)。此乃修住,是阿罗诃(应、佛)的寂灭耳!』」

  佛陀说到这里,又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正说的话,就是圣住(得如实而知苦集灭道的四谛的话,就住于圣住),天住(得初二三四禅的话,就住于天住),梵住(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住于梵住),学住(有学圣者之住息处),无学住(无学圣者之住息处),如来住(得无上正遍觉者,住于如来住)。

  学人所不得到的,当得到,不能到的当到,不能证的当证。无学之人之在于现法乐住,就是所谓安那般那之念,这就是正说。为甚么呢?因为安那般那念,就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之现法乐住之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八、迦磨经:本经叙述学住和如来住之不同之所以,乃引前经而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迦毘罗越之尼拘律树园中。时,释氏摩诃男(世尊之叔父),往诣尊者迦磨比丘之处,礼迦磨比丘之足后,退坐在一边。他向迦磨比丘说:「您的意见如何呢?尊者迦磨!所谓『学住』是否即是如来住呢?或者学住和如来住为不同吗?」(学住异,如来住异?)

  迦磨比丘回答说:「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学住与如来住,有所不同)。摩诃男!所谓学住,乃断除五盖,而多多而住(常常安住于那种境界)。而如来住,乃对于五盖已断灭,已如实而知,也就

  是已断除其根本,喻如截断多罗树之头那样,已经不会再生长(已枯死),对于未来世,已成为不生之法。」(此身为最后之身,未来世已不再生此烦恼身)。」

  尊者解说后,又举前经之事而说:「有一时,世尊曾住于一奢能伽罗林中。那个时候,世尊曾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欲在此一奢能伽罗林内,坐禅二个月,你们诸比丘们,不可以在这期间到这里来来往往,唯除送食的比丘,以及布萨时者外。』广说如前经。…乃至无学之现法乐住。因此之故,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学住和如来住有异-不同)。

  释氏摩诃男,听迦摩比丘所说而欢喜,然后从座起而去。

  八○九、金刚经:佛说不净观,比丘们学习后,因极厌患身而自杀,或请人杀。世尊因之而教人学习出入息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之萨罗梨林中。

  那时,世尊为诸比丘阐说不净观。世尊赞叹不净观而说:「诸比丘们 !如果修习不净观,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得大果大福利。」

  那时,诸比丘们,修习不净观后,极厌患其色身,有的用刀自杀,有的服毒药,有的用绳自绞,或者投岩自杀,或者叫余比丘杀他。有一位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之身,就到了鹿林梵志子之处,对鹿林梵志子说:「贤首!你能杀我的话,即这些衣钵就是属于你的了。」(请梵志杀他)。

  这时鹿林梵志子,即杀那位比丘。杀后,持刀到了跋求摩河之边,正在洗刀时,有魔天住在于虚空中,赞叹鹿林梵志子说:「善哉!善哉!贤首!你已得无量的功德。你能使诸沙门释子,持戒的有德之人,还未得度的,能完成他得度,未解脱的,令他解脱,未苏息的,令得苏息,未涅槃的,使他得涅槃。那些诸长利、衣钵、杂物,都皆属于你的了。」

  那时,鹿林梵志子听这赞叹之声后,就增长其恶邪见,而作此念:『我现在真正大大的作诸功德了!我能使沙门释子之持戒而有功德的人,还未得度的使他得度,未解脱的令他解脱,未苏息的令得苏息,未得涅槃的令得涅槃,衣钵、杂物又统统?属于我。』于是,就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之处、别房、禅房等处,看到诸比丘,就作此言而说:「那一位沙门,持戒而有功德,而还未得度的话,我会令他得度,还未解脱的,我会使他解脱,还未苏息的,.会使他苏息,未得涅槃的,使令他得涅槃。」

  那时,有诸比丘,厌患色身的,都由房舍出来,大众对鹿林梵志子说 :「我还未得度,你当度我;我未得解脱,你当解脱我;我未得苏息,你当使我苏息;:我未得涅槃,你当使我得涅槃。」

  那时,鹿林梵志子就用利刀杀死那些比丘,次第而杀,乃至杀死六十人。

  那时,世尊到了十五日说戒之时,在于众僧之前坐下。世尊告诉尊者阿难说:「为甚么因,甚么缘,诸比丘们会转少、转减、转尽呢?」

  阿难仰白佛说:「世尊为诸比丘们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的功德,诸比丘们修不净观后,极厌患其色身,…广说乃至杀死六十位比丘。世尊!由于此因缘之故,令诸比丘一时转少、转减、转尽。唯愿

  世尊更说其它之法,好使诸比丘们听后,能够依之而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

  佛陀告诉阿难说:「因此之故,我现在将依次第而说:住于微细之住,随顺而开觉的话,则已起的,或未起的恶不善之法,能速使其休息。有如天降大雨时那样,那已起的,或未起的尘土,都能使其休息。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修习微细住的话,则诸已起的,或未起的恶不善之法,均能使其休息。阿难!甚么为微细住,多多的修习,随顺而开觉的话,则已起的,或者未起的恶不善之法,都能使其休息呢?所谓安那般那念住是。」(出入息念住)

  阿难仰白佛说:「甚么为修习安那般那念住,而随顺开觉后,则已起,或未起的恶不善之法,都能使其休息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若比丘依止于聚落,如前广说,…乃至如灭出息念而学。」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阿难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念,能令四念处满足,七觉支满足,明、解脱满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金刚聚落的跋求摩河侧之萨罗梨林中。

  那时,尊者阿难,独自一人在于静处,思惟禅思,曾作如是之念:「颇有一种法,将它修习,多多的修习后,能使四法(四念处)满足;四法满足后,七法(七觉分)满足;七法满足后,二法满足与否

  呢?」(二法:三明、三解脱。1.宿命智证明。2.生死智证明。3.漏尽智证明。1.欲有漏心解脱。2.有有漏心解脱。3.无明有漏心解脱。)

  这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后,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独一在于静处,思惟禅思,曾作此念:『颇有一种法,多多的修习后,能使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与否呢?我现在请问世尊:宁有一种法,多多的修习后,能使…乃至二法满足与否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有一种法,多多的修习后,…乃至能令二法满足的。是那一种法呢?所谓安那般那念如果多多的修习后,就能使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后,七觉分会满足:七觉分满足后,三明、三解脱之二法就会满足。

  怎样修习安那般那念,而能使四念处满足呢?一位比丘依止于聚落,…乃至灭出息念之学。阿难!像如是的圣弟子,在入息念时,如入息念而学,出息念之时,如出息念而学。身行之休息入息念之时,如身行之休息入息念而学;身行之休息出息念之时,如身行之休息出息念而学。圣弟子,在于那时,住于身之身观念而住。异于身的话,他也应如是的随身而比,而去思惟。

  如果有时,圣弟子有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的话,在入息念之时,即如心行息入息念而学,心行息出息念之时,即如心行息出息念而学。这位圣弟子在于那时,对于受之受观念而住。若又异于受的话,他也应随着受之比,而思惟。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的话,即入息念时,应如入息念而学,心解脱出息念之时,即如心解脱出息念而学。这位圣弟子,在于那时,在于心之心观念而住。如果有异于心的话,他也应该随心而比,

  而思惟。

  如果圣弟子,有时观察无常之断、无欲而灭的话,即如无常之断,无欲而灭之观之住,而学。这位圣弟子在于那时,在于法之法观念住。而异于法的话,也应随法而比,而思惟。这名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满足四念处。」

  阿难白佛说:「像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而能使四念处满足。那么,怎样修习四念处,而令七觉分满足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比丘,住于身之身观念而住,住于念后,系念而住而不忘的话,即于那时方便而修习念觉分。修习念觉分后,念觉分就会满足,念觉分满足后,对于法选择思量。那时即方便修习择法觉分,修习择法觉分后,择法觉分就会满足。对于法选择而分别思量后,就得精勤方便。那时即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习精进觉分后,精进觉分会满足。方便精进后,则心自会欢喜。那时即方便修习喜觉分,修习喜觉分后,喜觉分就会满足。欢喜后,身心就会猗息(轻安)。那时即方便修习猗觉分,修习猗觉分后,猗觉分会满足,身心乐已,就会得三昧。那时即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后,定觉分就会满足,定觉分满足后,贪忧就会消灭,就会得平等之舍。那时即方便修习舍觉分,修习舍觉分后,舍觉分会满足。受、心、法等之法念处,也如是之说,就名叫做修习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阿难白佛说:「此名修习四念处,而满足七觉分,已知道了。然而要怎么修习七觉分,而满足三明,和三解脱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比丘修习念觉分,而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像如是的修习念觉分后,就能满足三明、满足三解脱。…乃至修习舍觉分,而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像如是的修习舍觉分后,就会满足三明和三解脱。阿难!这名叫

  做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像如是之十三法(四念处、七觉分、明、解脱),如果一法为增上的话,即一法为门,次第而增进,而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一、八一二、比丘经:此二经只列其名,而简说如前经。

  像如是的1.异比丘之所问经,以及2.佛问诸比丘经,也像如上之说。

  八一三、金毘罗经:本经叙述精勤修习四念处,正观入出息。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金毘罗聚落的金毘林中。

  那时,世尊告诉尊者金毘罗说:「我现在将说精勤而修习四念处之事。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讲说。」那时,尊者金毘罗,默然而住。像如是的经过三次。

  那时,阿难尊者乃提醒金毘罗尊者而说:「现在大师(师父)要告诉你学习法!」像如是的说三次。

  金毘罗尊者乃回答阿难尊者说:「我已知道了,尊者阿难!我已知道了,尊者瞿昙!」(指阿难之姓)

  那时,阿难尊者,仰白佛陀说:「正是时候了,世尊!正是时候了,善逝!唯愿为诸比丘们说精进勤修四念处之法。诸比丘们听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解说。如果比丘,入息念之时,即如入息念而学,…乃至灭出息时,即如灭出息而学。那时,圣弟子念入息时,即如念入息而学,…乃至身行止息、出息时,即如身行止息、出息而学。那时圣弟子,乃于身的身观念而住,那时圣弟子于身之身观念住后,如是而知,善于内思惟。」佛陀并设喻问阿难说:「喻如有人,乘车舆,从东方,一路颠沛而来。当于那个时候。是否会践蹈过诸土堆拢吗?」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之念入息时,即如入息念而学,如是乃至善于内思惟。如果那时圣弟子觉知喜,乃至觉知意行息而学的话,则圣弟子,就会于受之受观念而住。圣弟子于受之受观念而住后,即如是而知,而善于内思惟。喻如有人,乘车舆从南方颠沛而来。你想如何?阿难!当会践蹈土堆珑与否呢?」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于受之受观念住的话,即知善于内思惟。如果圣弟子,乃觉知心、欣悦心、定心、解脱心之入息的话,即如解脱心之入息而学,解脱心之出息的话,即如解脱心之出息而学。那时圣弟子,于心之心观念而住。像如是的,圣弟子,于心之心观念而住后,即知善于内思惟。喻如有人,乘车舆,从西方而来,他当会践蹈土堆珑吗?」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觉知心,-乃至心解脱出息的话,即如心解脱出息而学。像如是的,圣弟子,那时,于心之心

  观念而住,即知善于内思惟。善能于身、受、心,其贪忧都灭舍。那时圣弟子,于法之法观念而住。像如是的,圣弟子,于法之法观念而住后,即知善于内思惟。阿难!喻如在四衢道,有土堆珑,而有人乘车舆从北方颠沛而来,当会践蹈土堆珑吗?」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于法之法观念住时,即知善于内思惟,阿难!这名叫做比丘之精勤方便,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四、不疲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念后,即不会疲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门说:「你们当修要那般那念!如果修习安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后,身体就不会疲倦,眼根也不会患于乐,随顺于观,而住于乐,觉知而不会染着于乐。甚么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即身不会疲倦,眼根也不会患于乐,随顺于观而住于乐,觉知而不染着于乐呢?

  这位比丘依止于聚落,…乃至观灭出息时,即如消灭出息而学,就名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身就不会疲倦,眼也不会患于乐,随顺于观而住于乐,觉知而不染着于乐。像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的话,就能得大果大福利。这位比丘如果欲求离开不善之法,有觉有观,而离生而得喜乐,而初禅具足的话,则这位比丘应当要修习安那般那念。像

  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的话,就会得大果报大福利。这位比丘如果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三结之灭尽而得须陀洹果(初果),三结尽,贪、恚、痴微薄,而得斯陀含果(二果),五下分结尽,而得阿那含果(三果),得无量种的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的话,则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修安那般那念。像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大果大福利(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五、布萨经:本经叙述三世诸佛,和现在的比丘同样的,修习出入息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正在结夏安居。

  那时,众多的上座声闻,都在世尊的左右的树下的窟中安居。这时有众多年轻的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

  佛陀就为了诸年轻的比丘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们。示教照喜后,大众都默然而住。

  诸年轻的比丘,听佛所说液,都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作礼后离去。

  诸年轻的比丘,然后往诣上座比丘之处,到后,礼诸上座之足后,退在于一边坐下来。

  这时,诸上座的比丘,曾作此念:「我们应当摄受这些年轻的比

  丘。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一人摄受二人、三人、多人。」作此念后,即便摄受,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摄受二人、三人、多人。或者有上座,乃至摄受六十人。

  那时,世尊在于十五日布萨之时,在于大众之前面敷座而坐。

  这时,世尊观察诸比丘后,告诉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我现在欢喜诸比丘们,能行诸正事,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再于勤勉精进!」

  在此舍卫国里,于满迦低月(印度历第八个月,雨季后之月,也是我国阴历之八月),在人间到处游行的比丘,听到世尊在于舍卫国结夏安居,于满迦低月之期限后,就作衣服,然后持衣钵,向于舍卫国,而在人间游行。渐至于舍卫国后,就举放衣钵,洗足后,往诣世尊之处,稽首礼足后,退坐在一边。

  那时,世尊为这些游行于人间的比丘,说种种之法。世尊示教照喜他们后,默然而住。

  那时在人间游行的比丘们,听佛说法,欢喜而随喜,从座位站起后,作礼而去。然后往诣上座比丘之处,到后,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

  这时,诸上座曾作此念:「我们应当摄受这些于人间游行的比丘,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二人、三人,乃至多人。就便摄受他们,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二人、三人,乃至有六十人的。那些上座的比丘,摄受诸位在于人间游行的比丘,教诫、教授他们,都善知先后次第。

  那时,世尊于月之十五日布萨之时,在于大众前,敷座而坐,观察诸比丘众,而告诉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诸比丘们!我很欣悦你们所行的正事,喜乐你们所行的正事。诸比丘们!过去的诸佛也有

  如比丘众所行的正事,如现在的这些比丘众,未来的诸佛所有的诸众,也当有如此所行的正事,如现在的这些比丘众。为甚么呢?因为现今的此众当中的诸长老比丘们,有的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而具足而住。有的比丘,三结已尽,而得须陀洹(预流,初果),已不堕于恶趣之法,决定而正向于三菩提,(正觉),七有之天人之往生后,就能究竟苦边。也有比丘,三结已尽,贪、恚、痴已微薄,而得须陀含(一来,二果)。也有比丘,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已断,而得阿那含(不还三果),往生色界而能般涅槃,不会再次还生于此世间。也有比丘,得无量神通的境界,所谓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有的比丘,修不净观,而断灭贪欲,修习慈心,而断灭瞋恚,修习无常想,而断灭我慢,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灭觉想。为甚么呢?比丘们!为甚么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灭觉想呢?这位比丘,依于此聚落,…乃至观灭出息,如观灭出息而学。这名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灭觉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门,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六、学经:本经叙述戒、意、慧之三学,而以偈赞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学。那三种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三学具足者 是比丘正行 增上戒心慧 三法勤精进

  勇猛坚固城 常守护诸根 如昼如其夜 如夜亦如昼

  如前如其后 如后亦如前 如上如其下 如下亦如上

  无量诸三昧 映一切诸方 是说为觉迹 第一清凉集

  舍离无明诤 其心善解脱 我为世间觉 明行悉具足

  正念不忘住 其心得解脱 身坏而命终 如灯尽火灭

  (三学具足的话,就是比丘的正行。此增上的戒、心、慧等三法,都勤勉而精进。将此勇猛坚固之城,恒常的守护其诸根!)

  (不管是白天,或者是其晚上,夜间、白昼都守得坚固。不论是前面,或者是其后面,后面、前面都一样。就是上面,就是下面,下面、上面均为同样的没不相应。)

  (无量的诸三昧,映现于一切的地方。说此为之觉迹,是第一的清凉之集。已舍离无明之诤执,其心已善于解脱。)

  (我为之世间的觉者,明行都已具足。如以正念不忘的安住,则其心就是已得解脱。身坏命终之后,即如灯尽而火灭那样的不会再有生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门,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七、学经:本经叙述戒心慧三学,戒以怖畏律仪罪,定即说四禅,慧以四谛而明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又有三学。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甚么叫做增上戒学呢?如比丘安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别解脱)律仪。其威仪行处,都具足。看见微细之罪,就会生起怖畏,会受持戒学。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如比丘离欲、恶不善之法,…乃至第四禅具足而住。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如比丘对于此苦圣谛,能如实而知,集、灭、道圣谛,能如实而知,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那时,世尊即说偈颂,都如上所说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八、学经:本经以增上慧学为主,而说三学。也就是增上慧学成就时,则圆满三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比丘之增上戒学,而不是增上意学,不是增上慧学。也有增上戒学、增上意学,而不是增上慧学。

  圣弟子们,如果对于增上慧,方便随顺而成就安住的话,则增上戒、增上意,都为之修习满足。像如是的圣弟子,对于增上慧,方便随顺而成就安住的话,则是在于无上之慧寿,活下法!(得永恒的慧命)。」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九、学经:本经叙述戒意慧三学,能摄诸戒。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于二百五十戒,随着次第半个月而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戒经),使那些自求学习的人,依之而学习。而说三学,则能摄受这些数目很多之戒。那三种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学经:本经叙述三学,而说:如坚固的话,就能断诸结而得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甚么叫做增上戒学呢?所谓比丘重于戒的话,则戒会增上。不重于定的话,则定不会增上。不重于慧的话,慧就不会增上。在那些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如果有犯,就随时忏悔。为甚么呢?因为我并不说他不堪能。如他以戒而随顺于梵行的话,即能饶益梵行、久住于梵行。像如是的比丘,如对于戒坚固,戒师常住,戒常随顺而生,受

  持而学的话,即能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能断三结,所谓身见、戒取见、疑是。断此三结后,即得须陀洹(预流果),而永不堕于恶趣而去。决定而正趣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人天来回转生各七次),然后、究竟苦边。就名叫做学增上戒。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则戒增上。重于定。则定成就。而不重于慧,则慧不增上。在于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乃至受持学戒,而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见、疑、贪欲、瞋恚是。断此五下分结,而受生般涅槃(生色界而涅槃),而得阿那含果(不还),不免再次还回此世间,就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则戒增上,重于定,则定增上,重于慧,则慧增上。他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其『贪欲』的有漏心解脱,『有』的有漏心解脱,『无明』的有漏心解脱,而解脱知见,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一、学经:本经叙述戒意慧三学,都如上经,而文字的构造有些更动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二百五十戒,随次第而于每半个

  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戒经)。如果那位善男子,欲自已随意所欲而学的话,我就会为之说三学。假若学习此三学的话,则能摄受一切的学戒。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

  甚么叫做增上戒学呢?这位比丘,重于戒,则戒增上。不重于定,则定不增上,不重于慧,则慧不增上,对于彼彼之分之细微之戒,…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三结,所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已微薄,成为一种子之道。该境地,还未至于等觉的,名叫斯陀含(一来、二果)。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家家的圣者(于人或天,往生三次或二次),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七有(初果),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随法行,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随信行。就名叫做增上戒学、(请参酌劣译俱舍学,以下同)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即戒会增上,重于定,则定会增上,而不重于慧,则慧不会增上。而在于彼彼(各各)之分之细微之戒学,…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后,即得中般涅槃(往生色界途中之中有身而涅槃)。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生般涅槃(生色界而涅槃)。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无行般涅槃(生色界后,一段时间就得涅槃)。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有行般涅槃(生色界后,凭其功行,不久得涅槃)。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上流般涅槃(由色界,一层一层的往上界而涅槃)。这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就得戒增上,重于定,就得定增上,重于慧,就得慧增上。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欲』的有漏心解脱、『有』的有漏心解脱、『无明』的有漏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二、涅槃经:本经叙述三学乃由怖罪始,而能至于不受后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住于具足戒的话,就能善于摄持波罗提木叉,而具足威仪行处,见细微之罪,也会生起怖畏。比丘住于具足戒,善于摄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细微之罪。也能生怖畏的话,那就是等于受持学戒,而使三学修习到满足的。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甚么叫做增上戒学?这位比丘,以戒为满足,少定、少慧,对于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乃至受持戒学。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除三结,所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后,得须陀洹,而不堕于恶趣之法,已决定正趣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转生人天各七次),而究竟苦边。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这位比丘,定满足,三昧满足。而少于慧,对于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一旦有犯,就会随时悔过,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后,得生般涅槃,是阿那含,(不还,三果),而不再还生于此世间,就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这位比丘,其定已满足,慧也已满足,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欲之有漏心解脱,有之漏心解脱,无明之有漏

  心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三、涅槃经:本经叙述由于戒意慧三学,而断结得果之诸涅槃。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住于具足戒的话,就能善于摄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之罪,也能生怖畏,而受持学戒而住,而满足三学。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

  甚么叫做增上戒呢?这位比丘戒满足,而少定、少慧,对于彼彼之分之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三结,贪、恚、痴已微薄,得一种子之道。如果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斯陀含(一来),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名为家家,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须陀洹(预流),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随法行,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随信行。就名叫做增上戒学。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这位比丘,戒满足,定满足,而少于慧,在于彼彼的分之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见、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后,就得中般涅槃。在于彼地未等觉的,就得生般涅槃,在于彼地未

  等觉的,就得无行般涅槃。在于彼地而未等觉的话,就得有行般涅槃。在于彼地未等觉的话,就得上流般涅槃。这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这位比丘,学戒满足,定满足、慧满足,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欲的有漏心解脱,有的有漏心解脱,无明的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四、学经:本经叙述三学,都是有关于学戒而能解脱之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学。那三种呢?所谓上戒学、上威仪学、上波罗提木叉学是。」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学者学戒时 直道随顺行 专审勤方便 善自护其身

  得初漏尽智 次究竟无知 得无知解脱 知见悉已度

  成不动解脱 诸有结灭尽 彼诸根具足 诸根寂静乐

  持此后边身 摧伏众魔怨

  (修学的人,学习戒律的时候,如能随顺于直道而行,能专一精神去审查,去方便努力,自己善于守护其身的话,就能得证最初的漏尽之智。)

  (其次则能究竟过去的那些无知,而得到无知的解脱,知见均予以

  度脱,而成就不动的解脱,而灭尽诸有漏。)

  (这位修学的人,他的诸根都已具足,诸根都已寂静而得真正的快乐。而持此最后边之身,能摧伏所有的魔怨!)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五、学经:本经叙述由于比丘之学戒、修慧、净意,就能具足三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学习戒律的话,就能得到很多的福利,而能住于增上之智慧,能解脱坚固,意念(定)能得增上。假若比丘学习戒律而得福利,而得智慧增上,而能解脱坚固,意念得到增上后,就能使三学满足!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学戒随福利 专思三昧禅 智慧为最上 现生之最后

  牟尼持后边 降魔度彼岸

  (学习戒律的话,福利就会随之而来。专一精神的集思就能得三昧之禅定。证得智慧,为最上,在于现在的此生就是最后之生身,牟尼寂静,乃持此最后之边身,而能降伏魔怨,而度过涅槃的彼岸。)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六、学经:本经叙述由于学戒,而得种种的大福利。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诸比丘们镇!甚么叫做学习戒律的话,福利就能随着而来呢?所谓大师为诸声闻们制定戒律,乃是为了所谓摄持僧团,极为摄持僧团,使不信的人,能够生起正信,有正信的人,能够增长其信心,调伏恶人,令有惭愧的人,能得安乐而住,在现法当中,能够防护有漏,在于未来当中,能够得正对治,(未生者令不生),使梵行能得久住。如是,大师已为声闻们制戒,所谓摄僧,…乃至梵行久住。像如是的如是而学戒的人,就应行坚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这名叫做比丘戒之福利。

  甚么叫做智慧为上呢?所谓大师为诸声闻们说法,乃由于大悲哀愍,而以义饶益,或者是安慰,或者是安乐,或者是安慰安乐。像如是这般的,大师乃为了诸声闻说法,而由于大悲哀愍,而以义饶益,而安慰安乐。如是这般的,对于彼彼法(种种法)在于彼彼之处(到处),都以智慧而观察。这名叫做比丘之智慧为上。

  甚么叫做解脱坚固呢?所谓大师,为诸声闻说法,是由于大悲哀愍,以义饶益,而安慰安乐。如是这般的,说彼彼(种种)之法,如是如是的于彼处得到解脱安乐(到处得安乐)。这名叫做比丘之坚固解脱。

  甚么叫做比丘之念增上呢?如未满足戒身的人,则应专心系念而安

  住。未观察的人,即应于彼彼(各处),以智慧系念而安住。已观察的人,即于彼彼处,重于系念而安住。未曾触及法的人,即于彼彼之处,安住于解脱之念。已触法的人,即于彼彼处,安住于解脱之念。这叫做比丘之正念之增上。」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学戒随福利 专思三昧禅 智慧为最上 现生最后边

  牟尼持后边 降魔度彼岸

  (学习戒律的话,即福利会随之而来。专一精神而思,即会为三昧之禅定。能启发智慧,就是最上的。这样,即现在的此生,就是最后边之身。牟尼寂静,能持这最后边之身,而降伏众魔,而度过涅筑的彼岸。)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尸婆迦修多罗(杂阿合卷三十五,九七六、九七七有二经,前经和此同),在后面,佛陀当会说。

  像如是的阿难陀比丘,以及异比丘所问、佛问诸比丘等三经,也如上之说。

  八二七、耕磨经:本经叙述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如同田夫随时善耕那样。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耕田的农夫,其作田有三种,

  而随时善作一样。那三种呢?所谓那位农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是。那位农夫随时耕磨、溉灌、下种后,并不作如此之念:『欲使其今天就能生长,今天就能得果实,今天就能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

  诸比丘们!虽然那位长者(指农夫),既耕田,溉灌、下种了后,并不作此念:『今天就能生长,就有果实,就会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但是那些种子既入地中,则自会随时生长,自会有果实与成熟。像如是的,一位比丘,对于此三学,随时善学,所谓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后,并不作此念:『欲令我,在于今天得到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虽然不作此念,但是自然会有神力,能令今天,或者明天,或者后天,会不起诸漏,会心善解脱。他已经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后,就能随着那时节,自得不起诺漏,而心善解脱。

  喻如,比丘们!伏杂生卵后,或者十天,或者十二天,随时消息(照拂),随时冷暖爱护。那只伏鸡也不会作此念:『我在于今天,或者明天,或者后天,当用口去啄牠,或者用爪去刮牠,使其雏鸡能够安隐得生,然而伏杂乃善伏其子,随时爱护,其子自然会安隐得生。像如是的,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的话,就会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八、驴经:本经叙述如比丘不修学三学时,就不能叫做比丘,如驴之异于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驴马,随着牛群而行,而作此念:『我作牛声。然而牠的外形并不似牛,色彩也不像牛,所出之声,也不似牛。只随着大牛群,就说自己是牛,而欲依牛鸣,但是其去牛也,实为远矣。像如是的,有一愚痴的男子,违律犯戒,而随逐于大众,而说:『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学习胜欲-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而随逐于大众,而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实,他之去比丘,实在太远的啊!」

  那时,世尊即说偈说:

  同蹄无角兽 四足具声口 随逐大群牛 常以为等侣

  形亦非牛类 不能作牛声 如是愚痴人 不随系心念

  于善逝教诫 无欲勤方便 懈怠心轻慢 不获无上道

  如驴在群牛 去牛常自远 彼虽随大众 内行常自乖

  (同样的有脚蹄,而没有角的兽类,也俱有声与口。而随逐于大牛群,常以牠们为伴侣。然而看牠的外形,也不像牛类,也不能作出牛鸣之声。像如是的愚痴的人,不能随着而系其心念在于善逝〔佛陀〕的教诫里,不欲精勤方便,而懈怠,而心轻慢,则不能获得无上之道)。

  (喻如驴马之在于牛群里,离去于牛,常为自远的了。他虽然随着大众,但是其内行,乃常于自乖违的哩!)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口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九、跋耆子经:本经叙述如果随时学习三学的话,不久当得尽诸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跋耆的聚落,尊者跋耆子有时也侍在于佛陀的左右(也住在那个地方之义,不一定为左右之侍者)。

  这时,尊者跋耆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在于一边。白佛而说:「世尊!佛陀说过二百五十戒,使族姓子(仕绅)随次每半月,来听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令诸族姓子随欲去学习。然而现在,世尊!我实在不堪能随学而学。」

  佛陀告诉跋耆子说:「你堪能随时学习三学与否呢?」跋耆子白佛说 :「堪能的,世尊!」

  佛陀告诉跋耆子说:「你应当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随时精勤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后,不久当会得尽诸有漏,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自知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那时,尊者跋耆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作礼后,而去。

  那时,尊者跋耆子,受佛的教诫、教授后,就独自在于一静处,专精思惟,都如上说,…乃至心善解脱,而得阿罗汉果。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