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三○ 世记经

七、世记经:四天王品

  大意:本经叙述四大天王所居住的城池宫殿,以及其园林的庄严的情形。虽然为略述,但也因此而能显示出拥有娱乐游戏的这些地方的四大天王的福报功德,与其威神之力的了。

  佛陀告诉比丘说:「须弥山王的东方千由旬之处,有提头赖吒(持国)天王所居住的城,名叫贤上城,纵广为六千由旬。其城为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有算不尽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的。须弥山的南方千由旬的地方,有毗楼勒(增长)天王所居住的城,名叫善见城,纵广为六千由旬。其城也有七重,也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而以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有算不尽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须弥山的西方千由旬之处,有毗褛婆叉(广目)天王所居住之城,名叫周罗善见城,纵广为六千由旬。其城为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有算不尽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须弥山的北方千由旬之处,有毗沙门(多闻)天王所居住的地方。多闻天王有三个城,第一名叫可畏城,第二名叫天敬城,第三名叫众归城,各各的纵广都为六千由旬。其城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有算不尽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

  众归城(多闻天王的第三城)的北方有一园林,名叫伽毗延头,纵广为四千由旬,围墙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有算不尽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园与城的中间,有一水池,名叫那邻尼,纵广为四十由旬,里面的水很清澄,并没有垢秽,以七宝之堑,厕砌其边。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以七宝所造而成的。池中生有莲花,有青、黄、赤、白等莲花,杂色其中,放出光明遍照于半由旬,其香芬,乃熏闻于半由旬。再者,其花之根,乃大如车毂,所流出之汁,其色之白,有如乳类,其味之甘,即如蜜之甜,乃至有算不尽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

  除了日月宫殿之外,诸四天王的宫殿的纵广为四十由旬,宫墙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有算不尽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其它的诸宫殿,有的四十由旬,有的二十由旬,极小的纵广也有五由旬。从众归城那边,有宝阶道,通至于贤上城(柬方的持国天王之城),又有阶道通至于善见城(南方的增长天王之城),又有阶道通至于周罗善见城(西方的广目天王之城),又有阶道通至于可畏城(北方的多闻天王之城之一)、天敬城(北方的多闻天王之城之二),又有阶道通至于伽毗延头园(北方的多闻天王之第三城,众归城的北方之园),又有阶道通至于那邻尼池(众归城与伽毗延头园的中间的水池),又有阶道通至于四天王的大臣的宫殿。

  如果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欲诣于伽毗延头园去游观之时,即念提头赖吒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提头赖吒天王又自念而说:现在毗沙门天王在念我。就会自庄严其驾乘宝车,被无数的干沓和神(干闼婆,嗅香,执乐神)前后围遶,而诣于毗沙门天王之前,然后站在于一边。这时,毗沙门天王又念毗楼勒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毗楼勒天王又自念而说:现在毗沙门天王在念我。就自庄严驾乘宝车,被无数的究盘荼神(瓮形鬼神)前后围遶,而诣于毗沙门天王之前,到后,在一边而立。毗沙门天王又念毗楼婆叉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之时,毗楼婆叉天王又自念而说:现在毗沙门天王在念我。就自庄严而驾乘宝车,被无数的龙神(那伽神)前后围遶,诣于毗沙门天王之前,然后站立在于一边。毗沙门天王又念四天王的大臣时,四天王的大臣又会自念而说:现在毗沙门天王在念我。就自庄严,而驾乘宝车,被无数的诸天(指守护天王的大臣之诸天神)前后导从,而诣于毗沙门天王之前,而站立在于一边。

  这时,毗沙门天王即自庄严,穿着宝饰之衣,驾乘宝车,和无数的百千的天神,诣于伽毗延头园。那时有自然之风之吹来,使门自开;有自然风吹来,使地都清净;有自然风之吹来,将花散在于地上,花之高,至于膝盖。这时天王在于园,和诸天共相娱乐,或者一天、二天,乃至于七天,至于游观完毕后,还归于本宫。毗沙门天王常有五大鬼神侍卫在其左右,第一名叫盘阇楼,第二名叫檀陀罗,第三名叫酰摩跋陀,第四名叫提偈罗,第五名叫修逸路摩,此五鬼神,乃常随而侍卫此天王。这位毗沙门王的福报、功德、威神,就是如是的。」

八、世记经:忉利天品

  大意:本经叙述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居住之城,以及其园林、水池、阶道、光明等庄严的情形,也说此天

  之福报、功德、威神力。其次,说明住于四大洲的人们之身长、寿命、食物、生活、婚姻等事。更说由于众人之业力之不同,而转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上等次第。其次乃说外道梵志之邪见邪说,及鬼神之守护,和四大洲各各的三胜事。最后并说对于地、水、火、风的四大神之恶见,而提示四圣谛,以及四大神之得三归五戒等事。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须弥山王的顶上,有三十三天之城(忉利天,第二层天,帝释居于中),纵广为八万由旬,其城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 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周匝校饰,而以七宝所造而成的。城的高度为一百由旬,上广为六十由旬。城门的高度为六十由旬,广度为三十由旬。相去五百由旬之处就有一门,在那些一一之门里,都有五百鬼神,都在守侍卫护三十三天的。有金城、而为银门,银城、而为金门,乃至有算不尽的众鸟,都相和悲鸣,也是如是。其大城之内,又有小城,纵广为六万由旬,其城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周匝校饰,而以七宝所造而成的。城的高度为一百由旬,广为六十由旬。城门相去为五百由旬,其高度为六十由旬,广为三十由旬。一一的城门都有五百鬼神侍卫在其门侧,在守护三十三天。金城为银门,银城即为金门,水精城为琉璃门,琉璃城即为水精门,赤珠城为码瑙门,码瑙城即为赤珠门、砗磲城乃为众宝门。

  那些栏楯就是这样的:金栏而银桄(楯、干),银栏而金桄,水精栏而琉璃桄,琉璃栏而水精桄,赤珠栏而码瑙桄,码瑙栏而赤珠桄,砗磲栏而众宝桄。其栏循的上面,有宝罗网,其金罗网的下面悬有银铃,其银罗网的下面悬有金铃,琉璃罗网悬有水精铃,水精罗网悬有琉璃铃,赤珠罗网悬有码瑙铃,码瑙罗网悬有赤珠铃,砗磲罗网悬有众宝铃。其金树为:金根金枝而银叶银花银实,其银树为:银根、银枝而金叶、金华、金实,其水精树为:水精根、水精枝而琉璃花、琉璃叶,其琉璃树为:琉璃根、琉璃枝而水精花、水精叶,其赤珠树为:赤珠根、赤珠枝而玛瑙花、玛瑙叶,其码瑙树为:码瑙根、码瑙枝而赤珠花、赤珠叶,其砗磲树为:砗磲根、砗磲枝而众宝花、众宝叶。

  其七重之城都各有四个门,门都有栏楯。七重城的上面,均有楼阎台观,周匝围遶,有园林浴池,池内都生有很多的宝花,杂色参在其间。宝树都行列,华果很繁茂,香风四起,非常的悦可于人心。有凫雁、鸳鸯,以及异类的奇鸟,为无数的千种,都相和而鸣。其小城之外的中间,有伊罗钵龙宫(伊罗钵龙曾毁佛的禁戒。损伤树叶,命终而受龙身,大唐西域记卷第三),纵广为六千由旬,宫墙为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无数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其善见城内,有善法堂(帝释天的讲堂,在此堂上思惟妙法,享受净乐,故名,也叫做善见堂),纵广为百由旬,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其堂的下基,都纯用真金,上面覆着琉璃。其堂中之柱。其围为十由旬,高度为百由旬,其堂的柱下,敷有一天帝(帝释天)的御座,纵广为一由旬。杂色间厕,以七宝所造而成的。其座很柔软,软的有如天衣,夹座的两边的左右,有六座位。

  善见堂有四片门,周匝都有栏楯,也以七宝所造而成的。善见堂有阶道,纵广为五百由旬,门郭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有无数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善见堂的北方有帝释天的宫殿,纵广为千由旬,宫墙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有无数的众鸟,都相和悲鸣,也是如是。善见堂之东方有园林,名叫麄涩,纵广为千由旬,围墙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都用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有无数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麄涩园中有二石垛,是以天金校饰的,一名叫做贤,二名叫做善贤,纵广都各为五十由旬,其石很柔软,其软有如天衣。

  善见宫的南方有园林,名叫做画乐,纵广为千由旬,围墙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有无数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其园内有二石垛,为七宝所成的,一名叫做画,二名叫做善画,各为纵广五十由旬,其垛很柔软,软的有如天衣。善见堂的西方有园林,名叫杂,纵广为千由旬,围墙为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都用七宝所造而成的,乃至有无数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叫做善见,二名叫做顺善见,都以天金校饰,以七宝所成的,各为纵广五十由旬,其垛乃很柔软,软的有如天衣。善见堂的北方有园林,名叫大喜,纵广为千由旬,围墙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所造成的,乃至有无数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为喜,二名为大喜,以砗磲校饰的,其纵广为五十由旬,其垛很柔软,软的有如天衣。

  其麄涩园和画乐园的中间,有难陀池,纵广为一百由旬,其水很清澄,并没有垢秽,有七重的宝堑周匝砌厕,栏楯有七重,有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其池的四面,有四个梯陛,周匝栏楯,有七宝夹在其中间,乃至有无数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又次,其池中生有四种花,有青、黄、赤、白,红缥而杂色间厕。一花叶之荫,为一由旬,香气芬芳,而熏闻于一由旬,其根有如车毂,流出汁来,颜色乃如牛乳之白,其味即如蜜之甘。其池的四面,又有园林。在杂园林,和大喜园林的二园的中间,有树名叫昼度,其围为七由旬,高度为百由旬,枝叶布于四面,各五十由旬,树外的空亭,纵广为五百由旬,宫墙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成的,乃至有无数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

  其余的忉利天的宫殿,纵广为千由旬,宫墙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成的,乃至有无数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其诸宫殿的纵广有的为九百由旬,有的为八百由旬,极小的为一百由旬,宫墙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校饰,乃至有无数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诸小天宫的纵广为百由旬,也有九十由旬、八十由旬的,极小的乃至于十二由旬,宫墙有七重,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都周匝围遶,都以七宝而成的,乃至有无数的众鸟,都相和而鸣,也是如是。

  善见堂的北方有二阶道,通至于帝释宫殿。善见堂的东方也有二阶道,通至于麄涩园。又有阶道通至于画乐园观,又有阶道通至于杂园中,又有阶道通至于大喜园,又有阶道通至于大喜池,又有阶道通至于昼度树,又有阶道通至于三十三天宫,又有阶道通至于诸天宫,又有阶道通至于伊罗钵龙王宫。

  如果天帝释(释帝天,忉利天的天主)欲至于麄涩园中去游观之时,即念三十三天臣,三十三天臣就自念而说:现在帝释在念我。就自庄严,驾乘宝车,被无数的天众,前后围遶,而至于帝释之前,到达后,就站立在于前面。帝释又念其余的诸天之时,诸天就会自念而说:现在帝释在念我。就自庄严,与诸天众相随,而至于

  帝释之前,而站立在一边。帝释又念伊罗钵龙王之时,伊罗钵龙王又会自念而说:现在帝释在念我。龙王就会自变身,变出三十三个头,一一之头,都有六牙,一一牙里有七浴池,一一的浴池里有七大莲华,一一的莲花,都有一百花叶,一一的花叶都有七位玉女,都在鼓乐弦歌,都在鼓乐弦歌,都抃舞在其上。这时,那位龙王作此变化后,即诣于帝释前,站立在于一边。

  这时,释提桓因(帝释天),乃穿着众宝饰,悬挂璎珞在于其身,坐在于伊罗钵龙王的第一顶上,其次,两边各有十六位天王,在于此龙的顶上,依次第而坐。这时,天帝释被无数的诸天眷属所围遶,而诣于麄涩园。有自然风来吹,园门就自开,有自然风来吹地,使其地清净。有自然风吹来,将花吹散在此,众花积聚,至于脚膝之高。这时,天帝释乃在于贤与善贤的二石垛上随意而坐,三十三天王即各自依次第而坐。

  又有诸天不得侍从天王们去参观那个园观,不得入园去作五欲的娱乐的。为甚么呢?这乃由于本行的功德的不同之故。又有诸天,虽然得见园林,但是却不得进入园观,不得在那里去作五欲共相娱乐的。为甚么呢?这乃由于本行的功德的不同之故。又有诸天,得见、得入其园,但是却不得作五欲共相娱乐的。为甚么呢?这乃由于本行的功德的不同之故。又有诸天得入、得见,也能作五欲娱乐的。为甚么呢?这乃由于本行的功德的相同之故。

  诸天们在园中游戏,作五欲自娱,至于一天、二天,乃至于七天,相娱乐后,就各自还宫。那位天帝释,假如去游观画乐园、杂园、大喜园时,也是如是。为甚么缘故名叫麄涩园呢?因为入此园时,身体就会麄涩之故。为甚么缘故名叫画乐园呢?因为入此园时,身体会自然的有种种的画色,以为娱乐之故。为甚么缘故名叫杂园呢?因为常在于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除了阿须伦女(阿修罗女)之外,放诸婇女和诸天子在那里杂错游戏之故,才名叫做杂园。为甚么缘故名叫大喜园呢?由于入此园时,即能娱乐欢喜之故,才名叫做大喜。为甚么缘故,名叫善法堂(善见堂)呢?因为在于此堂上思惟妙法,而受清净之乐之故,才名叫做善法堂。为甚么缘故名叫昼度树呢?因为此树有神,名叫漫陀,常作伎乐,以自娱乐,故名昼度。再说,那株大树的枝条四布,花叶都很繁茂,有如大宝云那样,故名昼度树(香遍树,波利质多树)

  释提桓因的左右(身边),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那十天子呢?第一就是名叫因陀罗,第二名叫瞿夷,第三名叫毗楼,第四名叫毗楼婆提,第五名叫陀罗,第六名叫婆罗,第七名叫耆婆,第八名叫灵酰妙,第九名叫物罗,第十名叫难头。释提桓因有大的神力,其威德乃如是:如阎浮提所贵的水花,即为优钵罗花(青色莲花)、钵头摩花(红色莲花)、拘物头花(黄色莲华)、分陀利花(白色莲华)、须干头花(黑色莲花)那样,非常的柔软

  而香洁;其陆上所生的花,即为解脱花、檐卜花(金色花)、婆罗陀花(彼岸花)、须曼周那花(悦意花)、婆师花(藤花)、童女花那样。如拘耶尼(西牛货洲)、郁单曰(北俱卢洲,高胜)、弗于逮(东胜身洲)、龙宫、金翅鸟宫所出生的水陆的诸花,也是如是。阿须伦宫的水中所生之花为:优钵罗花(青莲花)、钵头摩花(红莲花)、拘物头花(黄莲花)、分陀利花(白莲花),都柔软香洁。在其陆上所生之花为:殊好花、频浮花(相思花)、大频浮花(大相思花)、伽伽利花(根香花)、大伽伽利花(大根香花)、曼陀罗花(适意花)、大曼陀罗花(大适意花)那样。四天王(第一层天)、三十三天(忉利天,第二层天)。焰摩天(时分天,第三层天)、兜率天(喜足天,第四层天)、化自在天(第五层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这些天神们所贵重的水陆诸花,也是如是。

  天上有十种法,那十种呢?第一就是飞去为无限数,第二为飞来为无限数,第三为去时无碍,第四就是来时无碍,第五为天身并没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第六就是身无不净的大小便利,第七为身无疲极,第八为天女不产子女,第九就是天目不眴,第十就是身随着其意之颜色,如好青就为青,好黄就为黄,好赤、白等色,都能随意而现,这就是诸天的十法。人类有七种色,那七种呢?有人为1.金色,有人为2.火色,有人为3.青色,有人为4.黄色,有人为5.赤色,有人为6.黑色,有人为7.白色。诸天和阿须伦(阿修罗),也有七色,又是如是的。

  诸比丘们!萤火的光明,乃不如灯烛的光明,灯烛的光明,乃不如炬火的光明,炬火的光明,乃不如积火的光明,积火的光明,乃不如四天王宫殿、城廓、璎珞、衣服、身色的光明,四天王宫殿、城廓、璎珞、衣服、身色光明,乃不如三十三天的光明,三十三天的光明,乃不如焰摩天的光明,焰摩天的光明,乃不如兜率天的

  光明,兜率天的光明,乃不如化自在天的光明,化自在天的光明,乃不如他化自在天的光明,他化自在天的光明,乃不如梵迦夷天(通指梵天)的宫殿、衣服、身色的光明,梵迦夷天的宫殿、衣服、身色的光明,乃不如光音天(二禅天)的光明,光音天的光明,乃不如遍净天(三禅天)的光明,遍净天的光明,乃不如果实天(四禅天之一)的光明,果实天的光明,乃不如无想天(四禅天之一)的光明,无想天的光明,乃不如无造天(无烦天,四禅天之一)之光明,无造天的光明,乃不如无热天(无恼天,四禅天之一)的光明,无热天的光明,乃不如善见天(四禅天之一)的光明,善见天的光明,乃不如大善见天(四禅天之一)的光明,大善见天的光明,乃不如色究竟天(色界顶)的光明,色究竟天的光明,乃不如地自在天的光明(宋本为他化),地自在天的光明,乃不如佛陀的光明。从萤火之光,乃至于佛的光明,集合这些所有的光明,都不如苦谛的光明,都不如集谛、灭谛、道谛的光明。因此之故,诸比丘们!欲求光明的话,当应寻求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光明,应当要作如是的修行

  阎浮提的人,其身长为三肘半,衣服之长为七肘,广为三肘半。瞿耶尼(西牛货洲)、弗于逮(东胜身洲)的人身也为三肘半,衣服之长也为七肘,广也为三肘半。郁单曰(北胜洲)的人之身长为七肘,衣长为十四肘,广为七肘,衣之重为一两。阿须伦的身长为一由旬、衣长为二由旬,广为一由旬,衣之重为六铢(廿四铢为一两)。四天王的身长为半由旬,衣长为一由旬,广为半由旬,衣之重为半两。忉利天之身长为一由旬,衣之长为二由旬,广为一由旬,衣之重为六铢。焰摩天的身长为二由旬,衣长为四由旬,广为二由旬,衣之重为三铢。兜率天的身长为四由旬,衣长为八由旬,广为四由旬,衣之重为一铢半。化自在天的身长为八由旬,衣长为十六由旬,广为八由旬,衣之重为一铢。他化自在天的身长为十六由旬,衣长为三十二由旬,广为十六由旬,衣之重为半铢。自上面所列的诸天,都各随其身而穿着其衣服。

  阎浮提之人的寿命为百岁,很少超出,而多为减少这种年龄的。拘耶尼(西牛货洲)之人的寿命为二百岁,也是少超出,多减这种岁数的。弗于逮(东胜身洲)的人之寿命为三百岁,少超出,而多减此岁数的人。郁单曰的人(北胜洲)的寿命,皆为有千岁的寿命,并没有增减。饿鬼的寿命为七万岁,都少出而多减的。龙与金翅鸟的寿命为一劫(长时),或者有减少这寿数的。阿须伦(阿修罗,非天)的寿命为天上的千岁,为少超出多减少这寿数的。四天王的寿数为天上的五百岁,也是少超出而多减少的。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寿数为天上的千岁,也是少超出而多减少的。焰摩天(时分天)的寿数为天上的二千岁,为少超出多减少的。兜率天(喜足天)的寿数为天上的四千岁,为少超出多减少。化自在天(第五层天)的寿数为天上的八千岁,为少超出而多减少。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的寿数为天上的一万六千岁,为少超出而多减少的。梵迦夷天(初禅梵天)的寿命为一劫,或者有减少的。光音天(二禅天)的寿命为二劫,或者有减少的。遍净天(三禅天)的寿命为三劫,或者有减少的。果实天(四禅天之一)的寿命为四劫,或者有减少的。无想天(四禅天之一)的寿命为五百劫,或者有减少的。无造天(四禅天之一)的寿命为千劫,或者有减少的。无热天(四禅天之一)的寿命为二千劫,或者有减少的。善见天(四禅天之一)的寿命为三千劫,或者有减少的。大善见天(四禅天之一)的寿命为四千劫,或者有减少的。色究竟天(色界顶天)的寿命为五千劫,或者有减少的。空处天(无色界天之一)的寿命为一万劫,或者有减少的。识处天(无色界天之一)的寿命为二万一千劫,或者有减少的。不用处天(无色界天之一)的寿命为四万二千劫,或者有减少的。有想无想天(无色界天之一)的寿命为八万四千劫,或者有减少的。齐于此的,就为之众生,齐于此的为之寿命,齐于此的,为之世界,齐于此的,名叫生、老、病、死往来所趣的界阴的入聚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一切众生乃以四种食而得以生存的,那四种呢?抟食(粗细的固形的食物,段食)-细滑食为第一种,触食(细触食)为第二种,念食(意思食)为第三种,识食为第四种。彼彼(各各)的众生所食的都不同。如阎浮提的人,都以种种的饭、麨面、鱼肉等食物为抟食,以衣服、洗浴为细滑食。拘耶尼(西牛货洲)、弗于逮(东胜身洲)等人,也食种种的饭、麨面、鱼肉,为抟食,以衣服、洗浴为细滑食。郁单曰(北胜洲)的人,则唯食自然的粳米,乃具足了天味,作为他们的段食,也以衣服、洗浴为其细滑食。龙、金翅鸟则食鼋鼍、鱼鳖,为其抟食,以洗浴、衣服为细滑食。

  阿须伦(阿修罗,非天)则食净的抟食,为其抟食,以洗浴衣服,为其细滑食。四天王、忉利天(三十三天)、焰摩天(时分天)、兜率天(喜足天)、化自在天(第五层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也食净的抟食,为其抟食,以洗浴、衣服为其细滑食。自此以上的诸天,都以禅定喜乐为他们的食。

  那一种众生为触食呢?卵生的众生就是以触食为食的。那一种众生为念食(意思食)呢?有一种众生,由于念食而得以生存,诸根乃得以增长,寿命乃不断绝,这就是念食。那一种众生为识食呢?地狱的众生,以及无色界天,这些就是属于识食。

  阎浮提(南赡部洲)的人,都是用金银、珍宝、谷帛、奴仆,去治生皈卖,以自生活的;拘耶尼人(西牛货洲),则以牛羊、珠宝,去市易,而为其生活的。弗于逮(东胜身洲)的人,则以谷帛、珠玑去市易,而为其生活的。郁单曰(北胜洲)的人,虽没有市易,也能治生而自活的。阎浮提的人,乃有婚姻的往来,以男娶女嫁的。拘耶尼(西牛货洲)的人,和弗于逮(东胜身洲)的人,也有婚姻,也以男娶女嫁的。郁单曰(北胜洲)的人,并没有婚姻,没有男女的嫁娶。龙与金翅鸟,以及阿须伦(阿修罗,非天),也有婚姻、男女嫁娶的。四天王、忉利天(三十三天,第二层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也有婚姻、男娶女嫁。自此以上的诸天,就已没有男女的性别(超越男女的情欲)。阎浮提的人,都以男女交会,身身相触(肉体上的关系),以成为阴阳的。拘耶尼(西牛货洲)、弗于逮(东胜身洲)、郁单曰(北胜洲)等人,也是以身身相触,以成阴阳的。龙、金翅鸟,也是以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阿须伦(阿修罗,非天)乃以身身相近,而以气而成阴阳的;四天王、忉利天,也是如是。焰摩天(时分天),乃以相近而成阴阳,兜率天(喜足天)乃以执手而成阴阳,化自在天(第五层天)则以熟视而成阴阳,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则暂视而成为阴阳,自此以上的诸天,已没再有淫欲的了。

  如有众生,其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的话,则在其身坏命终时,此后,则人世间的意识会消灭,泥梨(地狱)的初识会产生。由于有了意识,而有了名色,由于有了名色,而有了六入(六根)。或者有众生,其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的话,则身坏命终之后,会堕入于畜生之中,此后,人的意识会消灭,畜生的初识会产生。由于有了意识,而有了名色,由于有了名色,而有了六入(六根)。或者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之故,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堕入于饿鬼道之中,此后,人世的意识会消灭,饿鬼的初识会产生。由于有了意识而有了名色,由于有了名色而有了六入(六根)。或者有众生,其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之故,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得生于人中,此后,则其前世的意识会消灭,人中的初识会产生,由于有了识,而有了名色,由于有了名色,而有了其六入(六根)。

  或者有众生,其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之故,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往生于四天王天(第一层天),此后,则其前的意识会消灭,四天王天的识初生,由于有了识,而有了名色,由于有名色,而有了六入(六根)。在那个天上初生之时,乃如吾人的此人间的一、二岁之儿那样,自然的化现,而在于天膝之上而坐。那位天神会这样说:『这位是我的孩子。』由于行报之故,会有自然之智之产生,就自念而说:我是由于甚么行,现在才会生于此间的呢?就又自念:我往昔之时,在人间里,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由于此善行之故,现在得以生在于天上。我假如在这里命终,再生于人间的话,就应当清净身口意,应该倍加精勤,修诸善行才是。此天儿出生不久,便自会觉得肚饥,而当在此天儿之前,会有自然的宝器,会盛天的百味的自然的净食。如果福报多的话,则饭色会为白,其福报为中的话,则饭色会为青的,其福报为下的话,则其饭色会为赤的。那位天儿则以手去掬饭,而放入于口中,食物自然会消化,如酥之投入于火那样。那位天儿食后,自会觉得口渴,那时会有自然的宝器,盛甘露之浆。其福报多的人,其浆色会为白的,其福报中的人,浆色会为青的,其福报下的话,浆色就会为赤的。此天儿就取那甘露浆而饮,饮后,浆自会消化,有如酥之投入于火那样。

  那位天儿饮食完毕后,身体就长大,就和其它的天神相等之大,就进入浴池去沐浴澡洗,以自娱乐。自娱乐后,还出浴池,而诣于香树下,香树会曲其躬,就用手去取众香,以自涂身。然后又诣于劫贝(绵布)的衣树,树会曲躬,就取种种之衣,穿在于身上。然后又诣于庄严树,树会为之曲躬,而取种种的庄严物品,以自庄严。又诣于鬘树,树会为之曲躬,而取鬘去贯其首。又诣于器树,树会为之曲躬,即取宝器。又诣于果树,树会为之曲躬,而取自然之果,或者食,或者含,或者漉汁而饮。又诣于乐器树,树就为之曲躬,而取天的乐器,用清妙的声,和弦而歌。天儿向于诸园林时,他就看见算不尽的天女在鼓乐弦歌,就以语笑而相向。这位天儿在游观之时,遂生染着,视东而忘西,视西而忘东。其初生之时,自知而自念说:我到底是由于甚么行,现在能得以生在于此的呢?然而当他在游处观看之时,就统统把此念头忘掉,于是,便有了婇女来侍从他。

  如果有众生,其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的话,则身坏命终之时,就会往生于忉利天(第二层天),自此之后,从前的意识会灭掉,天的初识会产生。由于识,而有了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六根)。那位天神初生之时,有如阎浮提之二、三岁的孩儿,而会自然的化现,会在于天膝之上,那边的天神就会说:『此为我的男孩,此为我的女孩。』也是如是。或者有众生,其身、口、意都为善,在其身坏命终之时,会往生于焰摩天(第三层天),在此天初生之时,有如阎浮提的三、四岁的孩儿。或者有众生,其身、口、意都为善,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往生于兜率陀天(第四层天),在此天初生之时,乃如此世间的四、五岁的孩儿。或者有众生,其身、口、意都为善,在其身坏命终之时,往生于化自在天(第五层天),在其天初生之时,有如此世间的五、六岁的孩儿。或者有众生,其身、口、意都为善,在其身坏命终之时,往生于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在其天初生之时,有如此世间的六,七岁的孩儿,也是如是(一切情形均如上述)。」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每半个月,有三斋(乌哺沙陀,布萨,说戒,为清净之义。或为增上,所谓受持斋法而增上善根。或者转斋为时,如过午时不食,或不食荤而为持斋,为大乘教的本义,重禁肉食,故持斋为食菜)。那三斋呢?第一为每月的初八日为斋,第二为十四日之斋,第三为十五日为斋,就是叫做每半个月的三斋。为甚么缘故,在于每月的初八日为斋呢?因为平常在于每月的初八日之时,四天王就会告诉其使者们说:『你们要去案行(巡察)世间,去观视万民,应察知是否有孝顺父母,敬顺沙门、婆罗门,宗事于长老,而斋戒布施,济诸穷乏的人与否?』那时,使者听天王的教令后,就去普遍的案行天下,而知道是否有孝顺父母、宗事沙门、婆罗门、恭顺长老、持戒守斋、布施穷乏的人。天使统统观察后,看见诸世间里,有些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济穷乏的人,就还回去仰白天王说:『天王!在世间里,所谓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净修斋戒、施诸穷乏的人,实在是非常的少!实在是非常的少!』那时,四天王听后,愁忧不悦,就回答说:『咄!(愚哉!)是这样吗?世人那么的恶,那样的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修斋戒、不施穷乏的人。这样的话,乃会减损诸天众,而会增益阿须伦(阿修罗,非天)众的!』假如天使看见世间里,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的人的话,就会回去仰白天王而说:『在世间里,有人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施诸穷乏的。』四天王听后,就会大欢喜,会唱而说:『善哉!我听到这些善言!世间里乃能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的人。这样,则会增益诸天众,而会减损阿须伦众的。』

  为甚么缘故在于每月的十四日要持斋呢?因为在十四日之斋之时,四天王会告诉其太子说:『你应当去案行(巡察)天下,去观察万民。藉此以知道是否有人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的人与否?』太子受王的教令后,就去案行天下,去观察万民,而知道是否有孝顺父母、宗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的人。都统统观察后,如看见诸世间里有不孝顺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的人的话,就回去禀报天王说:『天王!在世间里,能孝顺父母、敬顺师长、净修斋戒、济诸贫乏的人,乃为非常的少!非常的少!』四天王听后,愁忧不悦而说:『咄哉!为这样吗?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修斋戒、不济穷乏!这样的话,则会减损诸天众,而会增益阿须伦众的!』太子如看见在世间里,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的人的话,就会回去禀告天王而说:『天王!在世间里,有人孝顺父母、敬顺师长、勤修斋戒、施诸贫乏的人。』四天王听后,就会大欢喜,而唱说:『善哉!我听此善言:在世间里有孝事父母、宗敬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的人。这样,则会增益诸天众,而减损阿须伦众!』因此之故,十四日应斋戒。

  为甚么缘故,十五日要斋戒呢?因为在十五日之斋之时,四天王会亲自下来,会来案行天下,观察万民,看看在世间里是否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的人与否?如看见世间的人多有不孝父母、不事师长、不勤斋戒、不施贫乏的人的话,这时,四天王就会诣善法殿,去白帝释天而说:『大王!当知!在世间里的众生,乃多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的。』帝释天(天帝),以及忉利天(三十三天,第二层天)的诸天神听后,就愁忧不悦而说:『咄哉!为甚么是这样呢?世人多恶,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这样的话,就会减损诸天众,而会增益阿须伦众的。』四天王如果观见世间里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的人的话,就会还诣于善法堂,去白帝释天而说:『世人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的人。』帝释天,以及忉利天的诸天们听到此语后,都会大欢喜,而唱说:『善哉!在世间里,能有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的人。这样,乃会增益诸天众,而会减损阿须伦众的。』因此之故,十五日应斋戒,因此之故,而有了三斋。那时,帝释天为了使诸天们能够倍生欢喜之故,就说偈颂而说:

  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斋戒 其人与我同(如果平常都以每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在这些日子里受教化,而修斋戒的话,那些人就和我同样的了〔指和帝释天同样的具有了善德,而会有机会成为帝释天!〕。)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帝释天所说的此一偈颂,并不是最为善受,并不是最善之说,是我所不允可的(我不一定会赞同其说)。所以的缘故为何呢(为甚么呢?)因为那位天帝释,对于淫、怒、痴,还未穷尽,还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因此之故,我说这种人并未脱离苦本的。如果我的比丘当中,为漏尽(烦恼已尽)的阿罗汉(应供,无生),所作已办,而舍弃了重担,自获己利,而尽诸有结(尽诸烦恼),而平等解脱(脱离生死)的话,则如此的比丘,就应该说如是之偈:

  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斋戒 其人与我同

  (语译同前。然而由圣者之口说出,则其义才可说为是超越而正确)。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那些比丘说此偈的话,才能名叫善受,乃名善说,是我所印可的。为甚么呢?因为这种比丘,其淫、怒、痴都已尽,已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故,我说此人已离开了苦的根本。」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一切人民所居的舍宅,均为有鬼神,并没有空的。一切的街巷四衢道之中,和屠儿市肆(宰杀家畜、市场买卖等处),以及丘冢之间,均为有鬼神,并没有空的。凡诸鬼神,都随着其所依止之处,就以此为其名。如依人就名人,依村就名村,依城就名城,依国就名国,依土就名土,依山就名山,依河就名河。」(如某某山神,某某河神等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一切树木,其极小的,有如车轴的,也都有鬼神依止在那里,并没有空的。一切的男子、女人,其最初刚出生之时,均为有鬼神,都随逐而拥护。假如其死亡之时,则那些守护的鬼神,会收摄其精气,其人就会死亡。」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假如有外道的梵志来问而说:『诸位贤者!如果一切男女,在其初始出生之时,均为有鬼神随逐守护,在其将欲死亡之时,那些守护的鬼神会收摄其精气,其人就会死亡的话,则现在的人,为甚么缘故,有的会被鬼神所触娆(作祟扰人),有的却不会被鬼神所触娆呢?』假如有此问的话,你们就应该回答他而说:『世人为非作歹,都邪见颠倒,造十恶业,像如是的人之辈,则在百人,在千人当中,只有一位鬼神的守护耳。譬如群牛、群羊,不管是百只,或者是千只,都是一人在守牧那样,他也是如是,因为行非法之行,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像如是的人之辈,如百人,或千人,才有一鬼神在守护耳。假若有人,修行善法,见正信而行,而具足十善业的话,则像如是的人,虽为一人,而有了百千的鬼神在守护的。譬如国王、国王的大臣,有了百千人在卫护一人,他也是如是,修行善法,具足了十善业,像如是的人,则一人而有百千的鬼神在守护的。由于此缘故,世人当中,有的被鬼神所触娆的,有的却不被鬼神所触娆的。』」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阎浮提(南赡部洲)的人,有三种事胜过于拘耶尼(西牛货洲)的人。那三种呢?第一就是勇猛强记,能造业行。第二就是勇猛强记,勤修梵行。第三就是勇猛强记之故,佛陀乃出现在其国土,以此三事,而胜于拘耶尼。拘耶尼的人,也有三事,而胜于阎浮提的。那三事呢?第一就是多牛,第二就是多羊,第三就是多珠玉,以此三事,而胜于阎浮提的。

  阎浮提人有三事,胜于弗于逮(东胜身洲),那三事呢?第一就是勇猛强记,能造业行,第二就是勇猛强记,能修梵行,第三就是勇猛强记,佛陀出现于其国土,以此三事,而胜于弗于逮。弗于逮的人,也有三事,胜于阎浮提,那三事呢?第一就是其土极广,第二就是其土极大,第三就是其土极妙,以此三事,乃胜于阎浮提。

  阎浮提人有三事,胜于郁单曰(北胜坤洲),那三事呢?第一就是勇猛强记,能造业行,第二就是勇猛强记,能修梵行,第三就是勇猛强记,佛陀出现于其国土,以此三事,乃胜于郁单曰。郁单曰人又有三事胜于阎浮提,那三事呢?第一就是无所系属,第二就是没有我所,第三就是寿命固定为千岁,以此三事,而胜于阎浮提。

  阎浮提的人,也以上面三事,胜于饿鬼趣。饿鬼趣也有三事胜于阎浮提,那三事呢?第一就是长寿,第二就是身大,第三就是他作自受,(从他的希求,而自受饥渴),以此三事,而胜于阎浮提。

  阎浮提人也以上面的三事,而胜于龙、金翅鸟。龙、金翅鸟又有三事而胜于阎浮提。那三事呢?第一就是长寿,第三就是长大,第三就是宫殿,以此三事,而胜于阎浮提。

  阎浮提人乃以上面的三事,胜于阿须伦(非天)。阿须伦又有三事胜于阎浮提,那三事呢?第一就是宫殿高广,第二就是宫殿庄严,第三就是宫殿清净,以此三事,而胜于阎浮提。

  阎浮提人乃以上面之三事胜于四天王(第一层天)。四天王又有三事胜于阎浮提,那三事呢?第一就是长寿,第二就是端正,第三就是多乐,以此三事胜于阎浮提。

  阎浮提人也以上面的三事胜于忉利天(三十三天,第二层天)、焰摩天(时分天,第三层天)、兜率天(喜足天,第四层天)、化自在天(第五层天)、他化自

  在天(第六层天)。此诸天又有三事胜于阎浮提,那三事呢?第一就是长寿,第二就是端正,第三就是多乐。」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欲界的众生有十二种类,那十二种类呢?第一为地狱,第二为畜生,第三为饿鬼,第四为人,第五为阿须伦,第六为四天王,第七为忉利天,第八为焰摩天,第九为兜率天,第十为化自在天,十一为他化自在天,十二为魔天。

  色界天的众生有二十二种:第一就是梵身天,第二为梵辅天,第三为梵众天,第四为大梵天,第五为光天,第六为少光天,第七为无量光天,第八为光音天,第九为净天,第十为少净天,第十一为无量净天,第十二为遍净天,第十三为严饰天,第十四为小严饰天,第十五为无量严饰天,第十六为严饰果实天,第十七为无想天,第十八为无造天,第十九为无热天,第二十为善见天,第二十一为大善见天,第二十二为阿迦尼吒天(色究竟天)。

  无色界天的众生有四种,那四种呢?第一就是空智天,第二就是识智天,第三就是无所有智天,第四就是有想无想智天。」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有四种大天神,那四种呢?第一就是地神,第二就是水神,第三就是风神,第四就是火神。在往昔之时,地神曾经心生恶见《不正确的见解)而说:『地当中并没有水与火,以及风。』那时,我知道这位地神之所念,就往其处,而说:『你当于生起念头之时,曾经说:地中并没有水、火、风吗?』地神回答说:『地中实在并没有水、火、风的。』我在那时,就对他说:『你不可以生此念,不可说地中并没有水、火、风。为甚么呢?因为地中确实具有水、火、风,只因地大特别多之故,得地大的名耳。』」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那个时候,曾经为那位地神次第说法,去灭除她的恶见,对她示教利喜,而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欲贪为不净,上漏为患(由于贪而漏出烦恼),出要为上(解脱生死为最要紧),敷演开示那些清净的梵行。我于那时,知道她的心已净,已柔软而生欢喜,已没有阴盖,容易可以开化,就以诸佛的常法,而为她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苦集灭道的四谛),演布开示。那个时候,那位地神就在其座上,远离尘垢,而得法眼净(看透事理的来源的智识)。譬如洁净的白衣,容易受染其它色相那样,她也是如是的具有了清净的信心,而逐得法眼,并没有半点的狐疑。见法而决定,而不堕于恶趣,不再向于其余之道,而成就无畏。就向我表白而说:『我现在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尽形寿都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欺诳、不饮酒。请佛听许我在于正法当中作为一优婆夷(清信女,地神为女性之故。水、火、风也同样为女性)!』」

  佛陀告诉比丘说:「在往昔之时,有一位水神曾经心生恶见而说:『水中并没有地、火、风。』在这时候,地神知道那位水神心生此恶见,就去对水神说:『你实在心起此见而说水中并没有地、火、风吗?』回答说:『实在的。』地神对她说:『你不可以生起这种见解,不要说水中没有地、火、风。为甚么呢?因为水中确实有地、火、风,只因水大特多之故,得水大之名而已。』这时,地神就藉此而为她说法,而除去其恶见,示教利喜她。首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欲贪为不净,上漏(烦恼)为灾患,出要(解脱)为最上,而敷演开示清净的梵行。当时,地神已知道那位水神之心已柔软,已欢喜而信解,清净而无阴盖,容易可以开化,就开示如佛的常法,而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这样的对她演布开示。这时,那位水神就远尘离垢,而得法眼净,有如净洁的白衣容易受色之染那样,她也是如是,已信心清净,得法眼净,而没有狐疑,决定能得正果,不再会堕于恶道,不再向于其余之道,而成就无畏,而白地神说:『我现在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欺诳、不饮酒,请听我在于正法当中为一位优婆夷!』」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在往昔之时,有一位火神曾经生起恶见而说:『火中并没有地、水、风。』这时,地神、水神知道那位火神心生此见,就共同去对火神说:『你实在生起这种见解吗?』回答说:『实在的。』地水二神对她说:『你不可以生起此恶见。为甚么呢?因为火中有地、水、风,只因火大多故,火大得到其名而已。』这时,地水二神就为火神说法,去除灭其恶见,示教利喜,而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欲贪为不净,上漏为灾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那些清净的梵行。二神知道那位火神的心已柔软,已欢喜信解,已净而没有阴盖,已容易可以开化,就以如诸佛的常法,而为她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这样的演布开示。这时,那位火神就因此而远尘离垢,而得法眼净。有如净洁的白衣,容易为受染色,她也是如是,已信心清净,遂得法眼,而没有狐疑。已决定会得正果,不会再堕于恶趣,不再向于其余之道,而成就无畏。就白地、水二神说:『我现在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圣众(僧),愿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欺诳、不饮酒,请听我在于正法当中为一位优婆夷!』」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往昔之时,有一位风神曾经生起恶见而说:『风中并没有地、水、火。』地、水、火神知道那位风神生此恶见,就去对她说:『你实在生起此见解吗?』回答说:『实在的。』地水火三神说:『你不可以生起此见解曾为甚么呢?因为风中有地、水、火,只因风大特多之故,风大得其名耳。』这时,地水火三神就为她说法,为她除弃恶见,示教利喜她而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欲贪为不净,上漏为灾患,出要为最上,敷演开示,那些清净的梵行。地水火三神知道那位风神的心已柔软,已欢喜信解,净而没有阴盖,也容易开化,就以如诸佛的常法,而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而演布开示。这时,那位风神就远尘离垢,而得法眼净。譬如净洁的白衣,容易受色染那样,她也是如是,已信心清净,逮得法眼,而没有狐疑,决定得正果,不会再堕于恶趣,不再向于其余之道,而成就无畏,就白地水火三神说:『我现在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圣众,愿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欺诳、不饮酒,请听我在于正法当中为一位优婆夷!愿慈心一切,不娆众生!』」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云有四种类,那四种呢?第一为白色,第二为黑色,第三为赤色,第四为红色。那白色的,是地大偏多,那黑色的,为水大偏多,那赤色的,为火大偏多,那红色的,为风大偏多。那些云离地有十里、二十里、三十里、四十里,乃至四千里。除了劫初后时之云的上至于光音天者外。

  电也有四种,那四种呢?东方之电,名叫身光,南方之电,名叫难毁,西方之电,名叫流焰,北方之电,名叫定明。为甚么缘故,虚空的云中有这种电光呢?有时身光和难毁相触,有身光和流焰相触,有时身光和定明相触,有时难毁和流焰相触,有时难毁和定明相触,有时流焰和定明相触,由于这些缘故,在虚空的云中,有电光之起。其次,又有甚么因缘,在虚空云中,有雷声之起呢?虚空中有时地大与水大相触,有时地大与火大相触,有时地大和风大相触。有时水大和火大相触,有时水大和风大相触,由于此缘故,在虚空的云中,有雷声之起。

  相师的占卜雨时,有五种因缘,不可以确定知道(知道不正确),使占雨的人迷惑不解。那五种呢?第一就是云有雷电时,占者说当会下雨,然而由于火大多故,烧云而不雨,这就是占师之初迷惑之缘。第二就是云有雷电时,占者说当会下雨,然而有大风起,将云吹为四散,而入于诸山间,由于此因缘之故,相师会迷惑不解。第三就是云有雷电时,占者说当会下雨,然而这时有大阿须伦(阿修罗,非天),接揽浮云,而置入于大海中,由于此因缘,相师会迷惑不解。第四就是云有雷电时,占者说当会下雨,然而云师、雨师放逸淫乱之故、竟不降雨下来,由于此因缘之故,相师乃迷惑不解。第五就是云有雷电之时,占者说当会下雨,然而世间的众庶民都非法而放逸,而行不净之行、悭贪嫉妒,所见颠倒之故,使天不降雨下来,由于此因缘之故,相师会迷惑不解。这就是其五种因缘,使相师占雨而不可定知的。」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完

九、世记经:二灾品

  大意:本经首先述及成、住、坏、空的四劫,以及在于坏劫之时的三灾,所谓火灾、水灾、风灾之生来。而以世间之人乃由于奉持正法,而修十善业,而得第二禅、第三禅,乃至于第四禅的时分。至于光音天、遍净天,乃至于果实天而败坏灭尽,以示一切行为无常之法,当时也解说度世解脱之道。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事(成住坏空的四大劫),为长久,为无量无限,不可能用日月岁数来称计的。那四事呢?第一就是在世间里,会有灾难渐起,而败坏此世间之时(坏劫),其中间的长久,乃为无量无限,是不可能用日月岁数去称计得出之久的。第二就是此世间败坏之后,中间为空旷,并没有世间(空劫),其时期为长久迥远,不可能用日月岁数去称计得出的。第三就是天地初起,向于欲成时(成劫),其中间乃非常的长久,不可能用日月岁数去称计得出的。第四就是天地已成就后,久住不坏(住劫),乃不可能用日月岁数去称计得出之久的。这就是四事长久,乃为无量无限,不可能用日月岁数去称计得出之久的。」

  佛陀告诉比丘说:「在世间里,有三种灾难,那三种呢?第一就是火灾,第二为水灾,第三为风灾。有三灾的上际(边际,上限)。那三际呢?第一就是光音天,第二就是遍净天,第三就是果实天(广果天,位于第四禅天)。如果火灾之生起时,会烧至于光音天(位于二禅天)的下面(下自地狱,上至初禅天都被烧尽),是以光音天为边际。如果水灾之生起时,会至于遍净天(第三禅天).之下(水灾会浸澜下自地狱,上至二禅天),以遍净天为边际的。如果风灾生起时,会吹至于果实天(第四禅天,广果天)之下(下自地狱,上至三禅天,都被风灾吹散无遗),以果实天为边际的。

  甚么叫做火灾呢!在火灾开始欲起之时,此世间的人都行正法,都正见而不颠倒,而修十善行。修行此法之时,有人证得第二禅的话,就会踊身而上升于虚空中,而住于圣人道、天道、梵道。会高声而唱言:『诸位贤者!应当要知道!无觉、无观,为第二禅天的快乐!为第二禅天的快乐啊!(没有如世间之寻伺-粗观、细想,为得第二禅天的境地。)』这时,世间的人听此声音之后,就会仰望而向他说:『善哉!善哉!唯愿为我们讲说无觉、无观的第二禅道吧!』那时,空中的人听到此语后,就为他们讲说无觉、无观的第二禅道。此世间的人听那空中的人讲说后,就修习无觉、无观的第二禅道,因此之故,身坏命终之后,就往生于光音天。

  当时,地狱的众生罪毕而命终之后,来生于人间,他们也修学无觉、无观的第二禅,因此而身坏命终之后,也往生于光音天。其它如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初禅天)等众生,在他们命终之后,也来生于人间,也同样的修学无觉、无观的第二禅,因此,在他们身坏命终之后,都同样的往生于光音天。由于这因缘,地狱道乃灭尽,畜生、饿鬼、阿须伦,乃至梵天,都均灭尽。当于那个时候,首先是由于地狱先于灭尽,然后畜生灭尽,畜生灭尽后,饿鬼灭尽,饿鬼灭尽后,阿须伦灭尽,阿须伦灭尽后,四天王灭尽,四天王灭尽后,忉利天灭尽,忉利天灭尽后,焰摩天灭尽,焰摩天灭尽后,兜率天灭尽,兜率天灭尽后,化自在天灭尽,化自在天灭尽后,他化自在天灭尽,他化自在天灭尽后,梵天灭尽,梵天灭尽后,然后人类才灭尽,而没有遗余。人间灭尽而无余后,这个世间就会败坏,乃成为灾难,嗣后天空就不再降雨,百谷草木都自然的枯死。」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因于如是,就应当知!一切诸行均为是无常的(诸行无常),都是会变易朽坏的,都不可以恃怙的。有为的诸法,乃令人非常的可厌患的,都应当寻求度世解脱之道!

  其后经过非当久的时期,会有大黑风的暴起,会吹大海水,海水的深度八万西千由旬之处,都被吹而使其为两披,而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的半腹,离开地面四万二千由旬,安于日道之中,由于此因缘,在此世间里会有二个太阳的出现。二日出现后,会使这个世间的所有小河、犬浍(田间水道)、渠流(河流),均为干竭。」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因此,当知!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不可以恃怙的,凡是有为之法,都是甚可厌患之法,因此,当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在其后来久久的时期,会有大黑风的暴起,海水的深度八万四千由旬之处,都被吹而使其为两披,而取日的宫殿,置于须弥山的半腰,离开地面为四万二千由旬,而安日于其道中,缘于此,世间则有三个太阳的出现。三日出现后,这里的诸大水流,如恒河、耶婆那河、婆罗河、阿夷罗婆提河、阿摩怯河、辛陀河、故舍河,等河川都均为干竭,都没有遗余。由于此,而当知!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而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都是非常的可厌患的,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

  其后来很久之时,会有大黑风的暴起,海水的深度八万四千由旬之处,都会被吹而为两披,而取回的宫殿,置于须弥山的半腹,安日于道中。因此之故,在世间里,则有四个太阳的出现。四日出现后,此诸世间所有的泉源、渊池,如善见大池、阿耨达大池、四方陀延池、优钵罗池、拘物头池、分陀利池、离池等,纵广五十由旬,统统都干尽。因此之故,应当要知道!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而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都是甚为可厌患的,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

  到后来久久之时,会有大黑风之暴起,会吹大海水,使其为两披,而取日的宫殿,置于须弥山的半腹,安日于道中,因此之故,在世间里会有五个太阳的出现。五日出后,大海水就会稍减百由旬,乃至于七百由旬。因此,可知!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都是非常可厌患之法,应当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到了一个时期,大海则稍尽,残余为七百由旬、六百由旬、五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一百由旬的存在而已。因此之故,可以知道!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为变易朽坏而不可以恃怙的。凡是有为之法,都非常的可以厌患的,应当求出世间解脱之道。又至一时,大海水又稍稍的减尽,而至于七由旬、六由旬、五由旬,乃至一由旬的存在耳。」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由于此之故,应当知道!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为变易朽坏而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都是非常的可厌患的,应当求出世间解脱之道。其后,海水又稍尽,而至于七多罗树、六多罗树,乃至一多罗树之高而已。」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因此之故,应当知道!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而不可以恃怙的,凡是有为之法,都是非常的可厌患,应当求出世间解脱之道。其后来海水又转浅,而为七人、六人、五人、四人、三人、二人、一人,乃至于人之腰,至于人之膝,至于人之专、踝。」

  佛陀又告诉比丘们说:「由此之故,应当知道!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法,都是非常的可厌患,应当求出世间解脱之道。其后海水乃如春雨之后,也如牛迹中之水那样,遂至于涸尽,连人的脚指也不能渍的了。」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因此之故,应当要知道!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都是非常的可厌患,应当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其后经过久久之时,有大黑风的暴起,而吹海底之沙,深度为八万四千由旬,使其着于两岸而飘,而取日的宫殿,置于须弥山的半腰,安日于道中,由于此因缘,在世间里,有六个太阳的出现。六日出现后,那些四天下,以及八万天下的诸山、大山、须弥山王,都起烟而燃烧,有如陶家的初燃陶之时那样,六日的出现时,也是如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因此,当知!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都是非常的可厌患,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其后来,经过久久之时,会有大黑风的暴起,会吹海底之沙,至于八万四千由旬,使其着于两岸而飘,而取日的宫殿,置于须弥山的半腹,安日于道中,缘于此,而在世间里,则有七个太阳的出现。七日出现后,此四天下,以及八万天下的诸山、大山、须弥山王,都会洞燃,有如陶家的燃竃,而使火焰之生起那样,七日的出现之时,也是如是。」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因此,当知!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均为是可厌患的,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此四天下,以及八万天下的诸山、须弥山,都会洞燃。当于那一个时候,四天王宫、忉利天宫、焰摩天宫、兜率天、化自天在、他化自在天、梵天宫,都同样的均会洞燃!」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因此之故,应当要知道!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均为是非常的可厌患的,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此四天下,乃至梵天,着火而洞燃之后,会有风吹火焰而至于光音天(极光天,第二禅天的第三天)。那些初生的天子们看见这些火焰后,都生起怖畏而说:『咄!(唉啊!)这是甚么东西呢?』那些从前就生在这里的诸天们,会告诉后生的诸天们说:『不可以起怖畏!那些火焰曾来过,而齐于此而已。由于念前的火光之故,就名叫光念天(宋元明三本均作光音天)。』此四天下,乃至梵天被火洞然之后,须弥山王就渐渐的颓落百由旬、二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

  佛陀告诉比丘说:「由此,而当知!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均为是非常的可厌患,当应求度出世解脱之道。此四天下,乃至梵天,被火洞燃之后,其后的大地,以及须弥山,都尽为没有而无灰烬。因此之故,当知!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不可以恃怙,凡是诸有为法,均为是非常的,可以厌患的,应当求度出世解脱之道。那些大地被火烧尽后,地下之水也尽,水下之风也告尽。因此之故,应当要知道!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会变易朽坏,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法,都非常的可厌患的,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火灾起时,天空不再下雨,百谷草木都自然的会枯死,这,到底谁会相信呢?唯独有看见的人,自当会了知而已!像如是的,乃至地下的水也尽,水下的风也尽,谁当会相信呢?唯独有看见的人,自当会了知而已!这就是所谓火灾。甚么为之火劫的还复呢?

  此后,经过很久的期间,会有大黑云在于虚空中,而至于光音天,会周遍降雨,其滴下的水,乃如车轮那样。像如是的经过无数百千的年岁而下雨,其水乃渐长,其高度为无数的百千由旬,乃至于光音天。这时,会有四大风的生起,而执持此水而住。那四大风呢?第一就是名叫住风,第二名叫持风,第三名叫不动、第四名叫坚固。其后,此水乃稍减百千由旬,无数的百千万由旬。其水的四面有大风的生起,名叫僧伽,吹水使其动摇,鼓荡涛波,起沫而为积聚。这时积聚被风吹,而离开水面,而在于空中,自然的坚固,而变成为天宫。天宫乃以七宝校饰,由于此因缘,而有了梵迦夷天宫(梵天宫)。其水渐减,而至于无数的百千万由旬,那时,其水的四面有大风的吹起,名叫僧伽风,会来吹水,使其摇动,鼓荡涛波,而起沫,而积聚。遇风吹而离开水面,在于虚空中,而自然的坚固,而变成天宫。天宫为七宝校饰,由于此因缘,而有了他化自在天宫。

  其水渐减至于无数的千万由旬,其水的四面有大风之吹起,名叫僧伽风,吹水而使水摇动,鼓荡涛波,而起沫积聚。遇风吹而离开水面,在虚空中自然的坚固,而变成天宫,七宝校饰,由于此因缘,而有了化自在天宫。其水渐减,而至于无数的百千由旬,那时,有僧伽风来吹水,使其摇动,鼓荡涛波,而起沫,而积聚。遇风吹而离开水面,在于虚空中,而自然的坚固,而变成天宫,天宫为七宝校饰,由于此因缘,而有了兜率天宫。其水转减至于无数的百千由旬,那时,有僧伽风,吹水而使水摇动,鼓荡涛波,而起沫积聚。风吹而离开水面,在虚空中自然的坚固,而变成天宫,由于此因缘,而有了焰摩天宫。其水转减至于无数的百千由旬,水上有沫,深度为六十万八千由旬,其边为没有际限,譬如此间的穴泉流水那样,其水上乃有沫,它也是如是。

  由于甚么因缘,而有了须弥山呢?因为有了乱风的吹起,而吹此水沫,致造须弥山,高度为六十万八千由旬,纵广为八万四千由旬,为四宝所成的,所谓金、银、水精、琉璃是。由于甚么因缘,而有了四阿须伦宫殿呢?因为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在于须弥山的四面起大宫殿,纵广为各八万由旬,自然的变成七宝的宫殿。又由于甚么因缘而有四天王宫殿呢?因为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在于须弥山的半腹,四万二千由旬,自然的变成七宝宫殿,因此之故,名叫四天王宫殿。为甚么因缘而有忉利天宫呢?因为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在于须弥山上,自然的变成七宝宫殿。又由于甚么因缘,而有了伽陀罗山呢?因为其后乱风吹大水沫,离开须弥山不远之处,自然的化成宝山,下根入于地内四万二千由旬,纵广为四万二千由旬,其边为无际,杂色间厕,而为七宝所成的,由于此缘故,而有了伽陀罗山。

  又由于甚么缘故而有了伊沙山呢?由于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在离开伽陀罗山不远之处,自然的变成伊沙山,高度为二万一千由旬,纵广为二万一千由旬,其边为无际,杂色参夹在其间,为七宝所成的,由于此缘故,而有了伊沙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在离开伊沙山不远之处,自然的变成树辰陀罗山,高度为一万二千由旬,纵广为一万二千由旬,其边为无际,杂色参杂在其间,为七宝所成的,由于此因缘,而有了树辰陀罗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离开树辰陀罗山不远之处,自然的变成阿般尼楼山,高度为六千由旬,纵广也为六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杂在其中间,为七宝所成的,由于此因缘之故,有了阿般尼楼山。

  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在离开阿般尼楼山不远之处,自然的变成尼邻陀罗山,高度为三千由旬,纵广也为三千由旬,其边无际,杂色参杂在其间,为七宝所成的,由于此因缘,而有了尼邻陀罗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离开尼邻陀罗山不远之处,自然的变成比尼陀山,高度为一千二百由旬,纵广也为一千二百由旬,其边为无际,杂色参杂在其中间,为七宝所成的,由于此缘故,而有了比尼陀山。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在离开比尼陀山不远之处,自然的变成金刚轮山,高度为三百由旬,纵广为三百由旬,其边为无际,杂色参杂在其中间,为七宝所成的,由于此因缘之故,而有了金刚轮山。为甚么缘故而有了一个月亮的宫殿?有了七个日的宫殿呢?因为其后乱风吹大水沫,自然的变成一个月亮的宫殿,七日的宫殿,而杂色参杂在其中间,为七宝所成,为黑风所吹而还到于本处,由于此因缘,而有了日与月的宫殿。

  其后乱风吹大水沫,自然的变成四天下,以及八万天下,由于此因缘,而有了四天下,以及八万天下。其后乱风吹大水沫,在四天下,以及八万天下,自然的变成大金刚轮山,高度为十六万八千由旬,纵广也为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无际,为金刚坚固,不可以毁坏,由于此因缘,而有大金刚轮山。

  其后经过很久的期间,有自然的云遍满在于空中,周遍的降下大雨,其雨滴都如车轮,其水乃弥漫,而没吞四天下,以及须弥山等处。其后乱风吹地,而为大坑,涧水则尽入于其中,因此而为海,由于此因缘,而有四大海水。海水咸苦,实有三种因的,那三种呢?第一就是有自然云遍满于虚空,至于光音天,周遍的降雨下来洗濯天宫,涤荡天下,从梵迦夷天宫(梵天,初禅天)、他化自在天宫(第六层天),下至.于焰摩天宫(时分天,第三层天)、四天下(第一层天)、八万天下、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等,均被洗濯而涤荡,其中的诸处,有秽恶咸苦的诸不净之汁,下流而入于海,而合为一味,因此之故,海水为咸的。第二就是往昔之时,有大仙人,将海水念禁咒,长使海水为咸苦的,使人不得以饮此水,因此之故,海水为咸苦。第三就是那些大海水里,有杂类的众生居在里面,其身有的很长大,或者为一百由旬,二百由旬,乃至有七百由旬;牠们的呼哈吐纳,大小便都在里面,因此之故,海水为咸的,这就是所谓火灾。」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甚么叫做水灾呢?水灾的生起时,此世间的人,均为奉持正法,为正见,而不邪见,而修习十善业。修习十善行后,那个时候,会有人得无喜之第三禅的人(离喜妙乐地),他们会踊身而上升于虚、空中,而住于圣人道、天道、梵道,会高声而唱言:『诸位贤者!应当知道!无喜第三禅乐!无喜第三禅乐!』(唯有意识,意识怡悦,至为极妙,故立乐受。初禅天为有觉观,也就是有寻有伺。寻为粗心而分别的心所,伺为细心分别的心所。第二禅天为无寻无伺,也就是不与寻伺相应,而由禅定所生的喜乐的境界。第三禅则为离喜的妙乐的境地,所谓喜,就是喜受,也就是对于所得的利益有欢喜之谓,乐即为轻安的心所,是依定而为心的轻利安适。)

  这时,世间的人听此声音后,就会仰白他而向他说:『善哉!善哉!愿为我解说这种无喜的第三禅道!』这时。空中的人听此语后,就会为他们演说无喜的第三禅道。此世间的人听其演说之后,就会修学第三禅道,修学后,在他们身坏命终之后,会往生于遍净天(极光净天,为第三禅天的第三天)。

  那个时候,地狱的众生,其罪业毕竟,而命终之后,来生于人间。他们也修第三禅道,修禅道后,身坏命终之后,也往生于遍净天。那些畜生、饿鬼、阿须伦(阿修罗)、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自四天王以上,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层天),梵天(初禅天)、光音天(二禅天)等众生们,命终之后,也来生于人间,也都修学第三禅道,修学后,在他们身坏命终之后,得生于遍净天(第三禅天),由于此因缘,地狱道都消尽,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乃至光音天等趣,均为消灭迨尽。

  当在那个时候,首先是由地狱灭尽,然后畜生才继之而灭尽。畜生灭尽之后,饿鬼也跟之而灭尽。饿鬼灭尽之后,阿须伦也灭尽。阿须伦灭尽后,四天王也灭尽。四天王灭尽后,忉利天也跟之而灭尽。忉利天灭尽后,焰摩天也灭尽。焰摩天灭尽后,兜率天也灭尽。兜率天灭尽后,化自在天也灭尽。化自在天灭尽后,他化自在天也灭尽。他化自在天灭尽后,梵天也继之而灭尽。梵天灭尽之后,光音天也跟之而灭尽。光音天灭尽完毕之后,人类就统统灭尽无余。人类灭尽无余之后,这个世间就败坏到此,乃完成其灾患。

  在此之后,经过很久的时间,会有大黑云之暴起,上至于遍净天(极光净天,第三禅天的第三天),都周遍的降下大雨,会降下纯的热水。其雨水会沸涌,而煎熬天上,诸天的宫殿就因此而统统消尽,而没有遗余。有如将酥油放置在于火中,终被煎熬消尽那样的没有遗余,光音天宫(极光天,第二禅天的第三天)也是如是。由此可知,一切行为无常的,为变易之法,不可以恃怙的。有为的诸法,真是非常的可厌患的,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

  嗣后,这种雨又浸梵迦夷天宫(初禅天),将其煎熬消尽,没有遣余,有如将酥油放置在于火中,最后会被煎熬而没有遗余那样,梵迦夷天宫也是如是。其后,此雨又浸他化自在天、化自在天、兜率天、焰摩天等天宫,将它们统统煎熬消尽,没有遗余。有如将酥油放置在于火中,被煎熬而没有遗余那样,那些诸天宫也是如是。其后,此而又浸四天下,以及八万天下的诸山、大山、须弥山王等,都统统被煎熬消尽而没有遗余。有如将酥油放置在于火中,而被煎熬消尽,致于没有遗余那样,它们也是如是。因此之故,应当要知道!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是变易之法,不可以恃怙,凡是诸有为之法,都是甚为可厌患,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其后,此水又煎熬大地,将大地消尽无余之后,地下的水也消尽,水下之风也消尽。因此之故,应当要知道!一切行为无常的,为变易之法,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都甚为可厌患,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齐于此遍净天宫,都被煎熬消尽之事,到底是谁当会相信呢?唯独有看见的人才能知道而已!梵迦夷天宫会被煎熬消尽,乃至地下之水都会消尽,水下的风也会消尽,这些事到底是谁当会相信呢?唯独有看见的人,乃能当知而已!这就是所谓水灾。

  甚么叫做水灾之还复呢?其后,经过非常久的期间,会有大黑云充满于虚空,至于遍净天,都周遍降雨,其雨滴乃如车轮那么的大。像如是的经过无数的百千万岁,其水渐长而至于遍净天。有四种大风,将这种水持住。那四种呢?第一名叫住风,第二名叫持风,第三名叫不动,第四名叫坚固。其后此水稍减,而为无数的百千由旬,当时四面有大风的兴起,名叫僧伽,会吹水而将其动摇,鼓荡涛波,而起沫为积聚。风会将此积聚大吹而使其离水,而在于虚空中,自然的变成光音天宫(第二禅天),为七宝校饰的,由此因缘,而有了光音的天宫。其水又转减为无数的百千由旬,而那个僧伽大风会吹水而使其摇动,鼓荡涛波,而起沫为积聚,大风将其吹开离水,而在于虚空中,自然的变成梵迦夷天宫(初禅天),为七宝校饰。像如是的,乃至海水一味的咸苦,也如火灾复时那样。这就叫做水灾。」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其么叫做风灾呢?风灾兴起之时,此世间的人,都奉持正法,都为正见,而不邪见,而修十善业。修习善行之时,在那个时候,会有人得清净护念的第四禅(舍念清净地),而在于虚空中住,为圣人道、天道、梵道。他们会高声而唱言:『诸位贤者!护念清净第四禅为安乐!护念清净第四禅为安乐!』这时,此世间的人听其声音后,会仰望而向空中之人说:『善哉!善哉!愿为我们演说护念清净第四禅道!』这时,空中的人听此语后,就为他们演说第四禅道。此世间人听其讲说之后,就修学第四禅道,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得生于果实天(第四禅天)。

  那时,地狱的众生,其罪业完毕而命终后,来生于人间,又修习第四禅,在他们身坏命终之后,也往生于果实天。那些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乃至遍净天的众生命终后,也来生在于人间,也都修习第四禅,他们身坏命终之后,也生在于果实天。由于此因缘,地狱道就灭尽,畜生、饿鬼、阿须伦、四天王,乃至遍净天趣,也都灭尽。那个时候,乃由地狱先尽,然后畜生灭尽,畜生灭尽后,饿鬼也就灭尽,饿鬼灭尽后,阿须伦乃灭尽,阿须伦灭尽后,四天王也就灭尽,四天王灭尽后,像如是的展转而至于遍净天之灭尽,遍净天灭尽后,然后人类才灭尽无余。人类灭尽无余后,此世间就败坏,乃至成为灾。

  其后,经过很久的期间,有大风的兴起,名叫大僧伽,乃至于果实天(第四禅天)。其风四布而吹,吹至于遍净天宫(第三禅天)、光音天宫(第二禅天),使宫与宫相拍,而碎如粉尘。有如力士之执拿二只铜杵后,将杵与杵相拍,拍得碎尽无余那样,二座宫殿之相拍的情形也是如是。由此而当知!一切行都是无常的,都是有变易之法,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法,乃是非常可厌患的,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

  其后此风乃吹梵迦夷天宫(初禅天)、他化自在天宫(第六层天),使宫与宫相拍,令其碎如粉尘,而没有遗余,有如力士之执拿二只铜杵,将杵与杵相拍,使其碎尽无余那样,此二座宫殿之相拍的情形也是如是。因此,当知!一切行乃为无常的,为变易之法,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都是非常的可厌患的,应当要求度出世解脱之道。其后此风又吹化自在天宫(第五层天)、兜率天宫(第四层天)、焰摩天宫(第三层天),使宫与宫相拍,使其碎如粉尘,而没有遗余,有如力士之执拿二只铜杵,将杵与杵柏拍,使其碎尽无余,这些宫殿也像如是的碎尽无余。因此,当知!一切行乃为无常的,为变易之法,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都是非常的可厌患的,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

  其后此风吹至于四天下,以及八万的天下,和诸山、大山、须弥山王,将它们置于虚空,高度为百千由旬,使山与山相拍,令其碎如粉尘,有如力士之手执轻糠散放在于空中那样,那些四天下、须弥山,都碎尽分散,其情形也是如是。因此,可知!一切行为无常的,为变易之法,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之法,都是非常的可厌患的,应当要求度出世解脱之道。其后风吹大地,使大地都灭尽,地下的水也灭尽,水下的风也消尽。因此之故,当知!一切行为无常的,为变易之法,不可以恃怙的,凡是诸有为之法,都是非常的可厌患的,应当要求度出世间解脱之道。」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遍净天宫与光音天宫,此二宫座都会互相拍击,都粉碎而如粉尘那样,这种事情,到底谁会相信呢?唯独有看见过的人,乃能知道而已!像如是的乃至地下的水都尽,水下的风也尽,这些事情,谁能相信呢?唯独有看见过的人,乃能相信而已!这就是所谓风灾!

  甚么为之风灾还复呢?其后,经过非常久的期间,有大黑云周遍于虚空,乃至果实天(第四禅天),而降下大雨来。其雨滴都如车轮那么的大,霖雨为无数的百千万岁,其水渐长,而至于果实天。这时,会有四种风执持此水,使其住下来。那四种呢?第一名叫住风,第二名叫持风,第三名叫不动,第四名叫坚固。其后此水渐渐的稍减为无数的百千由旬,其水的四面,会有大风的兴起,名叫僧伽。会吹其水,使其水摇动,会鼓荡涛波,起沫而积聚。大风会吹那些积聚离开水面,在于空中。自然的变成为遍净天宫(第三禅天),有杂色参杂其间,为七宝所成的,由于此因缘,而有了遍净天宫。其水又转减为无数的百千由旬,那时僧伽风会吹其水,使其摇动,鼓荡涛波,起沫而为积聚,僧伽风会吹那些积沫离开水面,在于空中,自然的变成光音天宫,为杂色参杂其间,为七宝所成的,乃至海水的一味咸苦,也如火灾的还复时那样,这就是风灾。就是所谓大三灾,就是所谓三复!」

十、世记经:战斗品

  大意:本经叙述阿修罗王与帝释天之战斗的情形。帝释天每次有战斗时,都令忉利诸天。阿修罗王也同样的令其部下。两方都吩咐须系缚主将(帝释天、阿修罗王),而都是帝释天的胜利,而执缚阿修罗王回来。里面描述正与邪的界分,善与恶的分际!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往昔之时,诸天曾和阿须伦共斗。那个时候,释提桓因(帝释天)即命令忉利天(三十三天,第二层天,帝释天居在四八三十二天的中央之天,计为三十三天,故忉利诸天为帝释天的部属),而告诉他们说:『你们现在要去和他(指阿修罗王)共战的话,假如得胜,就捉拿毗摩质多罗阿须伦(阿修罗王的名),应用五系(颈、两手、两足都缚在一起,后注)把他系缚,带他到善法讲堂来,我欲看看他。』这时,忉利天的诸天,受帝释的教令后,就各自去庄严(整装)。当时,毗摩质多罗阿须伦也命令诸阿须伦,而告诉他们说:『你们现在要去和他们(指帝释天和忉利天)共战,假如得胜的话,就必须捉拿释提桓因,要用五系将他系缚,带他到七叶讲堂来,我欲看看他。』这时,诸阿须伦受毗摩质多阿须伦王的教令后,就各自去庄严(装备一切)。

  于是,诸天与阿须伦众,就这样的在战场互相战斗,诸天则得胜利,阿须伦乃败退下来。当时,忉利诸天就顺其战胜之势,而捉拿阿须伦王,就用五系把他系缚,带他到达于善法堂之处,以献示与天帝释。这时,阿须伦王看见天上快乐的情形,就生欣慕的乐心,即自念而说:这个地方非常的殊胜,即可以居住,用复还归阿须伦宫为(为甚么须要回到阿修罗宫去干甚么?没必要之义)?他发此念之时,其身上的五系即得解开,天上的五乐即在于前。然而如果阿须伦王生念而欲还回其本宫殿(阿修罗的七叶讲堂)的话,则其身上的五系,会还缚其身,其现前的五乐也就自会离去。这时,阿须伦王所被系缚在于身上的,会一转而为更加牢固,被魔王所系缚之事,乃胜过于如此之事的。如妄计吾我(自我)的人,就会被魔王所缚,不妄计自我(吾我)的人,则魔缚自会得以解脱的。受我(执取受为我)就会为缚,受爱(以执受为爱)就会为缚。我当有(执计我实存于此世间)就会为缚,我当无(执计我没有在于此世间)就会为缚,有色(执计我为有色)就会为缚,无色(执计我为无色)就会为缚,有色无色(执计我为有色无色)就会为缚,我有想(妄执我为有想)就会为缚,无想(妄执我为无想)就会为缚,有想无想(妄执我为有想无想)就会为缚。执我就会为大患,就会为痈,就会为刺。

  因此之故,贤圣的弟子,都知道执我为大患,为痈、为刺,而舍弃吾我之想(不执着此自我为实在的我),而修习无我之行(凡夫的世间,没有常,没有单一,没有实体之我的存在)。观察彼我(所谓我)为重担,为放逸、为有为(因缘所生法为有为法);当有我是有为(将凡人所妄执的有我,为有为之法),当无我为有为(将凡人所执的没有我在此之事,为有为法);有色是有为(凡人所执的有色为我,为有为之法),无色是有为(凡人所执的无色是我,为有为之法),有色无色是有为(凡人所执的有色无色为我,为有为之法),有想是有为(凡人所执的有想为我,为有为之法),无想是有为(凡人所执的无想为我,为有为之法),有想无想是有为(凡人所执的有想无想为我,是有为之法);有为之法,为大患、为刺、为疮。因此之故,贤圣的弟子知道有为之法为大患、为刺、为疮之故,就舍弃有为之法,而行无为之行(无为为无造作变化,也就是脱离因缘生灭之法,所谓涅盘-寂灭)。」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在往昔之时,诸天将和阿须伦共斗之时,释提桓因(帝释天)曾命令忉利天(三十三天的诸天),曾告诉他们说:『你们这次要去和阿须伦共斗,如果得胜的话,就捉拿毗摩质多罗阿须伦,就用五系去系缚他,将他带回善法讲堂,我欲亲自观察他。』这时,忉利诸天受帝释天的教言后,就各各去白庄严(去整装)。当时,毗摩质多罗阿须伦也命令诸阿须伦,而告诉他们说:『你们现在要去和他(指帝释天)共战,假如得胜的话,就捉拿释提桓因(帝释天),就用五系去系缚他,将他带回七叶讲堂来,我要亲自看看他。』这时,诸阿须伦受毗摩质多阿须伦的教令后,就各自去庄严(整装)。于是,诸天与阿须伦众,就遂共战斗,结果为诸天得胜利,阿须伦的兵众乃败退。忉利诸天就捉拿阿须伦,就用五系去系缚他,将其带回善法堂之处,献示与天帝释。这时,天帝释,正彷徉(徘徊)而游在于善法堂上,阿须伦王遥见帝释天,就在于被缚的五系(用死人死蛇等五尸,系在于犯人的两手、两足、颈等处)当中以恶口而骂詈。当时,天帝的侍者就在于天帝之前,以偈唱说而说:

  天帝何恐怖 自现已劣弱 须质面毁呰 默听其恶言

  (天帝!您为甚么恐怖他呢?为甚么自己现出劣弱的姿势呢?为甚么白白被质多阿须伦当面毁呰呢?为甚么默然而听他的恶言,并不反言呢?)

  这时,天帝释就又以偈回答侍者说:

  彼亦无大力 我亦不恐畏 如何大智士 与彼无智诤

  (他也没有大神力可毁伤我,我也不会恐怖他;为甚么有大智的众生,需和他那种没有智慧的众生诤论呢?)

  那时,侍者又作偈颂白帝释而说:

  今不折愚者 恐后转难忍 宜加以杖捶 使愚自改过

  (现在如果不折伏愚者的话,恐怕嗣后会愈转为难忍之事。应该用杖加以捶打他,使愚者能够自己改过自新罢!)

  这时,天帝释又作偈颂回答侍者而说:

  我常言智者 不应与愚诤 愚骂而智默 则为胜彼愚

  (我常常说过:有智慧的,就不应该和那些愚者诤论〔没必要〕。愚者如破口大骂,智者就应保持静默,这就是所谓智者胜过愚者的地方!)

  那时,侍者又作偈颂白帝释而说:

  天王所以默 恐损智者行 而彼愚騃人 谓王怀怖畏

  愚不自忖量 谓可与王敌 没死来触突 欲王如牛退

  (天王之所以会静默,就是为了恐怕有损智者的品行。然而那些愚騃〔愚痴而无知〕的人,却会以为天王您乃怀着怖畏,才不敢反骂的。愚騃的人并不自忖量〔不自量力〕,说他可以和天王您对敌。没死〔冒着死亡〕而来触扰撞突,是欲使天王如牛之退下那样耳。)

  这时,天帝释又作偈颂回答侍者说:

  彼愚无知见 谓我怀恐怖 我观第一义 忍默为最上

  恶中之恶者 于瞋复生瞋 能于瞋不瞋 为战中最上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众人有诤讼 不报者为胜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见无诤讼者 反谓为愚騃

  若人有大力 能忍无力者 此力为第一 于忍中最上

  愚自谓有力 此力非为力 如法忍力者 此力不可沮

  (那位愚痴者并没有知见,而说我为怀恐怖的心;我乃观察所谓第一义,就是以忍辱静默为最上的。乃众恶中的恶者,乃对于瞋恚当中,而一再的生起瞋恚者!假如能够对会瞋恚而不起瞋恚的话,就是战争当中的最上之策!)

  (大凡,人都有二种缘〔都为二种事缘〕,第一就是为了自己,第二,也是为了他人。众人都有诤讼的事,不报复打就是胜者哩!大凡人都有二种缘,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看见没有诤讼的人,反而说他为愚騃的人。如果有人为有大力的人,然而他却能忍耐那些无力之人的羞辱,这种力量就是最为第一的,在于忍耐当中,为最上的。愚騃的人自己说他有大力,这种力,并不是甚么力,如法而忍辱之人的力,这种力,乃不可以沮阻的〔不能抵御的〕。)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那时的天帝释,岂为他人吗?不可产生这种观念!那时的天帝释正就是我身是!我在于那个时候,修习忍辱行,不行卒暴,常常都在称赞能够忍辱的人。假如有智慧的人,欲弘扬我道(佛法)的话,应当要修习忍默行,不可以怀有忿诤之心!」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往昔之时,忉利诸天,曾和阿须伦共斗。那时,释提桓因,曾对质多阿须伦说:『你们为甚么严饰兵仗,怀着怒害之心,共为起战诤干吗?现在当和你讲论道义,以知有胜负吧!(藉论道义,以决胜负!)』那位质多阿须伦向帝释说:『正使(倘若)舍弃诸兵仗,而止息诤讼,而文靠论议的话、谁能知道胜负呢?』(只说道义,怎么能决谁胜谁负呢?)」帝释教他而说:『只要共相论议,现在你的大众当中,和我的天众当中,自有智慧的人知道谁胜谁负的。』这时,阿须伦对帝释说:『那么,你先说偈好了。』帝释回答说:『你是旧天,你应该先说。』那时,质多阿须伦就为了和帝释议论而作偈颂说:

  今不折愚者 恐后转难忍 宜加以杖捶 使愚自改过

  (现在不折伏愚者的话,恐怕后来会展转而为难以堪忍的。应该加之以杖捶〔应用杖捶去犯愚者〕,使愚者能够因此而改过自新)。

  这时,阿须伦说此偈颂之后,阿须伦众就大欢喜,就高声而称此偈颂为善,唯诸天众们,则保持缄默无言。那时,阿须伦王对帝释说:『轮到你说偈之时了。』那时,帝释就为了应付阿须伦之论议而说偈说:

  我常言智者 不应与愚诤 愚骂而智默 即为胜彼愚

  (我常常说:有智慧的人不应该和愚騃的人诤议。愚痴的人如破口大骂的话,有智慧的人则会保持静默不语,这就是所谓智者胜于那愚者的地方。)

  这时,天帝释说此偈后,忉利诸天们乃皆大欢喜,都举声而称为善。当时,阿须伦众乃默然无语。那个时候,天帝释对阿须伦说:『你再说偈看看。』这时,阿须伦又说偈而说:

  天王所以默 恐损智者行 而彼愚騃人

  谓王怀怖畏 愚不自忖量 谓可与王敌 没死来触突 欲王如牛退

  (天王你所以会保持缄默的原因,乃恐怕会损伤智者的品行,然而那些愚騃的人,会说天王你乃怀着怖畏之心的。愚者并不自忖量〔自不量力〕,而说:可以和天王为敌!因此,都没死〔冒死〕来触扰撞突,欲使天王你,有如牛之退败!)

  这时,阿须伦王说此偈后,阿须伦众就踊跃欢喜,都发声称为善。当时,忉利天众则默然无语。这时,阿须伦王对帝释说:『换你说偈吧!』当时,天帝释为了应付阿须伦而说偈说:

  彼愚无知见 谓我怀恐畏 我观第一义 忍默为最上

  恶中之恶者 于瞋复生瞋 能于瞋不瞋 为战中最胜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众人为诤讼 不报者为胜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见无诤讼者反谓为愚騃

  若人有大力 能忍无力者 此力为第一 于忍中最上

  愚自谓有力 此力非为力 如法忍力者 此力不可沮

  (那些愚者并没有知见〔没见识〕,说我乃怀着恐畏的心。我并不是怕他,我乃观察第一义,知道忍耐而静默为最上的道理的。恶者当中的恶者,就是对于瞋恚而又一再的生起瞋恚之心的。)

  (大凡,人都有二种缘,第一就是为自己,第二就是为了他人。众人都为了小事而诤讼,那些不报复的人才是胜者啊!大凡,人都为了二种缘,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看见那些无诤讼的人,却反之而说他为愚騃的人。)

  (如果有人乃保有大力的人,此人如能忍辱那些没有力的人的话,则这种人之力,就是最为第一之力,在于忍辱当中为最上的。愚者自说他有大力,这种力并不是甚么力,如能如法而忍之力的话,这种力乃不可以沮阻的!)

  释提桓因说此偈后,忉利天众即踊跃欢喜,都举声称善,阿须伦众,则默然无语。这时,天众与阿须伦众,都各自作小刻的退却,而自相言说:『阿须伦王所说的偈颂,乃有所触犯,可以说是起刀剑之雠,为生斗讼之根,长养诸怨结(怨恨烦恼),树立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的生死)之本。天帝释所说之偈,则并没有所触娆,不兴起刀剑,不生起斗讼,不长养怨结,而断绝三有之本的。这样,则知天帝所说的为善。阿须伦所说的为不善,自然的,以诸天为胜,以阿须伦为负的了。』」

  佛陀继续告诉比丘们说:「那个时候的释提桓因岂是别人吗?不可以造这种观念:为甚么呢?因为就是现在的我身是。我在于那个时候,就是用柔软之言去胜于阿须伦众的。」佛陀并告诉比丘们说:「往昔之时,诸天又再和阿须伦共斗。这时,阿须伦战胜,诸天乃不如(战败)。

  那时,释提桓因乘着千辐的宝车,怖惧而奔走,跑到中途时,曾经看见睒婆罗树上有一鸟巢,巢里有二只雏鸟,就用偈颂告诉御者说,偈颂说:

  此树有二鸟 汝当回车避 正使贼害我 勿伤二鸟命

  (在此树上有二只子鸟,你应当驶回车乘去避牠,倘若贼车会来伤害我〔回车就会碰着贼车的冲刺,而会被杀伤,或被擒拿〕,虽然或者会如此,也不可以伤害此二只雏鸟的生命)。

  那时,御者听完帝释之偈后,就随时停车,而回避树上之鸟。那个时候,车头正向阿须伦,阿须伦的军众遥见帝释之宝车回向这一边,其军众就相互议论而说:『现在帝释天乘其千辐的宝车回向我们的军众,必定是欲还斗,其势一定是不可抵当的。』阿须伦众就因此而便退散,诸天就因此而得胜,阿须伦则退败。」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那时的帝释天,岂为别人吗?不可以造此观念!为甚么呢?因为即是我身的缘故。我在于那个时候,对于诸众生,乃起慈愍之心。诸位比丘们!你们在于我的正法当中出家修道,就应发起慈悲心,应该哀愍黎庶(人民,众生)!」

  佛陀又告诉比丘们说:「往昔之时,诸天曾经和阿须伦共斗。那个时候,诸天得胜,阿须伦败退。这时,天帝释战胜还宫,更造一堂,名叫最胜堂。东西的长度为百由旬,南北的广度为六十由旬。其堂有百间,每间的中间都有七个交露台。一一的台上都有七位玉女,每一位玉女都有七使用人。释提桓因也不忧于供给。诸玉女们都有衣被、饮食、庄严之具,都随着其本所造,而自受其福。由于战胜阿须伦,而因欢喜心之故,而造此堂,因此,而名叫最胜堂。又因在于千世界当中所有的堂观,并没有堂观及得上此堂之故,名叫最胜的。」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往昔之时,阿须伦曾自生念而说:我有大威德,神力为不少。而忉利天、日月诸天,乃常在于虚空,在于我的顶上游行自在。现在我宁可(是否)取那日月作为耳珰(耳环),而自在游行吗?这时,阿须伦王乃瞋恚炽盛,就思念名叫捶打的阿须伦,捶打阿须伦就又念而说:现在阿须伦王正在思念我,我们应当快速庄严(庄备一切)。就敕令其左右,去备具兵仗,一切都就序,就驾乘宝车,和无数的阿须伦众,前后导从,到阿须伦王之前,站立在于一边。这时,阿须伦王又念起名叫舍摩梨的阿须伦,舍摩梨阿须伦又自念而说:现在阿须伦王正在思念我,我们应该快速的庄严。就敕令其左右去备具兵仗,然后乃驾乘宝车,和算不尽的阿须伦众,前后导从,诣于阿须伦王之前,而站立在于一边。

  这时,阿须伦王又念毗摩质多阿须伦,毗摩质多阿须伦又自念而说:现在大王正在念我,我们应该快速庄严。就敕令其左右去备具兵仗,然后驾乘宝车,被算不尽的阿须伦众前导后从,往诣于阿须伦王之前,到后,站立在于一边。这时,大王又念大臣阿须伦,大臣阿须伦就自念而说:现今大王正在思念我,我们应该快速庄严。就敕令其左右去备具兵仗,然后驾乘宝车,被算不尽的阿须伦众前导后从的往诣于阿须伦王之前,而站立在一边。这时,大王又念诸小阿须伦,诸小阿须伦又自念而说:现在大王正在思念我,我们应该赶快庄严。就自庄严,备具兵仗,和无数的大众相随,往诣于王前,站立在于一边。这时,罗呵阿须伦王就自庄严,身穿宝铠,驾乘宝车,被算不尽的百千阿须伦众,兵仗严事,前后围遶,出其境界,欲前往去与诸天共斗。

  那时,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将其身缠遶须弥山七匝(回环七次),而震动山谷,薄布微云,一滴一滴的稍为降雨下来。也用其尾去打大海水,海水就波涌,而至于须弥山顶。当时,忉利天就生起其念而说:现在有薄云微布,一滴一滴的稍为降下雨来。而海水又这样的波涌,乃来到于此,这可能就是阿须伦欲来战斗,因此之故,才会有了这种异瑞的吧!

  那时,海中的诸龙兵众,有无数的巨亿,都执持戈矛、弓矢、刀剑,都重被宝铠,器仗都严整,逆与阿须伦的军兵共战。如果龙众战胜之时,就会驱逐阿须伦入其宫殿。假如龙众败退的话,龙就不还宫,就会奔趣于伽楼罗(金翅鸟)鬼神之处,而告诉他说:『阿须伦众欲和诸天共战,我们因此而去和他逆斗,我们不敌,他现在得胜,你们也应当备诸兵仗,大众可以共同并力,和他共战吧!』这时,诸鬼神听龙众之语后,就自庄严,都备诸兵仗,重被宝铠,和诸龙众共同去与阿须伦战斗。得胜之时,就驱逐阿须伦入其宫殿。假如不如时,就不还其本宫,就会退走奔至于持华鬼神的住界,而告诉他说:『阿须伶众欲和诸天共斗,我们因此而和他逆战,然而现在他乃得胜,你们也应该备诸兵仗,众共并力,和他共战为是。』

  诸位持华鬼神听龙之语后,就自庄严,都去备诸兵仗,重被宝铠,众共并力,去和阿须伦争斗。如得胜之时,就驱逐阿须伦入其宫殿。假如不如的时候,就不还其本官,就会退走奔驰至于常乐鬼神的处界,而告诉他说:『阿须伦众欲和诸天共斗,我们就因此而和他逆战,他现在得胜,你们也应该备诸兵仗,和我并力,一同去和他战斗。』这时,诸常乐鬼神听此语后,就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众共并力,去和阿须伦争斗。如得胜之时,就驱逐阿须伦入其宫殿。假如不如的时候,就不还其本宫,就会退走奔至于四天王之处,而告诉他说:『阿须伦众欲和诸天共斗,我们因此而和他逆战,他现在得胜,你们也应该备诸兵仗,众共并力,去和他共战。』

  这时,四天王听此语后,就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众共并力,去和阿须伦共斗。如得胜之时,就驱逐阿须伦入其宫殿。假如不如的时候,四天王就诣善法讲堂,就去白天帝释,以及忉利诸天而说:『阿须伦欲和诸天共斗,现在忉利诸天应当自庄严,备诸兵仗,众共并力,去和他共战为是。』这时,天帝释就命令一位侍天而告诉他说:『你持我声(传达我所说之语),去告诉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子们说:阿须伦和无数之众,欲来战斗,现在诸天当自庄严,备诸兵仗,来协助我的斗战。』这时,那位侍天受帝释天的教令后,就诣于焰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就持(传达)天帝释之声语,而告诉他说:『那些阿须伦,和无数之众,欲来战斗,现在诸天应当自庄严,备诸兵仗,助我战斗。』

  这时,焰摩天子听此语后,就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驾乘宝车,被算不尽的巨亿百千的天众,前后围遶,在须弥山的东面而住。这时,兜率天子听此语后,也同样的即自庄严,备诸兵仗,重被宝铠,驾乘宝车,被无数的巨亿百千的天众围遶,在于须弥山的南面而住。这时,化自在天子听此语后,也严兵众,而在于须弥山的西面住下来。这时,他化自在天子听此语后,也严兵众,在于须弥山之北方而住。

  这时,天帝释即思念三十三天,也就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就自念而说:现在帝释天在念我们,我们应该赶快庄严(装备)。就敕令左右去备诸兵仗,而驾乘宝车,被无数的巨亿诸天众前后围遶,往诣于天帝释之前,到后,站立在于一边。这时,天帝释又念其余的忉利诸天,其余的忉利诸天就自念而说:现在帝释天正在念我,我们应该快速庄严。就敕令左右备诸兵仗,驾乘宝车,被无数的巨亿诸天众前后围遶,往诣于帝释天前,站立在于一边。这时,帝释天又念妙匠鬼神,妙匠鬼神就自念而说:现在帝释天正在念我,我应该赶快庄严。就敕令左右备诸兵仗,驾乘宝车,被无数千之众前后围遶,往诣于帝释天之前而立。这时,帝释天又念善住龙王,善住龙王就自念而说:现在天帝释正在念我,我现在应该往诣,就诣于帝释之前而立。

  这时,帝释天就自庄严,备诸兵仗,身被宝铠,乘在善住龙王的顶上,被无数的诸天鬼神前后围遶,亲自出离天宫,去和阿须伦共斗。所谓严备兵仗、刀剑、矛矟、弓矢、斲釿(凸凹的利器)、铁斧、旋轮、羂索,这些兵仗铠器,都用七宝造成的。又用锋刃加在于阿须伦之身,而其身并不伤损,唯将其刃触及其身而已。阿须伦众也执持七宝的刀剑、矛矟、弓矢、斲釿、铁斧、旋轮、羂索,以锋刃加在诸天的身上,然而也只触及而已,也不能伤损。像如是的欲举行那些诸天和阿须伦共斗之事,其情形就是如是!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