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修行证悟
一切快乐,没有比祥和更为快乐;一切享受,没有比宁静更为享受。(001)
一日修来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真正修行在日常,佛道本在生活中。(002)
一个人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一个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003)
一个人的成就,在于日积月累;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坚毅不拔。(004)
要一言一行一心, 要能做能说能写, 要看人看己看心。(005)
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006)
受戒是:我自由,他自由,大家都自由;我安全,他安全,大家都安全;我欢喜,他欢喜,大家都欢喜;我健全,他健全,大家都健全;我受用,他受用,大家都受用;我得度,他得度,大家都得度。(007)
以身心的修持提升自己,以礼让的精神待人接物,以崇高的品德服务社会,以远大的眼光观看世界,才能过充实的人生。(008)
人在顺境时往往会得意忘形,所以知本份是做人的根本;人在逆境中常常会灰心丧志,因此常精进是处世的基础。(009)
心中满足到处好,人情冷暖任随他,乐观进取直逍遥,威武权势不必怕,行住坐卧要威仪,衣食住行莫浮华,做人处事八正道,慈悲喜舍称无量。(010)
人有一分学养,便有一分气质;人多一分器量,便多一分人缘。(011)
人世间,没有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宇宙间,没有一处不能成为净土。(012)
人间的佛陀,不舍弃一个众生,因为人人有佛性;人间的佛教,不舍弃一点世法,因为真理满人间。(013)
不如人处勿自叹,须知天外有天;胜于人处勿自傲,当念人外有人。(014)
不怕无知己,只恐道不成;不怕无前途,只恐志不坚。(015)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着,是除恼第一秘诀。(016)
勿以己之长,而显人之短;勿因己之拙,而忘人之能。(017)
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空无是无边、是无限。(018)
心中要有根,才能开花结果;心中要有愿,才能成就事业;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心中要有主,才能立处皆真;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万物;心中要有道,才能拥有一切。(019)
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020)
以别人的经验,作自己的参考;以别人的成功,作自己的榜样。(021)
勿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勿废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愆。(022)
心里要常感念别人的恩德,口里要常赞美别人的长处。(023)
以赞叹代替嫉妒,则事事圆满欢喜;以随缘代替执着,则处处方便自在。(024)
只要有愿心,世界无远近;只要肯发心,人间无苦乐。(025)
以谦虚忍让养深积厚,在无求无得中享有浩瀚三千大千世界;以牺牲奉献融和人我,在泯除对待中得到无量无边法喜禅悦。(026)
只要能下定决心,过去的失败,正好是未来言行的借镜;只要肯不屈不挠,一时的障碍,正好是推动成功的力量。(027)
失败并不可耻,无志才是可悲!成功并不可喜,平安才是可贺!(028)
发心如烧水,须不断添加柴火,水才会沸;实践如走路,应经常注意脚下,行才会正。发心与实践,是成功立业的要素。 (029)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行难行之道,要有信而无惧;忍难忍之苦,要有容而无怨。(030)
失意事,治之以忍;快心事,处之以淡;荣宠事,置之以让;怨恨事,安之以退。(031)
立志的人,才有目标;实践的人,才会成功。(032)
多一番考验,长一番见识;多一分享受,减一分志气。(033)
多欲者,心常不满,不满,招灾也;知足者,欢喜常随,欢喜,纳祥也。(034)
在顺境中要警惕自我,在逆境中要奋勉向上。(035)
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036)
要做同体的慈悲人,要做共生的地球人,要做明理的智慧人,要做有力的忍耐人,要做施舍的结缘人,要做清净的修道人,要做欢喜的快乐人,要做融和的佛光人。(037)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利莫利于喜舍,乐莫乐于禅悦。(038)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声大;有心不在言表,有才不在现用。(039)
助人善愿,其德无量;成人善事,其功更倍。(040)
伟大是由血汗堆积,牺牲越多,越是伟大;成功多因勤劳而获,用力越多,越会成功。 (041)
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042)
忙,像一把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043)
有禅,就像有花朵,能芬芳香郁;有禅,就像有山水,能美化环境;有禅,就像有油盐,能增加百味;有禅,就像有阳光,能照古鉴今。(044)
老,非关年龄,最怕的是心力的衰退;小,非关身材,最怕的是志节的不坚。(045)
行为可以看出做事能力;言谈可以察知品德修养。(046)
谦卑在人前,所向尽通;傲慢在人前,寸步难行。(047)
佛陀在娑婆世间度众,观音到各趣现身说法;地藏入炼狱大愿济拔,维摩于人间随缘弘化。(048)
佛在心中,道在当下;禅在定中,慈在智内。(049)
污泥可以长出莲花,寒门可以培养孝子;洪炉可以锻炼钢铁,困境可以成就伟人;苦涩可以蕴酿甘甜,烦恼可以转为菩提。(050)
镜上灰尘,擦拭即净;大地黑暗,日出即明;芭蕉空心,剥却即无;柴中火炬,扑灭即熄;春开百花,风吹即谢,三冬寒冰,春回即溶;众生妄想,一悟即了;痴迷无明,证者了知。(051)
冷静是智慧的门户,勤劳是成功的种籽,感恩是幸福的泉源,忏悔是改过的妙方。(052)
对三宝要有信心,对修行要有道心,对众生要有悲心,对佛教要有热心。尤其要有与佛教共存亡的精神。(053)
不要只看自己,要看大众;不要只看现在,要看未来;不要只做一件事,要做很多件事;不要只听一句话,要听很多句话。(054)
即知即行是英才,不知而行是庸才,知而不行是蠢才,不知不行不成才。(055)
希望可以寄托于明日,行动必定实践于今日。(056)
要如松柏,耐得考验;要如根识,各司其用;要如盲跛,和人互助;要如圣贤,不轻后学。(057)
批评不必怕,阿谀才可畏;失败不必怕,无知才可惧。(058)
改心换性是改变命运的药剂,回头转身是开创命运的良方。(059)
每一个人都是自我生命的艺术家,可以彩绘自己的人生世界;每一个人都是自我生命的工程师,可以塑造自我的美好形象。(060)
居心宽大,条条大道;待人刻薄,处处荆棘。(061)
邪知邪见,似是而非,使人沉沦;正知正见,明心见性,使人自在。(062)
直心是道场,坦诚是净土, 欢喜是财富,惭愧是宝冠。(063)
语言,要像阳光,能制造光明的见解;语言,要像花朵,能制造芬芳的思想;语言,要像净水,能制造洁净的观念。(064)
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享受财富不如享受书香;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享受拥有不如享受施舍。(065)
肯学肯做就是能干的人;不学不做就是愚昧的人。(066)
忠厚不易伪装,忠厚最好的考验是时间,奸佞也非本具;奸佞最好的考验是利害。(067)
念佛,要念得轻安愉快;参禅,要参得放旷解脱;生活,要过得圆满自在;弘法,要宏观宇宙全球。(068)
法无邪正,邪正由心;心邪则法法皆邪,心正则法法皆正。(069)
非份之财是毒蛇,有道净财是资粮。(070)
信仰如星光照路,如巨宅安稳;信仰如大船引渡,如善友相伴。(071)
勇者创造命运,弱者依赖命运,仁者静观命运,智者改变命运。(072)
待人厚道是美德,令众人敬爱;待人刻薄是缺德,令众人厌恶。(073)
为人处事,要能如「水」;遇山水转,遇岸水转,遇石水转;无论遇到谁,我转。(074)
为恶而磊落无惧,则谓大恶;为善而怯懦不前,则谓小善。(075)
珍惜福报才会更有福报;珍惜因缘才会更具因缘。(076)
看人家的错失,是结怨之源;看自己的不是,是众善之本。(077)
看得破的人,什么都是我的;看不破的人,什么皆非我的。(078)
苦难折磨的人生,似磨刀之石;多一份苦难,便多一份坚忍;多一份折磨,便多一份毅力。(079)
浪费时间可惜;生而不学可惜;学而无成更可惜。(080)
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我们应该慎于每一念,将自己安住在慈悲般若之中。(081)
若时时原谅自己,必常常迷失自己;若处处厚待自己,必屡屡失却自己。(082)
要作正直的君子,敢言、敢为;不做消极的好人,胡涂、昏庸。(083)
要做人间的鼓舞者,不做他人的怜悯者。(084)
要想成功,必须发奋;要能发奋,必须知耻。(085)
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086)
消磨时间即是糟蹋自己,浪费精力即是摧残自己。(087)
病,是接近道心的快捷方式;苦,是接近奋发的机会;忙,是接近价质的要途;缺,是接近圆满的阶梯。(088)
真诚中的识见,是大识见;患难中的担当,是大担当。(089)
能知耻辱,必能成大器;能知己短,必可成完人。(090)
修身修口修佛心,修自修他修人我,修时修地修密行,修福修慧修禅净。(091)
做事要有战斗的精神,修行要有降魔的决心。(092)
良药苦口利于病,淡泊明志利于心,忠言逆耳利于行,清净无求利于心。(093)
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学会遨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094)
倏忽因缘,点滴把握,则跟前一时,跨越千载;一时不异千载。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则虽经千载,尽在一时;千载不异一时。(096)
坚定的信仰,在一念之诚;至诚之一念,一切可感动。(097)
每一时间都是黎明,每一挑战都是机会,每一逆境都是考验,每一善行都是创造。(098)
惟有爱惜力量,养深积厚,才能蓄势待发,实现理想;惟有爱惜众缘,尊重包容,才能群策群力,共成美事。(099)
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100)
从佛相僧容里,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从花草砂石内,认识三千大千的世界;从蒲团拜垫上,体认自己无限的生命;从静夜明月中,紧紧把握永恒的未来。(101)
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102)
处顺境不可得意忘形,处逆境不可行为失检。此所谓穷不落志,富不猖狂也。(103)
被人包容,显示自己渺小;原谅别人,才能扩大自己。(104)
贫困是琢磨志气的玉石,卑贱是成熟身心的冬雪,逆境是考验人生的试卷,烦恼是修行证道的资粮。(105)
最好的礼物是忠言;最好的修养是宽恕。(106)
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文过而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饰非则其恶日积。(107)
痛改前非,即成大善;放眼未来,必有大志。(108)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109)
发财不如发心,改运不如改心,治世不如治心,救人不如救心。(110)
被人责骂而心不计较,必能增福增慧;受人赞美而自觉得意,一定暗伏危机。(111)
善于读书的人,任何事物都在他掌握之中;喜欢拜佛的人,任何烦恼都不得其门而入。(112)
迷信宗教不怕,因为只是不懂;不信宗教可悲,因为一无所得;邪信宗教可畏,因为走入歧途;正信宗教可喜,因为前程光明。(113)
愈是历经困难挫折,愈是成就逆增上缘;凡事用心勤肯学习,必定能够突破囿限。(114)
毁誉不动于心,可谓参透人生;喜怒不形于色,可谓修养到家。(115)
法不求玄奇,有道才能自度度人;道不求速成,有愿才能深远长久。(116)
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是努力克服困难;获得快乐的最好办法是真心给人快乐。(117)
宁可寂寞一时,不可凄苦一生;宁可守道一生,不可迷糊一时。(118)
沙地可以培育出禾苗,污泥可以生长出净莲;外境的好坏并不重要,有用的种子才最重要。(119)
对人常存「感恩」,见善唯恐不多;对己多思「惭愧」,去恶唯恐不及。(120)
喜不大笑,怒不暴跳;哀不嚎哭,乐不轻佻。(121)
尽其在我,虽败犹成;侥幸而得,虽成实败。(122)
精进,是开发潜能的不二法门;忏悔,是断恶向善的具体行动。(123)
为学要通识,人际要通情; 个性要通达,求道要通理。(124)
与其坐待因缘行事,不如创造因缘机会。(125)
多闻不如多见,多言不如多行;多疑不如多问,多虑不如多防。(126)
说话的目的不在表现自我,而在启发听者;做事的目的不在独资己身,而在服务大众。(127)
轻财者足以聚人,律己者足以服人;量大者足以得人,身先者足以率人。(128)
调心行善,心安自然体泰;广结善缘,缘多自然财广。(129)
学习提得起、放得下,可以扩大自己的胸襟;能够看得远、行得正,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130)
淡泊重于攀缘,退让重于争取;道情重于人情,法乐重于欲乐。(131)
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132)
随缘事事了,日用尽量少;一切依戒行,自然无烦恼。(133)
优秀的演技,来自演员认真领会角色的内涵;丰富的生活,必须自己努力体证生命的意义。(134)
懂得将「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就「有办法」随缘任运自在;能够以「佛法」的观点看待一切,就「有办法」处理多变人生。(135)
拜神是一时的恭敬;皈依是一生的信仰。(136)
礼拜可以折服我慢,念佛可以降伏妄念,行善可以止息贪欲,包容可以对治瞋恨。(137)
礼是和平的保障,无礼是危机四伏;戒是安乐的维系,无戒则纷乱必起。(138)
忏悔不只是身体的礼拜,而是内心的自省;忏悔不只是一时的告白,而是一生的除垢。(139)
忏悔能使人心地清凉,发愿能使人意志坚定。(140)
忏悔就像清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三业罪障;忏悔就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身心功德。(141)
烂的疮疤要割除,才会长出新肉;坏习惯也要去除,才能培养德行。(142)
骄气不可长,傲骨不可无,贪念不可有,道心不可少。(143)
我愿作一朵花,散发芬芳的气息,给人香味;我愿作一座桥,沟通大家的来去,给人方便;我愿作一棵树,庇荫万千的行人,给人清凉;我愿作一池水,滋润旅者的心灵,给人解渴;我愿作一盏灯,照亮暗夜的道路,给人光明。(144)
为文要有我,才有见解和生命;修行要无我,才会开悟而证果。(145)
悟,是从观念的改变到生活品味的转换;证,是从修行的体证到心佛契合的融和。(146)
依法重于依人,大众重于自己,文教重于慈善,有道重于有财。(147)
别人灰心的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能使人绝处逢生;别人失望的时候,一句赞美的话,能使人重见光明。(148)
与人为善说好话,从善如流做好人,心甘情愿行好事,皆大欢喜存好心。(149)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脸上毫无忿怒之相,这是修身进德之基;心中常有拂心之事,形体毫无不悦之态,这是养忍调性之本。(150)
立志、努力,纵然不能完全成功,也会得到进步;发愿、向上,纵然不能完全实现,也会得到进展。(151)
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152)
立志研究真理,处事依据道理,行为遵循伦理,做人要能明理。(153)
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154)
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应有坚强的毅力;要做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应有不息的精神。(155)
燎原之势,生于星火;坏山之水,生于涓滴。(156)
信心如璎珞,使我们身心庄严;信心如手杖,使我们行进无忧。(157)
为道不忧,则操心不远;处身常逸,则用志不大。(158)
怜悯的给予,不如辛苦的得赏;辛苦的得赏,不如自求的成功。(159)
能在困苦中奋斗,必有所成;能在平凡中创造,必有所进。(160)
要明白真实的自我本性,必须经由修行;要了解生命的本来面目,必须透过体证。(161)
一念作恶,铸成大错;一念忏悔,起死回生。(162)
遗弃为击破依赖心理的惊棒,奖励乃扶植无助心灵的温床。(163)
临渴掘井欠打算,恃才傲物少助缘,观望不前增愧恼,无惭无愧祸临门。(164)
有备的后退,则跳得更远;适当的休息,能走得更长。(165)
拥有天下非富有,心灵充实才可贵。(166)
道不成,过在放逸懈怠;学不成;咎在缺少志愿。(167)
从事卑微的行业也好,居住偏僻的陋巷也罢,只要有贡献自己的心愿,就能活得顶天立地。(168)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慰他苦不求我乐,只想付出不求回报,只愿成就不计辛苦。(169)
不怕失败,只怕懈怠;失败愈多,经验愈富。(170)
以苦口为良药,救自救他;以良言为针砭,利己利人。(171)
言诚有信,感人必深;言不诚信,所感必深。(172)
贫以无求为德,富以能施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173)
「拥有」的层面有限;「享有」的乐趣无穷。(174)
世间的财富,要用信心的手去取;辽阔的江海,要靠信心的船来渡;正觉的佛果,要有信心的根生长;无尽的法宝,要从信心的门进入。(175)
真正的休息,是「休」歇六根,「息」止妄念;真正的娱乐,是以法自「娱」,寓教于「乐」。(176)
时时忏悔,才能改过自新;时时发愿,才能奋发向上。忏悔,可以消除往昔罪业;发愿,可以成就未来事业。(177)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精进是无尽的能源,懈怠是隐形的危机。(178)
勤勉者,时间会带给你的希望;懈怠者,社会会忘记你的存在。(179)
回忆是黄昏美景,幻想是黑暗无光,理念是日正当中,实践是行走山河。(180)
只要有心,小事也可以做成大事;只要有力,毁谤也可以转为赞美。(181)
没有效果的动作,等于没有收获的耕耘;没有反应的语言,等于没有回音的空谷。(182)
中国古人将隐恶扬善视为美德,佛门弟子以随口功德作为修行。(183)
没有勇气,克服不了困难;没有毅力,成就不了事功。(184)
禀持「难遭难遇」的信念,则能逆来顺受,甘之如饴。具备「与人为善」的精神,则能广结善缘,皆大欢喜。(185)
不当说而说是鲁莽,应当说而不说是藏奸,不该说而说则失事,应该说而不说则失人。(186)
遭恶骂时默而不报,遇打击时心能平静,受嫉恨时以慈对待,有毁谤时感念其德。(187)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迷中不执着,悟处有受用。(188)
投入才能深入,付出才能杰出,平凡才能不凡,磨炼才能熟炼。(189)
留心,能发现问题;研究,能解决问题。(190)
佛光山的账簿挂在墙上,佛光山的人事散播十方。(191)
一切的成就,得之于勤勉;一切的失败,得之于懈怠。(192)
以愿心为动能,定可逆流而上;以悲愤为力量,必能拨云见日。(193)
宁可守道贫贱而死,不可无道富贵而生;宁可持戒进德而死,不可失戒显达而活。有道、无道,有法、无法,是为君子、小人之别也。(194)
经验来自实践,成功由于力行,非俭无以养廉,非勤无以捕拙。(195)
幽兰藏于深谷,珍珠藏于海底,宝玉藏于琢磨,钢铁藏于锤炼,大器藏于晚成,显达藏于谦卑,圣贤藏于陋巷,大智藏于大愚。(196)
说好话,慈悲爱语如冬阳,鼓励赞美,就像百花处处香;做好事,举手之劳功德妙,服务奉献,就像满月高空照;存好心,诚意善缘好运到,心有圣贤,就像良田收成好。(197)
身体是四大假合,色身之外,还有一个不死的生命,那就是我们的法身;财物为五家共有,除了外财,还有一个永恒的宝藏,那就是我们的真心。(198)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