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讲记(八)

体方法师 | 作者:体方法师 [投稿]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第八讲

  (二)、尊佑论

  “这是将人生的一切遭遇,都归结到神的意旨中。以为世间的一切,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奈何的,要上帝或梵天,才有这种力量,创造而安排世间的一切。”

  其实,尊佑论即传统民俗或其它宗教的一种信仰(如一神论、多神论),其论调是说上帝或大梵天创造一切万物,他们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人是被创造物,我们的一切好坏是由上帝来控制和主宰的,自己无法作主,一定要听他的话,照他的规矩办,他们欢喜时就赐给你福;不高兴就给你祸。尊佑论的理论完全否定自己的力量而只是依赖外在的力量。

  “对于这种尊佑论,佛法是彻底否定,毫不犹疑。因为世间的一切,有好的也有坏的,如完全出于神的意旨,即等于否定人生,这实是莫大的错误!不自己努力,单是在神前祷告,或是许愿,要想达到目的,必然是不可能的。佛法否认决定一切运命的主宰,人世的好坏,不是外来的,须由自己与大家来决定。”

  佛法的缘起论讲的是因缘条件,只要自己努力地去具备一些条件,就可以改变命运,这才是真正的因果。尊佑论却认为我们的一切是上帝来主宰的,这个影响有多深!看看社会的普遍状态,当我们烦恼、不得意以及有困难时,就会去拜拜;当我们对于事情无知时,就会去算命,其实算命就是定命论,一切都是注定好的么。而拜拜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尊佑论,求神的庇佑么,让我们平安,经济好一点,身体好一点。这样的观念潜伏在我们的心底,这是与生俱来的倾向。原因是我们对真相不了解,总觉得自己无奈,好象有一个大力神在外面操控主宰我们。中国的信仰拜天公玉皇大帝,我拜他,他就庇佑我。

  玉皇大帝就是佛法说的帝释天,他的位置在三界中,自己还只是在欲界天而已,如何能主宰我们?拜天公还算是拜神呢,现在发展到连树头、石头、水也拜,请问:我们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思惟模式?一切归咎于我们的无能,只有等他力来帮忙,其它毫无办法,它有力量有权利,拜它祭祀它就得保佑,这是什么观念?不是在贿赂吗?我们要慢慢去体会啊!传统的社会观念不是宿命论就是尊佑论。后面谈到缘起法的内容时,你们会更清楚,为什么要彻底反对宿作论和尊佑论?因为宿命论和尊佑论是与无明相应的一种观念,那会使我们堕落在无奈中,怎么能解脱?所谓解脱,就是对事物真相的一种明白。所以,无明不破除,我们永远只有当一个羔羊,等人家来宰割,怎么能成佛成菩萨?自救都救不了,怎能利益众生!所以尊佑论也是外道,佛法的靠自力与外道靠神的保佑,这就是根本的不同点。

  (三)、苦行

  “除此两种邪因论而外,有的也谈因缘,也注重自作自受,但还是错误的。像印度的苦行外道们,以为在现生中多吃些苦,未来即能得乐。其实,这苦是冤枉吃的,因为无意义的苦行,与自己所要求的目的,毫没一点因果关系,这也是非因计因。”

  很多人修行有一个观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尤其是印度外道苦行很严厉,认为现在多吃一点苦,将来才会得乐。苦与乐之间有这样的因果关系吗?这不是真正的因果,他们不知道苦的因缘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乐的条件是什么,而把苦作为乐的条件。如果吃苦真能产生乐,那牛以及被宰割压迫的人最乐了?!这就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因缘条件,随便找一个错误的因缘,把它当作正确的条件,叫作非因计因,那个苦是自己冤枉受的。

  佛陀时代,很多外道就在修苦行,当时的社会就有这样的倾向,所以佛陀出家后还有六年苦行。每天很精进,有时一天只吃一麻一粟,饿得不像人形,一点体力都没有,这样非因计因哪能有什么成就!后来他放弃了,知道那些苦行只是在磨害自己的身心,与解脱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没有精神和体力,又如何悟道!其实直至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苦行就是真正的修行呢。其实真正的佛法不谈苦行,而提倡中道,不偏于苦,也不偏于乐,恰到好处,使身心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才有宁静的智能来观察思惟而发觉真相,这就是佛法与外道不同处,也是佛陀一生验证所在之处。

  佛陀出家前亲近了两位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定力都修得很高,一个到无想定,一个到非想非非想定,也就是四禅八定中四空定里最高的两个境界。佛陀也能证入这样的禅定,但他远离了这两位师父,又去苦行了六年。禅定与苦行都同样不能解脱,六年后在尼连河洗澡,差一点就昏倒爬不起来,体力衰弱到如此程度,佛陀怎么可能悟道?当时,他就体会到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因缘,所以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恢复体力后,才在金刚座上进入深禅定和正思维。他的正思惟来自于了解到过去外道邪见思想的错误,知道必须放下这些错误观念。所以他面对真切的生死问题而思惟:我们为什么会老会死?因为有出生;往前追,怎么会有生?因为有过去业力的造作;业力造作又是从哪里来的?

  从这一生一直往上追溯:由于贪欲爱取,对一切法染着,我们造了很多恶业,身不由己,才会有后面的因缘――不断轮回的生和老死。为什么会爱取?由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身心感受,喜欢的叫乐受,起贪爱;不喜欢的是苦受,起嗔恨;中性的是不苦不乐受,就是愚痴,没有感觉。贪瞋痴烦恼就是从这里的“受”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感受?因为身心有六根的作用。再往前追溯,主要是前面识(有取识)的执取作用。追到这里的“识”,即明白了生死的原因就是从这里来的!佛陀在金刚座上思惟的就是这个,这就叫缘起法。他体会到了:由于我们内在思想观念的错误,产生了很多贪瞋痴的行为,造成未来生死的条件和原因,最大的因缘就是对宇宙的因果之间的必然性不了解,这就叫无明无知。无明就是不知道圣和凡的差别;不知道因果的关系;不知道善恶的因缘;不知道缘起的内容,总合起来就叫无明。佛陀就是这样思惟的,才发觉了真相,他是由于对过去错误的传统观念的扬弃和否定,重新展开正确的思惟后才悟道的,他悟的叫缘起法。

  要注意,很多人不了解,说佛陀夜睹明星而悟道,看明星就能悟道?这样叫正因缘吗?所谓的夜睹明星而悟道,说的是在金刚座上思惟到第二十一天黎明时分,微曦时刻,最后的一颗星星要消失时,就在那个因缘时刻中而大悟了。但是后人记载说什么佛陀夜睹明星而悟道。其实不是看到星星而体会到了真理,看到星星与体会真理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他真正体会的就是缘起法:我们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条件,前面的条件引生后面的作用,这个作用又引生后面的作用,这样的环环相扣就是十二缘起,所以佛法重要就是在这个缘起啊!我们都不了解佛陀觉悟到什么,解脱的是什么,结果都落在尊佑论和宿命论中,或者就是修苦行,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因缘,是“非因计因”。明白了这几个重点,就不会落入传统观念的圈套而被误导。如果还是在外道的理念中,哪里有解脱的因缘?所以了解非因计因的部分是很重要的,不明白这些,你一定会落在这些错误的观念里,就不可能深一层地了解佛陀所悟的缘起法,更不可能了解真相了。

  苦行者最大的错误观念还在于:外道也知道这个肉体会坏灭,但他们认为里面有一个灵魂(自我)是永恒不灭的,这个灵魂、自我或大梵的梵、主(总归为真正的“我”)是永恒不变清净和乐的。但我们色身的物质能量太大了,所以“我”被束缚而发不出能量来,修苦行就是折磨这个色身,把这个身体折磨坏了,使它不能再束缚内在的那个清净的本性(自我),那个灵魂(我)就超越出来了。如果是这样的观念,那何必这么辛苦这么忙?死了不就没有身体束缚了吗?有时看看外道的这些观念真会忍俊不禁而发笑。后面讲六师外道时,还会简单介绍每一师的思想内容。

  “这可见一些人表面好象是谈因缘,究其实,都是邪因。如人生病,宿作论者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尊佑论者说:这是神的惩罚,惟有祈祷上帝。”

  当身体不好或事业失败时,宿命论者就会无奈地说:唉,没有办法,这是命运注好的;尊佑论者不去探讨真正的原因,认为是上帝的处罚,只有祈祷礼拜祭祀求保佑。

  “有的虽说病由身体失调所致,可以找方法来治,但又不认清病因,不了解药性,不以正当的方法来医治,以为胡乱吃点什么,或者画符念咒,病就会好了。”

  这种现象也很普遍,这里有几位医师常说,有些人信佛法虽然有正见,医身体却还是六师外道,因为不按照正常的规矩检查病因服药,而去吃外面的一些号称有特殊功能的秘方,我也认同医生所说的话。还有的人就去求神明,拿点香灰回来喝一喝,或是给一个什么符拿回去挂在病人身上就好了。如果这样做病就会好,那就不要医生了,大家都去画符念咒么,由外面的主宰来改变我们不就行了!明摆着是迷信无知,但很多人都在犯,社会普遍展现的就是对正见的无知。

  “佛说:一切现象无不是有因果性的,要求正确而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可笼统的讲因缘。”

  这一句话很重要,“正确而必然”说的就是因和果之间一定有必然性,不能笼统的认为大概是。很多学生家长在孩子联考时都去拜,还把准考证的号码拿去让所拜的神或菩萨看,怕万一记错了。如果一万人都去拜,总有人上不了吧?到底是由他学业的能力来决定,还是由老天爷来决定?如果由老天爷来决定,我们还读书干什么?早就注定的嘛!这么浅显的道理,奇怪得很,还是要拜啊,否则不安心呀!其实这就是上述的非因计因的观念在作祟,没有正确的知见,你怎么能解脱受用?还不是胡涂虫一个!不要以为拜拜不伤大雅,以为只是民俗信仰而已。我们为何要说正见?为何要讲正确的因果法则,谈如何修行解脱?就是为了认清民俗信仰的迷信无知和邪见,这个很重要哦!千万不能轻视,大家要明白!

  “佛法所说因果,范围非常广泛,一切都在因果法则中。但佛法所重的,在乎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律,指导人该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好。小呢,自己得到安乐;大之,使世界都得到安乐,得到究竟的解脱。”

  注意听!这才是重点,我们往往不站在人的本位而泛谈因果,什么“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啦,这样的因果显得太广泛了吧!不错,天下所有万法都与你有关系,但这样广泛的因果,我们该从哪里下手去认识正确的因缘呢?导师点出了重点――在乎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律。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动机会影响到身心的造作行为,这是最主要的因果关系,要着重这个因果律。比如说我们之所以会烦恼痛苦,是由于思想观念不正确而导致行为不正确,行为的不正确就会造成痛苦烦恼。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解脱,解脱之道就是灭苦之道,主要是在这里,先要探讨清楚个人的思想与行为间的关系:我们的苦乐和轮回生死的业力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我们的行为而来的。

  行为从哪里来?从观念知见而来,正确的知见带来的是解脱自在幸福光明;错误的观念带来错误的行为,那就是痛苦烦恼生死的业因,这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谈因缘不要广泛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样我们会摸不着头绪。应该回到一个根本点――先搞清自己的身心思想与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唯有明白观念知见(即现在术语“软件程序”)的错误,才能建立正确的知见(重新编辑正确的软件),它带来的必然是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不会带来痛苦烦恼与贪瞋痴,那样就能自在清净解脱。所以要调正我们的行为就要先调正观念,因为我们的行为是从观念来的,最重要的是要先修正知见(观念)。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观念错在何处,从哪里下手来修正原有的错误观念?所以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他会指正我们的观念错在哪里,比如前面所讲的非因计因等不正确的观念,这样我们就会面对而修正。知错才能改,然后输进正确的知见,就不用刻意约束行为了,因为行为只是知见的一种作用而已,知见正了,行为自然会导正的。如果用压制强迫、威迫利诱的方式去改变一个人,那是没有效的。

  真正要改变一个人,就要改变他的思想观念,指出他错在何处,等他自己能体会认识到后,再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即使他接受了你正确的观念,也不见得就能马上改变,还要实证体验,果然如此时才能真正受用。还有一个习性(惯性)的困扰,有时观念是修正了:“师父,你讲的我也认同,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观念改变了,行为不会马上就完全改变的,那是因为我们还有一种惯性的作用,这叫习性。为什么阿罗汉还有习性?为什么八地菩萨以上到成佛时,习性才能完全尽净?这就是惯性、习性的问题。所以,即便你见法悟道了,还只是初果而已,后面还有二果、三果、四果。但如果单从见法性上来说,初果与四果见的法性是一样的,甚至与佛陀证的涅槃法性也是一样的,法性不可能有两个,不会有差别,这个重点大家要把握明白。为何有四果?因为习性惯性的关系,二果的习性就会淡薄,三果就会伏而不起,四果就净尽。但从大乘佛法来说,认为阿罗汉还有习性,还不是完全清净,与佛陀还是不一样,只有佛陀才是究竟圆满的,这种说法也是根据习性而讲的。

  只要修正了错误的知见观念,建立健全正确的软件程序,行为自然就会转化,因为行为来自思想。这样说来,亲近一个真正明白法住智即见法的人就相当重要了喔!如果给你的讯息是错误的,你怎么能解脱?如果他不是一个明白真相的人,又如何指导你直登彼岸?所以佛法里的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法随法行)第一就是亲近真正的善知识,因为他能给你知见上的修正;接下来就是常听法熏习,慢慢修正知见;如理的在日常生活中去思惟这些法与生活中有何关系,如何融入生命,经过对法义的消化,变成你的智能;用这个方法思惟而修正了观念后,就去实践证明,身心是否慢慢在转化清净,贪瞋痴是否在淡薄,是否真正幸福喜悦?都可以自己证明的。法随法行就是经过上述次第后真实体证所谓果地(不管证几果)。每个修行者都要经过这样正确的次第,才能达到解脱自在。

  舍利弗虽然一听缘起偈就开悟,半月后证阿罗汉,但是他的快速也是有条件的。从三世的因缘来讲,他在过去世就已具备了前面的几个条件,这一生的因缘刚好到达那个层次,所以一听就悟。更何况他在归依佛陀以前也在修行,禅定功夫很好,只是落在外道的错误观念中而已。即使是顿悟的人也不是没有条件的,有的条件是在这一生具备的,有的是在过去世就已具备了。同样的,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人听法摄受的层次也不一样,同样的人在说法,每一个人听后理解体会就有深浅不同。这还要看我们各自过去的因缘,这里所说的“过去”,不只是过去世,现在的前面都属于过去,这一生以及过去世有否听过法?与佛法的因缘如何?有些人听了这个法很欢喜,也想学,但他过去世亲近的都是外道思想,所以,现在他听后即使认为你讲得很好,但他回去后,还是会退到外道的观念去,这也是就是过去的因缘和习性。

  佛陀的时代,来请法问法的人很多,不是每一个都赞叹归依佛陀的,也不是听到佛的开示就都开悟解脱的,还有的生气不高兴,呵骂而去,就是一边骂一面走,回去还要毁谤加害于佛陀。这才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人间,不是神话喔。那就要注意了,如果我们的同修朋友有这种现象,要理解同情,不要与他对立冲突,看不起他,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因缘。我出来跟大家结缘,就做到了“随缘”两个字:有因缘的,他自然会喜欢听,听得进去而受用;没有因缘的,一听就不喜欢,即使勉强听到下课,下一堂课绝对不会再来了。但我们都做到了随缘,因为了解因缘,对于因缘不具足的人,你能主宰吗?如果勉强他们,带来的只是障碍冲突,更糟糕。所以我们这边的学风很自由――来者欢迎不拒,去者尊重不留。了解到因缘就是这样,所以尊重因缘,不会落入分别喜欢和讨厌的圈套,只是随缘指导人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而已,这是重要的。

  学习缘起法,小的受用自己可以过得自在幸福一点,苦恼少一点;深的受用还可以利益别人,影响到全世界。凡是愿意学而改进自己的,慢慢的生命会转化,贪瞋痴烦恼也少了,越来越感觉到幸福。由于心灵的改变也会影响到身体,生理的疾病减少了,身体轻松了。其实,身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心灵引起的,连医生也感到棘手。如果单纯由病菌等引起的病,医生治还容易一点。所以,心灵与色身是相依相缘的,真正能得法解脱的人,身心都会转化,这个也蛮重要的。

  “以上所说的几类思想,在佛法长期流变中,多少混杂在佛法中,我们必须认清拣别才好!为了加以认清拣别,所以下一章将提示印度外道思想的几个重点。”

  这几句是语重心长的话,非因计因、宿作论、尊佑论、苦行的思想邪见,在佛法长期流变中(延伸至今的二千五百多年)多多少少混在佛法中。其实何止混杂?简直是被污染了!就像现在的环境被严重污染一样。所以如果没有抉择正见正法,搞不清楚佛法的正知见,问题就很严重了,小则,自己不能解脱,大则,社会混乱不能澄清。所以下一章将提示印度外道思想的几个重点,不了解印度外道的思想,怎么拣择辨别?只有了解外道的思想观念,往后遇到这样的现象,我们就会反省,而不再落入外道的思想窠臼中。

  第二章·第三节 印度思想界浅说

  “释尊的出现人间,有他的时节因缘,也就是印度当时的文化环境,有产生佛教的可能与需要。约从公元前十世纪起,学说林立,是印度思想界最活泼的时代。当时有两大思想系统: 一、婆罗门教与奥义书哲学系统 二、六师外道之系统。而佛陀的思想,是止扬这二大流,另形成了「无我」「缘起」正观的第三系统。”

  佛陀出世时期的印度,有两大思想系统:第一是婆罗门,后来发展为奥义书哲学,这是婆罗门的演变;第二是新兴的宗教,即六师外道,从前他们受着婆罗门控制,后来婆罗门教逐渐失去了控制力,新的学说就起来反抗婆罗门的思想,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六师外道,他们新成立了沙门集团,过着自由修行的日子。在这时,佛陀的思想应运而生,当时社会的主流,就是这三个系统。

  “当时的宗教家,包括正统婆罗门及所谓的「沙门」。沙门本为婆罗门教所规定的,再生族晚年过着林栖与隐遁期的名称。由于印度东方不受婆罗门教的限定,不问阶级、老少都可以游行乞食,从事宗教生活,故形成很多沙门团,其中著名的有六师。”

  婆罗门教有种族和阶级的观念:婆罗门排在第一位,刹帝利第二,商人第三;而首陀罗(奴隶阶级)死了就不再生了。所谓再生族,就是死了可以回到梵天去而再生,而首陀罗的奴隶阶级是一生族,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可以再生了。婆罗门教对再生族有规定,五十岁以前过家庭生活。超过五十岁以后,就是林栖与隐遁期,要求用功修行,先到森林里去隐遁,过着山林的生活,然后托钵乞食。后来婆罗门教失去了控制力,不管老少、阶级都可以托钵乞食,而形成了很多的沙门团。“沙门”一词本指婆罗门教的隐栖人,后来所有的(包括佛教)出家人都叫沙门了。

  印度东方形成很多沙门团,其中著名的就有六师(即出名而具代表性的集团),当时还有很多所谓的大师,只要认为自己已经证悟,是大师了,别人就会来亲近他。他们很注重禅定,如果一个人能展现出那种定力,人家就会认为这个人了不得,是有体证的大师。现在印度有很多叫“巴巴”的,就是尊者或大师的意思。

  一、婆罗门教与奥义书哲学的特色

  “所谓「婆罗门教」即是以吠陀、梵书、奥义书等为基础,来信仰、实行的宗教。奥义书属于梵书的一部份,但其思想卓越,故特为独立出来,成为一部份之典籍。「吠陀」,是用于祭祀的赞歌。对祭祀仪式的规定,祭式及赞词的意义,作更详尽的记述,而成为「梵书」。”

  婆罗门教祭祀、唱赞歌的仪式,都是用《吠陀》来记录的,《梵书》是由前面的《吠陀》慢慢发展而成,把更详细的内容记录起来,它涵盖了好几部《吠陀》。

  “那时的教义,确立了婆罗门教的三纲:(1)「吠陀天启」是:古代传下来的宗教赞歌,看作神的启示,作为神教最有力的权证,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三吠陀。(2)「婆罗门至上」是:神的启示,分人类为四种阶级:祭司的婆罗门,武士的刹帝利,自由工商的吠舍──都是阿利安人,享有宗教的再生权。非阿利安的原住民,成为被奴役的首陀罗,死了完事,名为一生族。严格的阶级,出于神的意思;作为祭师的婆罗门,地位最崇高。”

  当时(没有发展到奥义书)婆罗门的教义,即真正的内涵主要就是这三纲。古代吠陀记录的东西就像他们的经典一样,把这些对神的赞歌或祭祀的记录合起来就叫三吠陀,后来发展为梵书。这个内容产生的就是第二纲――婆罗门至上。他们把人分成四种阶级,第一种就是作为祭司的婆罗门,是最高至上的,这是神的启示;第二是武士的刹帝利;第三是自由工商的吠舍,这三种都是阿利安人享有宗教的再生权;而非阿利安的原住民成为被奴役的首陀罗,死了完事,名为一生族。

  这些婆罗门其实是阿利安人入侵到印度而变成的统治者,然后把印度当时的原住民变成奴隶首陀罗。这样的分种性阶级,其实就是极权的奴隶统治者的一种心态,他认为婆罗门是从大梵天的头部来化生的,刹帝利是从大梵天的肩膀或腋下来化生的,吠舍是从大梵天的腹部来化生的,而奴隶阶级就是从大梵天最低的脚底来化生的。这是典型的神权观念,认为外在有一个神,人是从它的某个部位来化生的。这个观念非常不平等,把原住民奴隶化,然后认为一死就完事,不可能再生了。当时的印度就是这样,延续到现在尽管稍有进步,然而依然存在。

  谈到这里,我点出一个重点,大家要注意:我们大乘佛法后来开展出很多的典籍经典,为什么与根本佛陀的平等教法不同?有一个重点,就是这些大师们的出身都很好,大部分(不是全部)都是婆罗门,从小就在婆罗门阶级的家庭教育中,学习的都是婆罗门思想观念,长大后觉得佛法更好更超越,所以他们就来学佛法了。附带点一下: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大部分还是婆罗门的不平等阶级种族思想。这个很有意思,附带点一下,望深思!

  “(3)「祭祀万能」是:神与人的关系,依于祭祀,祭祀为宗教第一目的。进而以为:天神、人、世界,一切因祭而动作,因祭而存在;天神也不能不受祭祀的约束。”

  他们重视的就是拜拜祈祷这种仪式,认为一切活动的好坏灾祸都与祈祷拜拜仪式有关,所以把祭祀当成宗教中第一个最主要目的,进而以为天神、人、世界一切因祭而动作。一切万法的变化迁流和种种的人间际遇,也认为是祭祀产生的作用,祭祀的力量很大,一切因祭而动作而存在,也就是无所不拜,无所不用仪式来祈祷。注意哦,这是传统婆罗门教最重要的一个观念。为什么要提这个?这个太重要了!现在社会的很多怪力乱神以及每天都要拜的观念到底是什么?这里附带一提,大家要注意,最后引生出天神也不能不受祭祀约束的观念,所以后来就有持咒,以为可以指使神鬼,这些观念都是从这里而引生的。

  “此外,古代阿婆阿耆罗传来的,息灾、开运、咒诅,降伏的咒法,为一般人民的低俗信仰,后来集为「阿闼婆吠陀」。”

  阿闼婆吠陀是四吠陀里最后一个,专门教息灾持咒开运,认为鬼神都不得不受这些咒语的控制。刚开始认为鬼神力量大,所以就祈祷拜拜,后来发展咒语,觉得仪式祈祷咒语反而还能控制神鬼,这就是婆罗门教的内涵与发展。请问:现在是不是还是这样?很多宗派是不是也靠这个?注意听啊!不了解过去点点滴滴的内容,现在我们到底在做什么都不知道,导师的苦口婆心就在这里!要抉择正见,就一定要知道当时佛陀反对并破除的是什么!二千五百年来混进的东西,如果没有搞清楚,你学的到底是什么法?不能受用解脱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到最后都在等待救度依赖他力?这就是导师的苦心处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