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讲记(十一)

体方法师 | 作者:体方法师 [投稿]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第十一讲

  (3)伦理观:

  “耆那的解脱,一方面须由「苦行」以灭过去业;另一面须防止新业的流入,以策灵魂的净化,这是耆那的实践方法。重要的实践项目,有不杀、不妄语、不与取、不淫和无所得。及夜间不取食(因恐昆虫飞来会丧命)。在家人,应守十二义务,其中五小誓是:戒慎粗野的杀生、虚伪、不与取、以自己的妻女而满足、对物欲有限制。

  耆那教为什么要苦行?他们以为苦行可以消灭过去的业,另一方面不再造新业,这样灵魂慢慢就会净化。他们不杀、不妄语、不与取、不淫、无所得的德目与我们佛教五戒很像,其中的“以自己的妻女为满足”即不邪淫。耆那教对在家和出家者的戒律都一样严格。

  “「苦行」有防止业漏入的效果,同时对灭业也有效果。苦行有二:

  1、外的苦行:断食、节制、行乞、放弃美食、一定的坐法、静孤独。

  2、内的苦行:如忏悔、方正、奉仕、勉助、冥想、利身存在的脱离……等。”

  他们要吃一餐真的很不容易,而且要放弃美食,吃的都很粗糙。去过印度或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尼干子就是裸形外道,在印度这种修行方式蛮多,对于吃用、呼吸、行走、喝水都非常小心,身体也不穿衣服,他们的苦行很彻底,内外都有节制。因为他们的观念就是防止业的漏入,这样的苦行可以一边消旧业,一边不造新业,使灵魂的业清净了,就可以上升解脱,他们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而修苦行的。

  “耆那教「不杀生」的实践,例如:恐由呼吸害空中小虫,故用口罩,禁止漱口、洗手等。耆那教徒要获得一日的食物,很不容易。其它难行的苦行,还有裸行、一足立、长时举双手注目太阳,拔毛忏悔……等。他们认为:苦行(尤其是断食)是达到解脱的最上道。断食,不只是「不杀生」,且能减少情欲,防止「业」的漏入及帮助精神的专注。”

  不漱口、不洗手在现代人看来是不重卫生的严肃问题,但在印度这是很普遍的。至于断食的另外一个意义,他们认为营养多了精神会散乱,情欲会高涨。所以认为苦行可以断很多欲望,防止业的漏入并帮助精神专注。

  “被肉体束缚的灵魂,是不自由的囚人,故应离开肉身,才能获得真实的自在安乐。由饿至于死亦无妨。”

  照这种观念,肉体没有死掉就不可能解脱了,因为肉体是束缚心灵(灵魂)的东西,只有肉体坏了才有超越的机会么。但如果业不清净,还会粘在灵魂上,依然轮回迷道而不能解脱。所以解脱的要素有二:首先要消灭旧业,而且不能产生新业;其次,即便灵魂清净了,还是在肉体里面被束缚,只有当身体坏了(死后)才能超越,活着是不可能解脱的。然而佛法却说活着就能解脱,不是死后的事。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

  第二章·第五节 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

  一、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

  (1)修定主义:根据「转变说」(形而上学的理论),认为「我」(灵魂)与根本物质的结合,而形成身体。而由于禅定(瑜伽)能静心,心静即能离开污秽的肉体。这同时是,二元论之思想。修定主义,以限制精神的活动,而禁制物欲为目的。”

  外道是以禅定为目的而得到解脱,将心灵安住在禅定中即限制精神的活动。我们心灵的意识时刻与外境接触而起心动念,产生执着爱染造业。把心灵安住在禅定中时,意识就会静下来,三禅时对外的分别几乎没有了,四禅时连脉都停止了,把意识降伏下来不随外面的境界转,就会定下来不再造业,不会产生种种贪瞋痴痛苦烦恼。所以修定主义的目的就是抑制精神(意识)的活动,产生禁制物欲的作用。

  “故应修禅定,使精神超越物质,以进入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为宗旨。由禅定进入某一心境时,身上虽有苦,但由于平静恍惚的状态,能不感其苦。不过,这静心的状态,是有时间性的,无法永久,我们还是要回到「平常境」来,故在精神与肉体未完全分开的中间(未死以前),我们还是难免继续着「苦的生存」。要等到死后,才能获得永久的心静。”

  修过禅定的人就有体会,烦乱的意识专注于一缘,心就慢慢安静下来,越来越微细而进入定的状态――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甚至进入四空定。修到二禅时,身体会起极大的快感(喜乐),很多人会产生染着,因为太快乐了。人间对五欲(包括性欲)一般都很染着,但体会到二禅喜乐的人,人间的欲望就感觉微不足道了,不喜欢了。修禅定的人之所以会离欲,是因为禅定中的身心感受更快乐。要离开人间欲望的,就去修修禅定,这话有道理。

  人间欲望的满足就像吃瓜子皮,禅定的喜乐就像吃瓜子肉。吃到瓜子肉的人还会想吃瓜子皮吗?有二禅境界体验的人,就不喜欢人间的欲望而能离欲了,所以修禅定能离欲与这有关。一个慧解脱的人,加上禅定就成俱解脱,很快就离开贪瞋和欲望。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见法了,但还有贪瞋的余习在,劝你修一点禅定就容易厌离贪瞋,这也是一种替代的方式:因为有更快乐的,自然会离开粗糙的欲望。但到三禅时,这种喜乐感也要放下,否则还是一种执着而不能解脱,那叫“味定”――定里的滋味。所以到二禅时还要舍,才能进入三禅,叫离生喜乐,这些都是身心的特别状态。

  由禅定进入某一心境时,身上虽有苦,但由于平静恍惚的状态能不感其苦。临终时身体有病的多,一般人会受不了,因为很苦很苦。但有的阿罗汉禅定功夫很好,那时就进入禅定,所以就减轻了苦,不会感到很苦。还有禅定功夫甚深的人入灭前能来去自如,知道时间到了,他一入四禅就走了,身体的痛苦烦恼都不会影响禅定的。

  不过这静心的状态是有时间性的,这就是不究竟处:禅定不是永远的,因为有进必有出,出定后虽然还有一段时间会相续,感觉很轻安舒服,但这段时间过去了,他又恢复原来的样子,烦恼痛苦还会来,所以这个定不是究竟的,无法永久。

  修定主义认为我们还要回到平常境来的,故在精神与肉体未完全分开的中间(未死以前),还是要难免继续着苦的生存,等到死后才能获得永久的静心。

  “在生前入定,有者认为可见天、神,竟以此为「涅槃」,这是莫大的错误。”

  在禅定的静心里会有很多境相,因为有神通天眼可以看到他方世界的天人、鬼神或地狱,有的在活着时就能入定看到天神,以为这就是涅槃解脱,这是错误的。

  “在印度,由于修定而生起心静的种种阶段,而设立与其所相应的种种阶段的世界。佛教中所传四禅、四无色定和三界说根源于此。”

  四禅天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各有几天,加上四空定,就认为天界总共有二十八天。其实这是根据禅定心灵的阶段而判断的。修到初禅的人如果没有解脱,死时即往生初禅天。四禅八定的境界分为三天(三个等级即三界):人间叫欲界天;往生天上还看到色身的影像,叫色界天(四禅都还在欲界和色界内);纯精神的境界,没有肉体,看不到形象,叫无色界(四空定以上就是无色界)。三界的分别,其实是印度由于禅定的不同层次而产生的一种世界观,佛教中所传的四禅四无色定和三界说根源于此,是印度本来就有的一种,佛法也只是拿来应用而已。

  佛教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即使是四空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也还在三界内。定力是有时间性的,最高的定可以八万大劫,但是八万大劫后,定力还是要消失的。天界的福报享尽了,还是要堕落下来,因为没有超越三界轮回的束缚。所以,只有禅定的境界是不能解脱的,只是随着禅定的境界而往生天界的某一天而已。

  印度到现在还是这样,所有的修行人都注重禅定,很多人也有神通。但是佛法所说的解脱与禅定没有必然的关系,阿罗逻和郁陀迦两位大师,修到最高的无想定与非想非非想定的禅定境界,佛陀悟道后想回去度这两位师父,可是他们在七天前往生到无想天和非想非非想天了,并没有究竟解脱。如果我们执着禅定,而不知真正慧解脱的内容,那就是外道的观念。

  (2)、苦行主义

  “认为宇宙的唯一实在,是纯净的精神,而物体界是束缚精神,覆盖本性的。肉体、物质是痛苦罪恶的原因,故灭除肉体的苦,是修行的目标。换言之,应修苦行,减少肉体的力量,虐待肉体,才能显发精神的力量,以及放宽肉体对精神的束缚力。而苦行最终的理想,是要等死后(没有身体之后),才能够达到。这也是「物心二元论」。”

  苦行者之所以要修苦行,是认为肉体是束缚精神的,折磨虐待这个肉体,让它的能量消失,就不会束缚心灵,所以苦行的最终理想,是要等死后才能达到目的,这也是物心二元论。

  佛陀也修了六年苦行,最后为什么都会放弃?

  “佛陀放弃「苦行」的原因:

  1、否认以肉体为苦源的见解。

  2、否认「苦」是客观之存在。

  3、发现苦行的弊害。

  4、发现苦行不能成正果的缘故。”

  佛陀放弃苦行的原因,发现肉体绝对不是痛苦烦恼的根源!外道认为痛苦是真实客观的存在;佛陀则认为苦是由于因缘条件组合才有的,有产生苦的条件,苦就会生起;产生苦的条件消失,苦也会消失。所以苦不是永远的存在,不是客观事实的存在。

  佛陀还发现苦行的弊害:把身心折磨得筋疲力尽,哪里还有体力和智慧来看清诸法实相!折磨身心的后果,只能使痛苦烦恼更盛而已,怎么会得到真正的清净自在呢?如果吃苦就能解脱,牛马早该解脱了!它们耕田犁地、经年劳苦,还要每天受主人的鞭挞,最终还要被宰杀,这样的苦行够不够苦?反思我们的人生难道不够苦吗?那么为什么没有解脱!所以,说苦行和解脱没有必然的关系!折磨这个身体有效吗!

  (3)、快乐主义

  “即「顺世外道」,是一种「唯物论」。「感觉论」的学派。他对现实的生存,毫无反省,尽量享受五欲乐为宗旨。他们认为获得物质、肉体才是快乐,失去物质肉体才是苦。人生的目的,在于快乐的获得,而乐的对象是物质和肉体。对于眼前唯物的快乐主义,佛陀认为这是愚见,根本不值谈论。从佛陀不满宫中娱乐生活,即可明了。”

  快乐主义与苦行主义,恰恰是两个极端相反的观念,认为肉体有物质的充实,就可以得到快乐。如果肉体和物质都获得,欲望就可以快乐幸福。身为王子的佛陀,物质条件、名利欲望都已经具足,为何还要放弃呢?因为这个根本不值得谈论!

  二、佛陀的思想

  “对于「苦」的看法,佛不以「无快乐」为苦,也不以肉体或物质为苦因,佛认为「苦」的原因,在于我们精神的主观,并不在客观的事物上。「苦」是由于某些条件形成的现象,并非实在的东西。”

  印度所有外道的思想归纳成三种观念――修定、苦行、享乐。

  佛陀并不以为没有快乐是苦,也否认物质和肉体是痛苦烦恼的原因。他认为痛苦的产生是我们心灵意识对一切物质(包括自己身心)的分别贪爱执取所致,由于错误的观念导致了精神上主观的错误分别,才产生了执着爱染贪取占有。当不能达到这个欲望时就产生痛苦,所以这一种痛苦反倒是由于我们精神的主观而引起,并不是在客观的事物上。

  在《杂阿含经》里,外道问佛陀苦乐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本来就有或是真实存在于什么地方的?佛陀回答说“苦乐从缘起”,是缘起条件来组合的。由某些因缘条件才产生苦或乐,所以并不是永远存在或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这就叫缘起。比如说当你看到某一件物品或人,符合你的欲望想象和习性,就认为很棒,然后又得到了,就很满足觉得很快乐。这就是有这些条件的组合,才使你感到满足而产生乐的感觉;如果你想要的得不到,就会瞋恨而产生苦的感觉;或者是你得到了很爱的东西,还想永远保留,但忽然间又失去了,于是就产生了痛苦。所以苦乐的感觉是由于种种条件因缘而造成的,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也不是谁给你的,或是从哪里忽然间产生的,也不是永恒的存在。佛法不会把苦乐当作是永远存在或本来就有的,这是重点所在――苦乐从缘起,并非实在的东西。

  “所谓条件,即是我们主观上一种期待或要求的心理状态。苦的发生,有「外缘」和「内因」,「外缘」是老、病、死、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无常等人生必然现象;”

  人生最大的苦就是生老病死。对于生,我们没有很深刻的感觉,但人人面对的最大的苦确实是老病死。也许有的还很年轻,身体也健康,还不至于感觉那么深刻。但是如果到我们这个年纪以上的慢慢就体会到了,眼睛开始看不太清楚了,牙齿掉了,走路不方便了,浑身酸痛,那还只是刚开始的讯息而已。等到医生宣布:噢,剩下三个月了。苦啊!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每个人一定要面对的,谁都逃不掉。

  “怨憎会”也是一个苦,讨厌的人偏偏每天要看着他;“爱别离”更苦,最喜欢的爱人、父母子女、亲戚好友,却偏偏要生离死别。因为人是无常的么,一定会跟亲人离别的,而且越亲越爱的人,到离别时更是不得了的苦!还有“所欲不得”苦,就是你所想要的却得不到,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最大的苦就是无常,无法固定在圆满幸福的状态,因为一切无常变化故,人人都逃脱不了无常法则。众生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肉体,把它叫作“我”或“我的”,所谓“我”就是常恒不变主宰之意,可是事实上不可能让它不老不病不死,每一个人都一定要死的。无常是宇宙本来如此的真理法则,我们都活在无常的法则中,谁也逃不掉!前面虽说有七种苦,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无常”二字。

  “「内因」是潜伏在人的心底,以享乐主义为本的不老、不病、不死、怨憎不会恩爱不别、所欲可得和常恒不变等「欲望」。”

  只要内心潜伏着永恒不变生存并保持快乐幸福的那种希望,那就非苦不可了!因为一切法无常,不可能保持恒常。所以只要你想永恒存在、永远保有,那就必定要苦!有一天,你一定会失去的,这就是内在最根本的苦因。其实这里已经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永恒存在的意欲。宗教说天国是永生的,道家炼法要长生不老,佛教也有说到往生到那一个地方去是无量寿(等于是永生),而且永远没有烦恼,人人都非常幸福快乐自在。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如果天国不是永生的,谁要去?如果极乐世界不是永恒的,谁愿去?我们都要求那个永恒的,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在我们内心,不管有意无意都潜伏着这个观念――我见、我执,这叫俱生我执。这个我见我执是生下来就有的,不但人类有,连猫狗甚至蚊子都有。佛法一句话就讲透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这个我执,如果没有永恒生存的意欲(我执),哪里会有一切的斗争和占有?从哪里产生造业的因缘?

  佛法完全否定这个东西――我、永恒存在的灵魂、不变的主宰本体!这是事实真相,是宇宙的真理法则。然而众生不明白本来如是的真理,却每天修练想到某个地方去安住,死后到那里长生不灭。佛陀悟道后告诉我们,那个欲望就是我执我见,是生死的根本!

  印度的六师外道、婆罗门教或其它宗教的思想都在建立一个灵魂上,投射到外面就是大梵天或主宰的上帝。其实那是人们求不到内在的永恒,于是投射到外面就变成上帝了。在这里得不到永恒的安住,那就希望死后去一个永恒的地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万物,其实是人创造了上帝。人们不能满足内在永恒存在的意欲,于是就投射到外面,想象有一个上帝。现在西方人说上帝已死,我感到奇怪:上帝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怎么还会死?这里点出了重点,外在的因缘还不是直接引起痛苦的条件,最直接的内因条件是潜伏在人们心底,以为可以不老不病不死永恒存在的欲望,这就叫我执我见,才是我们生死的根本。

  “换言之,苦不是客观的实在,而是主观上的观念罢了。”

  都说“痛苦”二字,把“痛”和“苦”连在一起,其实,痛也可以不苦的,那些变态的被虐待狂,虽然痛却不苦;还有家里可爱的幼童与你玩,打你一巴掌,你虽痛也不苦呀,还说好可爱。世间还有把“痛”与“快”连在一起的――痛快。

  苦不是客观的存在,虽然人生是苦,但知道了苦的内涵,明白了身心的作用,能悟到法的实相,马上就可以超越出来,就是在这里超越解脱的。阿罗汉体会实相后,身苦心不苦,身体有病甚至癌症,身体的功能会感觉到痛,但心灵却不苦,那是阿罗汉的大解脱。很多人不了解,以为阿罗汉或佛等圣者,不会生病,不会痛,那是错误的观念。身体五蕴功能的感觉还是一样的,只是圣者的心灵超越了束缚,他知道苦的内涵和原因条件,明白苦的心灵作用后就超越出来了,虽然痛却不苦。

  如果苦是客观的存在,谁都不能避免也不能超越了。因为它是缘起的条件组合,只要变更调整那些条件,就可以超越苦,这是绝对可以办到的,否则佛法所说的解脱离苦得乐不是唱高调吗?学佛法确实有其内容和实践体验的方法,的确可以超越生死的苦迫,自有其内涵。也绝对不是拜一拜求一求就可以得到的。

  “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和「爱」。”

  这就是缘起的最主要的两个重点。对一切法执着产生爱染是产生痛苦的因缘。追溯爱染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无明用现代语来说就是无知,对宇宙真理、身心的苦、生死轮回的实相的不了解。由于无明无知产生颠倒执着才会产生爱染,错误的观念造成了人们错误的行为。

  “「无明」是对人生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一种盲目的意志。”

  比如不了解我们身体的功能以及观念形成的原因,不明白形成痛苦烦恼的原因,如何能超越?为什么有人幸福有人痛苦?为什么有人解脱有人却依然生死轮回?差别就在于明与无明:“明”是对真理的清楚探讨和相应;无明就是不清楚真理(尤其是我们的身心功能),凭自己主观意念和社会风俗习惯,带来的就是传统的观念,每天都在拼斗,为的是爱取有。所以最重要的是先要明白我们身心五蕴的功能。

  “「爱」是观念上的一种期待和欲求,求什么呢?求常恒的满足,永久想支配一切的一种欲望。”爱的背后,已预期有「不变的实体」或「常一主宰的我」了。如没有此预期,就没有「爱」的发生,也就没有「苦」了。”

  爱是观念上的一种期待与欲求。求常恒的满足,是一种永远想支配一切的欲望和期待,希望控制支配一切而不希望失去。这里就点出一个重点:爱的背后已经预期有不变的实体或常一主宰的我了。我们欲求占有并希望永恒存在,在这样的爱染后面就是希望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能控制主宰,那就是“我”的本质(“我”的意思就是主宰)。

  在社会上我们即使不能当总统,在公司当董事长也是主宰,在社会上实在没机会,回到家里做老大或对儿子也是主宰,反正任何场合找个机会做主宰,再不行对自己养的动物也要主宰,世俗的人类要离开这个主宰欲真是很不容易啊!我们只要时时刻刻反观一下,就知道自己一直落在主宰的观念中,都认为我比你强,比你高,我要主宰控制你,你要听我的,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生气。其实这个主宰欲就是我执我见。我们很少了解佛法所讲的缘起法的内容,不知道缘起的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是相依相缘的存在。

  当我们与明相应,体悟了真相,那个我执就消失了。就明白万法(包括人)都是缘起的,一切人事物之间都是相依相缘的存在,绝对不可能单独存在的,是互动的关系,而不是独自高高在上不依靠别人。譬如农民种稻,工人制造车子做衣服等,每一个行业合起来,大家才能共享互助和乐。如果人人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企业家,没有清道夫,城市的垃圾谁来处理?所以清道夫也很重要,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现在的厕所都是抽水马桶,过去是挑肥的,还要去作肥料,我们在小时候看到挑肥的来了,都会捂着鼻子跑到旁边去。懂缘起,就知道任何一个职业都是平等的,社会国家不能缺少某一种人,如果每一个人都当总统,那就不像国家了;每一个都当董事长,谁来做职员?每一个都当老师,谁做学生?每一个人都是出家人,天下成何体统!

  当我们了解一切都是相依相缘的缘起条件的组合时,自他间就没有隔阂,就不会有优越感和主宰欲了,对一切法就懂得尊重,唯有彼此尊重和合,人间才有真正的极乐幸福可言。相反,如果是自我永恒存在的主宰欲(即我见我执),带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痛苦,整个人类的斗争烦恼也都是从主宰欲而来。听说人类自有历史以来只有两百多天没有战争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在争斗,因为各个都有“我”,都想主宰。所以只有真正体悟明白宇宙真理法则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可言。现在表面上看来物质非常丰富,科学非常进步发达,但是人们的精神有没有真正解脱一点?物质生活确实改善多了,但是谁因为这样而幸福解脱呢?

  现在的人从孩童时代就开始自杀了,很苦啊!以前我们读小学时没有竞争,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打陀螺、玩纸牌等游戏,童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可是现在幼儿园回来还要补习,笑死人了!小学开始就在摧残幼苗,很惨!虽然吃穿住条件都很好,但是有没有幸福?所以谈解脱不是只有注重外在的物质,真正的解脱是认清真相、了解真理,只有懂得缘起法,懂得真理法则,才能超越苦。也就是说,体悟真理超越虚妄的我执才能解脱痛苦,这就体现出佛法的重要性了。一般人以为佛法是搞迷信、崇拜、信仰,其实佛法研究的就是人生真正的真理哲学、生命哲学、智能哲学。唯有了解这些真理实相的人,才有机会超越痛苦烦恼和生死的束缚,这里一点迷信都没有。

  我们从上课到现在一直都在破迷信,破除外道的思想,外道都在搞“祈求、开运、持咒、消灾”。而真正的佛法是探讨我们的身心五蕴,了解万法缘起的运作原理,众生生死轮回痛苦烦恼的真正原因。然后如何去转化原因,使得每一个人都能超越生死烦恼痛苦,佛法最终目的是要我们解脱,不是迷信崇拜。但是社会上普遍大众由于没有亲自研究佛法的法义,所以无法明白佛法的真正意义,一般看到的只是求啊、拜啦、寺庙的法会等这些现象,这是佛法的外壳。对于佛法真正的本质却理解甚少,误解很多。讲一句实在话,不学佛那才是可怜得很,因为痛苦永无出期,永远不能解脱。不管你钱财、地位、家庭如何圆满,但总会有老病死的一天,那时就苦不堪言了。学佛法,得正见,在自己的身心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真相后,对生死就无惧了,超越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活着幸福自在,死时毫无恐惧,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